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188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闽台区域文化》省电大开课网络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大题论述题

1.(80分)1.分析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举例说明。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80分)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

闽台人同缘,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闽台两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分析,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

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左镇人

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长滨文化

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

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大坌坑文化

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说明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圆山文化

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

石器多属磨制石器。

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

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

晚期出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凤鼻头文化

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

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

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3.(80分) 

概括郑氏政权时期的闽台关系与台湾建设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给台湾地区的开发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抗清名将,也是台湾省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他对收复与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开台圣王”。

他在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发台湾,以郑氏政权统治台湾的23年中,台湾普遍实行了与祖国大陆一样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其它封建制度,使台湾地区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生活在统一的封建制度之下基层,加速了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发展。

这种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在当时台湾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以及广大土地尚未开辟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台湾“从此进入封建制的大门”①。

台湾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郑氏政权时期,台湾人口,除高山族外,汉族移民和郑氏官兵,约近20万人。

这些人不仅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大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台湾经济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

经过明郑20多年的大力开垦,原来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方,逐渐变为良田,稻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谷米产量逐年递增;

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使蔗糖生产迅速发展;

冶铁技术的传入,改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落后状况;

晒法的传入,使台湾食盐的产量得到提高;

渔业相应得到发展;

原始森林也开始了有效的利用;

海贸易的发展,使造船业繁荣。

一些新的村镇也随之出现。

开始时,拓殖区域限于承于府、安平镇附近,渐次向外拓展,南至凤山、恒春,北迄嘉义、云林、彰化、埔里社、苗栗、新竹、淡水、基隆各地。

军民艰苦创业,为台湾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明郑几代的经营,台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和文化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发展。

出现了人畜兴旺,特产丰饶的繁荣景象。

台湾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汉族和高山族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郑氏政权的推动分不开的。

郑氏政权时间虽短,但在台湾地区开发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4.(80分) 

概括闽台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其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福建

一、山岭众多

“东南山国” 

海拔200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约占85%,主要有两列山脉:

武夷山脉,戴云山脉。

挡住北方寒流,无严寒,霜雪少。

二、海岸绵长,

“闽海雄风” 

海岸线三千多公里,全国第二,“弯”125个天良港湾。

三、江河纵横

“闽水泱泱” 

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河网密度大, 

“粗壮”,流量大。

对比:

黄河流域面积十二倍闽江,流量仅闽江的五分之四。

台湾:

面积:

本岛约3.6万平方公里 

,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4个岛屿。

台湾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亚太地区海、空运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丰富:

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热带、亚热带、温带。

山高坡陡,东西狭而南北长,全岛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山脉纵贯南北。

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

5.(80分) 

了解大陆洋务运动对近代台湾的发展的促进。

近代台湾的发展并迈向近代化之路,与大陆的洋务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近20年内,经过当时主持台湾新政的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等人的不懈努力,台湾的改革与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沈葆桢于1866年至1874年任福州船政大臣,督办福州船政局。

1874年他渡台筹办海防,采取种种措施,开启了近代台湾改革、建设的步伐。

光绪元年清政府正式废止内地人民入台耕垦的禁令,为招募移民到台开垦,沈葆桢在台湾设立抚垦委员,管理开垦政务,规定凡应募者日给口粮人授地一甲,助以牛种农器,3年以后,始征其租。

并先后在厦门、汕头、香港设立招垦局,招募大批大陆移民赴台垦殖。

沈葆桢所采取的措施使台湾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丁日昌赴台后提出购铁甲船、练水雷军和枪炮队、修造新式炮台等建议,以加强海防;

还主张修铁路、建电线、购机器,硫矿煤油樟脑茶铁诸利,亦应逐渐招商开拓,或借官本,或集公司,以图拓展台湾的洋务事业。

1877年10月,台南至安平、旗后的陆上电线架设完成,设立台南、安平、旗后电报局,于11月对外营业。

这是我国自办的最早电讯业。

丁日昌把奖励移民作为治台的一项重点工作。

他提出“抚番”开山善后章程21款,改善了原住民和汉族移民的关系。

为进一步招募移民,丁日昌继续在厦门、汕头、香港设立抚垦局,官方派船接运移民,允许移民携眷入台。

移民入台后,还配给耕牛农具和房舍。

丁日昌不仅提倡垦荒和种植粮食作物,还鼓励和组织种植经济作物,开采矿产。

在近代台湾发展史上,沈葆桢是近代化道路的开拓者,丁日昌继起筹划并积极落实,而刘铭传则进行了更广泛、更大胆的改革和实践。

他为了巩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防止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修筑炮台;

修建军械机器局;

架设电线;

实行新法采煤;

修筑铁路,开凿山路;

开办新学堂等。

刘铭传还成立轮船公司,开辟上海、香港、西贡、新加坡等航路;

邮政局,办官医局、养老院等。

至19世纪末,在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地区已从西部平原扩大东部偏僻的山区,开发面积占台湾地区土地的80%以上,还出现了台北、基隆、高雄、台南四大城市,台湾成为一个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较发达的省区,成为祖国东南的国防屏障。

6.(80分) 

概括清代(1840年前)的闽台移民状况。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隶属福建省。

从此,台湾在清朝政府统一的全国政权的统辖下,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之间在各方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清政府在统一后的初期将郑氏官兵及部分移民迁回大陆,使台湾人口减少了一半。

不久又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内地人移台湾。

但台湾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强烈吸引着大陆沿海许多失去生计的百姓,他们冒着危险,偷渡入台。

乾隆年间台湾人口增至912920人。

但由于清政府一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移民台湾(包括偷渡者)的汉人多为男性,移民台湾的汉人流动性较大,相当一部分是农忙时入台耕种,收成后即回福建与家人团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文化在台湾的全面传播。

乾隆以后特别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后,大批妇女迁入台湾,与丈夫一道建设新家园,台湾开始从移民社会逐渐过渡到定居社会。

台湾“商贾安于市,行旅安于途,舟车络绎,百贷麇至”。

清初居台的汉人已从郑氏经营时的10万人增加到二、三十万人。

18世纪中叶大陆移居台湾的人口已不下数十万,至嘉庆120多年间台湾汉族人口增加6倍多。

台湾的汉族移民中,福建人约占83.1%,其中泉州籍约占44.8%,漳州籍约35.1%,汀州、龙岩、福州等籍约3.2%;

其余为别省的移民。

由于闽南人占台湾移民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诸如台湾移民大多数讲福建方言,闽南话几成为台湾通用的方言;

台湾移民社会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

台湾的文化娱乐如戏剧歌舞、儿童游戏以及宗教信仰等也由福建传入。

7.(80分) 

为什么说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

有哪些特点?

北宋时期福建路行政区划,设一府、五州、二军,皆为同一级行政机构,共八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由于长期北方汉人入闽,福建在隋唐及五代闽国时未受大的灾祸,再于由宋室南渡,政治中心转向东南,故宋代福建经济飞跃、文化发达,福建进士北宋时期2503人,南宋时期3482人,居于全国之首。

北宋元丰时,福建户数居全国第八位;

南宋嘉定时,福建的户数仅次于江西和两浙,居第三位。

福建人位居宰辅之职的有18人,名列全国第三;

《宋史》:

“道学”、“儒林”列传的福建人有17人,位居全国之首。

在闽文化史上,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其主要特点如以下几个方面:

闽学的产生和发展。

北宋仁宗时期为闽学发展的萌芽,一批闽地学者注重对儒家经典研究,不重训诂重义理,提倡儒家道德,宣扬儒家“尽天知性”之说,强调儒家伦理常纲,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热衷于授徒讲学。

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二程洛学入闽,在福建得以很好的传播和阐发。

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时期。

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闽学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佛教极为兴盛。

宋代福建佛教加兴旺,其寺院之多为全国之冠。

寺院经济发达,占据许多良田,许多达官文人都喜在寺院中设立自己读书处,以便攻读之余和高僧谈古论今,吟诵作诗。

当时出现不少出家的女性,僧尼在闽南一带也发展速迅,仅泉州市区,就有“僧侣六千”,朱熹称泉州: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全国“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三十九人,”福建僧尼为“七万一千八十人。

”占全国的15.4%。

刻书业为全国三大中心之一。

宋代福建刻书的特点有四,一是地域广泛,其分布地点不但有各州府、军所在地,也有偏僻小县,几乎无处不刻书;

福州地区和建阳地区刻书最盛,成为全国刻书中心。

二是量大,如北宋时期福州雕版印刷的两部大藏经和一部道藏,总数达1.8万余卷, 

超越两个刻书中心浙江和四川。

三是所刻内容广泛,有较流行的经史百家名著和诗文集,史书节本和诗文选本,时文科举应试之书、字书、韵书、类书、农医杂书等民间日常参考实用之书等。

四是编篡形式时有创新,如字体多样,最早使用黑口与书耳、经注合刊等。

闽台区域文化第2 

次作业

1、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本名陈靖姑,唐代福州下渡人。

她的主要职能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

福州一带多称为临水奶、天仙圣母等。

临水夫人崇拜从唐代后期开始,宋代得到政府承认。

2、拜年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

拜年活动一般由初一延续到初五。

初一祭祖之后,晚辈给长辈行跪拜礼,要说“拜年”,“长寿”之类的话。

长辈受礼后,要给“红包”,即压岁钱。

在家拜年后,一般同族的男子要到祠堂祖庙聚会,论资排辈,依次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

初二,已婚妇女要回娘家做客,拜祭祖宗。

一般丈夫也要同行,故又称初二为“女婿日”。

初一至初五期间,街头巷尾亲友熟人相见,彼此都非常客气亲热,打躬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

拜年习俗现仍然十分盛行,但不再行跪拜礼,而代之以鞠躬或握手;

时间也不限于初一到初五,年前拜年,谓之“拜早年”,初五以后拜年,谓之“拜晚年”。

3、妈祖

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

升天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

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

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

4、除夕

腊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除夕”,又叫“除夜”、“大年夜”。

闽台方言称为“年兜”。

“年兜”即年底之意。

除夕这天,外出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回家团圆。

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上春联、年画。

黄昏时分,家家贴上新灶神像,算是接回灶神。

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

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厅口各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三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

入夜,人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熊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跳火囤”,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

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

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年再吃。

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过好新年,口袋有钱”。

“压岁钱”古称“压祟钱”,有“镇压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

除夕晚上,年轻人通宵不睡,叫“守岁”,以为可以健康长寿。

5、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中秋的特点是“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

赏月、吃月饼、拜“月里娘娘”,是闽台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闽南、台湾民众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十分崇拜,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要到月光照到的地方,摆上桌几,时令果品,敬奉月娘妈。

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寄托。

6、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1997年1月24日至2月3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

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 

(10分) 

开漳圣王

原名陈元光,又称“陈圣公”,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686年,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

在任20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功,逝后百姓立庙奉祀,称为开漳圣王。

台湾省内,凡是闽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开漳圣王的供奉。

8、 

“戏状元饼”

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

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玩起“戏饼”游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63个月饼组成,分为6种,模仿古代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

参加戏饼人数五六人为宜。

开始时,取6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

如果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元饼”,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贺。

9、 

禁忌

禁忌,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

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

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

10、(10分) 

民俗

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11、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医神普救众生,原名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是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

吴夲少年时时已精通药理医术,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手到病除,药到疾愈。

宋代“妙道真人”,明代的“医灵妙道真君”、“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

吴夲遂由此被神化。

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是闽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

福建南部泉州一带、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观或殿堂。

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命名为慈济宫。

12、 

归宁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

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

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大题论述题 

(80分)

、福建传统音乐有哪些类型?

你最喜欢哪一种?

请举例说明。

福建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四种类型,民俗型:

如山歌、渔歌、儿歌宗教音乐等;

雅集型:

如福建南音、福州十番、莆田十音、闽西十班等;

剧场型:

戏曲音乐,如莆仙戏、梨园戏的音乐等;

音乐会型的传统音乐:

闽南筝派、闽派古琴等。

民歌曲调优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分成福佬系民歌、客家山歌和高山族民歌三种。

(一)福佬系民歌。

台湾“福佬”,又有谐称“河洛”,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

可自唱自乐,亦可对唱对答,内容多为劳动和爱情,旋律抒情哀怨的为多数,节奏活泼的具有讽刺性的滑稽歌。

演唱时伴奏多用拉弦乐器。

曲调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闽南民歌《月光光》流行闽台两地,久唱不衰。

台湾的儿歌和闽南地歌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天乌乌》、流行在泉州、漳州、厦门、台湾。

台湾和闽南民歌中有着大量的情歌。

两地情歌十分相似,七言一句,通体协调,节奏和谐,形式整齐,抒发了男女相爱之情,极尽情调。

(二)客家民歌

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都是福建省西南部和广东大埔、饶平过去的,并传去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

在台湾流传的客家民歌:

1,原型是福建永定山歌,2,台湾高屏客家民歌《摇篮曲》、与闽西上杭、连城山歌、北部客家山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3,台湾客家民歌与福建客家民歌相同点较多。

4,有的山歌是从广东传入,闽粤客家民众的共同创作。

 

(三)高山族民歌

高山族音乐保留有古老的原始音乐成分。

他们把音乐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体现了原始人类对神灵的畏惧和认为音乐可以通灵;

音乐在族人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