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960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

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

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

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

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

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

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

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

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1.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

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6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

它使我想到:

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

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5.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6分)

6.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课内文言知识检测(本题共5小题,15分)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B.失其所与,不知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没有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

因为

C.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

打开

D.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

回来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烛之武退秦师

A.皆白衣冠以送之

B.使使以闻大王

C.且贰于楚也

D.发尽上指冠

10.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群臣侍殿上者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使毕使于前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夫晋,何厌之有

11.下列有关外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自刎,自割其颈。

即自杀。

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手段。

B.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C.《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破釜沉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D.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

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

“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请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

愿大王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亡。

[注]①赤泉侯:

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

使船靠岸。

12.下列句子不符合文义的是(3分)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天要让我亡,我还渡江干什么?

B.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怜我让我为王。

C.有美人名虞,长幸从。

 有一美人名叫虞,项羽常常幸运的跟从。

D.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江东父老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不在心里有愧吗?

13.项王表明自己不肯过江东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③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A.①②B.③⑤C.①④D.④⑤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

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⑵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6-18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6.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7.《行路难》在体裁上属于;

本诗中运用典故的两句是,。

这两句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5分)

18.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3分)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8分)

⑴《沁园春·

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⑵《夜雨寄北》中诗人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驰骋想象,表达盼望与妻子早日团聚的诗句是,。

⑶《再别康桥》中运用比喻,渲染无边寂静,强化心中对母校恋恋不舍情感的一句是。

⑷《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时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同时表现送别之人的同仇敌忾的句子是,,。

三、语言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

20.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是(3分)

①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将他摁倒,人赃俱获。

②95岁老红军栗元海溘然仙逝,一生没有婚娶的老人别无长物,独独留下一张当年解放军西南军区核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被家人视为珍物。

③与作风问题一样,会风问题也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克服不良会风不可能倚马可待,整改会风没有休止符。

④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⑤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⑥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央要求推进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进企业优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机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B.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使用微波炉时一定要按说明书操作,切忌不要盲目乱用。

C.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美感。

D.艾青继承了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使他始终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2.从造字法角度看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目、采、衣”是独体字

B.“休、晶、江、火”是合体字

C.“材、攻、芳、旗”是形声字

D.“炙、射、步、月”是会意字

23.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4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

春水船如天上驶;

下联是:

四、写作(60分)

24.同学们,离开你的初中母校或家已有一段时光,在这段日子里,有哪些值得你追忆的故事,有以“追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文体鲜明,立意明确,感情真挚。

 

语文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议论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3分)A项,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

B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

C项,强加因果。

2.B(3分)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3.C(3分)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性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A(3分)解析:

B项第②段写作者并没有写海景。

C.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没有任何反映作者对德国社会的思考与省察。

D项因果关系是错误的。

5.(6分)结构上: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内容上: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6.(6分)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7.D(3分)

8.B(3分)

9.B(3分)

10.A(3分)

11.C(3分)

课外文言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2.C(3分)

13.C(3分)

14.B(3分)(提示:

项王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死了很多人。

15.⑴(5分)仅仅(1分)项籍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1分),项王身上(1分)也受了(1分)十多处伤(1分)。

⑵(5分)我听说汉王用千斤金(1分),万户封邑(1分)来悬赏征求(1分)我的头,我给(1分)你一点好处(1分)吧。

16.A(3分)

17.(5分)七言古诗(古体诗);

吕尚,伊尹。

18.(3分)既反映出诗人内心苦闷迷惘、愤郁不平,又表现了诗人自信乐观,执着于理想的复杂心理,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9.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⑶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⑷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0.答案:

C.(3分)详见《5.3》

21.答案:

A.(3分)解析B.去掉“不要”。

C在“文化精神”前加“传承”D去掉“使”。

22.答案:

C(3分)

23.(4分)答案:

秋色人似画中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