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134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4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

(明确目标:

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活动(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

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活动(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设计理念:

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

教学反思

康托尔指出:

“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

我在教学《普查人口》一课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更大数的计数单位和个级的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读数的方法指导上。

我让学生认真地看书,看书后“说说大数的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四一班的问题)”学生似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无从下手。

在老师的启发下才逐步总结出读数的方法,而且耗时也较长,占用了练习的时间。

通过思索,在四二班上课时,我改变了所提的问题:

“你们发现今天这些大数的读法与以前的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们都纷纷举起了手,其中一个学生说:

“就是按个级的读法读,只需在读完亿级之后加个‘亿’字,读完万级之后加个‘万’字就行了。

”另一个学生说:

“以前学的数只有个级,而今天学的数,除了有个级外,还有万级和亿级。

应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

在学生说出大数的读法与之前所学的数的读法的不同时,其实已经总结出大数的读数方法。

这样就节约了不少的时间可用来练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时,我深有感触:

读懂教材,设计的有效的课堂问题是多么重要啊!

《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知识点,教材先通过国庆60周年庆典中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和使用的近似数,知道近似数与实际值之间有一定的偏差,进而使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非常准确的数,而是用近似数。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理解“四舍五入”法并且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最后拓展创新,让学生初步体会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在不同数位上取近似值。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法、归纳法

学法:

合作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3、在求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观察、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

理解“四舍五入”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

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

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

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

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

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A)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

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

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

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

0、1、2、3、4舍;

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B)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

(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

生可能想法:

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

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

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3、教师小结:

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六、 

巩固练习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七、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线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认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中我努力贯穿这一理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简析。

我要说的《线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是在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基础上学习对线的认识,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在教学设计时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同时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本节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方面: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方面: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第三方面是: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指出: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所以根据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为以下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所以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以下为教学难点:

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鉴于教材的特点和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教具:

课件、实物投影、作业纸、直尺。

学生学具:

教材、练习本、笔、尺

七、说教学流程。

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便于学生直观认识这些线,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在新课开始,我向同学们提问:

“你们认识线吗?

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我继续说:

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

引出课题“线的认识”。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表象,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近,并不陌生。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

学生会说金箍棒,我追问金箍棒有什么本事?

当学生说能变长时,我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展示金箍棒的伸缩变化,以此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无限延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出所学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时刻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我用学生喜爱的孙悟空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得轻松有趣,他们能很自然地融入探究活动当中去。

接着我从“你能用简单的线条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

这个问题出发,利用想一想,画一画,贴一贴等活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抽象出直线的思维变化过程,这样很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样我利用数学书和手电筒等实物,也是用上述方法来教学线段和射线的。

当教学线段时,我向同学们质疑:

“木棍的一条边可以用直线来表示吗?

”来引而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想办法可以用什么来阻挡直线,不让它无限延伸呢?

从而引出:

“端点”,进而掌握了线段的特点。

我又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手电筒来启发它所发出的光线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我认为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中提练出线段和射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画起来也比较容易。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如:

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三种线的实例,完全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到什么线就说什么线,有的学生说:

铁轨的一部分是直线、红外线是射线、激光也是射线……可见学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然后,我再放映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并举头发的例子,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加深对线的认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五)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读一读”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懂得直线有两种读法,射线有一种读法,而且明确射线只有一种读法,线段有两种读法。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六)动手操作,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我用课件出示了两个填空题,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

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经过画一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便于理解,我用课件展示了画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

在练习题环节中,我创设了去小猫咪家走路线的情境,让学生找出第三条线是最短的路,从而小结出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线段最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而且让学生明确认识了这三种线对于以后学习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八、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

虽然课件清晰地呈现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但规范的书写板书及课题可以让学生清晰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所以仍是必不可少的。

线的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长度有限无限无限

端点2个1个无

与直线的关系是直线的一部分是直线的一部分

八、说课堂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项、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过程。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对对学生的回答、板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

因为评价运用得好,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有效地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有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相交与垂直》说课稿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4年级2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主要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认一认”以及“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认识和感知相交与垂直,并学会画垂线。

教材首先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借助学生熟知的“剪刀”“红十字”引出相交的概念;

接着通过“做一做,认一认”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不同情况,使学生理解垂直的含义;

最后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征,学习并掌握利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方法。

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的影响,学生对相交和垂直的概念容易理解,但是在画垂线时可能会出现错误,操作不规范,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画垂线操作的具体指导。

二、说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知和认识相交与垂直现象,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

2.学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及初步的画图能力。

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1.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突破方法:

从生活中的“剪刀”和“红十字”入手,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教学内容为基准,让学生开动思维,在手、口、脑、眼并用的基础上,有效的理解相交和垂直的知识;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帮助学生体会画垂线的方法,从而比较标准地画出垂线。

2.难点:

根据点与直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具体感知发现“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

以形象促抽象,让学生“被迫”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突破难点,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垂直现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

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在探索中总结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活动中,获得发展。

让学生在观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理解新知,掌握和应用新知。

五、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三角板

学生:

小棒、三角板一套、一张长方形的纸

六、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自主活动

让学生拿出两根小棒,自由摆一摆,并在小组内交流,一共能摆出几种形状。

(学生操作活动,自由摆一摆)

2.指名汇报刚才摆的结果。

3.谈话引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两条线有多种位置关系,其中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相交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相交与垂直)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摆小棒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相交与垂直做出了铺垫】

(二)互动新授,探究新知。

1.感受相交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看一看,说一说”的情景图。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阅读课本情景图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师根据生答点拨:

剪刀和红十字图案如果用直线来表示,每组中的两条直线都是相交的。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8页的第二幅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看法)指名汇报后,教师提示: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图形中的一部分,如果将图形中的直线延长,图中的两条直线就会相交。

直线是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