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457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闪闪的红星》1.内容介绍:

由上海歌舞团于2000年创作并演出。

舞剧题材取自李心田的同名小说。

该剧在第二届中国“荷花杯”舞剧比赛中获金奖,最佳编导奖、优秀表演奖等六个奖项,并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

小冬子的扮演者黄豆豆是曾多次在国内外舞蹈比赛中获奖的青年舞蹈家。

剧中的音乐主题之一“红星歌”采用了同名电影的主题歌,这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少儿歌曲。

(1)由于舞蹈的语汇学生不一定都懂,会造成对舞剧情节理解上的不完整,故在欣赏舞剧《闪闪的红星》之前,可先安排时间让学生看看电影《闪闪的红星》,若时间有限,则老师用语言简述一下剧情和角色。

(2)欣赏中,不仅要特别注意音乐与舞蹈的丝丝相扣,还要感受心理、渲染故事情节。

一句话,舞剧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与舞蹈是密切相关的。

三、创造与拓展题

(一)1.内容不定2.教学建议:

(1)无论配两个声部还是三个声部,音乐前后两个乐段(特别是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的节奏型最好与前有所对比。

这样,既较好地表达了乐意,也让学生在节奏练习上得到更多锻炼。

(2)作品原本有个力度渐弱的尾声,以表示队伍由近而远的动态,这里可把最后乐句或乐汇作补充性的延伸,并逐渐减轻音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1.答案:

随音乐而定2.教学建议:

(1)同样是进行曲,但类别不一样,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进行曲速度情绪拉德茨基进行曲快板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中速朝气的婚礼进行曲活跃的中板庄严的解放军进行曲中速雄壮的

题(三)1.内容不定2.教学建议:

(1)将四首进行曲的谱子与感情术语、速度术语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选择。

(2)创编宜选一个乐段,不宜太长。

(3)告诉学生一些简单的填词技巧,如一字多音与一音多字的搭配,语音重音与音乐强拍的对位等等。

四、音乐小辞典进行曲:

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

多为管乐合奏曲,也有管弦乐、钢琴及其他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及齐唱或合唱的声乐曲等。

常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典型的结构模式为复三部曲式,附有简短的序奏,其三声部中段常用下属调。

按内容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凯旋进行曲、典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

为行进伴奏的军队进行曲一般为二拍(2/4、2/2或6/8拍),大调式,速度稍快。

加冕典礼进行曲、凯旋进行曲常用四拍子(4/4、12/8拍等),速度从容。

葬礼进行曲常用4/4拍,小调式,速度中庸。

被采纳为国歌的进行曲有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等。

一种供家庭娱乐用的进行曲有时也被成为军队进行曲,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

第二单元自然――孕育艺术的乳汁

主题构思在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着:

“万象为宾客”(见第六课),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是艺术家观察、思考的对象,它们能触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把大自然当成真正的老师。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画家向莫奈求教。

莫奈指着天空、树木和水面对他说:

‘你的老师在那里,向它们请教,听听它们的倾诉吧!

’”(参阅《艺苑趣谈录》P68)现代舞的创始人、杰出的美国女舞蹈家邓肯说过:

“我的灵感可以从树木、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感得到。

”以上事例都说明:

自然美赋予艺术家以创作的灵感。

本单元则选取了几组以描写自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构成课题,如辉煌的太阳、宽阔的大海、迷蒙的月光等,旨在使学生感性地知道,音乐、艺术如何表现自然的美体验到艺术的美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广袤的大自然处处蕴藏着美的韵律,湖光云影,山姿水色,月貌花颜,历来是艺术家着意描绘的对象,大自然是孕育艺术的乳汁。

本单元选材与组材有以下意图:

1.考虑音乐作品的丰富及生动形象。

在音乐中有许多作品描写太阳、大海及月亮,这些作品都十分优秀,广为流传,十分经典,描绘性也比较强,这样的作品易被学生接受。

如《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德彪西的《大海》。

2.考虑到这些自然景观非常美,能与艺术作品完美地统一,因此就以这些作品为主题,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尽可能选取音乐与其它类艺术相关的作品,以体现各门艺术的结合,并让学生认识到艺术门类是相通的。

如第五课中《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程序曲》是门德尔松根据歌德的诗创作的音乐,《春江花月夜》是根据音乐创作的舞蹈、《秋湖月夜》是根据宋词创作的笛曲等。

4.在原课题上进行题意上的拓展,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然与情感的融合。

如《东方红》、《我的太阳》、都借用《日出》,寓意着朝气,蓬勃歌颂光明的事物,写景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其寓意是深刻的。

第四课日出

教学目标1.通过听、唱、看、奏、弹的实践活动,体验音乐语言美、作品的内涵美,由身心的愉悦产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日出》的欣赏,感受各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变化发展,想象音乐中所描绘的盎然生机,并熟记主要旋律,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充满生机的情绪唱好《天上的太阳,你早》,通过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比较,进一步了解音乐表现特征。

3.了解组曲、管弦乐队、音乐舞蹈史诗的知识及格罗菲其人。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日出》1.内容介绍:

选自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第一部分。

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高原的科罗拉多峡谷带。

全长约350公里,深600―1800米,宽8―25公里,河谷谷底水面线宽度小于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

其中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1919年为国家公园。

大峡谷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全曲由5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文字标题,分别组成5幅各具风格的音画,它们是:

日出、如画的沙漠、在小径上、日落、暴风雨。

第一部分的“日出”,一开始定音鼓轻柔微弱,滚奏象征着黎明前混沌的夜色和微露的晨曦。

随后渐渐增强的鼓声和徐徐流动的乐声,表现了由暗转明的天色变动。

这时,响起了尖锐的短笛声,如同婉转的鸟鸣,使人联想到大峡谷在晨光下苏醒了。

鸟鸣声的音调是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动机,它逐渐发展贯穿前后。

接着英国管奏出由这一鸟鸣动机发展而成的主题音调,组成了一个温和亲切的晨曲。

随着鼓声的增强,晨钟声、水车声和鸟鸣声交织在一起。

尔后,各种变化发展的曲调,描绘了断壁岩层上五光十色的绚烂色彩。

最后,出来鼓声和乐队全奏的强音,象征冉冉上升的太阳蓬勃而出。

阳光灿烂的大峡谷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2.教学建议:

(1)因为是描写大自然变化多端的景色,音乐的和声语汇与感情色彩很丰富,因此,学生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也可运用多种手段,如在钢琴上用大、小、增、减和弦的色彩加以表达;

用绘画加以表达;

用美术视觉的色彩加以表达;

用图形记号加以表达,当然,也可用优美如画的语言或各种佳作加以表达。

(2)要让学生学会从冗长与凌乱的音响中挑出主旋律,这是听大部交响乐的关键(以后的几部大作都是如此)。

方法之一是寻找突出于其他声部的乐器音色;

方法之二是寻找具有歌唱性的旋律。

找到的主旋律要加以熟记。

(3)描写风景的音乐作品,最好能收集到风光片来辅助教学。

(4)可发动一些摄影爱好者拍摄一些日出的照片作为音乐欣赏的背景。

(二)歌唱:

《天上的太阳,你早》1.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少儿创作歌曲。

C大调,4/4拍,大调式。

其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

第一乐段完整地呈示了歌曲主要的主题素材,每一个乐汇与乐句的节奏型比较统一,附点与八分休止符的多次出现,使音乐形象活泼而富有朝气,第一乐段结束在较高的主音上,使音乐色调明朗。

然后第二乐段和弦色彩变得稍暗一些,使音乐产生对比,并用衬词演唱,显得轻松而亲切,最后回归主题,再现第一乐段第3乐句,并用“你早”结束,点明了主题。

整首乐曲旋律十分流畅。

歌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富有诗意。

(1)歌曲的景色优美,情感真切,可谓情景交融,演唱时可打出一些气氛相似的画面,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

也可作一些环境演唱。

(2)在歌曲处理上特别注意跳跃与连贯的对比,以突出歌曲的勃勃生机。

(3)歌曲音域不宽,调性不多,要避免不用气息控制唱此曲。

(4)第二声部的演唱如有困难,可用小乐器先将和声吹奏熟练,再进行合唱。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舞蹈:

《东方红》1.内容介绍:

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周恩来倡导下创作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作品。

它以音乐、舞蹈、诗歌、舞台美术为艺术手段,把各个历史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和新创作的音乐、舞蹈贯穿起来,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内的历史场景,是一部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

类似的表演形式古而有之,如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秦王破乐阵》等。

(1)本课的舞蹈史诗是一种与前面的服饰舞、舞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体裁,庞大的音乐、舞蹈、诗歌、美术、历史的综合是史诗的一个特点。

故最好是通过看(影象)而不是通过听来了解感受这一体裁。

(2)史诗中的一些著名歌曲都是流传了几十年的老歌,有的已经通过改编被大家老歌新唱了。

很多学生都听过或在班队活动中演唱过这些歌曲。

(3)可结合历史课上的内容,由学生介绍一下各阶段中国革命史。

三、创造与拓展题

(一)1.内容介绍: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两行练习:

“是什么光从那边窗户透出来?

那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卡普鲁的歌词就用了这样的立意,把爱人的笑容比喻为“我的太阳”,又以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的爱情。

卡普阿所借歌曲的前半部分,以富于歌唱性的中音区曲调,赞美着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星空,令人精神爽朗。

后半部分以高音区奔放热情,倾诉着对心爱人的感情,其中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出现的和声大调的降六级音,更使音乐的色彩一新,深情感人。

《我的太阳》最初传于那坡里民歌,演出后既流传开来。

(1)首先要告诉学生,这里的“太阳”是有寓意的,比喻为爱人。

不要将它等同于自然风光。

(2)第二乐段的降六级音可以先跟琴唱热,再完整学唱。

(3)此曲有无数种演绎版本,也被改编成声乐、器乐等多种形式,不妨让学生听听看看,演唱演奏者是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

(4)学唱时,前半部分要抒情些,后半部分奔放些,视唱与音准能力较差,可用来欣赏。

(二)1.内容介绍:

此曲为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

词作者李有源是葭县有名的“伞头”(秧歌领唱、领舞者)。

他用《骑白马》调编了几段新词,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革命领袖。

1943年带领移民队去延安开荒。

这首歌随着移民队到处传播,深得群众欢迎。

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它整理为三段歌词,改名《东方红》,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从此传遍全国。

作曲家李焕之曾将它改编为大型歌舞《东方红》序幕交响合唱。

(1)受乐器调性的限制,原调F大调可适当移高或移低。

(2)所配和弦,注意民族性,不要滥用大小调和弦,可用固定低音伴奏,所选伴奏音型要疏密得当。

有困难的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出节奏即可。

(3)可让学生先听听陕北民歌《东方红》或其他版本的此曲,感受一下此曲旋律的光彩照人,并把这种感受转移到乐器吹奏上。

题(三)1.内容介绍: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88年。

管弦乐组曲。

根据1875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选编而成。

每部包括四首乐曲,是教材所选的《早晨》,选自戏剧第四幕启幕后,展现摩纳哥海岸早晨场景的前奏曲。

先由长笛在小快板速度上轻轻奏出早晨的主题。

这一除装饰音外基本上由五声音阶组成旋律,带有很新的牧歌风味,体现了恬静温馨的田园诗般的意境。

这一主题由双簧管延续后,由长笛在移高小三度的调上进行反复。

随后,在宁静的气氛中渐渐收束。

2.答案:

(1)从总体上感觉《晨曲》的旋律比较含蓄秀丽,《日出》的风格比较豁达奔放。

和声风格不同。

(2)音乐与美术在感受方式与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a.作为声音艺术,音乐也可以表现具体形象,从唯物主义角度讲,音乐不是空洞的纯艺术,它和文字、美术一样,能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

b.由于音乐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是抽象的声音,所以它所塑造的形象不如文字、美术那么直观。

听众需要有更丰富的想象与更创意的思维去体会它。

c.由于音乐是随时间而流动的,所以它又能使形象表现得比其它艺术更生动活泼。

d.由于音乐是声音直接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它能直接激起人的体验而使音乐成为比其它艺术更抒情的情感艺术。

3.教学建议:

(1)《晨景》与《日出》的风格对比,可从乐器音色、调式调性、和声色彩等主要音乐要素上去考虑。

(2)在进行音乐与美术的对比时,立足点应站在音乐角度,不要长篇累牍地叙述美术的特征,但可以简单地与文学比较一下,因为它们同属于艺术领域。

四、音乐小辞典1.组曲:

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

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

古典组曲又称为“舞乐组曲”,兴起于十七与十八世纪之间,是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

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八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器辑成,有的根据特定的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2.管弦乐队:

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

有时因创作意图和演出条件的不同,可对乐队编制作适当的调整,或加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等。

我国的管弦乐队为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亦属常见。

海顿确立了管弦乐队编制(和主调音乐的样式);

莫扎特则进一步加以肯定,发挥了木管乐器独特的表现力;

贝多芬以交响性、戏剧性手法协作管弦乐序曲,给奏鸣曲式以广阔的表现天地。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管弦乐创作尤为繁荣,兴起了由柏辽兹倡导的标题音乐创作;

瓦格纳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表现力,充实了乐队编制,丰富了配器手法,突出了音乐色彩,发展了和声语言;

体裁上出现了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比才、格里格的乐队组曲,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以及诸如狂想曲、音乐会序曲等大量管弦乐作品。

各国民族乐派也大显身手,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创作技巧属先进之列。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管弦乐创作中产生了各种主义和流派。

影响较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拉赫玛尼诺夫的晚期浪漫主义,勋伯格的新维也纳乐派的表现主义和十二音体系。

我国的管弦乐创作是“五四”以后才逐渐兴起的。

第五课大海

教学目标1.通过听、唱、奏、跳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音乐的美感,由此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和向往。

2.通过对《海上的早晨到中午》、《小溪、河流、大海》等作品的欣赏,感受与想象作者所表达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并熟记音乐主题片段;

满怀深情地唱好《鼓浪屿之波》;

通过一组创造性实践活动,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大自然的景色。

3.了解德彪西、门德尔松的生平。

《海上的早晨到中午》1.内容介绍:

选自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中的第一乐章。

《大海》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

序奏部表现黎明前的海洋。

一开始,低音提琴的持续音,定音鼓轻轻的、持续不断的震音、竖琴的轻弱音响,使人联想到晨雾笼罩着的无垠的大海所特有的那种混沌、迷蒙的色彩,联想到透过昏暗雾霭的模糊的初明。

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奏出的轻弱绵长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渐渐展开的黎明。

大海仿佛显露出沉思般的暗蓝的色彩,弥漫在海面上的浓雾在初露的晨曦中轻轻地散开。

进入主要部分后,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第一主题,由五声音调组成,仿佛海风亲昵地吹拂着渐渐苏醒的波涛。

随着乐曲的发展,一支支动人的旋律相继出现,但又仿佛不时被风浪卷走那样断断续续。

乐曲多变的色彩和音响透明度,使人联想到阳光照射下变幻不定的海洋景色,波光潋滟的海面,和大海浩瀚而无穷尽的活力。

紧接着,乐曲又呈示出浑厚的音响,表现出海洋蕴涵着的巨大生命力。

经过木管发展后,乐队仿佛从远出奏起了序奏部的主题,接着,在重现第一主题时,乐队加强了音响,使人联想到中午那辉煌灿烂的阳光和大海磅礴的气势。

最后,在充满力量的音响中结束。

(1)印象派的乐风出自印象派画风,欣赏时可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这一流派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一下对照。

第四课插图就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

(2)作“印象画”练习。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听音乐时,头脑里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可以口述),然后由同学们自己(或小组)进行作画(色块或抽象的线条等抽象性画面),教师无须去评价他们的优劣,只要他们自圆其说,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即可。

《鼓浪屿之波》1.歌曲分析:

创作于1981年,表现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的迫切愿望。

歌曲为大调式,4/4拍,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结构方整,音区较低,旋律微微高低起伏,自然、朴实而流畅,第二乐段旋律上扬,表现了一种激动、急切的心情,然后又回落。

“我渴望”两句,用了近似口语的朗诵音调,犹如发自内心的呼唤,最后落到低音,深沉而真挚,感人肺腑。

鼓浪屿――位于厦门市的一个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

日光岩――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基隆港――台湾的港口,与鼓浪屿遥遥相对。

(1)可用《大海啊!

故乡》等熟悉的歌曲作导入。

(2)演唱速度不宜太慢。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诗歌:

《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程》1.内容介绍:

序曲的标题取自德国诗人歌德的两首独立、但又相互补充的短诗――“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程”两首诗作意译如下:

《平静的海洋》风平浪静,大海在沉睡,忧虑的船夫,凝望着如镜的海水。

四周纹丝不动,像死一般寂静,海天一望无际,水面一波不兴。

《幸福的航程》:

雾幔消散,天空蔚蓝,而风神,也松开他的羁绊。

海上和风阵阵,船夫抖擞精神,快些吧,快些吧!

海水让开路,远方已临近看!

――那边就是大陆。

以上两首诗,贝多芬与舒伯特都曾为它(们)写过歌曲。

门德尔松的这首序曲,以这两首对比性的短诗为依据,乐曲相应扩展的慢速引子(Adagio),标有“平静的海洋”的字样而随后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快速度音乐(MoltoAllegroVivace),则反映“幸福的航程”的内容。

但是门德尔松在描绘像死一般的寂静和船夫的忧虑,以及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起先停滞不前,后来,迎风疾驰的情景时,主要是反映人们在这水平如镜的海面航行中所获得的印象,而且看来因他15岁时在罗斯托克附近疗养地时对波罗的海的印象密切相关。

序曲的两段音乐同样贯穿着统一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引子的音乐所描写的海洋是肃穆而静谧的,人们的心情同样是敬和高尚的。

在这段引子中,可以听到像管风琴奏出的圣咏一样的音响,而在各种乐器间传递的时断时续。

简短音型,宛如平静的海面上的微波闪耀。

最后,长笛的独奏音型的呈现,则像孤单的海鸟鸣叫。

但是一会儿,清晨的微风吹来了。

船上的人们愉快地活动起来。

阵风鼓满船帆,船在中疾驰――引子转入快板后,从弦乐器组深处升起一急速的乐句,它溅出的浪花遍及整个乐队,使音响不断地增强,终于序曲的第一主题出现了。

起先,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音响轻微,只是弦乐器组有一些大声呼喊的短句同它构成有趣的对照,后来。

当全乐队复奏这一主题时,就显得十分饱满有力。

主题陈述的过程中,特别是转入连接段时,在那像被船劈开的海面上形成的浪潮拍击的背景上,又出现一个新的主题――它的旋律进行的特点,近似第一主题,依然是统一情绪的反映。

第二主题更安详、明朗而欢愉,由大提琴用温暖的音色奏出,它那流畅如歌、进行在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是很典型的。

这支旋律写出后,一直成为门德尔松家里迎接宾客亲友的一支乐曲。

在呈示部的小结尾,第二主题那心挚意诚的旋律为表示祝贺的军号合奏声所替代。

在发展部中,前面那些主题的片段轻轻闪现,其中一度色彩转暗,情绪显得有些紧张,这使人想到风暴和暗礁,急流和漩涡,明朗的曲调也变成不安的呼喊。

但是,一转瞬音乐就又恢复到原来晴空无云的景象。

序曲的再现部开始时,独奏单簧管从远处奏出第二主题如歌的旋律,随后才是第一主题和连接段主题相继再现,到处充满欢乐雀跃的巨响。

幸福的航程临近结束时,已经可以看见目的地的口岸了。

全曲尾声的军号合奏,表示对逐渐临近的船只的祝贺和欢迎,全乐队的音响像凯旋一般;

结束整首乐曲的最后一瞬间,情绪同序曲开始时一样,静谧而肃穆。

(1)因为是由诗生乐,同学们可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体验音乐是怎样用自己的语汇去表现诗歌的内涵的。

(2)可以边朗诵边配些音乐,不过诗短乐长,要注意两者意境的吻合,也就是诗歌的朗诵是时断时续的。

(3)可以在欣赏时配上合适的风景画或有关大海的影象,形成诗、画、乐各种艺术的默契配合。

三、创造与拓展题

(一)教法建议:

(1)三拍子是一种动感性韵律。

在音乐中常常表现流动的河水与流畅的舞姿。

这里,为突出海洋的波浪起伏,吹奏时要特别注意3/4的节拍感。

做到强弱分明,气息连贯,语汇流畅。

(2)吹奏乐器为口风琴,可以完成二个声部,由于指法编排上的要求,最好不要分声部吹奏;

若吹奏乐器为口琴,则可以由不同学生完成不同声部,待吹熟了再进行合奏。

(3)四个乐句中有三个乐句句末四长音,吹奏时一定要运用好气息。

(二):

《帆》1.内容介绍:

莱蒙托夫(1814―1841)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优秀诗人,是俄国诗坛上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颗璀璨之星。

他在青年时期的诗歌都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性质,而晚年的抒情诗中更多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苦思,充满了忧郁与孤独感。

他的创作表现了对自由与爱渴望的主题,发挥了积极的浪漫主义。

他除了诗歌天才外,还具有惊人的绘画和音乐天才,他是列宁喜爱的作家之一。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作者塑造了漂浮大海,祈求风暴的孤帆形象,是诗人寂寞、孤独及叛逆性格的写照。

这首诗艺术技巧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