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716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Word下载.docx

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

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

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

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宋史·

苏辙传》说:

“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

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

十月的清晨,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

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

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

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

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

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

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

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

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

“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

”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

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

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

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

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

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

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

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

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

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

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

“完了,完了,我死定了!

”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

“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

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

“子由怎样了?

不知是否也遭了罪?

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他处身设想过?

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

“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有来世报答了。

”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

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

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

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

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

“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

“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

“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

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

”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

“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

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

《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

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

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

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

苏辙脸色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

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

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

“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

“夜雨对床”的约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

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

其后,苏轼儿子苏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

1112年,苏辙临终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

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

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

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

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

如宋朝有流行歌谣说: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

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

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

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

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

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

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

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宋史•苏辙传》说:

“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

十月的清晨,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

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余词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

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

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他处身设想过?

“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有来世报答了。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

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

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

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

“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

《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

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了几口面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