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894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九、规划实施措施 

……………………………………………………15

柏泉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促进“十二五”期间,柏泉办事处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特编制柏泉办事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期间,农场上下积极实施科教兴场战略,抓经济促发展,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构筑现代农业,打造旅游新区,建设新型农村,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农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实现了各项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农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2010年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4亿元,人均GDP超3.85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5年累计投入13亿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6.2%。

结构布局更趋合理。

外向型、生态型、设施型农业发展加快。

5000亩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5000亩黄鹤楼科技园、5000亩中百快生菜基地、万亩水产基地、万亩莲藕基地、3000亩小龙虾基地、万亩林果茶基地等十大农业基地板块各具特色,增势强劲。

服务业传统业态优势明显提升,休闲观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

小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农场区划调整顺利实施,张柏路、吴新干线、外环线、柏银路、东柏路等“两纵两横”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科教兴场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场分别荣获“东西湖区科技进步示范单位”和“东西湖区科普示范单位”称号。

每年对农户培训2000人次以上,推广新技术20余项,市民综合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全面提高,全场拥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数超过200人。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48元,年均递增12%;

农场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8%,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入率达100%;

农场户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300平方米;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零增长。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到2009年,全场有涵闸、铸铁闸门13处、17孔;

机站30座,总装机容量2221千瓦,43台套,其中排灌站11座,装机17台,装机容量970千瓦,流量7.68立方米/秒,灌溉站18座,装机容量921千瓦20台套;

排涝站1座,装机容量330千瓦,6台套,流量2.33立方米/秒;

围堤全长38.35km,其中西湖围垸9.7km,连通湖围垸16.25km,红卫肖咀渔场围堤5.1km,园林渔场围堤2.3km,北湖围堤3.6km,红星外渔场围垸1.4km。

都做到了整体加固。

防汛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得到增强。

医院、学校等社会事业领域区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

农场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等群众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卫生、体育、宣传、计生、爱卫、安全、档案、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人民武装、对口扶贫、老龄助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农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第一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第二产业规模经济不够明显,缺乏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大型企业。

二是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较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还不够快。

三是资源环境的优势发挥不明显。

人均耕地面积悬殊过大,土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四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与城镇居民相比,全场农民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加强;

改制工人、失地农民等社会问题突出,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很繁重。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继续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市政各项功能,完善城镇体系建设,以农产品的加工为主,提升工业区功能,提高工业对农场经济的贡献率,抓紧科技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干群素质,综合调控人口平衡,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各种保障机制,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民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态柏泉。

2、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继续完善农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从农场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产业政策和“十一五”期间改革进展情况,切实加强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生产经营的指导和服务,推进农场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2)发挥优势,优化布局。

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稳定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

发挥农场在市场流通、果、茶、苗木、蔬菜等产业的优势和区位优势,统筹发展,争取和利用好各项支农政策,做强做大农场现有的经济规模和实现最大化效益。

(3)依靠科技,提高质量。

系统积极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一是以种子工程项目带动农场的科技进步,发挥农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是根据农民的生产实际需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和信息服务,引导农场职工走科技致富道路。

三是加强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农场管理人员和职工队伍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4)突出重点,抓好示范。

围绕农场增效、农工增收、示范带动农户作用增强的目标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农场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抓好现有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对农户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建设好产业基地;

重点争取各级支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5)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维护农场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高度重视解决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在搬迁还建和土地征用过程中,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抓好失业、失地职工的再就业,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确保安全无事故,促进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朝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目标迈进。

3、发展目标

建设目标:

搬迁还建工作基本完成,旅游开发工作全面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15年累计完成25亿元,年递增15%。

经济目标: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15年达到6.7元,年均增长15%;

总资产规模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15%;

全口径财政收入年递增16%,2015年达到2.9亿元;

实际可用财力年均递增20%,2015年达到6967万元。

社会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科技培训1万人次以上,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

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4979元,年均递增12%;

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

三、城镇体系及建设重点

1、城镇体系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逐步完善城镇体系建设。

按照迁村腾地、整体搬迁的总体要求,对全场52个村湾整体搬迁,全部搬入还建新区,提升小区各项配套功能,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打造新农村的万人新型社区。

通过对老集镇进行改造,打造仿古步行街,起到和楚镇的衔接作用。

2、建设重点

(1)还建新区建设:

四期约30万方全面完成,入住农户约2200户,人口集中约6000人;

(2)老集镇改造:

步行街主体全长980米,立面改造500米,打造古色古香、商业气息浓厚的氛围。

结合武汉市家园行动建设,逐步把老集镇进行整理、疏通,完善其旅游、商业功能。

(3)楚镇建设:

建设规模500亩,建成具有楚风、楚韵风味的仿古新镇,打造具有商住、旅游、安居功能的旅游景区。

四、经济发展

(一)农业

水产、水生菜、快生菜是我场具有传统的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在保持原有的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着力调整结构,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品种,依托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养殖、种植基地,加快优质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品牌,不断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精品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充分发挥城郊的区位优势和具有的资源优势,建设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一体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新型农业。

1、继续完善十大农业基地建设。

5000亩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等十大农业基地都处于继续待完善状态,其产业优势还不明显,生产标准需要继续提高。

十二五期间,十大农业基地要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规模效益整体提高,示范作用明显增强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特色基地。

重点打造千亩休闲采摘园、5000亩快生菜基地、万亩优质水生菜基地,督促已落户园区的龙头企业完善配套功能推进生产进度,努力把柏泉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把柏泉打造成湖北省现代农业的标杆。

2、健全现代农业支撑服务体系。

(1)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从依法规范土地管理工作入手,开展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各项工作。

培训和引导农场干部和职工提高农业环保意识,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用地与养地结合;

引进二三产业项目不能损害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制止损害农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确保农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及应用推广建设。

一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中,积极开展新优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示范推广工作。

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场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和农场职工应用科技技术能力。

以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新型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为载体,加快主导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与推广。

(3)动植物防疫建设。

高度重视以动、植物疫病预防、防治为重点的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日常管理和应急机制,提高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扑灭、农产品安全监控以及有效阻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

以水产、水生菜、快生菜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产地环境的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全面提高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

(4)信息与市场营销网络建设。

打造实用的具有活力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场系统的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工业

1、调整规划思路,整合园区发展。

对现有的工业园区进行规划调整,清理落户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只有协议没有发展,只为圈地没有税收的企业坚决清退,腾退其所占土地,用于新落户企业的发展。

对现有的园区进行确切定位,改善投资环境,筹划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良好的投资平台,着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园区。

切实做到园区四至范围清晰,规划调整有序,发展方向明确。

同时启动工业新区的建设。

2、提高加工水平,打造特色品牌。

“十二五”期间,围绕“农场增效、农工增收、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的目标,不断完善农场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模式,重点扶持农场的水产品加工、园林茶叶加工、红光辣椒加工、中百、香飞等蔬菜净菜上市公司的优势和作用,立足企业发展,扩大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增收;

在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打造出柏泉特色工业品牌。

3、依托交通优势,培育流通市场。

充分利用国家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机遇,建立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柏泉地处武汉市近郊,有张柏路、慈天大道、银柏路、武汉市外环、吴新干线、东柏路及硚孝高速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临近天河机场的航空优势,发展临空经济也具独特条件,东西湖保税物流区、舵落口货运中心等都是发展我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依托。

农场十大农业基地也是交易批发市场发展的载体。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场信息电子化、网络化服务,打通区域与国内市场的管道,加强市场公平交易的管理和建设。

进一步整合优势市场资源,建立零售与批发、电子交易与物流配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大市场”营销体系。

(三)旅游业

1、精心打造品牌,推动旅游发展。

柏泉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楚镇、老集镇步行街、景德寺、天主教堂、府河湿地等众多旅游景点各具特色。

通过对这些景点的精心打造,举办柑桔节、草莓文化节、杜公湖龙舟赛、杜公湖垂钓比赛、楚文化论坛、天主教堂(玫瑰园)摄影比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柏泉建成国内知名的旅游名镇,通过名镇效应,带动整个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

2、打造精品线路,统筹谋划全局。

精心打造柏泉2日游精品旅游线路:

楚镇—老集镇步行街—市教委交通乐园—景德寺—府河湿地—天主教堂—玫瑰园—杜公湖商务休闲区—还建新村—采摘园—赛马公园—现代农业体验区。

通过点面的结合,协调全局的发展,让来柏泉旅游的游客有景致看,能在景点停下来,能在柏泉留下来,通过旅游发展“一夜经济”,带动农场一、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农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 

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 

 加快科技创新和应用步伐。

依靠科技,提高农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试验示范的工作,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职工生产、创业的需要,搞好对农场职工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场增效、社会稳定的“三增一稳”农场工作目标。

重视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场区的能力,提高协调统筹力、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选调得力干部充实加强基层力量,做到有机构有人才有经费。

二是选准配强大队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一把手。

三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合作组织队伍。

四是创造宽松环境,搭建人才辈出的平台。

五是加强人才开发引进,搞好人才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后备人才,引进实用人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弘扬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围垦精神,增强职工对农场的归属感、凝聚力。

以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富有时代精神的具有农场特点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宣传,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职工群众需要的文体活动。

提高职工科学文化、道德和整体素质,营造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

加强社保体系建设。

坚持把保护职工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主动解决好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帮助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解决生活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农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就是以广大职工是否满意为标准,把维护农场稳定摆在突出位置。

把维护农场稳定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建立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加强各级共同维护稳定的责任。

“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环山公路、吴张路到睡虎山公路、张柏路柏泉段拓宽等道路体系的建设,结合慈天公路、硚孝高速等市区级道路的兴建,打通柏泉与周边道路网络体系的链接,在柏泉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缩短柏泉与周边区域的直线距离,通过交通的便利促进物流业的兴旺,拉动柏泉的经济发展。

把天然气引进柏泉,兴建老集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或排污系统,和楚镇的排污系统连为一体。

打通柏泉和金银湖地区的污水处理管网系统,把柏泉的污水处理纳入东西湖的大管网体系中。

对连通湖、渔技公司、北湖等重点区域的闸站、沟渠进行重点改造,切实做到在非常年份能够“关得住、排的出”,排灌自如。

加强农场土地管理,重点贯彻落实好法律法规政策。

全面清理农场土地资源,根治圈地、晒地行为,用地性质和用途发生改变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

严禁私自在基本农田乱挖鱼池、栽植树木,理顺对土地的租赁、承包关系,依法规范农场系统土地管理和使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信息基础设施,搭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网络会议,减少各种中间程序,节约办公、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对杜公湖湿地、各种山林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对乱挖山体、滥砍滥伐、盗伐树木、侵占山林的行为给以从重处罚。

打造沿张柏路柏泉段至红星大队府河的生态长廊。

着力建设新形势下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对基层党员“三培养三增强”,积极开展广大党员“双学双创”、“双建双带”和与农工的“五户带动”活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广大群众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

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

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进一步全面推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广辟与群众联系的渠道,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

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有关工作,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九 

、规划实施措施

1、继续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农场土地要在坚持职工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法有偿有序流转。

积极探索土地向经营能手、农业公司集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和效益。

农场各部门都要为承包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指导帮助他们发展经济。

2、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农业上,围绕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区域经济,积极发展种植、水产等特色产业。

工业上,围绕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筑业和名优产品。

三产业,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抓好综合市场、餐饮、运销、休闲旅游的发展。

在优化经济结构过程中,抓好安全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促进经济高质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

3、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创新引资方式,创造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促进农场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

积极主动“走出东流港、走出东西湖”,充分借鉴外部的发展经验和管理办法,以外促内,内外结合,协调发展。

4、大力推行农场示范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按照“三新一示范”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农场示范工程。

(1)现代农业示范发挥现代农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对农业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在设施农业、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和循环发展等方面起试验示范作用。

(2)优质农产品示范以已经取得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莲藕、鱼、米、虾等7个)、省名牌产品、标志和称号(茶叶)的优质农产品为依托,认真抓好农场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工程,重点做好东湖快生菜、优质莲藕、园林果、茶等无公害农产品的示范,并把这些品牌做大做强。

(3)产业优化示范发挥农场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旅游经济,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培育完善旅游服务市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

(4)循环发展示范以渔业养殖、快生菜、茶场为主,通过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生产,推广生态循环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5)科技扶贫示范充分利用市、区对贫困农场对口帮扶、大力扶贫的机遇,争取多方支持,开展农场科技扶贫示范工程。

5、创造环境,抓好政策落实。

努力创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重点抓好已经出台政策的落实和有利农场经济发展政策的争取工作。

抓紧农业设施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类惠农政策在农场全面落实,努力发挥政策效应,让农场职工得到实惠。

积极争取政府对农场的投入,重点争取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的资金,同时兼顾生态、公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性、公益性设施的投入。

6、项目立场,促进发展。

要实现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好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点项目极为重要。

“十二五”期间,把农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农业技术示范建设项目、优质茶叶林果基地建设项目、优质水生菜基地建设项目、系统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等项目列入实施规划当中,分年度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工增收。

“十二五”重大项目计划:

(1)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

重点是5000亩都市农业示范园等十大农业基地打造和千亩休闲采摘园项目建设,筹划西湖—红卫蔬菜长廊,上规模上设施。

把红光小辣椒基地做成“观光+生产+加工”特色项目,在壮大基地的基础上扶持辣椒加工企业的发展。

(2)现代旅游开发区项目:

推进楚镇建设,申报“楚天名镇”;

完善景德寺服务区功能,申报3A级景区;

天主教堂—玫瑰园项目建设;

杜公湖商务休闲区规划建设;

时代华纳影视城项目的引进。

(3)工业开发区项目:

注重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软件制造企业,利用临近天河机场的优势,发展临空经济园区,建设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

(4)老集镇改造项目:

建设新型商业集镇,提升老街的商业功能,与新的还建区过渡,同古镇互补呼应,在新区与古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土地复垦项目:

结合搬迁还建工作的推进,村湾搬迁一个复垦一个,复垦土地面积2700亩。

(6)旅游休闲新村改造项目:

结合搬迁还建工作,对腾退出来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老村弯进行改造加工,打造具有旅游休闲功能的新景点。

(7)科普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科普培训中心的健全功能,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具有科技、党务、商务培训功能,可以举行各种商务论坛、文化交流,学生实习、合作研发、信息交流转换的综合性基地。

(8)杜公湖休闲商务区项目:

启动规划建设,对杜公湖进行整理改造,拓展其商务休闲功能。

(9)采摘园规模拓展项目:

结合搬迁还建工程,对退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在还建区周边扩大采摘园建设面积,上规模上设施,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成立管理公司或者合作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运作,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种植、耕作、销售价格,结合测土配方,统一供种、供肥、供机械,减少生产成本。

拓展其观光采摘效能,增加农民收入。

7、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不让规划与实际操作相脱离,农场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农场场长担任,农场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农场各部门及农业大队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