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867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检测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

A.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树

B.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

C.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

D.暑假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玩见到的点点绿洲

3.B 4.C 5.A 第3题,我国30°

E以东地区降水多于110°

E以西地区,故植被覆盖率高于110°

E以西地区,所以植被叶面指数均值大于110°

E以西地区。

第4题,我国30°

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气温低、热量不足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第5题,我国100°

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树,也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是热量不同造成的,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是水热条件不同所引起的,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2019届高三·

辽宁五校联考)湖泊往往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名片,风光优美,景色宜人。

宋代杨万里曾写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苏轼曾在黄州沙湖遇雨,写道: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材料,回答6~7题。

6.对杨万里诗中的“风光”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受副高脊影响,晴天多,高温少雨

B.周围群山葱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C.梅雨季节刚过,湖水多,湖面宽阔

D.受钱塘江潮的影响,湖水盐度较大

7.苏轼遭遇的这次降雨的形成原因是(  )

A.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凝结致雨

B.春季气温回升快,对流旺盛

C.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不稳定

D.东部雨带推移至长江中下游

6.D 7.C 第6题,杨万里笔下的“六月”为阴历六月,阳历应为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为梅雨季节,7月为伏旱,故A、C不符合题意。

由诗的含义及西湖周边地理环境特征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

钱塘江潮发生在农历八月,D项符合题意。

第7题,根据材料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不稳定,C对。

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凝结致雨形成的地形雨应发生在山区,而黄州沙湖不在山区,故A错;

对流雨主要发生在我国夏季午后,春季气温较低,对流作用微弱,B错;

东部雨带推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6月份,D错。

湖南湘东五校联考)如图为水循环模式图,I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区域内蒸发量,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R1为流入区域的径流量,R2为流出区域的径流量,W为空中水汽含量。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I=P+E-OB.R2=I+R1-O

C.O=I+R2-ED.W=I+E-O

9.若某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原因可能有(  )

①外来水汽输送增加 ②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 ③本地区蒸发量增加 ④水循环速度加快 ⑤水汽含量减少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⑤D.①③④

8.B 9.D 第8题,本题考查水循环以及区域的水量平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水体收入来自该区域的水汽输入量和流入区域的径流量,即I和R1,该区域的水体支出主要是通过流出该区域的径流量和从该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即R2和O,根据水量收支平衡原理可知,R2+O=I+R1,即R2=I+R1-O,故答案B正确。

第9题,某地降水增多的原因可以从该地水汽增多的原因来分析,外来水汽输送增加,会增加该地降水的几率,①正确;

该地蒸发量增加,会导致该地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几率增大,③正确;

水循环速度加快,会导致输送水汽的速度加快,水汽含量增多,大气降水几率增大,④正确;

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会使该地的水体支出增加,不利于该地的降水增多,故②错误;

水汽含量减少,会使该地降水减少,⑤错误。

故①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安徽四校摸底考试)海湾形状指数可反映海湾形状与圆形的相似度。

指数越小,海湾越接近圆形,形状越简单,反之,则越复杂。

如图示意70多年来我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状指数变化。

读图完成10~11题。

10.从图中可以看出1940~2014年(  )

A.南方海湾形状复杂化速度比北方快

B.南海海湾形状逐渐复杂化

C.北方海域的海湾形状总体较为简单

D.所有海湾形状先趋简单后趋复杂

11.1990~2014年我国海湾形状变化速度明显快于1940~1990年,原因主要是(  )

A.全球变暖加速B.太阳活动频繁

C.地壳运动活跃D.人类活动增多

10.C 11.D 第10题,读图可知,1990~2014年南海海湾形状指数在3左右波动,东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2.6升高到2.8;

而1990~2014年渤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2.0升高到2.6,黄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1.9升高到2.3,说明南方海湾形状复杂化速度比北方慢,排除A。

1940~1960年南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3.1升高到3.4,1960~1970年南海海湾形状指数则约由3.4降低到2.9,说明1940~1970年南海海湾形状先趋于复杂后趋于简单,说明南海海湾形状并不是逐渐复杂化,排除B。

读图可知,渤海和黄海海湾形状指数小于东海和南海,说明北方海域的海湾形状总体较南方海域海湾形状简单,选项C正确。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并不是所有海湾形状先趋于简单后趋于复杂。

第11题,读图可知,1990~2014年我国海湾形状有复杂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变暖加速,海平面升高,海湾形状将趋于简单,排除A;

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与海湾形状变化的关联性较小,排除B;

我国的四大近海海域距离板块交界地带均有一定距离,地壳相对稳定,排除C;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扩大,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岸带的港口建设、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增多,使得海湾形状变化速度明显加快,故选D。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

(二)

河北联考)某月,小明去某岛旅游时,发现该地的传统民居很有特色,其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坡面陡峭,挑檐南北朝向,并向上伸展很长。

挑檐下的遮阴区是正午时家庭作坊的位置。

该月内当地居民的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南侧移到北侧。

如图为当地民居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2.该建筑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

A.遮阴        B.排水

C.防风D.防潮

3.若该地位于南半球,该月当地(  )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B.昼渐变短

C.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D.昼渐变长

1.D 2.C 3.D 第1题,屋顶坡面陡峭说明该地降水丰富;

且由图可知,该民居四面透风,说明气温比较高。

综合判断可知,D项对。

A、B、C三项分别对应冰岛、纽芬兰岛和新西兰,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房屋有墙体且较厚,A、B、C项错。

第2题,房屋有屋顶,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

屋顶坡面陡峭,可以起到快速排水的作用;

房屋四面没有墙,起不到防风的作用;

房屋底部离地面有一定距离,能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

第3题,根据图中遮阴区的位置以及该月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南侧移到北侧可以推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附近且向南移动即由该地北侧移至该地南侧。

该地位于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该地昼渐变长,B错,D对。

由材料可知,正午家庭作坊从南侧移到北侧,说明太阳直射点由该地北侧逐渐移到该地南侧,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应先增大后减小,A、C错。

沈阳联考)如图中洋流为低纬大洋环流的一部分,XY为锋线,N点位于陆地。

读图完成4~5题。

4.P地的天气状况是(  )

A.电闪雷鸣B.阴雨绵绵

C.天气晴朗D.寒风刺骨

5.N点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  )

A.终年炎热干燥B.终年温和多雨

C.终年寒冷干燥D.终年高温多雨

4.C 5.A 第4题,中低纬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流动,因此大陆西岸向北方流动的M洋流位于南半球,据此可推断,XY锋线是南半球的暖锋,P地位于暖锋的锋后,天气晴朗。

第5题,由N地位于低纬度大陆西岸可知,该地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其气候特征是终年炎热干燥。

莱芜期中考试)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

读50°

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6~8题。

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7.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  )

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8.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  )

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6.B 7.C 8.C 第6题,该地位于50°

N附近,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显示温尼伯为较高纬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正确。

第7题,北美洲落基山以东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因此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C正确。

第8题,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

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

故C正确。

潍坊统考)如图示意美洲地区局部地理概况,读图完成9~11题。

9.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快 ②东南方向岛屿较多,利于卫星残骸坠落 ③降水少,多晴天,利于测控 ④靠近海洋,便于火箭零部件运输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0.造成图示地区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地势

C.坡向、洋流D.纬度差异

11.加勒比海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②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热带气旋 ③地势起伏大,泥石流多发 ④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多暴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C 10.C 11.D 第9题,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火箭发射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减少能耗,①对;

火箭体积庞大,海洋运输运载量大,方便运送火箭零部件,④对。

C正确。

东南方向岛屿多,有人口居住,卫星残骸坠落容易造成人员、财产损失,②错;

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不利于测控,③错。

A、B、D错。

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自然带1为热带雨林带,自然带2为热带草原带,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属于东北信风带,自然带1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

自然带2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同时,东侧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西侧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两自然带都临海,A错误;

地形、地势对两地自然带的差异影响不大,B错误;

两自然带纬度差异很小,D错误。

第11题,加勒比海地区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①对;

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③对;

加勒比海地区纬度较低,夏、秋季节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富,气温高,对流旺盛,多暴雨,④对。

D正确。

该地区夏半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冬半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②错。

A、B、C错。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三)

潍坊统考)成都附近有十几座雪山,往年这些雪山成都人难得一见。

2017年6月5日,成都人却看到了一座座晶莹剔透的雪山。

如图示意成都天府广场可见的雪山位置。

据此回答1~3题。

1.成都人可遥望贡嘎山,主要原因是成都(  )

A.距离该雪山近   B.地形平坦

C.海拔较高D.与该雪山的相对高度大

2.造成成都人对附近雪山难得一见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天气B.地形

C.距离D.气候

3.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许多关于雪山的诗句,而今成都人看到雪山的机会要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少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成都(  )

A.云雨增多B.降雪减少

C.雾霾增多D.高大建筑物增多

1.D 2.A 3.C 第1题,成都人可遥望贡嘎山是因为贡嘎山与成都之间的相对高度大,视线不容易受到阻挡,D正确。

成都距离贡嘎山237km,距离较远,A错误;

成都地形平坦,但与能否看到贡嘎山关联性不大,B错误;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海拔较低,C错误。

第2题,成都人之所以对附近的雪山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成都雾天较多,阻碍视线,所以其影响因素为天气,A正确。

图中雪山都是在天府广场可见的,说明地形和距离并没有阻碍视线,B、C错误;

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而能不能见到雪山主要看短期的天气,D错误。

第3题,由于成都现在时常发生雾霾,阻碍视线,因此现在看到雪山的机会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少得多,C正确。

无法判断成都的云雨变化情况,A错误;

成都降雪多少与能否看到雪山没有关系,B错误;

高大建筑物增多不一定会阻碍视线,高楼反而能够开阔视野,D错误。

合肥质检)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

如图示意1981~2010年我国某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

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江淮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南地区D.华北地区

5.与11月份相比,该地区12月份土壤湿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量增加较明显 ②气温降低,蒸发减少 ③农作物需水量减少 ④风力增大,蒸发增强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4.D 5.C 第4题,据图可知,该地区4~6月土壤湿度特别低,说明该时段当地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加上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只有华北地区符合,D对。

第5题,12月份华北地区已经进入冬季,气温降低,蒸发减少,而农作物生长缓慢,需水量减少,②③对。

辽宁五校联考)如图为我国南岭附近某区域地形及河流示意图。

某学习小组测得某日P城的昼长是12小时24分钟,PM、PN分别为太阳出没方向,且日出时北京时间为6时12分。

读图完成6~7题。

6.P城所在的经度为(  )

A.120°

EB.114°

E

C.123°

ED.117°

7.图中河流的干流大致由(  )

A.东南流向西北B.西北流向东南

C.西南流向东北D.东北流向西南

6.B 7.D 第6题,根据P城昼长为12小时24分钟可知,当地日出地方时=12-昼长/2=12-6小时12分钟=5时48分,此时北京时间即120°

E地方时为6时12分,通过计算可知P地经度为114°

E。

第7题,该地昼长大于12小时,由此可知该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PM、PN分别为太阳出没方向,则图中河流的干流大致从东北向西南流。

“二月灰霾、三月风沙、四月柳絮、五月杨树毛儿”是北京春季常见的地理现象,如图为不同性质气团运动模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四种气团运动情况中,最有可能引发北京三月风沙天气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9.“柳树吐絮、杨树飞毛”,说明柳树和杨树原产地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8.B 9.B 第8题,四种性质不同气团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天气现象,不同气团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下其自身强度、存在可能性也不同。

北京的三月多冷气团活动,易产生风沙天气,进一步说明大气干燥降水少,而且冷气团势力较强大,多形成冷锋锋面,因此最有可能引发风沙天气的是强冷空气与暖干空气相遇。

所以选B。

第9题,四月柳树吐絮,五月杨树飞毛的现象说明春季柳树和杨树发芽抽出嫩叶,意味着这两种植物均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原产地的自然带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气候的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

有媒体评价,对于我国来说,青藏铁路、三峡水库等重大战略性工程的安全生产和运营,很可能因为气候变暖而遭受严重威胁。

据此完成10~11题。

10.青藏铁路受气候变暖威胁较大,是因为气候变暖以后(  )

A.高山冰雪融化产生的洪水冲毁铁路

B.冻土层变薄,影响路基安全

C.铁路的使用寿命可能由40年增加到50年

D.大雾、阴雨天气增多,能见度变差,火车行驶受阻

1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西藏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有(  )

①在羊八井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②加强冰川、湖泊等自然风光旅游区的环境监测,建立和完善重要旅游区气候与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③在那曲、阿里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风力发电基地 ④进一步加强对天然林、湿地资源的保护

C.①③④D.①②④

10.B 11.C 第10题,青藏铁路设计有洪水通道,故受洪水影响不严重;

气候变暖,冻土层变薄,影响铁路路基安全;

铁路的使用寿命可能由50年缩短到40年;

火车在固定轨道上行驶,能见度对其行驶影响较小。

第11题,理解题干中“减缓温室效应”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开发羊八井丰富的地热能资源,以及那曲、阿里的风能资源,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是针对全球变暖可能带来极端灾害提出的应对措施;

天然林和湿地等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减缓温室效应。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四)

成都检测)南极洲大陆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冰川内陆厚,边缘薄。

杰夫·

威尔逊在南半球夏季进行了横跨南极洲的单人探险,脚蹬滑雪板,施着180kg的雪橇,尽量借助风筝助力,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用44天,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用9天。

读探险路线图,完成1~3题。

1.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的前进速度明显快于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的速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

①风力 ②风向 ③气温 ④地势

A.①④        B.①③

2.风筝助力最明显的是(  )

A.开始几天B.P地附近

C.南极附近D.最后几天

3.途经南极点时,最可能看到(  )

A.极光B.晴朗天气

C.大雨D.云雾

1.A 2.D 3.B 第1题,探险途中尽量借助风筝助力,说明途中尽量是顺风前进,用时与风向无关,②错。

南极地区盛行极地东风,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顺风时间少,风力小。

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是顺着极地东风的方向,顺风时间多,且风力强,①对。

南极点附近地势较高,周围地势较低,向南极点前进过程以上坡为主,速度慢,返回途中以下坡为主,前进速度明显快与地势有关,④对。

气温不影响前进速度,③错。

A对,B、C、D错。

第2题,南极地区盛行极地东风,返回途中是顺风前进,风筝助力最明显的是最后几天,D对。

开始几天或P地附近顺风时间少,助力不明显,A、B错。

南极附近受极地高压控制,风力不明显,C错。

第3题,南极点附近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途经南极点时,最可能看到晴朗天气,B对,C、D错。

考察期间是极昼时期,没有极光现象,A错。

江西南昌大学附属中学检测)圈河流域位于图们江下游靠近日本海,是我国与朝鲜及俄罗斯的界河,圈河两岸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16m,如图为圈河某河段沙丘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区域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B.东南风

C.东北风D.西南风

5.沙丘沙源来自于(  )

A.当地过度开垦沙化的土地

B.河流在弯曲处沉积的泥沙

C.距海较近,海浪沉积的泥沙

D.风力自内陆沙漠搬运而来

6.近年来该区域沙丘有减小趋势,可能的原因是流域内(  )

A.风力减小B.植被覆盖率下降

C.气候趋于寒冷干燥D.河流流量减少

4.A 5.B 6.D 第4题,读图,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地东南部面向日本海,西部地势平坦,因此受风力影响较大,因此该地沙丘多为风力沉积作用而成,从沙丘形状看,该沙丘向东南部扩散,由此说明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故答案选A。

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圈河的曲流处,由于河道弯曲,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沿河沉积,在每年春、秋、冬三季,受西北风影响,从圈河沿岸吹来大量泥沙在此沉积,从而形成沙丘。

故答案选B项。

第6题,沙丘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的,但是风力属于气候因素,属于多年的平均状况,风力变化没有明显的减小,A错误;

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加大,沙丘可能会增大,B错误;

气候趋于寒冷干燥,温差会加大,气压差会加大,风力会加大,沙丘面积会加大,C错误;

河流流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减弱,沙源减少,沙丘面积减小,D正确。

故答案选D项。

如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

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完成7~8题。

7.从成因看,该河谷为(  )

A.地堑谷B.断层谷

C.背斜谷D.向斜谷

8.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①侧,光照较强B.②侧,热量较多

C.①侧,蒸发较弱D.②侧,降水较多

7.B 8.C 第7题,从图中的岩层的位置可以判断,相同的岩层沿着断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地为断层发育成的河谷。

第8题,该河谷所处的地理位置为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该河谷呈现出东西走向,北侧为阳坡,蒸发量大,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少;

①侧为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因此植被茂盛。

光合作用是光生物化学反应,当达到某一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