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2990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绿野天城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正式)Word下载.doc

混凝土坍落度为180mm(商品混凝土),V=2m/H,T=20℃。

2、转换层柱子模板受力计算

新浇砼的侧压力及柱子的线荷载。

情况一,以浇筑速度确定新浇砼的侧压力:

P1=4+{1500/(T+30)}×

kl×

k2×

Vl/3

P1=4+{1500/(20+30)}×

1.2×

1.15×

21/3

P1=56.16KN/m2

情况二,柱子高度为8.05m,每3m高设一门子板,采取分节浇筑混凝土,第一节浇筑混凝土高度为3m。

P2=25H=25×

3=75KN/m2

取P值较小者,P1=56.16KN/m2作为计算值,并考虑振动荷载2KN/m2,则:

P=58.16KN/m2

3、柱箍间距验算

柱模板采用钢模,采用钢管柱箍,按二跨连续梁的挠度系数K=0.521;

3号钢的弹性模量E=2.1×

105N/mm2;

300宽的钢模其惯性矩I=263500mm4;

以柱边长作为计算边,300宽作为计算单位。

将面荷载转化为线荷载为:

q=58.16×

0.3=17.45KN/m

Smax=(EI/4Kq)1/3={(2.1×

105×

263500)/(4×

0.521×

17.45)}1/3

Smax=1150mm

选用柱箍间距(最大压力处柱箍间距为200)

S=200<

Smax=1150mm满足要求

4、柱箍截面计算

柱箍采用单根钢管柱箍,其单根钢管截面抵抗矩W=5078mm3;

抗弯设计强度f=205N/mm2;

柱箍受到的侧压力P=58.16KN/m2;

柱箍间距S=200;

将面荷载转化为线荷载为q=58.16×

0.20=11.63KN/m;

按不设拉杆计算(按简支梁计算):

最大弯矩为Mmax=(2-η)qcl/8=(2-700/850)×

11.63×

0.7×

0.85/8=1.02KN.mMmax=1.02KN.m

柱箍需要截面抵抗矩W’=Mmax/f=1.02×

106/205=4975.61mm3<W=5078mm3

采用单钢管柱箍,柱箍间200mm,满足要求。

5、转换层柱子钢模的验算

本工程柱模选用钢模,其抗弯设计强度f=160N/mm2,3号钢的弹性模量E=2.1×

300宽的钢模其惯性矩I=263500mm4、净截面抵抗矩W=5860mm3。

(1)、内力计算:

为计算简化起见,按简支梁计算

M=1/8×

L2

=1/8×

103×

0.22

=56.15N.m

(2)、截面验算:

模板需要的截面抵抗矩W’=M/f=56.15×

103/205=283.66mm3<钢模净截面抵抗矩W=5860mm3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ω=5ql4/(384EI)=5×

2004/(384×

2.1×

263500)

ω=0.01mm<

[ω]=200/400=0.5mm满足要求。

6、转换层柱子模板设计:

(1)、断面尺寸为500×

500、600×

600、700×

700,高度为8.05m以下的柱子模板设计为选用定型钢模,钢管柱箍,不设拉杆。

(2)、柱子断面尺寸为500×

500的柱,采用φ48×

3.5单钢管柱箍,柱箍间距500;

(3)、柱子断面尺寸为600×

600的柱,采用φ48×

3.5单钢管柱箍,柱箍间距400;

(4)、柱子断面尺寸为700×

700的柱,采用φ48×

3.5单钢管柱箍,柱箍间距分别为柱下面2m,柱箍间距200;

2m以上柱箍间距300。

(5)、其他矩形柱参照以上断面和高度执行。

具体见附图

(二)、转换层大梁模板的计算

1、转换层大梁底模设计

本工程转换层梁截面最大为600×

2000、最长为8.1m,本方案以此梁为计算依据。

梁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梁底模顶撑采用二根钢管立柱支撑,间距为400,梁宽大于或等于400时,梁底应加支顶,间距同支撑立柱。

(1)、底模承受荷载计算;

(A)钢模自重:

0.5KN/m2

(B)新浇砼自重:

25KN/m3

(C)钢筋自重:

1.5KN/m3(根据框架梁配筋计算得出)

(D)施工时振动荷载标准值:

2.0KN/m2

统一荷载单位:

新浇砼2000mm高自重:

25000×

2=50000N/m2

钢筋自重:

1500×

2=3000N/m2

将面荷载转换为线荷载,以梁宽300作为计算单位:

q=(500+50000+3000+2000)×

0.30=55500N/m

(2)、内力计算:

为计算简化起见,按三等跨连续梁进行内力计算,按最不利荷载布置,可查表得弯矩系数Km=-0.121;

剪力系数Kv=-0.620;

挠度系数Kf=0.967。

Mmax=Km×

l2=-0.121×

55500×

0.42

Mmax=-1074.48N.m

(3)强度验算:

梁底模需要截面抵抗矩:

W=Mmax/f=1074.48/205=5241.37mm3

W=5241.37mm3<梁底模其净截面抵抗矩W=5860mm3,满足要求。

(4)剪应力验算:

最大剪力V=Kvql=-0.620×

0.4=-13764N

剪应力τmax=3V/(2bh)=3×

13764/(2×

300×

2)

τmax=34.41N/mm2<

fv=125N/mm2满足要求。

(5)挠度验算:

3号钢的弹性模量E=2.1×

300宽的钢模其惯性矩I=263500mm4。

按强度验算荷载组合,进行挠度验算时,不考虑振动荷载,所以q=(500+50000+3000)×

0.30=16050N/m

ω=Kfql4/(100EI)=0.967×

16.05×

4004/(100×

263500)=0.07mm

ω=0.07mm<

[ω]=400/400=1mm满足要求。

2、转换层大梁底模顶撑设计

框架梁底模顶撑采用二根钢管立柱支撑,间距为400;

梁底加支顶,间距同支撑立柱。

在支撑中间设置二道纵横水平连接杆,lo=l/3=3150/3=1067

查表得:

φ48×

3.5钢管i=15.78mm;

A=489mm2;

故λ=lo/i=1067/15.78=67.60;

取ψ=0.594

(1)强度验算:

N=(500+50000+3000+2000)×

0.6×

0.4=13320N,采用二根钢管立柱支撑,梁底加支顶,间距同支撑立柱。

每根钢管立柱承受荷载为13320/3=4440N

δ=N/A=4440/489=9.07N/mm2<〖δ〗=320N/mm2

强度满足要求。

(2)稳定性验算:

δ=N/(ψAo)=4440/(0.594×

489)=15.29N/mm2<320N/mm2稳定性满足要求。

3、转换层大梁底模顶撑垫板设计

转换层大梁底模顶撑垫板采取在钢管立柱支撑下面铺通长模板50×

250。

每根钢管立柱承受荷载为13320/3=4440N,垫板面积A1=0.40×

0.25=0.1m2

δ=N/A=4440/0.1=44.4KN/m2

地下室顶板设计荷载为3.0KN/m2因此,地下室顶板设计荷载不能满足支撑转换层大梁要求。

地下室顶板采取间距为900×

900钢管顶撑(见“地下室施工方案”模板支撑部分)。

转换层大梁施工不考虑地下室顶板混凝土结构对转换层大梁分担荷载,地下室顶板仅承担自身荷载,转换层大梁荷载由原模板支撑系统承担。

N1=44.4KN/m2×

0.9×

0.9=35.96KN

35.96×

103/489=73.55N/mm2<〖δ〗=320N/mm2

满足要求。

因此,要求在转换层大梁混凝土浇筑前,转换层大梁下面的地下室顶板模板支撑系统不能松动。

4、转换层大梁侧模板计算

梁侧模板采用定型钢模,采用钢管作背枋,竖背枋间距为400;

横背枋间距为500,沿梁高每隔500间距设Φ12对拉丝杆,沿梁纵向间距均为400。

(1)、新浇砼的侧压力的线荷载计算:

21/3

P1=41.80KN/m2

情况二,梁高度为2m,一次浇筑混凝土高度2m。

2=50KN/m2

取P值较小者,P1=41.80KN/m2作为计算值,并考虑振动荷载2KN/m2,则:

新浇砼的侧压力的线荷载q=43.80×

2=87.60KN/m

87600×

Mmax=-1695.94N.m

(3、强度验算:

梁侧模需要截面抵抗矩:

W=Mmax/f=1695940/205=8273mm3

<梁侧模净截面抵抗矩W=5860mm3×

2000/300=39066.67mm3(2000高梁侧模),满足要求。

(4)、剪应力验算:

0.4=21724.8N

20732.8/(2×

2000×

τmax=8.15N/mm2<

(5)、挠度验算:

2000宽的钢模其惯性矩I=1756665.71mm4。

87.60×

1756665.71)=0.07mm

(6)、钢管背枋强度验算:

前面的计算可以知道钢管背枋强度满足要求。

(7)、对拉丝杆强度验算:

横背枋间距为500,沿梁高每隔500间距设Φ12对拉丝杆,沿梁纵向间距为400。

由前面计算可知:

P1=43.80KN/m2;

下排每根对拉丝杆受力面积A=0.4×

0.5=0.20m2;

Φ12对拉丝杆净截面积为A’=76mm2;

[δ]=170N/mm2

δ=P1A/A’=43.80×

0.20×

103/76=115N/mm2<[δ]=170N/mm2

Φ12对拉丝杆满足要求。

5、转换层大梁模板设计:

(1)、梁底模采用定型钢模,底模顶撑采用二根钢管立柱支撑,间距为400,梁宽大于或等于400时,梁底应加支顶,间距同支撑立柱;

(2)、梁侧模板采用定型钢模,采用钢管作背枋,竖背枋采用单根钢管,间距(梁长方向)为400;

横背枋采用双根钢管,间距(梁高方向)根据拉杆间距而定,间距应小于500;

(3)、拉杆竖向间距(梁高方向)为:

700≥梁高时,不加设对拉丝杆,但应在梁高中部加一道顶撑;

1000≥梁高>700时,加设Φ12对拉丝杆一道;

1500≥梁高>1000时,加设Φ12对拉丝杆二道;

梁高>1500时,沿竖向间距(梁高方向)每隔500加设Φ12对拉丝杆一道。

对拉丝杆横向间距(梁长方向)均为400。

(Φ12对拉丝杆可用截面大于76mm2的拉片代替)。

(三)、转换层现浇板支撑系统的计算:

现浇板采用10厚胶合板,50×

100木枋按间距200—250支垫。

采用钢管支架,设置三道水平连接杆,并适当布置剪刀撑,板厚大于或等于200的板其立柱纵横间距不大于900,板厚小于200的板其立柱纵横间距不大于1000。

如现场需要现浇板支模可以按早拆体系支模(参考附图)。

以上条件可以看出板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此处不验算。

下面对现浇板钢管支架进行验算:

1、钢管支架荷载计算:

(1)、胶合板及木枋自重:

250N/m2

(2)、钢管支架自重:

(3)、新浇砼自重:

25000N/m3

现浇板砼按180mm厚自重:

0.18=4500N/m2

(4)钢筋自重:

1100N/m3

按180mm厚板钢筋自重:

1100×

0.18=198N/m2

(5)施工活荷载:

2500N/m2

钢管支架荷载:

250+250+4500+198+2500=7698N/m2

每根钢管立柱承受荷载N=1×

7698=7698N

在支撑中间设置三道纵横水平连接杆,lo=l/4=(5150-180)/4=1242.5

钢管i=15.78mm;

故λ=lo/i=1242.5/15.78=78.74;

取ψ=0.483

2、强度验算:

δ=N/A=7698/489=15.74N/mm2<

320N/mm2

3、稳定性验算:

δ=N/(ψAo)=7698/(0.483×

489)=32.59N/mm2<

稳定性满足要求。

(四)、墙模板系统的计算:

本工程转换层一层墙体最大断面尺寸为300,墙高度最高5.15m。

以此墙体为计算实例。

采用组合钢模板,模板竖楞采用Φ48×

3.5mm单钢管,间距300;

横楞采用Φ48×

3.5mm的双钢管,间距350—450(墙模下面2m,间距为350;

2m以上间距为450);

模板支撑采用Φ48×

3.5mm钢管支架;

为保证模板的侧向刚度,在模板中间加设φ12对拉丝杆,间距为600×

350--450(墙模下面2m,φ12对拉丝杆间距为600×

350;

2m以上间距为600×

450)。

1、墙模板新浇砼的侧压力及线荷载计算

混凝土坍落度为180mm(商品混凝土);

V=2.5m/H;

T=20℃。

情况一,以浇筑速度确定新浇砼的侧压力:

=4+{1500/(20+30)}×

2.51/3

=60.18KN/m2

情况二,墙体高度为5.15m,以浇筑混凝土高度确定新浇砼的侧压力:

5.15=128.75KN/m2

取P值较小者,P1=60.18KN/m2作为计算值,并考虑振动荷载2KN/m2,则:

P=62.18KN/m2

2、钢模的验算(仅对墙模下面2m进行验算)

本工程选用的钢模,其抗弯设计强度f=160N/mm2,3号钢的弹性模量E=2.1×

其中q=62.18×

0.3=18.65KN/m

M=1/8×

18.65×

0.32=209.81N.m

模板需要的截面抵抗矩W=M/f=209.81×

103/205=1023.48mm3<钢模净截面抵抗矩W=5860mm(300宽的钢模)。

满足要求。

4004/(384×

ω=0.11mm<

[ω]=350/400=0.875mm满足要求。

3、竖楞验算(仅对墙模下面2m进行验算)

竖楞采用Φ48×

3.5mm单钢管,间距300。

0.3=18.654KN/m

18.654×

0.352=285.64N.m

钢管需要的截面抵抗矩W=M/f=285.64×

103/205=1393.36mm3<单钢管净截面抵抗矩W=5078(Φ48×

3.5mm单钢管)。

4、横楞验算(仅对墙模下面2m进行验算)

3.5mm的双钢管,间距350。

0.35=21.76KN/m

21.76×

0.62=979.2N.m

钢管需要的截面抵抗矩W=M/f=979.2×

103/205=4776.59mm3<双钢管净截面抵抗矩W=10156mm3(Φ48×

3.5mm双钢管)。

满足要求。

5、对拉螺栓验算

M12的螺栓净截面A=76mm2,φ12对拉片或对拉丝杆,间距为600×

350。

N=62.18×

0.35=13.06KN

δ=N/A=13.06×

103/76=171.81N/mm2≌170N/mm2满足要求。

6、墙模板、夹具设计

1、转换层层高>3m,断面尺寸为200或300的墙体,采用组合钢模板,模板竖楞采用Φ48×

2、其他墙体层高≤3m,断面尺寸为200或300的墙,采用组合钢模板,模板竖楞采用Φ48×

3.5mm的双钢管,间距450;

450。

具体详见支模示意图。

五、保证模板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

(1)、模板接缝处要平直、不漏浆,其接缝的最大宽度不得大于2mm,对板底模缝用不干胶带封密实,使用前要刷隔离剂。

(2)、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见下表)

项目

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

5

底模上口标高

±

截面尺寸

+4、-5

垂直度

6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表面平整(2m)

(3)、各部位支模前,由专业工长在认真研究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向专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模板支好后,专业工长要对照设计图纸对各部位进行仔细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浇砼。

(4)、为了保证构件几何尺寸,支模时模板定位要准确,支模架要稳定可靠,以免浇砼时模板变形,影响工程质量。

(5)、模板支撑必须准确掌握构件的几何尺寸,保证轴线位置的准确。

(6)、柱子模板在浇筑砼前,需用铅锤吊正,并用千斤顶和花篮螺栓校正。

楼板支撑架纵横两个方向设两道剪刀撑,以防止架子向同一方向倾斜。

(7)、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能可靠承受新浇砼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浇筑前应检查承重架及加固支撑扣件是否拧紧。

(8)、各种模板拆除后应堆码整齐,防止变形,并派专人清理表面。

模板与砼接触面应刷隔离剂,以利重复利用。

但禁止采用油质隔离剂,严禁隔离剂污染钢筋及砼接槎处。

(9)、柱子高度超过3m,又不便于使用串筒下料时,模板上应留设高度大于300mm的下料窗口。

(10)、加强技术管理,认真熟悉图纸和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规范的要求施工,关键重要部位分别作详细的书面技术交底。

六、转换层钢筋工程

(一)、转换层钢筋工程概况

该工程转换层梁配置有一、二、三级钢筋,梁每侧配置有腰筋,梁中配置大量箍筋、拉筋及构造钢筋。

转换梁内钢筋含量特别大,钢筋直径大且密集。

转换层结构相当重要,关系到上部结构的质量安全,对质量要求相当高。

如何合理安排钢筋绑扎、就位顺序是关系到整个转换梁钢筋质量的重要环节。

根据设计要求,转换层框支梁钢筋大于Ф25采用机械连接,本工程采用锥螺纹连接。

(二)、钢筋的接头要求

钢筋的接头位置要求梁主筋尽可能通长配置,同一截面的接头不应超过钢筋截面的25%,梁上部筋接头位置设在跨中1/3范围内,下部筋接头设在距支座1/3范围内,钢筋加工前,由专业人员对钢筋进行配料,指导钢筋的下料或接长。

钢筋接头要求:

1、Ф12~Ф14水平钢筋采取绑扎搭接;

2、水平钢筋Ф16~Ф25采用闪光对焊、电弧焊或锥螺纹连接;

3、大于Ф25采用锥螺纹连接;

4、竖向钢筋Ф16以上采取电渣压力焊;

5、其它的竖向钢筋采取绑扎搭接。

(三)、钢筋的绑扎

钢筋的连接头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钢筋绑扎。

钢筋工长应事先合理作好钢筋的安放顺序,并作好好交底工作,以提高绑扎工效,保证绑扎质量,一般为先长向,后短向,先底筋,后面筋的操作顺序。

转换梁钢筋绑扎时采用钢管脚手架作支撑,分层摆放完后,穿箍筋、就位、绑扎成型。

钢筋绑扎操作台如下:

搭设支撑架,铺梁底筋,钢筋锥螺纹连接,铺梁面筋,套箍筋,绑扎就位,穿腰筋,穿拉筋,穿梁中构造筋。

梁底筋的分层采用ф25的钢筋做垫铁,间距2000,层层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