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979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风家规征文六篇Word下载.docx

现代社会上存在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作为参考,但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且有所不为,要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或许,这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学育儿”和“家风传承”吧!

我只想用自己的努力,把爷爷讲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把故事里蕴藏的勤俭诚信、尊老爱幼的理念和思想,告诉孩子,让孩子幸福健康的成长!

这,是我的家风,更是我的理想。

【篇二】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而父亲,就是我一直努力追赶的榜样。

父亲对家人是严厉的,要求我们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一块糖都要向他申请。

但是每当遇到其他人家上门求助,他总是笑眯眯的从不吝啬,不论是借粮还是借钱,只要家里有能力,就一定会竭力相助。

每到下雨下雪,父亲总要派我们小孩子去清理附近的路面,或者亲自动手,以保证周边路面和环境的干净整洁。

望着父亲的身影,我疑惑不解的问父亲,“咱家也不是条件特别好,为什么我们要帮他们甚至要义务劳动,对自己又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何必给自己增添困难?

”父亲看着我笑而不语,回到家后父亲让我坐到他身边才说,“人们能在一起住是一种福分,怎么能说是一种负担?

别人有困难我们能帮一把,以后我们有困难,别人就会一起来帮我们,对别人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关怀,就是关心自己。

”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只觉得父亲说的有道理。

后来,每当我回家路上,邻里乡亲上前对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是父亲日积月累的功劳,父亲是对的。

现在走进父亲,走进我家乡,我几乎找不到一个要找的光荣事迹,但我仿佛感觉同父亲一般的人就在你我身边做一些你有时也想做却不知什么原因你没有去做的一些不刻意的小事。

最终,正是像父亲和邻居这样平凡人所做的平凡事才是构建我们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急事情,急需帮忙,然而亲人又不能及时赶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此刻出现的待援无助的局面令人难堪,而邻里咫尺之遥,只有一墙一门之隔,第一个出来帮忙的可能就是邻居。

而邻居之所以愿意帮忙,正是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动了、引领了周围的人们,从身上人们看到了文明社区的楷模,也看到了和谐家园的美丽。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国上下共同目标,而创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做不了知名人物,但我们可以以一个普通的好邻居的身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做事虽然平凡,却营造了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父亲常说:

“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一个和谐的环境,一个和谐的环境离不开一个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家庭离不开一个个有爱心的人,我不想做一个伟人,但我想做一个普通的热心人,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热心、多一份真诚,何愁大家不成为好的邻居!

”诚哉斯言,现在我住进楼房,楼上楼下还是串门不断,因为我将父亲那套邻里相处理论继续传承下来,和家人、孩子一起与邻里进行着互动并形成和睦关系,为此我们的日子过得舒心,生活幸福、未来也将更加美好!

【篇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家风家训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历经千年的文化洗礼而淬炼出的精髓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后世所敬仰。

一说到家训,即便没有推敲过,单凭耳濡目染都能列举得出:

《颜氏家训》、《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不足百字,却明确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成为古往今来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它教导我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深刻道出了一个洞悉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之道的名臣曾国藩,而他的《曾国藩家书》作为贯穿其一生的惊世之作更是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曾国藩也曾经是一个笨小孩,也有我们普通人身上都有的性格缺点、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的人生遗憾。

就是这样一个资质平常,与普通人无异的曾国藩秉承着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对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人生中的不足与缺陷认真地,切实地反思、反省与学习,终其一生以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不仅深刻自省,更是以身作则教导自己的弟弟以及子女们。

曾国藩跟长子曾纪泽说他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天津教案,叮嘱儿子一定要从自己身上吸取经验教训,面对洋人,面对外交,一定要不卑不亢。

在曾国藩的教育下,曾纪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外交家,当年凭借一己之力只身入沙俄,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从沙俄手中谈回了新疆的伊犁,建立了不世之功业。

曾国藩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内涵为宗旨,穷其一生,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反思、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成为了影响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

成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

成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

梁启超先生认为正是因为有这种反思反省,自我教育,并且现身说法,立身垂范,写在给家人的家信里,可谓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家庭教育的精华之作,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而他的家信,在文牍学和教育学上被视作是标准的家训,其影响之深远无可比拟。

曾子《大学》有云: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是说,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必须先修养好自己的品行,因为人往往会偏爱他亲近、喜爱的人。

理论上父母是孩子最喜爱也是最亲近的人,所以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一边玩着手机,一边要求孩子去学习,因为他们知道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相反还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他们从来都是以身作则,在他们看来诚实守信的父母不会教育出虚伪失信的孩子;

品行端正的父母不会教育出品行不端的孩子;

正直善良的父母不会教育出奸佞凶恶的孩子。

细数那些流传千古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一生必定有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家风家训以自勉,并以此为标准呕心沥血地教育自己的后世子孙并代代相传,同时对各个时代的人们以及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家风家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贡献着其经久不衰的智慧、力量与价值……

【篇四】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奶奶,请您放心,您教我的三字经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奶奶去世整整12年了,作为她的乖孙女,我依然牢记奶奶弥留之际的训诫:

为人子女,当孝顺父母,疼爱弟妹,为人妻子,当孝顺公婆,友爱兄妹,做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

模糊的记忆里,仍然是那条走了无数次的故乡窄巷,巷内宁静幽深,两侧墙体青苔常在,雨季时尤其泥泞难行,一个三四岁的红衣女童,梳着用红绳拧住的顶天小辫,手里拉着一位身材矮小,弯腰驼背,衣着干净、满头银丝的老奶奶,老人独有的三寸金莲,让她的步伐在这长长深巷的映衬下尤其显得步履蹒跚,小女孩儿迈着似稳非稳的脚步,一老一小互相搀扶着,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向深处走着,直到转弯,看不见她们的背影,那就是太奶奶和我。

我的奶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她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生活窘迫,困苦不堪。

奶奶幼时父母双亡,儿时饥荒逃难,二十出头好不容易嫁为人妻,有了个温暖的小家,却在二十八岁失去丈夫,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

在那个特殊年代,像奶奶这个情况,若是改嫁,也许还能勉强度日,可为了三个孩子,她拒绝了周围人的好意,毅然绝然选择了守护孩子,赡养老人,让这个家完整。

为了支撑这个家,奶奶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

因为童年时读过几年书,加上自己聪明好学,机缘巧合她顺利通过了县里的医生考试,在村里当起了村医。

乡亲们谁家有人生病,无论白天晚上,刮风下雨,她随叫随到,而且她还担任着接生的职责,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村里的孩子都是她接生的,由于她专业知识扎实,30年间没出现过一次失误,所以乡里乡亲们都对她这个“外乡人”非常尊敬。

就这样,奶奶凭着她的顽强意志在这异乡生了根,发了芽。

奶奶因为知识改变了困苦的命运,人生的转折让她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多苦多难,她都会省下钱来让孩子们读书、让孩子们上学。

我大姑和爸爸都上到高中,小姑姑上到大专,他们长大后都有了让村里人羡慕的体面工作。

这一切得益于奶奶那份从未动摇过的坚持。

奶奶真正成为三里五乡的“名人”,并不是孩子们学有所成,让人羡慕,而是奶奶为太奶奶养老送终,乡亲们一提到她,无人不竖起大拇指夸赞她是个让大家敬佩的好儿媳。

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个人承担起赡养太奶奶的责任,她经常告诫家人,太奶奶是旧社会熬过来的人,她这一辈子没有享过福,作为她的子孙一定要孝顺她,一定要给她一个快乐的晚年,所以,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肯定要先给太奶奶送去,过年过节,家里包饺子,头一碗一定给太奶奶端过去。

太奶奶岁数大了,腿脚不利索,奶奶就陪着她在一个炕上睡觉。

每天早晨奶奶会把敖好的小米粥上面的米油瞥到碗里送到太奶奶身边,还变着花样给太奶奶做包子、饺子、面条、馅饼等,一个星期基本不重样。

太奶奶喜欢坐在街里的石碾子上听人唠闲话,奶奶为了让她老人家坐的舒服些,特意用棉花做了垫子,还把接送太奶奶的任务交给了爸爸,爸爸传给了小姑,小姑又传给了我,这一传就是二十多年。

太奶奶的另外一个儿媳妇不孝顺,二爷爷又是个“妻管严”,奶奶作为长媳,就亲自到她家里劝导,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我那出了名的厉害“二奶奶”终于被奶奶折服了,跟变了个人儿似的,妯娌俩亲的像亲姐俩,争着抢着担起照顾老人的担子。

在长辈们的教导下,我们小辈人之间也关系和睦,互相友爱,我们这一大家子还被村里多次评为五好家庭。

奶奶去世多年,而今我已为人妻,为人母,奶奶的训诫却一刻不敢忘记。

与父母的养育之恩相比,我和爱人所做的一切远不及他们付出的万分之一,如今他们已然老去,皱纹、白发、病痛缠身是无情岁月的见证,我们能陪伴的他们的日子正在倒计时,由于工作要求不能常伴他们左右,我们除了无限愧疚外,做的最多的是尽可能少一些应酬,多抽些时间陪伴他们,努力给老人们一个安享晚年的幸福之家。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国的缩影,万千家庭组成了一个国家,万千家兴则国运昌隆。

在共庆伟大祖国70华诞之际,我愿每个小家庭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祝愿我们的国家平安昌盛,繁荣富强!

【篇五】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和几个同事闲聊的时候说到家风这个话题。

我问了几个同事,你的家风是什么?

你传承给孩子什么?

我听到了茫然的回答:

“家风,我们家没有家风”;

“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传承给孩子什么。

”听了这些回答,我沉默了很久。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长们用自己悟出的道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风,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孩子,鞭策着后代。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从小切切实实的感受。

我的爷爷在家排行老三,爸爸是家中的长子,二爷爷一生没有子女,人到中年的时候提出来想让我爸爸过继给他。

爸爸那时已经二十出头,身高体壮,年轻小伙儿有的是力气,一人干活儿能顶仨,他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刚几岁的小弟弟,正是为家里出力顶门户的顶梁柱子。

爷爷考虑再三,决定把爸爸过继给二爷爷,也没有什么仪式,就是口头上那么一说,这一说,爸爸从此肩上多了份责任,自己的父母和过继的父母都要照顾,甚至对过继的父母更尽心尽力。

爸爸一直没有改口,叫着二奶奶二爷爷大伯大娘,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我的亲爷爷奶奶,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时候赶上停电,我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不觉间字越写越小,越写越靠上,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了,奶奶说你怎么越写越歪啊?

爷爷反驳奶奶说,哪里歪,要不你写写,你还不如孩子呢。

三个人聚在煤油灯下的印象一直伴随着我,每每想到,都是无限的想念和感动。

无论我写到多晚,爷爷奶奶都会一直陪着我,写完作业,爷爷会变戏法似的摸出一个桔子奖励我,要知道,在我小时候吃到这种水果太不容易了。

我可亲可敬的爷爷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了,这时候,我更加成了一个小棉袄的角色,奶奶伤心过度,几天不吃不喝。

妈妈变着花样的给奶奶做饭,让我端给奶奶吃,常常是怎么端过去的再怎么端回来。

妈妈着急,怎么劝也没用,常常哭着哭着就背过气去了。

没办法,妈妈去请了奶奶平时拉家常的陆奶奶,让她来做工作,经过这么三番五次的劝说,奶奶终于开始吃饭了。

妈妈不放心,嘱咐我不能离开奶奶,从此后,我除了上学,就是跟着奶奶住,我和奶奶做着伴住在一起,直到我出嫁。

结婚离开家后,奶奶便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这几十年,无论家搬到哪里,奶奶就跟到哪里,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前年奶奶走路摔了一跤,医生说她有点中风,六十多岁的爸爸便每天带着她到医院去针灸按摩,坚持了一个多月,居然完全康复了。

现在奶奶九十多了,耳不聋眼不花,没事还给看会儿重孙子。

一家人乐融融的,奶奶常常知足的说:

“我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孩子们这么孝顺我”。

邻居们都羡慕奶奶说她耳垂大有大福气。

耳融目染下,我和弟弟都传承着父母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家庭和睦。

弟弟每年冬天都会把远在农村的岳母接过来一起住,这个做法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孝顺的女婿在他们当地成为佳话。

习总书记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富强。

真的是这样,这几十年,父母孝敬老人、勤俭持家、助人为乐邻居们都看在眼里,这样的为人处事大家都愿意和父母做朋友,东家给几颗新鲜的大葱,西家给时令的菜秧,有点儿小困难大家都来帮忙,晚上遛弯时不断的打招呼声,我想,这就是人格魅力吧,它源自为人处世、道德观念。

好家风,需要传承。

【篇六】

我是一个偏爱读书的人,家中人更是如此。

婆婆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那一柜子的书,都是她的珍藏品。

工作固然繁忙,但每当回到家中,我总能感受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芬芳。

何其荣幸!

我能融入这样一个家庭,两位老人生活朴素,爱书成痴。

丈夫也继承了公婆的性格,温和礼让,富有责任心。

闲来无事,我总是喜欢坐在阳台,沏上一杯茶,对着葱翠的绿叶和半开鲜花,一边静静的看着书,一边消磨午后时光。

在我看来,书中既有动人的情感故事,更有做人的至理名言。

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谦恭礼让,什么是和敬贤孝,什么是将心比心,什么是相敬如宾……

别人说,婆媳关系就像永不消停的缤纷战场,我和婆婆的关系却亲如母女,也许偶尔会有些生活习惯的小摩擦,但我们总是一笑而过,比起相互挑剔,懂得和关照彼此显得更为重要。

对公婆,我是充满感激的。

是他们分担了家中大部分的家务,我和丈夫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中去;

是他们在我们加班晚归时,留上一盏灯,留下一桌饭;

是他们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花香、书香、茶香四溢,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既温馨又典雅的栖身之地,让我们可以放松身心,消除疲惫……

别人说,夫妻间有七年之痒,我们的感情却历久弥醇,因为我们懂得,爱情需要仪式感,婚姻更是如此,有如纯酒般浓烈的回忆,更有清茶般淡泊的至味。

女人是感性生物,也许是学文科的原因,比起其他人,我身上多了些许敏感,虽不至于动不动伤春悲秋,但总是有些细腻情怀的。

丈夫是个粗线条的男人,但他却从未忘记过我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甚至于情人节和七夕他都牢牢记得,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惊喜,满足我的一颗小小虚荣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情更加的浓郁,更加的历久弥新,相互守望,相濡以沫,共同成就着彼此的爱好、工作和生活。

即便洗尽铅华,这份朴素而又执着的美好也将伴我们携手一生。

有句古话说得好:

家和万事兴。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我的家庭充满了和谐而恬静的因子。

家中人并不是不善言辞,只是更倾向于内敛,默默地付出,默默的承担,一同撑起这个我们共同的家。

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倦鸟回巢,推开门的一瞬间,和煦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释然的表情,原来,有人关心的感觉真好!

其实,我们都知道,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而这,就是家庭!

虽然大家都不说出来,但在彼此心中都有着不成文的规定。

家规和家训,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更不是挂在墙上供人瞻仰的,而是在心中镌刻着,在行动中践行着,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凝聚着、沉淀着、扩散着。

如花之幽芳,茶之清香,淡淡萦绕,滋养身心。

吾爱吾家,珍重芳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