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590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古汉语语言中似是而非或既近乎此又类乎彼的现象进行辨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

(以文字篇中:

“独体为文的合体象形字”“果”和“合体为字的会意字”“男”的辨析为例)

四、探源:

对某些结论的来源、过程进行探索。

(以《广韵》为例)。

校勘:

《辞源》中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校勘的必要性:

阅读古书,整理古籍。

第一节校勘的对象

一、脱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

有脱字、脱句、脱行页和脱简等情况,分别以《左转·

昭公十四年》、王念孙《读书杂志》、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和刘向《尚书欧阳经叙录》为例。

二、衍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误增字的现象。

以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为例。

三、讹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

四、倒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

五、错简: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倒错误现象。

六、有意篡改:

由于避讳、伪造等原因而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而造成的错误。

包括“避讳”和“为了某种目的”两种情况。

校勘古籍的名家及著作: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读书杂志》、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等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

清孙德谦著《刘向校雠学纂微》,将刘向校书的方法归纳为二十三条。

对前人的校法作出概括、形成完整体系的,首推陈垣的《校勘学释例》中的《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一、对校法:

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即选择一个内容、文字、刻印及整理完整的版本作底本,同其他版本对照校勘。

特点:

长处在于易发现错误,不参己见;

短处在于不负责任,即使祖本有讹,亦照式录之。

主旨是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以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例。

二、本校法:

用本书校本书,即用同一本书的前后史实和文义来相互参校,以发现并改正谬误。

在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

对史料来源不同的历史著作,不宜。

三、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即根据其他文献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记载,与本书相互参证,以发现和改正错误。

例:

丁国钧《晋书校文》、岑刻《旧唐书校勘记》。

此法弥补对、本校法之不足,不足在于:

古人引书时经常改动原文,或凭记忆引书,故引文与原文有时会有差异。

四、理校法:

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例等常识和逻辑事理来推断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须用此法。

以通识为主,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理由愈充分,可靠性愈强。

五、文物校勘法:

利用出土文物的资料与底本比较,以发现和纠正原文讹误。

例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

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是校勘古书时最可信赖的方法。

第三节校勘的用语

一、脱文用语:

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字/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某几字/某字下本无其字,据某本改/某字下疑脱某某字。

二、衍文用语:

某本无某字/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当衍”或“不必有”/疑衍。

三、讹文用语:

某当作某/某疑作某。

四、倒文用语:

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某本作某某/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第四节校勘示例

一、古人校勘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

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影印版)《毛经注疏》。

二、今人校勘示例(选自《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三、今人校笺示例(选自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10月出版)。

四、校勘记的撰写:

1、在书前标明校勘的底本和参校的各种善本;

2、一般在每篇末撰写校勘记或校勘,校勘记离正文越近,越便于读者的检索阅览;

3、补、改、删、乙者,均应在校勘记中标明,并说明已校改或应校改的理由。

凡他书确有参考价值者,可在校勘记中说明。

凡前人校记已发现的问题,在校勘记中采用时,应在校勘记中说明是谁的意见。

凡改字慎之又慎,凡不易肯定或底本可通者,都不必改。

凡底本不误而他本误者,不必写在校勘记中。

4、校勘记的文字和体例必须前后一致,尤其是采用各本、各家、各书之说的称谓要统一,力求眉目清楚。

5、每个校勘必须编写号码,并注意与正文中注出的号码相对应,以便读者对号检索。

6、校笺为校勘和笺证的结合,在撰写校笺时,要结合校笺和注释两者的写法,行文大多逐条进行,以利读者阅读。

古人所使用的断句符号有两个“、”是语意略有停顿的地方所加的标记,叫“读”;

“L”是语意完整地告一段落的地方所加的标记,叫“句”。

第一节标点古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标点要符合古书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情况,而不能带上标点者的思想倾向。

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论语·

泰伯》为例。

二、科学性原则:

标点后的文字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符,而且要和上下文所叙述的事理相合。

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献布”为例。

三、规范化原则:

标点必须符合古代汉语的规范,不能以今律古。

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论语·

乡党》为例。

第二节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

一、不明词义:

由于对词义的理解有误而造成标点的错误。

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史记》“项籍学书”为例。

二、不明语法:

注意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和虚词所表示的意义。

以中华书局1982年版《戒庵老人漫笔》为例。

三、不明典章制度:

以中华书局1983年版《归潜志》“程御史”为例。

四、不明自然常识:

掌握天文地理等自然常识。

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松窗梦语》“候至次年”为例。

五、不明引述:

古人著书立说,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而不标明出处,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叙述语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

以1956年版《资治通鉴》“伊那莫演”为例。

六、不明姓氏名号:

以中华书局1979年版《履园丛话》为例。

第三节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

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

在泛读过程中,粗略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内在的逻辑关系、段落层次及词语和句式。

以张华《列异传》“宋定伯捉鬼”为例。

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

根据词语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把每个此划入最近的结构,将白文断开。

下列地方可断:

判断句的主语后/主谓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动宾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句首状语后/并列结构之间/叹词后/独立语后/语气词后。

点断白文借助的标志有:

动词/虚词(盖、惟、粤、繄、诞、夫、今夫、且夫、若夫、至则、至若、也、矣、乎、耶、哉)/句式(固定句式“×

×

者×

也”,“为×

所×

”,“见×

于×

”,与其×

,“孰若×

”,“何×

为”;

结构类似,字数整齐的句式)/韵脚。

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在最后标点时,反复揣摩文章和句子的结构、语义和语气,所加标点要正确地体现文章的内容,恰当地反映文章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做到结构完整清楚,语义准确显豁,语气流畅通顺。

要做到标点工作,一要熟悉新式标点符号的用法,二要透彻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律:

1、句号用于表陈述语气的“也”、“矣”、“焉”、“耳”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

2、问号用于表疑问语气的“乎”、“耶”、“哉”、“与”字后和含疑问词的固定结构(若×

何)之后。

3、叹号用于表感叹语气的“哉”、“夫”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以及叹词后(乌)。

4、逗号用于主语、句首状语、独立成分、非并列分句后。

5、顿号用于并列的词语或词组之间。

6、分号用于并列的分句之间。

7、冒号用于引述原话的“曰”字后。

第一节古书注释的类型

一、转注类:

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及名物为主的注释。

常见名称有“诂”(用今语释古语)、“训”(对古代词语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注”(注释)、“传”(传述)、“笺”(标在原文一侧的文字)。

二、章句类:

通过离章辩句来解释古书的意义。

以赵歧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例。

三、音义类:

兼释字音和字义的注释。

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为例。

四、集解类:

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

以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诗集传》和《孟子集注》为例。

五、义疏类: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以黄侃的《论语义疏》为例。

六、补注类:

补充。

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

如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王光谦的《汉书补注》。

七、札记类:

以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注释。

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为例。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古代注释中保存着词的古义和古代方言、俗语的含义。

主要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据文正义”。

二、疏通文义:

对句子大意进行解释,对篇章主旨进行归纳。

三、分析句读:

以孔颖达疏《左转·

昭公十六年》为例。

四、阐述语法:

阐述虚词、句式、词序变换、词类活用。

五、讲析篇章:

以孔疏《礼记·

礼运》为例。

六、诠释典故:

李善《文选注》是典范之作。

七、说明背景:

以杜预注《左转·

昭公三年》为例。

八、考证名物

九、阐明修辞:

曲说、互文同兴等。

第三节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解释词语意义);

2、谓(有“说的是”的意思);

3、貌、之貌(“·

·

的样子”)4、犹、犹言(“如同说”)。

二、注音术语:

1、之言、之为言(被释词与用来释词的话在意义上相通,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

2、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解释借字,“当成某字来读”的意思;

3、读若、读如(标明被注释的读音);

4、如字(在特定语境中,字读本音)。

三、其他术语:

辞、词(注释虚词);

属、别(表明被释词的种类与类别);

浑言、析言,对文、散文(辨析同义词)。

对=析,浑=散。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缺陷

一、增文生义:

在注释古籍时,妄加一些原文未包含的词语,以求圆通。

隐公元年》为例。

二、望文生义:

注释者不了解行义关系,依字面勉强解说,以歪曲原文意义。

以成玄英疏《庄子·

至乐》为例。

三、穿凿附会:

把不相通的义理随意牵合,把无关之事强加比附,以求圆通。

以董仲舒释《说文解字·

王部》为例。

四、随意破字:

滥用通假,用本字来改读古文中的借字。

以陈其猷《集释》: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为例。

五、误虚为实:

把虚词当作实词来解释。

以邢昺疏《论语·

颜渊》为例。

六、以今律古:

不懂古义,不懂古代用法而盲目地按后代的语言习惯去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

以《中华大字典·

心部》释《汉书·

黥布传》为例。

第五节注释示例

一、古人注释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影印版)“附释音《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一]”。

唐孔颖达撰《周南·

关雎故训传》第一。

唐疏主要语句摘抄如下:

1)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

用之邦国焉。

2)风,风也。

教也。

风以动之。

教以化之。

3)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4)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声成之谓之音。

6)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之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7)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8)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9)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

二曰赋。

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

10)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故曰风。

11)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

政教失。

国异政。

家殊俗。

而变风变雅作矣。

12)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伤人伦之废。

哀刑政之苛。

吟咏性情。

以风其上。

13)达于事变。

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

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14)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谓之风。

言天下事。

形四方之风。

谓之雅。

15)雅者、正也。

言王政治所由兴废也。

政有小大。

故有小雅焉。

由大雅焉。

16)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

告乎神明者也。

17)是谓四始。

诗之至也。

18)然而《关雎》、《麟趾》之化。

王者之风。

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雀巢》、《驺虞》之德。

诸侯之风也。

先王之所以教。

故系之召公。

19)《周南》、《召南》。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20)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爱在进贤。

不淫其色。

哀窈窕。

思贤才。

求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21)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22)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23)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乐哉。

辗转反侧。

24)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琴瑟友之。

25)笺云:

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

二、今人注释示例(选自《国语·

越语上》“句践灭吴”)。

三、注释的体例:

1、古注的体例(

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代表了我国清代以前古代注释的最高水平。

它们是: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歧注,宋孙昺疏。

②《毛诗注疏》包括四家的注解:

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转》;

东汉郑玄的《毛诗笺》;

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③夹在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间隔标志)。

2、今注的体例(书前或篇章前有作家或专书的扼要介绍;

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

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和有定论的新的科研成果;

不作繁琐的考证,简明扼要,一看就懂;

注释的次序是先串句,后释义,在进行一些适当的语法、修辞分析。

第一节古文翻译的原则

严复《天演论·

译例言》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

一、忠实原文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和语气)。

二、通顺明白的原则(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规律,使现代人能看得懂)。

三、优美典雅的原则(译文要行文得体,不可油滑俗气)。

第二节古文翻译的方法

大的方面:

直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紧扣原文,按照古今汉语之间语言规律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地把原文的思想内容、叙述方式如实地翻译出来)。

意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按照原文词语的意思进行融会贯通的翻译)。

具体方法:

一、对译(将古文的单音节词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翻译)。

二、替换(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原文中意义相当的单音词)。

三、保留(把古文中的某些词语[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译文中来)。

四、删减(翻译时,可将古文中的某些无实在意义或不影响理解的多余的词语删去不译)。

五、增补(在翻译时,根据原文表达的需要,适当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以保证译文句意的完整)。

六、调整(为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时对原文的语句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六法简称(对、换、留、删、增、调)。

第三节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

一、所字结构的翻译:

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对译为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及相应的定中结构。

1、所+动—>

“(所+)动+中心语”或“(所+)的字结构”;

2、所+动宾词组—>

“(所+)动宾词组+的+中心语”;

3、所+形(形容词性词组)—>

“(所+)名词性词组”或“的字结构”;

4、所+介+动—>

“(所+)名词性词组”;

5、所以+动词性词组—>

“名词性词组”。

二、者字结构的翻译:

性质与名词相当,翻译成“的”字结构或其他名词性词组。

1、动(动词性词组)+者—>

“的”字结构或“·

的人、事、物)”;

2、形(形容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者—>

“·

3、数词+者—>

数词+名词、量词+数词指称的对象;

4、表时间的词+者—>

时间名词。

三、介词结构的翻译:

1、介词结构作补语时,翻译时有时要将它移动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2、有些介词结构,省略了其中的宾语,翻译时要将它补出。

四、双宾结构的翻译:

1、对译成现代汉语的双宾结构;

2、译成“把”字句;

3、译成连动式;

4、译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式。

五、固定结构的翻译:

1、如何、若何、奈何:

用作状语时,多表示反问,译为“怎么”、“为什么”;

用作谓语时,多表示商量可否或询问办法情状等,译成“怎么样”、“怎么办”;

用作主语,多表办法、方法、情状的不确定性,译作“怎么样”、“怎么办”。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如之何”、“若之何”中的“之”虚化,失去指代作用,翻译时与“如何”、“若何”一样;

“奈之何”中“之”的指代作用明显,多作谓语,可译成“把·

怎么样”。

3、如·

何、若·

何、奈·

何:

译为“把(对)·

怎么样(怎么办)”、“怎么样对待”。

中间插入“如”、“奈”、“若”的宾语,整个结构作谓语,表示询问和反诘。

4、有所·

、无所(亡所、靡所)·

“所“字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有·

的人(物)”,“有什么·

”,“有的·

”和“没有什么·

人(物)”,“没有什么·

”;

“所”指代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条件、方法时,可译为“有·

的原因(办法、地方)”、“有时”和“没有什么原因(办法、地方)”、“有时”和“没有什么原因(地方、办法)”。

5、有以·

,无以·

,分别译为“有什么来”和“没有什么用来”。

6、何以(奚以)·

为,何(曷)·

为:

后者为前者的省略,可译作“为什么·

呢”、“怎么·

呢”或“哪里用得着·

呢”。

7、无乃(毋乃)·

乎,得无(得毋)·

乎:

前者用较委婉的语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带有感叹和反问的语气,译为“恐怕·

吧”;

后者表示说话人对提出的问题已有所估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或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肯定,译为“该不会·

吧”、“恐怕·

吧”或“能够没有·

吧”。

8、卒以、遂以、遂用、卒用:

用在动词前,表示由于上面的原因而导致了某种结果。

可译为“终于”或“最后”。

六、使动用法的翻译:

1、一般可用现代汉语的“兼语式”来翻译;

2、也可用动词(动补式合成词)和宾语组成的动宾词组来翻译;

3、吃透文意,灵活处理。

七、意动用法的翻译:

将动宾式改为认定式,译为“以·

为”、“把·

当作”、“认为·

八、词类活用的翻译: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译为动宾词组、状动词组和动补词组。

  2、动词活用为名词:

译为偏正词组或偏正式合成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

多翻译成偏正词组。

  4、形容词用为动词:

翻译为动宾词组或动补词组;

形容词活用后,意义与原意距离较大时,可灵活翻译。

第四节  翻译示例

句践灭吴(选自《国语·

越语上》)。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至“遂灭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