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390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

【例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崇光: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例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

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频考点突破】

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修辞”条目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式,它们是:

考点一:

比喻

【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

甲是乙。

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甲代乙。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考点二:

比拟

【要点解说】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

(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

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

‘再见’!

”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考点三:

借代

【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

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

”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

“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

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

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

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

×

像×

”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考点四:

夸张

【要点解说】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

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

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

“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

自相矛盾。

又如:

“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

”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

”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

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考点五:

对偶

【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

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田园居》)

②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也叫“流水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

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

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

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

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考点六:

排比

【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

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

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

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

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

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

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

”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考点七:

反复(重现)

【要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

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

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

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反复的种类

①接连反复。

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

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

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

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层递、排比、反复的区别

①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层递、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式,而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

例如下面的前一例不是层递,后一例不是排比:

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工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②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

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

③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

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

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排比)

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

(层进)

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

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

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

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

(反复)

考点八:

设问

【要点解说】“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

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九:

反问

【要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

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试说明》对“修辞”考查的内容有明确的界定,这就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辞格,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本体与喻体应当不属于同类事物或道理,但又有相似点,且二者离开越远,比喻越精彩;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在句中见到“像”字就以为是比喻,要知道,猜测不是比喻,如“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单一想像不是比喻,如“我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举例、列举也不是比喻,如“新时代,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像孔繁森、李素丽等”。

另外,词的比喻义也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临时运用的,而词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语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下来固定的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应有的。

如“他是个纸老虎。

”“纸老虎”是比喻义,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

③比喻要贴切,要以“熟”喻“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切不可以“生”喻“熟”,越比越难懂。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