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3312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

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⑴ 

B;

⑵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⑶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⑷宋王安石(王荆公);

慷慨激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⑷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 

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

(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

(1)美国;

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3)示例:

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

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因而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所以标题中的“路”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生之路。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示例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示例2: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故答案为:

⑴美国;

⑵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⑶示例:

⑷示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3.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

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

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

“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⑴D

⑵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

“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答案】

(1)愁;

(2)D

(1)《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紧扣一个“愁”字,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2)D.两首词的名句都出现在最后,《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⑴愁;

狂;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眼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

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

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

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

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

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拟人;

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

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

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⑴拟人;

耐寒(不畏严寒)。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

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清新;

优美

(2)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1)考查意境特点。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意思:

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

这两句写出了雨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所以可答“清新”“优美”。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唯有啼鹃似留客”,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

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

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

找出与题目相关的诗句,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1)宁静幽美(或:

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

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分析可知,用“闲”衬忙,兴味尤饶。

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

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

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

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

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

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1)宁静幽美(或: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案】

(1)荷花(芙蓉)

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试题。

(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乱”写出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写出了采莲女的天真活泼。

(1)荷花(芙蓉);

【点评】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

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写作的缘由;

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疏通诗歌内容;

四是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9.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

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

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答案】

(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

《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

《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1)从诗歌中中筛选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由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景物有雨和青蛙。

根据“黄梅时节家家雨”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夏季。

第二首诗描写的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这从诗歌第一、二、三句可以看出。

根据“却疑春色在邻家”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2)《约客》,诗歌的题目是“约客”,就是和客人相约的意思,可从“有约不来过夜半”可以看出过了半夜,客人还没有来,足见主人等的时间之长。

主人一个人等待客人到来,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主人就百无聊赖地闲敲棋子,从而震落了灯花,足见主人等待的无聊。

《雨晴》,“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意思是说:

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

“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

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

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

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

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

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

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

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

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

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

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

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

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⑴《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

⑵《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旁批1:

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旁批2:

伫立和驻立的区别:

伫立:

①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

②泛指站立。

驻立:

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

旁批3:

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

旁批4:

此句点题,开始写未选择的路。

旁批5:

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