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223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风格论文15篇《东山魁夷画意》艺术风格浅析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等Word文件下载.docx

外国舞蹈;

爵士舞;

流行爵士舞

“爵士”一词本来是指音乐舞蹈,在单词“jazz”音译而得。

随着1880年爵士乐的诞生,配合而生,其热闹、活泼的旋律特点,奠定了爵士舞外向的舞蹈风格。

爵士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混血儿”。

如果说非洲人给予了爵士舞灵魂,欧洲人给予了爵士舞外貌,那么就是美国人给予了爵士舞光环。

爵士舞的本质就是象征自由和开放,她不同于芭蕾舞和民族舞蹈,有着固定的身体语言和发力方式。

爵士舞的魅力就在于身体的自由律动,就像我们听到好听的旋律身体不由自主地跟随者音乐律动,通过肩、胸、腰、胯的扭动和抖、颤来表达音乐情绪的抒发。

其被舞蹈理论家总结为是一种集芭蕾舞蹈、现代舞蹈、非洲舞蹈、歌舞厅舞蹈、剧场舞蹈、社交舞蹈和东印度民间舞蹈于一身的“多元化表演舞蹈”。

特别是笔者在文章中重点提到的流行爵士舞,更是经过不断地演化和推敲,在流行歌曲的搭配下,产生了更新化的爵士舞种类,细化其为流行爵士舞。

流行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泼有生气的一种舞蹈,是自然淳朴的表现,就像我们听到好听的歌曲,从内心流露而出的情感表达。

时而兴奋激烈,时而动感妩媚,时而缓慢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和研究价值,因而被大众所喜欢和接受。

具有美国本土风格的爵士舞席卷全球世界各地,并繁衍出各具特色的爵士舞蹈体系,爵士芭蕾、现代爵士舞、欧美爵士舞、拉丁爵士舞、流行爵士舞等等,同时,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和张力的艺术表演方式,其中流行爵士舞更是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舞台表演舞蹈,它更是成为世界各地许多专业院团和艺术高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可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就现阶段主流的音乐剧来看,其故事的发展也脱离了“老套的”公主与王子的故事,它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况,例如东方歌舞团的最新音乐剧《我们的爱情故事》,从编舞的意图和心理上看,它摒弃了传统流行舞蹈的相关元素,加入了很多新鲜的外国元素,和时下非常流行的动感歌曲,能够瞬间拉近观众与剧场舞蹈的距离,例如,在舞蹈的演唱和表演中还加入了五月天的《恋爱ing》等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而后开展的一系列爵士舞为主的流行舞段,由此可见爵士舞蹈的发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或是一种艺术文化的改变和创新,从美国的街头流行文化演变到社会文化的主流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进步,还可以浓缩成一部美国历史变迁的社会文化纪录片,爵士舞蹈从舞厅、酒吧和地下场所中的娱乐舞蹈成为音乐剧和剧场爵士舞中的表演性舞蹈,从让人瞠目结舌或滑稽取笑的表演成为众人追捧的流行舞蹈之王,可以说是一部艰难的蜕变历史和文化革新的本土化进程历险记。

近年来,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组成部分,舞蹈作为其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意义。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社会环境下,舞蹈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创新,我们有最传统的民间舞蹈,也学习和了解过优雅时尚的芭蕾舞蹈,无论是在传承还是在艺术创新或多或少艺术家们都会遇到创作瓶颈或阶段性停滞,融合、汇总其他过国家的舞蹈元素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国策下,把握外来文化与本国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进程,也是笔者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想要进行探究与了解的。

笔者认为其实一直以来爵士舞蹈一直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虽然受众面很大但是它却没有相对正确的训练方法和专业的技术指导,总有一种“舞蹈门外汉”的感觉。

爵士舞蹈起源于美国的黑人奴隶,在美国的嘻哈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中逐渐发展壮大,又经历了古典爵士乐的复古舞蹈,逐渐演变成一个庞大的、具有多门类的特殊表现意义的舞蹈种类。

在表现形式上,流行爵士舞蹈自由奔放、活泼明快、极具表现力和生命力。

随着近年来欧美流行乐坛和日韩嘻哈文化在我国风靡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爵士舞蹈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进程甚至深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以流行歌曲为节奏的广场舞阿姨们;

在商场中播放着流行的欧美音乐和日韩的时尚电子音乐;

在以传统爵士舞为元素的基础上拥有了“PowerJazz”(力量爵士舞)和“SexyJazz”(性格爵士舞),进而影响着其他的艺术门类,在韩国、欧美的流行音乐中,大量的电子、电声音乐也被应用于单曲的编曲和设计中,从而结合了舞蹈的创新元素,在动作的设计上更加大胆和符合编曲逻辑,突出曲风的特色和舞者的舞蹈风格特点,力量感同妩媚兼备;

肌肉控制能力不断增强;

更是出现了一批拥有超感=高艺术造诣的爵士舞者,同时在流行爵士舞蹈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同流行音乐的高度结合和受其影响外,动作的解放也体现了其舞蹈外向型的特点,流行爵士舞蹈的对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发展极具影响。

爵士舞蹈有自己的语言,无论是曾经火得一塌糊涂的《江南style》中的“骑马舞”,还是广场舞霸屏后筷子兄弟的“小苹果舞蹈”,爵士舞蹈的本土化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焦点。

欧美日韩的流行爵士舞文化也似乎走下神坛,进入了我们生活得区域,甚至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流行于欧美日韩的潮流歌舞还是电影视频离不开爵士舞的风格和元素,其内容的充实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很多高校成立的流行舞蹈系,音乐剧(歌舞表演)也就是吸收其精华的最好代表之一。

流行时尚爵士舞更是在原有爵士舞精华的基础上更新一步,结合了时下的潮流资讯、流行的音乐文化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系统,广泛地甚至是闪电般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发展的类型变换多样,风格千姿百态。

在流行时尚爵士舞的发展过程中,笔者带着文化中立的态度,积极看待身边的流行爵士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冲击,也注意到了相当一部分的问题。

舞蹈的表现形式是更加具体甚至是生动和活灵活现的,爵士舞以更加张扬的表现力,突出个性强调自由,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是打破了应有的限制,过分的自由并不是适应每个人,现阶段的爵士舞蹈势头强劲,而且在不断地演变推新,有些元素舞姿、风格性舞姿甚至细化,将其归类于某一种舞蹈,虽然都同属于爵士舞的范畴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理解;

其二,在爵士舞蹈发展的过程中,结合现阶段的问卷调查来看,人们对于爵士舞蹈的认知普遍性不高,了解程度浅薄,有的人甚至认为是酒吧夜总会的专属,其艺术表现形式大多被放大和诟病,引人深思。

流行爵士舞在艺术表现力上独树一帜,作为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它极具舞台魅力和张力,有极强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性,既能够做到通过音乐节奏的变换转换肢体动作和风格手法,也可以在节奏中表现叙事、表演,从而进一步推进故事的情节,例如著名的百老汇音乐剧《猫》,这部两幕音乐剧有一首最为流行的歌曲——《回忆》讲述的是一只叫格利泽贝拉的雌猫在外面闯荡,历尽艰辛最后回忆起在杰里科猫族的幸福生活,渴望回归家族而演唱的一首动人的歌曲,在其中的表演手法上就采取了流行爵士舞作为重要的舞蹈表现载体,通过演唱的曲调,在变换着自己的步伐和肢体动作,通过婉转的音乐和自己的舞姿叙述自己的遭遇和故事,这一段不仅被奉为经典之作,更是将《回忆》这首歌唱红了欧美乐坛。

足以可见,音乐与舞蹈是缺一不可的,流行爵士舞更是在其舞台化的艺术手段中别具魅力,表现别具张力,这样不仅突出了叙事性,更加明确了人物特点,也增强了表演的观赏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根据审美的作用,将艺术化的动作加工、组织、提炼和美化。

一来符合规律性的剧情发展,二是要经过合理性的转呈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元元.《爵士舞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陈倩莹.《探析现代舞与身心关系之延承》[J]《艺术教育》2017.09

[3]程瑾.《爵士舞基础动作技术类型与内容的初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09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1—12

【摘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汪立三先生有着显著民族风格的代表作,通过将日本音乐元素融入中国钢琴作品,立足于民族风格并运用许多非传统的创作手法,使这首作品在音乐特色与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性,将画家的意境、作曲家的思想同时融入到组曲中而创作出这首特色鲜明、富有意境的钢琴组曲。

【关键词】《东山魁夷画意》;

艺术风格;

创新性

一、绘画与乐曲意境

《东山魁夷画意》是汪立三先生受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画展中作品的启发,巧妙地的将绘画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合二为一创作的一首钢琴组曲。

音乐、绘画在艺术形式中,都是人类宣泄情感的一种渠道,在社会进程中,这两种传递情感的媒介一直存在着差别却又相互联系发展。

作曲家将细腻的内心用音符和旋律传递到欣赏者耳中,画家用敏感的视角和想象通过画笔映入欣赏者眼帘。

音乐的创造过程,是将可视性的事物加入丰富的想象,转化为听觉音响。

欣赏者作为受众,将听觉意象通过主观意识再创造,转化为视觉形态。

绘画的构图布局是一种对空间形象的设计,以直观的感受、静止的构象,引导欣赏者从色彩中看到声音。

透过空气、光波作为媒介让人接收到的表象,结合各自的审美心理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

绘画与音乐各自发挥着自己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大量画家、音乐家大胆尝试,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更加直观的将两者紧密联系,并且出现许多成功的范例。

形象美是日本绘画的一个重要思想,具有装饰性、富含故事情节、朴素内敛的特点,东山魁夷的作品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由于日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四季气候分明,空气常年温润,自然风光丰富,环境本身就带有独特的风情,在东山魁夷的绘画里,画面细腻真实,温和的色感带来一种淡淡的、意味深长的视觉感受,柔和的色彩给人想要主动亲近自然的情感。

正是这种在绘画中对细节处理的精致追求,触动了汪立三心中的想要描述出色彩的渴望,所以在他的组曲中,通过使用旋律线的交错出现、跳跃的舞曲节奏、水波一样荡漾开的级进音型、具有震撼音响的音块和弦等创新性的手段,将画中意境与音乐律动协调一致。

音乐所营造出的意境实际上是将绘画中的景色意识化,虚实相交产生的诗意空间,汪立三在创作中在表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新性同时,巧妙地加入东洋韵味浓厚的音乐元素,这种创作美学理念是作曲家生活阅历与艺术经验的体验和凝结。

作曲家通过严谨的思维,对风景进行描摹,强调旋律线与色彩性音响,传递出绘画的美感,最终达到人与景、声与画的和谐统一。

二、特殊音乐元素与乐曲意蕴

宗教音乐着影响人类文明和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相互作用、互相渗透的产物。

宗教借助音乐形式更大范围的传播仁、爱、教义,音乐依托宗教精神愈发丰富音乐表现力,提升艺术力量。

中国佛教对于日本来说是外来文化,经过与日本原始神道教的不断融合,形成了日本禅宗。

东山魁夷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常以自然风景为素材,把自己的心境融入到山水之中,将自然以禅的审美角度艺术化,创造出幽远的意境。

例如东山魁夷的《山云》《涛声》,他想要将最美的风景献给鉴真法师,这两幅画描绘了日本秀丽的山色、海景。

这两幅障壁画使用了接近中国水墨画的画法,同时带着一缕细腻柔和的主观感情审视着自然山水。

东山魁夷曾经这样说过:

“我体内经常会出现感觉的世界,与我的精神世界既对立又融合,由此产生的紧张情绪成就了我不断创作下去的动力”。

汪立三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第四乐章《涛声》,就是利用了东山魁夷为唐昭提寺绘制的壁画,其故事背景所带有的宗教性质,在乐曲中融入了中国佛教音乐元素,营造出虔诚、神圣、宏伟的音乐形象,来歌颂鉴真法师作为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惊人的毅力六次东渡日本历经千险,所带来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大胆的将日本特色调式——都节调式,融合进了自己的钢琴作品创作中,作品中的民族音乐性不但没有被弱化,在技法上得到突破的同时,音乐结构、和声织体、旋律色彩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创新。

音乐是一种人类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都有这种表现形式的存在。

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呈现出具有鲜明主题意象的音乐元素。

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拥有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从调式、音律、节奏、旋律、表演形式等各方面,使所有音乐都带有独特的辨识标志。

汪立三的这部作品使得音乐并没有局限在有限的画布中,将画家东山魁夷的情感持续延展,和作曲家笔下的旋律线条重合,引导向虚实结合的音画意境中。

将各种音乐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变成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传承各自的传统音乐,汲取其他国家民族的音乐特色,创造出更多新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日]东山魁夷.水墨画的世界——中国之旅[M].东京:

新潮社,1979.

摘要:

在漫长的园林发展史中,形成了多种风格的园林景观。

其中,中国自然式的古典园林和西方几何性园林是世界园林史上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园林。

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中式和西方园林之间的对比是当今景观园林界关心的课题。

该文分析、对比中西园林艺术风格,从中找寻中西古典园林对当今景观设计的意义,以期对当今园林设计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园林;

艺术风格

园林的起源来自人类对天国、仙境的企盼和向往,其发展过程是人们追求和探索美的过程。

由于历史背景、思想观念和文化底蕴的不同,世界园林史形成了两大园林体系——以自然形态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和以几何形态为代表的西方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风景看成一个综合的生态环境,追求意境是其本质特征。

西方园林的人文景观相对单调,主要通过雕塑、喷泉、小品描述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研究中西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对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中西古典园林的不同风格

1.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式的山水园林。

它讲究自然的布局,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它的布局设计与哲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些经典文化常常被造园者运用到园林中,园内诗词歌赋、楹联匾额、水墨丹青、碑林石刻与园林融合,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魅力。

从中国园林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等要素中,可以体现“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

2.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古典园林深受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强调对象的秩序和匀称,造园者认为和谐是一种数量关系。

它不同于中国园林的造园形式,其花草树木被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态,以强烈的韵律节奏感体现出造园者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凡尔赛宫就是一个典型的秩序化的园林(图1)。

无论是宫殿前放射状的林荫道,还是花园中壮观的水池、雕塑,无不规整、严谨,这些都是“数的美学”的产物。

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左右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的宴会、舞会的需要。

明确的中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整个园林表现了人工秩序化的自然图景。

二、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

1.空间处理不同。

“虚实结合”是中国园林造园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庭、井、园由围墙或建筑阻隔了视线,与山石、植物、小品等相配合,形成相对安静内敛的空间形态。

而亭、台、楼、阁、榭则占据高点,以开阔的视线,与真实的山水、植物、建筑相结合,形成向外开敞的空间形态。

中国园林中,有细长的走廊将空间串联起来。

当游客置身其中时,长廊将远方另一片天地的景色框选进来。

如苏州园林中长廊的设计(图2),游客从远处可以看到长廊另一侧的景色,营造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

在这里,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进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中国古典园林“虚实相济”的意境。

西方园林布局规整明晰,始终围绕轴线,构图紧凑而统一。

花坛、树池、喷泉等各个景观点都依次安置在轴线的周围,左右对称。

横轴线和纵轴线的交叉,形成了视觉中心,在视觉中心处放置花坛、雕塑小品或者休息亭,让人一目了然。

2.对造园要素的处理不同。

(1)山水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强调对山水的使用,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

游客置身于园林中,随处可见水景和形态各异的山石景观。

中式园林以开阔的、不规则的静水为主,以桥、廊分隔,将不同的自然水景引入园林,起着贯穿园林的作用。

中国园林讲究的是小桥流水的景观,造园者重视水的本质、声音,力求再现真实河流的轨迹。

在石材使用方面,造园者多在园林中塑造形态各异的假山、沟壑,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

西方古典园林注重水的动势效果,多采用跌水、喷泉形式,利用落差造成水的流动,而且多是采用山水结合方式。

在石材路四周,形成视觉中心。

(2)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宣扬皇权至上,以明伦示礼为中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

传统的中国园林以花木池沼山石之类自然物为主要构成单位,将建筑物化整为零。

举凡楼、阁、亭、台、榭等,都是小巧的木结构建筑,造园者使用较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形状和内部空间较简单,而且多置门窗,开敞通透,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

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园林中观赏的一个点。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体现的是对神的崇拜,宣扬的是人定胜天、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传统的西方园林建筑多以石头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

园林以建筑为主体,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栋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其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

在西方园林中,建筑物周围的花园也会加以建筑化,其目的在于使花园和建筑融为一体。

西方园林建筑体积庞大、开敞,重视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突出个体建筑。

与中式园林不同的是,建筑物不仅是西方园林中观赏的点,同时还是控制整个园林的轴线。

(3)植物中式园林重视植物的配置设计,强调自然天成,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造园者在植物配置设计中强调一年四季皆有景、一步一景;

强调花木、山水的寓意,古人谓之“比德”。

如: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高尚的品格;

荷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

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植物元素。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指出: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

”西方园林植物种植强调人工美,花花草草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呈现出几何美的形式。

西方园林更多的是欣赏植物的品种、体块、色彩和层次。

植物整齐地排列,或修剪成锥形、长方形、三角形、球形等景观小品。

植物景观庄严、肃穆,给人以雄伟的气魄感。

植物以常绿树为主,常绿的植物与建筑在色调上形成对比,非常醒目。

(4)园路设计“曲径通幽”描绘的是中式园林的园路设计。

主要道路贯穿整个园林,曲折有致,路面多用青砖、瓷片、鹅卵石等铺砌而成,其本身就是艺术,它引导游客穿梭于各个景点中,移步换景。

穿梭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中,游客能放缓脚步,一步一景欣赏自然景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西方园林中的园路往往是宽大笔直的大道,承载着园林中轴线的作用,以建筑为中心,几何形状的园路向四周发散,整齐有致。

在交叉的道路中心,游客可以欣赏雕塑、喷泉、水景,亦是另一番景色。

中式园林创造了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给人以精神的寄托,讲究的是意境的美、自然的美。

西方园林是一种骑士的罗曼蒂克,追求的是几何布局的美、秩序的美和一览无余的美。

如今中西方园林艺术已经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现代景观应该继承和汲取中西方传统园林的优秀成果,创造更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

[1]周武忠.寻求伊甸园: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同贞,黄谦.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园林文化与历史:

现代园林,2009(3).

[3]黄祥集.中西方园林风格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2

(2).

[4]蒋文案.中西园林艺术比较谈.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

(2).

[5]童俊.浅谈中西园林风格比较.硅谷,2009(8).

[6]章燕玉.中西方园林风格比较研究.绿色科技,2012(6).

[7]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传承、创造和发展的特征,而绘画艺术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产物与载体。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西绘画艺术在风格上存在的差异,其次分析导致绘画艺术风格差异的文化基因,最后提出通过跨国交流与融合来减小中外文化艺术隔阂,从而顺应全球化思潮发展趋势。

绘画艺术;

国画;

油画;

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来自于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由语言、风俗、艺术、信仰、伦理、价值观等组成的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主要指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其在工业革命之后变得强势,逐步向全球各个角落扩张,并在近现代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持久的碰撞与交流,但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尤其表现在绘画艺术方面,两种绘画风格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

一、中西绘画艺术风格的差异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和艺术方法相联系。

虽然西方绘画更接近现代艺术,但其本质上是以欧洲文化为底蕴,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个子类别,与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维方式与审美

国画的思维方式重视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怀,对于物象表面的描绘以抽象为主,追求“神似”“韵味”“意境”,在布局上以“中庸”“和谐”和“儒雅”等思想为指导。

如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全篇写景,深层次的主题是反映作者的人生态度、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甚至有政治上的诉求与流露。

西方油画的思维方式同样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更重视对物象表面的描写,追求“真实”的视觉效果。

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描述的是19世纪中期西欧农村的秋季实景,主题是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另外,中西方审美观和认知系统不同,导致绘画审美的差异,既表现在作品创作方面,也表现在对作品的鉴赏方面。

(二)艺术表现力

国画以毛笔、墨水、矿物颜料、植物颜料等为基本工具,线条和笔法等艺术表现力突出。

古典水墨画运用简捷的线条和笔法,素雅而单一地着色,却能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气息,配以诗歌、书法、印章,让作者内心的“诗情画意”跃然于纸上,从而含蓄地表达情感,不刻意强调个性与自我。

西方油画使用的工具比国画复杂,特别是在颜料运用上,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是油画的基本元素,光度、色度、明暗度、冷暖度、表面塑造和板块构造等烘托主题内容。

油画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对比,表现物象的真实与形象,能直接反映作者追求的艺术表现力和个性特征。

(三)创作理念与方法

在创作理念上,西方传统油画根植于雕塑和建筑,而我国传统国画根植于文学和书法。

油画追求的是真实感和工艺性,如立体效果、空间效果和符合科学原理等是油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国画追求的是意境美、韵味美和形态美,画中有虚有实,源于自然而不拘泥物态本相是常见的创作理念。

在作画方法上,国画注重通过构思布局和虚构物象来烘托主题,如山水画利用布白和守墨两种手法,就能在画纸上实现空间的合理布局,也可以虚构物品、风景或人物,因而不乏有篇幅巨大的国画。

油画侧重于客观性的写生,画面布局来源于真实视觉,比例有一定规律性,因此,西方油画一般都有明显的焦点,如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焦点是画面主角淡淡的微笑,塑造了当时上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