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304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历史说课实用word文档 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法与学法:

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或“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本人采用前一种)。

因为本课内容难度较大,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所有教学内容均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

http:

///yingyong/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关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这一目的可以分为“铁农具”和“牛耕”两个部分来讨论。

1、“铁农具”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

其依据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

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

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

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然后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

说明了什么问题?

多媒体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铁器分布非常广泛,说明铁农具不仅开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广。

2、“牛耕的使用推广”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

②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3、“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这一小目下可设置问题: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

(组织学生拓深、拓宽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补充)

二、关于“商鞅变法”可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信变法?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

2、你知道“商鞅舌战”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吗?

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补充一些故事,这样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其中哪条措施最重要?

为什么?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随机演示)

内容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废除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

奖励耕战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建立县制增强了秦军战斗力

总结:

1、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2、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拓展延伸

1、设置材料问答题:

(多媒体)有一次,前总理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

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朱总理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

“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①设问:

旧贵族为何这样仇视商鞅?

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

朱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

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

学生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正文开始>

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

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邓世昌与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

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

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

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

“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

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

提问:

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

战争经过包括: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

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

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

清军为什么战败?

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

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

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这是本课的重点。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

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

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说课稿

一、关于课文

本节课文是“古代社会”的最后一节。

它叙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

空间范围广,与本册课本涉及的大部分地区有关。

教材头绪繁多,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内容的处理上要力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共五个目:

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讲授前三目,第二教时讲授后两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条件、过程及后果。

(3)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

(4)掌握“文艺复兴”的含义、代表人物和主要成就。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殖民掠夺、圈地运动残酷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

(2)通过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2)在对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血腥本质以谴责和否定的前提下,对其客观作用加以阐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及后果;

(2)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的本质;

(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1)工场手工业;

(2)文艺复兴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

1.自制投影片:

(1)《14世纪的意大利》示意图;

(2)《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

(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表》。

2.挂图:

《新航路的开辟》

3.课本插图:

但丁、达·

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伽俐略、《蒙娜丽莎》

二、关于学生

初中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

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关于如何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怀着期待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本节导言这样设计:

“这一节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节,内容繁多复杂,从时间上说,从14世纪一直讲到16世纪,从空间上说,从西欧开始涉及亚、非、美三洲。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先来了解本节的五件大事:

①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

②新航路的开辟;

③殖民掠夺;

④圈地运动;

⑤文艺复兴。

这五件事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孤立的,实质上互相之间是联系与惨透的,通过各个国家的历史现象来说明一个总的问题,即西欧的历史正处在封建社会的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发展时期。

这节课先学习前三件大事。

(二)关于提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的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基础。

在讲述新航路开辟时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

“郑和下西洋较之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的特点,但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

”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更深层次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三)关于使用历史挂图

历史地图属于“图象性”教材,它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时空概念。

《新航路的开辟》图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线条、箭头表示,课堂小结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训练动手能力。

(四)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

初中生喜欢看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学生还超越教学进度去翻看后面的插图(转载自第一

篇二:

中学历史优秀说课稿模板汇总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模板汇总

北方民族大融合

【面试说课、试讲者中有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因为平时听惯了大学教授的讲课,而习惯于这种授课方式,如果在面试说课或试讲之前没有接受授课指导,及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保留大学老师讲课风格,忽视听课对象需求的情况。

大学的授课风格与小学、中学的授课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面试说课或试讲者的讲课内容侧重扩大知识面或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解太多,育萃面试专家提醒。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

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

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

(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

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

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

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三)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四)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

你们发现了吗?

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

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指导依据,说课、试讲面试中一定要以此未标准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说课稿】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说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

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

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

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

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

在学习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

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

在学习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

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

4.“屈原和钟古之乐”。

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平;

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说学法

1.注意梳理知识。

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

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

学习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例如;

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

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

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指导依据,说课、试讲面试中一定要以此未标准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说课稿】

篇三:

中学历史说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操作方法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比备课、写教案、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普及性。

说它灵活,就是不受时间、环境、条件的影响,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说课;

说它创造,就是可以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创新、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说它普及,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