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833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三赦之法:

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不罚无罪不杀无辜,罪疑从轻众疑赦之,父子兄弟罪止其身,用刑适中罚当其罪。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

“轻重诸罚有权。

刑罚世轻世重”。

“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

其标准是:

刑新国,用轻典;

刑平国,用中典;

刑乱国,用重典”。

典是指刑法、刑罚。

7、债与契约

(1)质剂:

使用于买卖关系中的契约;

(2)傅别:

使用于借贷关系中的契约形式。

8、婚姻制度:

(1)婚姻原则:

A、一夫一妻多妾制;

B、同姓不婚;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此三者为西周时期婚姻成立的三项实质要件。

(2)形式要件: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前四项为订婚礼后两项为成婚礼

(3)解除婚姻——片面离婚权,维护父权、夫权。

七出:

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

三不去:

有所娶而无所归;

与更三年丧;

前贫贱后富贵。

9、继承制度:

宗祧继承,亦即身份地位的继承,财产继承是附属于宗祧继承的。

此时,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即“立嫡以长不以贤”。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柱。

10、司法制度:

(1)司法官员:

中央称大司寇,下设小司寇、士师等司法属吏;

(2)诉讼制度:

民事为讼,刑事为诉。

(3)审理方式——五听:

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

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4)“三刺”

即在重大案件判决死刑之前,司法官须向三类人群充分征询意见

(5)司法官的法律责任——“五过”制度

(6)西周监狱称为“圜土”,又称“囹圄”。

1.简述周礼以及礼与刑的关系。

一致性也有区别性,一致性表现在刑法尚不完善,礼刑需要相互补充,互为表里。

区别性在于:

第一,二者作用不同。

第二,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

2.试论“明德慎罚”。

1.破除了帝祖合一的迷信获得统治的合法性2.包含了道德教化和谨慎用刑两个方面,争取民心。

3.简述西周继承制度。

继承的实质包括宗祧继承,爵封继承,财产继承三个方面。

嫡长子继承。

三、春秋战国法制

1、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的成文法;

邓析作“竹刑”为私人著作,后为国家认可,成为正式的法律。

开始由奴隶制时的秘密法向封建制成文法转变。

2、立法:

魏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六篇。

《法经》是,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分为《盗》《贼》《网》《捕》《杂律》《具律》(总则性篇章)。

3、秦国法制——商鞅沿用《法经》改法为律,指定秦律;

鼓励农站,增强国力;

轻罪重罚,增加法律的威慑力;

第一次出现“律”,连坐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原则。

1.世俗化原则2.公开化原则3.重刑化原则

2.简述成文法公布的活动及其意义。

不仅提高了法律的地位,而且让广大民众知道其内容,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贯彻和执行。

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成文法的公布促进,保障了社会发展。

3.简述《法经》制定的背景、体例、内容和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首先使魏国变得更加强盛,颁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地主阶级政权进一步巩固,封建法治得到进一步成长,法律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以后的基础。

4.简答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顺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潮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秦国的崛起,在中国法制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创“律”。

四、秦代法制

商鞅变法内容:

(一)法律形式

1、律:

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

自商鞅改法为律后,律便成了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2、法律答问:

是对于法律条文的官方解释,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廷行事:

即判案成例。

(秦代的判例法)

4、令,用于对律进行补充

5、式,涉及的是程序,格式。

(二)刑罚

秦时分为八大类:

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

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1、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徒刑。

2、具五刑:

即“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于市。

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这是磔刑的发展,后世凌迟刑的萌芽。

至宋神宗时为法定死刑。

3、羞辱刑:

髡、耐、完作为徒刑的附加刑。

髡指剃光犯人的头发、胡须。

耐/完一刑二称,仅剔胡须和鬓毛。

4、经济刑——秦代的经济处罚刑主要是“赀”

赀:

秦代用经济制裁惩治官吏的一般失职和民人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独立刑种。

包括三种:

A

赀甲、赀盾:

纯罚金性质。

B赀戍:

发边地为戍卒。

C赀徭:

罚服劳役。

5、流刑,主要就是迁。

6、定罪量刑原则:

(1)秦时以身高为标准;

(2)确认主观意识状态,区分故意与过失;

(3)自首从轻,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

自首又叫自出

(4)诬告反坐。

(5)共犯加重

7、机构设置

(1)官职:

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廷尉(掌司法)中央最高司法机构。

地方——郡县制。

(对官吏的官吏除了专门的“犯令、废令”罪以外,还有严格的考核“课殿最”,并有相关的处罚)

(2)司法机关:

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廷尉。

地方——郡县两级。

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行政机构兼有司法职能。

8、诉讼审判制度

(1)自诉案件:

公室告——刑事;

非公室告——民事。

凡属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

“劾”指御史及其他的官吏纠举犯罪。

(2)审讯记录:

秦代司法机构的审讯记录和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案情报告。

审判官员的责任“不直”“纵囚”“失刑”

9、秦朝法律的特点:

1.规范严密2.严刑峻法3.伦理纲常较淡薄4.法律僵化5.功利的国家主义

1.简述法家思想在秦律中的具体表现。

“皆有法式”

2.简述秦朝立法原则。

1.“以法为本,皆有法式”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行刑重轻”(轻罪重罚,重罪更重罚)“专任刑罚”4.“法自君出,君主独断”

3.简述秦朝的刑种。

如上

五、汉代法制

上古三代——神权法思想;

春秋战国、秦——法家思想;

汉——儒家思想。

(一)法制指导思想: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后“德主刑辅”。

(二)汉代立法——汉律六十章

1、《九章律》:

是秦《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

+《傍章》18+《越宫律》27+《朝律》6=汉律六十篇。

汉律六十篇汉代法律的核心,此时的具法已经在中间

2、法律形式:

律、令、科、比

决事比:

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刑判例。

汉代广泛采用判例断案。

属于判例法

3.刑罚种类主要为,死刑,肉刑,徒刑,罚金(一般适用于轻微犯罪)四大类,还有赎刑,沿袭秦朝,以财物折抵刑罚,是一种替代刑。

且肉刑后来进行了改革。

(三)刑法原则

1、老幼妇残恤刑原则

2、亲亲得相首匿:

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是一种容隐制度,适用于以卑匿尊,体现伦理性。

体现儒家法家思想,具有法律与伦理相合的特点(可能有案例)

3、先自告除其罪——自首免罪。

4、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也就是上请——贵族官僚特权。

(四)刑罚制度/民事制度:

1、文景时期刑罚制度改革:

五刑中肉刑的四种仅余宫刑和斩右趾,其他则更为笞刑。

“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2、买卖契约——汉时称买卖契约为“券书”

3、继承法

(1)身份继承:

两汉王位继承仍为嫡长继承制,而且强调父死子继。

“父子相传,汉之约也”。

(2)财产继承——诸子均分。

(3)汉代已有遗嘱继承。

(五)司法机关、诉讼审判制度

1、中央:

廷尉,御史大夫——最高司法机关。

2、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制度,可溯源于东汉章帝。

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3、春秋决狱:

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首倡者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

要旨:

须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论心定罪。

这是汉代一项司法审判原则,是当时司法原则发展和审判上的一种积极补充。

考察人的主观动机,有利于强调主客观结合。

--弥补成文法的不足

--注重行为人的主观动机

--法律与道德结合

--法律儒家化

--中华法系

4.审理和判决:

读鞫和乞鞫。

复审后便进行判决,然后向被告人宣读判词(判决书)叫“读鞫”;

假如被告人称冤,允许本人或其亲属请求复审,即所谓“乞鞫”。

“杂治”,重大疑难案件由中央朝廷官员会同审理。

“录囚”,指皇帝及上级对在押囚徒进行复核。

5.诉讼制度,起诉称为“告”“劾”,自首“自告”,诉讼也有限制,“亲亲得相首匿,诬告者反坐,限制越级上书”

(六)监察制度

1.监察中央百官系统;

御史大夫(全国最高监察长官),丞相司职(行政监察机构),司隶校尉(特殊监察机构)

2.监察郡国守相系统,划分13个监察区

3.监察地方诸县管理系统,刺史,郡守

4.监察法规《御史九条》《六条问事》

1.试论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

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

2.试论汉朝的法律形式及“汉律六十篇”。

3.简述汉朝的刑法原则。

1、老幼妇残恤刑原则2、亲亲得相首匿3、先自告除其罪4、贵族官员犯罪了上请原则

4.简述汉朝危害皇权的罪名。

出界罪,事国人过员罪,“阿党附益”罪,左官罪,非正罪,僭越罪,漏泄省中语罪

5.论述“春秋决狱”及其所反映的汉朝司法制度的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儒家思想的渗透。

法律的儒家化

1.立法

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

2.司法

春秋决狱、秋冬行刑

录囚、疑狱奏谳

六、三国两晋法制

(一)三国时曹魏《新律》/《魏律》

1、体例——对汉旧律进行改革

(1)增加篇目,共十八篇;

(2)体例调整。

《新律》将原汉《九章律》第六篇《具律》类近于现代刑法总则),改名为《刑名》,列于律首,突出其总则作用。

2、内容:

确立维护贵族官员的特权制度“八议”;

魏《新律》还规定了官当制度,还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与任官考绩制度,这是后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八议,是官僚贵族特权法,中国古代贵族官僚的司法特权,最早见于《新律》。

八议:

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

3.曹魏时期的审判制度:

1.死刑复核制度形成2.上诉制度的变化3.加强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4.妇女犯罪行刑上有特殊规定

(二)西晋《晋律》/《泰始律》/张杜律(张斐、杜预)

1、体例。

由张斐、杜预作注成律疏并行,具有法律效力。

(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

(2)体例合理。

分魏律《刑名》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又增设几篇,共二十篇。

2、内容

1.准五服以制罪

《晋律》首创,是指亲属间的犯罪,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包括亲属相犯,亲属相盗,亲属相奸。

属于伦理法范畴。

2.官当

在“八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主体的适用范围,在刑罚适用上予以减免的制度。

3、《晋律》特点:

1.区分律令的性质2.律文简要3.规定了新五刑4礼律进一步融合

4.司法制度:

直诉制度

(三)南朝时期

1.南朝立法

——宋:

沿用《晋律》

——齐:

《永明律》,但未正式实施,仍沿用《晋律》

——梁:

《梁律》,为南朝最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但仅在篇目上改动《晋律》

——陈:

《陈律》,但不成功,唯“官当”之制为后世所承 

特点:

拘于晋律,无甚建树

“减死从流”“刑讯用测立法”

(四)《北齐律》——水平最高

进一步改革体例,省并篇目,定为十二篇,将《刑名》《法例》合二为一,称《名例》,冠于律首,增强法典结构上的科学性。

存留养亲,废除宫刑,重罪十条。

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将“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始于北齐。

实即后世法典中之“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犯此十条,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是南北朝时立法程度最高的法典,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括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

3.法律形式的变化:

以格代科,最终回归以律为主。

式的出现。

原因或许是北朝统治者未像南朝一样直接承袭汉制,对汉文化需要一个接受,融合的过程,而格比起科更具灵活性。

(四)法律解释

秦《法律答问》——汉《汉律章句》——晋《泰始律》——《唐律疏议》

(五)诉讼制度

1、直诉:

即不依诉讼等级,直接诉于皇帝或钦差大臣,是诉讼中的特别上诉程序。

其作为制度形成于西晋。

2、死刑复核制度形成于北魏,即将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

一方面是慎刑,一方面也是控制。

 

七、隋唐法制

(一)隋朝《开皇律》

1、体例:

采用北齐十二篇结构,定名例律第一,其下为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各篇。

与北齐不同的是,改北齐《禁卫律》为《卫禁》;

《户》改为《户婚》;

《捕断》分为《捕亡》和《断狱》把北齐《斗律》、〈〈毁损律〉〉的篇名删除,内容为它律所吸收。

自战国、秦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修《开皇律》,封建刑律的十二篇体制最终确定。

2、刑罚。

(内容特点)

(1)正式确定以笞、杖、徒、流代替以往野蛮的肉刑制度,成为封建制五刑。

隋代五刑的出现标志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

(2)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十恶”之罪。

(3)形成“议、请、减、赎、当”的法律特权。

3、意义:

《开》是隋初统治集团总结以往立法经验而制定的一部具的代表性的封建成文法典,承袭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传统,并加以调整、修定。

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律法逐步法典化。

(二)唐代法制

Ⅰ《唐律疏议》共四次修定。

从律文上奠定唐律基础的是《贞观律》。

1、《贞观律》的重大变革。

共十二篇,五百条。

(1)创设加役流刑,作为减死之罚;

(2)改革“兄弟分居,连坐俱死”之法;

(3)以大法形式明确了比附类推所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2、《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封建法典。

3、《开元律》

4、《唐六典》(玄宗时修订)

(1)共三十卷按照封建行政官僚体制编排,定以“周礼六官”为编修体例,规定了行政立法“以官统典”的指导原则。

(2)实现了刑律与礼制的分离,使封建行政法最终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3)其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也是第一部系统的行政法典,传至后世称为《大唐六典》。

自此产生了封建刑律与行政法典既相互分立又相互为用的两大法典体系。

Ⅱ法律形式

1、唐之刑书有四,曰:

律、令、格、式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式。

唐代式称为“永式”,是带有行政法规性质的经常适用的法律规范。

唐后期:

典、敕、例。

2、唐宣宗时编《大中刑律统类》,以律为统,同类法条附于其后。

Ⅲ行政机构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

—门下省

御史台——监察机构

Ⅳ体例。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将《名例》置于律文之首,起到总则性作用,包括刑罚制度与刑罚方式等内容。

1、封建制五刑:

笞、杖、徒、流、死。

笞——轻微犯罪惩戒;

杖——身体刑;

徒——自由刑与奴役刑结合;

流——减死之罚;

死——绞、斩。

2、十恶

Ⅴ内容

1、十恶

唐律“十恶”是危及封建皇权和封建国家的十种重罪的总称,即自汉制《九章律》便有了某些罪名;

北齐、北周则汇总为“重罪十条”;

隋制《开皇律》时,完备了“十恶”之目,从而奠定了唐律“十恶”的基础,并沿用至清末。

其内容为: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其中把降合并于叛;

增加了不睦;

在反、大逆叛增加了谋。

具体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

A、威胁损害皇权、危及封建国家的政治性犯罪:

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

B、威胁封建秩序:

不道;

C、破坏封建伦常关系:

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

2、特权法

(1)八议:

唐代承袭曹魏以来的“八议”之制,对八类特权人物犯罪作了减免处罚的规定。

议亲,皇帝亲戚;

议故,皇帝故旧;

贤,品行达到封建道德最高水准的人;

能,有大才干的人;

功,功勋卓著者;

贵,封建大贵族大官僚;

勤,勤于封建国家服务的人;

宾,前朝皇室后代被尊为国宾者。

按照唐律规定,上述八类人犯罪,如是死罪,官吏必先奏明皇帝,并“议其所犯”,交皇帝裁处,按照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减刑一等,但犯有“十恶”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围。

(2)请,减,赎,官当,免官。

Ⅵ刑法适用原则

1、累犯加重原则;

2、老、少、废、疾犯罪减免处罚原则;

3、自首原则。

自首:

犯罪未被举发而至官府交待罪行者,原其罪,即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自新:

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减轻刑事处罚。

4、数罪并罚原则——吸收原则。

5、类推原则: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

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6、化外人犯罪原则:

将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

(赎人原则)

Ⅶ唐代离婚制唐离婚形式(制度):

义绝、和离

义绝:

指夫或妻杀伤对方直系尊亲或旁系尊亲的行为。

在法律上强制离婚。

和离:

夫妻实无感情,在法律上强制离婚。

唐朝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婚姻家庭与继承:

尊长合意订立“婚书”,六礼。

财产继承是诸子均分制。

土地制度:

均田制

Ⅷ司法制度

1、唐代中央司法机构:

三法司:

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推事制/三司使鞫审:

唐代中央或地方如发生特别重大的案件,则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加以审理。

至后世,此制逐渐变为“三法司”联合审判制。

明清时称为“三司会审”。

2、审判制度

(1)出、入人罪。

凡故意出入人罪的,“全出全入”,“以全罪论”;

故意从轻入重的,或从重入轻的,以所增减的刑罚论罪;

因过失而出入人罪的,“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

(2)审判回避制:

换鞫。

《大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典形式肯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

3、覆奏:

改在京死刑三复奏为五复奏。

1.简述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2.试论“徳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3.简述《唐律疏议》的内容及其影响。

(1)五刑

(2)十恶(3)八议、请、减、赎、官当(4)轻重相举(5)化外人相犯(6)七杀(7)六赃(8)保辜(9)出入人罪(10)同居相为隐影响:

开创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法典编纂形式,体现了“以儒为主,儒法并用”国家理念,有效化解了儒家思想与法律治理的内在冲突,展示了高水平的立法技术,对东亚各国立法也产生重要影响。

4.简述唐朝五刑制。

笞杖徒流死

5.简述唐朝刑法原则。

(一)区分公罪与私罪

(二)老、幼、废疾、笃疾减免刑罚(三)自首减免刑罚(四)更犯累科及累犯盗罪(五)重罪吸收轻罪与“累科倍论”(六)加减刑的原则(七)“本律优于名例”

八、宋代法制

法律形式:

律,令,格,式,敕,例

《宋刑统》是综合性法典,第一部刊印发行的法典,其在律文后增加敕,令,格,式,起请条等,是宋代系统制订的基本的刑事法典。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1.宽仁为本,规范刑制

2.重典惩治贼盗,以救时弊。

二、主要罪名

贼盗罪,造妖书妖言罪,强盗罪与窃盗罪,官司出入人罪。

三、刑种

折杖法,刺配,凌迟

婚姻、家庭与继承:

婚姻继承前朝的也有所增加,财产继承就是“户绝资产”“死商钱物”

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

翻异别推制:

是宋代的一种诉讼审判制度。

是犯人推翻原口供时应该重审的制度。

翻异,指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

别推,指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

法律规定,翻异一般不得过三次,妄行叫冤者,别推时加重刑罚。

它对防止冤案有一定作用。

1.简述宋朝主要立法活动。

2.与《唐律疏议》相比,《宋刑统》有哪些特点。

3.试述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4.试述宋朝司法制度的主要变化。

九、明代法制

立法原则:

1.“刑乱国用重典”“刑罚世轻世重”

3.强调“明刑弼教”3.立法注重简,朴

律,令,问刑条例,大明会典,大诰和榜文

官吏管理:

1.建立了以儒生为主体的文官体系2.八股取士3.中书左右丞相的设定4.“重典治吏”5.“考成法”

—、刑法原则

1.“比附”原则,是指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司法官课比照最相类似的律例来定罪量刑的做法。

2.“化外人”属地原则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

1.士大夫不为君用

2.奸党罪

1.充军

2.廷杖(大臣)

3.赎刑

4.枷号

一、司法机构

审判制度:

一、复审制度

二、会审制度:

三法司会审,热审,朝审,大审。

(一)体例

1、《大明律》

(1)篇目条文,共七篇。

《名例律》作为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吏、户、礼、兵、刑、工。

(2)《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