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137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4)林业措施。

新建农田防护林网154.5亩,总共植树15450株。

(5)科技措施。

完成玉米高产示范种植1500亩,大棚蔬菜高标准示范推广种植200亩,培训农民4000人次。

工期:

工期1年。

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2年结束。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概算总投资128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783.53万元,农业措施投资84.90万元,田间道路投资237.42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9.66万元,科技措施投资66.64万元,其他费用37.85万元。

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省财政资金37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4万元,农民自筹80万元(其中以物折资32万元,投工投劳折资48万元)。

1.4效益

项目建成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农田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土壤改良面积6200亩。

年增加粮食总产量167万kg,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44.6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305.1万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内部收益率达到17.34%,财务净现值736万元,投资回收期5.19年。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5元,吸纳农村劳动力400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率2个百分点。

同时在保障粮食安全、减灾防灾、推动区域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

项目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有效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年节水量达81.33万m3。

项目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对防止土壤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促进作用;

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对改善项目区小环境,防风御沙,驱热保温,美化环境有重要作用。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项目成立以某县人民政府、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和郭村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分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单位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项目规划、计划和建设方案,筹集配套资金,监督项目执行。

项目由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郭村镇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组织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阶段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项目公示制,成立计划财务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实行专户、专管,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审计。

项目运行阶段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管理原则,采取“明晰产权、委托经营、价格听证”方式对形成的资产实行有效管理。

1.6可行性研究结论

某县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2010年省政府把某县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选择该县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符合国家农发办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在产粮大县的区域内实施”的要求。

某县劳动力资源充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劳动力的要求;

近年来,某县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有保障,所选项目区集中连片,光热资源丰富,粮食增产潜力大,符合立项条件。

项目区电力、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外部环境的需求。

项目区农民群众要求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积极性高,项目区100%的农户同意项目实施,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的筹资投劳任务。

综合分析,项目可行。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某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某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长治市的中轴线上,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2°

29′~112°

54′,北纬36°

26′~36°

59′之间。

县境南北长54km,东西宽24km,总面积1318km2,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

项目区位于某县西部郭村镇,距某县县城12km,包括仁胜、池堡、郭村、开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

项目区东部与定昌镇相接,南部、西部及北部均属于郭村镇范围,区内西高东低,属丘陵山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总土地面积52030亩,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

2.1.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温度。

根据县气象站30年资料统计,项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9.1℃,比全县高0.2℃(全县年平均8.9℃)。

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

夏季呈现高温,平均气温21.5℃;

秋季往往呈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9.0℃;

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干燥,平均气温10.7℃。

项目区据县气象站统计≥0℃的初日为2月27日,终日为11月9日,积温3776.1℃;

≥5℃的初日为3月12日,终日为10月30日,积温3356.4℃;

≥10℃的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10月11日,积温3335.1℃。

(2)日照。

全年日照为2311.5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日照率为52%。

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34.5千卡/平方厘米。

(3)降水量。

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92.9mm,最小的降水量为1986年264mm,最大的降水量为2003年850.2mm。

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19%,常出现春旱。

夏季降水占46%,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冬春季节降雨量稀少,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要。

(4)无霜期。

平均无霜期为163.4天,平均初霜日在9月25日,终霜日在3月27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23日,最早终霜日为3月17日。

(5)蒸发量。

项目区30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432.2mm,其中5、6月份最大,分别占全年的16.2%和15%,最大蒸发量为1981年的1732.2 

mm,直接导致严重的旱灾。

(6)风速。

平均风速为1.6m/s。

夏秋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春季主导风向为北风或西北风,东南风的风向频率为7%,北风或西北风的频率为4%,最多年大风日数为20天。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位于漳河流域,该处为黄土丘陵区,地面覆盖多为黄色壤土和褐色壤土,多年经风雨侵蚀,则出现残垣交错、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复杂地形,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1100m之间,相对高差100m,主沟道沟壑密度为3.0km/ 

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50%。

从耕作角度看,该区土壤深厚,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6°

以内,垣面多为2~5°

,水土流失轻微,降水少,光照强,水份蒸发量大,干旱严重。

项目区地表主要覆盖物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是以风积而成的砾石黄土为主,岩性主要为黄、淡黄色亚砂土,其下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

①刘家沟组,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由砖红色、灰紫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和层面砾岩组成。

②和尚沟组,由紫红色泥岩、灰紫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组成。

项目区主要以褐土、中壤土为主,以黄色、黄褐色中性壤土和亚粉砂粘土分布为主,土壤质地为轻粘质壤土,结构疏松、孔隙度较大、粘粒含量中等、易耕作,适宜种植玉米、谷子、小麦、薯类以及豆类等作物。

有机质含量1.6~1.8%,pH值7.4,全氮含量0.11~0.13%,速效磷6.6ppm,C/N含量10.5%,速效钾63.3ppm,土层深厚、质地良好,适宜耕作。

2.1.4水资源

项目区位于某县县城西北部,属迎春河流域,该河为季节型河流,由洪枯流量相差悬殊,天旱时基本断流,无法进行灌溉利用。

该流域内建有石坂上水库和迎春水库,两座水库都是修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多年来未曾维修加固,现已都成为病库,蓄水能力逐年减少,本项目区在水库上游,水库内水面承包给个体养殖户,该水库根本无力提供给项目区灌溉用水。

根据长治市水资源第二次评价结果,项目区地下水储量为252万立方米,可采量为181.44万立方米/年,项目区地下水量丰富,水质良好。

2.1.5 

耕地种类、数量

项目区耕地总面积20260亩,无水浇地,全部为旱地。

见表2-1。

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贫乏,但农业自然条件优越,综合治理的增产潜力很大。

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

该区域无水利设施,一般亩产玉米430kg、谷子200 

kg。

而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块,玉米亩产可达580 

kg,谷子300kg,开发潜力巨大。

表2-1 

项目区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

项目区

耕地及构成(亩)

粮食产量(万公斤)

总耕地面积

旱地面积

水浇地面积

旱地

水浇地

仁胜村

2343

100.75

池堡村

1586

68.20

郭 

5649

242.91

开 

3755

161.47

郭家庄

3164

136.05

石板上

670

28.81

大沟

550

23.65

圪垯

1246

53.58

南沟

1297

55.77

合计

20260

871.19

注:

粮食产量为玉米调查数据

2.1.6 

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灾旱、风灾、霜冻、冰雹等,其中以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为最大,旱灾以春季为主发生频率50%,夏季发生频率60%,全年旱(全年中有两季干旱,5~9月总降水量小于350mm)发生频率60%;

冻害主要是春霜冻,平均两年发生一次,秋霜冻平均三年发生一次。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总人口7534人,其中农业总人口7470人,农村劳动力3071个,人均耕地2.71亩,劳均耕地6.60亩。

总之项目区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但劳动力的科技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2 

项目区人口与劳动力情况表

总人口

(人)

总户数

(户)

其中:

农业人口

劳动力

(个)

1015

290

356

585

165

181

1803

515

1784

826

1785

447

1777

725

778

218

776

258

346

93

153

231

68

200

122

532

141

528

174

459

145

276

7534

2082

7470

3071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52030亩。

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8.94%;

林地面积259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9%;

牧草地面积808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54%;

其他用地21093亩, 

占总土地面积的40.54%。

见表2-3。

表2-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

总土地

面积

总耕地

耕地面积(亩)

林地

牧草地

其它

用地

水地

6164

379

392

3050

4581

237

633

2125

10354

612

274

3819

8434

69

821

3789

11781

1081

5507

2029

2630

78

120

1762

1247

45

65

587

2588

58

123

1161

4251

35

148

2771

52030

2594

8083

21093

其他用地包括居民用地、道路、水域等。

2.2.3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0260亩,2010年玉米平均亩产430kg,高于全省265kg的平均水平,此外谷子亩产200kg,谷子单产比同类地区稍高。

由于现有水利设施不配套,项目区农作物现有的产量水平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相比差异还很大,与国内农业发达的同类型区域相比差距也很大。

见表2-4。

表2-4 

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

亩,kg,万公斤

玉米

谷子

亩产

总产

1992

430

85.64

351

7.03

1348

57.97

238

4.76

4802

206.49

847

16.94

3192

137.25

563

11.27

2689

115.64

475

9.49

570

24.51

100

2.00

468

20.12

82

1.64

1059

45.54

187

3.74

1102

47.39

195

3.90

17222

-

740.54

3038

60.77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项目区的财政收入居全省中下等水平,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9.48亿元,财政总收入1.016亿元。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通过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项目区有了比较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县里专门成立科委、科协,配备科技副县长,各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专管科技工作,同时设有农技站、水管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站、林业站和经营管理站,各村均有分管科技村委干部以及科技明白人若干。

项目区现共有技术人员20人,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

项目区还发展了玉米、谷子等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和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科技示范户,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上有了基本保障。

总之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但还存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经济组织薄弱,科技、信息等公共产品服务不够等问题,科技对农业支撑还赶不上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2.3 

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位于迎春水库上游,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现有机耕路20.0km,均为土路,路面狭窄,雨天坡陡路滑,给项目区群众的生产带来不便。

现有农田防护林 

2000株,由于建设标准低,缺乏有效的管护,破坏严重,难以起到防风御沙的作用。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截止2010年底,项目区9个行政村共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42台(套),其中大、中型25台(套),小型 

17台(套),此外有农用运输车30辆。

郭村镇配有专职农机员,村村配有农机联络员,负责农机户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服务。

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土壤耕作、主要农作物播种等主要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农机的大型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位于某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km,南某线东西穿过该区,漳石线南北穿过该区,项目区内乡镇三级油路纵横相连,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但项目区内机耕路全部为土路,普遍狭窄简陋,支离破碎,坑洼不平,不利于农业机械进田作业。

项目区现有高压线6km,变压器10台,分别为50KVA1台,80KVA1台,100KVA4台,120KVA1台,150KVA1台,200KVA2台,电网遍布项目区各村,可以满足项目区农民生活用电的需求,农业灌溉用电线路需重新架设。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 

农业生产条件差

(1)自然灾害多。

旱灾以春季为主发生频率50%;

夏季发生频率60%;

全年旱灾(全年中有两季干旱,5~9月总降水量小于350mm)发生频率60%。

冻害主要是春霜冻,平均2年发生一次;

秋霜冻平均3年发生一次。

(2)水利设施匮乏。

现状项目区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

(3)机耕路及农田林网标准低。

项目区现有机耕路20km,均为土路,路面窄且陡,不利于农业机械进田作业。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标准低,缺乏有效的管护,破坏严重,难以发挥防风御沙的作用。

3.1.2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1)农民收入水平低。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虽稍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但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农民自己基本无投资能力。

(2)村集体经济基础差。

集体经济基本没有。

3.1.3县财政贫困,无力投资农业

项目区的财政收入居全省中下等水平,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016亿元,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几乎无能力投资农业。

3.1.4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项目区由于干旱缺水、立地条件差、以及耕地分散、无法集中等制约因素,农户“靠天吃饭”的思想导致其对种植业不够重视,主要农作物品种还没有实现高产、优质、专用,良种普及率还不达100%;

农作物施肥、栽培技术还未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施肥、打药不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科技素质还不适应发展需求。

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和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某县属传统农业县,2010年省政府把某县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

项目区是某县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在该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可以实现改造中低产田,配套水利设施,修建机耕路,栽植农田林网,增强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土壤改良面积6200亩,平田整地100亩,建设机耕路16.10km,栽植农田防护林15450株。

3.2.2开发未利用水资源,满足农作物需要

在项目区内有2座水库相邻,北边为迎春水库,南边为石板上水库,两库都是由于多年来未曾维修加固,现已都成为病库,蓄水能力逐年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