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138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实录文档格式.docx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体会。

生1: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

用秤来称。

这两个方法都不错!

假如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能够明白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爱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

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专门好!

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确实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

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认识秤。

直截了当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能够明白物品的质量,然而专门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

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明白它们的质量该如何办?

(评析从学生认知规律动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觉。

对,要想明白物品的准确质量能够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在什么地点见过?

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评析使用课件适时,恰当。

盘秤:

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

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

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能够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

我们能够通过运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运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

运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盘秤。

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

这时天平平稳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运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确实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差不多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截了当拿,假如用手直截了当拿会腐蚀砝码。

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现在同学们把1克的砝码放在盘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指针略微动了一点点。

指针所指的位置确实是1克。

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点确实是砝码的质量。

学生分组结合砝码,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

4.认识克。

(1)称一称。

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

现在我们就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

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

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确实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是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是15克

一枝铅笔大约是9克,一本书大约是65克,另一本书大约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约是35克,一个苹果大约是89克,10个回形针大约是23克

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

专门好!

克用字母g来表示。

(师边说边板书:

克g)

(3)掂一掂。

你明白1克有多重吗?

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什么感受?

(评析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专门轻。

(4)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评析注重估测,同时进展1克的质量概念。

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

我咬的一口苹果大约是1克。

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

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

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评析加强估测,并验证估测,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反思的适应。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我们组8粒黄豆是1克。

我们组10粒黄豆是1克。

什么缘故有的小组8粒黄豆是1克,有的组10粒黄豆是1克?

黄豆的大小不一样

(6)借一借。

刚才我发觉了如此一件情况,在王建那组他们在称一个大苹果质量的时候,在砝码的盘里除了有砝码,还有一个橘子,什么缘故?

(评析把问题抛给学生。

王建:

因为砝码的质量合在一起不能达到大苹果的质量,因此我们用一个小橘子代替砝码。

用砝码的质量加上小橘子的质量确实是大苹果的质量。

那个小橘子的质量你们明白吗?

明白,我们差不多称过了。

同学们认为他们的做法如何样?

在我们称一个物品的质量时,假如砝码的质量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质量时,能够用差不多明白的物品的质量来补充。

(评析及时关注学生的创举,抓住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估一估。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量得准不准。

比一比谁估量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量得最准。

(评析认识克这一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所需的盘秤、天平以及专门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制造了充分的条件,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借一借、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质量,并感受了几克的质量。

使学生在自主的时刻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门高。

5.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21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专门多数,假如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

如何办呢?

(评析用问题引发学生摸索,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能够用千克。

(评析若此处师追问一下什么缘故,让学生说出他的方法会更好。

另外,若学生答不出,可结合长度单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导致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我发觉我们班有的同学专门聪慧。

结合课前的调查明白,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

称较轻的物品,能够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

(师边说板书:

千克kg)

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确实是1千克。

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大伙儿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评析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1千克也确实是我们平常所说的1公斤,也确实是2斤。

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2包面条。

6个馒头。

(4)拎一拎。

请同学们想方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省略)

6.教学1千克=1000克。

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

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方法验证!

刚才老师说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因此1千克=1000克。

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因此1千克等于1000克。

(评析每一个学生差不多上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开放性的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想方法解决验证。

鼓舞学生自主探究,畅所欲言,锤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

7.游戏。

在盘称里放一个不到1千克的物品,称一称,你发觉了什么?

一小组说:

我们放了一支50克的牙膏,指针略微动了动。

说明50克与1千克哪个大呢?

50克小于1千克。

另一小组说:

我们放了一袋洗衣粉,指针动了一点,然而依旧在1小格里面。

说明600克依旧小于1千克。

第三个小组说:

我们放了一包盐,发觉指针刚好转了半格。

我们又放了一包盐,发觉指针刚好转了1小格。

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2个500克是1000克,刚好转了1小格,确实是1千克,因此1000克=1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一包净含量400克的瓜子,500克的盐,100克的糖,算一确实是多少?

刚好是1000克。

1千克。

请同学们用天平来称看能发觉什么?

生称一称。

多用了一个2克的砝码。

什么缘故会多2克呢?

因为称的时候是连同包装袋一起称的。

(评析学生通过游戏,不仅更深刻地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实际大小及比较,更要紧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总结

学到那个地点,你有什么收成?

认识了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等于1000克。

我学会了称东西。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从秤面上看那个秤最多能够称多重的东西?

400克。

什么缘故?

因为秤上标有单位g,同时最大数是400。

观看得专门认真!

两个鸡蛋重多少?

100克。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50克。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截了当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单位用错的日记。

老师那个地点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觉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学生一边读着一边笑,读到最后笑得前仰后合。

同学们什么缘故笑?

他的单位全用错了。

一样的床哪有2千米高,还有牙刷、餐桌、牛奶、鸡蛋、书包

同学们今后再用到单位的时候应如何做?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见笑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针对见笑中的问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四、编者点评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该设计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去摸索、探究。

如:

通过抱和掂能够大体判定两个物品的轻重,要明白物品到底有多重,该如何办?

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在砝码的盘子里,还放了一个橘子,什么缘故?

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发学生摸索在砝码不够时,如何称一个较大的物品。

质量达到1000甚至2021多克,记录时还要写专门多数,写起来是不是专门不方便?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

”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确实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如何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如此抓住特点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体会联系起来,在进展想象力中进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大夫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看对象。

注重让学生经历直观感受,在活动中学,如认识克(千克)时,教师都提出让学生去掂一下1克(千克)的物体,让学生建立具体的1克(千克)的质量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