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110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林海雪原》刚出版时,他将稿酬全部捐了出去,此后,该书陆续被译成8国文字,在海外引起轰动,而自称“业余作者”的曲波却再也没有得到任何稿酬。

1983年曲波夫妇旅游时,发现很多出版社都出了《林海雪原》,可除了湖北省寄来过两册样书外,他一分钱稿费都没有得到。

有人劝他打官司,他却说: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烈士的事迹,没有考虑到钱。

而他们夫妇却一直住在一机部宿舍的一套建于50年代的两居室中。

2002年6月27日,曲波病逝。

妻子刘波与家人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随后将遗体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没有开追悼会。

相关链接1:

学者陈思和指出:

“《林海雪原》是沿着新武侠小说的路子孕育出来的,作者本人也深受《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相关链接2: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

曲波是不是《林海雪原》的主人公少剑波?

曲波是这样回答的:

少剑波十几岁参加革命,和我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但是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我更是按照一个更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形象来刻画他的。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林海雪原》深受当代读者喜爱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和平年代读者对战争故事的好奇心和对于革命英雄的崇拜之情。

B.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昔日逝去的战友的浓烈而真挚的感情。

C.作者原本就是一位军队指挥员,又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的高尚人格。

D.作品深受古典小说、民间故事等的影响,这种风格符合大众的阅读品味。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票房上的巨大成功,说明像《林海雪原》这样的红色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B.曲波15岁参军,久经战火考验,和《林海雪原》的主人公少剑波一样是“年轻的老革命”,所以很多人认为少剑波的原型就是曲波。

C.长期的战斗生活使曲波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情感在他胸中激荡,不能自已,促使他一气呵成,完成了《林海雪原》等作品的创作。

D.《林海雪原》《桥隆飙》等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给曲波带来了掌声和荣誉,但也成为他在“文革”中饱受苦难的主要原因。

E.《林海雪原》虽然畅销并多次印刷,但作者曲波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在以奉献为荣的年代,这种情况并不难解释。

3.曲波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高贵品质?

(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

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

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

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

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

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

“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

”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

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

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

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

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

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

“运完了吗?

”父亲说:

“还没!

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

“瞎胡闹,赶紧回去!

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

返回,再装。

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

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

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

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

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

“船咋了?

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

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

“你咋能这么干?

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王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

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

“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

“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

”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

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

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

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

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4.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5.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的特点。

(5分)

6.小说以“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

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7.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B.其一人夜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C.以状语武予观夫巴陵胜状

D.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8.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一致的一项是(3分)

A.私候胜曰B.幸蒙其赏赐

C.以货物与常D.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9.下列各项跟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A.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C.缑王等皆死。

虞常生得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戴敦元,字金溪,浙江开化人。

幼有异禀,过外家,一月尽读其室中书。

十岁举神童,学政彭元瑞试以文,如老宿;

面问经义,答如流。

叹曰:

“子异日必为国器!

”年十五,举乡试。

乾隆五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铨授刑部主事,典山西乡试。

累迁郎中。

嘉庆二十四年,出为广东高廉道。

道光元年,擢江西按察使。

敦元初外任,以情形非素习,苏州多粤商,过访风土利弊,久之始去,尽得要领。

至江西,无幕客,延属吏谙刑名者以助,数月清积牍四千余事。

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曰:

“官有养廉,仆御官所豢,何赢余之有?

”调湖南,护理巡抚。

三年,召授刑部侍郎,自此历十年,未迁他部,专治刑狱,剖析律意,于条例有罅漏,及因时制宜者,数奏请更定。

每日部事毕,归坐一室,谢绝宾客。

十二年,擢刑部尚书,典会试。

十四年,卒,优诏赐恤,称其清介自持,克尽职守,赠太子太保,谥简恪。

敦元博闻强识,目近视,观书与面相磨,过辄不忘。

每至一官,积牍览一过,他日吏偶误,辄摘正之,无敢欺者。

奏对有所谘询,援引律例,诵故牍一字无舛误,宣宗深重之。

及暮,或问僻事;

指某书某卷,百不一爽。

尝曰:

“书籍浩如烟海,人生岂能尽阅?

天下惟此义理,古今人所谈,往往雷同。

当世以为独得者,大抵昔人唾余。

”罕自为文,仅传诗数卷。

喜天文、律算,讨论有年,亦未自立一说。

卒之日,笥无余衣,囷无余粟,庀其赀不及百金,廉洁盖性成云。

(《清史稿·

列传一百六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B.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C.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D.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的乡试分省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各省主、副考官均由皇帝钦派,考中者为举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C.卒,就是“死”,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于“死”也有多种说法: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及品德修养给予的一种带有评定性质的寓含善意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敦元对法律条文烂熟于心。

在刑部任职长达十余年,他本人也喜欢钻研法律条文,修改了多条有漏洞或者不合时宜的律法。

B.戴敦元能过目不忘。

他眼睛虽近视但记忆力很好,回答皇帝询问时,能一字不错地背诵过去的法律条文,深得皇帝倚重。

C.戴敦元为官清廉。

他去世时,箱子中没有多余的衣服,粮囤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所有财产加起来连一百两银子都不到。

D.戴敦元很少写文章。

只有几卷诗流传下来,他认为天下的义理,古人和今人所说大致相同,今天所谓独到见解往往是古人说过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至江西,无幕客,延属吏谙刑名者以助,数月清积牍四千余事。

(2)及暮,或问僻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汉宫

胡曾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昭君怨

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

(1)应四星

(2)。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3)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注】

(1)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这里泛指后妃居住的宫殿。

(2)四星:

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

(3)从:

从来。

14.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胡诗中,虽然远赴匈奴是王昭君的主动选择,但是想到此次离开家乡可能会一去不回,昭君心中还是有太多不舍,因此才在西风中哭泣。

B.胡诗的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

“玉箸”一词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昭君的哀伤,“红粉”一词用了借代的手法强化了昭君纤柔的女性特征。

C.白诗的首联正面赞美了王昭君的风姿和容貌,认为她的美丽达到了十分的程度,在整个后宫中应该无人能及,为下文论述她没有受宠做铺垫。

D.白诗颔联用“只得”“何曾”两个词写出了昭君只是被选进了宫,却未能受宠,表达了对昭君没有成为汉朝皇帝宠妃的惋惜之情。

E.白诗颈联中“迷图画”一句道出了昭君未能受宠、最终流落匈奴的根本原因;

画师失职,没有将王昭君的惊人美丽展示出来。

15.两首诗的作者批评的内容有何不同?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结束后,诗人用“,”两句,表现出听众的沉醉状态,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以行人过岭时呼吸紧张、神情惶恐等细节描写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3)《荀子·

劝学》中指出,螃蟹虽然有锋利而坚硬的“跪”和“螯”,却“”,这是因为“”。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像南朝刘义隆那样虽有“”的雄心壮志,但因为草率出兵而“”的可悲结局。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由眼前的赤壁遥想到三国的周瑜,描写周瑜从容轻松地打败曹军的诗句:

“,。

卷表达题(75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

(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1)狂风渐大,大海开始沸腾,小山似的海浪像千万匹奔马,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2)当年,他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学生,给老师惹出了不少麻烦,经过这几年的历练,如今已经成为男子汉了。

(3)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在学生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基础上顺水推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佳佳集团上市成功的当天,集团总部沸反盈天,员工们欢呼雀跃,总裁也激动不已,和每一位员工热情拥抱。

(5)娄山关在贵州桐梓县城南15公里处,周围地势陡峭,群峰如剑,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A.

(1)(3)

B.

(2)(3)

C.

(2)(5)

D.(4)(5)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受电商及本土超市的冲击,同时也受到租金上涨的影响,导致像沃尔玛这样的外资超市也出现运转不顺的情况,关闭门店也是必然之举。

B.《人民的名义》是反腐题材剧,但不局限于单纯的反腐,而是站在时代大背景下,从大历史、大社会的角度表现从严治党,从而赢得了普遍认可。

C.据韩《中央日报》报道,无论是文在寅和安哲秀,他们在政策主张上都“右倾化”,是因为担心选民的不安心理扩散可能对选举产生影响。

D.美国《太空日报》称,近年来中国所有的载人发射任务都围绕建立自己的永久性空间站为长期目标,将来,这个空间站将飞过美国上空。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主张在实践中通过“问题”来进行道德教育,①道德教育主要解决的不是“知道不知道”的问题,②相信不相信、履行不履行的问题。

③学生大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我们在教育中应尽可能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反差较大的情境,

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

(2)(3)(4)(5)(6)

A.因为是因此/进而以

B.因为而是/因此从而才能

C./而是所以说如果以此就能

D.众所周知是/这决定以才可能

20.下面是“育才中学学生体育器材归还流程图”,请将其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富翁由于投资失误,一夜之间几乎赔掉了他十几年赚来的所有财富,他的朋友们都替他担心,纷纷前去安慰他。

然而富翁神采奕奕,丝毫没有痛苦的神色。

大家问他,赔了这么多的钱,为何还这么泰然,他说,我出生时,一无所有,死后,还是一无所有,我最大的幸福就是从生到死的这一系列经历,这次失败又丰富了我的经历,我为什么要痛苦呢?

这则小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你的思考或感悟。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3分)C许多读者并不知道作者的情况,只是喜欢作品本身。

2.(5分)CE(C项,“一气呵成”错(2分);

E项,曲波只是没有得到经济利益,但不能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至少他获得了读者的称赞。

(3分)

3.【参考答案】

(1)重情重义,为了战友情谊而写下《林海雪原》等作品;

(2)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创作,长期受冲击,咬牙坚持;

(3)保持独立人格,不趋炎附势,即便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也不能让他屈服;

(4)默默耕耘,不图名利,自己的作品印刷多次,却从不索要稿费;

(5)奉献巨大却生活简朴,一直住在又旧又小的房子里。

(每点1分,答满四点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3分)C(A项,开篇写莲花主要目的是与后文形成呼应,展现奶奶高贵纯洁的灵魂。

B项,高尚情操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不全是,大家要保住活命粮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D项,奶奶遇难固然跟船走得慢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父亲”的私心,使得奶奶无颜面对乡亲,拒绝上船)

5.【参考答案】

(1)奶奶是一位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她总是慈祥地望着干活的父亲,但孩子犯了错误,却决不宽容。

(2)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虽然面临危险,但儿子不用行动改正错误,就坚决不让步。

(3)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

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洪水来时,她一家家叫醒村民;

自家东西还没有收拾,让自己的儿子先搬村里的粮食。

(4)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

喜欢莲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儿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

(答对1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5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参考答案】

(1)莲花开在屋顶违反常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

(构思方面)

(2)“开在屋顶的莲花”是比喻端坐在屋顶上的奶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这一画面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美化了人物,概括了主题;

(人物和主题方面)

(3)屋顶是小说高潮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牺牲的地方,以此为题提示了小说的线索(情节方面)(答出一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7.(3分)B(B项,均为“逃跑”之意;

A项,审理/治理;

B项,情况/景象;

C项,发兵/打开。

8.(3分)D(D项,发出,派出;

A项,拜访/等待;

B项,希望/幸运;

C项,一般财物/有形动产,凡是经由运输或仓储部门承运的物品。

9.(3分)C例句为被动句,译为:

等到被(匈奴)侮辱而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C项译为:

缑王等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10.(3分)A

11.(3分)D“谥”分官谥和私谥两种,私谥是由亲朋、门人给予的谥号,另谥号也并非都寓含善意,隋炀帝的“炀”就不含善意。

12.(3分)AA项将原文中的“数奏请更定”理解为戴敦元自己修改了法律条文。

13.

(1)到江西任职时没有幕宾,聘请熟悉刑律的下属小吏来帮助自己,几个月就清理了积压的公文所涉及的四千多件事。

(“延”“谙”,定语后置,“牍”各1分,整体意思1分)

(2)等到戴敦元老年时,有人问他很冷僻的事情,他都能指出(这件事)在哪本书哪一卷,一百次中没有一次错误。

(“暮”“或”“僻”“爽”各1分,整体意思1分)

【参考译文】

戴敦元,字金溪,是浙江开化人。

自幼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在外祖父家借住时,一个月时间就读完了外祖父书房里的藏书。

十岁被推举参加神童试,学政彭元瑞用写文章的方式考他,他的文章就像上年纪的读书人一样老道;

当面提问他经义,对答如流。

彭元瑞赞叹道:

“这个孩子将来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十五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乾隆五十五年中了进士,又被选为庶吉士,庶吉士学习期满后改任礼部主事,后又被任命为刑部主事,主持山西乡试,多次升迁后官至郎中。

嘉庆二十四年,戴敦元被外派为广东高廉道道员。

戴敦元刚接到去广东高廉道任职的命令时,因为对那里的情况很不熟悉,而苏州有很多广东客商,他路过苏州时去拜访这些客商,了解广东的风土人情和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