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017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陕西省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

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

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

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

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

B.“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

C.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

D.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

B.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

C.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D.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

【答案】1.B2.C3.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选项要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需要逐一审查选项有无错误。

A项偷换概念。

从原文第二段可知,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是“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的是“立法制刑、悬赏设罚”,不是“严刑苛法”。

B项说法正确,从第二段可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本身是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是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的。

C项主观臆断。

从原文中间内容看,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是“进而渐兴”,说“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错误。

D项因果不当。

从原文第三段看,“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选项单纯说“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选项要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理解不当。

全文是讲“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的情况,说明的是“法与时转则治”的道理,并没有侧重比较“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

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看原文第三段结尾,“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此期”是汉武帝时期,后文“到宣帝……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宣帝时也只是有“趋势”,选项“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的分析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当然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与现实原因,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

但一切事在人为,就古建保护而言,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当是摆正意识的问题。

讽刺的是,与大量传统古建筑、古村落遭致冷落相比,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上,似乎又并不缺乏热情与投入。

这再次反映了古建筑的保护,可能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

事实上,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强化古建保护,也是为地方的未来进行投资。

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古村落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其价值都将提升。

梁思成有言: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

”反之,无视古建筑价值,肆意毁坏它们的代价,越往后也将越发体现出来。

(摘编朱昌俊《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山西的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票号的发祥地,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其中包括苏州园林、辽宁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平遥古城没有被列入书面推荐名单。

郑孝燮拍案而起:

“为什么平遥不能进入名单?

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贯穿着封建礼制的规范,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等级关系的城市布局形制,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

不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么?

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已经不多了。

他还引用了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保持古城特色的平遥县城规划》一文中的题言:

“妥保斯城,务使旧城新貌,两不干扰。

”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平遥古城得以被申报,并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

材料三:

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当前我们主要应该警惕认识上的大问题,认为保护世界遗产,经济效益就大大地有了,“摇钱树”的思想很明显。

在这样的认识下,势必就会出现开发利用过度,或者错位利用,忽视保护,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世界遗产竟然搞出股票上市,或者转包、出售经营权等等非常错误的做法。

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

当然,这里面不仅要解决认识问题,也有个立法约束的问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议政与建言”周刊郑孝燮建言2017年7月1日)

材料四:

在新兴城镇化大迈进的当下,城市拆迁有指标,古建筑保护无指标是普遍现象。

事实证明,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

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

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

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

相较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古建筑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是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文化多样性的表征。

古建筑给予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和自信心。

古建筑保护于你,于我,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历史责任。

(摘编自《如何处理好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建筑网”2016年5月1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我们的漫长历史及古老文明不匹配,中国古建筑保护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难题,主要问题不是资金不足,而是保护意识不强。

B.“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

”这句话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价值都将提升。

C.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要纠正保护就是为了经济效益的“摇钱树”思想,对世界遗产不能过度开发利用,更要反对转包、出售经营权等错误做法。

D.不同时代的古建筑会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样式;

优秀的古建筑也是寄托、安放文化灵魂的殿堂,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等方面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这反映出这些地方官员对于古建的价值认识不足,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

B.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它就会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之交臂。

C.郑孝燮认为平遥古城的布局形制体现了儒家重礼尊礼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并突出了晋中地方建筑特色;

引用陈从周教授的题言在于强化自己的观点。

D.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因此,在修建西方风格摩天大楼的同时,在古建保护上也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

6.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A5.C

6.①强化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提高对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

②端正官员政绩观,正确处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问题,在进行城市规则时优先制定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则;

③完善法律,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文物保护法律实施细则;

④避免对古建筑的过度开发利用,错位利用,杜绝出现建设性破坏;

⑤加大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⑥厘清产权归属,避免产权纠纷,明确古建筑保护主体。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首先看清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曲解文意、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主观臆断,说法绝对。

材料一,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时,说原因太多,不止一种。

“保护意识不强”是当下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但未必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数量少的主要原因,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

题干要求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需要对选项逐一审读。

A项,强加因果。

从材料一可知,修建仿古建筑上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作者认为是源于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认识不足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但并没有说有关官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选项说法无据。

B项,说法绝对。

从材料二可知,平遥古城“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源于“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当年它会和“名录”失之交臂,但未必永远进不了“名录”。

选项假设不成立,表述错误。

C项,讲说的是郑孝燮的认识和引用陈从周教授题言的目的,从材料二写的郑孝燮的发言情况上可以看出表述正确。

D项,范围不当。

材料四讲“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学习借鉴的是许多国家的做法,未必都是“西方国家”,选项曲解文意。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题干要求回答“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的问题,应先从各材料中找出在“保护中国古建筑”上的现状、作者的建议和提到的措施等信息。

材料一,朱昌俊的《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开头提出存在“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问题,之后提示要提高对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

材料二,《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展现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典型;

材料三,强调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

材料四,表明在古建筑保护方面要学习借鉴。

选用原材料的关键语句,加入自己的理解分析,整理概括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

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

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

“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

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

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

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

“念书吗?

“对!

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

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

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

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

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

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

“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

”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

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

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

”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

”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

“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

”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

”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

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

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

”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

”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

”姑问。

“他哪里有钱?

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

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

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

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

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

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

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

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

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

“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

”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

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

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

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和群众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写吴召儿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掩藏东西,也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

而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C.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其外形、行为、语言也富有个性,其行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

最后则坚信革命志土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8.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

请简要分析。

9.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B8.①烘托吴召儿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

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

9.①乐观主义精神方面:

从衣(衣着单薄、单一)、食(挨饿、吃倭瓜)、住(住牛棚马圈)、行(爬神仙山)等,可见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却“上山唱歌”,快乐地生活战斗,由此,可观照出他们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内心、乐观的精神。

②浪漫主义气息方面:

选材上,写战争,却选取一位美丽、活泼的年轻女性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浪漫气息;

写景上,逼真、明丽,情景相生,极富画面感;

语言上,清新、质朴、优美、生动,抒情味浓。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题干要求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比对选项和原文理解。

B项,“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有误,“紧张激动”是在写我听读后的心理感受,不是吴召儿念书声的特征。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情节结构及其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读懂题干,把握情节发展的基本过程,再从中找出与“物线”相关的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内容一般涉及人物、环境、主旨几个方面;

再联系几次描写,看其在情节上的前后关联,就是多次描写的原因。

从小说里看,“红棉袄”和女孩吴召儿有关:

在这乱石山中,她笑着,像突然开出一朵红花,表现了她的美丽乐观;

她的红棉袄“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体现了她的勤劳率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