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63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docx

两型学校创建工作小结

构建绿色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桥口区红旗村小学

我校是一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老校。

特别是在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由最初的绿化开始,经过不断的深化和拓展,历经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绿色教育这几个阶段,“绿色教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学校发展的全过程。

学校曾经是教育部、野生动物保护司实验学校,现在是武汉市绿色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

植根于学校深厚的办学历史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学校提出了基于绿色教育思想的“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并力图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德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绿色教育办学模式——即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环境等。

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两型”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把“两型”学校创建与我校“绿色德育”结合起来,以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线,着力提高师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不断努力实现“创建节能校园,培育环保人才”的目标。

现将我校“两型”学校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深化绿色教育理念,提升绿色德育内涵

1、绿色德育的提出

(1)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为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高瞻远瞩,提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呢?

我们提出了绿色德育的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关爱生命、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懂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才能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改善当前德育工作现状的需要。

绿色德育理念是我校在开展环境教育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德育观,它主要依托环境教育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引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相对于过去单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品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更具体、更生动、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它丰富了传统德育的内容,较好地克服了以往德育教育“空、大、虚”的问题。

同时,绿色德育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更赋予绿色德育鲜明的时代特征。

2、绿色德育的内涵

“绿色”是从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过渡到代表“自然”、“环保”、“健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

“绿色”象征着生命与活力,象征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益的事和物;“绿色”象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象征着人类的和谐发展……。

贯穿着绿色教育思想的“绿色德育”,是融合“自然、和谐、人文、民主、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理念。

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我们理解的绿色德育是: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教育为基础,以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手段,以“三爱”(爱自然、爱他人、爱社会)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它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关爱生命、注重人文、尊重人性、呼唤民主、追求和谐”。

绿色德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一种现代德育观,它与传统德育相比更重体验、重情感、重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二、构建绿色德育管理网络,增强绿色德育育人意识。

绿色德育实施伊始,学校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绿色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随着绿色德育的进一步实施,我们将绿色德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构建起“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班级”层层互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网络。

在完善绿色德育管理网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绿色德育各类人员的育人职责。

学校出台《科任教师落实晨检班会工作有关规定》、《科任教师及后勤人员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有关规定》。

同时,学校每月设立德育工作绩效奖,按照职责要求对班主任、副班主任、后勤人员育人职责落实的情况进行考评,并与年度考核挂钩。

对在重大德育教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副班主任及相关人员实施同等奖励。

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

绿色德育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绿色种子”的传播者,将“自然、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等绿色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着强烈的“绿色”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内化绿色理念,生成“科学、人文、民主、和谐”的教育观、师生观,并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

我们本着“学习+激励”的管理理念,向教师推荐《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书籍,鼓励教师认真阅读、静心感悟,并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充满“生机盎然的绿意”。

教师们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下,创新了教育方式,生成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案例,如给家长写表扬信、设心情留言板、感恩教育等。

三、丰富绿色德育内容,拓宽实施途径,培养绿色行为习惯

绿色德育是以“三爱”(爱自然、爱他人、爱社会)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会关爱自然、进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校以环境教育为基础,通过学科渗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创新素质实践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习惯。

1、注重绿色德育学科渗透

新课程的目标注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与自然、人、社会和谐相处的陶冶,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如何实现课堂德育功能的回归,实现真正的全员"自然"育人?

我们发现各学科的教材,既有本科系统的知识,又含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因素,我们要求各任课教师找准结合点,把环境教育融于教学设计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从一点一滴中受到绿色教育,绿色理念如无声的细雨渗入到学生的心田,绿色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1)组织教师整理编辑《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序列表》,参照课程标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能恰当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2)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机地制定环境教育目标,让环境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堂;

(3)制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评价表中增加了环境教育方面的权重,评价每位教师渗透环境教育的主动性。

如语文阅读中指导学生欣赏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词语、句子和图片欣赏;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运算认识绿化造林,消灭害虫天敌的作用;美术教师指导学生描绘可爱的校园和美丽的大自然、开展写生活动,制作以环保为题材的纸贴画、叶贴画、手抄报。

科学教师从教材的知识、思想、能力等几方面体现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意识和价值观。

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有效地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热爱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关心他人、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乱吐等行为意识和绿色行为习惯。

2、开发校本课程,拓宽渠道,打造品牌。

我校把德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从开发校本课程为出发点拓宽绿色德育工作的渠道。

(1)为了使校本课程更具科学性和整体性,学校制订了《红旗村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指南》,从作出了规定,使校本课程的管理更加规范。

(2)早在1998年,我校成为第一批中美合作野生动植物(WCS)环境项目实验学校后,直到2004年就有18个班700多人参加了实验,使用了《蟒蛇帕勃罗看动物》这套教材。

由此环境教育开始逐步进入了课堂。

2000年组织教师开发了四册《环境与生活》校本课程,一至四年级每周利用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005年12月,我校被武汉市环保局宣教中心推荐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实验学校,并于2006年2月开始使用《可再生能源》实验教材,通过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建设节约型社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教育。

2008年9月,组织教师继续开发了两册《环境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在《可再生能源》一书的基础上选择了与学生生活较接近的能源种类,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介绍了能源知识,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

同时,教师不断发掘中国历代有关环境保护的故事、有关保护鸟类的诗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至此,我们共开发了六册《环境与生活》的校本课程,纳入了课程计划,并配备了专职教师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我校采用联合国教科文开发署推广的环境项目"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双方联系,注重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

同时,在校本课程的活页教材中,有《珍贵的水》《认识我们的校园》《噪音》《垃圾分类》等内容,教师在教授这些环境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弯弯腰,在校园里不大声喧哗的行规要求。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对这些行规要求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例如“不在校园里大声喧哗”这项行规要求的教育,以往是从文明礼貌的角度向学生讲明意义,而现在从保护环境,不制造噪音,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角度来引导更易使学生接受。

特别是中年级上《噪音》这节课中,老师还带上分贝测量仪,让学生们实地测量一下课间同学们在教学楼内大声喧哗的音量时,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声音是一种噪音,对环境是破坏,对大家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有影响,因此学生上完课后都表示今后再也不大声喧哗了。

3、丰富“绿色体验”,强化绿色德育实践

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绿色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依托“红旗飘飘”为主题的绿色班级的评选活动,开展养成教育。

制订了《红旗村小学环保教育促进学生行规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从“学习环保知识、爱惜粮食、保护水资源、节约电力资源、保护植物、爱护动物、减少污染”等七个方面针对低、中、高三个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环保教育内容和行规养成目标。

整个序列体现了环境具有的普及性,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使环境保护教育不超越学生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各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更重要的是以此促使学生达到语言、行为及心灵的净化,倡导学生语言行为也要做到"绿色洁净"。

抓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晨检、班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传授、行为的训练。

开展“红旗飘飘”的绿色班级评比活动,为孩子们的良好行为的养成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2)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对人类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

结合我校环境教育特色,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了大量与环境有关的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

如开展《城市呼唤绿色交通》《食蛇现状调查》《废旧电池,哪是我的家?

》《刷牙的节水窍门》《节能电器大比拼》《小笔头,大用处》等调查。

学生开展《城市呼唤绿色交通》调查时,将电车与汽车的环保指数进行对比,大家发现电车虽然运行速度比汽车慢一点,但是几乎没有尾气排放,这样对环境的危害要小得多。

通过这个调查,同学们在全校发出倡议:

出行时尽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如果乘车请选择环保交通工具——电车。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废旧电池,哪是我的家?

》的调查后,学生发现人们都有乱扔废旧电池的习惯,而以前所学的环境知识告诉学生废旧电池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于是学生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在行动”的活动,上门回收废旧电池,并在荣东小区每周六的下午定时广播,在社区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了不随意扔弃废旧电池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绿色生活方式系列调查活动过程中,从“刷牙的节水窍门”“节电小能手”到“小笔头,大用处”等一系列的调查,让学生逐渐养成了节约用水、用电、爱惜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而这些调查实践报告在市、区创新素质实践行比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还在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社会热点现象,组织学生开展《盲道上的“盲点”》《“消失”的人行道》调查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上挤占盲道、乱搭乱盖的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关爱他人的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的,并让学生试着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我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走出学校到超市、到车站、进社区、进商场,与交警、商场促销员、公交司机乃至路上的行人进行交流,收集整理调查信息。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了互相关心,团结合作。

(3)利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以活动促养成。

利用“六一”、植树节、无烟日、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的纪念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强化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六一”儿童节开展的“环保地板拼画”“环保时装秀”活动,学生将平时废弃不用的布头、报纸、塑料袋等废旧物品收集起来,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设计、制作成公主裙、运动装、头饰等环保时装,在T形台上进行展示。

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不仅强化了资源可以再回收,再利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节约能源、循环使用物品的行为习惯,还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4、营造“绿色文化”,创设绿色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和谐的校园文化、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均能产生巨大的潜在的熏陶力量。

(1)营造生态性校园物质文化,突出审美性。

在校园总体基调上我们以“绿”为主,力求把学校建设成充满绿色、有自己个性、环境优美的校园。

我们设计了富有学校特色的绿色环保宣传画和学生环保美术作品,悬挂在教学楼各层走廊,每层楼一个主题,分别是:

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知识、环境纪念日集锦、突出的环境问题、随手可做的环保小事,让学生在校园里通过随处可见的环保宣传画,增强学生的绿色意识,时刻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校园环境更体现出教育性和艺术性。

(2)创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突出个性化。

以往,布置教室都是学校统一规划,不利于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在绿色德育工作中,我们以“绿色班级文化”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根据班级特点、学生特长进行“绿色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师生共做、共享、共赏,掀起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潮。

每个班级绿色班级文化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四、细化“绿色评价”,凸显绿色德育效果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了评价观念的转变,改革德育评价方式,使评价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1、树立绿色评价理念,突出个性化评价。

我校形成了这样的绿色评价理念,即:

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更注重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个性化评价工作,各班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比内容和方法,关注不同程度学生的成长进步。

班主任自行设立奖项,着眼点滴,富于个性,肯定进步,重在激励,可以说在评价、激励、褒奖学生方面赋予班级更大的自主权。

当你走进红旗村小学的教室,会发现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形式创设了学生评价表,如:

“摘星星”“果子成熟了”“成长每一步”“我要飞翔”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评定。

2、开展“绿色行规小明星”“绿色班级”评选,注重全员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我校充分利用评价这个杠杆,促进学

生主动发展。

学校制定了既有科学性又有激励性的绿色评价指标,如“绿色行规小明星”评比条件、“绿色班级”评比条件,对学生进行绿色评价。

即我们采取学生每日自撰《绿色纪事》进行自我评价。

即:

学生清晰地记录每日的行为表现进行反思。

每月最后一周周五的晨会或班队会各班开展“绿色纪事大家评”活动,根据学生各自记录的绿色纪事进行小组评议,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教育,通过任课教师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民主评议,推选出校级绿色行规小明星。

学期末,以此为根据评选出“绿色班级”。

通过系列“绿色评价”活动,突出了团队精神,营造了和谐集体。

更可喜的是,通过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德育工作,师生的绿色意识显著增强,全校师生任何时候均保持校园干净整洁,基本上能做到在校内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投放,绿色环保、文明守纪,礼貌待人,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逐步形成。

总之,近几年,学校在绿色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探索绿色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真正将一颗“绿”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美”的硕果,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