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2888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勘察报告(标准)Word下载.doc

7.1结论 16

7.2建议 16

附表

附表1:

勘探点一览表 2页

附表2:

场地地层统计表 1页

附表3: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1页

附表4: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统计表 1页

附图目录

序号

图名

图号

1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1

2

工程地质剖面图

2-0~2-8

3

钻孔柱状图

3-1~3-10

4

.二维等高线图

4-1

附件

附件1:

土工试验(室内)成果报告 1页

附件2:

岩石试验(室内)成果报告 1页

附件3:

水质简易分析报告 2页

附件4:

土腐蚀性分析报告 2页

附件5:

京临华府波速测试报告 8页

核工业江西工程勘察研究总院 京临华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拟建的XXXXX工程由XXXXXX(甲方)投资建设。

受甲方委托,我院承担了该项目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拟建场地位于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宜黄河东侧,公园路南侧,龙津路西侧。

拟建建筑为1栋1+32层高层建筑,拟建场地用地面积600m2,建筑面积约15000m2,框剪结构,基地标高为37.0m,单柱荷载约为15000KN,拟采用桩基础。

表1拟建建筑特性表

建筑物

名称

结构

类型

地基允

许变形

整平

标高

建筑物基础

型式

地下室

单柱荷载

1栋

1+32层

框剪

敏感

约39.2m

桩基础

15000KN

1.2勘察阶段及勘察等级

场地内拟建建筑为1+32层,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场地等级为二级;

场地岩土种类较复杂,为中等复杂地基,地基等级为二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条判定,本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本次勘测工作的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建筑用地平面图(甲方提供);

(2)勘察合同及业主提供的(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3)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国标《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8)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GB18306-2001);

(9)国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0)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1)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2)行标《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

(13)行标《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标准》(JGJ/T87—2012);

(14)其他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

1.4勘察目的与要求

本次工程勘察工作为详细勘察工作,主要任务及要求如下:

(1)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

(2)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4)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5)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

(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判定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场地的地震效应进行分析评价。

(8)评价成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

(9)在进行经济技术比选的基础上,对基础选型(包括基坑支护)提出建议。

1.5勘察布置、方法及工作量

1.5.1勘察布置及勘察方法

①勘探孔间距

根据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按拟建建筑轮廓线布设勘探孔,拟建高层建筑勘探孔间距≤24.00m,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要求(见附图:

勘探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②孔深

在满足设计要求及规范的基础上,勘察钻孔钻入微风化基岩≥5.0m,控制性孔深度≥25.00m,一般性孔深度≥22.00m。

③取样及室内试验

原状土样采用上提活阀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取,对每一主要土层的土试样不少于6组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少于6次;

土样取出后及时包装,装入防震箱,送往试验室,在土样的包装、搬运、贮存、防护和交付等环节尽量减少人为扰动因素,确保原状样质量;

岩芯样直接在岩芯管内采取,采用塑料袋包装、贴上标签,岩土样采用土样合包装后蜡封;

水样采集后当天送检。

室内土工试验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数据准确可靠。

④钻探

严格按钻探规程及工作大纲的要求进行,回次进尺控制在2.00m以内,精度为0.05m,第四系全新统土层采用干钻或小水量跟管钻进。

岩芯采取率分别为:

粘性土≥90%,砂类土地下水以上≥80%及地下水以上≥70%,碎石类土≥50%,强风化岩≥65%,中风化岩及微风化岩≥80%。

均符合规范要求,钻探质量优良;

钻孔终孔后,待24小时量取稳定水位后以粘性土、砂等回填并封孔。

⑤原位测试

在细粒土、碎石类土层及风化岩层中作标准贯入试验或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以评价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其承载力。

操作过程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

原位标准贯入试验(SPT)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DPT)采用导杆变径自动脱钩式落锤装置(锤重63.5kg,落距76cm),配合钻机进行现场测试。

地质人员现场指导并监督全过程,数据采集合理、齐全。

⑥测量

本次勘探孔的坐标根据设计平面图截取,由我公司测量人员现场测放,并测取高程。

坐标采用54坐标系,85国家黄海高程;

以业主提供场地内2个控制点D1(X=430496.081,Y=3091349.511,H=38.90m)、D2(X=430488.182,Y=3091265.0873,H=38.76m)为引测点(引点距离场地较远,未在勘探点平面位置示意图中标注)。

⑦现场编录

现场编录人员跟班编录及时、齐全、可靠,确保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项资料在野外均进行自检和互检工作。

钻探施工结束12h后量测钻孔地下水位,资料整理符合要求。

⑧场区单孔剪切波速测试

根据抗震设计要求,需做原位波速测试。

钻孔结束后全孔采用φ90mmPVC管护孔。

测试时用带触发器的大锤在地面水平敲击特制木板作震源,张开贴壁式井下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由地面传来的信号,测点点距1米,以划分场区土类型、判断地基土液化的可能性、计算场区卓越周期。

单孔波速测试内容(见附件:

京临华府工程土层剪切波测试报告)。

综上所述,经外业和内业分析工作,整理后提交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能满足详勘设计要求。

1.5.2实物工作量

本次外业采用了2台XY-100型钻机,工作时间为2015年1月5日至2015年1月9日共5天,共完成10个钻孔的施工。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如下(见表2)。

表2地勘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钻探

总工作量

m/孔

328.7/10

测量

放样

10

室内岩

土试验

原状土

6

扰动土

岩样

12

水简分析

土腐蚀性分析

原位测试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

24

动力触探试验

9

波速测试

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1气象水文

本工程位于抚州市临川区上顿度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一年四季气候分明。

春季多阴雨低温,盛夏高温炎热,伏秋晴多易旱,冬季寒冷干燥。

多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8℃,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5.6℃;

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为29.6℃。

极端最高气温41℃(1971年7月31日);

极端最低气温为-12.7℃(1991年12月29日)。

年降雨量具有分配不均的特征,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上半年雨量偏多,约1330mm,占全年总雨量的70%,下半年偏少,为580mm,占全年总雨量的30%。

全年均降雨量为1917mm,最多为2421mm,降雨最少的是十二月,平均为47mm。

平均年日照总数为1775小时,占全镇在地球上可能照射的时数的41%。

有霜期年均9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7%,1978年霜期最长为126天,1966年霜最短为57天。

年日照最多年为2359小时(1963年),占可照总时数的51%,年日照最小年为1410小时(1985年),占可照总时数的30%,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日均8.7小时,2月份最小,日均2.3小时。

主导风为西北偏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北风,北风频率为21%,静风频率为23%(多在4-6月),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为20m/s。

2.2区域地质

工程区位于赣中偏北,地处武夷山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山脉、谷地、丘陵、平原地形皆有,梯级分布,区域最高山峰为笔架峰(海拔1363.4米)。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东南多山地,丘陵、低丘及冈地广布于中部、西部;

西南部为抚河冲积平原。

工程区位于赣中偏北,赣抚平原向武夷山区过渡地带,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南高北低,四周多山丘,中间为冲积平原。

华夏系乐平—莲花复式拗褶带及抚州—遂川复式隆褶带,东西向构造及华夏系、新华夏系构造均甚发育,并由于它们均具有长期多阶段的活动性及彼此干扰,迁就改造的相互复合关系,构成了本区异常复杂的构造格局。

华夏式构造北西向,华夏式构造属一成生较早的多字型构造。

跨乐平—莲花复式拗褶带及抚州—遂川复式隆褶带两个一级构造带。

乐平—莲花复式拗褶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向复背斜、复向斜和压扭性断裂组成,主要褶皱为泉田—枫港复向斜,位于丰城泉田,进贤温圳。

主要由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组成的的一系列大致呈北东向复式褶皱。

主要断裂构造有婺源—抚州—安福断裂构造带,即前人所谓的余干—丰城大断裂,延经丰城株山、进贤等地,走向近东北,区内长度90公里,挤压破碎带发育。

距工程区约35km。

2.3地形地貌

场地属冲积平原地貌,场地较平坦,原房屋已拆除。

地面高程约42.53m,高差约0.24m。

2.4地层岩性

本次勘察探明,勘探深度内,拟建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Q4ml)和冲洪积层(Q4al+pl)及下部第三系新余群泥质粉砂岩(E1)。

按其岩性及其工程特性,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1-1]耕植土、[1-2]杂填土、[2-1]粉质粘土、[2-2]中砂、[2-1]粗砂、[3-1]全风化泥质粉砂岩、[3-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3-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和[3-4]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各土层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Q4ml)

[1-1]耕植土:

人工填土,灰褐色,松散,稍湿,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殖物,主要成分为粘性土。

场区局部分布,主要ZK1、ZK2、ZK5、ZK6、ZK9等5个孔揭露;

厚度:

0.50~0.70m,平均0.64m;

层底标高:

38.52~38.71m,平均38.61m;

层底埋深:

0.50~0.70m,平均0.64m。

[1-2]素填土:

人工填土,杂色,松散,稍湿,堆填时间约15年,未压实处理,主要组成成分为粘性土,主要由粘性土、砖块、混凝土及垃圾组成。

场区局部分布,主要ZK3、ZK4、ZK7、ZK8、ZK10等5个孔揭露;

0.50~2.00m,平均0.92m;

37.31~38.80m,平均38.35m;

0.50~2.00m,平均0.92m。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2-1]粉质粘土:

冲洪积土,褐黄色、灰黄色,可塑,韧性中等,干强度一般,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

场区普遍分布,ZK3和ZK6等2个孔未揭露,厚度:

1.40~2.50m,平均2.09m;

36.20~37.26m,平均36.53m;

2.00~3.10m,平均2.73m。

表3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2.3

25.0

23.9

1.2

0.05

24.8

γ(kN/m3)

18.25

18.84

18.49

0.2

0.01

18.29

e

0.771

0.822

0.787

0.021

0.03

0.804

WL(%)

29.9

33.3

31.5

0.04

30.5

WP(%)

16.1

18.8

17.4

0.06

16.6

IP

13.3

15.0

14.1

13.5

IL

0.42

0.53

0.46

0.09

0.49

C(kPa)

24.7

28.4

26.3

1.5

25.1

ф(度)

21.0

27.9

2.6

0.11

22.5

a1-2(MPa-1)

0.25

0.32

0.28

0.12

0.31

Es(MPa)

5.64

7.12

6.53

0.70

6.0

N(击)

12.0

14.0

13.0

5

1.0

0.08

12.1

[2-2]中砂:

冲洪积,褐黄色,稍密,饱和,亚圆形,均匀性一般,级配一般,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粘性土,含量为5~10%。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0.60~2.80m,平均1.41m;

34.80~35.76m,平均35.40m;

3.50~4.50m,平均3.86m。

表4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粒径d(%)

>

5.6

7.7

6.9

2~0.5

6.7

9.5

8.1

0.5~

41

47.8

44.4

0.25~

0.075

23.7

34

30.1

<

8.3

12.2

10.6

11.0

11.8

[2-3]粗砂:

冲洪积土,褐黄色,中密,饱和,亚圆形,均匀性一般,级配较好,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粒径大者2.00~6.00cm,含量为5~10%。

3.00~4.60m,平均3.71m;

31.11~32.00m,平均31.69m;

7.20~8.10m,平均7.57m。

表5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9.7

17.8

14.5

39.5

47.4

42.5

20.2

33.8

1.4

14.4

7.5

9.9

8.5

16.0

18.0

7

1.8

0.10

3、 第三系新余群(E1)

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基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高岭土等,粉砂质、泥质结构,泥质胶结,胶结程度不高,属软岩。

具近水平层理,厚层状构造。

由于母岩岩性、沉积环境,胶结程度和抗风化能力的差异,各层位之间存在软硬相间的现象。

根据岩石试验结果和野外观察判断将勘察深度内的基岩按风化破碎程度及岩性划分为[3-1]全风化泥质粉砂岩、[3-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3-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和[3-4]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3-1]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沉积岩,紫红色,岩结构基本破坏,结构尚可辨,岩芯呈硬可塑土状,遇水易崩解软化成泥,该岩石为极软岩。

1.30~2.10m,平均1.65m;

29.71~30.61m,平均30.04m;

8.70~9.50m,平均9.22m。

表6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12.7

11.4

[3-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沉积岩,紫红色,粉粒结构,泥质胶结,风化强烈,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块状、饼状,用手易折断,遇水软化,岩石质量指标RQD=55~70(较差),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基本等级为V级。

5.20~7.00m,平均5.91m;

22.71~24.76m,平均24.13m;

14.50~16.50m,平均15.13m。

表7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N63.5(击/修正)

14.8

16.7

15.4

0.6

15.1

[3-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沉积岩,紫红色,粉粒结构,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风化裂隙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短柱状,块状,锤击声稍脆、易击碎呈片状,遇水软化,易崩解呈片状,岩石质量指标RQD=70~90(较好),该岩石为软岩,岩体基本等级为IV级。

场区普遍分布,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9.20~10.90m,平均10.13m;

13.16~15.02m,平均14.00m;

24.20~26.10m,平均25.26m。

表8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数据组数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MPa)

7.57

6.79

0.69

0.1

6.22

[3-4]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沉积岩,紫红色,粉粒结构,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风化裂隙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短柱状,锤击较脆、易击碎呈片状,遇水软化,易崩解呈片状,岩石质量指标RQD=80~95(较好),该岩石为软岩,岩体基本等级为IV级。

该层未穿透。

表9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MPa)

9.91

12.41

11.43

10.61

2.5水文地质条件

2.5.1地表水

拟建场地西临宜黄河,场地范围内未见沟、塘、渠。

地表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多以蒸发方式排泄,以大气降水补给。

2.5.2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主要以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为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2-2]中砂、[2-3]粗砂和[3-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及[3-2]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孔隙裂隙中,水量不均,受宜黄河渗透补给,勘察期间量测初见水位水位埋深3.90~4.30m(高程约35.19m),水位平均深度4.07m;

稳定水位埋深3.70~4.00m(高程约35.42m),水位平均深度3.84m,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0m。

2.5.3地下水及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在ZK4、ZK8孔内各取1组共2组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化学简分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见表10)。

表10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

腐蚀类型

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受环境类型的影响

受地层渗透性影响

环境类别

Ⅱ类

A类

长期浸水

干湿交替

腐蚀介质

SO42-

(mg/L)

Mg2+

总矿化度

pH值

侵蚀性CO2

HCO3-

(mmol/L)

CL-

(mg/L)

腐蚀标准

<300

<2000

<20000

6.5

<15

<10000

<100

300~1500

2000~3000

20000~50000

5.0~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