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931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由此可知,图中所示内容中的“圣人”的指孔子,故B符合题意;

老子、墨子、韩非子与图中的“弟子规、仁”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故c符合题意;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故AB不符合题意;

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项。

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

故A符合题意;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在北魏之前,故B不符合题意;

北人南迁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故c不符合题意;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北。

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判断题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选择正确答案。

6.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A.遣唐使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唐招提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遣唐使大批来到中国。

故A不符合题意;

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故B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故c不符合题意;

唐招提寺是鉴真东渡日本后修建的,与中印友好往来无关。

故选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

“他”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

1272年,定都大都。

故D符合题意;

耶律阿保机建立的是契丹国,故A不符合题意;

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是金,故B不符合题意;

铁木真统一蒙古后,建立了蒙古国。

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图所示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

D.左宗棠收复x疆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杀尽倭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组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尊为民族英雄,永远载入史册。

郑和下西洋和“杀尽倭奴”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的是荷兰殖民者,和“杀尽倭奴”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左宗棠收复x疆与“杀尽倭奴”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辖,设置了

A.宣政院

B.台湾府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派兵平定x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来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x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

宣政院是元朝管辖x藏的机构,故A不符合题意;

台湾府是清朝设立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故B不符合题意;

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的管辖x藏的机构,故c不符合题意。

10.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

他的主要功绩是

A.领导虎门销烟

B.拟定《海国图志》

c.抗击沙俄入侵

D.指挥黄海海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林则徐的主要功绩是领导虎门销烟,故A符合题意;

《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故B不符合题意;

抗击沙俄入侵的是康熙帝,故c不符合题意;

黄海海战与林则徐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11.“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

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域是

A.政治

B.经济

c.思想

D.外交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表明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洋务企业资本”与政治、思想、外交领域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下表

时间1894年前1900年

列强在华设厂总数80家933家

引发上表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祈】根据题干的表中数据,列强在华设厂总数,1894年前是80家,1900年增加到933家。

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在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1895年之后,列强在华设厂总数迅速增加。

《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与题干的时间不符。

《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与题干的时间不符。

故B不符合题意;

《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不会影响表中列强在华设厂总数的变化。

故选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马关条约》的内容,认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始工厂,是列强在华设厂总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13.下图所示南通大生公司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是1912年建立,1912年是民国元年,民国二十一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1912+21-1=1932年。

1921年是民国十年,故A不符合题意;

1922是民国十一年,故B不符合题意;

1931年是民国二十年,故c不符合题意。

14.《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亲。

”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A.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不怕艰难险阻

c.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革命英雄主义

【解析】题干的“军民鱼水一家亲”体现的是红军与人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的精神。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不怕艰难险阻、革命英雄主义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题干的“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亲。

”不能体现这些精神,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蒋介石电文:

“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怕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A.全民族团结抗战

B.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

c.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

D.华侨华人支援抗战

【解析】题干的“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怕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表明台儿庄大捷取胜的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共同奋斗。

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与题干的“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台儿庄之捷是中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故c不符合题意;

华侨华人支援抗战属于全民族团结抗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在毛泽东、朱德的进军命令下,又发动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主力的决战,与题意不符。

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

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

”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三大改造是1953年开始,1952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开始,首先排除cD选项;

题干的“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

”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强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已经成熟,故A符合题意;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B不符合题意。

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它”指的我国第一颗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故A不符合题干的“20世纪70年代”,不符合题意;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故c不符合题干的“20世纪70年代”,不符合题意;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故B与题干的“20世纪70年代”不符,不符合题意;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9.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是

①“乒乓外交”

②蒋介石阻止了中美交往

③中美关系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尼克松吊高球,周恩来接球,蒋介石没法阻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乒乓外交”指1971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漫画中的尼克松代表美国,周恩来代表中国,漫画与“乒乓外交”有关,故①符合题意;

漫画信息表明蒋介石无法阻止中美交往,故②不符合题意;

“乒乓外交”之后,中美关系缓和。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③符合题意;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漫画信息不能体现。

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①③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它诞生于古代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希腊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埃及、印度、希腊和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和形成奠定基础,标志关英国

A.封建统治不断加强

B.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c.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D.国王退出政治舞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

封建统治不断加强的说法明显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在1840年前后,故c不符合题意;

《权利法案》颁布的时候,英国国王并未退出政治舞台。

22.“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

”材料说明拿破仑夺取政权

A.维护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B.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

D.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

【解析】题干的“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

”表明法国人民希望建立独裁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9年拿破仑夺取法国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独裁统治。

由此可见,拿破仑夺取政权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故c符合题意;

拿破仑夺取政权后颁布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

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拿破仑建立政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故B不符合题意;

拿破仑建立政权后,发动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损害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

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的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它”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选项c是《共产党宣言》,符合题意;

《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故A不符合题意;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文献,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认识《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

其直接原因是

A.独立战争爆发

B.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北战争中,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激发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这是“1864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的直接原因。

独立战争爆发时间是1775年,与题干的“1864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1783年,故B不符合题意;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世纪70年代,日本通过“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很能,进入文明开化之域”,实现了国家富强。

据此推知明治政府

A.重视教育

B.废藩置县

c.实行征兵制

D.允许土地买卖

【解析】题干的“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很能,进入文明开化之域”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为此,明治政府重视教育。

废藩置县、允许土地买卖属于明治政府的措施,与题干的“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很能”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

实行征兵制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认识教育能“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很能”。

为了实现“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很能,进入文明开化之域”,明治政府重视教育。

26.“电工技术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电的利用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人类由此进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网络时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故A不符合题意;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故c不符合题意;

网络时代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故D不符合题意。

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

“”是指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故A符合题意;

《九国公约》是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故B不符合题意;

《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故c不符合题意;

《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签订,故D不符合题意。

世纪30年代,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实行了

A.法西斯专政

B.罗斯福新政

c.绥靖政策

D.马歇尔计划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

建立法西斯专政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

绥靖政策是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与美国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推行,不符合题干的“20世纪30年代”。

29.二战中,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腹背受敌的两栖作战行动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柏林战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盟军东西两面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由此可知,二战中,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腹背受敌的两栖作战行动是诺曼底登陆。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那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还未建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故B不符合题意;

柏林战役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题的关键是认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腹背受敌,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30.成立于1993年,使用统一货币,集政治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组织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欧盟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华沙条约组织是1955年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第II卷

二、辨析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31.以下是小历和小史同学关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看法(见图所示内容。

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

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意。

理由:

小历仅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小史仅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

他们都没有全面、一分为二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或都是片面的)。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客观。

小历仅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评价不全面。

小史仅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没看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

他们都没有全面、一分为二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都是片面的评价。

所以,不同意小历和小史的观点。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认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评价辛亥革命要全面、客观。

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

本大题共3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4分,第34题10分,共35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

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注:

①通济渠:

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

②邗沟:

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

【答案】

(1)目的:

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作用:

灌溉;

防洪。

(2)河段名称: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特点:

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

贯通南北水系。

(3)共同点:

利用自然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

”可有概括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是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根据材料一的“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可以概括出都江堰的作用是灌溉和防洪。

(2)根据材料二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的四段名称和起止点,可以概括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依次是:

根据材料二的“通济渠:

邗沟:

”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开凿的特点是:

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进行开凿;

贯通了南北水系。

(3)根据材料一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和材料二的“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可以概括出隋朝大运河和都江堰的共同点是:

利用自然条件修筑;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概括材料,根据材料一可以概括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是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