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994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6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0厘米.一辆汽车从甲城到乙城,要求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一幅地图上4厘米的线段代表实际距离160千米.甲乙两城在这幅地图上相距18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丙丁两城相距6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信息窗一备课

课题名称:

比例尺的意义

适用年级:

六年级下册设计者:

信息窗备课

一、目标确定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2.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的主要内容有:

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求比例尺,

3.学情分析

本信息窗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对加深理解比和比例、拓展小学数学的学习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结合实际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进行相互改写。

3.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难点:

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评价任务

1、填空:

(指向目标1、2)

(1)在比例尺是1:

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厘米或()米

(2)在比例尺是1:

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

(3)在比例尺是1:

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4)在一副比例尺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8厘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

(5)比例尺是1∶5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 )

2、填空:

(指向目标1、2、3)

(1)()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

(3)比例尺是1:

3000,它表示()。

(4)比例尺是1∶5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  ( )

(5)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

注意过教练指挥比赛的情况吗?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练利用球场平面图指挥比赛的场景。

你有什么发现?

生:

教练员在纸上边画边指挥比赛。

咱们一块看看球队训练吧!

设计意图:

以足球为话题,将教学学习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看着高兴,学的愉快,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情境图

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述画面的意思,并提出数学问题。

情况预设:

生1:

为了更好的研究战术,教练正在安排两名学生画足球场的平面图。

生2:

怎样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汇报,完成后,抓住学生心理,提出今天学习的主题:

这节课研究一下怎样画足球场的平面图。

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画一个足球场平面图(课件再一次出示情境图,明确长为95米,宽为60米,要求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数据绘画)

画完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作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距离。

学生汇报。

(师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为什么有的画得像,有的画得不像?

学生思考并回答

随意画的就不像。

生2:

长与宽缩小的倍数相同就像,不同就不像。

课件展示准确的平面图

为使球场平面图画的规范,我们可分别把足球场的长宽各缩小到原来的

,也就是用9.5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长,用6厘米表示足球场的宽。

(板书画图)

实际的95米画到图上为9.5厘米,实际的60米画到图上为6厘米,你知道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各是多少?

(提醒最简整数比)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9.5:

9500=1:

1000

6:

6000=1:

它们的比是1:

小结:

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黑板的平面图就十分逼真!

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

(板书:

比例尺)

以怎样画足球场的平面图为研究的切入点,学习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比例尺,学生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经历实际需要,操作研究,相互交流,认识升华的过程,从而体会了“比例尺”这一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3、领悟新知:

比例尺的意义

请学生参考课本54—55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如下问题并用课件展示:

(1)、什么是比例尺?

怎样求比例尺?

(2)、求比例尺要注意什么?

常见的比例尺有哪几种?

(3)、比例尺通常的写法是什么样?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后代表上台汇报。

回答预设:

1、我们把足球场实际的长95米,宽60米叫做它的“实际距离”,缩小后图中的长9.5厘米和宽6厘米叫做“图上距离”,1:

1000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2、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3、比例尺可分为:

“数值比例尺"

和"

线段比例尺"

4、数值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数值比例尺的前项是1。

5、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生回报时,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1)1:

10

(2)10米=1000厘米1:

学生分析比较

改写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回答。

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结合课前的预习,自己处理问题,对学生的印象较深。

巩固新知

做教材55页自主练习第1、2题

1、

(1)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厘米。

(2)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2、1:

400000,1:

2000,1:

5000000

3、比例尺=():

()

判断:

1、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250米。

则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5:

250=0.02。

()×

比例尺是比,不是比值。

×

2、比例尺的前项一定小于后项。

缩小的比例尺前项小于后项,放大的比例尺前项大于后项。

3、在一副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30千米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

1000。

求比例尺首先要统一单位,30千米=3000000厘米,3:

3000000=1:

1000000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之间的转化:

1、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写出1厘米和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统一单位后,再化成最简形式的比。

2、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的方法:

通过比例尺的前项表示1厘米的数值,后项化成用米或千米作单位的数。

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比例尺后项所示的长度,画线段比例尺时通常画出这样的2段或3段。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第二课时

一、自主练习,精讲习题

1、在比例尺是1:

2、在比例尺是1:

3、在比例尺是1:

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4、在一副比例尺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8厘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

5、比例尺是1∶5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 )

二、精讲精练

1、()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

3、比例尺是1:

4、比例尺是1∶5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  ( )

5、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三、课堂达标:

(一)、判一判:

1、把一个电脑零件放大到原来的100倍画在图纸上,应选用1:

100的比例尺。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

3、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二)、选一选

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5:

200B.1:

4000C.1:

4000厘米

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信息窗二备课

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六年级下册设计者:

2.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的主要内容是:

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1、了解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上两点的实际距离。

2、体会图形的相似,培养空间观念。

3、结合实际,培养问题意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给定的比例尺解决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多种解题方法的交流以及最后结果“厘米”与“千米”之间的转换。

课本自主练习1比萨斜塔(指向目标1、3)

课本自主练习3(指向目标1、2、3)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者

(2)填空

20千米=()厘米

30米=()厘米

2500000厘米=()千米

5000厘米=()米

【巩固比例尺的意义与单位之间的换算,为下面利用比例尺求解做铺垫】

(3)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们山东省的地图是什么样子吗?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出示课本信息窗2情境图及红点问题:

雏鹰少年足球队乘汽车以平均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济南出发到青岛去比赛,问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小组讨论探索过程:

分析题意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谈话:

同学们通过分析题意得到了这些信息,哪能否用你的方法求出来?

学生展示方法:

方法一:

根据:

图上距离:

解:

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4:

X=1:

8000000

X=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

100=3.2(小时)

答:

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方法二:

根据:

图上距离÷

比例尺=实际距离

=32000000(厘米)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

方法三:

根据比例尺表示的意义:

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00000厘米。

8000000=32000000(厘米)

二次探究

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运用三种不同方法

方法一:

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00000厘米

这三种方法都是求实际距离,其实只是变化了形式,实质上还是对比例尺定义的转化应用的应用对不对?

实际距离=比例尺,方法二:

比例尺=实际距离,方法三利用比例尺的意义。

相同点:

他们最后都对结果进行了转换,从厘米转化为千米。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学生利用三种方法解决实际距离,三种方法三种解题思路,三种对比例尺的理解,教师都应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

第一种方法从比例尺的定义直接出发,求出图上距离,设出实际距离,然后列出比例关系进行求解,这是对比例尺定义的直接应用,这是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的。

第二种方法实际是对第一种的变换,把比换成除号,这里让学生明白即可。

第三种方法实际上是对比例尺的意义的解读,明白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8000000厘米,然后进行计算,三种方法,前两种从公式入手,最后一种从意义入手,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一种理解的提升。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课本自主练习1比萨斜塔

自主练习3

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信息窗三备课

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按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1、在理解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情境,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应用图上距离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2、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地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利用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应用图上距离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1、教科书自主练习第1题。

(指向目标1)

一块长方形的草坪长是40米,宽是25米,用1:

1000的比例尺画出这块草坪的平面图。

2、教科书自主练习第4题。

(指向目标2、3)

3、教科书自主练习第3题。

本题主要训练学生对比例尺的综合应用,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依据是什么?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利用比例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同学们请看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3情境图):

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说一说在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

(1)10号队员在图中哪个位置进的球?

(2)4号队员在图中哪个位置进的球?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我们先来解决第1个问题:

10号队员在图中哪个位置进的球?

怎样才能在上图中标出10号队员的起脚位置(进球位置)呢?

学生可能回答:

先求出10号队员距底线的图上距离和距右边线的图上距离分别是多少?

要知道蓝色区域左右线和底线分别是哪条?

求出图上距离后在图中量出两个距离确定位置。

……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下面依据刚才说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请看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

①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

说一说它的意义。

②要在图中标出10号队员的起脚位置(进球位置),先求出什么?

再求什么?

要求的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③怎样求图上距离?

你能利用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列出方程求出图上距离吗?

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你有几种不同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④在标10号队员起脚位置时应注意什么?

怎样才能准确画出10号队员的起脚位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示合作交流,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共同合作完成。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学生依据提示分别汇报,重点汇报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1、明确比例尺的意义。

哪个小组愿意把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

它表示什么意义呢?

学生说一说图中比例尺是1:

1000,实际意义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0厘米。

2、探究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要在图中标出10号队员的起脚位置(进球位置),先求出什么?

要求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要在图中标出10号队员的进球位置,需要先求出距底线、距右边线上的图上距离;

要求图上距离的条件是知道比例尺和实际距离。

(2)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怎样计算图上距离的?

(展示)

方法1:

10号队员距底线的图上距离:

15米=1500厘米1500×

=1.5(厘米)

10号队员距右边线的图上距离:

25米=2500厘米2500×

=2.5(厘米)

10号队员距底线的图上距离为1.5厘米。

距右边线的图上距离是2.5厘米。

质疑:

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

=比例尺所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追问:

为什么化成厘米而不化成米?

学生释疑:

单位不统一,必须先化成统一单位厘米再计算,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方法2:

设10号队员距底线的图上距离为x厘米。

15米=1500厘米

1:

1000=x:

1500……质疑1:

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1000x=1500

x=1500÷

x=1.5

设10号队员距右边线的图上距离是y厘米。

25米=2500厘米

y:

2500=1:

y=2.5

距右边线图上距离是2.5厘米。

学生展示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师生共同质疑。

①依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方程。

②由于这两个方程在同一个问题里,不同的未知数应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应分别用x、y表示两个图上距离以便区分。

(如果学生没有用x、y两个未知数表示,可以再次质疑:

同一题中设两个未知数x,能清楚表示出两个量吗?

方法3:

15米=1500厘米1500÷

1000=1.5(厘米)

25米=2500厘米2500÷

1000=2.5(厘米)

你能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我们是这样想的:

根据比例尺“1:

1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所以两个实际距离依次缩小1000得出图上距离。

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及算理,教师适时补充或给予肯定。

通过自主探究多种解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

3、应用图上距离标明位置。

我们已经计算出图上距离分别是1厘米和2.5厘米,你们是怎样在图中标出10号队员的起脚位置的?

在标出10号队员的起脚位置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展示各小组画出的平面图,说一说方法及注意事项。

应分清左右线和底线分别是哪条?

你认为哪条是蓝色区域底线、左右线?

学生在实物投影下边说边指,结合实际认识上面的边线为左边线,下面的边线为右边线,右边的竖线为底线。

知道底线、左右线后怎样正确标出起脚点?

(在距底线1厘米处画一条与底线平行的虚线,在距右边线2.5厘米处画一条与右边线平行的虚线,两条线相交的点就是起脚位置。

4、学以致用。

你能依据我们解决10队员起脚位置的方法找出4号队员起脚的位置吗?

学生根据所学独立完成。

小组内说一说解题的方法。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找出足球运动员起脚的位置。

在找出运动员起脚的位置时,我们应用了什么知识?

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题的过程中,知道什么?

求什么?

知道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板书课题: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在求图上距离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解决足球场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来求图上距离,在求图上距离时都要依据比例尺的基本公式

=比例尺列方程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有基本公式变换的公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来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先把单位化成统一单位(图上距离单位)来进行计算,用方程解答注意同一个问题里,不同的未知数应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我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的方法,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

根据

=比例尺,依据比例列方程求出图上距离;

也可应用: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