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659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品混凝土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

1928年法国人弗列辛涅提出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理论,采用高强钢丝并发明了预应力锚具,为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工程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这就是预应力混凝土时代的开始。

从素混凝土到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从塑性混凝土到干硬性混凝土,高流态混凝土及高性能混凝土,从手工搅拌,现场搅拌到机械搅拌的预制混凝土,从人工插捣,机械振捣到泵送,自密实混凝土等,混凝土的理论与技术不断趋于成熟,混凝土的性能不断改善和提高,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混凝土技术不断发展,混凝土的组成部分已由一般的水泥(胶结料),砂子(细骨料),石子(粗骨料)加水四大组成部分发展到六大组成部分,即发展了掺合料(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可提高强度,改善混凝土性能),化学外加剂(可适应减水,快硬,增稠,缓凝,抗冻,可泵,自密实等功能要求),另外在混凝土也应用了各种纤维以提高混凝土强度与抗裂性,如玻璃纤维,钢纤维,碳纤维等。

1.3混凝土行业

狭义上混凝土行业是对混凝土制造商的总称,广义的混凝土行业涉及的比较广泛。

从广义上讲,混凝土行业包括:

原材料,加工制作,产品运输及其施工,同时还指出,除从事水泥,预拌混凝土,混凝土管道,混凝土砌块,预制和预应力混凝土及其它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和制造外,混凝土行业还包括集料和其它材料的供应,运输,施工及维修保养。

混凝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加工制作工艺过程的提高将涉及到许多的行业。

铸铁,钢铁和发电行业产生的铸渣,粉煤灰,硅灰,矿渣和其它副产品都能用作于生产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混凝土有事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廉价和可靠的材料。

混凝土行业发展

本世纪以来混凝土工程技术和世界各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道路一样走过了从塑性混凝土到干硬混凝土,再到大流动,高强度混凝土,向高性能混凝土过度的几次重大变革。

1928年法国在混凝土应用中应用了预应力技术对混凝土从外部进行改性。

1934年美国发明了振动器,干硬混凝土得以应用。

混凝土进入预应力混凝土和干硬混凝土时代。

1913年美国人设计出混凝土泵并取得专利,1927年德国人设计出同类型混凝土泵并第一次成功应用。

1962年日本人将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用于混凝土分散剂。

1963年德国研制成功三聚氰胺硫酸钾甲醛缩聚物,减水高达20-30%,制成坍落度18-22cm的流态混凝土,外加剂从内部对混凝土进行改性,这标志流态混凝土时代开始。

1964年花王石碱公司作为商品,以“麦地高效减水剂”为名出售。

1986年挪威学者首先提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1990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ACI201委员会将其定名为“HPC”我国译为“高性能混凝土”。

这就对于过于片中强度的发展道路予以否定,正确引导了混凝土的发展方向。

预制混凝土的发展

2.1.1国外行业发展

混凝土以其原材料的丰富,耐久性好,便于工业化等优点而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工程才材料,在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混凝土预制件在发达国家混凝土工程中占35-50%。

德国人认为预制件的好处在于:

1,建筑形成体系,构件随意组合,按时供货。

2,原材料好,水泥储备强度高(+100#),砂子全部清洗。

3.构件品质高,尺寸误差0.5mm,楼板误差1.mm4.施工质量保证,嵌缝100%有聚氨脂,板与板间夹防震层,与外墙有聚苯保温层,安装座浆为自流平砂浆。

法国,比利时的预制混凝土也很发达。

西欧一些国家认为:

要从标准建筑向标准构件发展,生产可供各种住宅建筑使用的通用构件,对工业建筑仍然提倡全装配。

在国际上“预制”工业目前也有抬头的趋势。

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构件也在悄然兴起它的优秀性正在被重视起来。

许多新技术也在预制件生产中得到发展应用。

如免振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自1999年以来在荷兰已有20多家生产企业,将之应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

2.1.2国内行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开始推行预制混凝土构建的生产,大大减少了现场劳动强度,并提高了混凝土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在混凝土预制构件已具有深厚的技术基础。

国际上预制构件的方式包括:

台座法,机组流水法,流水线法,挤压成型法等,我国在此基础上根据国情还创出了立窑,折线窑,干热养护等一些节能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工艺,取得过良好的效果。

有的专家早已指出:

预拌混凝土技术和预制混凝土技术是混凝土工程技术这辆载入文明历史的两个轮子,一定是同时发展,同时前进,任何时候偏废某方面都是错误的,我国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业不会消亡,只是经过一时阵痛,迈向更高的层次。

2.2预拌混凝土的发展

2.2.1国外预拌混凝土发展

预拌混凝土起源于欧洲,1880年英国REPIEN公司制造出世界第一台搅拌机而通过改进,搅拌机通过底部框架固定在现场使用,也有装在铁轮上,也可在工地铺设轨道行走,动力来源是马车,人力和蒸汽。

2.2.1.1国外发展预拌混凝土的特点

1.预拌混凝土已发展为独立的产业体系。

2.发到国家的混凝土强度已到达C100高强度混凝土,但实际应用仍以C40左右混凝土为主,主要是发展高性能混凝土。

3.搅拌站向小型发展,电脑自动化管理。

4.搅拌站分布在高速公路旁,目的是高效,调度速度快,供应及时。

5.重视环保,对粉尘,噪声污染,废水处理残留混凝土的回收利用,再生混凝土的利用予以重视。

6.干拌砂浆的应用。

7.向高性能,多品种发展。

2.2.1.2预拌混凝土的命名

英语国家:

预拌混凝土,现成混凝土,工地外混凝土,集中搅拌混凝土。

前苏联:

现成混凝土混合物,商品混凝土,车送混凝土

德语国家:

车送混凝土

法语国际:

现成混凝土

汉语国家:

预拌混凝土,商品能混凝土

日语国家:

生混凝土

2.2.2我国预拌混凝土的发展

我国的预拌混凝土在80年代兴起,1978年天津北京等四城市引进捷克搅拌楼。

1979年上海宝钢引进了日本搅拌楼,1978年常州建筑工程材料公司开创了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先河,将预拌混凝土推向建筑市场。

由于建设规模的持续发展和预拌混凝土体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和快在各大城市得到推广。

我国预拌混凝土的产量和技术都发展很快,高层建筑的泵送,大体积,大方量,冬季和炎热条件下施工技术已成熟普及,一些标志性的工程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最新记录,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已经应用,发展,并已致力发展绿色混凝土,走可持续高发展。

2.3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生产的混凝土,今天成为全世界各种结构工程建设的首选工程材料,在二十世纪使混凝土技术向前推进的两大驱动力是加快工程速度和改善混凝土耐久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才能使混凝土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绿色混凝土具有以下特征:

1.应用大量工业废渣作为活性细掺料代替大量熟料水泥,大大减少CO2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节能能源。

2.更多地加以工业废渣为主要的活性细掺料,不仅改善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能源,还具有降低气温,改善混凝土体积的稳定性和耐蚀,耐磨等优点。

3.更大的减少水泥和混凝土的用量,降低自重,节约模板与工时,减少材料生产与运输能耗,保证和延长安全使用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2.4混凝土的未来

混凝土的未来是各国人民所关注的,因为它关乎着人类未来发展。

在混凝土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和可生产性,同时又保持良好的安全性和卫生标准。

1.加工制作工艺将发生巨大进步。

2.混凝土的性能提高。

3.能源的有效提高。

4.环境性能,不产生废料。

5.技术转让,资源共享。

6.机制改革,通力合作。

7.教育培训与就业。

8.行业形象。

混凝土是以水泥,水,粗,细骨料。

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也称水泥混凝土,普通混凝土。

俗称“砼”。

3.1混凝土的主要特点:

3.1.1混凝土的优点:

1.可塑性

2.应用范围广

3.高强耐久

4.价格低廉

5.经济性

6.有利于环保

3.1.2混凝土缺点:

1.自重大,玉树安装不方便。

2.抗拉强度低,易干缩,开裂,属脆性材料。

3.施工周期较长。

4.现浇需要增长了工期。

5.受气候影响

6.混凝土加固维修困难。

3.1.3混凝土的特殊性:

1.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混凝土的“配制”。

3.混凝土的性能指标要在制作后28天才能确定。

3.2混凝土的品种:

1.按所用胶结材料分:

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

2.按所用集料分:

普通混凝土,轻集料混凝土,重混凝土等。

3.按配筋方式分:

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

4.按拌合物流动性分:

干硬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大流动混凝土等。

5.按性能分:

高强度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等。

6.按生产工艺分:

1.预制混凝土:

挤压混凝土,离心混凝土,蒸压混凝土等。

2.现浇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免自密实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等。

7.按产品生产方式:

预制混凝土,现浇混凝土。

3.3混凝土的组成

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是砂,石子,水泥,水,和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加入的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

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因此称为骨料。

3.3.1水泥

常用的水泥有: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3.3.2骨料

(1)砂子

1.砂的规格:

分为天然砂和人工砂。

2.砂的质量

3.砂的分类:

粗砂,中砂,细砂

(2)石子

3.3.3水

混凝土用水的基本质量要求是:

不能含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无损于混凝土强度发展及耐久性,不能加快钢筋腐蚀。

拌制混凝土的水应为清洁能饮用的河水,井水,自来水,湖水及溪涧清水。

其他如工业废水,含矿物质较多的地下水,沼泽水,泥碳水,海水及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含硫酸盐超过水重1%的水均不可用于拌制混凝土。

海水决不能用来拌制混凝土,还有沼泽水。

3.3.4外加剂

(1)外加剂的功能

.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流动性。

.调节混凝土凝结硬化速度。

.调节混凝土内的空气含量

.改善混凝土的物理学性能

.提高混凝土内的钢筋耐腐蚀性

(2)外加剂种类

1.减水剂减水剂分为:

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引气减水剂,缓凝减水剂

2.引气剂

引气剂的作用: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

.降低混凝土强度

3.早强剂

4.缓凝剂

5.防冻剂

6.速凝剂

(3)外加剂的选择与使用

.外加剂品种的选择根据工程需要,现场材料条件,并参考有关资料,通过实验确定。

.外加剂掺量的确定通过实验试配确定掺量。

.外加剂掺入方法确定

3.3.5矿物掺合料

矿物掺合料,指一氧化硅,氧化铝为主要成分,在混凝土中可以代替部分水泥,改善混凝土性能,且掺量不小于5%的具有火山灰活性的粉体材料。

常用的矿物掺合料有粉煤灰,磨细矿渣,沸石粉,硅粉,脱模剂和养护剂。

(1)粉煤灰

(2)磨细矿渣

3.4混凝土配合比

3.4.1配合比设计

3.4.2混凝土配制强度

3.4.3试配

3.4.4配合比调整与确定

3.5混凝土的名词解释

1.普通混凝土:

干密度为2000至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

2.干硬性混凝土: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3.塑性混凝土: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至90mm的混凝土。

4.流动性混凝土:

坍落度100至150mm的混凝土

5.大流动性混凝土:

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

6.抗渗混凝土:

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的混凝土

7.抗冻混凝土:

抗冻等级等于或大于F50的混凝土

8.高强度混凝土:

强度等级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

9.泵送混凝土:

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

10.免振自密实混凝土:

混凝土拌合物在浇筑时仅靠自身重力,不需要外部力量而充分填实混凝土模板中的一切空隙和包裹钢筋。

11.大体积混凝土:

其尺寸足以要求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于体积变形引起的裂缝着均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12.高性能混凝土(HPC):

1986年挪威学者首先提出研究,1990年美国正式命名为HPC(我国译为高性能混凝土)。

美国混凝土协会(ACI)定义:

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某些性能要求的匀质混凝土,必须采取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优质材料配制,便于浇捣,不离析,力学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具有韧性和体积稳定等性能的混凝土。

3.6混凝土的性能

3.6.1耐久性: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1.温差收缩膨胀的影响

2.冻融破坏的影响

3.化学侵蚀的影响

4.流动淡水,气蚀的影响

5.外力及流动气体的磨蚀

6.内部的碱-集料反应及脱水收缩以及其它意外因素。

注意:

不是碱性的。

3.6.2和易性-未凝固混凝土的性能

和易性是由流动性,粘聚性,析水性等性能组成的一个总的概念。

3.6.3可泵性

3.6.4碱-集料反应(代号AAR)

3.6.5稠度

稠度的试验方法:

坍落度与坍落度扩展法,维勃稠度法,增实因数法。

3.6.6坍落度损失

造成拌合物坍落度损失的原因:

1.浇筑过程中时间的延长和耽误。

2.环境温度多高,尤其在热天施工。

3.骨料的吸水率高。

4.水泥在施工中产生假凝,闪凝现象,或水化热过高。

5.由于外加剂的作用。

3.6.7凝结

影响凝结时间的因素主要有水泥矿物质成分,温度,水灰比和外加剂,掺合料等。

3.7混凝土强度及试件的养护

3.7.1混凝土强度

3.7.2试件的养护

标准的养护龄期为28d(从搅拌机加水开始),标准养护20±

3.7.3结构实体实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检验。

3.8预拌混凝土

1.缩拌混凝土

2.车拌混凝土

3.预拌混凝土通用品

3.9搅拌机

4.混凝土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

4.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4.2落实质量保证体素

4.3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

4.4认真编制和执行产品的工艺规程

工艺规程主要包括:

工艺流程,工艺设备,材料规格,操作技术要求,检验标准及方法,成品保护,安全措施等。

4.5全面的技术交底

4.6按规程设计配合比并按程序下达

4.7把住原材料质量关

4.8计量控制

4.9搅拌

混凝土生产设备与工艺

1混凝土搅拌站

1.1混凝土搅拌站的组成

1.供料系统

2.计量称量系统

3.搅拌系统

4.电气控制系统

5.辅助设备(空压机,除尘设备,保温加热设备等)

1.2混凝土搅拌站的形式规模

1.生产能力

2.场地要求

3.上料方式及要求

贮料容量

1.3混凝土搅拌站的类型

1.3.1按照搅拌站的工作条件和生产能力分为:

1简易搅拌站

2.中型搅拌站和大型搅拌站

1.3.2按照搅拌站设备工艺配置分:

1.双阶(二阶)式搅拌站

2.单阶(一阶)式搅拌楼或者其它方式的搅拌站

2.混凝土的主要设备

2.1搅拌机(搅拌主机)

根据搅拌机原理搅拌机分为:

1.自落式:

双锥反转出料式和锥形倾翻出料式等。

2.强制式:

卧轴式---单卧轴和双卧轴等。

3.立轴-涡浆式和行星式。

2.2骨料贮存及运输设备

基本要求:

面积足够大,地面要求硬化,防止污染,杂物混入原材料内,防止混料,便于材料进场卸料,要有防止骨料扬尘污染环境的设施,还有防止及水的排水设施。

骨料贮存分为地仓式,星形料场,钢制直列式料仓及圆筒形料仓等。

2.3粉料贮存筒仓

2.4粉料仓筒的计量输送设备

2.5计量设备

1.骨料计量装

2.置粉料计量斗

3.水及液态外加剂计量斗

4.水计量的流量控制机构

5.材料计量精度的要求

3.混凝土搅拌站的工艺配置

3.1.简易搅拌站的工艺流程

3.2双阶搅拌站的工艺流程

4.控制系统

5.混凝土搅拌设备的使用和维修

5.1混凝土搅拌站的使用技术

1.搅拌站的安装

2.新设备的试运行

3.设备使用的注意事项

5.2混凝土搅拌站设备的维护

6.搅拌站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新建搅拌站或新增加设备后,必须详细了解设备的运行操作要求,按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并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最好做到《持证上岗》。

在企业组织系统中应专门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建立健康安全的生产管理制度。

在搅拌站所有设备中,划分危险区域,并用各种鲜明的标志牌颜色来区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能安全运转。

7.混凝土搅拌站的控制系统和应用

1.不可选错配比

2.不要忘记发送配比

3.不可选错水泥仓

4.随时观察发送配比的进程显示与状态显示,有故障立即排除

5.不要使用工作计算机做非生产控制的操作

6.不要随意改变计算机设置

7.养成按操作系统的要求正常开关电脑

8.操作人员较长离岗,要关闭操作台电源

9.正常工作时不要在操作台附近和操作台的电源回路上使用电动工具和电气焊。

10.不要再操作台上和强电柜内随意连接超负荷要求的额外电气设备

11.不要随意更改电子秤的各种参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