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820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序列写作二 园丁赞歌 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心理,自然真实,还便于设疑。

 

继续描写“我”的心理,暗扣题目“瞳孔”,又点出自己的状态,引出“智慧”。

用自然之风过渡,又用另一个老师的“瞳孔”,让“我”冷静。

把“瞳孔”放大,感悟人生,因为是“我”在想,所以真实。

回扣材料“智慧”,自然而然地点出主题。

又一次回应前文,对比自然,深化了主题。

本文为考生临场当场取材之作。

从监考老师的“眼睛”里感悟到人生的某种状态,萌动了智慧之思,十分机智。

专门是第一人称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又紧扣材料中的“智慧”。

一、记叙角度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记叙角度,指的是视角,即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能够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也能够称为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

第一人称记叙、第二人称记叙、第三人称记叙。

二、诠释记叙的三种角度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内涵:

以当事人的语气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咱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咱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示例: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

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

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

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哆嗦,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

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

无论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转头了。

——《裸雪》

作用:

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把童年的美好和对童年的怀念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二)第二人称的记叙

采用第二人称,就是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也能够说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辉煌照耀我。

你动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

生动与纯粹,简练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合,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

我不明白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散发着家园的温馨……

——《青菜》

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直呼青菜为“你”,把青菜拟人化,全文产生一种当面交谈的语气,便于交流情感,大大增强了抒情性。

(三)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语气,将“他”或“她”的经历和情形的转变进程告知读者。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久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浸在梦中。

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刻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

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喧闹,没有邪恶;

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

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

梦使她永久年轻,使她不肯醒来。

——《穆斯林的葬礼》

这是文章主人公新月归天前的心理活动,所以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反映“她”的所想。

1.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各写一段关于老师的文字。

要求:

①常规描述:

姓名、性别、所教时的年龄、衣着打扮。

②特写镜头:

最能记起的事、最能记起的话或动作。

③现实反思:

对比那时与此刻对老师的不同观点,体会自己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

④真情表达:

用一句话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老师的赞美或喜爱。

⑤每一段各3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示例一]

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当起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天天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日子在忙碌而安静中过着。

但是,一天我在翻阅学生的周记时发觉了如此一段文字:

“老师,开学这么长时刻了,老师的目光从来没有照射到我的身上,哪怕老师的目光能在我身上停留一秒钟;

也从没有老师提问过我,更没有老师表扬我,哪怕是批评我;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坐在这被人遗忘的角落。

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对我说出了‘你能行’!

是您,老师,是您的目光第一个照射到了我!

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让我的名字在班内响起!

老师,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在教室里响起时,所有同窗都愣了,我也愣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老师,我真的不敢相信是在叫我!

我哆嗦了,因激动而哆嗦了;

老师,我语无伦次,您没有批评我,反而对我说:

‘你能行!

’老师,我那时真想哭,真想哭!

老师,从那天起,我觉着天也蓝了,地也宽了,人也不那么可恨了!

老师,是您让我找回了自己!

我想说:

‘谢谢您,老师!

’”

我震惊,更确切地说是震撼了。

第一次明白了老师的肩膀不能倾斜!

也明白了“一句话,能够造就一个人,也能够毁灭一个人”的真正内涵。

[点评]本语段运用第一人称组织材料,给人一种真实感,同时文中行文时又注意了人称的转变,专门是学生周记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混合运用,既写出了学生当初的真实感受,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

老师,您是花朵,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

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若是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咱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

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老师,您是大桥,为咱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咱们走向收获的峰巅;

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咱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

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

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

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点评]本语段运用第二人称能够加倍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也犹如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显得加倍亲切。

[示例三]

小易是我高一时的数学老师,咱们都称他为“小姨”。

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

上第一堂课时,他的裤腿边脱线了,是用别针别起来的。

咱们这帮高一的“小伙子”不由向他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他总穿一身米汤色的西服,个子一米八几,瘦瘦的身子装在空旷的衣服里,笔直的裤子似乎被两根棍子撑着,给他平增了一种悠远、淡泊的气质。

自从他成了咱们的数学老师后,枯燥的数字再也不无味。

他把咱们带到了一个神秘的殿堂。

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说使咱们迷惑,三维四维空间使咱们思绪飞扬,拓扑学、模糊数学使咱们好奇不已,而他鼓励咱们证明世界难题弗尔马大定理,又使咱们迟疑满志。

咱们以前哪里明白数学还有如此丰硕而生动的内涵!

[点评]那个语段兼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第一人称“咱们”的目光来观察描述自己的老师,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之感;

用第三人称“他”的叙述能够更好地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

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记叙文。

一个大学毕业生回忆说,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偶然发觉“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他超级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刻证明了自己的那个“发觉”。

第二天拿给老师看,老师说小学数学讲义上早就有那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①所写内容必需在材料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题目自拟;

④不得剽窃。

[写作点拨]材料中有两个人物:

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

从材料的中心来看,学生应该是审题立意的主要人物,也能够从老师方面立意。

1.从学生角度立意:

审题时要抓住“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和学生超级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刻证明了自己的那个“发觉”,这件事到底产生了如何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示,有两种可能:

一是明白自己做了无用的探索,做事具有盲目性;

二是没有舍弃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之前先对探索的方向、价值进行试探,形成了正确的探索适应,受益无穷。

二者立意皆为符合题意。

能够从以下方面感悟、联想:

(1)从学生发觉探索的进程看:

学生忙活了一个晚上,结论已是讲义上有的,学生白忙活了——做有价值的情形;

做事不要盲目,要充分调查(三思而后行);

先试探,后做事;

学思结合。

(2)从学生的探索结果看,无论探索之路的结果如何,都要具有斗胆的探索精神——要有发觉和探索精神;

要勇于发觉,勇于探索。

2.从老师角度立意: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材料中没有明示,“影响”未谈及好坏,但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看,可能是有利的教诲,要不然他不会一路走向成功,所以对老师不可指责,老师的话对他无异于当头棒喝。

能够从正面立意——要学会赞美,学会欣赏,肯定与鼓励能创造奇迹。

[参考例文]

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

同窗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

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

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讲义,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费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第一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

“我姓季。

”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嘹亮,朗诵富有情感,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如此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

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簿上面的“自由体”说:

“如此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

”说完叫我重做。

我边做边想:

这老“夫子”真厉害!

等我做完了,他说:

“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

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由“他们俩个”的说法我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就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

“‘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

还有‘仨’字,也一样。

”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擅长试探,鼓励我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

”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时要当解放军,缠着妈买军装,盯着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我写得生动,有情感,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

他又特意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学多才,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

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

“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

大家都应如此,争做知识的富户啊!

”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

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如此,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写作园地》。

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高中升学考试前那个礼拜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

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公社卫生院。

第二天,同窗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

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点滴。

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此刻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从远方流了回来。

“季老师。

”我把本子捧给老师,深情地叫了声。

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

“进步不小呀!

”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

飞吧,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

我是只遨游知识花海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

[点评]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辞汇,而是“让事实说话”。

季老师教书一本正经,很有些“夫子味”;

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踊跃引导;

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

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

“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情感转变进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一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时刻:

120分钟满分:

120分本卷共4页)

一、基础知识训练(21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选DA项,“共”通“供”;

B项,“振”通“震”;

C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顾计不知所出耳顾:

不过,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C.比诸侯之列比:

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善:

友善、交好

选CC项,比:

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选BB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项,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他。

C项,①疑问代词,哪里;

②句末语气助词。

D项,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形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夜缒而出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选B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超级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以其无礼于晋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选CC项,无礼:

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超级: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困。

D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份。

(6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烛之武退秦师》)

(2)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3)大行不顾细谨,。

,,何辞为?

(《鸿门宴》)

参考答案:

(1)失其所与不知

(2)勇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礼不辞小让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阅读能力训练(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

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故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算了。

《汉书·

灌婴传》也记载: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医生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言,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那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

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史记·

项羽本纪》通篇叙事严谨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两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当中,给人以层次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以后却为何三百里疆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

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美谈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连年来几回质疑并做出各种臆度误解的本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和江东父老与项羽是成立了情感的。

因此,在他身后即传提及“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美谈。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缘采撷到这些民间传言,以完善那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故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

“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线路。

7.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明项羽“身故东城”。

D.项羽崛起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选DD项,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8.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3分)()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述。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美谈。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几回质疑并做出各种臆度误解。

D.作者以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言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选CA、B、D三项别离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明白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叙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选B由文中倒数第2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12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以后而三分其地。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

”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曰:

“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他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他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

”令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世人遇我,我故世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为说己者容容:

打扮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

责备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

曾经

D.则虽死不恨恨:

仇恨

选DD项,恨:

遗憾。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选DA项,①替,②向;

B项,①凭借,②因为;

C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D项,①于是,②于是。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3分)()

①去而事智伯②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③是怀他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①③⑥D.②④⑥

选D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

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

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曾前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任。

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整茅厕,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如此做不值得,劝他舍弃报仇投奔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选CC项,“劝他舍弃报仇投奔襄子”说法错误,朋友不是劝他舍弃报仇,是让他选择不伤害自身、委身侍奉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