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969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考题汇总Word下载.docx

(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全面发展绝不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包含着其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既包括面向全体的统一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使得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到最大化的和谐发展。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学校产生的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第三,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

第四,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教育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第三,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六、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七、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

第一,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第二,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三,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2)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①《学记》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礼记》中的篇目)

②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

他的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学习过程应包括学、思、习、行四个环节,他还提出“庶、富、教”的观点。

③墨翟墨翟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认为一切回归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3)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①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②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③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④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在这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一理论一练习”三阶段。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著有《爱弥儿》,他倡导自然教育,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

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要高度尊重儿童。

康德著有《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裴斯泰洛齐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著有《教育漫话》,提出“心灵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新三中心论: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他还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②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的地位和作用。

该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③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④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③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所谓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④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⑤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⑥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他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八、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

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四,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4)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九、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其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教育目的直接指向受教育者,它预示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社会所希望的变化,因而教育目的的确立必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十、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我国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十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二、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着这个社会的学制发展情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同社会的学制,反映着不同性质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服务。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就有可能贻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各国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会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或多或少地根据国情加以改革。

十三、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如下: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老师应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

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

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基本知识

1.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2.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3.学校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起始环节)、实施(中心环节)、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4.学校管理的原则包括: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5.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6.学校组织机构的常见类型包括:

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

7.学校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部门包括:

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8.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9.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由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制度,包含学校党、政、群三方面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权限。

10.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

会议制度、资料档案保管制度、教职工工作制度以及各种常规细则。

1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和教育影响(中介)。

1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3.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14.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15.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

17.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8.我国近代教育家及其主要贡献

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思想,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攻愚)、生计教育(攻穷)、卫生教育(攻弱)、公民教育(攻私),他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20.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2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22.现代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双轨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单轨学制(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

23.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4.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清政府颁布。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学校制度,也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

它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1981年以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达到91%以上。

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也得到落实,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在这个时候也开始部署。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课程编写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改为“一纲多本”。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体制。

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普遍使用。

25.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

阿奎那等。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

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

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等。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

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2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7.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2)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