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190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寻味在两点一线间Word格式.docx

菲尤泽?

法斯蒂诺(DidierFiuzaFaustino)的作品《1SQMH》

  1%的公共艺术

  法国的公共艺术建立在《百分之一条款》以及透明化的公共委任的框架之下,所谓“百分之一”是指公共建设具有“百分之一”的公共艺术设置义务,但凡公共建筑建设工程(新建工程或既有建筑物之维修或翻新均属此范围之内),均须强制拨出总工程款预算百分之一的费用,以供为此地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当代艺术品设置之用。

此条例1951年由国家教育部之法令首度公布,当时仅限于大学建筑或者教学建设工程;

而自1972年以来,该法适用范围延伸至受其他政府部门管辖之建筑物或各种翻新建设物;

到了1983年,由于法国的中央权限下放的地方分权国家政策,此法令也同时延展至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部门的其他工程建设。

目前适用的条例是2002年以来重新修订生效的。

《百分之一”条例》虽为强制性义务,但却无相关罚责,也就是说,若不遵守此义务,亦不会受到惩罚。

但是自本条例立法以来,却从未有任何公共建筑建设工程不遵守此法令的情况发生。

也正是受益于此,让今天法国各地存在了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

  “百分之一”提供给艺术家们一个可在日常生活之处表达创意观念的机会;

经由与建筑师的合作,在广大的环境空间里尽情挥洒、自由表现,将艺术品与建筑建设工程相结合,从而让公众能更加熟悉当代艺术,非常有效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同时也让建筑师在其设计上得到启示和反省,了解到其建筑建设作品与其他创作之间必要的互动互利的艺术关联。

  在卢浮宫下车,从《夜游者之亭》到《球状喷泉》

  在“皇宫-卢浮宫博物馆(PalaisRoyal―Musé

eduLouvre)”站下车,高莱特广场(placeColette)上的地铁口,有一件备受争议的名为“夜游者之亭(LekiosquedesNoctambules)”的公共艺术作品。

这件用来献给那些深夜里仍然不舍得睡觉,在巴黎街头游荡、享受生活的城市漫游者的作品,以其独特夸张的奢华风格,前所未有地彰显着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力和特别的价值观,与百年前的广为民众接受的法国建筑师赫克托?

吉马德(HectorGuimard)

(1)设计的“新艺术”地铁口相形成趣。

2000年10月,为庆祝地铁建成一百周年,年轻的法国当代艺术家尚-米榭尔?

欧托尼耶(Jean-MichelOthoniel)应巴黎公共交通局之邀,设计制作了这个地铁入口,作品整体造型酷似一座封建时期的皇冠,仔细看顶端,还会发现刻意放置的天主教圣母和圣父雕像,似乎依然恪守着某些非常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

然而,艺术家用银色铝材和色彩缤纷的强化玻璃这两种非传统媒材,制作成大大小小圆球圆珠子,并像珠链一般串起来,让整个作品闪耀着一些在公共空间里极为罕见的珍珠玛瑙般的贵重珠宝色泽,肆意地、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种一出场就欲占尽风头的高调姿态,不仅与自身细微处蕴涵的守旧意味矛盾冲突着,而且与周围其它建筑的庄重形象反差剧烈,甚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同样设在皇宫庭院里的保罗?

布瑞(PolBury)的雕塑作品《球状喷泉》。

  右转,进入近旁的皇宫(PalaisRoyal),我们来看丹尼尔?

布伦(DanielBuren)在1985年设计的场景雕塑《两个平台》(LesDeuxPlateaux)。

这是巴黎首件闯入历史建筑物的心脏地带,并且与之永久整合的当代艺术品,在当时造成轰动,并引起了极大的论辩。

这个三面被建筑包围着的旷阔天庭里,树立着丹尼尔?

布汉的很多很多黑白条状装饰的水泥柱,其独特的黑白条纹处理和整齐有序地、高低错落地排列,带来极端理性的视觉效果,然而,在这空间极其开阔的昔日皇家庭院,人们与当代艺术之间没有距离,与建筑也是。

看着水泥柱间闲散休憩的人们、穿行嬉戏的孩子,让你感觉轻松“无忌”,只以为此处是理所当然的“天作之合”。

  再往里走,又一个小天庭里,保罗?

布瑞(PolBury)的雕塑作品《球状喷泉》(Lesfontainesà

boules)同样吸引你。

一些大小金属球体并置集合在面板上,艺术家利用天光、流水和金属球状结构的自然特质,将视觉美感及声音互相结合,从而产生另一种形式的与民众与建筑之间的互动趣味。

  搭上T3有轨电车,从《电话》到《1SQMH》

  今天,继丹尼尔?

布伦(DanielBuren)在皇宫的柱子杰作之后,巴黎又有了一个20年来最为强悍的公共艺术建设举动。

  2006年底,巴黎南部的有轨电车T3重新开通,这个工程的规划建设耗时整整6年,其中2002年巴黎市政当局为此发起的文化项目,总价值为四百万欧元的公共艺术,亦成了众所关注的焦点,并且掀起了新一轮的“公共艺术热潮”。

随着T3电车运行路线,我们可以欣赏到由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分置在沿途的9件公共艺术作品。

  从电车起程的最西端开始一场艺术漫步,在塞纳河以西,视野旷阔的加西哥里亚诺桥(pontduGarigliano)上,有一座开放的鲜花般的大型雕塑,这是两位当代名家法国观念艺术家索菲?

卡尔(SophieCalle)和美国建筑师法兰克?

盖瑞(FrankO.Gehry)联手合作的作品《电话》(Leté

phone)。

里边挂着的那部电话机,没有数字按键,承担不了普通公用电话的职能,但是每周说不定什么时间,电话铃声就会响起,在邀请路人驻足摘下听筒,与知名的女艺术家SophieCalle对话。

电话的这端是未知的随机的路人,那一端是艺术家本人在娓娓述来一些故事,真实的,或是虚构的,在这一个公共空间里投掷出一些个人内心的东西。

艺术家以期通过这样巧妙的互动游戏方式,来构建另一种类型的“活的雕塑”。

SophieCalle承诺每周会拨很多次电话到这儿,我好奇于她的故事,特意跑进去,电话铃声却没有响,只饶有趣味地阅读亭子内壁被路人写满的感叹,其中大声疾呼的反对者众,忠贞爱慕的支持者也多,也有与我一般特意来这儿,却没能收到电话的艺术家Fans,满篇满篇地书写着遗憾。

  电车往东,经过凡尔赛门(laPortedeVersailles)前的展览广场,这儿有美国艺术家丹?

格拉汉姆(DanGraham)的大型建筑雕塑作品《从Boullé

e到永恒》(FromBoullé

etoEternity),是一件向18世纪法国著名乌托邦主义建筑家艾蒂安?

路易?

布雷(Louis-EtienneBoullé

e)致意的作品,以两个圆弧形透明玻璃装置,交错层叠。

在午后光灿烂时接近,须臾眩晕,一个幻象重重的光影迷宫,现实在这里被捕捉,并在其上流动,自己的身影,或安闲或行色匆匆的路人和车辆的影子,透过玻璃的泰然自若的建筑,碧蓝的天空和低低的云朵,都市里的日常无非就是这概括在其上的影影相叠、亦真亦幻的一切。

相机不会思索,自动对焦在这儿失效,镜头吱吱吱吱地伸前退后,不明白我想看的、想寻找的影像究竟是哪一重?

里里外外地在这片幻真的世界里穿梭,才彻底明白艺术家把玩着的内部与外部、公众与私人、透明与混浊、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互为映衬的巧妙,围绕着这些元素,再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看”的方式,来进一步探讨关于城市治理和城市私密的问题。

  然后途经立交桥望午桥(PontdeVanves),被奥地利艺术家彼得?

戈格莱尔(PeterKogler)穿上新装,动画影像《桥》(Pont)装饰在桥楣,这是一列带状展开的蚂蚁,不停变换队列和动作,就此创设一种舞蹈节奏,寓意明显地影射着现代社会丛林里的交通与民生。

与之呼应的是加拿大女艺术家安格拉?

布洛克(AngelaBullock)的灯光装置,作品有一个极其奇怪的拉丁文名《请孵卵,请哺乳,请走遍》(IncubateLactatePerambulate),这个被公众评议为最不具说服力的作品,由27个带着RGB色彩模式设备的立方盒子组成一个长条安置在巴黎育儿研究所(InstitutdePué

riculture)的门楣,通过色彩的动态转换,象征性地轻柔抚摩这座上世纪30年代外形严谨的建筑。

  美国艺术家DanGraham的大型建筑雕塑作品《从Boullé

e到永恒》

  再往前,在国际大学城的两个部分之间,有个四四方方的30年代小石屋,屋前的蓄水池上两个石雕头像总在轻悄悄地吐着水。

艺术家克洛德?

勒维克(ClaudeLé

que)选择了这座独特的建筑,在屋子顶端安置了他的作品《柴可夫斯基》(Tchakovski),这个装置作品像是一顶巨大的现代皇冠,大块的水波纹样金属面板矗立着,“光”在干预着空间,不止地反射、流动;

过往的人影与天空混淆着倒映在其表面,还有流水真实微弱的声音,共同交织构筑成一个乌托邦的幻境。

整个场所空间也因此带着一抹逃脱时空的神秘诗意和难以言状的庄重,并且造就了一种特别的“非物质扩延”,许是音乐性,许是记忆重现,许是另一些感官在场……

  对面的蒙苏里公园(ParcMontsouris)里,克里斯蒂安?

波尔坦斯基(ChristianBoltanski)的声音装置《私语》(LesMurmures)安置在10个长椅下,光电传感系统,让你坐下来小憩时,就能听到不时传来的喃喃爱情私语。

艺术家录制了巴黎外国学生的10种不同语言的一系列爱情表白,来强调巴黎这个国际文化环境里的多元文化特征。

  波特兰德?

拉维耶(BertrandLavier)说棕榈树于他而言是海市蜃楼的象征。

在界定的白杨道(Poternedespeupliers)站点下了电车,找了几圈也没有发现这几棵名为《海市蜃楼》(Mirage)棕榈树组合装置。

一对漫步的老人,热情地为我指出作品所在,在指引下,我看到在一片林立的都市建筑之间,整个装置躺倒着。

“这些棕榈树是会动的,也许过一会儿,它们就站起来了,但是它们不是时钟,谁也没法确定究竟在什么时候”;

“可能是为了不想让大家总是看到同一片风景”;

“也可能是因为它叫海市蜃楼,远远的以为是真实的,走近却不见了。

总这样出现再消失,消失再重现”,老人们的解释有条有理。

也许,“海市蜃楼”真的只是都市里一场永远虚构的美丽。

  4/5皇宫(PalaisRoyal)中庭里丹尼尔?

布伦(DanielBuren)在1985年设计的场景雕塑《两个平台》。

  继续前行,在中国城的RobertBajac广场上,有彼得?

戈格莱尔的另一件立体雕塑作品《滑板公园》(SkatePark),这个外形独特的向内弯曲的地球仪,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滑板、滑旱冰场所。

  在电车最东边终点站,树立着一个显眼的现代图腾柱,这是葡萄牙艺术家兼建筑师?

法斯蒂诺(DidierFiuzaFaustino)的雕塑作品《1SQMH》。

这个1平方米的底面积,17米高的象征作品,居然是一座高耸的个人住宅模型。

艺术家将科幻世界里才可能出现的人居建筑俨然推至眼前,最底层是电镀的钢质架构,上边则是树脂塑料壳,不同的功能空间:

如洗手间、淋浴房、厨房、起居室等,都被叠置在17米的高度里,我们可以从外壳上凸起的轮廓来辨认。

“在巴黎这个发达城市,已经不再有住房,但是与此同时,个人主义也飙升到极端,人人都想拥有一个家”,迪蒂尔的这个垂直的未来主义居所,探讨的是这样一种矛盾背景里的垂直问题和平方米的价值问题。

几年前,也正是这位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了一个遣返入境非法移民的飞机集装箱,掀起一片哗然。

迪蒂尔说“艺术愈来愈少令人凝视,它愈来愈偏向于一种质问、探索意义的逻辑”,这个一平方米的家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这个公共艺术的年代,愈来愈多的公共艺术介入场域与人们相遇,这种在公共空间里与民众零距离互动的艺术,究竟应该成就一种什么样的可能?

应该建立在当代少数精英的个人观念先行之上,还是出于广大民众的普遍审美需求为考虑?

在巴黎,这两者之间强烈的观念冲突衍生的矛盾纷争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然而,与此同时,艺术家们还是行素自我,积极地分享、汲取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艺术思潮和艺术经验,并且迅速地转换成公共艺术领域里的流行语汇,从而使得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这座城市或者这个世界的艺术运动与变革。

当然,这些呈现着新思维、新风格和新动态的作品,有时候或者在一段时间里,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包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品完成之后,这些承载作品的公共空间必定比从前更富吸引力,更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公共艺术的实践不仅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公共空间面貌,缓和了都市里紧张的脚步,而且随着时间又渐渐地成为巴黎新的形象标志之一。

  注释:

  

(1)法国建筑师赫克托?

吉马德(HectorGuimard)在1900年到1912年间,设计了141个新艺术(ArtNouveau)风格的地铁入口(如今还存在其中的83个),以华丽丰富且具流动性的动感线条为主,采用独特的玻璃与涂成绿色的波浪状铸铁构建而成。

这些散布在巴黎四处的Guimard所设计的入口,已经全然融入到巴黎的整体建筑和人文环境里,彼此相映生辉,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