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264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9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过关规范限Word下载.docx

根据“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增加以刺激复兴”可知这属于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政府控制,故排除A项;

根据“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而取得经济的恢复”可知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故排除B、D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经济的恢复,所以此处描述的应该是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

3.(2018·

河南名校联盟段考)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淘汰银行10797家。

公众舆论评价说这个行动优如“黑沉沉的太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这一“闪电”的深远意义是( D )

A.在整顿金融业方面成效显著

B.通过整顿银行克服了金融危机

C.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全面控制

D.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

[解析] 淘汰银行10797家,是政府权力干预经济的表现和结果,预示着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的到来。

故选D项。

其他三项均不能准确反映这一措施的深远意义,排除A、B、C三项。

4.(2018·

河北五校联盟联考)《罗斯福传记》的作者弗雷德尔评论道:

“尽管他希望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以克服萧条,他仍然步其他工业强国的后尘,走向一种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

”罗斯福新政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B )

A.计划指导,国家干预  B.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

C.以工代赈,刺激消费D.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解析] 材料中的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国家采用的对外贸易保护主义,结合史实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实行的美元贬值具有此项特征,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具有题意要求中的特征。

5.(2018·

广西桂林、柳州模拟)1982年,美国里根总统提议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公交援助的全责,减少联邦政府对城市公交的援助,取消对城市公交的运营补贴。

这意味着美国( C )

A.压缩城市发展的规模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减少国家干预的程度  D.缩减社会福利的开支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82年”、“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少联邦政府”、“取消”得出,美国在80年代削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

B项表述中“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与题目中“减少联邦政府对城市公交的援助”不相符,故B项错误;

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D项表述与C项表述属于被包含和包含关系,故D项错误。

6.(2018·

广东惠州二模)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

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

这说明( D )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B.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如革命势在必行、阶级力量对比,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要求转向资本主义、借鉴资本主义的合理因素,并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十月革命后苏俄遇到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可以向资本主义学习货币市场的经验,故D项正确。

7.(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

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

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

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

材料表明当时( D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解析] 材料只是指出苏俄经济出现了新的气象,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的问题,故A项错误;

阅读材料不难发现,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只是在经济方面签约,涉及的是通商问题,没有指出政治方面建交问题,故B项错误;

经济危机应该指1929~1933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而题目时间是1920~1921,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苏俄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社会动乱,为了应对这一局势,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所以才出现材料中俄国与西方国家通商,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的情况,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故D项正确。

8.(2018·

安徽十校联盟联考)该经济体制(政策)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髙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

此经济体制(政策)( D )

A.促进了苏联经济协调发展

B.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C.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D.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解析] 题目强调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封锁),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可以判断此经济体制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单一的公有制,故C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故D项正确。

9.(2019·

安徽A10联盟)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

例如,即使在“繁荣”的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

这反映出,苏联( B )

A.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

C.国力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D.已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解析] 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开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题干材料体现了这一问题,说明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故B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没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A项;

经济危机期间苏联的国力显然不会超越欧美发达国家,排除C项;

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才基本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10.(2019·

湖北武汉市联考)“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材料中的“实验”( D )

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解析] 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根据“(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实验指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中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措施,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所以他并没有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故排除A、B项。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开创新的建设道路,故排除C项。

但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市场规律,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故选D项。

11.(2019·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

这一制度( A )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解析] 苏联采用粮食“义务交售制”,能够保证国家控制部分粮食,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保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故选A项。

农民是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而不是全部农产品,所以不是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故排除B项;

粮食的“义务交售制”是苏联维护粮食安全的措施,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故排除C项;

粮食“义务交售制”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排除。

12.(2019·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联考)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B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B.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中虽然加大了对于科研项目投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显然是僵化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故B项正确;

材料中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所致,故A项错误;

材料说明的现象显然不是外交导致,故C项错误;

材料中论述的是科学技术转化的论题,不是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计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

……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

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

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

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10分)

[答案] 

(1)背景:

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

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中国特点:

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得到苏联援助;

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特点:

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小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一化三改”指的是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注意协调发展的措施;

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苏联经济……并且质量低劣”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效率低下。

(2)中国的影响:

据材料一中“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中“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可以得出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兰特指出:

“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分”,并预言“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

不久,两者就要碰头。

”为何如此?

他在第三章“生物学与历史”中已经指出了三条教训:

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

“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

——摘编自《让历史真正“有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答案] 论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

说明:

社会主义俄国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经验,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借鉴西方经验,经济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借鉴苏联当时建设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并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繁荣。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

据材料提到,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

……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

”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

例如: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借鉴苏联当时建设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

1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早拥有汽车的都是一些富豪。

有人对此作了妙趣横生的诗篇:

富人成双结对而至,他们坐的是罗伊斯(一种豪华车型);

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又无休无止。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

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12小时2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3分钟。

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能买得起的“平民汽车”。

这样,该诗又被添了几句:

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

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

材料二 1960~1990年间美国的阶级结构分布(%)。

阶级位置

1960

1970

1980

1990

非所有者

1.经理

2.监督者

3.专家经理

4.专家

5.技术工人

6.蓝领工人

7.50

13.66

3.87

3.53

13.46

44.59

7.57

14.86

4.41

4.53

14.08

45.13

7.95

15.23

5.06

5.49

12.92

44.05

8.25

14.82

5.99

6.90

12.77

41.38

所有者

7.小资产者

8.雇主

5.54

7.86

4.09

5.33

4.77

5.19

4.71

(注:

上表中1~5为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历史知识指出汽车流水线作业带来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7分)

(3)根据材料归纳科学技术是在哪些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的。

[答案] 

(1)变化:

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汽车生产时间;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推动汽车消费趋于平民化;

使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和社会。

(2)趋势:

蓝领工人数量比例不断降低;

(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人数继续增长,并超过蓝领工人的比例。

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影响;

福利制度;

科技革命;

垄断组织的出现,管理阶层壮大;

制造业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

(3)方面:

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社会平等(弱化等级差别);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优化社会结构。

[解析] 

(1)据材料一得出提高了生产效率,汽车消费趋于平民化,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据材料二得出蓝领工人数量比例降低,白领阶层的比例继续增长并超过蓝领工人的比例;

影响因素,结合所学分析得出: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福利制度、科技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等。

(3)依据材料归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