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777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据《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

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

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

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

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

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

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

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

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

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

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

三、作家、作品

李斯(?

~前208)中国秦代政治家。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

对秦王的评价:

秦王是一位胸怀统一大志却又刚愎自用者,李斯深知其性,因此抛开个人恩怨和功过,站在秦国最高利益上,从能否富国强民、统一天下这一角度立论,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之事,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

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

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学习第二段。

(译文)从前秦缪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缪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众多,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国君公室,杜绝外戚私门,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层意:

第一层:

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

缪公五子不产于秦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不产于秦孝公用之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张仪不产于秦惠王用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范雎不产于秦昭王用之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

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

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结论:

纳客之利

第二层:

反面推论,阐明却客之非。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反面推理)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

提出: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一层

构成----对比论证

第二层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

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3.学习第3段。

(译文)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明月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就该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卫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姬妾、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缀绕珍珠的发簪、镶嵌珠子的耳环、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桑间》、《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现在舍弃击瓮敲击而追求《郑》、《卫》之音,撤下弹筝奏曲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

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

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侨民就得驱逐。

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

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

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

(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

(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

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

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

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第三段:

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

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4.学习第四段。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军队强就将士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

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

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故的缘故。

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

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

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

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第四段:

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5.学习第五段。

译文)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可值得宝贵的很多;

贤士中不生长于秦,却愿意效忠的成群。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第五段: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五、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

(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六、主旨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11.1谏逐客书》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学习两篇文章本铺陈、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李斯的靓谏方式。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教学时间】3课时。

一、导读识人

1.齐读诗歌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

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谁?

(李斯)

2.作者简介

李斯(?

—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

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

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

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荀子学帝王之术。

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這就是李斯的处世观念,甚至,坦明的说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

但绝不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

”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说秦王矣”。

他怎么也沒想到,就是因为这些处世哲学,使他登上丞相之位。

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

通过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

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

最后做了秦国宰相。

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

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

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

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

李斯列传》中有“四次叹息”:

一叹:

见厕鼠、仓鼠;

二叹:

贵为丞相;

三叹:

篡改始皇遗诏;

四叹:

身具五刑。

3.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

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4.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

《谏逐客书》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二、听读识文

1.播放朗读音频,要求画出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2.难字读音。

鄢yān施yì

穰rá

ng鼍tuó

駃騠jué

缪mù

蹇jiǎn珥ěr缟gǎo窈窕yǎotiǎo瓮wè

ng郢yǐng

缶fǒu髀bì

赍jī雠chó

u

3.文章的大体意思。

全文中心论点是:

4.朗读课文:

指名3个同学分任务朗读,其他同学评议。

三、演读明意

1.分配任务

⑴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3-5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

⑵具体任务:

第一大组分析研讨第一段,第二大组分析研讨第二段,第三大组分析研讨第三、四段。

⑶要求:

第一步,用演读方式朗诵(每组研究出认为最好的演读形式,小组成员都要参与);

第二步,点出该段中的关键字词句(其中一人);

第三步,翻译(其中一人)。

2.演读展示(以下仅为预设参考)

第一大组

⑴演读

(一人读得比较坚定)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一人读得比较诚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一人读得比较诚恳)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齐读,读得比较坚定)

⑵关键字词句

窃:

私下。

自谦之辞。

过:

错误。

来:

招徕。

西、北、南、东:

名词作状语。

产:

生,出生。

并:

吞并。

移、易:

改变。

乐用:

乐于为国效力。

举:

攻取、攻克、占领。

治强:

安定强盛。

殷:

多,众多。

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从:

同“纵”,合纵。

施:

蔓延,延续。

蚕食:

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私门:

贵族豪门。

负:

辜负,对不起。

向:

假使,倘若。

内:

同“纳”,接纳。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状语后置。

⑶翻译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

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第二大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一人读出疑问语气)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现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一人读出叹息语气)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一人读出疑问语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一人读出叹息语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齐读读出肯定语气)

致:

达,得。

服:

佩带。

说:

通“悦”,喜悦,喜爱。

宛:

宛转,缠绕。

傅:

附着,镶嵌。

所以:

用来……的。

下陈:

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佳:

美好,美丽。

冶:

妖冶,艳丽。

搏:

击打,拍打。

适观:

适于观赏。

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判断句。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表否定的判断句。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

不问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