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442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人文历史考察攻略Word格式.docx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

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

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

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

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

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

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

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

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

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

《汉书·

地理志》谓:

“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

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

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荆州记》载:

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

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

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

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

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

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

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广德寺原名云居寺。

在襄阳县城西约13公里。

四周呈方形,面积约30000平方米,

有一条宽约10米的小溪环绕。

殿宇林立,古树参天,苔藓匝地,异常幽静。

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名“云居禅寺”,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隆中迁此,因宪宗御笔亲赐“广德禅林”,遂一直沿袭至今。

寺内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韦驮殿、观音殿、藏经楼、方丈房等建筑,现仅存天王殿、藏经楼、方丈房和多宝佛塔。

天王殿为硬山顶,因人为破坏,已改原有风姿,内部完整,外部改成民用建筑。

藏经楼为重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

大雄宝殿重檐九脊,翼角恽飞。

多宝佛塔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至弘治九年间,为砖石仿木结构,通高约17米,由塔座、塔峰两部分组成。

塔座高7米,成八角形,上迭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石雕龙首。

各墙均设有壁龛,上供石雕跌坐莲台佛像一尊,各壁设有石雕券门4个,正门上方石匾横书“多宝佛塔”4字,下置3个“佛”字,严谨浑厚,苍劲有力。

塔峰置5座小塔,居中者为喇嘛塔,高10米,下置须弥座,上置莲台,与覆钵式塔肚承接;

上置相轮,顶置铁空盖。

主塔四周有四座六角形五层密橹式砖塔,并设有佛龛。

塔的上下内外共嵌有石雕坐佛45尊,故称多宝佛塔。

古塔旁有银杏一株,4人合抱,高约35米。

明嘉靖帝曾效汉武帝封松柏故事,赐以“大将军”封号;

以后,清乾隆帝又加封为“感应大将军”,树旁尚有碑刻似记其事。

多宝佛塔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提示:

寺庙在襄樊去隆中的路上,坐512路巴士,2元。

在隆中牌坊处下车就可以看到一处红墙建筑。

米公祠简介 

  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汉水之滨的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

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

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

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米公祠历史  

  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祠字,米公祠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海岳外吏,人称“米襄阳”,米芾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多才多艺,广通博贯,而其书画的成就尤为突出。

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

宋徽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朗。

能诗文,擅书画,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

被宋高宗誉为“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米公祠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

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

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

米公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

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具《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

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

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

民国时期,米芾27世孙米高秦千方百计保管米公祠中45块石刻,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幸免于战乱,解放后米高秦主动献出石刻,运至米公祠存放。

1956年湖北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及其石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以来,国家曾拨款对米公祠多次进行维修。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米公祠进行大规模的修复。

不仅将仅存的牌楼过厅和宝晋斋修复一新。

而且依据米公祠记石碑文等史料,增设了一进院,内有大屏风、半壁厅、怪山石、墨池;

二进院通过“墨园觅胜”门,有洁亭、曲径通幽、米氏故里碑;

三进院为石林、四百余岁的银杏树,树下矗立着五通记事碑;

《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

园两侧建有碑廊,计16间,朱红廊柱,饰以雕刻,美观大方,内嵌砌米氏父子、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人的石刻,珠玑满壁,交相辉映。

米公祠经过修缮后,前来观赏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方毅、张爱萍、张廷发、杨静仁等曾到米公祠参观,有的领导人还为米公祠题词。

  米公祠建筑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米公祠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

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

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米公祠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

米公祠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

这些书法精品,米公祠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米公祠对宣传襄樊,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襄阳城南约15公里处东津镇鹿门山。

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

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

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

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

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

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

目前,鹿门寺已修葺一新,并有庞德公采药栖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个景点。

此处环境优美,群山环绕,清泉涓涓,周围的森林面积2600余亩,森林覆盖率92.5%,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鹿门寺初建时规模宏大,秀丽壮观,历代名僧常来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间最为兴盛.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德公携妻入山采药不归,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张子容,白云先生王迥等都曾在此地隐过.全国各地不少名家才子到此相机聚,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学艺术交流中心。

自唐以来,留下众多的瑰丽诗篇。

鹿门寺兴盛时,有佛殿、斋堂等房屋500余间,传说“骑马关山门”。

后几经损毁,1980年始逐步修复。

现有与佛寺相关的景点鹿门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龙头池等等。

鹿门寺环山临水,山涧幽深,林木苍翠。

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

唐代诗人孟浩然宦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

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幽栖鹿门……因此,世称“鹿门高士傲帝王”。

后人曾建许多纪念性建筑,现存“庞公制药洞”、“浩然亭”、“三高祠”(塑庞统、孟浩然、皮日休像)及宋、明、清碑刻百余块。

鹿门山及附近岗峦,共建有“山门翠微”、“诗家遗风”、“鹿门隐居”、“沙丘点后”、“香炉秋红”5景区32景点。

游客从襄樊市出发,若乘游艇可沿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

若乘汽车则一路坦途,穿襄阳新城,跨两河在桥,观赏群山起伏的鹿门寺风景区.

  足踏鹿门山,山泼黛,水嵌蓝,翠相挽。

绕过寺庙,拾级而上,半壁岩石突兀悬在山腰。

竹枝、荆条、葛藤密布四周。

绿色的苔鲜、水草挂在奇形一转异状的钟乳石上。

一片水帘,万颗珍珠,汩汩坠入池中,发出银珠落玉盘般的声响。

这就是名扬四方的“暴雨池”。

鹿门山不仅以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龙头闻名八方,更为神奇的是这四大景顺山势而下,自然排列,四点成一线。

遥想当年,寄望未来,踏着孟浩然常走的山径,得得上山,尽情品味“竹露滴清响”的妙境,可别有一番情趣。

玉泉寺位于当阳市西南12公里处玉泉山麓,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汉建安年间,普净禅师于此结茅为庵。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禅师创建玉泉寺,与江苏南京栖霞寺、山东长青灵岩寺和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天下丛林四绝”。

宋天禧末年,明肃皇后重修,改为“景德禅寺”。

其规模“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为“荆楚丛林之冠”。

现存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上方殿、东堂、西堂、般舟堂、藏经楼等。

另恢复重建了讲经台、小关庙等殿堂。

殿前有铸于隋大业十一年的铁镬,还有元代铁釜、铁钟。

殿前石刻观音画像,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真迹。

寺内有古柏、银杏、并蒂莲、月月桂。

玉泉铁塔,原名如来舍利塔,亦称棱金铁塔。

为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所铸。

塔基用青砖砌成,塔身为生铁铸造,塔身高13层,17.9米,重3.83万公斤,为中国现存最高、最重、保护最完整的铁塔,因塔尖北倾,1994年落架正形,铁塔地宫清理发掘文物中有舍利108颗。

1982年3月,玉泉寺及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陵

关陵位于当阳市城区西2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蜀汉名将关羽的陵墓。

史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故当地民间流传有“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

关陵,原称“大王冢”,墓建于东汉末年。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

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庙宇。

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关陵,占地45000平方米。

采用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中轴线上,有八座古代建筑物,依次是神道碑亭、“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基。

两旁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来止轩、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

正殿大门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笔“威震华夏”金字匾额一块。

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

荆州三观

玄妙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荆北路,小北门内西侧,北靠城墙。

是荆州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始建于唐开元年间。

玄妙观名称曾多次变更。

公元一○○九年,宋真宗下诏更名天庆观。

公元一二九七年,元成宗复改为玄妙观。

公元一三三九年,元顺帝赐题“九老仙都宫”。

清代为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名为元妙观。

古观原由山门和六座殿阁组成。

六殿阁分别名为四圣殿、三清殿、玉皇阁、玄武阁、圣母殿和梓潼殿。

前四殿依次成直线排列。

四殿中最后一殿玄武阁置于高台,台东为圣母殿,台西为梓潼殿(供梓潼帝君)。

后来剩下三重建筑,前为玉皇阁,中为三天门,后为置于崇台之上的玄武阁(又名紫皇宝殿),均为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重建。

玉皇阁重建时作了扩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略呈正方形,有三重飞檐,每层檐下施有玲珑美观的斗拱。

三重檐由大而小,状似三层塔形。

屋顶为钻尖式,托一带尖顶的青铜莲花座,直刺云天,犹如盛开于天际的金莲。

钻尖顶上题有“大明万历庚辰吉旦”数字。

屋面盖黄、绿二色琉璃瓦,金光闪闪,与后面高耸于崇台上的玄武阁相互辉映,十分壮美。

玉皇阁前,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为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所立,名为“九老仙都宫记”碑。

根据碑文叙述,元顺帝当时封观内主持道人唐洞云(道号元静真人)为八仙之后第九仙,玄妙观因而改名“九老仙都宫”。

碑文为元代著名的洞庭学士欧阳元撰写,元代大书法家危素手书。

字体为楷书,阴文,字迹清晰,笔力遒劲,是一件珍贵文物。

太晖观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城西门外太晖山上,距荆州市3公里。

是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太晖观原是明代湘献王朱柏所营建的王宫,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开始兴建。

朱柏建造这所王宫,在规模和装饰方面都超过了当时所规定的等级建制(如雕有盘龙的石柱),即将竣工时被人告发,说他有反逆之心。

朱柏恐惧,将王宫改为道观,名曰:

“太晖”。

崇祯八年曾重修,有“遍数琳宫,独此雄甲荆楚”的美誉。

太晖观坐北朝南,殿宇壮伟,楼阁玲珑,金碧辉煌。

前为山门,两旁建有钟鼓楼,进而为前后排列的四大天王庙、玉皇亭、观音殿。

观音殿两侧有东西两大宫。

东大宫后有娘娘殿、圣母殿;

西大宫后有王母殿。

经观音殿入朝圣门,进祖师顶。

现存建筑有朝圣门、祖师殿,建在条石砌成的高台上,台高八点二米,正面和两侧共有石梯三道。

登朝圣门,得爬三十二级石阶梯。

阶梯两旁有青石栏杆,栏板上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妙趣横生。

祖师顶四周,设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围墙上镶嵌大小五百灵官,千姿百态。

大殿原盖铜瓦,金光闪耀,有“小金顶”之称。

殿堂廊宇四周,竖有十二根青石廊柱,其中正面四根与背面二根透雕蟠龙,龙头伸出柱面,鳞甲片片,状若正在蟠游。

殿内雕梁画栋,彩绘满布,触目生辉。

殿后一泓清池,碧波粼粼。

四周苍松翠柏,暗日迷禽。

观前流水萦绕,倒影绰约多姿。

从前“每当春暮,游人四布,林野百戏竞陈,金翠歌讴,欢连宵旦。

”四时游人前来,“相携素侣尽忘饥,双桨摇风入翠微”尽情游赏,留连忘返。

开元观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荆西路。

始建于唐开元年(公元713至741年)间,故名开元观。

其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重建,共有三重殿,前为雷祖殿、中为三清殿、后为祖师殿。

后殿建于高台之上,前有天门,门楼精巧,顶檐两端装饰有蟠龙一对。

祖师殿飞阁数重且雕饰有龙头,象征降龙伏虎的两把宝剑,分别刺入两个龙头。

殿内正中上方绘有五色龙凤,形态栩栩如生。

观内现存有明清碑刻、铜钟等文物。

雷祖殿旁陈列的特大型马槽和大铁锅传说为关羽和曹操所用。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

据说当年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

传说三国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

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动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

关公忠于其兄不让荆州,于是想了一个计策,说:

“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

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

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

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

又传说张飞也挑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张飞一担土”。

这些都是神话传说,然而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旧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城墙

相传早在秦始皇时,荆州之地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廓,汉代筑起了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几次修葺扩建,使荆州古城坚实壮阔,但所有这些城墙都是土城建筑

历史上大规模营建荆州砖城墙的记载,始见于《五代史》,五代十国时期的荆南节度史高季兴,于公元912年,出动军队驱使十几万人筑砖城墙;

到宋代,南宋荆州安抚史赵雄,因“靖康”之役,城墙大毁,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十一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周长10.5公里的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

元朝时,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公元1374年再次依旧基修复,周长9公里,高8.6米,城外掘护城河。

明末张献忠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义军拆除。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第三次依原基重修,这就是保留至今的荆州古城墙。

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用砖砌的城墙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

城墙底下的两个排水洞也全用条石砌成,洞内可容两人并排行进;

城外有护城河紧紧环抱。

荆州城实属易守难攻,故有“铁打荆州”之说法。

城门

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

东门名迎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大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名远安门,小东门名公安门(水门)。

除小东门外,其它城门外均有曲城,为二重门,二门之间称瓮城。

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园顶。

二重城门各设一合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

城门楼

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东门城楼名宾阳楼,小东门城楼名望江楼,西门城楼名九阳楼,南门城楼名曲江楼,小北门城楼名朝宗楼。

最出名的是曲江楼和景龙楼。

在古代,南门临长江,唐代宰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登南门城楼,观赏长江风光。

南宋张轼任江陵知府时,也常登此楼怀古,他敬慕张九龄,因张九龄是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县人),又著有《曲江集》,故将南门城楼命名为曲江楼。

景龙楼建在柳门(大北门)之上,古代柳门外有通向京都的大道,是荆州城交通要道,登此楼游览者甚多,故名气较大。

荆州博物馆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城西门。

长江航线、宜黄高速、荆襄高速可达。

距武汉市200公里、宜昌市90公里。

为1958年辟建。

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田野考古、文物收藏、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馆舍占地面积4.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馆内有雄伟壮观的陈列大楼,楚乐宫展演馆、珍品展览馆、文物收藏库。

累计发掘了七千余座古墓葬和五十余处古遗址,其中江陵马山战国丝绸,江陵张家山汉简及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均为当年全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目前馆藏文物13万多件,其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和稀世珍品的有200多件。

楚国和秦汉时期的漆器逾万件,是全国收藏古代漆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楚和秦汉简牍藏量居全国之首,战国丝织品更以其时代早、品种多,保存完好而闻名中外,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丝绸宝库”。

此外,还有保存完好的珍贵的西汉古尸。

珍藏馆藏文物的陈列,以楚文化为中心,按石器文化、陶器文化、青铜器文化、漆器文化、丝绸文化等主题,展示了荆州市上下6000多年的桑海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悠久文明史和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珍宝馆里举世闻名的战国利器越王勾践剑、保存完好的西汉软体男尸;

世界之最的战国连发弩机、绣鞋、麻裙、竹简;

工艺精美、完好如初的战国丝绸、漆器等,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馆内楚乐宫表演,以彩绘石磬,青铜编钟,青石排箫,以鸟架鼓,古筝等楚国时期乐器再现楚国宫廷音乐舞蹈,独具魅力。

为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荆州博物馆还推出了《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荆州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古代漆器精品展》、《楚汉织绣品展》七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专题文物陈列展览。

万寿园简介

荆州万寿园文物旅游景区坐落于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内侧古观音矶头之上,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是荆州市中心城区内一处集文物古建、长江水文化史迹为一体的国家AA级多功能旅游景区。

万寿园依堤伴水,九曲回肠的荆江之水三面环绕,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宝塔、南宋淳祐年间修建的观音矶和和“98抗洪纪念碑亭”而享誉海内外。

环境古朴典雅,曲径通幽,自然风光得天独厚。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的观赏性,万寿园景区积极扶持和引进了具有荆州地域特色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打造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以满足中外游客参观、游览、审美、探古、交流、健身、休憩、购物的要求,文物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