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218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24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Word格式.docx

12、调查、选择合适的隧道施工弃土场,并作相关的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13、编制方斗山特长隧道工程地质初勘报告,同时对详勘工作及隧道通风斜井、竖井开凿位置等的工程的地质条件提出建议。

(四)勘察执行的标准

1、《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2、公路隧道勘测规程;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6、《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94);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01);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9、《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10、建设部15号文《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

11、国务院令第349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五)勘察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始于2004年4月中旬,4月下旬在系统地收集了隧址区已有区域地质及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并经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踏勘,且根据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提供的《石忠路方斗山特长隧道初步勘察作业指导书》编制了《勘察大纲》,并根据隧址区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特点等工程地质条件,于2004年5月4日在隧址区开展了大、中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和深孔钻探工程,经勘察设计双方共同优化,暂布设工程地质勘探钻孔七个,勘探线26条,结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同步进行了物探、岩土测试、水文地质试验等。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西段碳酸盐岩溶地层岩溶发育,施工条件十分复杂,ZK5、ZK6号孔钻进中因遇溶洞充填物垮塌而多次发生埋钻事故,经采用扩孔下套管、水泥封孔段后重新钻进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处理,ZK5号孔仍无法钻达设计孔深,经甲方同意提前终孔,ZK6号孔钻进至井深527.83m亦因同样原因无法往下继续钻进,现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反复处理孔故时间已将近一个月,孔内仍未正常,目前仍在处理当中。

截至2004年7月26日,除深孔ZK6仍在继续进行钻进外,其余的钻孔施工及其它野外地质工作已陆续完成,此次勘察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1。

 

隧道初勘工作量统计表

表1—1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工程

测量

1:

2000隧道地质纵断面测量

m/条

16180/2

1、室内岩石试验项目包括物性、天然饱和抗压强度、变形、抗剪、抗拉强度。

2、煤层与瓦斯测试试验项目现场部分包括钻孔煤心解吸、钻孔煤心脱气、采取煤样、煤矿现场及资料调研,室内部分包括:

煤的工业分析、瓦斯吸附常数、煤样真视密度、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倾向性、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

200洞口地质纵断面测量

1600/4

200洞口地质横断面测量

2340/21

钻孔及重要地质控制点定测

35

地面地质测绘

1万环境工程地质测绘

km2

80

2.5万水文地质测绘

140

2000工程地质测绘

3.2

2000隧道地质纵断面

km/条

16.17/2

200洞口地质纵断面

1.6/4

钻探

m/孔

1945.33/7

物探测井

声波测井

890.35/6

井径

1189.25/4

视电阻率

749.20/4

γ测试

2556.8/4

地温测试

2573.10/4

自然电位

786.00/4

井斜

m/点

1286/32

地面物探

2105/10

水文地质试验

抽水试验

段次/孔

1/1

注水试验

9/5

放水试验

层/孔

室内岩石试验

21

水质分析

简分析

5

侵蚀性CO2分析

(六)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此次勘察我公司共投入工作人员近百位,其中高级工程师3位,工程师6位,技师3位,投入各种设备20余台套,并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有效的仪器设备。

勘查工作依照相关规范、规程、《合同》及《勘查大纲》等的要求执行。

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

(1)1:

隧址区由多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组成。

此次工作有针对性收集、利用已有的区域水文地质和煤田地质勘查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并在进行逐个现场核实、调查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地表迳流,岩溶大泉、地下暗河出口位置、标高、水量、水温等的观测、记录。

为研究岩溶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对各个完整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

此次重点对溶蚀槽谷、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竖井等分布范围、规模、形态特征逐一进行了观测,调查各类岩溶点32个,泉井、溪沟24处,并圈定了隧址区岩溶地貌第四系覆盖层分布范围和面积,为控制岩溶水赋存分布规律创造了条件。

此次区域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北至鱼池和万槽镇,南至大歇镇和小龙洞一带,面积140km2。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用图采用1:

10000航测数字化地形图,定点观测采用半仪器法(罗盘、皮尺、高程仪)定位上图。

观测点要求统一编号,描述清楚,记录齐全,室内最终编制的1:

25000水文地质图精度符合设计要求,能满足对隧址区可溶岩岩溶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等的专门水文地质评价。

(2)1:

通过资料收集、利用、结合1:

25000水文地质测绘成果和1:

2000工程地质测绘中岩体岩溶化程度等测绘资料,系统地对隧址区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地质特征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煤矿开采现状,采空区分布以及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埋藏条件进行控制。

该项工作基本上达到了编制隧址区环境地质图需要,满足了本阶段对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的要求,达到了能较准确地预测突水、突泥、压煤以及评价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影响和危害的目的。

10000环境工程地质测绘及编图范围为南起大歇镇、北至万槽镇、西达金竹铺、东至龙沙场,总测绘面积80km2,矿井调查8个,各类地质控制点325个。

(3)1:

严格遵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规定,并在1:

10000环境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沿隧道轴线左、右各100m范围内以工程地质岩段为填图单元进行详细分层、划分工程地质岩段界线;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定点控制了隧道轴线两侧200m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等;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观测查明隧址区范围内煤层采空区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井泉的出露条件控制,掌握含水岩组类型,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

通过上述工作基本上达到了对隧址区围岩类别特征的掌握,达到了对隧道主要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隧道进、出口的稳定性,适宜性控制,实现了进行1:

2000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为提供初步设计阶段所需工程地质资料创造了条件。

本次勘察测绘面积3.2km2,调查各类地质控制点237个(见表1-2),以岩性层划分填图单元,且各点均采用现场定点观测描述上图,主要岩段界线采用全站仪测量控制,精度达到1:

2000比例尺测绘的精度要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

调查、测绘观测点统计表

                        表1-2

地质产状(个)

节理裂隙(个)

岩溶(个)

泉水(个)

溪沟(段)

矿井(个)

断层点(个)

不良地质(处)

484

78

32

20

4

8

19

2、工程地质钻探

方斗山特长隧道隧址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复杂,工程地质钻探难度很大,为确保勘察质量和效果,避免盲目造成人、财、物及时间的无效投入,此次首先注重了勘察方案的确立。

经我公司与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反复研究,确定了勘察阶段的勘探工作量和勘察钻孔的具体目的,为保障工程地质钻探质量提供了前提。

初勘阶段工程地质钻探的孔位、目的列表于后(表1—3、附表1)。

工程地质钻探方案及钻孔位置确定后,我公司先后出动1000型钻机2台套,XY-4钻机2台套,XY-2钻机2套,100型钻机2台进场展开施工。

钻探施工设备于2004年4月10日进场,经十余日施工用水管道铺设和机器安装布置,ZK4号钻孔于4月25日率先开孔,其它钻孔陆续转入施工,全部初勘钻孔于2004年8月5日结束,在施工的7个钻孔中,除ZK6号孔目前(井深547.83m)仍在施工中,ZK5号孔因于孔深547.26m处遭埋钻事故,虽经反复努力处理仍未达到设计终孔孔深外,其余钻孔均按原设计要求施工竣工。

但由于隧道左、右轴线洞底高程近期(8月9日)发生变更,使ZK1、ZK2、ZK3、ZK4号钻孔出现未能控制到隧道洞底之下3~10m的情况(见1-4),上述钻孔虽未能达到更改后隧道洞底的控制深度,但差值不大,已基本达到了钻探的目的,能满足使用要求。

隧道初勘钻孔布置表

表1—3

位置

(m)

地面

标高

路面

设计

孔深

地质目的

ZK1

K55+878.00中心

674.50

621.50

58.00

揭露、探明进口段地质构造特征及采样试验评价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

ZK2

K56+421.00中心

759.70

620.70

144.00

揭露、探明侏罗系(J)等碎屑岩的工程地质特征,采样试验,了解含水岩组的透水性和富水性等。

ZK3

K58+254.00中心

998.90

619.20

392.00

揭露、验证须家河一段煤层及巴东组软弱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及含岩组的透水性和富水性等。

ZK4

K58+657.00中心

871.50

608.30

278.00

揭露、验证巴东组一段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及F4断层等的透水性和富水性。

ZK5

K60+094.00中心

1346.90

569.30

790.00

揭露、验证F3、F2断层性状、岩体岩溶化程度及围岩的透水性和富水性。

ZK6

K62+099.00中心

1198.80

542.10

670.00

揭露、验证F1断层性状、岩体岩溶化程度与龙潭组煤系地层的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ZK7

K62+883.00中心

555.40

493.70

72.00

揭露、探明出口段围岩岩溶化特征、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

完工钻孔孔底高程、原设计

洞底高程及现设计洞底高程对照表

表1-4

孔号

原设计洞底高程

现设计洞底高程

孔底高程与现

洞底高程差值

左洞

右洞

640.38

640.47

613.19

613.26

+1.03

644.72

644.79

616.66

616.72

+0.01

616.43

616.53

591.53

591.60

-14.14

605.62

605.71

582.97

583.04

-11.46

566.69

566.78

552.15

552.22

(提前终孔)

540.67

540.76

531.56

531.63

(正在施工)

493.14

493.23

493.95

494.02

+13.19

本次钻探采用机械式回旋钻进,全孔取芯,钻孔施工一般采用φ150mm开孔,钻至完整基岩后下φ146mm套管护孔,随后再用φ91mm孔径钻至设计孔深(ZK6号钻孔因孔内事故,采用φ91导管护壁后,只得用φ75mm钻具钻至设计孔深),采用金钢石或合金钻探工艺,煤层及三叠系巴东组(T2b)页岩、粉砂岩等软弱岩层均采用仿美式双层采煤管。

每钻进100m均进行钻具丈量并合理平差,按规定进行了孔斜测量且符合要求,岩芯均按顺序装箱编号,照相并及时鉴定及采取试验样品。

钻孔竣工后就地掩埋岩芯,所有钻孔均采用水泥沙浆封闭,钻探工程总体质量良好,达到了初勘目的。

钻探编录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和《大纲》执行,严格要求钻探编录做到及时、准确,内容齐全详细,较好的完成了对岩体特征、地质构造、深部岩体溶化状况的控制。

钻探采用孔径适中,满足各类样品采取和物探测井,水文地质试验等工作。

施工中钻探土层均采用无水钻进,抽水试验钻孔基岩采用清水钻进符合工程地质钻探要求,土层采取率大于85%,断裂破碎及岩溶破碎带采取率大于65%,完整岩石采取率达80%。

钻进过程中进行了回次水位观测,遇漏水、涌水、掉块、卡钻、摔钻等特殊现象停钻观测并记录,钻探工程所获深度、地质资料可靠、翔实。

3、物探测井

为加了强对隧道围岩岩性、裂隙、破碎带强岩溶化段及水文地质特征等的控制,除对洞口ZK1和ZK7号孔只作岩体波速测试外,其余洞身段施工的ZK2、ZK3、ZK4、ZK5、ZK6号孔均作了物探综合测井(内容包括声波、视电阻率r测井、地温、井径等),所有工作均严格按物探规程操作,物探测井的控制内容及精度满足勘探要求。

测井试验成果详见物探测井报告。

4、煤层瓦斯测试

由于所施工的ZK6号钻孔未能揭露到煤层,因此在隧道轴线附近的茶园煤矿标高540m和380m的西、东翼工作面各采取一件煤层煤样进行试验,测试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等组成,样品现场密封送“重庆市煤炭科学研究院”进行全煤与瓦斯等多项参数测试,测试成果能有效代表洞轴线一带煤层的煤质与瓦斯性状。

5、水文地质试验

此次勘察除对每个钻孔按要求进行了简易水位观测外,对ZK4号涌水钻孔还作了涌水量动态观测、水头高度测量等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对水位埋深大,贫水的进、出口段和洞身段钻孔,此次分别进行了分段式全孔注水水文地质试验;

对在水位埋深有限,具一定富水性层位中布设的勘察钻孔均进行了分层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有效地获得了隧址区部分层位的水文地质参数。

(见表1—5)对抽水试验钻孔及煤矿井巷(茶园煤矿T1j和T1d)主要泵点及地表水分别采集水样进行了水质分析,分别收集了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对砼的腐蚀性和施工用水的适宜性水质资料。

钻孔抽(注)水试验一览表

表1—5

钻孔编号

试验段

抽(注)水流量

(升/秒)

单位涌(注)水流量

(升/秒.m)

渗透

系数

(m/d)

影响

半径

岩性

井深

厚度

60.10

13.75

0.9650

0.5514

3.5272

32.87

砂岩

注水

144.79

32.30

0.2301

0.09791

0.2294

11.26

抽水

62.10

12.10

1.0556

0.1730

1.2327

67.73

砂岩、泥灰岩

394.42

15.31

1.0749

0.4573

2.6718

38.41

277.88

62.57

3.3889

0.3290

0.5353

75.36

灰岩

放水

199.36

19.59

0.8989

0.1558

0.7381

49.57

289.69

16.30

0.9717

0.1917

1.0616

52.24

366.97

18.62

1.6678

0.2761

1.3660

70.59

73.00

21.30

0.8511

0.2800

1.2350

33.78

6、岩土测试

为查明不同岩性,不同地层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获取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本次勘察在钻孔中洞身深度附近采取代表性岩芯样品共21组计252件,送“重庆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样品的采取严格按相关规程规范执行。

测试成果详见岩石检测报告。

7、工程测量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1:

2000路线平面图及控制点成果作为起算数据,用全站仪由控制点发展下一级支点到进、出口或设计钻孔附近,再以极坐标法对钻孔进行定测。

实地放测隧道轴线和纵横剖面,实测井巷位置及重要地质点,成果精度达0.01m,满足初勘图件精度要求,测量成果详见附表2。

8、资料收集

隧址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

此次勘察主要收集了四川省地质局107队1980年编制的1:

20万《忠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8队于1981年编制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四川煤炭工业厅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35队1965年完成的《石柱、忠县方斗山煤田万槽矿区地质普查勘探报告》,以上报告不仅反映了勘察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和煤田地质规律,而且还指导了区内茶园、忠县等煤矿的开采,资料真实、可靠。

此次工作还收集了石柱气象局1993~2003年石柱县一带相关的气象资料。

包括降雨量、风向、气温、寒期、雾日,为隧道施工、评价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料。

二、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位置、交通

方斗山特长隧道隧址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歇镇双笕村与万槽乡大竹村之间,由东往西横穿方斗山脉中段,地理座标为东经108°

06′~108°

10′,北纬30°

06′~30°

12′。

隧道进口距双笕村石(柱)忠(县)二级公路约500m,距石柱县县城约15km,隧道出口附近有老石柱——忠县公路(碎石)通过,距石柱约40km。

隧址区洞身段也有乡村公路通达,交通较为方便。

见(图2—1)

(二)地形、地貌

方斗山特长隧道由东至西穿越方斗山山脉中段,方斗山脉走向呈北东——南西,山脉全长愈140km,山体宽一般4.00~6.00km,山脊高程一般为1600.00~1650.00m,方斗山主峰高程1680.30m。

方斗山属条形低中山,具构造剥蚀——溶蚀地貌特点。

方斗山山脊一带保留有川东平行岭谷地形地貌特征,方斗山山脊东侧及西部坡脚平行山脉走向发育有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条形溶蚀槽谷,溶蚀槽谷分别分布于1500.00~1550.00m和1300.00~1350.00m和500.00~600.00m等高程一带,槽谷底部平缓开阔,串状分布有溶蚀洼地,落水洞、竖井等岩溶形态和景观。

方斗山山体两侧坡麓自然斜坡陡峻,坡角一般达25°

~30°

方斗山除西侧坡脚仍发育有溶蚀槽谷外,两侧坡脚地形破碎,常为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和地表冲沟源头。

见(图2—2)

图2—1     交通位置图

方斗山西濒长江,在方斗山至长江河谷的相邻地段以丘陵为主,具有构造剥蚀——侵蚀地形地貌特征。

该区丘陵以中丘、深丘为主,丘顶高程350.00~500.00m,丘间冲沟发育,切割深度较大,相对高差150.00~200.00m。

方斗山以东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