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3599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学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

1.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

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1.知识目标

(1)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2)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目标

(1)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

(2)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 

重点难点

1.灾害前的准备工作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工作

2.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

3.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灾害的理性认识已有一定程度,而感性认识还不足,这是一个困难;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上高等级地震多发,利用这一事实和学校近期刚举行的“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这一具体情况,克服学生感性认识不足这一困难。

三.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的转变。

教师充当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构筑知识探究课堂。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

学生自主学习——借用课本图文材料,分析、阅读归纳、生活经验总结、课题讨论研究。

教师协助促进——提供最新资料,创设情境、思维牵引、方法指导、课堂调控、总结归纳。

本节课具体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问题提出、探究教学、小组讨论、协作学习。

这教学方法的实施,其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人人参与、面向全体,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掌握灾害中的自救互救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地理新课标》指出:

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

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同时,贯彻新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一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目的,同时解决学情问题,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问题教学型,采用案例分析法,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在问题的促使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分析材料,联系自身实际,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1.课前准备

(1)在网络上搜集最新的地震灾害资料,创设好课堂情境。

(2)对学生进行分组,便于小组学习的实施。

(3)教具:

图片资料、学案。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地区于当地时间2010年4月7日5点15分(北京时间4月7日6点15分)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

目前海啸预警已经发布。

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度,东经97.1度。

美国地震监测部门称,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46公里。

印度尼西亚地震监测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在强震发生后,当地又发生了5.1级和5.0级的余震。

2010年以来,世界已有多次高等级地震发生,从海地地震到智利地震,再到墨西哥与美国边界处地震,再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地区地震,地震灾害频繁发生。

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自然灾害,关键是面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熟悉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问题。

[师]:

看课本中“图3.16 

灾害来了怎么办?

”(学生看图,交流)

图中问号显示了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滑坡、海啸、地震、洪水和台风。

就是说,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结合我们所处的区域,以及我们将来走上社会,走向不同的地区,可能会面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怎么办?

(讲解)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种类,也是人们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

这在现代社会尤为如此,而且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地震预报至今尚未达到十分准确、足以完全信赖的地步。

因而普通民众只有在灾前提高防灾意识,掌握救助常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震中生存的机会。

在突然发生的地震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及其周围人在地震中的

[生]:

灾前做好准备。

1.灾前准备

准备什么?

灾前的准备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组织各小组学生讨论,在地震灾害前,准备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入小组讨论中。

同学们讨论的都很热烈,现在,咱们分组谈谈各组都准备了什么东西。

学生分组回答,但是大多数学生回答的都是一些物品的准备,像食物、水、衣物等。

(一般情况下,没有学生会回答到思想准备、逃生线路研究等)

刚才谈到,灾前准备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咱们一块来讨论并完成下

项 

内 

地 

单 

方 

内容和目的

师生共同完成:

内容

地震危险区

以家庭为单元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防震会

①制定防震避震对策;

②树立防震意识;

③清楚地震时逃生的途径;

④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阅读“家庭防震避震方案”(请每个小组的一位同学讲述其中的一两条内容) 

阅读材料介绍了家庭防震避震方案的主要内容,看看是从哪些方面对防震避震作了布置?

家庭防震避震方案的内容包括:

(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

桌下、床下不放杂物;

(3)清楚室外环境条件;

(4)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震袋(或避难袋);

(5)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放在震后能随手拿到的位置上;

(6)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

(7)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8)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

同学们谈的都很好,其中前3条,非常重要,是灾害发生时逃或者躲的前提。

第4、5条,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物质准备了;

第6条谈到技能要求,第7条谈到为自己得到及时医治提供条件;

第8条其实就是为准备查缺补漏。

同学们自己阅读“避难袋”,了解避难袋中的常备物品、重量、体积要求等。

过渡: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的一种自然灾害,似乎在突然之间就发生了。

如果遇到了强烈的地震,我们应该如何躲避地震的危险呢?

2.震中——避震

地震发生时,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

所以,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但这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大。

然后,横波到达,房屋前后晃动并倒塌。

人们从开始感觉到晃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的时间,这是最宝贵的自救机会。

这么快呀。

在这十几秒的时间内,你要完成很多事情,

(1)瞬间抉择

  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往往需要3到5秒,所以,留给人躲避的时间只有7到9秒。

如果能在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我们就获得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我们必须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跑”还是“躲”。

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避震方法思考并讨论

想一想,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或在车上、在学校、在商店、在公共场所、在剧院、在体育馆,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各种场合下的避震方法并回答。

教师点拨:

(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

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

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

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

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

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

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

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

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通过刚才大家的思考讨论,增强我们的防震意识,掌握正确的避震方法。

下面我们模拟演练:

模拟演习:

我喊“一、二、三,地震了”,请同学们作出避险抉择。

学生活动。

大家做的不错。

反应敏捷,动作迅速,躲避符合室内避震要点。

(如果是楼房)我们没有看到有人试图要从窗子跳出去,从门逃出去。

大家都能迅速抱头、闭眼、躲在自己的课桌下。

祝大家好运。

如果你逃到室外开阔的空地,伏在地上,这样避免摔倒;

如果你没有逃出,而是采取了躲,接下来,就必须懂得自救以及自救后的互救问题了。

3.震后自救与互救

地震发生后,不论救援力量是不是到达,自救与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简单处理外伤是必须的。

被压埋在废墟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说明同学们在平常学习中善于思考问题。

被埋在废墟下时,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防止烟尘呛闷窒息。

等待救援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问题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这时候,首先要镇静,保存体力非常必要,等到听见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者敲击能够发声的东西,与外面救援人员联系。

并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同时要有坚强的信念,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当你被救出后,在你没有受伤的情况下,你应该干什么?

救别人

对,救别人。

在救别人时,应该怎么救?

学生相互交谈、讨论。

互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近,后救远。

从身边救起;

(2)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轻伤和青壮年,增加帮手;

(3)先救“生”,后救“人”,就是说先让被压埋人员存活下来,再想办法救出来;

(4)听仔细,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最大可能寻在生存的信

(5)不要盲目乱挖、乱刨,防止意外伤亡。

总结:

老师希望,咱们今天学到的技能,大家永远也用不上,但是作为一种技能,大家必须掌握,这种技能关乎到生命。

今天的课,我们就到这里,接下来,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第二单元活动方法导航

《展示与交流——废旧电池与环保》

研究课题确立的背景

我们又想到学生身边有录音机,还有一些随身听、手机、MP3等,电池一用完,就被扔进垃圾箱,在大家看来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没在意。

我和会珍老师商量,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切入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我们把这个想法和科技艺苑小组的同学们交流了一下,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于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愿组成了五个小组,还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为本组取名为:

研究小组、调查小组、实验小组、采访小组、收集小组。

从而确立了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废电池与环保》。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亲自实验法、采访记录法、搜集整理法。

三: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电池中含有汞、镉、铅、镍、锌、锰等重金属物质,了解废电池危害性。

2、通过讨论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对于废旧电池的最佳处理方法是再生利用,提取其中有用成份,将废物变为资源。

对于所有的废电池必须优先考虑再生利用,对于不可再生利用的电池要根据废物管理法进行妥善处置。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4、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意义,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5、提高学生与同伴、与老师、与校外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的能力。

四、研究计划:

(一):

组织学生了解废旧电池的现状,师生讨论共同确立探究的主体(废电池与环保)。

(二):

自愿组成五个小组,酝酿、讨论选择各自研究的子课题。

研究小组:

查找有关废旧电池的资料。

实验小组:

亲自实验,发现电池对生物的危害性。

调查小组:

实地调查学校周围各小区的废旧电池回收情况。

采访小组:

采访了解环卫工人和环保部门是如何处理废电池的。

收集小组:

亲手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

(三):

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倡议收集废旧电池。

(师、生共同完成)

(四):

整理各种资料,小结反思活动过程。

五:

实施的具体过程、研究指导

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俨然成了小学者、小专家。

我们老师成了幕后工作者,以一个“研究指导”的身份,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获取有关资料,然后进行反复的研讨。

1、走进调查小组

几十个小脑袋凑在一块儿在干什么呢?

原来在组长的带领下,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在七嘴八舌地讨论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在争论不下的时候老师成了他们的裁判。

别小看了孩子们的智慧,虽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1个小时过去了,在我们看来挺有专业水准的调查内容跃然纸上。

(附调查表)

附:

对废旧电池认识的调查问卷

1、您在使用以下小电器吗?

(可多选)

A、MP3 

B、随身听 

C、收音机 

D、CD机 

E、其它______________(请填写)

2、您大概一周平均要使用上述小电器多少时间?

(如果在使用几个,则计总时间)。

A、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8小时以上

3、您使用的电源是:

A、一般碱性电池 

B、可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 

4、您对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是:

A、随手扔掉 

B、扔进垃圾桶 

C、找专门回收机构处理或丢进废旧电池加收箱,但很难 

找到 

D、收集起来,没有乱仍

5、您知道电池里含有有害物质吗?

A、知道 

B、不知道

7、下面所列物质您认为废旧电池里都含有还是部分含有:

汞、铅、镉、铜、废酸、废碱、有机溶液 

A、都含有B、部分含有

●同学们通过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

共调查人数95人,约73%的人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

约41%的人知道废旧电池应单独回收,但没有回收箱;

有87%的居民将废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

有近八成的市民认为废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

●同学们对回收现状差感到"

震惊"

他们切实的行动起来,在各小区进行废旧电池回收的宣传工作,并上门进行电池回收,共收到废旧电池100多个。

2、走进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的同学们个个都是电脑高手,不用我帮助,只见他们熟练的在XX中收集废电池的危害性的事例数据,及世界各国处理的方法,一边搜索,一边下载,忙的不亦乐乎。

几天之后,经过努力,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大量而翔实的资料。

全部资料分类如下:

(1)电池的组成:

干电池、充电电池的组成成分:

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

蓄电池以铅的化合物为主。

举例:

1号废旧锌锰电池的组成:

重量70克左右,其中碳棒5.2克,锌皮7.0克,锰粉25克,铜帽0.5克,其他32克。

(2)废旧电池的危害性:

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

铅: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手足麻木),消化系统(3)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途径:

A:

这些电池的组成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被封存在电池壳内部,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但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经过长期机械磨损和腐蚀,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于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食物链,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B:

目前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式。

填埋:

废旧电池的重金属通过渗滤作用污染水体和土壤。

焚烧:

废旧电池在高温下,腐蚀设备,某些重金属在焚烧炉中挥发在飞灰中,造成大气污染;

焚烧炉底重金属堆积,给产生的灰渣造成污染。

(4)我国废电池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A:

新华社大连7月7日电(记者阎平)面对日益增加的废旧电池,一些专家大声疾呼:

我国废电池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目前我国生产的含汞碱性干电池的汞含量达1%-5%,中性干电池的汞含量为0.025%,我国电池生产消耗的汞每年就达几十吨之多。

据了解,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大,列入危险废物控制名录的废电池主要有:

含汞电池,主要是氧化汞电池;

铅酸蓄电池;

含镉电池,主要是镍镉电池.

C:

湖南省动力化学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毅夫博士告诉记者,尽管我国一些大型电池生产企业已经开始生产无汞电池,但是大量中小企业生产的仍然是含汞电池,因其价格便宜,应用面广,销售量相当大.铅酸蓄电池主要应用在汽车,电动自行车,通讯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等方面.而镍镉电池则普遍用于手机,电动工具,电动玩具等方面,是一种可充电电池.

 

D:

专家们认为,由于电池污染具有周期长,隐蔽性大等特点,其潜在危害相当严重,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据杨毅夫博士介绍,我国沿海某省的一些农民在回收铅酸蓄电池中的铅时,因为回收处理不当,把含有铅和硫酸的废液倒掉,不仅造成了铅中毒,而且使当地农作物无法

3、走进实验小组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通过仪器和其他物质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我们开展了以下实验:

  

(1)同学们将用拆除过的废电池倒入花盆中,7个小时后,花的叶子开始变黄,第二天早上,花瓣谢了;

到了下午,花的茎弯了下来;

又过了一天,根已经开始腐烂。

(2)为了证实废电池对动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同学们一时拿不定主意,到底选什么动物做此项实验比较合适?

在教师的建议下,他们准备用,对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的泥鳅做实验。

但是泥鳅不易找到,他们就用金鱼代替。

第二天,他们开始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买来了金鱼,借来了烧杯。

为了实验的结果有一个对比性,他们将其中的两条金鱼放入自来水中饲养,

时间

废电池液的水中的金鱼

自来水中的金鱼

备注

第1天

良好

第2天

行动迟缓

第3天

萎靡不振

第4天

昏迷

第5天

死亡

4、走进采访小组

采访小组的同学想了解环卫工人和环保部门是如何处理废电池的。

老师与他们一起坐下商量采访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最终决定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生活垃圾中的废电池多吗?

(2)你们是如何处理垃圾中的废电池的?

(3)你们对废电池的回收工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等等。

随后老师帮他们联系了环保局的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