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3612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3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必备校本课程目录Word下载.doc

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一个著名科学家叫A.N.Rao,他前些年讲过一句话:

“一个国家的科学的进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

”近30年来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数学方面的重要成就而获奖。

  人们都知道“黄金分割”的0.618,所谓“黄金分割”,实际上是一个比例的问题,符合这样的比例,人们就看着顺眼、舒服。

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人的肚脐,是人的身长的黄金分割点,你如果用从头到肚脐的长度去除以人的身高,接近0.618,一般讲是比较好看的黄金身段。

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的黄金分割点,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数字本身有深刻的美的内容。

数字和一些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十个数字:

一元复始,一帆风顺;

双喜临门、二度梅开;

三阳开泰、三思而行;

四通八通、四海为家;

五世其昌、五官端正;

六根清净、六艺、六韬、六合、六极;

七情六欲、七曜、七略;

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八卦;

九霄云外、九转金丹;

十全十美。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

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同样脍炙人口,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

他还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等,表现出强烈的夸张和爱憎。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数字具有尖锐的对比和衬托作用。

他的“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和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样,抒发迁客的失意之情,异曲同工,惊心动魄。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同样是壮怀激烈的。

  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

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

“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

食尽人间千万石。

”传说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戏作: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读来妙题横生。

  再比如,以数字入诗的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边伐鼓雪海涌”(岑参)、“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三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戴数骆驼”(韩愈)、“百年都是几多时”(元稹)、“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数字和文学语言的结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胜。

  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字用活,体现了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

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

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

“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

”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

“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

”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

他到了长安,由于在家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

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

  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

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

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

于是她回信写道:

  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个月,又谁知五年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

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文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还有一些数字,往往要通过计算。

通过不同数字的组合,才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奇妙的排列,令人看后叫绝,回味无穷。

  1·

9+2=11

  12·

9+3=111

  123·

9+4=1111

  1234·

9+5=11111

  12345·

9+6=111111

  123456·

9+7=1111111

  1234567·

9+8=11111111

  12345678·

9+9=111111111

  123456789·

9+10=1111111111

  这里的“·

”,是乘号的意思,以下都是如此。

  9·

9+7=88

  98·

9+6=888

  987·

9+5=8888

  9876·

9+4=88888

  98765·

9+3=888888

  987654·

9+2=888888

  9876543·

9+1=8888888

  98765432·

9+0=88888888

1=1

  11·

11=121

  111·

111=12321

  1111·

1111=1234321

  11111·

11111=123454321

  111111·

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

11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

11111111=123456787654321

  111111111·

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9=81

  99·

99=9801

  999·

999=998001

  9999·

9999=99980001

  99999·

99999=9999800001

  999999·

999999=999998000001

  9999999·

9999999=99999980000001

8+1=9

8+2=98

8+3=987

8+4=9876

8+5=98765

8+6=987654

8+7=9876543

8+8=98765432

8+9=987654321

  数学是一门同人民大众贴得很近的学科,它所讨论的宇宙,远比现实的所谓宇宙宏伟雄大。

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三维空间,而数学则建立起了四维、五维乃至n维空间,并且,集合论的超限数的空间,远远超过了通常无穷大的空间,它们都远比我们现实的宇宙更具有庄严美、雄伟美。

数学是一座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想象的华丽宫殿,站在这个无比庄严、宏伟的宇宙中的数学家们,以崇敬赞叹的目光远眺着它的壮观、美妙,那些能够感受到这种数学美、宇宙美的人,是可以被称为爱因斯坦所谓的有宇宙宗教性的人。

中学数学与数学美

美是什么?

美学界众说纷纭,无论哪种说法,美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愉悦感受。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断地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同时也在欣赏美。

大自然是美的,人类是美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000多年来,人类在探索美的艺术的同时,也在探索着美的奥秘。

  一、数学之美

  数学中的美如美酒,如甘泉,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体;

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为直角之角形具有这种简明、和谐的关系而赞叹;

爱因斯坦12岁时,得到了一本欧几里德几何教科书,它的严谨、明澈和确定,给爱因斯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罗索在学习欧几里德几何时,感到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像初恋一样地入了迷,没有想到世界上还会有这样有趣的东西。

  西方有一句名言:

部分与部分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就是美。

据此,应用比例的方法,人们找到了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的黄金比,并称之为“黄金分割”或“黄金律”。

维纳斯像与女神雅典娜像就是美的比例,美的分割,它的下身与全身之比都接近0.618,人体天生有自然美,它的比例也符合“黄金律”。

无怪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几何学的一大宝藏!

”对称的图形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不对称的现象中同样存在着美,这就是黄金分割的美。

如今,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已经利用这一规律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心醉的建筑和无价的艺术珍宝。

  数学美比比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或艺术美。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

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逻辑学家罗索则把数学之美形容成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他说:

数学如果正确地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这种美不仅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和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维纳则说:

数学实质上是艺术的一种。

  可见,数学美是一种完全和谐的、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美在数学中的反映;

同时,也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

  人们常说:

“成功的教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存在数学科的艺术美、科学美,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美。

成功的教学是美的,因为它既符合数学教学规律,又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一方面教师在数学宝库中提练出知识并把它浓缩成教案,然后通过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和聪明才智,显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通过数学教学审美活动,可以激励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反映了数学美。

如“勾三股四弦五”体现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奇异美(特殊性),从到,又体现了一种统一美。

而对于一般三角形,这种统一美又得到了突破,得到余弦定理,余弦定理在新的高度上又得到了新的统一。

而CosC>

0、CosC=0、CosC<

0分别表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C为最大边),充分显示了数学的动静美和简、美、真的规律。

又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与已学过的一些几何体的表面积定理相比较,分析球面面积定理:

“球面面积等于它的大圆面积的4倍”时,应首先挖掘出定理本身所具有的奇异美,这里的奇异性表现在球面面积的求法别具一格,其次,定理的证明方法也具有奇异性,因为用圆台面积去无限逼近球面的方法是学生前所未见的;

此外,公式球体图形的匀称等,也都表现了数学美。

  三、如何创造数学教学美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认为创造数学教学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数学教学语言美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也是组织学生注意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应准确、鲜明、生动、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而清晰、流畅、优美、动听且富有节奏变化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并能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而且可以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在数学教学中,应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形象化语言是听觉和视着互相结合的语言艺术。

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受、理解、想象、体现,然后通过恰当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展现教学内容的形象。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基本表情应是微笑,微笑能启动学生心灵的窗扉,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常常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2、数学教学的板书美

  板书是书法、绘图、制表等技能技巧的综合表现。

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布局,规范的公式、图形和数字符号,再加上工整秀丽的文字,犹如用文字和符号巧妙组成的一幅艺术作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方法美

  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的方法美。

例如数学归纳法表现出的和谐统一,反证法表现出的异军突起,代换法表现出的简洁明快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种数学方法都是一种美的形式,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乐趣。

具体到一道数学是来说,有时它的解答或证明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最后殊途同归,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4、数学教学中的组织美

  所谓组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

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是优秀的课堂组织管理者,整个课堂,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如行云流水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较深刻地认识数学之美,有意识地创造数学教学之美,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艺术概论》《中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改革》

《发明创造100例》(数学卷)

数学与文化

数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既广泛应用于技术工程中,又是研究许多理论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般人对它存在着片面的认识。

本文开篇就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

”作者列举了历史上人们对数学的误解,在各个层面上论述了数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对它的本质和应用作了精要的分析。

作者引用怀特海关于“阿基米德死于一个罗马士兵之手”的精彩论述,将数学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说明它的文化意义,发人深省。

本文文质兼美,作者旁征博引,说理透辟,议论精警。

  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

这种观点在许多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或者充其量来说也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这种怀疑态度完全可以理解,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数学实质的错误概念所带来的结果。

  由于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一般人认为数学仅仅是对科学家、工程师,或许还有金融家才有用的一系列技巧。

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对这门学科的厌恶和对它的忽视。

当有人对这种状况提出异议时,某些饱学之士可以得到权威们的支持。

圣钒鹿潘苟 彩シ奥古斯丁(354—430)〕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北非希波主教。

生于北非塔加斯特(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

他的神学体系5至12世纪在西欧基督教会中占统治地位。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城》《预定论》《论三位一体》等。

  他说过:

“好的基督徒应该提防数学家和那些空头许诺的人。

这样的危险已经存在,数学家们已经与魔鬼签订了协约,要使精神进入黑暗,把人投入地狱。

”古罗马法官则裁决“对于作恶者、数学家诸如此类的人”,应禁止他们“学习几何技艺和参加当众运算像数学这样可恶的学问”。

叔本华〔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惟意志论的创始人。

认为人生就是苦难。

他对科学研究评价不高,认为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

,这位在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也把算术说成是最低级的精神活动,他之所以持这种态度,是基于算术能通过机器来运算这一事实。

  由于学校数学教学的影响,这些权威性的论断和流行的看法,竟被认为是正确的!

但是一般人忽视数学的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

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面:

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

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

如果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就会认识到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断言并不是天方夜谭。

  因此,让我们看一看20世纪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态度。

首先,数学主要是一种寻求众所周知的公理法思想的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明确地表述出将要讨论的概念的定义,以及准确地表述出作为推理基础的公理。

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从这些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导出结论。

数学的这一特征由17世纪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论及数学和科学时,以某种不同的方式表述过:

“数学家们像恋人……承认一位数学家的最初的原理,那么他由此将会推导出你也必须承认的另一结论,从这一结论又推导出其他的结论。

  仅仅把数学看作一种探求的方法,就如同把达贩移妗泊锓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科学家、工程师。

绘画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最后的晚餐》看作是画布上颜料的组合一样。

数学也是一门需要创造性的学科。

在预测能被证明的内容时,和构思证明的方法时一样,数学家们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像。

例如,牛顿和开普勒〔开普勒(1571—1630)〕德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就是极富于想像力的人,这使得他们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僵化的传统,而且建立了新的、革命性的概念。

在数学中,人的创造能力运用的范围,只有通过检验这些创造本身才能决定。

有些创造性成果将在后面讨论,但这里只需说一下现在这门学科已有八十多个广泛的分支就够了。

  如果数学的确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驱使人们去追求它的动力是什么呢?

研究数学最明显的、尽管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动力是为了解决因社会需要而直接提出的问题。

商业和金融事务、航海、历法的计算、桥梁、水坝、教堂和宫殿的建造、作战武器和工事的设计,以及许多其他的人类需要,数学能对这些问题给出最完满的解决。

在我们这个工程时代,数学被当作普遍工具这一事实更是毋庸置疑。

  数学的另外一个基本作用(的确,这一点在现代特别突出),那就是提供自然现象的合理结构。

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是物理学的基础。

这些学科的成就大小取决于它们与数学结合的程度。

数学已经给互不关联的事实的干枯骨架注入了生命,使其成了有联系的有机体,并且还将一系列彼此脱节的观察研究纳入科学的实体之中。

  智力方面的好奇心和对纯思维的强烈兴趣,激励许多数学家研究数的性质和几何图形,并且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今天很受重视的概率论,就开始于牌赌中的一个问题——一场赌博在结束之前就被迫中止了,那么赌注如何分配才合理?

另外一个与社会需要或科学没有什么联系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由古代希腊人创造出来的,他们把数学转变成了抽象的、演绎的和公理化的思想系统。

事实上,数学学科中一些最伟大的成就——射影几何、数论、超穷数理论和非欧几何〔非欧几何〕一种不同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几何体系的简称,一般指罗巴切夫斯基的双曲几何和黎曼的椭圆几何。

它们与欧氏几何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公理体系中采用了不同的平行公理。

,这里我只提到我们将要讨论的内容——都是为了解决纯智力的挑战。

  进行数学创造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对美的追求。

罗素②〔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著述一百多种,主要著作有《论几何学的基础》《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西方哲学史》《人类知识》等。

,这位抽象数学思想的大师曾直言不讳地说: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除了完善的结构美以外,在证明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运用必不可少的想像和直觉也给创造者提供了高度的美学上的满足。

如果美的组成和艺术作品的特征包括洞察力和想像力,对称性和比例、简洁,以及精确地适应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数学就是一门具有其特有完美性的艺术。

  尽管历史已清楚地表明,上述所有因素推动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

有这样的指责(经常是用来为对这门学科的忽视作辩解的),认为数学家们喜欢沉湎于毫无意义的臆测;

或者认为数学家们是笨拙和毫无用处的梦想家。

对这种指责,我们可以立刻作出使其无言以对的驳斥。

事实证明,即使是纯粹抽象的研究,也是有极大用处的,更不用说由于科学和工程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了。

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自被发现两千多年来,曾被认为不过是“富于思辨头脑中的无利可图的娱乐”,可是最终它却在现代天文学、仿射运动理论和万有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