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199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三篇文档格式.docx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郑人盟

B、道芷阳间行

C、火尚足以明也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军既已过而西矣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

B、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即不能,事未可知也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D、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丹不忍心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敢以烦执事常以身翼蔽沛公

B、秦王还柱而走拔剑切而啖之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第9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

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

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徒: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

四十年

第10题【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第11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廷机。

字尔张,晋江人。

万历十一年,以进士第二授编修。

累迁祭酒。

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

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

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

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

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

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

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

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

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

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

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

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

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

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

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

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廷机三辞始视事。

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

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

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

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

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

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

居四年卒,谥文节。

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

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

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

闽人入阁,自杨荣、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始与叶向高并命。

(选自《明史·

列传第一百零五》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

B、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

C、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

D、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官名。

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始见于《礼记·

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B、编修是古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的史官,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属翰林院,以一甲的第二、第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C、祭酒是官职名,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是掌管国子监的最高级主管。

D、乘传及乘坐驿车。

“传”音“chuá

n”,指驿站的马车。

文中乘传指李廷机回家时,皇帝特许他乘坐驿站的马车,这是皇帝对其所看重的臣子的一种优厚待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廷机性格复杂。

他特别廉洁,做事有主见,做事公正无私。

同时他非常刻薄,偏执,刚愎自用。

他为国尽忠,大局意识强。

B、李廷机人缘较差。

在他入阁前,多有朝廷大臣阻挠他入阁;

在他入阁后,依然有人对他予以猛烈攻击,希望把他从辅臣位子上拉下来。

C、李廷机深受皇帝器重。

在他受到攻击时,皇帝始终信任他,在李廷机入阁辅政后,皇帝还把攻击他的人夺俸或罢官。

D、李廷机较有见识。

四川巡抚主张讨伐安尧臣,贵州守臣则反对。

这种情况下,李廷机力主撤兵,并且结果平安无事,他因此受到人们称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

②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

第12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阵,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

幕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

不识曰:

“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

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使大军伏马邑傍,而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

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

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

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吏当广亡失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数岁,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

“故李将军。

”尉曰: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

”宿广亭下。

居无何,匈奴入辽西,杀太守,败韩将军。

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死。

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

上报曰: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司马法》曰:

‘登车不轼,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

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

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稜^①憺乎临国。

’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若乃免冠徒跣,稽颡^②请罪,岂朕之指哉!

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③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

”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注】①稜:

神灵之威。

②颡(sǎng):

额头。

③弥节:

停息,古指官员巡视途中停留。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当广亡失多判罪

B、威稜憺乎临国“憺”通“惮”,使害怕

C、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迁移,调

D、居无何居住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B、同战士之力

C、我军虽烦扰

D、谨于文法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不足为外人道也

B、将军其率师东辕吾其还也

C、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今将军尚不得夜行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广“才力过人”的一项是()

①单于素闻广贤

②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

③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④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⑤当斩,赎为庶人

⑥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和程不识相比,虽没有严格的部队编制、行列阵势,没有繁多的规章命令,但更受将士爱戴,也更使匈奴畏惧。

B、雁门塞出击匈奴一战,因为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执法者判定李广应当斩首,暗含了作者对统治者罚之不公的揭露。

C、李广为骁骑将军,致力于抗击匈奴,而且才力过人,善于用兵,匈奴号称他为“汉飞将军”,他在边郡,匈奴多年不敢入侵。

D、李广杀了霸陵亭尉,武帝引用《司马法》上的话批评他说,将军登上战车,不扶轼讲礼,亲人去世,不为之服丧,就应该发动军队来征讨他,使他服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

②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

第13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晏、秦之妙丽源于李太白、温飞卿,姜、史之清真源于张志和、白香山。

惟苏、辛在词中则藩篱独辟矣。

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不敢自为菲薄。

然辛以毕生精力注之,比苏尤为横出。

吴子律曰:

“辛之于苏,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也。

东坡之大殆不可以学而至此论或不尽然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辛却缠绵悱恻。

且辛之造语俊于苏,若仅以大论也,则室之大不如堂,而以堂为室可乎?

(选自《赌棋山庄词话》)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文中提到的温飞卿是指______(姓名),白香山是指______(姓名)。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认为辛词比苏词“尤为横出”的原因。

第14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

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

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

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

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注】①晋国王公:

下文称晋公,王祜。

②魏国文正公:

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千岁而不改者阅:

经历

B、今夫寓物于人寓:

寄存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

大致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

到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善行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请从文章中摘出原句作答。

第15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

尽。

B、斧斤以时入山林斤:

斧子。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

夺取。

D、鸡豚狗彘之畜彘:

猪。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道之始也申之以孝悌之义

B、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

C、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龟玉毁于椟

对这部分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以三组句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从语言形式上看,构成排比、对偶。

从表达效果上看,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B、第二段文字,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C、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D、第三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

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