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9644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7.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PAP第4版中文版Word格式.doc

a:

31:

{i:

0;s:

14795: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材料牌号@#@HT200@#@毛坯种类@#@铸造@#@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件数@#@每台件数@#@备注@#@工@#@序@#@号@#@工名@#@序称@#@工序内容@#@车间@#@工段@#@设备@#@工艺装备@#@工时@#@准终@#@单件@#@1@#@铸造@#@毛坯的铸造。

@#@@#@2@#@热处理@#@退火。

@#@@#@3@#@铣@#@粗铣25H7两端面,保证尺寸80。

@#@@#@X62@#@4@#@钻@#@钻、扩、铰25H7通孔。

@#@@#@Z535@#@5@#@镗@#@粗镗60H12孔,半精镗60H12孔,粗糙度达到3.2。

@#@@#@T68@#@6@#@铣@#@粗铣a、b面。

@#@a面到25H7孔中心距为440-0.3,b面到25H7的中心距为36 @#@。

@#@@#@X62@#@7@#@钻@#@钻20.5垂直于25H7通孔.@#@Z535@#@8@#@攻丝@#@攻M22×@#@1.5螺纹。

@#@@#@9@#@铣@#@粗铣16H11槽@#@X62@#@10@#@铣@#@精铣16H11槽。

@#@@#@X62@#@11@#@切断@#@切断60H12孔。

@#@@#@12@#@粗铣@#@粗铣60H12孔两端面,保证尺寸13@#@X62@#@13@#@精铣@#@精铣60H12孔两端面,保证尺寸12d11。

@#@@#@X62@#@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班级@#@检验卡片@#@产品型号@#@工厂@#@零组件图号@#@车间@#@共页@#@第页@#@材料@#@工序名称@#@检验@#@名称@#@牌号@#@规格@#@一个毛坯制造之零件数@#@检验后交:

@#@@#@序号@#@检验内容@#@检验设备及工具@#@编制@#@批准@#@文件编号@#@校对@#@审核@#@更改号@#@文件号@#@签字@#@日期@#@更改号@#@文件号@#@签字@#@日期@#@工艺规程@#@产品型号产品名称@#@零组件号零组名称@#@指导教师总页数@#@班级编制@#@200年月@#@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铸造车间@#@1@#@铸造@#@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铸造连体件@#@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热处理车间@#@2@#@时效处理@#@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退火@#@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机加车间@#@3@#@粗铣@#@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卧式铣床@#@X62@#@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粗铣25H7两端面,保证尺寸80@#@X62、专用夹具@#@700@#@50@#@12@#@1@#@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拨叉@#@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机加车间@#@4@#@钻@#@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Z535@#@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钻、扩、铰25H7通孔@#@Z535、专用夹具、钻头@#@350@#@35@#@2@#@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拨叉@#@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5@#@镗@#@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卧式镗床@#@T68@#@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粗镗、半精镗60H12孔,粗糙度达到3.2。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机加车间@#@6@#@铣@#@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X62@#@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粗铣a、b面。

@#@a面到25H7孔中心距为440-0.3,b面到25H7的中心距为36 @#@。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机加车间@#@7@#@钻@#@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Z535@#@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钻20.5垂直于25H7通孔。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机加车间@#@8@#@攻丝@#@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攻M22×@#@1.5螺纹。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机加车间@#@9@#@铣@#@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X62@#@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粗铣16H11槽。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1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精铣16H11槽@#@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拨叉@#@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机加车间@#@11@#@切断@#@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切断60H12孔@#@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12@#@铣@#@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粗铣60H12孔两端面,保证尺寸13。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拨叉@#@共@#@页@#@第@#@页@#@车间@#@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牌号@#@13@#@HT200@#@毛坯种类@#@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铸造@#@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切削液@#@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工序工时(分)@#@准终@#@单件@#@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进给次数@#@工步工时@#@r/min@#@m/min@#@mm/r@#@mm@#@机动@#@辅助@#@1@#@精铣60H12孔两端面,保";i:

1;s:

21483:

"@#@修改记录@#@序@#@页次@#@最新@#@版本@#@修改内容记要@#@修改者@#@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制订@#@审核@#@批准@#@日期@#@日期@#@日期@#@分发@#@对象@#@□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品质部□采购部□PMC@#@□市场部□生产部□开发部□工程部□中试部@#@□行政部□其它@#@1、目的:

@#@@#@确定通用成品外观标准,为公司品质控制提供标准的依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司外观检验的标准判定,另有客户特殊规定除外。

@#@@#@3、职责权限:

@#@@#@3.1品质部:

@#@负责本检验标准的制定与审核,产品的鉴定、检验之执行;@#@@#@3.2工程部:

@#@负责品质问题的分析和改善活动的推行;@#@@#@3.3生产部:

@#@负责产品的制造、过程检验和过程品质记录。

@#@@#@4、定义:

@#@@#@4.1异色点:

@#@产品表面出现的颜色异于周围的点。

@#@@#@4.2缩水:

@#@部分区域由于熔体压力不够,在该区域截面形成的凹坑。

@#@@#@4.3批锋:

@#@由于工艺或模具原因,在边缘分型面处所产生的废边。

@#@@#@4.3污点:

@#@表面形成的可擦除赃污。

@#@@#@4.4无感划伤:

@#@用指甲刮过划伤处,无段落感。

@#@@#@4.5有感划伤:

@#@用指甲刮过划伤处,有段落感。

@#@@#@4.6脏污:

@#@因模具、包装或操作等问题造成,分可擦出及不可擦出。

@#@@#@4.7气泡:

@#@因工艺原因内部出现的可见的空气泡。

@#@@#@5、工作程序:

@#@@#@5.1目视检查的条件及位置:

@#@@#@检验条件:

@#@距离30cm~45cm时间5S内,光源检验照明度20-40W@#@位置:

@#@产品与平面呈45°@#@,上下左右转动动在15°@#@之内。

@#@@#@检验时间:

@#@一般在5-10秒以内。

@#@条件:

@#@不得在反光下检验表面。

@#@@#@5.2外观区域划分@#@5.2.1A区:

@#@正常目视第一眼可见面(样品的正面)@#@5.2.2B区:

@#@正常目视第一眼不可见面(左右两侧面,底面,背面,顶面)@#@5.2.3C区:

@#@产品内部,正常目视不可见面@#@5.3成品外观检验项目:

@#@@#@项目@#@判定条件说明@#@分类@#@CR@#@MA@#@MI@#@五金件@#@金属零件表面不可有电镀、生锈或氧化不良现象,断面氧化不可长过3mm允许有两处间隔≤15mm。

@#@批锋不可超过0.04mm。

@#@@#@●@#@金属零件表面不可有电镀不良现像。

@#@@#@●@#@外壳刮伤、有感刮伤不可有露底材现像。

@#@@#@长≤1.0mm,宽≤0.2mm。

@#@@#@●@#@无感刮伤:

@#@@#@A面刮伤,长≤1.2mm,宽≤0.2mm允许一点间隔30mm。

@#@@#@●@#@B面刮伤,长≤1.2mm,宽≤0.2mm。

@#@允许两点间隔30mm。

@#@@#@●@#@C面刮伤,长≤1.5mm,宽≤0.2mm。

@#@允许两点间隔30mm。

@#@@#@●@#@B面旋涡形刮伤,直径10mm。

@#@@#@●@#@B面凹痕,直径≤3mm,深≤0.2mm(120mm允许1处)@#@●@#@C面凹痕,直径≤3mm,深≤0.2mm(120mm允许3处)@#@●@#@塑料件@#@产品外观是否有擦伤、划伤、缩水、变形、缺料、毛边、披锋、条纹、水纹、气泡、凹陷等不良。

@#@@#@●@#@A面刮伤、擦伤长≤3mm,宽≤0.2mm允许一点间隔30mm。

@#@@#@●@#@B面刮伤、擦伤长≤3mm,宽≤0.2mm允许两点间隔30mm。

@#@@#@●@#@C面刮伤、擦伤长≤5mm,宽≤0.2mm允许两点间隔30mm。

@#@@#@●@#@A面脏污、油污、杂点,直径小于0.5mm,允许一处。

@#@@#@●@#@A、B面针孔、异色点,≤0.2mm(一面允许4点,距离50mm)@#@●@#@毛边高度不得大于0.15mm@#@●@#@变形:

@#@不可有明显的变形,导致无法装配。

@#@@#@●@#@颜色@#@在标准灯光下,各部件颜色不可有明显的差异,与色卡及样品颜色须一至。

@#@@#@●@#@喷漆件@#@丝印件@#@喷漆颜色不均或有色差、花纹、水纹、条纹、划花、压印、脱油、斑点等不良。

@#@@#@●@#@面板按键移印、丝印面不可漏油墨、字符残缺、字符模糊、重影、气泡、杂物定位不准等现像。

@#@@#@●@#@对于喷油、移印、丝印面划百木格用3M牌胶纸做附着力测试,油层不落;@#@用98%工业酒精做耐用酒精测试,不露料底现像。

@#@@#@●@#@装配@#@装配位置移位或不良。

@#@@#@●@#@零件因装配不当脱落。

@#@@#@●@#@零件因装配不当而导致配件松动。

@#@@#@●@#@产品配合间隙是否均匀一致,最大容许的段差为:

@#@@#@CaseA:

@#@≤0.5mm,CaseB:

@#@≤0.7mm,CaseC:

@#@≤1.0mm。

@#@@#@●@#@产品配合段差是否均匀一致,最大容许的段差为:

@#@@#@caseA:

@#@≤0.7mm,caseB:

@#@≤1.0mm,caseC:

@#@≤1.5mm。

@#@@#@●@#@螺丝规格是否符合、是否滑牙等不良现象。

@#@@#@●@#@是否有缺件、漏件\错件等不良。

@#@@#@●@#@装面板、装饰架、碟口闪光板、各按键不可断裂、组装不良现像@#@●@#@LABEL不可有漏贴、浮贴、翘起、起泡等不良现象。

@#@@#@●@#@LABEL,LOGO不可印刷错误、脏污、破损、折痕等不良。

@#@@#@●@#@组装材料或材质不符。

@#@@#@●@#@线材不可有破损,规格用错等现像@#@●@#@5.3.1产品A面@#@NO.@#@检验项目@#@检测工具@#@接受@#@可接受@#@拒收@#@1@#@污点@#@杂质@#@气泡@#@目测或使用标准点的透明Film@#@无任何污点@#@杂质@#@气泡@#@一个异色点直径R<@#@0.3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一个异色点直径R≥0.3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模糊@#@间隔≤10mm三个点,但在30CM视距观察能清楚看见@#@2@#@划伤@#@目测@#@对比标准点的透明FILM片@#@无任何划伤@#@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有感划伤在任何角度均可看见@#@无感划伤,间距≥20mm,长L≤5.0mm宽≤0.1mm深≤0.1mmN≤2@#@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3@#@凹痕、缩水@#@目测@#@无任何凹痕、缩水@#@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4@#@指纹、脏污@#@目测@#@无任何指纹、脏污@#@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5@#@裂痕、缺口@#@目测/卡尺@#@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裂痕,缺口可见@#@6@#@尺寸@#@投影仪/卡尺@#@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超出承认书的规格要求,或与样板不符@#@7@#@进料口@#@目测@#@不得有修剪不平整@#@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且不影响装配或外观@#@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影响装配或外观@#@8@#@毛刺或批峰@#@目视@#@不得有任何毛刺或批峰@#@可见仅影响外观但不影响装配且触摸无锋利感@#@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9@#@色差@#@目视@#@与样板对照不得有色差@#@与样板偏差不明显(小于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下)@#@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0@#@熔接痕@#@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1@#@气纹@#@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5.3.1A面:

@#@产品丝印面或标贴粘贴面@#@NO.@#@检验项目@#@检测工具@#@接受@#@可接受@#@拒收@#@1@#@污点@#@杂质@#@气泡@#@目测或使用标准点的透明Film@#@无任何污点@#@杂质@#@气泡@#@一个异色点直径R<@#@0.3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一个异色点直径R≥0.3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模糊@#@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能清楚看见@#@2@#@划伤@#@目测@#@对比标准点的透明FILM片@#@无任何划伤@#@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有感划伤在任何角度均可看见@#@无感划伤,间距≥20mm,长L≤5.0mm宽≤0.1mm深≤0.1mmN≤2@#@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3@#@凹痕、缩水@#@目测@#@无任何凹痕、缩水@#@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4@#@指纹、脏污@#@目测@#@无任何指纹、脏污@#@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5@#@裂痕、缺口@#@目测/卡尺@#@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裂痕,缺口可见@#@6@#@尺寸@#@投影仪/卡尺@#@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超出承认书的规格要求,或与样板不符@#@7@#@进料口@#@目测@#@不得有修剪不平整@#@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且不影响装配或外观@#@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影响装配或外观@#@8@#@毛刺或批峰@#@目视@#@不得有任何毛刺或批峰@#@可见仅影响外观但不影响装配且触摸无锋利感@#@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9@#@色差@#@目视@#@与样板对照不得有色差@#@与样板偏差不明显(小于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下)@#@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0@#@熔接痕@#@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1@#@气纹@#@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2@#@印刷图文@#@目视@#@字符清析无任何缺陷@#@无漏印,错印,错字,丝印@#@漏印,错印,错字,丝印字迹不可辨认@#@字体粗细偏差<@#@0.2mm@#@字体粗细偏差≥0.2mm@#@无明显断字,重影,锯齿@#@断字、重影、锯齿易见@#@字体颜色偏差目视不明显@#@字体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5.3.2产品B面:

@#@@#@NO.@#@检验项目@#@检测工具@#@接受@#@可接受@#@拒收@#@1@#@污点@#@杂质@#@气泡@#@目测或使用标准点的透明Film@#@无任何污点@#@杂质@#@气泡@#@一个异色点直径R<@#@0.3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一个异色点直径R≥0.3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模糊@#@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能清楚看见@#@2@#@划伤@#@目测@#@对比标准点的透明FILM片@#@无任何划伤@#@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有感划伤在任何角度均可看见@#@无感划伤,间距≥20mm,长L≤5.0mm宽≤0.1mm深≤0.1mmN≤2@#@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3@#@凹痕、缩水@#@目测@#@无任何凹痕、缩水@#@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4@#@指纹、脏污@#@目测@#@无任何指纹、脏污@#@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5@#@裂痕、缺口@#@目测/卡尺@#@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裂痕,缺口可见@#@6@#@尺寸@#@投影仪/卡尺@#@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超出承认书的规格要求,或与样板不符@#@7@#@进料口@#@目测@#@不得有修剪不平整@#@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且不影响装配或外观@#@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影响装配或外观@#@8@#@毛刺或批峰@#@目视@#@不得有任何毛刺或批峰@#@可见仅影响外观但不影响装配且触摸无锋利感@#@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9@#@色差@#@目视@#@与样板对照不得有色差@#@与样板偏差不明显(小于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下)@#@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0@#@熔接痕@#@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1@#@气纹@#@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2@#@缝隙@#@目视/塞规@#@不得有@#@缝隙四周均匀,即缝隙间距差≤0.2mm且缝隙间距≤0.25mm@#@缝隙四周不均匀,即缝隙间距差>@#@0.2mm或缝隙间距>@#@0.25mm@#@13@#@段差@#@用手触摸@#@不得有@#@手感不明显@#@手感明显@#@14@#@偏位@#@目视/卡尺@#@不得有@#@上盖与底盖偏差<@#@0.15m@#@上盖与底盖偏差≥0.15m@#@15@#@溢胶@#@目视/卡尺@#@不得有@#@面壳接缝处超声后溢胶,溢胶累计长度≤0.30mm且溢胶单边长度≤0.25mm.@#@面壳接缝处超声后溢胶,溢胶累计长度>@#@0.30mm或溢胶单边长度>@#@0.25mm.@#@5.3.3C面:

@#@@#@NO.@#@检验项目@#@检测工具@#@接受@#@可接受@#@拒收@#@1@#@污点@#@杂质@#@气泡@#@目测或使用标准点的透明Film@#@无任何污点@#@杂质@#@气泡@#@一个异色点直径R<@#@0.4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一个异色点直径R≥0.4mm或同色点直径R≥0.5mm,N>@#@1@#@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6mm@#@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模糊@#@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能清楚看见@#@2@#@划伤@#@目测@#@对比标准点的透明FILM片@#@无任何划伤@#@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有感划伤在任何角度均可看见@#@无感划伤,间距≥20mm,长L≤5.0mm宽≤0.1mm深≤0.1mmN≤2@#@无感划伤长L>@#@5.0mm宽>@#@0.1mm深>@#@0.1mm,N>@#@1@#@3@#@凹痕、缩水@#@目测@#@无任何凹痕、缩水@#@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4@#@指纹、脏污@#@目测@#@无任何指纹、脏污@#@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5@#@裂痕、缺口@#@目测/卡尺@#@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裂痕,缺口可见@#@6@#@尺寸@#@投影仪/卡尺@#@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超出承认书的规格要求,或与样板不符@#@7@#@进料口@#@目测@#@不得有修剪不平整@#@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且不影响装配或外观@#@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影响装配或外观@#@8@#@毛刺或批峰@#@目视@#@不得有任何毛刺或批峰@#@可见仅影响外观但不影响且触摸无锋利感@#@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9@#@色差@#@目视@#@与样板对照不得有色差@#@与样板偏差不明显(小于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下)@#@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0@#@熔接痕@#@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1@#@气纹@#@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5.4产品包装检验项目@#@5.4.1针对吸塑、说明书、吸塑内纸卡、配件检验标准如下:

@#@@#@NO.@#@检验项目@#@检测工具@#@接受@#@可接受@#@拒收@#@1@#@污点@#@杂质@#@气泡@#@目测或使用标准点的透明Film@#@无任何污点@#@杂质@#@气泡@#@一个异色点直径R<@#@3mm或同色点直径R<@#@5mm,N≤1@#@一个异色点直径R≥3mm或同色点直径R≥5mm,N>@#@1@#@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7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6mm@#@两个点间隔≥20mm异色点直径总和≥7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6mm@#@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模糊@#@间隔≤1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能清楚看见@#@2@#@划伤@#@目测@#@对比标准点的透明FILM片@#@无任何划伤@#@无感划伤长L≤23mm宽≤0.1mm深≤0.1mm,N≤1@#@有感划伤在任何角度均可看见@#@无感划伤,间距≥20mm,长L≤20mm宽≤0.1mm深≤0.1mmN≤2@#@无感划伤长L>@#@23mm宽>@#@0.1mm深>@#@0.1mm,N>@#@1@#@3@#@凹痕、缩水@#@目测@#@无任何凹痕、缩水@#@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4@#@指纹、脏污@#@目测@#@无任何指纹、脏污@#@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5@#@裂痕、缺口@#@目测/卡尺@#@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裂痕,缺口可见@#@6@#@尺寸@#@投影仪/卡尺@#@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超出承认书的规格要求,或与样板不符@#@7@#@进料口@#@目测@#@不得有修剪不平整@#@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且不影响装配或外观@#@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2mm影响装配或外观@#@8@#@毛刺或批峰@#@目视@#@不得有任何毛刺或批峰@#@可见仅影响外观但不影响装配且触摸无锋利感@#@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9@#@色差@#@目视@#@与样板对照不得有色差@#@与样板偏差不明显(小于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下)@#@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0@#@熔接痕@#@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1@#@气纹@#@目视@#@不得有@#@不明显可见@#@明显可见@#@12@#@缝隙@#@目视/塞规@#@不得有@#@缝隙四周均匀,即缝隙间距≤0.3mm@#@缝隙四周不均匀,即缝隙间距>@#@0.3mm@#@13@#@段差@#@用手触摸@#@不得有@#@手感不明显@#@手感明显@#@14@#@偏位@#@目视/卡尺@#@不得有@#@上盖与底盖偏差<@#@0.7mm@#@上盖与底盖偏差≥0.7mm@#@15@#@产品名称、型号@#@目视@#@清晰可见@#@清晰可见@#@产品名称、型号其中之一缺或难辩。

@#@@#@16@#@配件数量@#@目视@#@符合BOM要求@#@符合BOM要求@#@缺其中之一@#@17@#@印刷图文@#@目视@#@字符清晰无任何缺陷@#@无漏印,错印,错字,丝印@#@漏印,错印,错字,丝印字迹不可辨认@#@字体粗细偏差<@#@0.2mm@#@字体粗细偏差≥0.2mm@#@无明显断字,重影,锯齿@#@断字、重影、锯齿易见@#@字体颜色偏差目视不明显@#@字体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8@#@产品包装方式@#@目视@#@包装整齐、美观@#@包装整齐@#@产品、纸卡、说明书、吸塑、配件摆放位置不对@#@5.4.2针对外箱及内箱装箱检验标准如下:

@#@@#@NO@#@检验项目@#@检测工具@#@接受@#@可接受@#@拒收@#@1@#@污点@#@杂质@#@气泡@#@目测或使用标准点的透明Film@#@无任何污点@#@杂质@#@气泡@#@一个异色点直径R<@#@8mm或同色点直径R<@#@11mm,N≤1@#@一个异色点直径R≥8mm或同色点直径R≥12mm,N>@#@1@#@两个点间隔<@#@40mm异色点直径总和<@#@10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10mm@#@两个点间隔≥40mm异色点直径总和≥10mm@#@或同色点直径总和≥10mm@#@间隔≤5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模糊@#@间隔≤50mm三个点,在30CM视距观察能清楚看见@#@2@#@划伤@#@目测@#@无任何划伤@#@无感划伤长L≤70mm宽≤0.1mm深≤0.1mm,N≤1@#@有感划伤在任何角度均可看见@#@无感划伤,间距≥30mm,长L≤60mm宽≤0.1mm深≤0.1mmN≤2@#@无感划伤长L>@#@60mm宽>@#@0.1mm深>@#@0.1mm,N>@#@1@#@3@#@凹痕、缩水@#@目测@#@无任何凹痕、缩水@#@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4@#@指纹、脏污@#@目测@#@无任何指纹、脏污@#@仅反光角度可见@#@明显可见@#@5@#@裂痕、缺口@#@目测/卷尺@#@不得有任何裂痕/缺口不可见@#@任何裂痕/缺口不影响整体美观@#@裂痕,缺口影响整体美观@#@6@#@尺寸@#@投影仪/卷尺@#@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符合承认书的规格要求及与样板相同@#@超出承认书的规格要求,或与样板不符@#@7@#@进料口@#@目测@#@不得有修剪不平整@#@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3mm且不影响装配或外观@#@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3mm影响装配或外观@#@8@#@毛刺或批峰@#@目视@#@不得有任何毛刺或批峰@#@可见仅影响外观但不影响装配且触摸无锋利感@#@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9@#@色差@#@目视@#@与样板对照不得有色差@#@与样板偏差不明显(小于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下)@#@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0@#@产品名称、型号@#@目视@#@清晰可见@#@清晰可见@#@产品名称、型号其中之一缺或难辩。

@#@@#@11@#@产品装箱方式@#@目视@#@产品装箱整齐、美观@#@装箱整齐@#@产品装箱颠倒@#@12@#@配件数量@#@目视@#@符合BOM要求@#@符合BOM要求@#@缺其中之一@#@13@#@包装外箱印刷图文@#@目视@#@字符清晰无任何缺陷@#@无漏印,错印,错字,丝印@#@漏印,错印,错字,丝印字迹不可辨认@#@字体粗细偏差<@#@0.2mm@#@字体粗细偏差≥0.2mm@#@无明显断字,重影,锯齿@#@断字、重影、锯齿易见@#@字体颜色偏差目视不明显@#@字体颜色偏差明显(超出标准色码上下2个等级以上)@#@14@#@外箱@#@目视@#@无任何缺陷@#@包装箱干燥,胶带打包规范@#@包装箱受潮,胶带包装质量差之一者。

@#@@#@外箱无脏污、涂写@#@包装箱有明显脏污、有涂写。

@#@@#@印章可以辨认@#@印章模糊较难辨认@#@5.5面积规格以下图为标准;@#@单位:

@#@mm2@#@请看以下图表@#@";i:

2;s:

5963:

"@#@三:

@#@不锈钢拉丝产品检验规范@#@1.目的@#@本标准规定了产品的表面分区、抛光后的表面质量要求、降级接收要求和检验方法。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点支事业部不锈钢镜光、拉丝产品表面质量的检验。

@#@@#@3.职责@#@3.1、品管部:

@#@负责根据客户的要求、相关国家标准及抛光能力科学合理制订统一的抛光品质标准并依此进行检验。

@#@@#@3.2、生产部:

@#@负责根据品质标准进行生产作业。

@#@@#@4.表面分区@#@产品在安装之后,按照观察产品的习惯,是否容易观察到产品的表面来区分产品的主要外露面、次要外露面和不易看见的面。

@#@见表1@#@表1抛光产品表面的分区@#@表面分区@#@特点描述@#@重要度@#@主要外露面A@#@产品安装后最容易看到的表面。

@#@@#@极重要控制面@#@次要外露面B@#@向下的面、侧面、边位、角位、接合位、内弯曲位。

@#@@#@重要控制面@#@不易看到的面C@#@产品安装后的隐藏位、遮盖位。

@#@@#@一般控制面@#@5.不锈钢抛光产品@#@5.1不锈钢镜光产品@#@按磨光抛光工艺抛磨完工后,不锈钢镜光产品合格的表面质量按表2执行;@#@降级接收按表3执行。

@#@@#@表2不锈钢镜光产品表面要求@#@材质@#@表面质量标准要求@#@不@#@锈@#@钢@#@按镜光产品样板比对验收,从材质、抛光质量和产品保护三方面进行检验@#@材质方面@#@不允许有杂质点@#@不允许有沙孔@#@抛光方面@#@1、不允许有沙纹和麻纹路。

@#@@#@2、不允许有毛坯面残留。

@#@@#@抛光完工后不允许有下列变形现象。

@#@@#@a、孔要匀称,不得出现拉长变形现象。

@#@@#@b、平面要平整,不得出现凹陷或高低起伏的波浪面;@#@曲面要平滑,不得出现扭曲变形现象。

@#@@#@c、两面交接棱角线须符合要求不能凹陷(特殊要求除外)。

@#@@#@d、垂直的两个面,抛光完工后保持两个面构成的直角匀称。

@#@@#@不允许残留过热时的发白表面。

@#@@#@保护方面@#@1、不允许有夹伤、压痕、碰伤、擦花。

@#@@#@2、不允许有裂缝、孔洞、缺口。

@#@@#@表3不锈钢镜光产品表面质量降级接收要求尺寸单位:

@#@mm@#@缺陷点所在@#@的表面积mm²@#@@#@A面@#@B面@#@A面允许接收缺陷点总个数@#@直径≤0.1@#@允许数量(个)@#@0.1<直径≤0.4@#@允许数量(个)@#@B面允许接收缺陷点总个数@#@直径≤0.1@#@允许数量(个)@#@0.1<直径≤0.4允许数量@#@(个)@#@沙孔或杂质@#@砂孔@#@杂质@#@沙孔或杂质@#@沙孔或杂质@#@≤1000@#@1@#@1@#@0@#@0@#@2@#@2@#@管的焊缝位不限制沙孔个数@#@焊接位边缘或钻孔位边缘允许有1个沙孔,其它位不允许,管的焊缝位不限制沙孔个数。

@#@@#@1000--1500@#@2@#@1@#@0@#@1@#@3@#@3@#@1500-2500@#@3@#@2@#@0@#@1@#@4@#@4@#@2500--5000@#@4@#@3@#@0@#@1@#@5@#@5@#@5000--10000@#@5@#@4@#@0@#@1@#@6@#@6@#@>10000@#@产品表面积增加5000平方毫米,增加1个缺陷点@#@注:

@#@@#@1)缺陷点所在的表面积是指A面、B面和C面的表面积。

@#@@#@2)表中限定了A面和B面缺陷点的个数,A面和B面缺陷点的个数之和,为产品表面的缺陷点总个数。

@#@@#@3)表面缺陷点大于2时,两缺陷点间距大于10~20mm。

@#@@#@5.2不锈钢拉丝产品@#@按磨光抛光工艺抛磨完工后,不锈钢拉丝产品表面质量按表4执行,降级接收标准按表5执行。

@#@@#@表4不锈钢拉丝表面要求@#@材质@#@抛光表面@#@表面质量标准要求@#@不@#@锈@#@钢@#@拉@#@丝@#@按样板比对验收,从材质、抛光质量和产品保护三方面进行检验@#@材质方面@#@不允许有杂质点@#@不允许有沙孔@#@抛光方面@#@1)纹路粗细一致均匀,产品每一面的纹路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方向一致,产品的弯位允许有轻微的不影响产品外观的紊乱纹路。

@#@@#@2)不允许有毛坯面残留。

@#@@#@3)抛光完工后不允许有下列变形现象。

@#@@#@a、孔要匀称,不得出现拉长变形现象。

@#@@#@b、平面要平整,不得出现凹陷或高低起伏的波浪面;@#@曲面要平滑,不得出现扭曲变形现象。

@#@@#@c、两面交接棱角线须符合要求不能凹陷(特殊要求除外)。

@#@@#@d、垂直的两个面,抛光完工后保持两个面构成的直角匀称。

@#@@#@保护方面@#@1)不允许有夹伤、压痕、碰伤、擦花。

@#@@#@2)不允许有裂缝、孔洞、缺口。

@#@@#@表5不锈钢拉丝表面降级接收要求尺寸单位:

@#@mm@#@缺陷点所在的表面积mm²@#@@#@砂孔直径≤0.5@#@A面@#@B面@#@≤1000@#@0@#@焊接位边缘和钻孔位边缘允许有1个,除管的焊接缝上不限制外,其它表面不允许存在。

@#@@#@1000--1500@#@1@#@1500-2500@#@1@#@2500--5000@#@2@#@5000--10000@#@2@#@>10000@#@产品表面积增加5000平方毫米,增加1个缺陷点@#@注:

@#@ @#@1)缺陷点所在的表面积是指A面、B面和C面的表面积。

@#@@#@2)表中限定了A面和B面缺陷点的个数,A面和B面缺陷点的个数之和,为产品表面的缺陷点总个数。

@#@@#@3)表面缺陷点大于2时,两缺陷点间距大于10-20mm。

@#@@#@6.检验方法@#@6.1目力测试,视力大于1.2,在220V50HZ18/40W萤光灯和220V50HZ40W的日光灯下,目测距离为45±@#@5cm。

@#@@#@6.2双手带作业手套握持抛光件。

@#@@#@6.2.1产品水平放置,目测该面,检查完后,以两手为轴旋转到相邻的一面的角度目测,逐步检查每一面。

@#@@#@6.2.2上一方向目测完工后,旋转90度,变为南北方向,先上下旋转一定的角度目测,逐步检查每一面。

@#@@#@6.3镜光、亚光、拉丝检验参照标准图形@#@@#@(图1)镜光(图2)拉丝(图3)亚光@#@(拉丝+喷砂)@#@";i:

3;s:

20748:

"2-5钢结构计算@#@2-5-1钢结构计算用表@#@为保证承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防止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脆性破坏,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法、钢材厚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钢材牌号和材性。

@#@@#@承重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钢、Q345钢、Q390钢和Q420钢,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当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时,尚应符合相应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对Q235钢宜选用镇静钢或半镇静钢。

@#@@#@承重结构的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的合格保证。

@#@@#@焊接承重结构以及重要的非焊接承重结构的钢材还应具有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

@#@@#@对于需要验算疲劳的焊接结构的钢材,应具有常温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当结构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0℃但高于-20℃时,Q235钢和Q345钢应具有0℃C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Q390钢和Q420钢应具有-2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当结构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20℃时,对Q235钢和Q345钢应具有-2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Q390钢和Q420钢应具有-4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对于需要验算疲劳的非焊接结构的钢材亦应具有常温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当结构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20℃时,对Q235钢和Q345钢应具有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Q390钢和Q420钢应具有-2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当焊接承重结构为防止钢材的层状撕裂而采用Z向钢时,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的规定。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材料强度的标准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应根据钢材厚度或直径按表2-77采用。

@#@钢铸件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78采用。

@#@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79至表2-81采用。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2-77@#@钢材@#@抗拉、抗压和抗弯f@#@抗剪@#@fv@#@端面承压(刨平顶紧)@#@fce@#@牌号@#@厚度或直径(mm)@#@Q235钢@#@≤16@#@215@#@125@#@325@#@>16~40@#@205@#@120@#@>40~60@#@200@#@115@#@>60~100@#@190@#@110@#@Q345钢@#@≤16@#@310@#@180@#@400@#@>16~35@#@295@#@170@#@>35~50@#@265@#@155@#@>50~100@#@250@#@145@#@Q390钢@#@≤16@#@350@#@205@#@415@#@>16~35@#@335@#@190@#@>35~50@#@315@#@180@#@>50~100@#@295@#@170@#@Q420钢@#@≤16@#@380@#@220@#@440@#@>16~35@#@360@#@210@#@>35~50@#@340@#@195@#@>50~100@#@325@#@185@#@注:

@#@表中厚度系指计算点的钢材厚度,对轴心受力构件系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

@#@@#@钢铸件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2-78@#@钢号@#@抗拉、抗压和抗弯@#@f@#@抗剪@#@fv@#@端面承压(刨平顶紧)@#@fce@#@ZG200-400@#@155@#@90@#@260@#@ZG230-450@#@180@#@105@#@290@#@ZG270-500@#@210@#@120@#@325@#@ZG310-570@#@240@#@140@#@370@#@焊缝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2-79@#@焊接方法和焊条型号@#@构件钢材@#@对接焊缝@#@角焊缝@#@牌号@#@厚度或直径@#@(mm)@#@抗压@#@fcw@#@焊缝质量为下列等级时,抗拉ftw@#@抗剪@#@抗拉、抗压和抗剪@#@一级、二级@#@三级@#@fvw@#@ffw@#@自动焊、半自动焊和E43型焊条的手工焊@#@Q235钢@#@≤16@#@215@#@215@#@185@#@125@#@160@#@>16~40@#@205@#@205@#@175@#@120@#@>40~60@#@200@#@200@#@170@#@115@#@>60~100@#@190@#@190@#@160@#@110@#@自动焊、半自动焊和E50型焊条的手工焊@#@Q345钢@#@≤16@#@310@#@310@#@265@#@180@#@200@#@>16~35@#@295@#@295@#@250@#@170@#@>35~50@#@265@#@265@#@225@#@155@#@>50~100@#@250@#@250@#@210@#@145@#@自动焊、半自动焊和E55型焊条的手工焊@#@Q390钢@#@≤16@#@350@#@350@#@300@#@205@#@220@#@>16~35@#@335@#@335@#@285@#@190@#@>35~50@#@315@#@315@#@270@#@180@#@>50~100@#@295@#@295@#@250@#@180@#@自动焊、半自动焊和E55型焊条的手工焊@#@Q420钢@#@≤16@#@380@#@380@#@320@#@220@#@220@#@>16~35@#@360@#@360@#@305@#@210@#@>35~50@#@340@#@340@#@290@#@195@#@>50~100@#@325@#@325@#@275@#@185@#@注:

@#@1.自动焊和半自动焊所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保证其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碳素钢埋弧焊用焊剂》GB/T5293和《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T12470中相关的规定;@#@@#@2.焊缝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规定。

@#@其中厚度小于8mm钢材的对接焊缝,不宜用超声波探伤确定焊缝质量等级;@#@@#@3.对接焊缝抗弯受压区强度设计值取fcw,抗弯受拉区强度设计值取ftw。

@#@@#@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2-80@#@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普通螺栓@#@锚栓@#@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C级螺栓@#@A级、B级螺栓@#@抗拉@#@抗剪@#@承压@#@抗拉@#@抗剪@#@承压@#@抗拉@#@抗拉@#@抗剪@#@承压@#@ftb@#@fvb@#@fcb@#@ftb@#@fvb@#@fcb@#@fta@#@ftb@#@fvb@#@fcb@#@普通螺栓@#@4.6级、4.8级@#@170@#@140@#@-@#@-@#@-@#@-@#@-@#@-@#@-@#@-@#@5.6级@#@-@#@-@#@-@#@210@#@190@#@-@#@-@#@-@#@-@#@-@#@8.8级@#@-@#@-@#@-@#@400@#@320@#@-@#@-@#@-@#@-@#@-@#@锚栓@#@Q235钢@#@-@#@-@#@-@#@-@#@-@#@-@#@140@#@-@#@-@#@-@#@Q345钢@#@-@#@-@#@-@#@-@#@-@#@-@#@180@#@-@#@-@#@-@#@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8.8级@#@-@#@-@#@-@#@-@#@-@#@-@#@400@#@250@#@-@#@10.9级@#@-@#@-@#@-@#@-@#@-@#@-@#@-@#@500@#@310@#@-@#@构件@#@QZ35钢@#@-@#@-@#@305@#@-@#@-@#@405@#@-@#@-@#@-@#@470@#@Q345钢@#@-@#@-@#@385@#@-@#@-@#@510@#@-@#@-@#@-@#@590@#@Q390钢@#@-@#@-@#@400@#@-@#@-@#@530@#@-@#@-@#@-@#@615@#@Q420钢@#@-@#@-@#@425@#@-@#@-@#@560@#@-@#@-@#@-@#@655@#@注:

@#@1.A级螺栓用于d≤24mm和l≤10d或l≤150mm(按较小值)的螺栓;@#@B级螺栓用于d>24mm或l>10d或l>150mm(按较小值)的螺栓。

@#@d为公称直径,l为螺杆公称长度;@#@@#@2.A、B级螺栓孔的精度和孔壁表面粗糙度,C级螺栓孔的允许偏差和孔壁表面粗糙度,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要求。

@#@@#@铆钉连接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2-81@#@铆钉钢号和构件@#@钢材牌号@#@抗拉(钉头拉脱)@#@抗剪fvT@#@承压fcT@#@ftT@#@I类孔@#@II类孔@#@I类孔@#@II类孔@#@铆钉@#@BL2或BL3@#@120@#@185@#@155@#@-@#@-@#@构件@#@Q235钢@#@-@#@-@#@-@#@450@#@365@#@Q345钢@#@-@#@-@#@-@#@565@#@460@#@Q390钢@#@-@#@-@#@-@#@590@#@480@#@注:

@#@1.属于下列情况者为I类孔:

@#@@#@1)在装配好的构件上按设计孔径钻成的孔;@#@@#@2)在单个零件和构件上按设计孔径分别用钻模钻成的孔;@#@@#@3)在单个零件上先钻成或冲成较小的孔径,然后在装配好的构件上再扩钻至设计孔径的孔。

@#@@#@2.在单个零件上一次冲成或不用钻模钻成设计孔径的孔属于II类孔。

@#@@#@计算下列情况的结构构件或连接时,上述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

@#@@#@1.单面连接的单角钢@#@1)按轴心受力计算强度和连接 0.85;@#@@#@2)按轴心受压计算稳定性@#@等边角钢 0.6+0.0015δ,但不大于1.0:

@#@@#@短边相连的不等边角钢 0.5+0.0025δ,但不大于1.0;@#@@#@长边相连的不等边角钢 0.70;@#@@#@几为长细比,对中间无连接的单角钢压杆,应按最小回转半径计算,当δ<20时,取δ=20;@#@@#@2.无垫板的单面施焊对接焊缝 0.85;@#@@#@3.施工条件较差的高空安装焊缝和铆钉连接 0.90;@#@@#@4.沉头和半沉头铆钉连接 0.80。

@#@@#@注:

@#@当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其折减系数应连乘。

@#@@#@钢材和钢铸件的物理性能指标见表2-82。

@#@@#@钢材和钢铸件的物理性能指标表2-82@#@弹性模量E@#@(N/mm2)@#@剪变模量G@#@(N/mm2)@#@线膨胀系数α@#@(以每℃计)@#@质量密度ρ@#@(kg/m3)@#@206×@#@103@#@79×@#@103@#@12×@#@10-6@#@7850@#@吊车梁、楼盖梁、屋盖梁、工作平台梁以及墙架构件的挠度不宜超过表2-83所列的容许值。

@#@@#@受弯构件挠度允许值表2-83@#@项次@#@构件类别@#@挠度允许值@#@[νT]@#@[νQ]@#@1@#@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按自重和起重量最大的一台吊车计算挠度)@#@

(1)手动吊车和单梁吊车(含悬挂吊车)@#@

(2)轻级工作制桥式吊车@#@(3)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4)重级工作制桥式吊车@#@l/500@#@l/800@#@l/1000@#@l/1200@#@2@#@手动或电动葫芦的轨道梁@#@l/400@#@3@#@有重轨(重量等于或大于38kg/m)轨道的工作平台梁@#@有轻轨(重量等于或大于24kg/m)轨道的工作平台梁@#@l/600@#@l/400@#@4@#@楼(屋)盖梁或桁架,工作平台梁(第3项除外)和平台板@#@

(1)主梁或衔架(包括设有悬挂起重设备的梁和桁架)@#@

(2)抹灰顶棚的次梁@#@(3)除

(1)、

(2)款外的其他梁(包括楼梯梁)@#@(4)屋盖檩条@#@支承无积灰的瓦楞铁和石棉瓦屋面者@#@支承压型金属板有积灰的瓦楞铁和石棉瓦等屋面者@#@支承其他屋面材料者@#@(5)平台板@#@l/400@#@l/250@#@l/250@#@l/150@#@l/200@#@l/200@#@l/150@#@l/500@#@l/350@#@l/300@#@5@#@墙架构件(风荷载不考虑阵风系数)@#@

(1)支柱@#@

(2)抗风桁架(作为连续支柱的支承时)@#@(3)砌体墙的横梁(水平方向)@#@(4)支承压型金属板、瓦楞铁和石棉瓦墙面的横梁(水平方向)@#@(5)带有玻璃窗的横梁(竖直和水平方向)@#@l/200@#@l/400@#@l/1000@#@l/300@#@l/200@#@l/200@#@注:

@#@1.l为受弯构件的跨度(对悬臂梁和伸臂梁为悬伸长度的2倍)。

@#@@#@2.[νT]为全部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挠度(如有起拱应减去拱度)允许值;@#@@#@[νQ]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挠度允许值。

@#@@#@框架结构的水平位移允许值:

@#@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框架柱顶水平位移和层间相对位移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1.无桥式吊车的单层框架的柱顶位移 H/150@#@2.有桥式吊车的单层框架的柱顶位移 H/400@#@3.多层框架的柱顶位移 H/500@#@4.多层框架的层间相对位移 h/400@#@H为自基础顶面至柱顶的总高度;@#@h为层高。

@#@@#@注:

@#@1.对室内装修要求较高的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层间相对位移宜适当减小。

@#@无墙壁的多层框架结构,层间相对位移可适当放宽。

@#@@#@2.对轻型框架结构的柱顶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均可适当放宽。

@#@@#@桁架弦杆和单系腹杆的计算长度见表2-84。

@#@@#@桁架弦杆和单系腹杆的计算长度l0表2-84@#@项次@#@弯曲方向@#@弦杆@#@腹杆@#@支座斜杆和支座竖杆@#@其他腹杆@#@1@#@在桁架平面内@#@l@#@l@#@0.8l@#@2@#@在桁架平面外@#@l1@#@l@#@l@#@3@#@斜平面@#@-@#@l@#@0.9l@#@注:

@#@1.l为构件的几何长度(节点中心间距离);@#@l1为桁架弦杆侧向支承点之间的距离。

@#@@#@2.斜平面系指与桁架平面斜交的平面,适用于构件截面两主轴均不在桁架平面内的单角钢腹杆和双角钢十字形截面腹杆。

@#@@#@3.无节点板的腹杆计算长度在任意平面内均取其等于几何长度(钢管结构除外)。

@#@@#@受拉构件的允许长细比见表2-85。

@#@受压构件的允许长细比见表2-86。

@#@@#@受拉构件的允许长细比表2-85@#@项次@#@构件名称@#@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和结构@#@一般建筑结构@#@有重级工作制吊车的厂房@#@1@#@桁架的杆件@#@350@#@250@#@250@#@2@#@吊车梁或吊车桁架以下的柱间支撑@#@300@#@200@#@-@#@3@#@其他拉杆、支撑、系杆等(张紧的圆钢除外)@#@400@#@350@#@-@#@注:

@#@1.承受静力荷载的结构中,可仅计算受拉构件在竖向平面内的长细比。

@#@@#@2.在直接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中,单角钢受拉构件长细比的计算方法与表2-86注2相同。

@#@@#@3.中、重级工作制吊车桁架下弦杆的长细比不宜超过200。

@#@@#@4.在设有夹钳或刚性料耙等硬钩吊车的厂房中,支撑(表中第2项除外)的长细比不宜超过300。

@#@@#@5.受拉构件在永久荷载与风荷载组合作用下受压时,其长细比不宜超过250。

@#@@#@6.跨度等于或大于60m的桁架,其受拉弦杆和腹杆的长细比不宜超过300(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250(直接承受动力荷载)。

@#@@#@受压构件的允许长细比表2-86@#@项次@#@构件名称@#@允许长细比@#@1@#@柱、桁架和天窗架中的杆件@#@150@#@柱的缀条、吊车梁或吊车桁架以下的柱间支撑@#@2@#@支撑(吊车梁或吊车桁架以下的柱间支撑除外)@#@200@#@用以减少受压构件长细比的杆件@#@注:

@#@1.桁架(包括空间桁架)的受压腹杆,当其内力等于或小于承载能力的50%时,允许长细比值可取为200。

@#@@#@2.计算单角钢受压构件的长细比时,应采用角钢的最小回转半径,但在计算交叉杆件平面外的长细比时,可采用与角钢肢边平行轴的回转半径。

@#@@#@3.跨度等于或大于60m的桁架,其受压弦杆和端压杆的允许长细比值宜取为100,其他受压腹杆可取为150(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120(直接承受动力荷载)。

@#@@#@单层厂房阶形柱计算长度的折减系数见表2-87。

@#@@#@单层厂房阶形柱计算长度的折减系数表2-87@#@厂房类型@#@折减@#@系数@#@单跨或多跨@#@纵向温度区段内一个柱列的柱子数@#@屋面情况@#@厂房两侧是否有通长的屋盖纵向水平支撑@#@单跨@#@等于或少于6个@#@-@#@-@#@0.9@#@多于6个@#@非大型混凝土屋面板的屋面@#@无纵向水平支撑@#@有纵向水平支撑@#@0.8@#@大型混凝土屋面板的屋面@#@-@#@多跨@#@-@#@非大型混凝土屋面板的屋面@#@无纵向水平支撑@#@有纵向水平支撑@#@0.7@#@大型混凝土屋面板的屋面@#@-@#@注:

@#@有横梁的露天结构(如落锤车间等),其折减系数可采用0.9。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中摩擦面抗滑移系数见表2-88。

@#@一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见表2-89。

@#@@#@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μ表2-88@#@在连接处构件接触面的处理方法@#@构件的钢号@#@Q235钢@#@Q345钢、Q390钢@#@Q420钢@#@喷砂(丸)@#@0.45@#@0.50@#@0.50@#@喷砂(丸)后涂无机富锌漆@#@0.35@#@0.40@#@0.40@#@喷砂(丸)后生赤锈@#@0.45@#@0.50@#@0.50@#@钢丝刷清除浮锈或未经处理的干净轧制表面@#@0.30@#@0.35@#@0.40@#@一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P(kN)表2-89@#@螺栓的性能等级@#@螺栓公称直径(mm)@#@M16@#@M20@#@M22@#@M24@#@M27@#@M30@#@8.8级@#@80@#@125@#@150@#@175@#@230@#@280@#@10.9级@#@100@#@155@#@190@#@225@#@290@#@355@#@螺栓或铆钉的允许距离见表2-90。

@#@@#@螺栓或铆钉的最大、最小允许距离表2-90@#@名称@#@位置和方向@#@最大允许距离@#@(取两者的较小值)@#@最小允许距离@#@中心间距@#@外排(垂直内力方向或顺内力方向)@#@8d0或12t@#@3d0@#@中间排@#@垂直内力方向@#@16d0或24t@#@顺内力方向@#@构件受压力@#@12d0或18t@#@构件受拉力@#@16d0或24t@#@沿对角线方向@#@-@#@中心至构件边缘距离@#@顺内力方向@#@4d0或8t@#@2d0@#@垂直内力方向@#@剪切边或手工气割边@#@1.5d0@#@轧制边、自动气割或锯割边@#@高强度螺栓@#@其他螺栓或铆钉@#@1.2d0@#@注:

@#@1.d0为螺栓或铆钉的孔径,t为外层较薄板件的厚度。

@#@@#@2.钢板边缘与刚性构件(如角钢、槽钢等)相连的螺栓或铆钉的最大间距,可按中间排的数值采用。

@#@@#@常见型钢及其组合截面的回转半径的近似值见表2-91。

@#@@#@常见型钢及其组合截面的回转半径的近似值表表2-91@#@圆形钢管规格及截面特征见表2-92。

@#@@#@圆形钢管规格及截面特征表表2-92@#@直径@#@外径D@#@(mm)@#@壁厚t@#@(mm)@#@截面面积@#@(cm2)@#@理论重量@#@(kg/m)@#@外表面积@#@(m2/m)@#@截面特征@#@I@#@(cm4)@#@W@#@(cm3)@#@i@#@(cm)@#@Ik@#@(cm4)@#@Z0@#@(cm)@#@(mm)@#@(in)@#@40@#@1½@#@@#@48@#@3.5@#@4.89@#@3.84@#@0.151@#@50@#@2@#@57@#@3.5@#@5.88@#@4.62@#@0.179@#@21.14@#@7.42@#@1.90@#@42.27@#@2.85@#@60@#@3.5@#@6.21@#@4.88@#@0.188@#@24.88@#@8.30@#@2.00@#@49.77@#@3.00@#@70@#@2½@#@@#@75.7@#@3.8@#@8.56@#@6.64@#@0.237@#@55.16@#@14.59@#@2.54@#@110.32@#@3.78@#@76@#@4.0@#@9.05@#@7.10@#@0.239@#@58.81@#@15.48@#@2.55@#@117.62@#@3.80@#@5.0@#@11.15@#@8.75@#@0.239@#@70.62@#@18.59@#@2.52@#@141.25@#@3.80@#@80@#@3@#@88.5@#@4.0@#@10.62@#@8.34@#@0.278@#@94.99@#@21.44@#@2.99@#@189.97@#@4.43@#@89@#@4.0@#@10.68@#@8.40@#@0.280@#@96.68@#@21.73@#@3.01@#@193.36@#@4.45@#@5.0@#@13.20@#@9.24@#@0.280@#@116.79@#@26.24@#@2.98@#@233.58@#@4.45@#@100@#@4@#@108@#@4.0@#@13.07@#@10.30@#@0.339@#@176.95@#@32.77@#@3.68@#@353.91@#@5.40@#@6.0@#@19.23@#@15.09@#@0.339@#@250.90@#@40.46@#@3.61@#@501.81@#@5.40@#@114@#@4.0@#@13.82@#@10.85@#@0.358@#@209.35@#@36.73@#@3.89@#@418.70@#@5.70@#@125@#@5@#@133@#@4.0@#@16.21@#@12.73@#@0.418@#@339.53@#@50.76@#@4.56@#@675.05@#@6.65@#@6.0@#@23.94@#@18.79@#@0.418@#@483.72@#@72.74@#@4.50@#@967.43@#@6.65@#@140@#@4.5@#@19.16@#@15.40@#@0.410@#@440.12@#@62.87@#@4.79@#@880.24@#@7.00@#@150@#@6@#@159@#@4.5@#@21.84@#@17.15@#@0.500@#@652.27@#@82.05@#@5.46@#@1304.54@#@7.95@#@6.0@#@28.84@#@22.64@#@0.500@#@845.19@#@106.31@#@5.42@#@1690.38@#@7.95@#@165@#@4.5@#@22.69@#@17.81@#@0.518@#@731.21@#@88.63@#@5.68@#@1462.41@#@8.25@#@200@#@8@#@219@#@6.9@#@40.15@#@31.52@#@0.688@#@2278.74@#@208.10@#@7.53@#@4557.59@#@10.95@#@9.0@#@59.38@#@46.61@#@0.688@#@3279.13@#@299.46@#@7.43@#@6558.25@#@10.95@#@250@#@10@#@273@#@8.0@#@66.68@#@52.28@#@0.858@#@5851.73@#@428.70@#@9.37@#@11702.46@#@13.65@#@11.0@#@90.62@#@71.09@#@0.858@#@7782.56@#@570.15@#@9.27@#@15565.11@#@13.65@#@300@#@12@#@325@#@8.0@#@79.67@#@62.54@#@1.021@#@10013.94@#@616.24@#@11.21@#@20027.81@#@16.25@#@13.0@#@124.42@#@100.03@#@1.021@#@15531.78@#@955.80@#@11.04@#@31063.57@#@16.25@#@注:

@#@I——毛截面惯性矩;@#@W——毛截面抵抗矩;@#@i——回转半径;@#@Ik——抗扭惯性矩;@#@Z0——截面重心到边缘距离。

@#@@#@2-5-2钢结构计算公式@#@1.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公式(表2-93)@#@强度和稳定性计算表表2-93@#@2.连接计算公式(表2-94)@#@连接计算公式表2-94@#@2-5-3钢管结构计算@#@1.适用于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在节点处直接焊接的钢管桁架结构。

@#@@#@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不应超过100()。

@#@轴心受压方管或矩形管的最大外缘尺寸与壁厚之比,不应超40。

@#@@#@2.钢管节点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

(1)主管外径应大于支管外径,主管壁厚不应小于支管壁厚。

@#@在支管与主管连接处不得将支管穿入主管内。

@#@@#@

(2)主管和支管或两支管轴线之间的夹角θi不宜小于30°@#@。

@#@@#@(3)支管与主管的连接节点处,应尽可能避免偏心。

@#@@#@(4)支管与主管的连接焊缝,应沿全周连续焊接并平滑过渡。

@#@@#@(5)支管端部宜用自动切管机切割,支管壁厚小于6mm时可不切坡口。

@#@@#@3.支管与主管的连接可沿全周用角焊缝,也可部分用角焊缝、部分用对接焊缝,支管管壁与主管管壁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20°@#@的区域宜用对接焊缝或带坡口的角焊缝。

@#@角焊缝的焊脚尺寸hf不宜大于支管壁厚的两倍。

@#@@#@4.支管与主管的连接焊缝为全周角焊缝,按下式计算,但取βf=1:

@#@@#@角焊缝的有效厚度he,当支管轴心受力时取0.7hf。

@#@角焊缝的计算长度lw,按下列公式计算:

@#@@#@

(1)在圆管结构中取支管与主管相交线长度:

@#@@#@式中d、di——主管和支管外径;@#@@#@θi——主管轴线与支管轴线的夹角。

@#@@#@

(2)在矩形管结构中,支管与主管交线的计算长度,对于有间隙的K形和N形节点:

@#@@#@对于T、Y、X形节点@#@式中hi、bi——分别为支管的截面高度和宽度。

@#@@#@5.为保证节点处主管的强度,支管的轴心力不得大于表2-95规定的承载力设计值:

@#@@#@支管轴心力的承载力设计值表2-95@#@圆管结构的节点形式见图2-2。

@#@@#@图2-2圆管结构的节点形式@#@(a)X形节点;@#@(b)T形和Y形受拉节点;@#@(c)T形和Y形受压节点;@#@@#@(d)K形节点;@#@(e)TT形节点;@#@(f)KK形节点@#@2-5-4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组";i:

4;s:

16972:

"一、@#@1落料和冲孔:

@#@落料和冲孔又称冲裁,是使坯料按封闭轮廓分离。

@#@落料是被分离的部分为所需要的工件,而留下的周边是废料;@#@冲孔则相反。

@#@@#@2焊接:

@#@将分离的金属用局部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兼而使用等手段,借助于金属内部原子的结合和扩散作用牢固的连接起来,形成永久性接头的过程。

@#@@#@3顺序凝固:

@#@是采用各种措施保证铸件结构各部分,从远离冒口的部分到冒口之间建立一个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实现由远离冒口的部分最先凝固,在向冒口方向顺序凝固,使缩孔移至冒口中,切除冒口即可获得合格零件的铸造工艺@#@同时凝固:

@#@是指采取一些工艺措施,使铸件个部分温差很小,几乎同时进行凝固获得合格零件的铸造工艺@#@4.缩孔、缩松液态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因而在铸件最后凝固部位出现大而集中的孔洞,这种孔洞称为缩孔,而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分散性缩孔,简称缩松。

@#@@#@5.直流正接:

@#@将焊件接电焊机的正极,焊条接其负极;@#@用于较厚或高熔点金属的焊接。

@#@@#@直流反接:

@#@将焊件接电焊机的负极,焊条接其正极;@#@用于轻薄或低熔点金属的焊接。

@#@@#@6自由锻造:

@#@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材料在上下两个砧铁之间或锤头与砧铁之间产生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锻件的成形过程。

@#@@#@模型锻造:

@#@它包括模锻和镦锻,它是将加热或不加热的坯料置于锻模模膛内,然后施加冲击力或压力使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获得锻件的锻造成型过程。

@#@@#@7.钎焊:

@#@利用熔点比钎焊金属低的钎料作填充金属,适当加热后,钎料熔化将处于固态的焊件连接起来的一种方法。

@#@@#@8.金属焊接性:

@#@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即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

@#@@#@9,粉末冶金:

@#@是用金属粉末做原料,经压制后烧结而制造各种零件和产品的方法。

@#@@#@二、@#@1、铸件中可能存在的气孔有侵入气孔、析出气孔、反应气孔三种。

@#@@#@2、金属粉末的基本性能包括成分、粒径分布、颗粒形状和大小以及技术特征等。

@#@@#@3、砂型铸造常用的机器造型方法有震实造型、微震实造型、高压造型、抛砂造型等。

@#@@#@4、影响金属焊接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

@#@@#@5、粉末压制生产技术流程为粉末制取、配混、压制成形、烧结、其他处理加工。

@#@@#@6、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有金属流动性、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四个方面。

@#@@#@7、金属材料的可锻性常用金属的塑性指标和变形抗力来综合衡量。

@#@@#@8、熔化焊接用焊条通常由焊芯和药皮组成,其中焊芯的主要作用为作为电源的一个电极,传导电流,产生电弧、熔化后作为填充材料,与母材一起构成焊缝金属等。

@#@@#@9、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规律是体积不变定律和最小阻力定律。

@#@@#@10、一般砂型铸造技术的浇注系统结构主要由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组成。

@#@@#@11、硬质合金是将一些难熔的金属碳化物和金属黏结剂粉末混合,压制成形,并经烧结而形成的一类粉末压制品@#@12、液态金属浇入铸型后,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室温都经历液态收缩,固态收缩,凝固收缩三个互相关联的收缩阶段。

@#@@#@13、按照熔炉的特点,铸造合金的熔炼可分为冲天炉熔炼、电弧炉熔炼、感应电炉熔炼、坩埚炉熔炼等。

@#@@#@14、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矿物还原法、电解法、雾化法、机械粉碎法、研磨法等。

@#@@#@15、焊接过程中对焊件进行了局部不均匀加热,是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的根本原因。

@#@@#@16、根据钎料熔点不同,钎焊可分为硬钎焊和软钎焊两大类,其温度分界为450℃。

@#@@#@17、固态材料的连接可分为永久性,非永久性两种。

@#@@#@18、铸造成型过程中,影响合金收缩的因素有金属自身的成分、温度、相变和外界阻力。

@#@@#@19、金属的焊接性是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其评定的方法有碳当量法、冷裂纹敏感系数法。

@#@@#@20、按金属固态成形的温度将成形过程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冷变形过程,其二是热变形过程,它们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为分界限。

@#@@#@21、模锻时飞边的作用是强迫充填,容纳多余的金属,减轻上模对下模的打击,起缓冲作用。

@#@@#@三、@#@1、板料加工技术过程中冲裁凸、凹模和拉深凸、凹模有何不同。

@#@@#@答:

@#@主要区别在于工作部分凸模与凹模的间隙不同,而且拉深的凸凹模上没有锋利的刃口。

@#@冲裁凸凹模有锋利的刃口和适当的间隙;@#@拉深凸凹模有适当的圆角和较大的间隙。

@#@@#@2、手工电弧焊用焊条的选用原则是什么?

@#@P143@#@答:

@#@1)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2)根据焊件的工作条件和结构特点,@#@3)根据焊接设备、施工条件和焊接技术性能。

@#@@#@3、焊接应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减少和消除焊接应力的措施有哪些?

@#@@#@答:

@#@根本原因:

@#@焊接过程中对焊件进行了局部不均匀加热。

@#@@#@措施:

@#@1)选择合理的焊接顺序,应尽量使焊缝自由收缩而不受较大约束;@#@@#@2)焊前预热,焊前将工件预热到350~400℃,然后再进行焊接;@#@@#@3)加热“减应区”,在焊件结构上选择合适的部位加热后再焊接;@#@@#@4)焊后热处理。

@#@去应力退火,即将工件均匀加热后到600–650℃保温一段时间后冷却。

@#@整体高温回火消除焊接应力最好。

@#@@#@4、铸造成形的浇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其功能是什么?

@#@@#@答:

@#@浇注系统结构主要由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组成。

@#@@#@功能:

@#@1)腔与浇包连接起来,平稳地导入液态金属;@#@@#@2)及排除铸型型腔中的空气及其他其他;@#@@#@3)调节铸型与铸件各部分的稳定分布以控制铸件的凝固顺序;@#@@#@4)保证液态金属在最合适的时间范围内充满铸型,不使金属过度氧化,有足够的压力头,并保证金属液面在铸型型腔内有适当的上升速度等。

@#@@#@5、熔炼铸造合金应满足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答:

@#@1)熔炼出符合材质性能要求的金属液,而且化学成分的波动应尽量小;@#@@#@2)熔化并过热金属的高温;@#@@#@3)有充足和适时的金属液供应;@#@@#@4)低的能耗和熔炼费用;@#@@#@5)噪声和排放的污染物严格控制在法定范围内。

@#@@#@7、简述铸件上冒口的作用和冒口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原则。

@#@@#@答:

@#@补偿铸件收缩,防止产生缩孔和缩松缺陷,集渣和通、排气。

@#@原则:

@#@凝固实际应大于或等于铸件(或补缩部分)的凝固时间;@#@有足够的金属液补充铸件的收缩;@#@与铸件被补缩部位之间必须挫折补缩通道。

@#@@#@8、简述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的特点。

@#@@#@答:

@#@砂型铸造适应性广,技术灵活性大,不受零件的形状、大小、复杂程度及金属合金种类限制,生产过程简单,但其尺寸精度低及表面粗糙度高;@#@铸件内部品质低;@#@技术经济指标低。

@#@特种铸造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指标材料消耗少,老大条件好。

@#@生产过程易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

@#@但其适应性差,上次准备工作量大,技术装备复杂。

@#@@#@9、焊接用焊条药皮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作用是什么?

@#@@#@答:

@#@由稳弧剂、造渣剂、造气剂、脱氧剂、合金剂、粘结剂组成。

@#@@#@作用:

@#@稳弧剂在电弧高温下易产生钾钠等的离子,帮组电子发射,有利于稳弧和使电弧稳定燃烧。

@#@@#@造渣剂焊接时形成熔渣,对液态金属起到保护作用,碱性渣CaO还可以起脱硫磷的作用。

@#@@#@造气剂造成一定量的气体,隔绝空气,保护焊接熔滴和熔池。

@#@@#@脱氧剂对熔池金属起脱氧作用,锰还有脱硫作用。

@#@@#@合金剂使焊缝金属获得必要的合金成分。

@#@@#@粘结剂将药皮牢固的粘在钢芯上。

@#@@#@10、简述碱性焊条和酸性焊条的性能和用途。

@#@@#@答:

@#@酸性焊条:

@#@氧化性强,焊接时具有优良的焊接性能,如稳弧性好,脱渣能力好,飞溅小,焊缝成形美观等,对铁锈、油污和水分等容易导致气孔的有害物质敏感性较低。

@#@@#@用途:

@#@若母材中碳、硫、磷含量较高,则选用抗裂性能好的碱性焊条,对于承载交变载荷、冲击载荷的焊接结构,或者形状复杂、厚度大、刚性大的焊件,应选用碱性低氢型焊条。

@#@@#@碱性焊条:

@#@有较强的脱氧、去氧、除硫和抗裂纹的能力,焊缝力学性能好,但焊接技术不如酸性焊条,如引弧困难,电弧稳定性差等,一般要求用直流电源。

@#@而且药皮熔点较高,还应采用直流反接法。

@#@碱性焊条对油污、铁锈和水分较敏感,焊接时容易产生气孔。

@#@@#@用途:

@#@无法清理或在焊件坡口处有较多油污、铁锈、水分等赃物时。

@#@在保证焊缝品质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成本低、劳动条件好,无特殊要求时应尽量选用焊接技术性能好的酸性焊条。

@#@@#@11、硬质合金的分类情况及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硬质合金有3类:

@#@1、钨钴类(YG)2、钨钴钛类(YT)3、钨钽类(YW)@#@主要用途:

@#@1.YG切削脆性材料的刀具,如切削铸铁、脆性有色合、电木等。

@#@@#@2.YT制作高韧度钢材的刀具。

@#@@#@3.YW加工不锈钢、耐热钢、高锰钢等难加工的材料。

@#@@#@12、请阐述金属在模锻模膛内的变形过程及特点。

@#@@#@答:

@#@

(1)充型阶段:

@#@所需变形力不大;@#@

(2)形成飞边和充满阶段:

@#@形成飞边完成强迫充填的作用,变形力迅速增大;@#@(3)锻足阶段:

@#@变形仅发生在分模面附近区域,以挤出多余金属,变形力急剧增大,达到最大值。

@#@@#@13、金属液态成形中冒口、冷铁及补贴的作用。

@#@@#@答:

@#@冒口可以补缩铸件收缩,防止产生缩孔和缩松缺陷还有集渣和排气的作用。

@#@冷铁加快铸件某一部分的冷却速度,调节铸件的凝固顺序,与冒口配合使用还可以扩大冒口的有效补缩距离。

@#@冷铁可以加大铸件局部冷却速度。

@#@@#@14、模锻成形过程中飞边的形成及其作用。

@#@@#@答:

@#@继续锻造时,由于金属充满模膛圆角和深处的阻力较大,金属向阻力较小的飞边槽内流动,形成飞边。

@#@作用:

@#@

(1)强迫充填;@#@

(2)容纳多余的金属;@#@(3)减轻上模对下模的打击,其缓冲作用。

@#@@#@15铸造方法的选用原则?

@#@@#@答:

@#@1)根据生产批量大小和工厂设备、技术的实际水平及其他有关条件,结合各种铸造方法的基本技术特点,在保证零件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技术简单、品质稳定和成本低廉的铸造方法。

@#@@#@四、@#@1、低碳钢焊接热影响区的形成及其对焊接接头的影响(组织性能特征)。

@#@@#@形成:

@#@在电弧热的作用下,焊缝两侧处于固态的母材被加热,处于相变温度到固相线温度之间,按温度的不同具体分为过热区、正火区、部分相变区,并使母材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从而形成低碳钢焊接热影响区。

@#@@#@对焊接接头的影响:

@#@1、过热区处于过热区的母材组织转变为奥氏体,奥氏体在高温下急剧长大,冷却后形成过热粗晶组织,使焊接接头的塑性和韧性下降;@#@2、正火区经书从结晶,且得到细化,使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3、部分相变区因相变不均匀使冷却后的晶粒大小不等,对接头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2、试分析图一所示铸造应力框:

@#@@#@

(1)铸造应力框凝固过程属于自由收缩还是受阻收缩?

@#@@#@

(2)?

@#@造应力框在凝固过程中将形成哪几类铸造应力?

@#@@#@(3)在凝固开始和凝固结束时铸造应力框中1、2部位应力属什么性质(拉应力、压应力)?

@#@@#@(4)铸造应力框冷却到常温时,在1部位的C点将其锯断,AB两点间的距离L将如何变化(变长、变短、不变)?

@#@@#@答:

@#@

(1)属于受阻收缩@#@

(2)有热应力和机械阻碍应力。

@#@@#@(3)在凝固开始时,铸造应力框中1受压应力,2受拉应力@#@凝固结束时,铸造应力框中1受拉应力,2受压应力@#@(4)AB两点间的距离L将变长@#@3、模锻分模面选取的原则是什么?

@#@请按照该原则在图二所示的a-a、b-b、c-c、d-d、e-e五个面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分模面。

@#@@#@模锻分模面选取的原则:

@#@@#@

(1)要保证模锻件易于从模膛中取出;@#@@#@

(2)所选定的分模面应能使模膛的深度最浅;@#@@#@(3)选定的分模面应能使上下两模沿分模面的模膛轮廓一致;@#@@#@(4)分模面做好是平面,且上下锻模的模膛深度尽可能一致;@#@@#@(5)所选分模面尽可能使锻件上所加的敷料最少。

@#@@#@图中c-c面是符合要求的分模面。

@#@@#@4、图三所示双联齿轮,批量为10件/月,材料为45钢,试:

@#@@#@1)根据生产批量选择锻造方法。

@#@@#@

(2)绘制该零件的锻件图。

@#@@#@(3)分析该零件的锻造生产工序。

@#@@#@

(1)选用自由锻;@#@@#@

(2)P79@#@(3)镦粗、压肩、拔长打圆。

@#@@#@5、试分析图四所示平板对焊过程中,尺寸和焊接应力的变化情况?

@#@@#@参考书P133-134建议画图分析@#@画图分析时注意焊接中的母材总长大于L,焊后冷却时母材总长小于L,作图时体现出来才能更好的说明拉压应力的产生及部位。

@#@@#@6、试分析图五所示零件的冲压过程。

@#@@#@答:

@#@落料、拉深、第二次拉深、冲孔、翻边。

@#@@#@7、图六所示的轴类零件,批量为15件/月,材料为40Cr钢,试:

@#@)@#@(@#@1)根据生产批量选择锻造方法。

@#@@#@

(2)绘制该零件的锻件图。

@#@@#@(3)分析该零件的锻造生产工序。

@#@@#@

(1)自由锻造@#@

(2)可参考书P79图3.14@#@(3)压肩,拔长,打圆;@#@压肩,拔长,打圆;@#@压肩,拔长,打圆。

@#@@#@8、试分析图七所示铸件:

@#@@#@

(1)哪些是自由收缩,哪些是受阻收缩?

@#@@#@

(2)受阻收缩的铸件形成哪一类铸造应力?

@#@@#@(3)各部分应力属什么性质(拉应力、压应力)?

@#@@#@答:

@#@@#@

(1)第一列是自由收缩,第二列第三列是受阻收缩。

@#@@#@

(2)第二列是机械阻碍应力(临时应力),第三列是热应力(残余应力)@#@(3)第二列过程中都是拉应力,铸件取出后应力消失,第三列上面的零件开始时上部是压应力,下部是拉应力,凝固后上拉下压。

@#@下面的零件相反。

@#@@#@9、分析题图1-1所示的自由锻件、题图1-2所示的铸件和题图1-3示的焊接连接件结构是否合理?

@#@请图示改善方案。

@#@@#@题图1-1铸造构件题图1-2自由锻连杆锻件图题图1-3焊接构件@#@题图1-1见书P83图3.15,题图1-2不方便起模改成书P69图2.18(d)图,题图1-3三板交接处易产生热应力,在交接处去掉一个三角形。

@#@@#@10、如题图3-1所示两块材质、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钢板,采用相同规范,分别在其长边侧面各焊一条焊缝,哪块的应力和变形大?

@#@为什么?

@#@@#@答:

@#@板宽的钢板所受应力大但变形小,因为板的上下边缘温差大,故应力大;@#@变形抗力大,故变形小。

@#@@#@板窄的钢板所受应力小但变形大,因为板的上下边缘温差小,故应力小;@#@变形抗力小,故变形小。

@#@@#@8/8@#@";i:

5;s:

9618: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一、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人员是厂内机动车辆安全使用具体工作的负责人,对本单位厂内机动车辆安全使用履行下列职责:

@#@@#@1、建立并管理起重机械技术档案,认真填写相关记录;@#@@#@2、做好厂内机动车辆使用登记或者变更、注销手续,将牌照悬挂于车辆上;@#@@#@3、编制并实施厂内机动车辆定期检验计划,及时更换“安全检验合格”标志;@#@@#@4、监督、确认厂内机动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工作;@#@@#@5、对厂内机动车辆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纠正和阻止厂内机动车辆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厂内机动车辆使用,并及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6、组织实施厂内机动车辆应急救援预案的演习。

@#@@#@二、厂内机动车辆作业人员职责:

@#@@#@司机是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操作和使用的直接实施者,应履行下列职责:

@#@@#@1、负责厂内机动车辆的日常操作,严格执行厂内机动车辆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2、做好厂内机动车辆的日常检查工作,认真填写相关记录;@#@@#@3、根据安全管理人员的安排,配合做好厂内机动车辆的检验、维保工作;@#@@#@4、认真学习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5、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安全管理人员或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严禁设备带故障运行。

@#@@#@三、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一)安全管理@#@1应加强对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保证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运行。

@#@@#@2应建立健全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厂内机动车辆建立安全技术管理档案,其内容包括如下:

@#@@#@

(1)车辆出厂的技术文件和产品合格证。

@#@@#@

(2)使用、维护、修理和自检记录。

@#@@#@(3)安全技术检验报告。

@#@@#@(4)车辆事故记录。

@#@@#@4厂内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属特种作业人员,经当地劳动部门考核@#@合格后,并操作证上岗。

@#@@#@5劳动行政部门在企业自检的基础上对厂内机动车辆进行年度检验。

@#@@#@ @#@6厂内机动车辆修复、改装后必须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 @#@7在用新增及改装的厂内机动车辆由用本单位到所在地区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建立车辆档案,有劳动行政部门对车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核发牌照后方可使用。

@#@@#@

(二)安全技术要求@#@ @#@1车辆应车容整洁,车身周正。

@#@车辆的装备、安全防护装置及附件应齐全有效。

@#@@#@2车辆的整车技术状况,污染物排放、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及规定。

@#@@#@3全车各部门位在发动机运转及停车时应无漏油、漏水、漏电、漏气现象。

@#@@#@4车辆的液压系统应管路畅通,密封良好;@#@操作杆物变形,物卡阻;@#@分配器元件配合良好,工作部件在额定速度范围内不应有爬行、停滞和明显冲动现象。

@#@@#@5车辆发动机应安装牢固可靠,动力性好,运转平稳,无异响,起动和停机性能良好。

@#@@#@6发动机起动系、点火系、燃料系、润滑系、冷却系应机件齐全,性能良好,安装牢固,线路、管路应保持畅通。

@#@@#@7车辆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从中间位置向左右各不得大于30度。

@#@@#@8车辆转向应轻便灵活,行驶中不得轻飘、摆振、抖动、阻滞和跑偏现象。

@#@在平直的道路上能保持驶,转向能自动回正。

@#@@#@9车辆的方向盘转向力及前轮侧滑量应符合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10行车制动装置的制动力、储备行程、踏板的自由行程及制动完全释放时间等指标应符合有关标整车有关技术条件。

@#@@#@11气压制动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及规定,必须装有放水装置和限压装置。

@#@@#@12机械式制动器、拉杆拉线等机件应完好无损。

@#@@#@13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应有自行制动现象;@#@当挂车与牵引车@#@意外脱沟时,挂车应能自行制动,然有效。

@#@@#@ @#@14车辆的制动距离、跑偏量、驻车制动性能要求等符合有关标@#@准及规定。

@#@@#@ @#@15车辆照明及指示灯具应安装牢固、齐全有效。

@#@灯泡要有保护装置,不能应车辆震动而松脱,损光照方向。

@#@所有灯光开关应安装牢固,开关自如,不能因车辆震动而自行开关。

@#@@#@ @#@16车辆均应设置喇叭,其性能应可靠,喇叭的音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噪声规定。

@#@@#@ @#@17车辆的各种仪表应齐全且灵敏有效。

@#@@#@18车辆轮胎的充气压力应符合其技术性能要求。

@#@轮胎胎面的局@#@部磨损不得暴露出轮胎帘布层。

@#@@#@19变速器应无裂纹,变速换挡应灵敏、轻便、自锁、互锁可靠,变速杆无变形。

@#@@#@ @#@20驾驶室的技术状况应能保证驾驶员有正常的劳动条件。

@#@@#@21车辆驾驶室必须视线良好,风挡玻璃不得使用有机玻璃及普通玻璃。

@#@必须装设后视镜、刮水器。

@#@@#@22燃油箱及燃油管路应坚固并有防护装置,防止由于振动,冲@#@击而发生损坏及漏油现象。

@#@燃油箱应相距300mm以上或设置有效的隔热装置。

@#@燃油箱应距裸露电气接头及电气开关200mm以上。

@#@@#@23进入易燃易爆场所作业的车辆必须具有防爆措施。

@#@@#@四、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操作规程@#@为保障本单位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使用,特制定本规程。

@#@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人员、驾驶人员在管理、操作厂内机动车辆的时应严格遵守本规程。

@#@@#@

(一)、通用规定@#@1、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和考核,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严禁无证驾驶。

@#@@#@2、驾驶员在行驶中必须思想集中,谨慎驾驶,不准吸烟、饮食或闲谈,严禁酒后驾驶。

@#@@#@3、多班制运行时,驾驶人员在上下班前后应办理交接班手续。

@#@@#@4、每日投入运行前,应由驾驶人员对厂内机动车辆的制动、转向机、喇叭、灯光和液压装置是否灵敏可靠进行全面检查,确认设备完好方能正式启动。

@#@@#@5、坚持“五不出车”,即制动、转向、喇叭、灯光和安全装置不正常不出车。

@#@严禁带病出车。

@#@@#@6、不允许装运易燃易爆危险品,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经安全管理部门同意,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7、车辆应靠右侧行驶,起步时要查看周围情况,确认无人员或障碍物后,再鸣号起步。

@#@@#@8、车辆转弯、进入车间、库房或狭窄地段时,应减速慢行。

@#@@#@9、车辆在斜坡路面停车时,应拉紧手制动刹住车辆。

@#@不得将车辆停放在纵坡大于5°@#@的路段上。

@#@@#@10、车辆不得在坡道上转弯,也不得横跨坡道行驶。

@#@@#@11、车辆会车时,应空车让重车,支线车让干线车,室内车让室外车,让一切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

@#@@#@12、同方向行驶时,前车与后车必须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13、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现异状、异声或异味时,应立即靠边停车检查。

@#@@#@14、工作完毕后,必须将厂内机动车辆驶入指定的地点,按序停放整齐,并做好清洁工作。

@#@驾驶员离开司机室,应切断电路,取下钥匙。

@#@@#@15、厂内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驾驶员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现场。

@#@车辆不得移动位置,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16、液力传动车辆必须在空挡时才能启动,静压传动车辆处于制动状态才能启动发动机。

@#@@#@17、厂内机动车辆严禁超载、超速行驶,超长、超宽、超高装载。

@#@@#@

(二)特殊规定@#@1、叉车安全操作:

@#@@#@①搬运货物时货叉必须全插入货物下面,并使货物均匀地放在货叉上,不许用单个货叉挑物。

@#@@#@②货叉上不得站人,不得将货叉从人头顶经过。

@#@@#@③起升高度大于3米的高起升叉车应注意上方货物掉下。

@#@高起升叉车工作时,应尽量使门架后倾,装卸作业时应在最小范围内作前、后倾。

@#@@#@④带属具叉车空车运行时,应当作有载叉车来操作。

@#@@#@⑤严格遵守载荷曲线表中允许的载重范围,不允许超负荷。

@#@@#@⑥为使叉车在运动中有良好的稳定性,铲取货物后,门架应退至车身近处,货叉应最大后倾。

@#@@#@2、挖掘机安全操作@#@①操作时必须特别注意与高压线的安全距离。

@#@@#@②任何情况下,铲斗不得越过驾驶室。

@#@@#@③挖掘机行驶时,铲斗应保持离地200~300mm。

@#@@#@④不得试图利用回转移动物体。

@#@不得将铲斗用于破碎坚硬地面。

@#@@#@3、牵引车安全操作@#@①满载时只允许以低速挡行驶,上坡时应该接入低速挡,下坡时可空档滑行,但不得切断点火电路。

@#@@#@②非紧急情况,制动不应过于急猛。

@#@@#@";i:

6;s:

9935:

"事业部研发项目任务书@#@版本号:

@#@V4@#@三一集团@#@事业部研发项目任务书@#@项目名称:

@#@@#@×@#@×@#@产品开发@#@项目编号:

@#@@#@×@#@×@#@1-01@#@起止时间:

@#@@#@@#@申报奖金:

@#@@#@@#@项目责任人:

@#@@#@@#@专利责任人: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研究院@#@2011年06月@#@项目名称:

@#@×@#@×@#@×@#@产品开发@#@一、项目关键绩效指标@#@1.第一阶段关键指标(占总项目奖金50%)@#@1.1.关键时间节点@#@关键节点@#@样机下线@#@小批量产完成@#@第一阶段验收@#@计划完成时间@#@1.2.关键技术指标@#@序号@#@必须达到的指标@#@备注@#@指标类别@#@指标项@#@标杆产品指标值@#@项目@#@目标值@#@指标@#@级别@#@1.1@#@技术指标@#@1.2@#@1.3@#@1.4@#@1.5@#@2.第二阶段关键指标(占总项目奖金50%)@#@2.1.关键时间节点@#@关键节点@#@市场目标达成@#@第二阶段验收@#@计划完成时间@#@2.2.关键指标@#@序号@#@市场指标@#@市场目标@#@备注@#@1@#@相对市场占有率值(%)@#@2@#@毛利率@#@3@#@销售额(万元)@#@4@#@销售台数(台)@#@5@#@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6@#@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事业部研发项目任务书@#@二、项目具体任务及目标@#@1.项目来源@#@(介绍项目立项的原因或依据,并附上证明材料)@#@2.项目内容@#@(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例:

@#@@#@3.技术路线及关键创新点@#@技术路线:

@#@(介绍项目的技术路线…)@#@关键创新点:

@#@(介绍项目关键技术,包括需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点…)@#@4.标杆研究及客户需求:

@#@@#@标杆研究:

@#@(1~2个标杆研究,如为首创产品请注明)@#@1.标杆产品为×@#@×@#@×@#@(和)×@#@×@#@×@#@。

@#@(具体数据须来自标杆研究报告,须有相应标杆研究报告的支持。

@#@如无标杆,请列出行业或公司当前最先进的产品指标)@#@项目@#@单位@#@标杆1@#@标杆2@#@标杆1产品型号@#@标杆2产品型号@#@2.标杆产品关键技术和标杆专利研究及规避策略@#@客户需求:

@#@(包括两方面内容,市场需求和使用要求…)@#@1.市场需求:

@#@@#@2.使用要求:

@#@(列出客户最为关注的几点使用要求)@#@5.必须考核的指标:

@#@(所有考核指标必须量化和可考核验收)@#@5.1市场指标@#@序号@#@市场指标@#@市场目标@#@备注@#@1@#@相对市场占有率值@#@2@#@毛利率@#@3@#@销售额(万元)@#@4@#@销售台数(台)@#@5@#@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6@#@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5.2技术指标(在备注处标注客户重点关注指标)@#@序号@#@必须达到的指标@#@备注@#@指标类别@#@指标项@#@标杆产品指标值@#@项目@#@目标值@#@指标@#@级别@#@1.1@#@性能指标@#@1.2@#@1.3@#@1.4@#@1.5@#@2.1@#@经济性@#@指标@#@2.2@#@2.3@#@2.4@#@2.5@#@2.6@#@3.1@#@物理参数指标@#@3.2@#@3.3@#@3.4@#@3.5@#@…@#@4.1@#@环保及安全指标@#@4.2@#@4.3@#@4.4@#@4.5@#@5.1@#@……@#@…@#@注:

@#@1、各项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指标类别增删。

@#@@#@2、A级指标:

@#@首要指标,指客户重点关注、对产品整体性能有重大影响、体现行业领先优势的可靠性指标、性能指标、经济指标等,至少设定3项。

@#@@#@B级指标:

@#@关键指标,指除首要指标外体现产品主要技术特性的指标,至少设定4项。

@#@@#@C级指标:

@#@一般指标,指产品的装配、物理参数指标等。

@#@@#@3、A级指标应超越或达到标杆产品水平,其余指标应达到或接近标杆产品水平。

@#@@#@5.3质量指标(在备注处标注客户重点关注指标)@#@序号@#@指标项@#@当前值@#@标杆产品实际值@#@目标值@#@备注@#@1.1@#@整机寿命@#@1.2@#@首次故障率@#@1.3@#@早期故障率@#@1.4@#@保内故障@#@1.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6@#@交检合格率@#@1.7@#@…@#@注:

@#@可请质保部确定相关指标的定义及现行水平@#@5.4技术管理指标@#@5.4.1创新水平与专利指标@#@序号@#@项目@#@考核指标@#@备注@#@1.@#@竞争对手核心技术及专利@#@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专利检索分析,在样机试制阶段对分析情况进行更新并总结,提交《专利风险分析与利用报告》@#@2.@#@申请专利类别与数量@#@发明5件,实用新型10件,外观设计10件@#@3.@#@发表论文数量@#@10@#@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件数@#@10@#@5.@#@其它@#@……@#@专利工程师签字确认:

@#@@#@注:

@#@创新与专利考核指标根据《研发项目专利与创新考核细则》执行,其中A、B级项目专利申请指标最低为“项目奖金(万)/6”件,发明专利比例不低于60%,小数点四舍五入取整。

@#@@#@5.4.2研发标准化指标(必须经过本部门标准化工程师核实并签字确认)@#@序号@#@标准化考核项目@#@标准化考核要求@#@标准化考核指标@#@1@#@产品通用化率@#@变型产品≥25%;@#@@#@基型产品≥15%;@#@@#@全新产品的通用化率不作最低要求,但必须提出合理的目标值。

@#@@#@≥XX%@#@2@#@产品钢材优选率@#@变型和基型产品均应≥98%;@#@@#@全新产品≥95%。

@#@@#@≥XX%@#@3@#@产品标准件优选率@#@变型和基型产品均应≥98%;@#@@#@全新产品≥90%。

@#@@#@≥XX%@#@4@#@产品外购件优选率@#@变型产品≥90%;@#@@#@基型产品≥80%;@#@@#@全新产品≥70%。

@#@@#@≥XX%@#@5@#@产品标准化系数@#@变型产品≥70%;@#@@#@基型产品≥60%;@#@@#@全新产品≥50%。

@#@@#@≥XX%@#@6@#@模块化@#@100%模块化+三维Top-Down设计@#@7@#@其它@#@标准化工程师签字确认:

@#@@#@注:

@#@1、标准化考核指标根据Q/SYG00010《研发项目标准化办法》和各研究院新产品标准化考核指标综合制定(里程碑项目根据当年签订的考核方案进行验收)。

@#@@#@2、部件级产品(配套公司的研发项目)不考核标准化系数,对其通用化率不作最低要求;@#@其余指标按上表执行。

@#@@#@3、对于整机产品的部件研发(指主机公司的研发项目),不作标准化指标考核。

@#@@#@5.4.3研发数字化@#@序号@#@研发手段@#@考核内容@#@考核指标@#@1@#@Pro/E三维建模@#@结构和液压系统(含外购、外协件和本事业部借用件)三维建模率@#@99%@#@三维模型基本质量合格率@#@100%@#@2@#@电气设计@#@电气设计智能化率(以EB图纸的百分比率计算)@#@40%@#@3@#@数字化样机@#@从《2011年数字化样机年度考核方案》可选项中至少选取三项仿真工作,项目内容涉及液压和控制系统新设计或改进设计的必须进行液压和控制系统仿真。

@#@@#@数字化样机团队负责人和院长签字的仿真分析报告@#@5.4.4试验检测考核指标(参照产品五大性能试验测试指标)@#@序号@#@试验检测项目@#@试验检测内容@#@考核指标@#@1@#@关键性能指标1@#@试验检测所提供的合格试验报告。

@#@@#@2@#@关键性能指标2@#@试验检测所提供的合格试验报告。

@#@@#@3@#@关键性能指标3@#@试验检测所提供的合格试验报告。

@#@@#@4@#@……@#@……@#@……@#@5.4.5工业设计考核指标@#@指标类别@#@指标说明@#@考核内容@#@工业设计@#@标杆@#@研究@#@市场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标杆研究@#@标杆产品工业设计特点@#@品牌@#@识别@#@采用三一标准涂装方案@#@1、事业部总经理通过的最终方案及评审纪要;@#@@#@2、实体等比模型制作照片(只针对工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研发项目);@#@@#@符合三一产品整体风格@#@美观@#@造型协调整体,定位高端@#@创新@#@造型和使用方式的创新@#@方案@#@转化@#@样机造型是否与工业设计方案一致@#@院长审批通过的样机下线评审表、样机下线照片@#@本事业部工业设计工程师签字确认:

@#@@#@注:

@#@1、对于整机新产品的研发(指主机公司的研发项目)和升级换代,必须对整车工业设计指标进行考核;@#@@#@2、同类型产品不同型号的研发项目,对零部件工业设计进行考核。

@#@@#@6其它指标及要求(在备注处标注客户重点关注指标)@#@序号@#@指标类别@#@指标@#@备注@#@1.1@#@图纸及物料准确、完整性@#@1.2@#@1.3@#@2.1@#@可维护性@#@2.2@#@2.3@#@2.4@#@3.1@#@控制及智能化指标@#@3.2@#@3.3@#@4.1@#@产品资料完整性@#@4.2@#@4.3@#@4.4@#@4.5@#@4.6@#@4.7@#@5.1@#@研发成本@#@5.2@#@5.3@#@…@#@6.1@#@需求资源@#@6.2@#@6.3@#@7.1@#@工装指标@#@7.2@#@7.3@#@7.4@#@7.工作计划及考核@#@序@#@号@#@阶段名称@#@主要工作内容@#@考核指标@#@完成@#@日期@#@责任人@#@奖励@#@(万元)@#@1@#@可行性研究@#@2@#@项目任务书@#@3@#@总体设计方案@#@4@#@技术设计@#@5@#@施工图设计/数字样机仿真@#@6@#@样机试制@#@7@#@试验检测@#@8@#@设计整改完善@#@9@#@小批量产@#@10@#@定型量产@#@1.销售台数:

@#@×@#@×@#@台@#@销售额:

@#@×@#@×@#@万元@#@市场地位:

@#@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内×@#@×@#@%,国际×@#@×@#@%;@#@@#@2.首次故障率0,早期故障率≤1%,保内换件维修率≤1%,保内故障率≤1%,交检合格率≤1%;@#@@#@3.关键性能指标考核。

@#@@#@11@#@项目验收@#@奖金总计@#@注:

@#@其它类项目,参照《设计与开发控制程序》设置项目节点。

@#@@#@6@#@";i:

7;s:

2050:

"求波长的公式:

@#@λ(波长)=c(波声速)÷@#@f(频率)@#@求声阻抗的公式:

@#@Z=ρ(密度)×@#@c(波声速)@#@折射定律:

@#@@#@CL1、CS1——第一介质中的纵波、横波波速@#@CL2、CS2——第二介质中的纵波、横波波速@#@、、——纵波入射角、反射角、横波反射角@#@、——纵、横波折射角@#@求斜探头入射角:

@#@sinα=CL1÷@#@CS2×@#@sinβ@#@第一临界角:

@#@αⅠ=arcsinCL1÷@#@CL2@#@第二临界角:

@#@αⅡ=arcsinCL1÷@#@Cs2@#@第三临界角:

@#@αⅢ=arcsinCs1÷@#@CL1@#@当入射角在αⅠ~αⅡ时,钢中只有纯横波@#@当入射角大于αⅢ时,钢中只有表面波@#@求波高公式:

@#@先算出二者间的差值,再加上基准值@#@△=20lg(H2/H1)@#@求水钢界面声强透射率:

@#@@#@计算薄工件的衰减系数(厚度小于200mm):

@#@@#@m、n为底波反射次数;@#@Bm、Bn为第m、n次波高@#@δ——反射损失;@#@x——薄板厚度@#@计算厚工件的衰减系数:

@#@@#@计算圆盘圆辐射纵波声场的半扩散角(指向角):

@#@@#@θ0=arcsin1.22λ/Ds≈70λ/Ds(°@#@)@#@近场区长度的计算:

@#@@#@N=D2/4λ@#@矩形波源辐射纵波声场的半扩散角(指向角):

@#@@#@ψ0=arcsinλ/a≈57λ/a(°@#@)@#@近场区长度为:

@#@N=Fs/πλ=、D2/4λ@#@纵波声场两种介质的近场区长度:

@#@@#@已知水层厚度为L,基于钢中的近场区长度:

@#@@#@N=Ds2/4λ2-LC1/C2@#@基于水中的近场区长度:

@#@@#@N=(Ds2/4λ2-L)C1/C2@#@未扩散区长度b=1.64N@#@计算平底孔回波声压:

@#@@#@P0:

@#@探头波源的起始声压@#@Fs:

@#@探头波源面积=πD2s/4@#@Ff:

@#@平底孔缺陷的面积=πD2f/4@#@X:

@#@平底孔至波源的距离@#@二者回波分贝差:

@#@@#@长横孔回波声压计算公式:

@#@@#@两者的分贝差:

@#@@#@球孔回波声压计算公式:

@#@@#@两者的分贝差:

@#@@#@大平底面回波声压公式:

@#@@#@不同距离的大平底面回波分贝差:

@#@@#@";i:

8;s:

28068: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前言@#@1.1.课题名称及其具体要求@#@1.1.1.课题名称@#@车床主轴箱箱体左侧8-M8螺纹攻丝机设计@#@1.1.2.题目内容及要求@#@本题目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一台能加工的通孔,总共八个孔的右侧面螺纹攻丝机,机床类型为卧式单面,液压驱动,由PLC控制,一台机床年产量为3-6万件。

@#@其余设计内容均自定。

@#@@#@1.1.3.实验、数据及图纸要求@#@本设计完成后必须包括被加工零件工序图、加工示意图、机床联系尺寸总图、组合机床多轴箱图、夹具装配总图、液压系统原理图、控制系统原理图各一张,折合A0图纸共4张。

@#@@#@此外,设计说明书需1.5万字。

@#@@#@1.2.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组合机床的需求量很大,国家鼓励其出口。

@#@而国内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势必导致各类零部件加工量的增大。

@#@因此,组合机床可多刀、多轴、多面、多工位加工的优点就显得犹为突出。

@#@本设计就是在攻丝组合机床的设计基础上,将PLC控制技术和液压控制技术应用到其中,以便进一步提高组合机床的自动化程度。

@#@@#@1.3.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状况@#@1952年美国生产出了第一台数控机床,此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一些木工机床的制造厂家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继推出了各种先进的机床。

@#@目前,螺纹加工机床已经与液压系统,气压系统和数控系统结合生产出了很多先进的攻丝机,例如:

@#@西班牙的才CMA攻丝机系列,等等。

@#@@#@目前,机床加工正在向复合化,高速化,精密化,高效能化,智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而螺纹加工正在向高效率,高自有度,高生产率,高自动化,高定位速度和高切削速度,低成本方向发展。

@#@@#@2.国内研究状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机床加工机械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有着显著的提高,但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水平低、仿制多、品种少、自动化程度不高,外观质量不高,机床机械合格率低,远低于同类机械产品的平均合格率。

@#@螺纹加工机床和其他机床一样发展缓慢。

@#@@#@国内生产的中档普及型数控机床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力。

@#@@#@但在中、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与国外一些先进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螺纹加工的数控化程度也很低。

@#@虽然我国现在的水平很低不过我们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的政策调整有利于车床行业的发展;@#@第二,产业转移给车床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三,下游行业成长较快;@#@第四,数控车床消费增长较快。

@#@而螺纹加工的攻丝机只是车床中的一个部分,当然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有很多的组合机床仍然采用继电器控制,使用不便,且较为落后。

@#@而国外同行业则较多采用PLC先进技术集成控制来实现生产自动化,已形成一系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节省了成本。

@#@@#@2.组合机床概述@#@2.1.组合机床及其特点@#@组合机床是由大量的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工序集中的高效率专用机床。

@#@它能够对一种(或几种)零件进行多刀、多轴、多面、多工位加工。

@#@在组合机床上可以完成钻孔、扩孔、铰孔、镗孔、攻丝、车削、铣削、磨削及滚压等工序,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

@#@@#@组合机床与通用机床,其他专用机床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

(1)组合机床上的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约占全部机床零、部件总量的,因此设计和制造的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果好。

@#@@#@

(2)由于组合机床用多刀加工,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因而比通用机床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劳动强度低。

@#@@#@(3)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是经过周密设计和长期生产实践考验的,又有专门厂成批制造,因此结构稳定,工作可靠,使用和维修方便。

@#@@#@(4)在组合机床上加工零件时,由于采用专用夹具、刀具和导向装置,加工质量靠工艺装备保证,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5)当被加工产品更新时,采用其他类型的专门机床时,其大部分部件要报废。

@#@用组合机床时,其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可以重复利用,不必另行设计和制造。

@#@@#@(6)组合机床易于联成组合机床自动线,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

@#@@#@图2-1表示由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卧式组合机床。

@#@@#@图2-1卧式组合机床及其组成部件@#@1—中间底座;@#@2—夹具;@#@3—主轴箱;@#@4—动力箱@#@5—滑台;@#@6—滑座;@#@7—床身(侧底座)@#@组合机床常用的通用部件有:

@#@动力部件、输送部件、支承部件、控制部件和辅助部件。

@#@其中动力部件有4种:

@#@

(1)主运动动力部件—动力箱、多轴箱、单轴头;@#@

(2)进给运动部件—液压滑台、机械滑台;@#@(3)既能实现主运动又能实现进给运动的部件—动力头;@#@为单轴头变化主轴转速的跨系列通用部件。

@#@@#@动力箱、各种工艺切削头和动力滑台是组合机床完成切削主运动或进给运动的动力部件。

@#@其中还有能同时完成切削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动力头。

@#@而只能完成进给运动的动力部件称为动力滑台。

@#@固定在动力箱上的主轴箱是用来布置切削主轴,并把动力箱输出轴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各主轴的切削刀具,由于各主轴的位置与具体被加工零件有关,因此主轴箱必须根据被加工零件设计,不能制造成完全通用的部件,但其中有很多零件(例如:

@#@主轴、传动轴、齿轮和箱体等)是通用的。

@#@@#@床身、立柱、中间底座等是组合机床的支承部件,起着机床的基础骨架作用。

@#@组合机床的刚度和部件之间的精度保持性,主要是由这些部件保证。

@#@移动的或回转的工作台的重复定位精度直接影响组合机床的加工精度。

@#@@#@除了上述主要部件之外,组合机床还有各种控制部件,主要是控制机床按顺序动作,以保证机床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

@#@@#@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绝大多数已颁布成国家标准,并按标准规定的名义尺寸、主参数、互换尺寸等定型,各通用部件之间有配套关系。

@#@@#@因此,在进行本设计时,主要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尺寸、形状和技术要求等来完成组合机床的整体设计。

@#@@#@2.2.攻丝组合机床的结构方案@#@通用机床加工螺纹的特点是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之间保持严格的传动比关系,即内联系传动。

@#@攻丝组合机床也不例外,根据实现内联系传动系统所选用的机构不同,攻丝组合机床可以分为下列两大类:

@#@@#@1)采用攻丝动力头的攻丝组合机床@#@攻丝动力头用于同一方向单纯攻丝工序。

@#@利用丝杠进给,攻丝行程较大,但结构复杂,传动误差大,所以加工螺纹精度较低(一般低于7H级),因此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采用攻丝靠模装置的组合机床@#@用攻丝靠模装置加工内螺纹的特点是,攻丝主轴系统的进给运动由攻丝靠模机构得到。

@#@靠模机构由靠模螺杆和靠模螺母组成,其螺距应等于被加工螺孔的螺距,当靠模螺杆每转一转时,则带动丝锥向前进给一个螺距,要求尽量接近。

@#@@#@攻丝靠模应用于攻丝装置中的情况如图2-2所示。

@#@从图中可见,电机传动主轴通过靠模螺杆带动丝锥回转,靠模螺杆5通过攻丝卡头6与丝锥连接,攻丝卡头6是攻丝主轴靠模系统进给量与丝锥自行引进量的补偿环节。

@#@@#@当主轴及靠模螺杆5正转时,由于靠模螺@#@母4的作用,使靠模螺杆按螺母的螺距带动丝@#@锥进给,攻丝结束后,主轴反转,丝锥退回。

@#@@#@由于攻丝过程中,只是靠模螺杆5带动丝图2-2攻丝装置原理图@#@锥轴向移动,因此主轴与靠模螺杆连接处轴向1—电机;@#@2—多轴箱;@#@3—主轴;@#@@#@可以相对滑动,一般用滑键连接,滑动的最大4—靠模螺母;@#@5—靠模螺杆;@#@6—攻丝卡头@#@距离即攻丝的最大行程,一般不超过。

@#@@#@此种攻丝方法,靠模可以经磨制得到较准确的螺距,由于靠模螺杆带动丝锥进给比较轻巧,同时又有攻丝接杆补偿攻丝主轴靠模系统与丝锥自行引进的进给差,因而攻丝时可得到较高的精度。

@#@该靠模装置除了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的特点外,还由于每根靠模螺杆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螺距数值,因此可用一个攻丝装置方便地加工出不同尺寸规格的螺纹,且可各自选用合理的切削用量,目前应用很广泛。

@#@@#@综上所述,可知攻丝工序的工作循环如下:

@#@@#@Error!

@#@Nobookmarknamegiven.@#@2.3.组合机床发展趋势@#@一、提高通用部件的技术水平;@#@@#@二、发展适应中、小批生产的组合机床;@#@@#@三、采用新刀具;@#@@#@四、发展自动检测技术;@#@@#@五、扩大工艺范围。

@#@@#@3.组合机床总体设计@#@3.1.组合机床方案确定@#@3.1.1.被加工零件特点@#@被加工零件在攻丝机体左侧,材料为,硬度为,攻丝孔径为的通孔8个,个孔在3个圆上规律分布。

@#@@#@被加工零件的外形如图3-1所示。

@#@@#@图3-1被加工零件外形图@#@3.1.2.机床布局确定@#@工件底面为主要定位面。

@#@因为底面有3个脚所以用3个支承块支撑,用短销和支承钉定位。

@#@装夹方便、平稳,故可采用卧式机床。

@#@@#@3.1.3.工件定位基准的确定@#@由于工件采用底面为定位面,根据该零件的特点,可采用孔和2面定位。

@#@@#@3.1.4.夹压表面及夹紧方式@#@由于要加工的工件是箱体而且上表面是空的,为了确保工件夹压稳定,为了保证定位基准和定位面的良好接触,采用开口长压板作定位夹紧。

@#@@#@3.2.确定切削用量@#@3.2.1.选择切削用量@#@由于攻丝孔径只有一种,所以可以采用同样的主轴和刀具使得所有刀具的每分钟进给量相同。

@#@@#@根据《专用机床设备设计》表7-18查得:

@#@@#@高速钢丝锥攻丝切削速度@#@查《机械加工工艺手册》得:

@#@@#@M8螺纹间距,@#@M10螺纹间距,@#@选@#@切削速度:

@#@@#@∴@#@M10@#@∴满足要求@#@每分钟进给量@#@式中:

@#@——主轴系统的进给量();@#@@#@——丝锥每分钟自行引进量();@#@@#@——丝锥每分钟转速();@#@@#@——丝锥的螺距,多头螺纹为导程()。

@#@@#@∴@#@?

@#@?

@#@?

@#@?

@#@@#@3.2.2.确定F.P.T@#@1)切削扭矩的计算@#@根据《专用机床设备设计》表7-24查得:

@#@@#@式中:

@#@——工件螺距();@#@@#@——加工直径()。

@#@@#@∴@#@(M10)@#@2)切削力的计算@#@∴@#@(M10)@#@∴总切削力@#@∴总切削力(M10)@#@3)切削功率的计算@#@根据《专用机床设备设计》表7-24查得:

@#@@#@∴@#@(M10)@#@∴总功率@#@(M10)@#@考虑到功率损失,∴@#@(M10)@#@3.3.组合机床总体设计——三图一卡@#@三图一卡的内容主要包括:

@#@被加工零件工序图、加工示意图、机床联系尺寸总图和编制生产率计算卡。

@#@@#@3.3.1.被加工零件工序图@#@一、被加工零件工序图的作用及内容@#@被加工零件工序图是根据选定的工艺方案,表示一台组合机床或自动线完成的工艺内容,加工部位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加工用定位基准、夹压部位及被加工零件的材料、硬度、重量和本道工序加工前毛坯或半成品状况的图纸。

@#@因此,它是在原零件图基础上,突出本机床或自动线的加工内容,加上必要的说明绘制成的。

@#@它是组合机床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制造、使用、检验和调整机床的重要技术文件。

@#@图上应表示出:

@#@@#@1)被加工零件的形状和轮廓尺寸及与本机床设计有关的部位的结构形状及尺寸。

@#@尤其是当需要设置中间导向套时,应表示出零件内部的肋、壁布置及有关结构的形状及尺寸。

@#@以便检查工件、夹具、刀具是否发生干涉。

@#@@#@2)加工用定位基准、夹压部位及夹压方向。

@#@以便依此进行夹具的定位支承(包括辅助定位支承)、限位、夹紧、导向系统的设计。

@#@@#@3)本道工序加工部位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形状位置尺寸精度及技术要求,还包括本道工序对前道工序提出的要求(主要指定位基准)。

@#@@#@4)必要的文字说明。

@#@如被加工零件编号、名称、材料、硬度、重量及加工部位的余量等。

@#@@#@二、绘制被加工零件工序图的注意事项@#@1)为了使被加工零件工序图清晰明了,一定要突出本机床的加工内容。

@#@绘制时,应按一定比例,选择足够的视图及剖视图,突出加工部位(用粗实线),并把零件轮廓及与机床、夹具设计有关的部位(用细实线)表示清楚。

@#@凡本道工序保证的尺寸、角度等,均应在尺寸数值下方画粗实线标记。

@#@加工用定位基准、机械夹压位置及方向、辅助支承均须使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出来。

@#@@#@2)加工部位的位置尺寸应由定位基准注起。

@#@为便于加工及检查,尺寸应采用直角坐标系标注,而不采用极坐标系。

@#@但有时因所选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则需对加工部位要求的位置尺寸精度进行分析换算。

@#@此外,应将零件图上的不对称位置尺寸公差应换算成对称尺寸公差,其公差数值的决定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要能达到产品图纸要求的精度,二是采用组合机床能够加工出来。

@#@@#@3)应注明零件加工对机床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

@#@@#@3.3.2.加工示意图@#@一、加工示意图的作用和内容@#@零件加工的工艺方案要通过加工示意图反映出来。

@#@加工示意图表示被加工零件在机床上的加工过程,刀具、辅具的布置状况以及工件、夹具、刀具等机床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机床的工作行程及工作循环等。

@#@因此,加工示意图是组合机床设计的主要图纸之一,在总体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是刀具、辅具、主轴箱、液压电气装置设计及通用部件选择的主要原始资料,也是整台组合机床布局和性能的原始要求,同时还是调整机床、刀具及试车的依据。

@#@其内容为:

@#@@#@1)应反映机床的加工方法、加工条件及加工过程。

@#@@#@2)根据加工部位特点及加工要求,决定刀具类型、数量、结构、尺寸(直径和长度)。

@#@@#@3)决定主轴的结构类型、规格尺寸及外伸长度。

@#@@#@4)选择标准的或设计专用的接杆、浮动卡头、导向装置、攻丝靠模装置、刀杆托架等,并决定它们的结构、参数及尺寸。

@#@@#@5)标明主轴、接杆(卡头)、夹具(导向)与工件之间的联系尺寸、配合及精度。

@#@@#@6)根据机床要求的生产率及刀具、被加工零件材料特点等,合理确定并标注各主轴的切削用量。

@#@@#@7)决定机床动力部件的工作行程及工作循环。

@#@@#@二、加工示意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1)加工示意图的绘制顺序是:

@#@先按比例用细实线绘出工件加工部位和局部结构的展开图,加工表面用粗实线画。

@#@为简化设计,相同加工部位的加工示意(指对同一规格的孔加工,所用刀具、导向、主轴、接杆等的规格尺寸、精度完全相同),允许只表示其中之一,亦即同一主轴箱上结构尺寸相同的主轴可只画一根。

@#@但必须在主轴上标注轴号(与工件孔号相对应)。

@#@当轴数较多时,可缩小比例,用细实线画出工件加工部位的外形简图,并在孔旁标注孔号,以便设计和调整机床。

@#@@#@2)一般情况下,在加工示意图上,主轴分布可不按真实距离绘制。

@#@当被加工孔间距很小或需设置径向结构尺寸较大的导向装置时,相邻主轴必须严格按比例绘制,以便检查相邻主轴、刀具、辅具、导向是否干涉。

@#@@#@3)主轴应从主轴箱端面画起。

@#@刀具画加工终了位置(攻丝加工则应画开始位置)。

@#@标准的通用结构只画外形轮廓,但须加注规格代号。

@#@对一些专用结构,为显示其结构而必须剖视,并标注尺寸、精度及配合。

@#@@#@三、刀具选择@#@根据攻丝孔的深度及直径大小,并结合加工条件及要求,根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选择的刀具为丝锥,其直径分别为。

@#@@#@丝锥的具体结构和尺寸如图3-2所示:

@#@@#@)@#@图3-2丝锥外形图@#@)@#@四、初定主轴类型、尺寸和外伸长度@#@根据《专用机床设备设计》表7-29(攻螺纹主轴直径的确定)查得:

@#@@#@当螺纹为,扭矩时,主轴直径@#@当螺纹为,扭矩时,主轴直径@#@再查表7-30(通用攻丝主轴的系列参数),确定主轴类型为:

@#@(组P146)@#@前后支承均为圆锥滚子轴承的主轴@#@确定主轴直径:

@#@@#@?

@#@?

@#@?

@#@?

@#@(组P44\P146)@#@?

@#@?

@#@@#@攻丝靠模规格代号:

@#@2@#@具体结构如图3-3所示:

@#@@#@图3-3主轴外伸图@#@五、选择攻丝卡头@#@攻丝卡头用于连接丝锥和攻丝主轴(或靠模装置),其主要作用是:

@#@@#@1)保证丝锥与被加工的螺纹底孔自动对中,并保证丝锥顺利引进。

@#@@#@2)补偿丝锥每分钟引进量与攻丝主轴(或靠模装置)每分钟进给量之差值,保证丝锥引进与攻丝装置进给同步。

@#@@#@因此,要求攻丝卡头有很好的定心性及补偿灵活性,径向尺寸应较小,以适应中心距小的螺孔加工。

@#@攻丝卡头的主要形式有:

@#@①丝锥“超前”进给的单向补偿攻丝卡头;@#@②主轴或攻丝靠模“超前”进给的单向补偿攻丝卡头。

@#@@#@在此,可选用主轴“超前”进给的单向补偿攻丝卡头。

@#@主轴“超前”进给是指攻丝主轴每分钟进给量大于丝锥每分钟的引进量,其差值由攻丝卡头中的压力弹簧来补偿。

@#@弹簧的预压力,最好稍大于丝锥开始切入被加工螺纹底孔所需的轴向力,而小于丝锥的进给拉力。

@#@@#@其具体结构如图3-4所示。

@#@@#@图3-4主轴“超前”进给的单向补偿攻丝卡头@#@1—卡头芯杆;@#@2—销;@#@3—套罩;@#@4—卡头体;@#@5—压力弹簧@#@六、攻丝靠模装置@#@攻丝靠模装置的原理是“自引法”攻丝。

@#@这种攻丝装置的进给运动,直接由靠模螺杆、螺母得到。

@#@@#@常用的攻丝靠模装置有型和型。

@#@型攻丝靠模通常由攻丝靠模机构和攻丝卡头配合组成攻丝装置,并由攻丝装置配置成攻丝组合机床。

@#@型主要用于组成活动攻丝模板和钻攻复合模板。

@#@@#@根据,查得《专用机床设备设计》表7-42(第Ⅰ、第Ⅱ类攻丝靠模规格):

@#@选用型号为的攻丝靠模装置@#@其具体参数为:

@#@@#@,@#@,,@#@?

@#@?

@#@?

@#@?

@#@@#@这类靠模用于组成固定式攻螺纹装置时,有较好的敞开性,装卸和调整较为方便。

@#@松开压板后,整套靠模就可以很方便地从靠模头前端抽出,利用攻螺纹卡头上的调整@#@螺母,能方便地调整丝锥的轴向位置。

@#@缺点是轴向尺寸很大。

@#@@#@其具体结构如图3-5所示。

@#@@#@七、确定动力部件的工作循环及工作行程@#@动力部件的工作循环是指:

@#@加工时动力部件从原始位@#@置开始运动到加工终了位置又返回到原始位置的动作过程。

@#@@#@一般包括快速引进、工作进给、快速退回等动作。

@#@@#@1.工作行程长度的确定@#@工作进给长度应等于工件加工部位长度(多轴加@#@工时应按最长孔计算)与刀具切入长度和切出长度之@#@和。

@#@如图3-6所示。

@#@@#@ @#@图3-6工作进给长度@#@切入长度L1应根据工件端面的误差情况在之@#@间选择,误差大时取大值。

@#@切出长度根据《专用机床设@#@备设计》表7-32查得:

@#@@#@@#@(组P45)@#@L切?

@#@?

@#@?

@#@@#@式中:

@#@——丝锥前端锥部的长度。

@#@@#@由于加工深度一定,选择。

@#@@#@2.快进、快退长度@#@按加工具体情况而定,保证加工所有刀具均退至夹具@#@套内,不影响工件装卸,因此取快进长度为。

@#@@#@3.动力部件总行程长度@#@动力部件的总行程除应保证要求的工作循环行程外,图3-5第Ⅰ类攻丝靠模@#@还要考虑装卸和调整刀具方便,即考虑前、后备量。

@#@1—靠模杆;@#@2—套筒;@#@3—压板@#@前备量是指因刀具磨损或补偿制造、安装误差,动力4—衬套:

@#@5—弹簧;@#@6—结合子@#@部件尚可向前调节的距离。

@#@后备量是指考虑刀具从接杆中7—靠模螺母;@#@8—攻丝卡头@#@或接杆连同刀具一起从主轴孔中取出所需要的动力部件尚能向后退的距离。

@#@理想情况是保证刀具退离夹具导套外端面的距离大于接杆插入主轴孔内(或刀具插入接杆孔内)的长度。

@#@@#@因此,动力部件的总行程为快退行程长度与前后备量之和。

@#@@#@∴@#@?

@#@?

@#@?

@#@?

@#@?

@#@@#@依此作为选择标准动力滑台或设计专用动力部件的依据。

@#@@#@3.3.3.机床联系尺寸图@#@一、联系尺寸图的作用及内容@#@一般来说,组合机床是由标准的通用部件——动力滑台、动力箱、各种工艺切削头、侧底座、立柱、立柱底座及中间底座加上专用部件——主轴箱、辅具系统、夹具、液、电、冷却、润滑、排屑系统组合装配而成。

@#@联系尺寸图用来表示机床各组成部件的相互装配联系和运动关系,以检验机床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及尺寸联系是否满足加工要求,通用部件的选择是否合适,并为进一步开展主轴箱、夹具等专用部件、零件的设计提供依据。

@#@联系尺寸图也可看成是简化的机床总图,它表示机床的配置型式及总体布局。

@#@@#@联系尺寸图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以适当数量的视图(一般为主、左、右视图)按同一比例画出机床各主要组成部件的外形轮廓及相对位置,表明机床的配置型式及总体布局,主视图的选择应与机床实际加工状态一致。

@#@@#@2)图上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线条及尺寸,但反映各部件的联系尺寸、专用部件的主要轮廓尺寸、运动部件的极限位置及行程尺寸,必须完整齐全。

@#@各部件的详细结构不必画出,留在具体设计部件时完成。

@#@@#@3)为便于部件设计,联系尺寸图上应标注通用部件的规格代号、电动机型号、功率及转速,并注明机床部件的分组情况及总行程。

@#@@#@二、选择动力箱@#@确定攻丝电机功率时,应考虑到丝锥钝化的影响,一般按计算功率的倍选取。

@#@根据前面计算功率,即,且考虑到攻丝时对转速要求较低,如果选用的电动机转速过高,将导致传动比较大,使机床结构庞大,不利于成本的降低,一般采用同步转速为左右的电动机。

@#@@#@根据《组合机床设计简明手册》表5-38选用动力箱型号为,电动机型号为,电动机的功率为,(为电动机安装端面至罩壳后面间的轴向长度)。

@#@@#@根据前面计算的行程,选择动力滑台为型,滑台侧底座为型,行程为。

@#@二级进给及压力继电器型号为。

@#@导轨防护装置型号为。

@#@分级进给装置型号为。

@#@@#@由于攻丝时,工作行程不是很长,液压滑台可固定在滑轨上,由固定块受力。

@#@所以当进给力大于滑台所受最大进给力时,仍可使用该滑台滑轨。

@#@@#@根据选定的动力滑台型号为,其卧式配置时具体联系尺寸如图3-7所示。

@#@@#@图3-7型液压滑台卧式配置时联系尺寸@#@三、夹具轮廓尺寸确定@#@综合考虑工件的轮廓尺寸形状、结构以及夹具底座与机床其他部件连接固定尺寸,初步定夹具长宽高为。

@#@@#@四、机床装料高度@#@机床装料高度是指机床上工件的定位基准面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为提高通用部件及支承部件的刚度并考虑自动线设计时中间底座内要安装夹具输送装置、冷却排屑装置,新颁布的组合机床标准推荐装料高度,与国际标准一致。

@#@在现阶段设计组合机床时,装料高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之间选取。

@#@@#@由于受工件最低孔位置、多轴箱最低主轴高度和所选通用部件、中间底座、夹具高度等尺寸的限制(滑台与滑座总高,侧底座高度,夹具底座高度,中间底座高度),本设计的机床装料高度。

@#@@#@五、中间底座轮廓尺寸@#@中间底座的轮廓尺寸要满足夹具在其上面安装连接的需要。

@#@根据选定的动力箱滑台、侧底座等标准的位置关系,并考虑到毛坯误差和装配偏移,中间底座支承夹具底座的空余边缘尺寸,算出的长度应圆整,并按优选数系选用。

@#@攻丝时需要使用冷却液,应使空余边缘尺寸不小于。

@#@@#@中间底座外形图如图3-8所示。

@#@@#@图3-8中间底座外形图@#@中间底座长度方向尺寸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加工终了位置,主轴箱端面至工件端面间的距离,本设计中;@#@@#@——主轴箱厚度,本设计;@#@@#@——工件沿机床长度方向的尺寸,本设计;@#@@#@——机床长度方向上,主轴箱与动力滑台的重合长度,本设计;@#@@#@——加工终了位置,滑台前端面至滑座前端面的距离,对于通用的标准动力滑台,尺寸的最大范围为。

@#@本设计;@#@@#@——滑座前端面至侧底座前端面的距离,本设计。

@#@@#@∴@#@@#@@#@根据,查《专用机床设备设计》表7-10(中间底座主要尺寸):

@#@@#@选定中间底座长为@#@又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宽度为,夹具底座宽度为,以及其他联系尺寸,选定中间底座宽度为。

@#@@#@∴中间底座的长宽为。

@#@@#@六、确定多轴箱轮廓尺寸@#@标准通用多轴箱的厚度是一定的,卧式为。

@#@因此,确定多轴箱尺寸,主要是确定多轴箱宽度和高度及最低主轴高度。

@#@如图3-9所示,被加工零件轮廓以点划线、多轴箱轮廓用粗实线表示。

@#@多轴箱宽度、高度的大小主要与被加工零件孔的分布位置有关,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工件在宽度方向相距最远的两孔距离()。

@#@@#@——最边缘主轴中心距箱外壁的距离()。

@#@@#@——工件在高度方向相距最远的两孔距离()。

@#@@#@——最低主轴高度()。

@#@@#@图3-9多轴箱轮廓尺寸的确定@#@为保证多轴箱有排布齿轮的足够空间,";i:

9;s:

20356:

"×@#@×@#@/T×@#@×@#@×@#@×@#@—×@#@×@#@×@#@×@#@@#@发布@#@外购物料分类和编码规则@#@2016@#@Q@#@M公司企业标准@#@编号:

@#@@#@受控状态:

@#@@#@版序:

@#@@#@ @#@1@#@Q/XM513—2010@#@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编码目的 1@#@4. 编码原则 1@#@5. 外购物料分类和编码规则 1@#@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遵守了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

@#@@#@本标准的主要依据:

@#@根据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PDM(含CAPP)项目和后期ERP项目实施需要,结合本公司外购物料分类与编码的需求,制定了以下编码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外购物料编码管理。

@#@@#@本标准由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信息化办公室提出并起草,产品设计研究院标准化室归口管理、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石珍草苟苛@#@本标准主要审核人:

@#@白西训惠万里@#@本标准批准人:

@#@施平@#@16@#@ @#@外购物料分类和编码规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外购物料的分类与编码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涉及到的外购物料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3.编码的目的@#@建立外购物料在信息系统中的唯一性标识,统一编码,统一语言。

@#@@#@4.编码原则@#@本标准给出的分类和编码的规则,遵循以下原则:

@#@@#@4.1唯一性@#@一个编码对象有一个唯一代码。

@#@@#@4.2可扩充性@#@分类编码规则须适应外购物料扩充的需要。

@#@@#@4.3适应性@#@分类编码规则应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4.4简短性@#@编码码位应简短。

@#@@#@5.外购物料分类和编码规则@#@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外购物料编码采用“一级分类码+二级分类码+流水码”的方式。

@#@一级分类码、二级分类码和流水码由阿拉伯数字构成,编码长度8位。

@#@@#@图1外购物料编码@#@5.1外购物料一级分类名称及分类码@#@一级分类码由两位阿拉伯数字构成,从01,02到99。

@#@本公司目前外购物料一级分为九类:

@#@@#@序号@#@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码@#@1@#@连接与紧固件类@#@01@#@2@#@润滑与密封件类@#@02@#@3@#@配套类@#@03@#@4@#@轴承类@#@04@#@5@#@液压件类@#@05@#@6@#@化工类@#@06@#@7@#@电气类@#@07@#@8@#@黑色金属类@#@08@#@9@#@有色金属类@#@09@#@5.2外购物料二级分类名称及分类码@#@二级分类以一级分类为基础,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公司外购物料特性进行分类。

@#@二级分类码由两位阿拉伯数字构成,从01,02到99。

@#@@#@5.2.1连接与紧固件类@#@5.2.1.1连接与紧固件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代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代号@#@对应代码@#@连接与紧固件类@#@01@#@1@#@螺栓@#@01@#@0101@#@2@#@螺钉@#@02@#@0102@#@3@#@螺柱@#@03@#@0103@#@4@#@螺母@#@04@#@0104@#@5@#@垫圈@#@05@#@0105@#@6@#@挡圈@#@06@#@0106@#@7@#@销@#@07@#@0107@#@8@#@键@#@08@#@0108@#@9@#@铆钉@#@09@#@0109@#@5.2.1.2连接与紧固件类名称、型号规格填写要求:

@#@@#@名称:

@#@名称按类别区分,以《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中标记方法的定义为依据。

@#@@#@如:

@#@方头螺栓C级、地角螺栓等,名称为“螺栓”;@#@十字槽沉头螺钉、吊环螺钉等,名称为“螺钉”。

@#@@#@型号规格:

@#@@#@产品代号(必要时)+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依据《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中标记方法填写,不填写标准编号年份;@#@“标准标记”中英文连字符“-”在本标准中用空格代替。

@#@@#@填写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螺栓@#@GB/T32.3M36×@#@3×@#@1004.8级@#@螺栓@#@GB/T5783M6×@#@15镀锌钝化@#@螺钉@#@GB/T65M2×@#@125.8级镀锌钝化@#@螺母@#@M27上海萨美锐@#@5.2.1.3连接与紧固件类编码示例: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物料编码@#@1@#@螺栓@#@GB/T5781M10×@#@70@#@01010001@#@螺栓@#@GB/T5781M12×@#@25@#@01010002@#@2@#@螺钉@#@GB/T65M4×@#@20@#@01020001@#@螺钉@#@GB/T822M2.5×@#@25镀锌钝化@#@01020004@#@3@#@螺柱@#@GB/T901M8×@#@40@#@01030001@#@螺柱@#@GB/T901M10×@#@150@#@01030002@#@4@#@螺母@#@GB/T6170M20@#@01040001@#@螺母@#@GB/T6172M10@#@01040002@#@5@#@垫圈@#@GB/T84824@#@01050001@#@垫圈@#@GB/T858Φ95@#@01050002@#@6@#@挡圈@#@GB/T893100@#@01060001@#@挡圈@#@GB/T893102@#@01060002@#@7@#@销@#@GB/T914×@#@40@#@01070001@#@销@#@GB/T912.5×@#@25@#@01070002@#@8@#@键@#@GB/T1096M12×@#@70@#@01080001@#@键@#@GB/T1099.1M4×@#@16@#@01080002@#@9@#@铆钉@#@GB/T8272.5×@#@8@#@01090001@#@铆钉@#@GB/T8273×@#@5@#@01090002@#@5.2.2密封类@#@5.2.2.1密封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号@#@对应码值@#@密封类@#@02@#@1@#@O形橡胶密封圈@#@01@#@0201@#@2@#@油封@#@02@#@0202@#@3@#@密封圈@#@03@#@0203@#@4@#@其他@#@04@#@0204@#@5.2.2.2密封类名称、型号规格填写要求@#@1)O形橡胶密封圈@#@名称:

@#@零件、标准名称中包含“O形圈”字样,如:

@#@O形橡胶密封圈等,统一命名为“O形圈”@#@型号规格:

@#@标准号+规格@#@填写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O形圈@#@GB/T3452.14.5×@#@1.8@#@O形圈@#@JB/ZQ4224150×@#@5.7@#@2)密封圈@#@名称:

@#@除“O形橡胶密封圈”以外,零件的标准名称中包含“密封圈”字样,统一命名为“密封圈”。

@#@@#@型号规格:

@#@@#@a.根据《产品自制件图号编码规则》编制图号+规格表示型号规格,唯一标识该物料@#@b.产品代号(必要时)+型号规格@#@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密封圈@#@C0A0111-1050×@#@80×@#@36@#@密封圈@#@C0A001110-0160×@#@96×@#@45@#@3)油封 @#@名称:

@#@零件、标准名称中包含“油封”字样,如:

@#@油封密封等,统一命名为“油封”类。

@#@@#@型号规格:

@#@标准号(产品代号+产品型号)+规格@#@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油封@#@GB9877.1B25×@#@52×@#@7@#@油封@#@GB9877.1B95×@#@120×@#@12@#@油封@#@BAFUDX735×@#@55×@#@8@#@油封@#@BAUMSLX795×@#@125×@#@12@#@4)其他@#@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滑动密封@#@SY-60045@#@格来圈@#@TG3201100-T10N110×@#@121×@#@4.2@#@注:

@#@其他类的名称须与协议或标准一致。

@#@@#@5.2.2.3密封类编码示例: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物料编码@#@1@#@O形圈@#@GB123542×@#@3.5@#@02010001@#@O形圈@#@GB/T3452.1400×@#@7@#@02010002@#@2@#@油封@#@C0F000503-1125×@#@40×@#@7@#@02020001@#@油封@#@GB9877.1B25×@#@52×@#@7@#@02020002@#@3@#@密封圈@#@C0A0111-1050×@#@80×@#@36@#@02030001@#@密封圈@#@C0A001110-0160×@#@96×@#@45@#@02030002@#@4@#@防尘圈@#@JL-45100×@#@12.5×@#@18.8@#@02040001@#@清扫圈@#@JF-35100×@#@112×@#@12/7@#@02040002@#@5.2.3配套类@#@5.2.3.1配套类二级分类:

@#@@#@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号@#@对应码值@#@配套类@#@03@#@1@#@电机@#@01@#@0301@#@2@#@滚筒@#@02@#@0302@#@3@#@截齿、齿座、喷嘴、卡环@#@03@#@0303@#@4@#@炮头@#@04@#@0304@#@5@#@电缆夹板@#@05@#@0305@#@6@#@铭牌@#@06@#@0306@#@5.2.3.2配套类名称规范及规格填写要求@#@1)电机@#@名称:

@#@电机类的名称在本物料编码中统一规范为电机,如截割电动机、牵引电动机、泵电动机、各类发电机等统一填写为“电机”。

@#@@#@型号规格:

@#@电机型号+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电机@#@YBC-35@#@电机@#@YBC-160S永济@#@电机@#@YBC-160S西北@#@2)滚筒:

@#@@#@名称:

@#@采煤机应用到的各类滚筒统称为“滚筒”,如重型滚筒、强力滚筒统一填写为滚筒。

@#@@#@型号规格:

@#@左滚筒型号规格为“采煤机总图图号L+规格”@#@右滚筒型号规格为“采煤机总图图号R+规格”@#@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滚筒@#@C0N0A0203LΦ2000×@#@800@#@滚筒@#@C0N0A0203RΦ2000×@#@800@#@滚筒@#@C0N0A0104RΦ1800×@#@800@#@2)截齿:

@#@@#@名称:

@#@各类截齿统称为“截齿”,如镐型截齿、开槽齿统一填写为截齿。

@#@@#@型号规格:

@#@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截齿@#@U92菲利普斯@#@截齿@#@U135-25NB凯南麦特@#@3)齿座:

@#@@#@名称:

@#@各类齿座统称为“齿座”。

@#@@#@型号规格:

@#@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齿座@#@BBS38.30.65H凯南麦特@#@4)喷嘴:

@#@@#@名称:

@#@各类喷嘴统称为“喷嘴”。

@#@@#@型号规格:

@#@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喷嘴@#@SC凯南麦特@#@5)卡环:

@#@@#@名称:

@#@各类卡环统称为“卡环”。

@#@@#@型号规格:

@#@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6)炮头:

@#@@#@名称:

@#@各类炮头统称为“炮头”。

@#@@#@型号规格:

@#@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炮头@#@EBJ-125@#@7)电缆夹板:

@#@@#@名称:

@#@各类电缆夹板统称为“电缆夹板”。

@#@@#@型号规格:

@#@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电缆夹板@#@H型180×@#@100×@#@100清河@#@电缆夹板@#@C1型182×@#@110×@#@100鑫达@#@电缆夹板@#@H型182×@#@110×@#@100鑫兴@#@8)铭牌:

@#@@#@名称:

@#@各类“铭牌”、“标牌”等统称为“铭牌”。

@#@@#@型号规格:

@#@根据《产品自制件图号编码规则》编制图号,表示型号规格,唯一标识该物料。

@#@@#@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铭牌@#@C0N0055-12@#@铭牌@#@C0A0121-02@#@5.2.3.3配套类编码示例: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物料编码@#@1@#@电机@#@YBVF-25A永济@#@03010001@#@电机@#@YBCB-20西北@#@03010002@#@2@#@滚筒@#@C0N0A0203LΦ2000×@#@800@#@03020001@#@滚筒@#@C0N0A0203RΦ2000×@#@800@#@03020002@#@3@#@齿座@#@PB120@#@03030001@#@截齿@#@RB06032@#@03030002@#@截齿@#@U47-22NB-SY凯南麦特@#@03030003@#@喷嘴@#@SC2801@#@03030004@#@4@#@炮头@#@EBJ-125@#@03040001@#@5@#@电缆夹板@#@C型195×@#@160×@#@125@#@03050001@#@电缆夹板@#@160×@#@110×@#@100@#@03050002@#@6@#@铭牌@#@C0N0055-12@#@03060001@#@铭牌@#@C0A0121-02@#@03060002@#@5.2.4轴承类@#@5.2.4.1轴承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号@#@对应码值@#@轴承类@#@04@#@1@#@轴承@#@01@#@0401@#@2@#@回转支撑@#@02@#@0402@#@3@#@衬套@#@03@#@0403@#@5.2.4.2轴承类名称规范及规格填写要求@#@1)轴承:

@#@@#@名称:

@#@滚动轴承及含有轴承“字样”的编码对象统一规定为轴承,如圆柱滚子轴承、深沟球轴承等统称为“轴承”。

@#@@#@型号规格:

@#@标准号(必要时)+轴承代号+轴承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特征性能(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轴承@#@NJ217EC385×@#@150×@#@28SKF@#@轴承@#@6305.2RSR25×@#@62×@#@17FAG@#@轴承@#@GB/T2811200K10×@#@30×@#@9@#@轴承@#@JYZC2240110×@#@225×@#@89@#@2)回转支撑:

@#@@#@名称:

@#@各类回转支撑统称为回转支撑。

@#@@#@型号规格:

@#@标准号(必要时)+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回转支撑@#@JB/T2300014.40.1000.10@#@3)衬套:

@#@@#@名称:

@#@套类结构,起滑动轴承作用的套称为“衬套”。

@#@如:

@#@“网纹铜衬套”、“铜套”统称为“衬套”。

@#@@#@型号规格:

@#@标准号(必要时)+型号规格+厂家简称(必要时)@#@示例:

@#@@#@名称@#@型号规格@#@衬套@#@A24Φ160×@#@Φ145×@#@168@#@5.2.4.3轴承类编码示例: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物料编码@#@1@#@轴承@#@NJ215EC75×@#@130×@#@25@#@04010001@#@轴承@#@NJ215-E-TVP275×@#@130×@#@25@#@04010002@#@轴承@#@GB/T28342122110×@#@170×@#@28@#@04010003@#@2@#@回转支撑@#@JB/T2300014.40.1000.10@#@04020001@#@3@#@衬套@#@A1Φ170×@#@Φ145×@#@168@#@04030001@#@衬套@#@A2Φ130×@#@Φ115×@#@129@#@04030002@#@5.2.5液压件类:

@#@@#@5.2.5.1液压件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号@#@对应码值@#@液压件类@#@05@#@1@#@液压泵和液压马达@#@01@#@0501@#@2@#@液压缸@#@02@#@0502@#@3@#@液压控制阀@#@03@#@0503@#@4@#@液压系统附件@#@04@#@0504@#@5@#@液压系统检测器件@#@05@#@0505@#@6@#@液压软管及配套零件@#@06@#@0506@#@7@#@硬管接头及配套零件@#@07@#@0507@#@8@#@液压拉紧装置、液压螺母、液压制动器@#@08@#@0508@#@9@#@液压件类其他@#@09@#@0509@#@@#@5.2.5.2液压件类名称规范及规格填写要求@#@名称:

@#@以厂家提供液压件名称为准。

@#@@#@型号规格:

@#@标准号(必要时)+产品代号(必要时)+产品型号(必要时)+规格@#@二级分类名称@#@零件名称@#@型号规格示例@#@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斜轴马达@#@ZM-125A4@#@齿轮泵@#@AIPF-1X-008RRR20KD200XX@#@液压缸@#@油缸@#@C0N003002@#@油缸@#@C0P0107040A@#@液压控制阀@#@球形截止阀@#@C0G000805@#@液控和手动多路换向阀@#@DLYS2Y-d15L-2T-2C-2C@#@减压阀@#@CODE441"@#@@#@泄压阀@#@代号633/4“英国康福路@#@安全阀@#@CODE631"@#@@#@节流阀@#@代号711/4”英国康福路@#@油压阀@#@DG17V-3-8C-60@#@溢流阀@#@DBDS-20K10/2.5@#@液压系统附件@#@板翅式机油冷却器@#@BKS1PHQ-RS@#@板式换热器@#@BHQ626-60@#@特粗滤芯@#@JZX2-63×@#@10Q2@#@回油滤油器@#@LHN-400×@#@20F@#@加热管@#@G-20@#@反冲洗过滤器@#@JY0701@#@液压系统检测器具@#@压力表@#@213530634MPa@#@耐震表@#@YTN60Z10MPa@#@测量接头@#@SMK20-G1/4-VC@#@测量软管@#@SMS-20-800A@#@充油耐震表@#@YT604MPa@#@压力表固定法兰圈@#@21353063@#@压力表接头@#@SMA20-G1/4-V-OR@#@液压软管及配套零件@#@接头芯子@#@25455@#@接头外套@#@30488@#@堵@#@KJ11-8@#@硬管接头及配套零件@#@卡套@#@JB198712@#@接头@#@1CM-22WD@#@液压拉紧装置、@#@液压螺母、@#@液压制动器@#@大弹簧@#@S08431200@#@液压螺母@#@YMD-30M30×@#@3.5@#@摩擦片@#@ZD01-3@#@摩擦片组装@#@DHM3-45M@#@液压制动器@#@ZD00A@#@制动器@#@DHM3-45M@#@液压拉紧装置@#@YLZ80M80×@#@4@#@液压件类其他@#@乳化液调高制动系统@#@RTZ0901@#@注:

@#@液压件类其他的名称必须与协议或者标准中一致。

@#@@#@5.2.5.3液压类编码示例: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物料编码@#@1@#@马达@#@L2V107W1Z2@#@05010001@#@泵马达@#@A2FM107/61W-VZB027R.909428971@#@05010002@#@2@#@油缸@#@C0N003002@#@05020001@#@油缸@#@C0P0107040A@#@05020002@#@3@#@闭式阀@#@A4VG125HDIDT1/32R-NIF02F011PR9021@#@05030001@#@变压溢流阀@#@TF-B20H4-16/320@#@05030002@#@单联换向阀@#@ZL20H-YT-J@#@05030003@#@4@#@板式换热器@#@BHQ626-60@#@05040001@#@特粗滤芯@#@JZX2-63×@#@10Q2@#@05040002@#@5@#@压力表@#@213530634MPa@#@05050001@#@耐震表@#@YTN60Z10MPa@#@05050002@#@6@#@接头芯子@#@25455@#@05060001@#@接头外套@#@30488@#@05060002@#@7@#@接头@#@1CG-18-04@#@05070001@#@接头@#@1CM-22WD@#@05070002@#@接头@#@1CG9-22-080G@#@05070003@#@8@#@摩擦片组装@#@DHM3-45M@#@05080001@#@液压制动器@#@ZD00A@#@05080002@#@9@#@乳化液调高制动系统@#@RTZ0901@#@05090001@#@5.2.6化工类@#@5.2.6.1化工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号@#@对应码值@#@化工类@#@06@#@1@#@油类@#@01@#@0601@#@2@#@脂类@#@02@#@0602@#@3@#@化工类其他@#@03@#@0603@#@5.2.6.2化工类名称规范及规格填写要求@#@名称:

@#@以厂家提供化工类名称为准。

@#@@#@型号规格:

@#@标准号(必要时)+产品代号(必要时)+产品型号(必要时)+规格@#@二级分类名称@#@零件名称@#@型号规格@#@油类@#@液压油@#@GB/T1118.1L-HV10@#@抗磨液压油@#@GB/T1118.1L-HM32@#@液压导轨油@#@SH/T0361L-G150@#@工业闭式齿轮油@#@GB/T5903L-CKC100@#@淬火油@#@GB/T443L-AN32@#@柴油@#@GB/T191470#@#@变压器油@#@GB/T253625#@#@注:

@#@化工类其他的名称必须与协议或者标准中一致。

@#@@#@5.2.6.3化工类编码示例: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物料编码@#@1@#@液压导轨油@#@L-G68SH/T0361@#@06010001@#@变压器油@#@GB/T253625#@#@06010002@#@5.2.7电气类@#@5.2.7.1电气零件二级分类:

@#@@#@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号@#@对应码值@#@电气类@#@07@#@1@#@弱电元件类@#@01@#@0701@#@2@#@强电元件类@#@02@#@0702@#@3@#@电线电缆类@#@03@#@0703@#@4@#@连接器件@#@04@#@0704@#@5.2.7.2电气类名称规范及规格填写要求@#@名称:

@#@以厂家提供电气类名称为准。

@#@@#@型号规格:

@#@标准号(必要时)+产品代号(必要时)+产品型号(必要时)+规格(必要时)@#@分类示例:

@#@@#@二级分类名称@#@零件名称@#@型号规格@#@弱电元件类@#@继电器@#@LY4NJ24VDC@#@熔断器@#@R14-2015A@#@强电元件类@#@控制变压器@#@1.14KV/36V.28V@#@牵引变压器@#@KBSG-135/1.14KV@#@电线电缆类@#@电缆@#@MCPT-1.9/3.33×@#@70+1×@#@25+4×@#@2.5@#@外径58.5~60@#@安装软线@#@RV1050.75@#@引接软线@#@JHXG-114070平方毫米@#@连接器件@#@梳状跨接@#@859-405@#@12芯过线组@#@3M@#@端头@#@OT25-12@#@护线套@#@兰色@#@5.2.7.3电气类编码示例: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物料编码@#@1@#@继电器@#@LY4NJ24VDC@#@07010001@#@熔断器@#@R14-2015A@#@07010002@#@2@#@控制变压器@#@1.14KV/36V.28V@#@07020001@#@牵引变压器@#@KBSG-135/1.14KV@#@07020002@#@3@#@安装软线@#@RV1050.75@#@07030001@#@4@#@梳状跨接@#@859-405@#@07040001@#@12芯过线组@#@3M@#@07040002@#@5.2.8黑色金属类@#@5.2.8.1黑色金属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名称@#@一级分类号@#@序号@#@二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号@#@对应码值@#@黑色金属类@#@08@#@1@#@棒材类@#@01@#@0801@#@2@#@板材类@#@02@#@0802@#@3@#@管材类@#@03@#@0803@#@4@#@型材类@#@04@#@0804@#@5.2.8.2黑色金属类名称规范及规格填写要求@#@名称:

@#@名称必须与标准中一致。

@#@@#@棒材类、板材类、管材类型号规格:

@#@@#@标准号(必要时)+材料牌号+规格+表面处理(必要时)@#@型材类名称:

@#@指除棒材类、板材类、管材类以外的,来料截面形状定型的黑色金属材料。

@#@如角钢、不等边角钢、工字钢、槽钢等。

@#@@#@型材类型号规格:

@#@@#@角钢:

@#@标准号+边长×@#@厚度@#@不等边角钢:

@#@标准号+边长×@#@边长×@#@厚度@#@工字钢:

@#@标准号+型号@#@槽钢:

@#@标准号+型号@#@示例:

@#@@#@二级分类名称@#@零件名称@#@型号规格@#@棒材类@#@优质碳素结构钢@#@45#Φ5@#@优质碳素结构钢@#@45#Φ16@#@板材类@#@优质碳素结构钢@#@45#δ2.5@#@优质碳素结构钢@#@45#δ40@#@管材类@#@无缝钢管@#@20#无缝钢管φ4×@#@1@#@无缝钢管@#@20#无缝钢管φ12×@#@1@#@型材类@#@角钢@#@GB/T9788";i:

10;s:

29556:

"@#@聚合物二厂动力车间特种设备管理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及其附件(以下简称承压类特种设备)、起重机械、电梯、厂(场)内机动车辆(以下简称机电类特种设备)的管理工作,依据国家、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炼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制度》,大庆炼化公司《特种设备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聚合物二厂动力车间适用于本细则。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聚合物二厂动力车间范围内的特种设备及安全保护装置的设计、选型、采购、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更新、报废等。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车间管理职责:

@#@@#@

(一)设备技术员负责编制特种设备各项管理细则及特种设备资料录入工作;@#@@#@

(二)设备技术员负责建立特种设备台帐,完善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定期更新资料,负责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及相关检查记录的归档。

@#@@#@(三)设备技术员负责装置检修、改造后技术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实行动态管理;@#@@#@(四)设备技术员负责编制特种设备大修、检维修计划、月度检查、年度检查等定期检查和检验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留存相关资料;@#@负责办理特种设备相关资料交接手续,设备主任组织审查;@#@@#@(五)设备技术员及相关人员负责新增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的申请和资料准备工作;@#@@#@(六)车间设备管理人员负责特种设备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管理及验收工作;@#@@#@(七)设备技术员负责编制特种设备延期校验申请报告并进行逐级签字审批。

@#@@#@(八)设备技术员负责检查现场维保人员的资质。

@#@@#@第五条运维单位管理职责:

@#@@#@

(一)负责履行生产检修合同、安全生产合同及检修协议内容。

@#@@#@

(二)负责现场特种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

@#@@#@(三)负责维修、维护人员的培训,负责确保维修、维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相关资质。

@#@@#@第三章起重设备管理@#@第六条起重设备是指用于垂直升降或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的机电设备。

@#@其范围办法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等于0.5吨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等于1吨,且提升高度大于或等于2米的起重机或承载形式的电动葫芦等。

@#@@#@第七条起重设备的管理、运行、检查、定期检验分别执行以下标准和办法:

@#@@#@

(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73号2009修订);@#@@#@

(二)《起重机械安全监察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92号令;@#@@#@(三)《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规则》TSGQ5001-2009@#@(四)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及办法。

@#@@#@第八条起重设备到货后,设备使用单位应按照设计技术文件、采购合同、技术协议等组织验收。

@#@@#@第九条起重设备安装前,施工单位应到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安装告知手续,方可安装。

@#@@#@第十条起重设备安装竣工后,必须严格履行验收手续。

@#@施工单位应及时交付竣工资料,包括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设计变更通知书和安装监督检验证书、产品操作使用说明书等。

@#@@#@第十一条起重设备安装完成后,投用前必须通过当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且使用单位必须在投用前或投用后30个工作日内办理相应的使用登记手续,未办理使用登记手续和未通过当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不允许使用。

@#@@#@第十二条起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起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

(一)名称统一为《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

(二)安装竣工验收资料;@#@@#@(三)监检报告;@#@@#@(四)使用情况登记表;@#@@#@(五)定期检验报告;@#@@#@(六)月度检查记录、维护保养记录;@#@@#@(七)应急救援预案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八)故障、事故处理记录。

@#@@#@(九)起重设备操作规程;@#@@#@(十)起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记录;@#@@#@第十三条管理和操作人员必须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和操作工作。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由车间安全工程师保存,不得遗失,若损坏、及时应及时上报补办。

@#@@#@第十四条设备技术员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严格执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和检验制度,确保设备完好和人身安全。

@#@车间安全工程师配合安全教育工作并全程监督执行。

@#@@#@第十五条在防爆区域使用的起重设备,应符合防爆安全技术要求,并有明显防爆标志。

@#@氯瓶间使用的起重设备应有明确标识。

@#@@#@第十六条设备使用单位应在设备所在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定期检验合格证,超过有效期禁止使用。

@#@@#@第十七条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使用单位应当停止使用,严禁带病运行。

@#@@#@第十八条委托取得特种设备制造、维修资质的单位,对在用起重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养。

@#@@#@第十九条依据《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规则》对在用起重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保养,起重设备维护保养频次为每月至少一次,并及时将维保记录存档。

@#@@#@第二十条维修保养条款到期前一个月,使用单位必须通报设备主管部门,由设备主管部门委托有资格的维修保养单位负责起重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并签订维修保养合同。

@#@@#@第二十一条不得随意对起重设备进行修理和改造,确需修理或改造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修理和改造单位实施,属于改造的在完成告知手续后方可施工。

@#@@#@第二十二条停用、闲置、报废设备需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要求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十三条接收外单位起重设备时,应同时接收相应的技术档案,无技术档案或技术档案材料不全的,不得接收,接收后应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十四条发生事故时,使用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场,并按程序上报。

@#@@#@第二十五条定期检验:

@#@@#@

(一)起重设备定期检验周期为二年;@#@@#@

(二)检验工作由取得相应资质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承担;@#@@#@(三)设备所属单位根据检验周期编制检验计划,由检验单位实施;@#@@#@(四)设备检验完成后,将检验报告及时归档,更换检验标识;@#@@#@(五)检验不合格的起重设备必须消除缺陷并复检合格方可使用。

@#@@#@第二十六条起重设备年检的合格证必须张贴在现场起重标识牌上,且为原件,车间留存复印件或照片;@#@现场必须张贴安全注意事项(包含安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维修人及联系方式、车间主控室电话)、完好/禁用标识,完好代表设备允许使用,禁用代表设备存在故障、长期停用、检验证超期等不允许使用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超过有效期或未张贴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的起重设备不得使用。

@#@@#@第二十八条停用一年以上的起重设备,使用前应该进行全面检查。

@#@起重设备遇四级以上地震或发生重大设备故障,露天作业的起重机械经受九级以上风力后,使用前须做全面检查。

@#@@#@第二十九条起重设备每次作业前须进行检查确认处于完好状态。

@#@@#@第三十条使用单位对每台起重设备必须明确管理责任人,管理人员对所负责的起重设备的技术状况和使用情况负责。

@#@@#@第三十一条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不合格的起重设备,在没有彻底消除设备缺陷前和复检合格前,禁止使用。

@#@@#@第三十二条起重机械每次使用前要按规范进行检查和确认,重点检查受力部件是否完好可靠,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好用。

@#@检查人要持有特种设备作业证,检查情况要有检查人、确认人及相关记录,属地单位根据检查状态签发作业许可。

@#@长期不使用的起重机械,使用前,维保单位要先进行一次维保检查和确认。

@#@@#@第四章压力管道管理@#@第三十三条车间操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定时、定点、定线进行巡回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要记录,并对异常现象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第三十四条车间必须认真做好压力管道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重大问题立即报告车间设备技术人员,必要时采取应急措施。

@#@@#@第三十五条车间及生产办必须建立和健全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档案并且妥善保管,加强压力管道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压力管道的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

(一)管道元件产品质量证明、管道设计文件(包括平面布置图、轴测图等图纸)、管道安装质量证明、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安装质量监督检验证书、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

(二)管道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三)管道日常使用状况记录;@#@@#@(四)管道及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以及相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五)管道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六)压力管道的使用登记证;@#@@#@(七)压力管道使用登记表;@#@@#@(八)管道的空视图、焊缝位置及编号图;@#@@#@(九)管道的缺陷事故记录;@#@@#@(十)腐蚀性介质含量监测记录;@#@@#@(十一)其它技术资料(包括重大检修、技术总结及其它记录等)。

@#@@#@第三十七条压力管道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如下工艺指标:

@#@@#@

(一)操作压力和温度控制;@#@@#@

(二)交变载荷控制;@#@@#@(三)腐蚀性介质含量控制。

@#@@#@管道的定期检验@#@第三十八条压力管道定期检验分为在线检验和全面检验。

@#@在线检验是在运行条件下对在用压力管道进行的检验,在线检验每年至少一次(也可称为年度检验)。

@#@全面检验是按一定的检验周期,在用压力管道停车期间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检验。

@#@检验内容和周期按《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的要求执行。

@#@@#@第三十九条压力管道的全面检验必须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具有压力管道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

@#@@#@第四十条在线检验一般以外观检查和安全保护装置检查为主,必要时进行壁厚测定和电阻值测量。

@#@管道的下述部位一般为重点检查部位:

@#@@#@

(一)压缩机、泵的出口部位;@#@@#@

(二)补偿器、三通、弯头、大小头、支管连接及介质流动的死角等部位;@#@@#@(三)支吊架损坏部位附近的管道组成件以及焊接接头;@#@@#@(四)处于生产流程要害部位的管段和与重要装置或设备相连接的管段;@#@@#@(五)工作条件苛刻及承受交变载荷的管段;@#@@#@(六)曾经出现过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的问题的部位。

@#@@#@第四十一条压力管道全面检验时,车间设备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应协助检验单位一同进行,做好下列工作:

@#@@#@

(一)提供有关技术资料;@#@@#@

(二)审查检验方案;@#@@#@(三)拟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四)做好压力管道的技术处理,与检验人员共同进行检查、交接;@#@@#@(五)与检验人员共同对检验工作进行验收;@#@@#@(六)将检验报告存档登记。

@#@@#@第四十二条在检查中发现缺陷和问题由车间配合生产办提出修复申请,报设备处审批后执行。

@#@@#@第四十三条管道缺陷返修前由管道返修单位编制修复方案,报生产办审批,必要时报设备处。

@#@@#@第四十四条管道缺陷返修完成后,缺陷返修部位由检验单位复验。

@#@@#@第四十五条全面检验所发现的管道严重缺陷,由生产办制定修复方案,修复后,由检验机构对修复部位进行检查确认,对不易修复的严重缺陷,也可以采用安全评定的方法,确认缺陷是否影响管道安全运行到下一个全面检验周期。

@#@@#@第七章压力容器管理@#@压力容器安装、改造和维修@#@第四十六条从事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的单位应当是已取得相应的制造许可证或者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的单位。

@#@@#@第四十七条压力容器在安装改造维修前,从事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的单位应当向压力容器使用登记机关书面告知。

@#@@#@第四十八条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

@#@并出具现场安装施工的质量证明书等技术资料。

@#@@#@第四十九条压力容器改造、重大维修的施工过程,必须经过具有相应资格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压力容器不得投入使用。

@#@@#@第五十条施工单位对安装质量负责,每道工序要有质量验收手续。

@#@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质量验收手续由车间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妥善留存。

@#@@#@第五十一条重点项目工程中间交接之前、新安装的压力容器投用前,施工单位向生产办报压力容器明细表和资料明细表,并移交相关资料,不得漏报或少报,否则不予验收。

@#@@#@第五十二条新安装的压力容器竣工时要有详细的交工资料,包括:

@#@出厂资料、安装技术资料等,如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竣工图、压力容器监检证书、安装检查记录、隐蔽工程检查记录、设计变更等。

@#@@#@第五十三条压力容器安装后投用前要求容器本体及安全附件齐全好用,各种标志完好无损。

@#@@#@第五十四条在用压力容器不得任意开孔、变更材料、改动结构以及在容器本体动电、气焊。

@#@如确属生产需要,容器开孔及变动结构的设计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压力容器设计许可的单位承担。

@#@@#@第五十五条压力容器的改造或者重大维修方案应当经过原设计单位或者具备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同意。

@#@@#@第五十六条压力容器的挖补、更换筒节以及焊后热处理,应当参照相应的设计制造标准制定施工方案,批准后严格执行。

@#@@#@第五十七条容器补焊的施工单位应指派专职质量检查员,检查施工质量和工艺的执行情况。

@#@@#@第五十八条容器补焊施工完毕,由施工单位质检人员检验合格后,再由施工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第五十九条压力容器经过改造或者重大维修后应当保证其结构和强度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必须做好详细记录,施工单位应在改造维修结束后两周内提供以下资料:

@#@@#@

(一)修补缺陷位置分布图;@#@@#@

(二)实际修补施工工艺参数;@#@@#@(三)修补用材料的材质、型号、规格;@#@@#@(四)施工单位及施工员、质检和焊工姓名;@#@@#@(五)强度试验记录;@#@@#@(六)理化检验资料。

@#@@#@第六十条报废的压力容器不得再作承压容器使用。

@#@@#@压力容器的使用与管理@#@第六十一条生产办在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当按照要求将相关资料报送质量安全环保处,质量安全环保处报使用登记机关办理使用登记证。

@#@资料不全或资料不符合办证要求时,生产办协调设备处和电子商务中心向施工或制造单位索取。

@#@车间配合生产办进行。

@#@@#@第六十二条分厂应当对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负责,车间配合分厂进行本车间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并且配备具有压力容器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工作。

@#@车间指派相应人员配合分厂进行车间级安全管理工作@#@第六十三条压力容器安全状况发生变化(包括安全状况等级发生变化、经过重大修理改造或者压力容器改变用途、介质的)、长期停用、移装或者过户的,按照公司使用登记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使用前需要检验的,按其规定进行检验。

@#@@#@第六十四条压力容器内部有压力时,不得进行焊接等维修。

@#@对于特殊的生产工艺过程,需要带温带压紧固螺栓时,或者出现紧急泄漏需进行带压密封时,车间应配合生产办按照设计规定提出有效的操作要求和防护措施,并且经过公司主管部门的批准。

@#@批准后方可进行作业。

@#@@#@第六十五条压力容器必须严格按操作条件进行操作,不得任意改变原设计工艺条件;@#@严禁超温、超压和在材料脆性转变温度下运行。

@#@工业气瓶的使用单位应建立工业气瓶领换台账和气瓶使用安全管理要求,在领用气瓶前应办理领用手续;@#@工业气瓶的使用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气瓶使用和管理,使用前应进行安全状态检查,对盛装气体进行确认,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气瓶严禁入库和使用;@#@工业气瓶的运输、装卸及储存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并负责定期对气瓶运输、装卸和储存人员进行培训;@#@运输、装卸及存储气瓶应严格遵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相关规定要求;@#@气瓶应放置于专用仓库储存,气瓶仓库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定。

@#@@#@压力容器的资料管理@#@第六十六条新增压力容器的出厂材料和安装技术资料由生产办与施工单位交接,并填写资料交接明细表,经双方签字各自保留备查。

@#@车间配合生产办执行。

@#@@#@第一百二十条压力容器档案内容包括:

@#@@#@

(一)压力容器档案;@#@@#@

(二)压力容器合格证、质量证明书、竣工图、监检证书、技术条件;@#@@#@(三)设计、安装、使用说明书;@#@@#@(四)检验、检测记录,以及有关检验的技术文件和资料;@#@@#@(五)修理方案,实际修理情况记录,以及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六)压力容器技术改造方案、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施工质量检验技术文件和资料;@#@@#@(七)安全附件校验、修理和更换记录;@#@@#@(八)有关事故的记录资料和处理报告。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第六十七条年度检查是指为了确保压力容器在检验周期内的安全而实施的运行过程中的在线检查,每年至少一次。

@#@年度检查工作完成后,检查人员根据实际检查情况出具检查报告,作出结论,一般不对压力容器的安全状况等级进行评定,如发现严重问题,由检验机构持证的压力容器检验人员进行评定。

@#@@#@第六十八条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工作包括全面检验和耐压试验,全面检验是指压力容器停机时的检验。

@#@耐压试验是指压力容器全面检验合格后,所进行的超过最高工作压力的液压试验或者气压试验,具体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有关条款执行。

@#@需要在移动式压力容器和固定式压力容器之间进行装卸作业的,装卸软管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1.5倍的公称压力,试验结果要有记录和试验人员的签字。

@#@@#@第六十九条压力容器所在车间,应在停工检修前随停工检修计划上报压力容器检验计划,生产办汇总后上交公司设备处,批准后执行。

@#@@#@第七十条全面检验前车间应配合生产办及时向检验单位提供需进行审查的资料,具体执行《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第三章的要求。

@#@@#@第七是一条全面检验前,车间必须将被检容器内部介质排放、清理干净,用盲板从被检容器的第一道法兰处隔断所有液体、气体或蒸汽的来源,同时设置明显的隔离标志。

@#@盛装易燃、助燃、毒性或窒息性介质的,必须进行置换、中和、消毒、清洗,取样分析,分析结果必须达到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盛装易燃介质的,严禁用空气置换。

@#@@#@第七十二条检验时,车间压力容器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到场配合,协助检验工作,负责安全监护。

@#@@#@第七十三条全面检验工作完成后,检验人员根据实际检验情况,结合耐压试验结果,在一个月内出具检验报告,给出允许运行的参数及下次全面检验的日期。

@#@@#@第七十四条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按公司有关规定进行检修校验。

@#@@#@第七十五条车间应当对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的压力容器及时进行检验,消除事故隐患。

@#@检验(检查)中发现缺陷需进行整治的,由检验单位书面通知分厂生产办,生产办根据缺陷性质、使用条件及有关规程提出处理意见及修复技术要求,按容器修理要求履行审批和维修作业,整治合格再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检查)不合格的设备,由检验单位书面告知发证机关。

@#@对于存在严重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的压力容器,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且办理注销手续。

@#@@#@延期检验管理@#@第七十六条压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具备条件的,到期必须及时安排检验。

@#@@#@第七十七条因情况特殊不能按期进行定期检验的压力容器,由生产办提出申请,同时制定事故应急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由分厂工艺、设备、安全负责人会签,公司生产运行处、质量安全环保处、机动设备处主管领导会签.车间配合生产办执行。

@#@@#@第七十八条车间要认真确认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实际制定监护运行措施和应急预案,由生产办压力容器主管人员审核后,报分厂主管领导批准。

@#@@#@第八章安全阀管理@#@第七十九条安全阀必须有产品质量证明书。

@#@安全阀质量证明书包括以下内容:

@#@@#@

(一)铭牌上的内容;@#@@#@

(二)制造依据的标准;@#@@#@(三)检验报告;@#@@#@(四)监检报告;@#@@#@(五)其他的特殊要求。

@#@@#@第八十条所有安全阀都要建立《安全阀检定压审批卡》。

@#@卡片由车间保管,作为档案保存,安全阀检修校验时,提交校验单位。

@#@@#@第八十一条安全阀使用前必须进行校验,在用的安全阀每年至少校验一次;@#@检修前3个月由车间编制安全阀校验计划,生产办汇总后,报机动设备处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八十二条安全阀定压值不得任意变更,如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由生产办提出申请,由设计部门提出设计变更单,经科技信息处审核后实施。

@#@@#@第八十三条安全阀选用的规格型号和安装部位,应由设计部门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确定。

@#@@#@第八十四条《安全阀检定压审批卡》的审批:

@#@科技信息处负责设计、工艺操作参数的审定;@#@机动设备处负责安全阀参数的审定;@#@安全环保处负责安全阀定压值的安全技术审查。

@#@@#@第八十五条所有的在用安全阀都列入安全阀台帐,写清各项基本参数,车间建立台帐。

@#@@#@第八十六条安全阀不得任意移位、拆除,如有必要,由公司生产、设备、安全部门审核批准以后方可实施,分厂生产办存档。

@#@@#@第八十七条安全阀应垂直安装,并应装设在压力容器液面以上气相空间部分,或装设在与压力容器气相空间相连的管道上。

@#@@#@第八十八条压力容器正常运行期间隔离阀必须保证全开(加铅封或锁定)。

@#@@#@第八十九条运行中起跳或超压未起跳的安全阀必须重新校验,由生产办填写《安全阀校验审批单》,报机动设备处审批。

@#@分厂要在一周内分析原因,并向机动设备处提交书面说明。

@#@车间配合执行。

@#@@#@第九十条车间必须定期巡检,确保安全阀可靠,安全阀的定期校验必须按机动设备处审批的计划执行。

@#@@#@第九十一条车间应为安全阀校验创造条件,对于弹簧直接截荷式安全阀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期校验,并且符合《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第十七条规定的,可以办理延期校验。

@#@生产办厂提出书面申请,报公司主管技术负责人审批,并报市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车间要制定监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九十二条安全阀有以下情况时,应当停止使用并更换,其中有

(一)至(五)项问题的安全阀应予以报废:

@#@@#@

(一)阀瓣和阀座密封面损坏,已经无法修复;@#@@#@

(二)导向零件腐蚀严重,已经无法修复;@#@@#@(三)调节圈锈蚀严重,已经无法进行调节;@#@@#@(四)弹簧腐蚀,已经无法使用;@#@@#@(五)附件不全而无法配置;@#@@#@(六)历史纪录丢失;@#@@#@(七)选型不当。

@#@@#@安全附件管理@#@1、在用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管理应符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规范标准要求。

@#@@#@2、建立健全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附件台帐。

@#@@#@3、严禁任意变更安全阀的整定压力、爆破片的设计爆破压力、安全联锁装置的设定值,如确需修改时,应经过相应的审批后实施。

@#@必要时应委托设计校核。

@#@@#@4、安全阀使用必须满足定期校验要求,对安装在介质为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部位宜采用双安全阀并联使用。

@#@@#@5、安全阀应由专门从事安全阀校验的单位进行校验,安全阀经校验后,必须加铅封及标牌,应注明校验机构名称、校验编号、安装的设备编号、整定压力和下次校验日期。

@#@@#@6、新安全阀或备用安全阀在安装前,应根据使用情况校验后,才准安装使用。

@#@@#@7、当爆破片和安全阀串联使用时,爆破片与安全阀之间应加装压力表和排气阀,并定期检查。

@#@爆破片超过最大设计爆破压力未爆破必须更换。

@#@@#@8、安全泄放装置进、出口管道的阀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必须全开,并加铅封且定期检查,建立铅封记录台帐。

@#@阀门的结构与通径不影响安全泄放装置的正常运行。

@#@@#@9、车间工艺技术人员负责压力表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和校验,应符合《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国家标准规范,并按要求标注工作范围警戒线。

@#@@#@10、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对液位计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负责,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按《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标注工作范围警戒线。

@#@液位计应实行定期检修制度,检修周期由使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应超过压力容器全面检验周期。

@#@@#@11、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对测温仪表组织定期校验,校验周期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2、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安全联锁装置应定期检修,检修周期由使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应超过压力容器全面检验周期。

@#@@#@13、紧急切断装置根据压力容器全面检验周期进行调试、检修。

@#@@#@第九章考核@#@第九十三条若本细则适用单位未按照要求执行,按照《聚合物二厂机动设备管理与基础工作考核细则》相关条款进行考核。

@#@执行《动力车间奖金考核细则》,服从动力车间奖金会决定;@#@并执行大庆炼化公司承包商管理的有关规定及考评标准。

@#@@#@第十章附则@#@第九十四条本细则所引用的标准、规范发生变化时,以最新的标准、规范版本为准。

@#@@#@第九十五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一:

@#@@#@聚合物二厂动力车间特种设备管理细则相关资料明细@#@序号@#@资料名称@#@备注@#@1@#@压力容器技术档案@#@ @#@2@#@压力容器年度检查记录@#@ @#@3@#@压力管道年度检查记录@#@ @#@4@#@压力容器月度检查记录@#@ @#@5@#@压力管道月度检查记录@#@ @#@6@#@安全附件台账@#@ @#@附件二:

@#@@#@铅封台账@#@序号@#@装置名称@#@特种设备名称@#@前手阀铅封@#@后手阀铅封@#@备注@#@ @#@ @#@ @#@ @#@ @#@ @#@ @#@ @#@ @#@ @#@ @#@ @#@附件三:

@#@引用文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i:

11;s:

8026:

"@#@常用螺纹的分类及特征和用途(Classific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hecommonthreadsanduses)@#@、@#@螺纹的分类方法@#@1)用途分类法分为:

@#@@#@紧固螺纹、密封螺纹、管螺纹、传动螺纹、普通(或一般用途)螺纹、专用螺纹等.@#@2)牙型分类法分为:

@#@@#@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矩形螺纹、三角形螺纹、短(或矮)牙螺纹、60?

@#@及55?

@#@螺纹等.@#@3)配合性质或型式法分为:

@#@@#@过渡配合螺纹、过盈配合螺纹、间隙配合螺纹、“锥/锥”配合螺纹、“柱/锥”配合螺纹、“柱/柱”配合螺纹等.@#@4)螺距或直径大小分类法分为:

@#@粗牙螺纹、细牙螺纹、超细牙螺纹、小螺纹等.@#@5)单位分类法分为:

@#@英制螺纹和米制螺纹.@#@6)发明者姓氏或发明国分类法分为:

@#@惠氏螺纹、美制螺纹、英制螺纹、统一螺纹等.@#@上述六种分类法中,用途分类法为最基本的分类方法.@#@螺纹名称 @#@ @#@ @#@主要特征与用途 @#@ @#@ @#@备 @#@ @#@注@#@小螺纹 @#@ @#@ @#@ @#@ @#@ @#@ @#@ @#@用于钟表、仪器仪表和电子产品中公称直径小于1mm的紧固联接螺纹。

@#@其牙型角为60°@#@。

@#@为提高小螺纹的强度,其基本牙型上小径处的削平高度由普通螺纹的0.25H提高为0.321H @#@ @#@ @#@ @#@ @#@ @#@由于小螺纹的牙槽浅工艺性能有改善@#@梯形螺纹 @#@ @#@ @#@一般用途的传动螺纹,牙型角为30°@#@,牙型高度为0.5P,与方型螺纹相比,强度好,对中性也好,间隙可调,工艺性能好,但传动效率低。

@#@ @#@ @#@ @#@ @#@ @#@ @#@ @#@ @#@ @#@ @#@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传动和大尺寸机件的紧固 @#@ @#@ @#@@#@ @#@ @#@ @#@@#@过盈配合螺纹 @#@ @#@ @#@主要用于功率大、转速高、工作环境恶劣的动力机械(如飞机发动机),其牙型与普通螺纹相同,利用中径尺寸过 @#@ @#@ @#@ @#@ @#@ @#@ @#@ @#@ @#@ @#@ @#@ @#@ @#@ @#@ @#@盈锁紧螺柱,不允许采用辅助的锁紧机构 @#@ @#@ @#@ @#@ @#@ @#@ @#@ @#@ @#@ @#@ @#@推荐采用分组装配以提高效益@#@ @#@ @#@ @#@@#@短牙螺纹 @#@ @#@ @#@用于细牙螺纹尚不能满足的薄壁零件,将牙型高度由普通螺纹的5/8H改为4/8H。

@#@牙型角仍为60°@#@,其螺距采用了普通螺纹的全部细牙螺纹,公称直径范围为8~160mm @#@ @#@ @#@ @#@ @#@ @#@ @#@ @#@ @#@多用于光学仪器的调焦@#@ @#@ @#@ @#@@#@MJ螺纹 @#@ @#@ @#@ @#@ @#@ @#@ @#@ @#@ @#@主要用于航空和航天器,其牙型角为60°@#@,与普通螺纹相比,加大了外螺纹的牙底圆弧半径R,加大了小径的削平量亦称加强螺纹 @#@ @#@ @#@@#@普通螺纹 @#@ @#@ @#@主要用于紧固联接,其牙型角为60°@#@,螺距分为粗牙和细牙。

@#@粗牙螺纹的直径和螺距的比例适中、强度好;@#@细牙螺纹用于薄壁零件和轴向尺寸受限制的场合或用于微调机构 @#@ @#@ @#@亦称一般用途的螺纹,是螺纹件数量最多的一种@#@ @#@ @#@ @#@@#@特种细牙螺纹 @#@ @#@ @#@主要用于光学仪器上大直径小螺距的薄壁零件。

@#@其牙型与普通螺纹相同,而螺距比普通螺纹的细牙更细@#@ @#@ @#@ @#@  @#@ @#@ @#@@#@过渡配合螺纹 @#@ @#@ @#@主要用于双头螺柱固定于机体的一端,其牙型与普通螺纹相同,选取普通螺纹的部分尺寸,利用内、外螺纹旋合后在中径上形成过渡配合进行锁紧,易产生过松或过紧而影响装配效率 @#@ @#@ @#@应在中径尺寸之外采用辅助的锁紧结构,防止螺柱松动@#@ @#@ @#@ @#@@#@方形螺纹 @#@ @#@ @#@最初的传动螺纹,牙型为90°@#@正方形,传动效率高,牙根强度差,对中性不好,磨损后间隙也无法补偿,因工艺性能差,目前已很少使用 @#@ @#@ @#@亦称矩形螺纹,没有制定国标 @#@ @#@ @#@@#@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 @#@ @#@牙型角为55°@#@的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旋紧后螺纹副本身具有密封性能。

@#@它包括两种配合方式:

@#@1)圆柱内螺纹/圆锥外螺纹,密封机率高,用于低压静载,水、煤气管多为此种配合方式。

@#@2)圆锥内螺纹/圆锥外螺纹,密封机率低,但不易被破坏,可用于高压,承受冲击载荷的场合 @#@ @#@ @#@牙顶和牙底均为圆弧形,锥螺纹的锥度为1∶16 @#@ @#@ @#@@#@60°@#@圆锥管螺纹 @#@ @#@ @#@牙型角为60°@#@的圆锥管螺纹与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中的第二种配合方式的螺纹副性能相类同,在汽车、飞机和机床等中使用较多,其锥度为1∶16 @#@ @#@ @#@该螺纹牙型规定的牙顶和牙底均是平的,实际加工中多呈圆弧形 @#@ @#@ @#@@#@米制锥螺纹 @#@ @#@ @#@基本牙型及尺寸系列均符合普通螺纹规定的管螺纹,其性能与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相类同。

@#@其优点是能与普通螺纹组成配合,加工和测量都比较方便,锥度为1∶16,目前仅在汽车上有应用 @#@ @#@ @#@ @#@ @#@ @#@ @#@@#@气瓶螺纹 @#@ @#@ @#@牙型角为55°@#@,锥度为3∶25的圆锥螺纹,用于气瓶与瓶阀的连接及用于瓶帽与颈圈连接的圆柱螺纹 @#@ @#@ @#@牙顶与牙底均为圆弧形 @#@ @#@ @#@  @#@ @#@ @#@@#@短牙梯形螺纹 @#@ @#@ @#@适用于要求径向尺寸小的梯形螺纹传动,如阀门等。

@#@牙型角为30°@#@,牙型高度为0.3P、结构紧凑、强度好,工艺性也好,也可用于紧固和定位 @#@ @#@ @#@ @#@ @#@ @#@ @#@@#@锯齿形螺纹 @#@ @#@ @#@用于单向受力的传动和定位。

@#@是集方形螺纹效率高和梯形螺纹工艺好、强度好于一身的非对称牙型的螺纹。

@#@一般用途的锯齿形螺纹其牙侧角为3°@#@/30°@#@。

@#@此外可根据传动效率来选择承载面的牙侧角,并根据牙底强度的需要选取非承载面的牙侧角,此外还需选择大径和中径两种不同定心方式中的一种 @#@ @#@ @#@目前使用的牙侧角有:

@#@3°@#@/30°@#@、3°@#@/45°@#@、7°@#@/45°@#@、0°@#@/45°@#@等数种不同的锯齿形螺纹 @#@ @#@ @#@@#@圆弧螺纹 @#@ @#@ @#@因其牙型为圆弧故不易碰伤并易于清除污垢。

@#@用于玻璃器皿的瓶口、吊钩或需清除污物的场合。

@#@常用的牙型角为30°@#@或45°@#@ @#@ @#@ @#@亦称圆螺纹 @#@ @#@ @#@@#@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 @#@ @#@牙型角为55°@#@,内、外螺纹均为圆柱形的管螺纹。

@#@内、外螺纹配合后不具有密封性,在管路系统中仅起机械联结作用,可用于电线保护等场合。

@#@但可借助密封圈在螺纹副之处的端面进行密封,多用于静载下的低压管路系统 @#@ @#@ @#@牙型角为55°@#@的管螺纹,其牙顶和牙底均为圆弧形 @#@ @#@ @#@@#@ @#@ @#@ @#@@#@";i:

12;s:

14933:

"超声波测距毕业论文中英文对照资料外文翻译文献@#@超声测距技术在工业现场、车辆导航、水声工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已应用于物位测量、机器人自动导航以及空气中与水下的目标探测、识别、定位等场合。

@#@因此,深入研究超声的测距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测距的精确度,满足工程人员对测量精度、测距量程和测距仪使用的要求,本文研制了一套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超声测距系统。

@#@@#@1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建设加快,城市给排水系统也有较大展,其状况不断改善。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合成时间住的许多不可预见因素,城市给排水系统,特别是排水系统往往落后于城市建设。

@#@因此,经常出现开挖已经建设好的建筑设施来改造排水系统的现象。

@#@城市污水给人们带来了困扰,因此箱涵的排污疏通对大城市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人们生活舒适显得非常重要。

@#@而设计研制箱涵排水疏通移动机器人的自动控制系统,保证机器人在箱涵中自由排污疏通,是箱涵排污疏通机器人的设计研制的核心部分。

@#@控制系统核心部分就是超声波测距仪的研制。

@#@因此,设计好的超声波测距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波测距原理@#@2.1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原理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实际上是利用压电晶体的谐振来工作的。

@#@超声波发生器内部结构,它有两个压电晶片和一个共振板。

@#@当它的两极外加脉冲信号,其频率等于压电晶片的固有振荡频率时,压电晶片将会发生共振,并带动共振板振动,便产生超声波。

@#@反之,如果两电极间未外加电压,当共振板接收到超声波时,将压迫压电晶片作振动,将机械能转换为电信号,这时它就成为超声波接收器了。

@#@测量脉冲到达时间的传统方法是以拥有固定参数的接收信号开端为基础的。

@#@这个界限恰恰选于噪音水平之上,然而脉冲到达时间被定义为脉冲信号刚好超过界限的第一时刻。

@#@一个物体的脉冲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物体的自然属性尺寸还有它与传感器的距离。

@#@进一步说,从脉冲起始点到刚好超过界限之间的时间段随着脉冲的强度而改变。

@#@结果,一种错误便出现了——两个拥有不同强度的脉冲在不同时间超过界限却在同一时间到达。

@#@强度较强的脉冲会比强度较弱的脉冲超过界限的时间早点,因此我们会认为强度较强的脉冲属于较近的物体。

@#@@#@2.2声波测距原理@#@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时刻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立即停止计时。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t,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

@#@s340t/2@#@3波测距系统的电路设计@#@系统的特点是利用单片机控制超声波的发射和对超声波自发射至接收往返时间的计时,单片机选用C51,经济易用,且片内有4K的ROM,便于编程。

@#@@#@3.140kHz脉冲的产生与超声波发射测距系统中的超声波传感器采用UCM40的压电陶瓷传感器,它的工作电压是40kHz的脉冲信号,这由单片机执行下面程序来产生。

@#@puzel:

@#@mov14h12h;@#@超声波发射持续200mshere:

@#@cplp1.0;@#@输出40kHz方波nop;@#@nop;@#@nop;@#@djnz14h,here;@#@ret前方测距电路的输入端接单片机P1.0端口,单片机执行上面的程序后,在P1.0端口输出一个40kHz的脉冲信号,经过三极管T放大,驱动超声波发射头UCM40T,发出40kHz的脉冲超声波,且持续发射200ms。

@#@右侧和左侧测距电路的输入端分别接P1.1和P1.2端口,工作原理与前方测距电路相同。

@#@@#@3.2超声波的接收与处理@#@接收头采用与发射头配对的UCM40R,将超声波调制脉冲变为交变电压信号,经IC2运算放大器IC1A和IC1B两极放大后加至IC2。

@#@是带有锁定环的音频译码集成块LM567,内部的压控振荡器的中心频率f01/1.1R8C3,电容C4决定其锁定带宽。

@#@调节R8在发射的载频上,则LM567输入信号大于25mV,输出端8脚由高电平跃变为低电平,作为中断请求信号,送至单片机处理.前方测距电路的输出端接单片机INT0端口,中断优先级最高,左、右测距电路的输出通过与门IC3A的输出接单片机INT1端口,同时单片机P1.3和P1.4接到IC3A的输入端,中断源的识别由程序查询来处理,中断优先级为先右后左。

@#@部分源程序如下:

@#@receive1:

@#@pushpswpushaccclrex1;@#@关外部中断1jnbp1.1right;@#@P1.1引脚为0转至右测距电路中断服务程序jnbp1.2left;@#@P1.2引脚为0转至左测距电路中断服务程序return:

@#@SETBEX1;@#@开外部中断1popaccpoppswretiright:

@#@...;@#@右测距电路中断服务程序入口ajmpreturnleft:

@#@...;@#@左测距电路中断服务程序入口ajmpreturn@#@3.3计算超声波传播时间@#@在启动发射电路的同时启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T0,利用定时器的计数功能记录超声波发射的时间和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当收到超声波反射波时,接收电路输出端产生一个负跳变,在INT0或INT1端产生一个中断请求信号,单片机响应外部中断请求,执行外部中断服务子程序,读取时间差,计算距离。

@#@其部分源程序如下:

@#@RECEIVE0:

@#@PUSHPSWPUSHACCCLREX0;@#@关外部中断0MOVR7TH0;@#@读取时间值MOVR6TL0CLRCMOVAR6SUBBA0BBH;@#@计算时间差MOV31HA;@#@存储结果MOVAR7SUBBA3CHMOV30HASETBEX0;@#@开外部中断0POPACCPOPPSWRETI对于一个平坦的目标,距离测量包括两个阶段:

@#@粗糙的测量和精细测量。

@#@第一步:

@#@脉冲的传送产生一种简单的超声波。

@#@第二步:

@#@根据公式改变回波放大器的获得量直到回拨被检测到。

@#@第三步:

@#@检测两种回波的振幅与过零时间。

@#@第四步:

@#@设置回波放大器的所得来规格输出,假定是3伏。

@#@通过脉冲的周期设置下一个脉冲。

@#@根据第二部的数据设定时间窗。

@#@第五步:

@#@发射两串脉冲产生干扰波。

@#@测量过零时间与回波的振幅。

@#@如果逆向发生在回波中,决定要不通过在低气压插入振幅。

@#@第六步:

@#@通过公式计算距离y。

@#@@#@4波测距系统的软件设计@#@软件分为两部分,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

@#@主程序完成初始化工作、各路超声波发射和接收顺序的控制。

@#@定时中断服务子程序完成三方向超声波的轮流发射,外部中断服务子程序主要完成时间值的读取、距离计算、结果的输出等工作。

@#@@#@5对所要求测量范围30cm200cm内的平面物体做了多次测量发现,其最大误差为0.5cm,且重复性好。

@#@可见基于单片机设计的超声波测距系统具有硬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测量误差小等特点。

@#@因此,它不仅可用于移动机器人,还可用在其它检测系统中。

@#@思考:

@#@至于为什么接收不用晶体管做放大电路呢,因为放大倍数搞不好,集成放大电路,还带自动电平增益控制,放大倍数为76dB,中心频率是38k到40k,刚好是超声波传感器的谐振频率。

@#@@#@原文出处:

@#@传感器文摘布拉福德:

@#@1993年第13页摘要@#@Ultrasonicrangingtechnologyhaswideusingworthinmanyfields,suchastheindustriallocale,vehiclenavigationandsonarengineering.Nowithasbeenusedinlevelmeasurement,self-guidedautonomousvehiclesfieldworkrobotsautomotivenavigation,airandunderwatertargetdetection,identification,locationandsoon.Sothereisanimportantpracticingmeaningtolearntherangingtheoryandwaysdeeply.Toimprovetheprecisionoftheultrasonicrangingsysteminhand,satisfytherequestoftheengineeringpersonnelfortherangingprecision,theboundandtheusage,aportableultrasonicrangingsystembasedonthesinglechipprocessorwasdeveloped@#@1.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improvementofpeoplesstandardoflivingspeedingup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thecity.urbandrainagesystemhavegreatlydevelopedtheirsituationisconstantlyimproving.Howeverduetohistoricalreasonsmanyunpredictablefactorsinthesynthesisofhertimethecitydrainagesystem.Inparticulardrainagesystemoftenlagsbehindurbanconstruction.Thereforethereareoftengoodbuildingexcavationhasbeenbuildingfacilitiestoupgradethedrainagesystemphenomenon.Itbroughttothecitysewageanditiscleartothecitysewageanddrainageculvertinthesewagetreatmentsystem.comfortisveryimportanttopeopleslives.MobilerobotsdesignedtoclearthedrainageculvertandtheautomaticcontrolsystemFreesewageculvertclearguaranteerobottherobotisdesignedtocleartheculvertsewagetothecore.ControlSystemisthecorecomponentofthedevelopmentofultrasonicrangefinder.Thereforeitisveryimportanttodesignagoodultrasonicrangefinder.@#@2.Aprincipleofultrasonicdistancemeasurement@#@2.1TheprincipleofpiezoelectricultrasonicgeneratorPiezoelectricultrasonicgeneratoristheuseofpiezoelectriccrystalresonatorstowork.Ultrasonicgeneratortheinternalstructureasshownithastwopiezoelectricchipandaresonanceplate.Whenitstwopluspulsesignalthefrequencyequaltotheintrinsicpiezoelectricoscillationfrequencychipthechipwillhappenpiezoelectricresonance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platevibrationresonanceultrasoundisgenerated.Converselyifthetwoarenotinter-electrodevoltagewhentheboardreceivedultrasonicresonanceitwillbeforvibrationsuppressionofpiezoelectricchipthemechanicalenergyisconvertedtoelectricalsignalsthenitbecomestheultrasonicreceiver.Thetraditionalwaytodeterminethemomentoftheechosarrivalisbasedonthresholdingthereceivedsignalwithafixedreference.Thethresholdischosenwellabovethenoiselevelwhereasthemomentofarrivalofanechoisdefinedasthefirstmomenttheechosignalsurpassesthatthreshold.Theintensityofanechoreflectingfromanobjectstronglydependsontheobjectsnaturesizeanddistancefromthesensor.Furtherthetimeintervalfromtheechosstartingpointtothemomentwhenitsurpassesthethresholdchangeswiththeintensityoftheecho.AsaconsequenceaconsiderableerrormayoccurEventwoechoeswithdifferentintensitiesarrivingexactlyatthesametimewillsurpassthethresholdatdifferentmoments.Thestrongeronewillsurpassthethresholdearlierthantheweakersoitwillbeconsideredasbelongingtoanearerobject.@#@2.2TheprincipleofultrasonicdistancemeasurementUltrasonictransmitterinadirectiontolaunchultrasoundinthemomenttolaunchthebeginningoftimeatthesametimethespreadofultrasoundintheairobstaclesonhiswaytoreturnimmediatelytheultrasonicreflectedwavereceivedbythereceiverimmediatelystoptheclock.Ultrasoundintheairasthepropagationvelocityof340m/saccordingtothetimerrecordsthetimetwecancalculatethedistancebetweenthelaunchdistancebarriersthatis:

@#@s340t/2@#@3.UltrasonicRangingSystemfortheSecondCircuitDesignSystemischaracterizedbysingle-chipmicrocomputertocontroltheuseofultrasonictransmitterandultrasonicreceiversincethelaunchfromtimetotimesingle-chipselectionof8751economic-to-useandthechiphas4KofROMtofacilitateprogramming.CircuitschematicdiagramshowninFigure2.Figure1circuitprinciplediagram@#@3.140kHzultrasonicpulsegeneratedwiththelaunchRangingsystemusingtheultrasonicsensorofpiezoelectricceramicsensorsUCM40itsoperatingvoltageofthepulsesignalis40kHzwhichbythesingle-chipimplementationofthefollowingprocedurestogenerate.puzel:

@#@mov14h12hultrasonicfiringcontinued200mshere:

@#@cplp1.0output40kHzsquarewavenopnopnopdjnz14hhereretRanginginfrontofsingle-chipterminationcircuitP1.0inputportsinglechipimplementationoftheaboveproceduretheP1.0portina40kHzpulseoutputsignalafteramplificationtransistorTthedrivetolaunchthefirstultrasonicUCM40Tissued40kHzultrasonicpulseandthecontinuedlaunchof200ms.RangingtherightandtheleftsideofthecircuitrespectivelytheninputportP1.1andP1.2theworkingprincipleandcircuitinfrontofthesamelocation.@#@3.2ReceptionandprocessingofultrasonicUsedtoreceivethefirstlaunchofthefirstpairUCM40Rtheultrasonicpulsemodulationsignalintoanalternatingvoltagetheop-ampamplificationIC1AandafterpolarizationIC1BtoIC2.IC2islockedloopwithaudiodecoderchipLM567internalvoltage-controlledoscillatorcenterfrequencyoff01/1.1R8C3capacitorC4determinetheirtargetbandwidth.R8-conditioninginthelaunchofthecarrierfrequencyontheLM567inputsignalisgreaterthan25mVtheoutputfromthehighjump8feetintoalow-levelasinterruptrequestsignalstothesingle-chipprocessing.Ranginginfrontofsingle-chipterminationcircuitoutputportINT0interruptthehighestpriorityrightorleftlocationoftheoutputcircuitwithoutputgateIC3AaccessINT1portsingle-chipwhilesingle-chipP1.3andP1.4receivedinputIC3Ainterruptedbytheprocesstoidentifythesourceofinquirytodealwithinterruptprioritylevelforthefirstleftrightafter.Partofthesourcecodeisasfollows:

@#@receive1:

@#@pushpswpushaccclrex1relatedexternalinterrupt1jnbp1.1rightP1.1pinto0rangingfromrighttointerruptserviceroutinecircuitjnbp1.2leftP1.2pinto0totheleftrangingcircuitinterruptserviceroutinereturn:

@#@SETBEX1openexternalinterrupt1popaccpoppswretiright:

@#@...rightlocationentrancecircuitinterruptserviceroutineAjmpReturnleft:

@#@...leftRangingentrancecircuitinterruptserviceroutineAjmpReturn@#@3.3ThecalculationofultrasonicpropagationtimeWhenyoustartfiringatthesametimestartthesingle-chipcircuitrywithinthetimerT0theuseoftimercountingfunctionrecordsthetimeandthelaunchofultrasonicreflectedwavereceivedtime.Whenyoureceivetheultrasonicreflectedwavethereceivercircuitoutputsanegativej";i:

13;s:

17264: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综合实训报告@#@1.前言@#@1.1.课题名称及其具体要求@#@1.1.1.课题名称@#@车床主轴箱箱体左侧8-M8螺纹攻丝机夹具设计@#@1.1.2.题目内容及要求@#@本题目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一台能加工的通孔,总共八个孔的右侧面螺纹攻丝机夹具,机床类型为卧式单面,液压驱动,由PLC控制的一台机床,其余设计内容均自定。

@#@@#@1.1.3.实验、数据及图纸要求@#@本设计完成后必须包括被加工零件工序图、加工示意图、机床联系尺寸总图、夹具装配总图,折合A0图纸共2张。

@#@@#@此外,设计说明书需6千字。

@#@@#@1.2.研究目及意义@#@目前,组合机床的需求量很大,国家鼓励其出口。

@#@而国内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势必导致各类零部件加工量的增大。

@#@因此,组合机床可多刀、多轴、多面、多工位加工的优点就显得犹为突出。

@#@本设计就是在攻丝组合机床的设计基础上,设计一台能加工的通孔,总共八个孔的右侧面螺纹攻丝机夹具。

@#@@#@1.3.国内外数控车床研究概况@#@国外研究状况@#@1952年美国生产出了第一台数控机床,此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一些木工机床的制造厂家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继推出了各种先进的机床。

@#@目前,螺纹加工机床已经与液压系统,气压系统和数控系统结合生产出了很多先进的攻丝机,例如:

@#@西班牙的才CMA攻丝机系列,等等。

@#@@#@目前,机床加工正在向复合化,高速化,精密化,高效能化,智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而螺纹加工正在向高效率,高自有度,高生产率,高自动化,高定位速度和高切削速度,低成本方向发展。

@#@@#@国内研究状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机床加工机械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有着显著的提高,但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水平低、仿制多、品种少、自动化程度不高,外观质量不高,机床机械合格率低,远低于同类机械产品的平均合格率。

@#@螺纹加工机床和其他机床一样发展缓慢。

@#@@#@国内生产的中档普及型数控机床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力。

@#@@#@但在中、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与国外一些先进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螺纹加工的数控化程度也很低。

@#@虽然我国现在的水平很低不过我们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的政策调整有利于车床行业的发展;@#@第二,产业转移给车床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三,下游行业成长较快;@#@第四,数控车床消费增长较快。

@#@而螺纹加工的攻丝机只是车床中的一个部分,当然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有很多的组合机床仍然采用继电器控制,使用不便,且较为落后。

@#@而国外同行业则较多采用PLC先进技术集成控制来实现生产自动化,已形成一系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节省了成本。

@#@@#@2.组合机床概述@#@2.1.组合机床及其特点@#@组合机床是由大量的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工序集中的高效率专用机床。

@#@它能够对一种(或几种)零件进行多刀、多轴、多面、多工位加工。

@#@在组合机床上可以完成钻孔、扩孔、铰孔、镗孔、攻丝、车削、铣削、磨削及滚压等工序,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

@#@@#@组合机床与通用机床,其他专用机床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

(1)组合机床上的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约占全部机床零、部件总量的,因此设计和制造的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果好。

@#@@#@

(2)由于组合机床用多刀加工,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因而比通用机床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劳动强度低。

@#@@#@(3)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是经过周密设计和长期生产实践考验的,又有专门厂成批制造,因此结构稳定,工作可靠,使用和维修方便。

@#@@#@(4)在组合机床上加工零件时,由于采用专用夹具、刀具和导向装置,加工质量靠工艺装备保证,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5)当被加工产品更新时,采用其他类型的专门机床时,其大部分部件要报废。

@#@用组合机床时,其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可以重复利用,不必另行设计和制造。

@#@@#@(6)组合机床易于联成组合机床自动线,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

@#@@#@图2-1表示由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卧式组合机床。

@#@@#@图2-1卧式组合机床及其组成部件@#@1—中间底座;@#@2—夹具;@#@3—主轴箱;@#@4—动力箱@#@5—滑台;@#@6—滑座;@#@7—床身(侧底座)@#@组合机床常用的通用部件有:

@#@动力部件、输送部件、支承部件、控制部件和辅助部件。

@#@其中动力部件有4种:

@#@

(1)主运动动力部件—动力箱、多轴箱、单轴头;@#@

(2)进给运动部件—液压滑台、机械滑台;@#@(3)既能实现主运动又能实现进给运动的部件—动力头;@#@为单轴头变化主轴转速的跨系列通用部件。

@#@@#@动力箱、各种工艺切削头和动力滑台是组合机床完成切削主运动或进给运动的动力部件。

@#@其中还有能同时完成切削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动力头。

@#@而只能完成进给运动的动力部件称为动力滑台。

@#@固定在动力箱上的主轴箱是用来布置切削主轴,并把动力箱输出轴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各主轴的切削刀具,由于各主轴的位置与具体被加工零件有关,因此主轴箱必须根据被加工零件设计,不能制造成完全通用的部件,但其中有很多零件(例如:

@#@主轴、传动轴、齿轮和箱体等)是通用的。

@#@@#@床身、立柱、中间底座等是组合机床的支承部件,起着机床的基础骨架作用。

@#@组合机床的刚度和部件之间的精度保持性,主要是由这些部件保证。

@#@移动的或回转的工作台的重复定位精度直接影响组合机床的加工精度。

@#@@#@除了上述主要部件之外,组合机床还有各种控制部件,主要是控制机床按顺序动作,以保证机床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

@#@@#@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绝大多数已颁布成国家标准,并按标准规定的名义尺寸、主参数、互换尺寸等定型,各通用部件之间有配套关系。

@#@@#@因此,在进行本设计时,主要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尺寸、形状和技术要求等来完成组合机床的整体设计。

@#@@#@2.2.攻丝组合机床的结构方案@#@通用机床加工螺纹的特点是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之间保持严格的传动比关系,即内联系传动。

@#@攻丝组合机床也不例外,根据实现内联系传动系统所选用的机构不同,攻丝组合机床可以分为下列两大类:

@#@@#@1)采用攻丝动力头的攻丝组合机床@#@攻丝动力头用于同一方向单纯攻丝工序。

@#@利用丝杠进给,攻丝行程较大,但结构复杂,传动误差大,所以加工螺纹精度较低(一般低于7H级),因此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采用攻丝靠模装置的组合机床@#@用攻丝靠模装置加工内螺纹的特点是,攻丝主轴系统的进给运动由攻丝靠模机构得到。

@#@靠模机构由靠模螺杆和靠模螺母组成,其螺距应等于被加工螺孔的螺距,当靠模螺杆每转一转时,则带动丝锥向前进给一个螺距,要求尽量接近。

@#@@#@攻丝靠模应用于攻丝装置中的情况如图2-2所示。

@#@从图中可见,电机传动主轴通过靠模螺杆带动丝锥回转,靠模螺杆5通过攻丝卡头6与丝锥连接,攻丝卡头6是攻丝主轴靠模系统进给量与丝锥自行引进量的补偿环节。

@#@@#@当主轴及靠模螺杆5正转时,由于靠模螺@#@母4的作用,使靠模螺杆按螺母的螺距带动丝@#@锥进给,攻丝结束后,主轴反转,丝锥退回。

@#@@#@@#@@#@图2-2攻丝装置原理图@#@1—电机;@#@2—多轴箱;@#@3—主轴;@#@@#@4—靠模螺母;@#@5—靠模螺杆;@#@6—攻丝卡头@#@由于攻丝过程中,只是靠模螺杆5带动丝锥轴向移动,因此主轴与靠模螺杆连接处轴向可以相对滑动,一般用滑键连接,滑动的最大距离即攻丝的最大行程,一般不超过。

@#@@#@此种攻丝方法,靠模可以经磨制得到较准确的螺距,由于靠模螺杆带动丝锥进给比较轻巧,同时又有攻丝接杆补偿攻丝主轴靠模系统与丝锥自行引进的进给差,因而攻丝时可得到较高的精度。

@#@该靠模装置除了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的特点外,还由于每根靠模螺杆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螺距数值,因此可用一个攻丝装置方便地加工出不同尺寸规格的螺纹,且可各自选用合理的切削用量,目前应用很广泛。

@#@@#@综上所述,可知攻丝工序的工作循环如下:

@#@@#@2.3.组合机床发展趋势@#@一、提高通用部件的技术水平;@#@@#@二、发展适应中、小批生产的组合机床;@#@@#@三、采用新刀具;@#@@#@四、发展自动检测技术;@#@@#@五、扩大工艺范围。

@#@@#@3.组合机床方案确定@#@3.1.组合机床方案确定@#@3.1.1.被加工零件特点@#@被加工零件在攻丝机体左侧,材料为,硬度为,攻丝孔径为的通孔8个,个孔在3个圆上规律分布。

@#@@#@被加工零件的外形如图3-1所示。

@#@@#@图3-1被加工零件外形图@#@3.1.2.机床布局确定@#@工件底面为主要定位面。

@#@因为底面有3个脚所以用3个支承块支撑,用短销和支承钉定位。

@#@装夹方便、平稳,故可采用卧式机床。

@#@@#@3.1.3.工件定位基准的确定@#@由于工件采用底面为定位面,根据该零件的特点,可采用孔和2面定位。

@#@@#@3.1.4.夹压表面及夹紧方式@#@由于要加工的工件是箱体而且上表面是空的,为了确保工件夹压稳定,为了保证定位基准和定位面的良好接触,采用开口长压板作定位夹紧。

@#@@#@4.组合机床夹具设计@#@4.1.机床夹具的用途及使用优点@#@一、保证产品质量;@#@@#@二、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扩大机床的工艺范围,解决复杂或困难的工艺问题;@#@@#@四、改变原机床的用途,扩大机床使用范围;@#@@#@五、减轻操作的劳动强度,做到安全生产。

@#@@#@4.2.定位支承系统设计@#@4.2.1.定位六法及定位面@#@工件采用三面定位,以底面为主要定位面,后面为导向面,左侧面为止推面。

@#@采用此方法限制了六个自由度,为完全定位。

@#@@#@4.2.2.定位支承元件及布置@#@选择常用定位元件支承板,使用两块。

@#@为便于排屑,沿纵向用倒角并设沟槽。

@#@为提高支承板耐磨性,采用钢制造。

@#@@#@导向面使用一个导向板(限位板),止推面使用一个支承钉。

@#@@#@4.2.3.夹紧机构设计@#@一、夹紧动力@#@夹紧动力选用螺纹螺栓配合的机械力进行夹紧。

@#@@#@二、夹紧力确定@#@1)确定摩擦系数@#@根据《机床夹具设计手册》,取工件与支承压板之间摩擦系数:

@#@@#@2)安全系数@#@由于刀具钝化等原因,准确地确定夹紧力较困难。

@#@@#@根据《机床夹具设计手册》查得,总安全系数@#@式中:

@#@——基本安全系数,@#@——加工表面光洁度系数,毛面,光面;@#@@#@——刀具磨钝系数,;@#@@#@——断续切削系数,;@#@@#@——疲劳系数,(人力操纵),(动力操纵)。

@#@@#@∴取,,,,@#@∴@#@∴满足要求。

@#@@#@3)夹紧力计算@#@根据夹紧力所需,选择前法兰式液压夹紧油缸。

@#@@#@油缸内活塞杆,行程。

@#@@#@4.3.组合机床夹具设计@#@因被加工零件为箱体零件,机床为卧式,刀具选用丝锥,本夹具为压板夹紧工件从一侧推入,然后定位夹紧。

@#@@#@4.3.1.夹具体设计@#@夹具体是夹具的基础件,夹具上的各种装置和元件通过夹具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夹具体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只有这样,在加工过程中,夹具体在切削力、夹紧力的作用下,才不会产生不允许的变形和振动。

@#@此外,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夹具体应力求结构简单便于制造、装配和检验;@#@体积小、重量轻以便于操作。

@#@@#@考虑到加工的零件是一个箱体而且上表面是空的,为了使其受力比较好所以采用两边开阔的常压办对加工的零件进行夹紧。

@#@夹紧的零件采用双头螺栓,螺母夹紧方式。

@#@支撑面采用3个小的支撑块支撑。

@#@用一个空和一个面定位。

@#@@#@4.3.2.角铁的选择@#@考虑到被加工零件尺寸较大,选择标准的角铁满足不了本设计要求,故在标准角铁的尺寸基础上,适当增大以满足要求。

@#@角铁所选用的材料均为,毛坯要经时效处理。

@#@本设计中角铁使用数量为3个,其中加工孔部位角铁需留出空间以方便加工。

@#@@#@其具体尺寸和结构如图4-2、4-3、4-4所示。

@#@@#@图4-2角铁一@#@4.4.夹具总装配图技术要求制定@#@4.4.1.精度等级@#@同轴度、平行度和垂直度一般为被加工零件精度1/3左右。

@#@@#@4.4.2.定位精度要求@#@工件以定位支承块定位,定位面应在同一平面内,允差0.02,支承块在一次安装下加工到所要精度。

@#@@#@4.4.3.总装配图绘制要求@#@一、被加工零件的外形轮廓、定位基面、夹紧表面及加工表面用双点划线绘制在各个视图的合适位置上。

@#@@#@二、各零件要进行编号,并填写零件明细表和标题栏。

@#@@#@三、标注必要的尺寸、公差配合及技术要求。

@#@@#@毕业设计总结@#@本次毕业设计主要是进行PLC控制的攻丝组合机床组合机床夹具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进行了资料收集、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夹具设计图纸绘制、论文撰写等工作。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但在老师和各位同学的积极帮助下,许多问题都得以顺利解决。

@#@以下是本设计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

@#@@#@机床组合机床夹具设计,被加工零件装入夹具时,定位比较准确,夹紧力适当,不会破坏工件其他表面的加工精度。

@#@@#@缺点:

@#@@#@因采用的组合机床类型为卧式,在设计夹具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工件是否能够定位准确。

@#@所以只能采用将工件从右侧面推入,后面和左侧面均有支承钉定位的夹具。

@#@虽然定位准确,但不能够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的加工方式。

@#@必须由人工或机械将工件从一侧推入,加工完毕后再将工件取出。

@#@对于现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式来说,有许多不利因素,比如生产率降低、增加人力物力;@#@电机的频繁起动易减短寿命;@#@工件从一侧推入操作不当易造成事故等等。

@#@如采用立式组合机床,工件定位时可采用底面可伸缩的支承钉来定位,既保证了加工精度,又易于实现自动化流水线。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多加改进,以设计出更合理、更实用、更简便的产品。

@#@@#@2009年6月8日@#@致谢@#@本次毕业设计是在崔虹雯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感谢崔虹雯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悉心指导!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在收集资料、研究内容安排方面,还是在图纸绘制、程序调试方面,崔虹雯老师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正是在崔虹雯老师的热情指导下,本次毕业设计才能顺利完成!

@#@崔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宽以待人的长者风范,无一不让学生受益终生!

@#@崔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热情指导,学生将铭记不忘!

@#@@#@除此之外,作者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们。

@#@在你们的无私帮助下,本次毕业设计中的许多难题都得以顺利解决!

@#@我还要感谢学校的帮助如果没有学校图书馆的资料那我就无法完成我的毕业设计。

@#@@#@最后,谨向我的指导老师崔老师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和学校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2009年6月8日@#@参考资料@#@1、戴曙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工业出版社@#@2、林文焕机床夹具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3、许小杨专用机床设备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4、吴圣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5、徐鸿本机床夹具设计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6、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共14页第14页@#@";i:

14;s:

15203:

"@#@课程编号:

@#@@#@XXX大学@#@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人:

@#@XXX@#@专业班级:

@#@XXX@#@学号:

@#@XXXXXXXX@#@指导教师:

@#@XXX@#@日期:

@#@X年X月X日@#@@#@目录@#@一、序言………………………………………………3@#@二、设计任务书及产品图………………………………4@#@三、拉深模设计的前期准备……………………………5@#@四、拉深工艺计算……………………………………7@#@五、拉深模零件的设计计算……………………………9@#@六、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13@#@七、工作零件及主要零件的结构形式…………………15@#@八、参考文献……………………………………………17@#@一、序言@#@模具是制造业的基础工业设备,被广泛用于制造业的各个领域。

@#@其中拉深模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拉深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几乎都有拉深加工产品。

@#@它不仅与整个机械行业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由于它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等优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们这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就是设计一套拉深模具,即就老师所给的零件、生产要求以及精度要求,设计出一套符合要求的拉深模。

@#@@#@由于时间紧迫、经验不足,在设计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犯了不少错误。

@#@总之,在设计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谅解。

@#@也相信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一步一步弥补以上不足。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对拉深模具有有了深一步的了解,获得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为将要到来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在这中间得到了XXX老师的和广大同学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二、设计任务书及产品图@#@已知:

@#@@#@

(1)产品名称:

@#@支座@#@

(2)产品零件图:

@#@@#@(3)生产批量:

@#@大批量。

@#@@#@(4)零件材料:

@#@10钢。

@#@@#@(5)材料厚度:

@#@0.5mm。

@#@@#@求作:

@#@@#@

(1)进行拉深工艺性分析(从材料、零件结构、尺寸精度几个方面进行)。

@#@@#@

(2)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

@#@@#@(3)进行相关工艺计算,包括:

@#@拉深工艺计算;@#@拉深模零件的设计计算;@#@@#@设备选择等。

@#@@#@(4)绘制模具总装配图@#@(5)绘制工作零件及主要零件的零件图@#@(6)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根据所设计工件的尺寸、形状、批量等原始数据和要求,每人独立设计、绘制完成一套拉深模具。

@#@@#@包括:

@#@

(1)模具装配图1张(按照1:

@#@1比例,或适当比例);@#@@#@

(2)模具工作零件图2-3张(按照1:

@#@1比例,或适当比例);@#@@#@(3)设计说明书1份;@#@@#@三、拉深模零件的工艺性分析@#@3.1分析零件拉深工艺性@#@制件为无凸缘圆筒形零件,要求外形尺寸,对厚度变化没有要求。

@#@制件的形状满足拉深工艺要求。

@#@底部圆角半径r=4mm,大于拉深凸模圆角半径(t为板料厚度),满足首次拉深对圆角半径的要求,尺寸Φ64.8-0.50按公差表查得为IT13级,满足拉深工序对制件公差等级的要求。

@#@@#@3.2拉深模生产状况@#@筒形拉深模的加工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此件尺寸公差要求较低,凸、凹模用通用机械加工即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模座、固定板等板类零件的加工主要是平面加工和孔系加工。

@#@故平面加工后,孔系加工均在加工中心加工。

@#@@#@3.3拉深模方案的确定@#@经过对制件工艺性分析,工件适合拉深成形,故采用单工序拉深模在单动压力机上拉深。

@#@@#@3.4拉深模结构形式的确定@#@

(1)采用的结构形式拉深模结构采用带压边圈的倒装式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可采用通用的弹顶装置(弹性压边装置)。

@#@@#@

(2)拉深模结构简图的画法根据所确定的拉深模结构形式,把拉深工作结构部分画出,这时画出的结构图是拉深工作示意图,不需要按比例画,其目的的为了分析所确定的结构是否合理,毛坯拉深成工件,能否满足产品图的技术要求。

@#@根据分析结果对模具简图进行修正,为最后拉深模具结构做准备。

@#@@#@(3)模具结构特点及工作过程这种拉深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容易。

@#@工作时将毛坯放入压边圈上面的定位孔,上模下降,弹性压边圈先将毛坯压住,然后凸模对毛坯进行拉深。

@#@当拉深结束上模回升时,包在凸模上的工件被压边圈顶出,并由推件板把工件从凹模内推下。

@#@这里压边圈不仅起压边作用,而且还起定位和卸件作用。

@#@凸模上须开设排气孔,以防拉深件紧吸于凸模上而造成卸件困难。

@#@采用倒装式结构,方便在空间位置较大的下模部分安装压边装置。

@#@@#@四、拉深工艺计算@#@4.1拉深件毛坯尺寸的计算@#@在计算拉深毛坯尺寸时,首先确定修边余量。

@#@@#@并把修边余量加到拉深件高度上,这时拉深件的高度(H)为原拉深件高度(h)与修边余量()之和,即@#@@#@

(1)确定修边余量@#@该件h=24.5mm,d=64.8@#@所示@#@因为<@#@料厚(0.5)@#@故该件在拉深时不需要修边余量。

@#@@#@

(2)计算毛坯直径@#@D@#@@#@@#@式中D—拉深件毛坯尺寸,mm;@#@@#@r—拉深件底部圆角半径,mm@#@实际生产中针对无须修边的拉深件,在毛坯尺寸确定的方法上,一般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备制拉深件的毛坯,待拉深试模合格后,再制作拉深件的毛坯落料模。

@#@@#@4.2拉深系数与拉深次数的确定@#@

(1)拉深系数的确定工件总的拉深系数为@#@@#@

(2)拉深次数的确定毛坯相对厚度为@#@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首次拉深的极限系数为@#@@#@因为@#@所以,@#@故工件可一次拉深成形。

@#@@#@4.3拉深工序尺寸的计算@#@此工件需要一次拉深成形,工序尺寸计算相当简单,只对凸、凹模工作尺寸即圆角半径进行计算,但多次拉深成形还需要对每次拉深工序件的高度进行计算,对工序件高度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各工序压边圈的高度。

@#@@#@4.4拉深力的计算@#@拉深所需的压力:

@#@@#@@#@(KN)@#@KN@#@KN@#@式——拉深力,N@#@——压边力,N@#@K——修正系数,一般取,t/D与m值小时,K取大值;@#@@#@——拉深件材料的抗拉强度,@#@A——有效压边面积,mm2@#@P——单位压边力,,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取p=3Mpa@#@4.5初选压力机@#@压力机的公称压力@#@取KN@#@故初选压力机的公称压力为160KN@#@五、拉深模零件的设计计算@#@5.1凸、凹模间隙的计算@#@确定间隙的原则是,既要考虑板料厚度的公差,又要考虑筒形件口部的增厚现象,根据拉深时是否采用压边圈和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读要求合理确定。

@#@@#@此拉深模采用压边装置,经工艺计算一次就能拉深成形,故间隙为@#@mm@#@5.2凸、凹模的圆角半径的计算@#@

(1)凹模的圆角半径一般来说,大的半径可以降低拉深系数,还可以提高拉深件的质量,所以半径应尽可能取大些。

@#@但半径过大,拉深时板料将过早地失去压边,有可能出现拉深后期起皱。

@#@故凹模圆角半径的合理值应不小于4t(t为板料厚度)。

@#@@#@拉深凹模圆角半径取mm。

@#@@#@

(2)凸模圆角半径设计制件可一次拉成的拉深模或多次拉深的末次拉深模,应取与制件底部圆角相等数值,如果拉深件零件图上所标注的圆角半径小于的合理值,拉深模的仍需取合理值。

@#@待拉深后再用整形方法使圆角半径达到图样要求。

@#@此件需一次拉深成型,所以值取与制件底部圆角相同的R值,即=4mm@#@5.3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设计计算@#@对于制件一次拉成的拉深模及末次拉深模,起凸模和凹模的尺寸及公差应按制件的要求确定。

@#@@#@此工件要求的是外形尺寸,设计凸、凹模时,应以凹模尺寸为基准进行计算,即凹模尺寸@#@@#@mm@#@式中D----落料件外径公称尺寸(mm);@#@@#@----零件公差(mm)@#@间隙取在凸模上,则凹模尺寸可标注凹模基本尺寸,不标注公差,但在技术要求中要注明按单面拉深间隙配作。

@#@@#@5.4拉深模其他零件的设计和选用@#@

(1)压边圈的设计压边圈外形尺寸与凹模外形尺寸相同,压边圈材料与凸、凹模一样,热处理硬度略低于凸、凹模的硬度。

@#@@#@

(2)压边装置的设计该拉深模选在单动压力机上进行拉深加工,所以必须借助弹性元件在受压时所产生的压力提供压边力。

@#@故选用具有通用性的弹性压边装置作为弹性元件,这样可避免每副模具都设计一套专用的弹性压边装置。

@#@模具只需配备压边圈和顶杆,并采用倒装式结构。

@#@@#@(3)凸模固定板的选用@#@根据选取好的凹模,查《中国模具设计大典》表22.5-16,选取固定板标准件为:

@#@@#@L=142×@#@142×@#@30;@#@@#@材料选用10钢,@#@(4)模柄的设计@#@初选压力机公称压力值为160KN,最大必和高度为220mm,不符合设计要求,另外选取的压力机J23-25,最大闭合高度为270mm,满足设计要求。

@#@@#@模柄孔尺寸d=50mmh=70mm@#@参照《中国模具设计大典》表22.5-24,采用压入式模柄,材料为Q235-A·@#@F@#@(5)标准模架的选取@#@查《中国模具设计大典》表22.4-2,选取标准件上、下模座及导柱、导套如下:

@#@@#@上模座:

@#@@#@L=390×@#@200×@#@40材料:

@#@Q235@#@下模座:

@#@@#@L=390×@#@200×@#@45材料:

@#@Q235。

@#@@#@导柱:

@#@@#@32×@#@210mm/35×@#@210mm@#@导套:

@#@@#@32×@#@105×@#@48/35×@#@105×@#@48@#@(6)模柄处止转销钉的选取@#@查《中国模具设计大典》表22.6-12,选取标准件为:

@#@@#@销GB/T119.16m620@#@公称直径d=6mm公差为m6@#@公称长度l=20mm材料为不锈钢@#@(7)固定螺钉的选取@#@①下模座上固定螺钉的选取@#@查《中国模具设计大典》表22.6-1,选取标准件为:

@#@@#@M10×@#@80材料为45钢@#@②上模座上固定螺钉的选取@#@查《中国模具设计大典》表22.6-1,选取标准件为:

@#@@#@M10×@#@50材料为45钢@#@5.5拉深模闭和高度的计算@#@拉深模的闭和高度(H)是指划块在下止点位置时,上模座上平面与下模座下平面之间的距离,即@#@@#@@#@取257mm@#@式中——上模座厚度,mm@#@——凹模固定板厚度,mm@#@——凹模厚度,mm@#@——压边圈厚度,mm@#@——凸模固定板厚度,mm@#@——下模座厚度,mm@#@S——安全距离,mm,一般取mm@#@T——拉深件厚度,mm,一般取0.5mm@#@5.6压力机的选择@#@根据计算出的总冲压力,查《实用模具手册》表2-3,选取开式可倾压力机J23-25型。

@#@@#@公称压力为F=250KN@#@模柄孔尺寸为50x70mm@#@滑块行程:

@#@80㎜@#@滑块行程次数:

@#@100次/min@#@Hmax:

@#@300mm@#@满足模具设计要求@#@六、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具体装配图,如下:

@#@@#@图1-1装配图主视图@#@图1-2装配图俯视图@#@各零件名称:

@#@@#@1-上模座2-导套3-导柱4-凹模垫板5-螺钉6-推件板7-模柄8-防转销9-推杆10-销钉11-拉深凹模12-压边圈13-卸料螺钉14-凸模固定板15-下模座16-限位柱17-定位销18-拉深凸模19-弹簧20-销钉21-螺塞@#@这种拉深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容易。

@#@工作时将毛坯放入压边圈上面的定位孔,上模下降,弹性压边圈先将毛坯压住,然后凸模对毛坯进行拉深。

@#@当拉深结束上模回升时,包在凸模上的工件被压边圈顶出,并由推件板把工件从凹模内推下。

@#@这里压边圈不仅起压边作用,而且还起定位和卸件作用。

@#@凸模上须开设排气孔,以防拉深件仅吸于凸模上而造成卸件困难。

@#@采用倒装式结构,方便在空间位置较大的下模部分安装压边装置@#@七工作零件及主要零件的结构形式@#@拉深凸模及拉深凹模分别如下图示:

@#@@#@图2-1拉深凹模主视图@#@图2-2拉深凸模俯视图@#@图3拉深凸模@#@凸、凹模之间采用间隙配合,间隙在凸模上,则凹模尺寸可标注凹模基本尺寸,不标注公差,但在技术要求中要注明按单面拉深间隙配作。

@#@@#@拉深凸、凹模采用分开加工时,要严格控制凸、凹模的制造公差,保证拉深间隙在允许的范围内。

@#@@#@八、参考文献@#@1、梁炳文主编《冷冲压工艺手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吴伯杰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电子工业出版社@#@3、高锦张主编《塑性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模具设计大典3》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5、李天佑主编《冲模图册》机械工业出版社@#@6、江维健主编《冷冲压模具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7、华玉培主编《冷冲压机模具设计》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8、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编著《冲模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9、丁松聚主编《冷冲模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0、何铭新、钱可强主编《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11、郝滨海编著《冲压模具简明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2、王新华主编《冲模设计与计算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3、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写组编《冲模设计应用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18@#@";i:

15;s:

10876:

"从施工程序分析电气施工的质量控制重点@#@摘要:

@#@在一栋现代化的建筑物内,电气系统是实现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动力源泉,所以,电气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建筑最终的使用效果。

@#@一个完整、可靠的建筑电气系统除了需要在施工中对原材料及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外,更要对各施工内容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实现。

@#@@#@关键词:

@#@施工质量;@#@电气施工;@#@关键质量;@#@控制点;@#@@#@因为电气系统各个施工内容具有密切的关系,电气施工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保证电气系统施工的流畅性和整体性,保证建筑物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其贯穿始终的质量控制也应从电气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入手,使每个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都应是为下道施工内容服务,最终实现电气系统可靠使用的目的。

@#@在此,本人就如何顺利实现电气工程各环节的衔接,浅谈一下电气工程各施工内容的质量控制重点。

@#@@#@1电气工程施工内容概述@#@电气工程施工的各项施工内容贯穿整个建筑施工。

@#@其在主体配合阶段的主要有接地装置安装及接地电阻测试、避雷引下线敷设、均压环联结、电线导管敷设等施工内容,在安装阶段施工的主要有电缆线槽安装、照明(动力)配电箱(柜)安装、电缆敷设、电线导管敷线、电缆头制作及连接、绝缘电阻测试、变压器与成套低压配电柜安装、母线安装等施工内容,在调试与验收阶段主要有照明通电试运行与机电系统联合调试等工作内容。

@#@@#@2考虑不同阶段电气工程施工内容相互影响确定质量控制重点@#@2.1图纸会审阶段的影响内容控制重点@#@作为电气施工技术准备的重要环节,图纸会审关系到整个电气系统的各项施工内容,所以在图纸会审前不光要仔细阅读施工图纸,还要事先与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充分沟通不同专业图纸之间的差异,将该项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在图纸会审时,电气专业应重点关注电气平面图与系统图的统一、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动力系统中对设备的控制方式等问题,此外,还可以从施工的角度就一些施工难度较大的施工内容与设计方共同商讨恰当的变更方案,如线管与管内导线是否匹配,配电箱的参考尺寸是否满足箱内开关设备的需要,电缆线槽的规格电缆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线槽内电缆占空比等等。

@#@@#@2.2接地装置安装@#@2.2.1影响内容:

@#@接地电阻测试、防雷接地系统安装,设备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重复接地。

@#@总(局部)等电位联结。

@#@@#@2.2.2控制重点:

@#@@#@2.2.2.1为了保证接地电阻满足设计要求,接地干线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质量;@#@同时,应考虑预留意外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时补打人工接地体的接入点。

@#@@#@2.2.2.2为了防雷接地的可靠,应按图预留足够的接地点甩上与引下线连接,同时按图预留接地电阻测试点。

@#@@#@2.2.2.3对用于综合接地的接地系统,应考虑预留总等电位联结点、局部等电位联结点及其他有等电位联结保护需要的联结点。

@#@@#@2.2.2.4应考虑预留用于配电室内变压器、弱电机房、通信机房等设备间所必需的工作接地点。

@#@@#@2.2.2.5考虑预留用于有保护接地需要的配电箱、控制箱(柜)、金属线管、每段电缆线槽首尾端、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的接地点及电缆沟内电缆支架的接地点。

@#@@#@3线管敷设@#@3.1影响内容:

@#@线管敷线、无吊顶区域的灯具安装、开关插座安装、使用与维修@#@3.2控制重点:

@#@@#@3.2.1为保证后续的导管敷线工作顺利进行,应重点控制暗敷设线管的连接质量。

@#@如管道对接时有无缝隙,金属导管的断口毛刺是否处理,金属导管焊接时的焊接质量,塑料导管粘接时的密闭性,JDG等非焊接金属导管的连接是否采用专用的连接件相连,如果线管敷设到导管敷线需经历较长时间则还应关注线盒及管口的封堵情况。

@#@@#@3.2.2为保证后续灯具特别是无吊顶区域灯具的安装,应重点控制灯位盒的位置是否与图纸及设计变更对应,成排灯位盒放线时是否拉线精确在一条直线,灯位盒的固定。

@#@@#@3.2.3为保证后续的开关插座的精确安装,应重点控制相关的上、下返弯导管的位置是否在土建专业所放的墙体内,开关插座线盒的标高,同一墙面上的开关或同类型插座是否精确在同一水平线,开关插座线盒的固定。

@#@@#@3.2.4为保证日后的可靠使用及维修工作,应重点控制金属线管及金属线盒的防腐是否符合相应的施工工艺标准,跨接接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电缆线槽安装@#@4.1影响内容:

@#@电缆敷设、其他专业管道走向、使用@#@4.2控制要点@#@4.2.1为保证后续电缆敷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应重点控制电缆线槽异形件倒角是否满足线槽内最大电缆的转弯半径要求。

@#@@#@4.2.2为保证各专业管道交叉部位的安装工作互不干扰,应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就交叉部位管道排列进行深化设计,在安装施工时按照深化设计图纸控制线槽的安装位置,并控制电缆线槽安装的切入点,不可提前也不可落后。

@#@@#@4.2.3为保证日后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应对电缆线槽的首末端及其他需要位置进行保护接地连接。

@#@@#@5导管敷线@#@5.1影响内容:

@#@绝缘电阻测试、配电箱芯安装、使用及维修@#@5.2控制重点:

@#@@#@5.2.1为保证线路的绝缘电阻满足要求,应重点关注穿线时金属管口的护口及施工人员的作业熟练程度。

@#@@#@5.2.2为方便配电箱箱芯回路压接,应在每个回路敷线完毕后将该回路的配电箱端做好标识。

@#@@#@5.2.3为保证电气系统的可靠使用,应重点控制导线并头处的涮锡或压接情况,严格控制导线中间接头情况;@#@为保证日后的安全维修,应严格按照规范区分导线颜色,即黄、绿、红三色为相线,淡蓝色为零线,黄/绿双色线为接地线,黑/白色为灯具开关回火线。

@#@@#@6变压器及成套低压配电柜、动力(照明)配电箱(盘)安装@#@6.1影响内容:

@#@使用及维护@#@6.2控制重点:

@#@@#@6.2.1为了保证日后的可靠使用,应重点关注变压器的各项初测参数,安装的牢固性,带轮变压器的滚轮制动措施,工作接地线、高低压母线及其他电气线路压接的可靠性;@#@还应控制配电箱(柜)内裸露母线间距及母线连接螺栓的长度。

@#@@#@6.2.2为方便日后的维护工作,应关注变压器及成套配电柜、配电箱的标识是否齐全,如成套配电柜为小车柜或者抽屉柜,还应关注其安装高度。

@#@@#@7电缆敷设及电缆头制作@#@7.1影响内容:

@#@绝缘电阻测试、使用及维护@#@7.2控制重点:

@#@@#@7.2.1为保证绝缘电阻满足要求及日后的可靠使用,在敷设电缆时应时刻控制电缆的走向及弯曲半径并远离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以免电缆线芯或绝缘受损;@#@电缆沟在敷设电缆前,应确定沟内有排水措施并严格控制最下层支架与沟底的最小距离;@#@电缆头的选型与制作应严格按照相应施工工艺标准进行以最大限度减小接触电阻,保证供电质量。

@#@@#@7.2.2为方便日后的维修,电缆的首末端及拐弯处应有标志牌,且电缆在进箱(柜)时已按照规范留出适当余量。

@#@@#@8绝缘电阻测试@#@8.1影响内容:

@#@系统调试@#@8.2控制重点:

@#@为减少电气系统及机电系统的综合调试的故障率,应逐级、逐路对电线电缆进行绝缘电阻测试,并将结果详细记录。

@#@@#@9避雷引下线敷设与接闪器(均压环)安装@#@9.1影响内容:

@#@使用@#@9.2控制重点:

@#@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应控制接地装置、避雷引下线与接闪器的连接质量、接头处的防腐质量及接闪器与其保护范围之外设备的可靠连接。

@#@如果利用结构钢筋作为引下线,应注意引下线在结构施工时的标记的准确性。

@#@如果屋面为上人屋面,还应控制接闪器安装的美观性。

@#@@#@10设备接线@#@10.1影响内容:

@#@系统调试、使用@#@10.2控制重点:

@#@为保证调试工作及日后的可靠使用,应控制设备接线时的保护接地(接零)情况,还应注意设备接线盒内裸露的不同相线及导线对地间的最小距离以及设备接线盒的密封处理。

@#@@#@11电气系统调试及照明通电试运行@#@11.1影响内容:

@#@使用@#@11.2控制重点:

@#@@#@11.2.1为保证机电系统日后的可靠稳定运行,在调试时应由电气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共同进行以便及时协调处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2.2严格按照不同系统的调试方案,逐步按照空载、满负荷运转程序进行。

@#@@#@11.2.3对大功率电动机,在调试前应复核其各相间直流电阻值或者各线间直流电阻值,确保其相互差值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11.2.4照明通电试运行应逐回路进行,检查内容为漏电开关的动作情况、开关与灯具的控制是否对应。

@#@@#@11.2.5照明通电试运行时,应根据不同用途的建筑物按照相关规范确定灯具的试运行时间,对于有观感作用的灯具应在夜间同条件下进行通电试运行,以准确观察其观感效果。

@#@@#@综上所述,本着实现建筑物最终使用功能的目标并能依据电气系统的各项施工内容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而确定各阶段每道施工程序的质量控制重点,在每道施工内容进行时充分为下道施工内容打好基础,将使电气施工过程更加流畅。

@#@只有抓住控制重点,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对电气系统施工进行最有力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1]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10-95.1996@#@[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3-88.1989@#@[3]工业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50252-94.1994@#@作者信息:

@#@@#@联系电话:

@#@15034633579@#@通信地址: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寺河煤矿@#@E-mail:

@#@15034633579@@#@作者简介:

@#@@#@高庆凯(1979.12),男,山西晋城人,助理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在晋煤集团寺河矿基建办工作。

@#@@#@";i:

16;s:

23126:

"文件编码:

@#@VLP-SB/FA-03-015-00@#@LYO-15真空冷冻干燥机验证方案@#@@#@****************制药有限公司@#@验证立项申请表@#@编号:

@#@REC-VLP-001@#@立项部门@#@公用工程部@#@申请日期@#@立项题目@#@LYO-15真空冷冻干燥机验证@#@要求完成日期@#@验证原因@#@新购进设备@#@类别@#@设备验证@#@验证要求目的:

@#@检查并确认该设备所用材质、设计、制造符合GMP要求;@#@检查该设备的文件资料齐全且符合GMP要求;@#@检查并确认设备的安装符合生产要求,公用工程系统配套齐全且符合设计要求;@#@确认该设备的各种仪器、仪表经过校正且合格;@#@确认该设备的各种控制功能符合设计要求;@#@确认该设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各项技术参数均能达到设计要求,并且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立项部门负责人签名:

@#@@#@生产部@#@意见@#@签名:

@#@年月日@#@质量保证部@#@意见@#@签名:

@#@年月日@#@总工程师@#@意见@#@签名:

@#@年月日@#@指定编制验证方案的部门及人员@#@编制验证方案要求及完成日期@#@验证完成要求及日期@#@验证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月日@#@备注:

@#@@#@验证方案审批表@#@编号:

@#@REC-VLP-002@#@验证方案名称@#@LYO-15真空冷冻干燥机验证方案@#@编码@#@VLP-SB/FA-03-015-00@#@申请验证部门@#@公用工程部@#@申请验证部门负责人@#@审批程序@#@部门@#@负责人签名@#@日期@#@备注@#@起草@#@公用工程部@#@审@#@核@#@总工程师@#@生产部@#@质量保证部@#@化验室@#@@#@@#@批准@#@验证委员会@#@主任@#@备注:

@#@@#@@#@验证组成员签名@#@方案起草@#@签名@#@日期@#@小组成员@#@签名@#@日期@#@方案批准@#@公司验证委员会@#@主任@#@签名@#@日期@#@目录@#@1.冻干机结构概述@#@1.1干燥箱@#@1.2真空冷凝器@#@1.3热交换系统@#@1.4制冷系统@#@1.5真空系统@#@1.6仪表控制系统@#@1.7压塞系统@#@1.8附典型冻干机系统设备配置图@#@2.验证目的@#@3.预确认@#@4.安装确认@#@4.1安装文件的确认@#@4.2主要材质确认@#@4.3主要设备配套确认@#@4.4公用配套工程的确认@#@4.5设备制造质量的确认@#@4.6仪器仪表校验情况、合格证的确认@#@5.运行确认@#@5.1板层温度均一性及温控能力验证@#@5.2板层的降温速率和最低温度@#@5.3板层升温速率和最高温度@#@5.4冷凝器降温速率和最低温度@#@5.5抽气速率和极限真空度@#@5.6真空泄漏率@#@5.7CIP在位清洗效果验证@#@5.8在线(臭氧)灭菌效果的验证@#@5.9安全性能测试@#@5.10呼吸器完整性的验证@#@5.11压塞系统的验证@#@6.性能确认@#@6.1板层温度均一性及温控能力的验证@#@6.2板层降温速率的验证@#@6.3板层升温速率的验证@#@6.4冷凝器降温速率的验证@#@6.5抽气速率的验证@#@6.6最大捕水量的验证@#@7.异常情况处理程序@#@8.验证结论及评价@#@9.再验证@#@10.验证合格证书@#@1.冻干机结构概述@#@冷冻干燥是药物溶液经过冷冻成固态后,通过在低气压状态下不经过液态直接升华成气态,以及通过解吸附的方法,除去制品中水份的工艺过程。

@#@不同药品及工艺过程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冻干设备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主要如下:

@#@@#@1.1干燥箱@#@干燥箱是药品在其内部完成冻干过程的容器,必须符合药品生产对机械设备的特殊要求。

@#@@#@

(1)干燥箱内与药品接触的表面,应是化学惰性的。

@#@@#@

(2)箱体及其零件均应采用316L或304不锈钢制造,以避免箱体在清洗及用蒸汽或其他介质灭菌后,形成锈蚀。

@#@@#@(3)由于干燥箱体在整个冻干工艺过程中处于受压状态,它必须有良好的耐压性能,即能承受制品升华过程中的低压力(大约10Pa左右);@#@@#@(4)由于制品的温度变化是靠箱内搁板的热传导来实现的,因此导热搁板表面应平整光洁,以保证温度梯度的均匀性。

@#@@#@(5)由于不同制品的特殊工艺,箱内还应有充气(多为氮气)装置和内部压瓶塞的液压或气压装置和清洗装置。

@#@@#@(6)箱内转角的部分加工成大圆角以便于清洗。

@#@焊缝应进行酸洗抛光,箱内所有的不锈钢表面均应进行钝化处理。

@#@@#@(7)干燥箱内设置有多层搁板和顶层补偿搁板,以保证每一个搁板温度保持一致。

@#@搁板一般采用三合板式结构,在两片不锈钢之间,有许多个栅隔板,并形成回路,液体传热介质不断地在栅隔板回路间循环流动并充满所有间隙,以确保箱体内各部分的温度均匀一致。

@#@搁板层内导热媒体循环管道的长度要均等。

@#@此外,要求搁板在长期热胀冷缩的工作条件下不变形、不渗漏。

@#@这些是保证搁板与搁板间温差能控制在±@#@1℃以下的必要条件。

@#@@#@(8)用于制剂生产用的设备应配备搁板升降装置,便于装料、西林瓶压塞和出料。

@#@@#@1.2真空冷凝器@#@从冻干的意义上来看,真空冷凝器收集水分的能力是每批冻干粉针剂批量大小的限定性因素。

@#@@#@真空冷凝器内配置了数组盘管,以便能量调节。

@#@捕集水蒸气的表面管材可用316L无缝不锈钢管,盘管之间的距离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盘管凝结的容冰量,并避免相互粘连。

@#@在设计中,盘管的实际表面积(热交换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以满足缩短冻干周期的需要。

@#@盘管式结构应能满足升华阻力小、结冰均匀的要求。

@#@冷凝器内的部件一般不允许用有色金属制造。

@#@@#@在干燥箱与真空冷凝器之间一般安装有隔离阀,它的一个作用是在停机时可使真空冷凝器中冰的融化和干燥箱内的装料同时进行。

@#@该阀门的另一个作用是:

@#@在干燥过程的后期,关闭此阀,根据干燥箱内部压力升高的情况来判断二次干燥阶段是否达到了终点。

@#@@#@1.3热交换系统@#@热交换系统通常由一个加热器和两个热交换器及热媒循环泵组成。

@#@通过搁板与干燥箱内制品完成热传递。

@#@系统和制品间热交换的方式一般分为直接法(通过蒸发致冷或电加热升温)和媒体间接法(通过媒体间接冷却升温)两大类型。

@#@在热交换系统中一般设置大流量的循环泵,靠循环泵驱使导热油强制循环,并通过具有优良换热性能的热交换器进行热传导,获得较高的热交换效率和均匀的搁板温度。

@#@@#@1.4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向热交换系统和真空冷凝器提供冷源。

@#@冻干工艺需要低的温度,制冷系统通常采用双级制冷压缩机。

@#@目前,许多冻干机采用了自动控制系统,即根据制冷负载的变化情况自动分配和调节制冷量,控制温度。

@#@@#@1.5真空系统@#@在冻干过程中,为使干燥箱体的压力低于该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需要采用真空泵组成的真空系统。

@#@真空系统的能力通常用排气速率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内真空系统排出气体的体积,通常用升/分(L/min)表示。

@#@@#@在通常情况下,冻干腔室的压力控制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调节干燥箱体与冷凝器之间的阀门,改变两者间的通道面积;@#@另一种是向腔室适当地充入气体,周期地引入定量空气或其他气体,使腔室内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

@#@后一类冻干机需要设置独立的进气系统。

@#@为了把冻干过程控制在设定状态,依靠电磁阀和微调式的针形阀门来实现进气量的精确控制。

@#@进气系统应该配置气体除菌过滤装置,以控制导入的空气或氮气中的微生物。

@#@@#@1.6仪表控制系统@#@所谓冻干工艺过程的计算机编程控制,是将工艺过程的各种温度、真空度信号分阶段实施调控,并将工艺过程的各温度、压力数值由记录仪自动记录下来的控制方式。

@#@近年来还出现了将冻干机的核心控制单元与微型计算机相结合,构成一台微机对一台或多台冻干机进行监控调节的智能化集中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显示界面由数字显示方式向微型计算机图形界面的显示系统、触摸屏显示控制的方向转变。

@#@@#@1.7压塞系统@#@采用进口高质量阀件制成的液压泵和油缸组成液压系统,彻底消除液压油的泄漏问题,主要功能是完成半加塞到全加塞。

@#@@#@1.8附典型冻干机系统设备配置图:

@#@@#@2.验证目的@#@2.1检查并确认该设备所用材质、设计、制造符合GMP要求;@#@@#@2.2检查该设备的文件资料齐全且符合GMP要求;@#@@#@2.3检查并确认设备的安装符合生产要求,公用工程系统配套齐全且符合设计要求;@#@@#@2.4确认该设备的各种仪器、仪表经过校正且合格;@#@@#@2.5确认该设备的各种控制功能符合设计要求;@#@@#@2.6确认该设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各项技术参数均能达到设计要求,并且满足生产工艺要求;@#@@#@3.预确认@#@

(1)冻干机的制造与安装必须能为质量检查、拆卸、清洗和维修保养提供方便,必须保证其可靠性,能够避免操作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能够保持整批产品的理化特性、内在质量、效价和纯度。

@#@@#@

(2)内表面必须具有化学惰性,不吸附、不会增加任何可能导致改变制品活性成分以及制品组分的外来物质,不得降低制品质量。

@#@@#@(3)设计中需考虑机械使用的物品,如油、润滑油和热交换液等,均以不得改变制品的活性成分及其组分的理化特性、质量、效价和纯度为原则。

@#@@#@(4)应节约能源:

@#@冻干机耗能高,因此,能源利用的指标应成为衡量冻干机综合性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设计中冻干机的节能措施可以从冷凝器冷却、加热,机件散热,及冷、热管道保温等方面考虑。

@#@@#@对冻干机结构上各部件设计的具体要求,应符合药品的生产要求。

@#@@#@4.安装确认@#@冻干设备制造厂在设备出厂前,以及购入冻干设备的制药企业在设备进厂后,都要进行设备的安装确认。

@#@@#@按照设备随机技术文件和项目工程设计图纸逐项对照,对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验收确认。

@#@@#@4.1安装文件的确认@#@文件名称@#@存放地点@#@备注@#@产品质量证明书@#@公用工程部@#@出厂检验报告@#@公用工程部@#@用户验收报告@#@公用工程部@#@冻干机配套设备资料@#@公用工程部@#@平面布置图@#@公用工程部@#@工艺流程图@#@公用工程部@#@验证方案、IQ、OQ文件@#@公用工程部@#@冻干机使用说明@#@公用工程部@#@4.2主要设备配套确认@#@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压缩机@#@S6G-25.2@#@2台@#@比泽尔BITZER@#@真空泵@#@E2M80@#@2台@#@爱德华EDWARDS@#@罗茨泵@#@ZJB-150@#@1台@#@上海凯尼@#@循环泵@#@WILOTOP-SD65/13双体@#@1台@#@德国威乐公司@#@液压泵@#@双组@#@1台@#@台湾DACHUN@#@水冷冷凝器@#@WS13(双体)@#@1台@#@上海特艺压力容器@#@板式交换器@#@V45-40@#@2台@#@舒瑞普SWEP@#@触摸屏@#@NT631-141@#@1台@#@日本OMRON@#@PLC@#@CJ1M@#@1套@#@日本OMRON@#@4.3主要材质确认@#@项目@#@要求@#@备注@#@冻干箱@#@316L@#@搁板@#@316L@#@冷凝器@#@304@#@外装饰板@#@304@#@4.4公用配套工程的确认@#@名称@#@技术指标@#@接管材质@#@管径连接方式@#@用量@#@总电源@#@三相五线制@#@71KW380V/50Hz@#@冷却水@#@2”螺纹管@#@25吨/小时t≤25℃@#@P≥0.15MPa@#@不锈钢管或镀锌管@#@压缩空气@#@1/4”@#@0.1m3/minp≥0.5MPa@#@耐高压气管@#@化霜水@#@ISO-40@#@P≥0.3MPa@#@镀锌管@#@清洗水(进口)@#@ISO-40@#@注射用水50℃≤t≤80℃@#@P≥0.3MPa@#@不锈钢管@#@总放水管@#@ISO-40@#@不锈钢管或镀锌管@#@溢流管@#@ISO-40@#@不锈钢管或镀锌管@#@水环泵排水管@#@1.5”螺纹管@#@不锈钢管或镀锌管@#@真空泵排气管@#@Φ51@#@不锈钢管@#@4.5设备制造质量的确认@#@名称@#@检测标准@#@备注@#@干燥箱和冷凝器@#@与图纸相符@#@制冷系统@#@与图纸相符@#@真空系统@#@与图纸相符@#@循环系统@#@与图纸相符@#@CIP系统@#@与图纸相符@#@控制系统@#@与图纸相符@#@4.6仪器仪表校验情况、合格证的确认@#@名称@#@规格@#@数量@#@备注@#@压力表@#@0~10Mpa@#@2@#@压力表@#@-0.1~1.8Mpa@#@6@#@压力表@#@0~1Mpa@#@1@#@压力表@#@0~0.6Mpa@#@2@#@压力表@#@-0.1~3.8Mpa@#@2@#@真空规管@#@zJ-52@#@2@#@真空仪@#@TEX200@#@1@#@测温探头@#@PT100@#@3@#@5.运行确认@#@确认冻干机设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系统中各个单元的运行状况、系统整体运行时各种参数和运行的可靠性都能够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

@#@@#@5.1板层温度均一性及温控能力验证@#@主要检查和确认冻干机空载运行时板层温度的均一性、温控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5.1.1合格标准@#@

(1)板层各点之间温差不大于±@#@1℃。

@#@@#@

(2)板层间平均温差不大于±@#@1℃。

@#@@#@(3)温度达到设定值后记录数据。

@#@@#@5.1.2试验程序@#@

(1)将测温探头紧贴在板层上的测温点,要求测温探头与板层充分接触。

@#@@#@

(2)空载状态下启动冻干机,对板层加热,进行温度均一性分布测试,每个板层温度测试点分别为五个(为每个板层的两条对角线),一次测三个测温点,调整方向后再做一次。

@#@@#@(3)在板层温度升到20℃(或某一个温度值)时,记录每个板层的实测温度数值。

@#@@#@(4)评价板层温度的均一性应符合标准要求。

@#@@#@5.2板层的降温速率和最低温度@#@主要检查并确认板层的降温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5.2.1合格标准@#@板层温度从20℃降至-40℃的时间不大于60min,最低温度为≤-50℃。

@#@@#@5.2.2试验程序@#@

(1)将导热油进口的温度设定为20℃,稳定一段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

(2)空载状态下,按照冻干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对板层进行制冷。

@#@@#@(3)记录板层温度到20℃的时间,当温度降至-40℃时,记下时间。

@#@@#@(4)然后连续制冷两个小时,记录板层的最低温度。

@#@@#@(5)对冻干机板层降温速率进行评价,应符合标准要求。

@#@@#@5.3板层升温速率和最高温度@#@主要检查和确认板层的升温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5.3.1合格标准@#@升温速率0.7~1.4℃/min(测试从-40℃到20℃),最高温度为70℃。

@#@@#@5.3.2试验程序@#@

(1)空载状态下,按照冻干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操作,首先开启真空系统对前箱进行抽真空,同时对前箱进行制冷。

@#@@#@

(2)当真空度达到10Pa和板层温度达到-40℃时,启动电加热,全功率对前箱板层进行加热。

@#@@#@(3)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当温度升至20℃时,记下时间。

@#@@#@(4)对冻干机板层升温速率进行评价。

@#@@#@5.4冷凝器降温速率和最低温度@#@主要检查和确认冷凝器的降温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5.4.1合格标准@#@冷凝器温度从20℃降至-40℃的时间不大于30min,最低温度不高于-70℃。

@#@@#@5.4.2试验程序@#@

(1)在空载状态下,按照冻干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对冷凝器进行制冷。

@#@@#@

(2)记下冷凝器温度到20℃时的时间,当温度降至-40℃时,记下时间。

@#@@#@(3)然后连续对冷凝器制冷2个小时以上,记录冷凝器的最低温度。

@#@@#@(4)对冻干机冷凝器降温速率和极限最低温度进行评价应符合质量标准。

@#@@#@5.5抽气速率和极限真空度@#@通过对真空度上升速度的测定,判断真空系统工作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5.5.1合格标准@#@一个大气压下,冷凝器温度小于-45℃,真空度升高到10Pa时,所需要的时间小于30min。

@#@极限真空度为≤1Pa。

@#@@#@5.5.2试验程序@#@

(1)在一个大气压下,冻干箱加热至干燥状态。

@#@在开始后箱制冷的同时开启真空泵,对真空泵进行暖泵预热。

@#@@#@

(2)在后箱温度到达-45℃时,打开小蝶阀,3分钟后打开大蝶阀,对箱体进行抽真空处理。

@#@@#@(3)记录冻干箱体真空度从一个大气压到10Pa的所用时间。

@#@@#@(4)继续抽真空2小时,记录极限真空度。

@#@@#@(4)对抽气速率和极限真空度进行评价应符合质量标准。

@#@@#@5.6真空泄漏率@#@检查并确认箱体的密封性应符合设计要求。

@#@@#@5.6.1合格标准@#@真空泄漏率为≤0.005Pa•m3/s@#@5.6.2试验程序@#@

(1)按照冻干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在空载状态下运行冻干机,冻干箱加热至干燥状态,使板层温度达到20℃。

@#@@#@

(2)开启真空系统对整个箱体抽真空度.@#@(3)当达到极限真空度1Pa时,关闭真空大蝶阀和小蝶阀。

@#@@#@(4)开始计时保压,时间30分钟,观察真空度变化,检测箱体泄漏率。

@#@@#@(4)对真空泄漏率进行评价应符合标准。

@#@@#@5.7CIP在位清洗效果验证@#@检查并确认CIP系统应符合设计要求@#@5.7.1合格标准@#@清洗结束,箱体内、板层表面都得到清洗,无清洗死角,达到清洗效果。

@#@@#@5.7.2试验程序@#@

(1)按操作规程,向清洗管道内通入>@#@0.3Mpa的注射用水通过喷头作雾状喷射。

@#@@#@

(2)同时板层作上下运动,消除箱内死角和板层死角,清洗时间不低于5分钟。

@#@@#@(3)清洗结束,检查清洗后水的PH值、电导率、细菌内毒素和微生物,应与清洗前一致。

@#@@#@5.8在线(臭氧)灭菌效果的验证@#@按照灭菌程序对冻干箱进行灭菌2小时。

@#@@#@灭菌结束后,打开箱门,用事先灭菌的生理盐水润湿脱脂棉球充分擦拭冻干机的内表面25cm2,每个板层擦拭1个,分别放入无菌广口瓶内,加入10ml灭菌生理盐水浸渍、振摇。

@#@将浸渍液分别倒入装有培养基的平皿内,37℃培养3天,观察长菌情况。

@#@其结果均应无菌。

@#@@#@5.9安全性能测试@#@5.9.1合格标准:

@#@检测冻干机的安全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5.9.2测试内容:

@#@@#@

(1)为防止误操作,在执行冷冻干燥时与在位清洗相关的阀门是无效的,二者互锁。

@#@@#@

(2)当真空泵打开的时候,前箱、后箱进气阀不能打开;@#@当前箱进气阀或后箱进气阀打开,真空泵不能打开。

@#@@#@(3)启动电加热必须先开循环泵,否则电加热打不开。

@#@@#@(4)断水保护:

@#@水压力<@#@0.1MPa将报警,凡用水冷却的设备不能工作。

@#@@#@(5)断气保护:

@#@空气压力<@#@0.4MPa将报警,同时自动程序不被执行。

@#@@#@(6)真空保护:

@#@真空度设定在规定范围内,当真空度超出此范围时将报警。

@#@@#@(7)超温保护:

@#@导热油温度设定为规定值,当超过此温度时,电加热会自动停止加热。

@#@@#@5.10呼吸器完整性的验证@#@呼吸器滤芯在使用前应做起泡点试验,测试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合格标准:

@#@起泡点压力≥0.25MPa@#@测试方法:

@#@使用FILGUARD-212A型全自动过滤器完整性测试仪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

@#@应符合规定。

@#@@#@5.11压塞系统的验证@#@主要是确认压塞系统升降平稳、压塞压力和压力控制调节灵敏及升降出于干燥箱腔室的活塞杆密封的严密性。

@#@@#@6.性能确认@#@主要是确认该设备在满载(用注射用水)试验下,冷冻干燥机的各项技术参数均能达到设计指标并且符合产品工艺要求。

@#@@#@6.1合格标准:

@#@@#@①板层温度均一性及温控能力的验证@#@板层各点间温差≤±@#@1℃@#@板层间平均温差≤±@#@1℃@#@②板层的降温速率@#@板层温度从20℃降至-40℃的时间不大于60min@#@③板层升温速率@#@标准:

@#@0.7℃/min~1.4℃/min@#@④冷凝器降温速率@#@冷凝器温度从20℃降至-40℃的时间不大于30min@#@⑤抽气速率:

@#@一个大气压下,冷凝器温度小于-45℃、真空度升高到10Pa时,所需时间小于30min@#@⑥捕水量:

@#@最大捕水量不小于300kg。

@#@@#@6.2测试方法:

@#@@#@①将测温探头按规定数量和位置紧贴在板层上,要求探头与板层充分接触。

@#@@#@②根据该设备的装载量满负荷装载注射用水(300kg)。

@#@@#@③按冷冻干燥机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正常生产程序进行操作,并记录有关参数。

@#@@#@6.3测试结果:

@#@@#@确认在满负荷状态运行下各项性能参数均应符合标准。

@#@@#@7.异常情况处理程序@#@冻干机的性能确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冷冻干燥机标准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和清洁规程进行操作和判定。

@#@若出现个别项目不合格应查明原因后重新进行检测。

@#@若属设备参数设定问题,应重新进行参数设置和试验。

@#@@#@8.再验证@#@在正常情况下,每一至二年再验证一次。

@#@如更换重要配套设备或重大维修项目,完成后均需要再次验证,以证明各种重大变更不会对现有使用效果产生影响。

@#@@#@9.验证结论及评价@#@10.验证合格证书@#@验证合格证书@#@★★★★★★★★★★★★★★★★★★★★★★★★★★★★★★★★★★★★★★★@#@设备编号:

@#@02-32-03@#@设备名称:

@#@真空冷冻干燥机@#@型号:

@#@LYO-15@#@上述设备已按验证方案进行验证,各项验证结果符合标准要求,批准投入使用。

@#@@#@@#@验证报告名称:

@#@@#@验证报告编号:

@#@@#@验证完成日期:

@#@@#@有效期:

@#@@#@@#@验证委员会@#@年月日@#@备注:

@#@@#@1.设备应在当前验证条件下使用,使用条件发生变更,应报验证委员会审核,必要时重新验证。

@#@@#@2.设备应按批准的标准操作、维护保养程序进行操作、维护和保养。

@#@@#@3.本设备再验证项目及周期作为本证书的附件。

@#@@#@@#@";i:

17;s:

3413:

"@#@学员TPM考试试题@#@工厂:

@#@姓名:

@#@工号:

@#@岗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1、TPM的目标是、、。

@#@@#@2、TPM的特点是、、。

@#@@#@3、设备的综合效率(OEE)由、、三部分组成。

@#@@#@4、设备使用维护的要求是、、、。

@#@@#@5、润滑五定分别是、、、、。

@#@@#@6、设备劣化的形式有、。

@#@@#@7、点检的五点要求是、、、、。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序号填在横线上;@#@每题4分,共20分)@#@1、从本质上予以改善,这是改善的最好措施。

@#@@#@A、发生源B、困难源@#@2、由维修人员进行的点检属于。

@#@@#@A、日常点检B、专业点检C、精密检测@#@3、以操作人员为主、维修人员为辅进行的保养属于。

@#@@#@A、日常保养B、一级保养C、二级保养@#@4、每天或每周的加油工作一般应由来进行。

@#@@#@A、操作者B、维修人员@#@5、设计不发生故障的设备,这种管理思想属于。

@#@@#@A、预防维修B、维修预防@#@三、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什么是TPM?

@#@如何理解?

@#@@#@2、什么是自主保全?

@#@@#@学员TPM考试试题答案@#@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1、TPM的目标是零事故、零故障、零不良。

@#@@#@2、TPM的特点是全员、全系统、全效率。

@#@@#@3、设备的综合效率(OEE)由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三部分组成。

@#@@#@4、设备使用维护的要求是安全、整齐、清洁、润滑。

@#@@#@5、润滑五定分别是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期。

@#@@#@6、设备劣化的形式有自然劣化、人为劣化。

@#@@#@7、点检的五点要求是掌握内容、按时点检、处理问题、做好记录、保存记录。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序号填在横线上;@#@每题4分,共20分)@#@1、从本质上予以改善,这是改善A的最好措施。

@#@@#@A、发生源B、困难源@#@2、由维修人员进行的点检属于B。

@#@@#@A、日常点检B、专业点检C、精密检测@#@3、以操作人员为主、维修人员为辅进行的保养属于B。

@#@@#@A、日常保养B、一级保养C、二级保养@#@4、每天或每周的加油工作一般应由A来进行。

@#@@#@A、操作者B、维修人员@#@5、设计不发生故障的设备,这种管理思想属于B。

@#@@#@A、预防维修B、维修预防@#@三、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什么是TPM?

@#@如何理解?

@#@@#@答:

@#@TPM是指全员参与下的生产保全。

@#@它的含义是:

@#@通过全员参与生产设备的点检、维护、维修与改善等工作,达成生产设备的完好状态,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全面的保障。

@#@@#@2、什么是自主保全?

@#@@#@答:

@#@自主保全是指通过正确操作设备、做好“三S”、点检、维护保养、@#@修理和改善等工作,从而为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i:

18;s:

4576:

"@#@ME1432B×@#@1500@#@万能外圆磨床@#@技@#@术@#@方@#@案@#@陕西秦川格兰德机床有限公司@#@1、机床概述@#@本机床为万能外圆磨床,由电气及液压传动系统控制,实现纵磨和切入磨循环。

@#@@#@机床工作台的纵向移动,可液压无级传动,也可手轮传动。

@#@砂轮架横向进给可由液压自动周期进给,也可手轮进给。

@#@砂轮架快速进退,尾架顶尖伸缩,工作台导轨润滑,垫板丝杆润滑等均采用液压控制。

@#@@#@2、主要规格与技术参数@#@2.1基本参数@#@项目@#@单位@#@备注@#@能@#@力@#@最大磨削长度@#@mm@#@1500@#@最大磨削直径@#@mm@#@Φ320@#@最大工件重量@#@kg@#@150@#@砂@#@轮@#@最大外径@#@mm@#@Φ400@#@内径×@#@厚度@#@mm@#@Φ203×@#@50@#@线速度@#@m/s@#@28-35@#@砂@#@轮@#@架@#@快进、退量@#@mm@#@50@#@手轮一转砂轮架移动量@#@粗@#@mm@#@2@#@细@#@mm@#@0.5@#@手轮一格砂轮架移动量@#@粗@#@mm@#@0.01@#@细@#@mm@#@0.0025@#@自动周期进给@#@mm@#@0.04/0.0025@#@工@#@作@#@台@#@最大移动速度@#@m/min@#@4@#@最小进给速度@#@m/min@#@0.04@#@上台最大回转角度@#@度@#@+3、-6@#@头@#@架@#@拨盘转速@#@r/min@#@18,37,74,155@#@头架回转角度@#@。

@#@@#@-90@#@顶尖@#@--@#@莫氏4#@#@尾@#@架@#@套筒移动量@#@mm@#@30@#@套筒移动方式@#@--@#@液动@#@顶尖@#@--@#@莫氏4#@#@头、尾架中心高@#@mm@#@180@#@内圆磨具@#@转速r/min@#@JX13-35@#@10000@#@砂轮㎜@#@80×@#@32×@#@20@#@最大@#@16×@#@25×@#@6@#@最小@#@电机总功率@#@kw@#@7.475@#@机床重量@#@kg@#@3800@#@2.2、主要参数@#@可@#@磨@#@直@#@径@#@㎜@#@外圆@#@用中心架@#@最大@#@150@#@最小@#@15@#@不用中心架@#@最大@#@320@#@最小@#@15@#@内圆@#@用中心架@#@最大@#@125@#@最小@#@16@#@不用中心架@#@最大@#@125@#@最小@#@16@#@3、机床主要结构特点@#@3.1、床身:

@#@床身为整体铸铁结构,内部筋板是箱型布置,使机床具有很高的刚性和精度及表面耐磨性。

@#@@#@3.2、工作台:

@#@采用平-V滑动导轨,抗振性好,运动灵活;@#@工作台分为上下两层,通过扳动上工作台相对下工作台的角度可调整工件锥度;@#@工作台移动由油压筒通过操纵箱控制或手轮操纵。

@#@@#@3.3、头架:

@#@头架具有两种功能。

@#@当顶磨时采用用“死”顶尖结构,用三爪时三爪卡盘与法兰体固定连结此时头架主轴可以旋转。

@#@头架采用交流电机皮带轮变速。

@#@@#@3.4、尾架:

@#@采用液动式弹簧压紧结构,套筒可液动伸缩,伸缩距离30mm。

@#@@#@4、机床工作条件@#@4.1、电源:

@#@三相交流:

@#@380V±@#@10%、50HZ@#@4.2、环境温度:

@#@0℃~40℃@#@4.3、相对湿度:

@#@≤90%@#@5、机床精度及检验标准@#@5.1、机床加工精度(国家标准试件):

@#@@#@5.1.1、圆度0.0025mm@#@5.1.2、圆柱度0.008mm@#@5.1.3、表面粗糙度Ra0.2μm@#@5.2、执行标准@#@5.2.1、GB/T9061-1988金属切削机床通用技术条件@#@5.2.2、GB15760-2004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5.2.3、GB5226.1-2002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5.2.4、JB4029-2000磨床砂轮防护罩安全防护技术要求@#@6、主要配套件及技术文件@#@6.1、随机出厂附件、备件、专用工具、易损件等清单@#@序号@#@名称@#@规格或标记@#@数量@#@1.@#@冷却水箱@#@22L/min@#@1套@#@2.@#@内圆磨头@#@10000r/minJX13-35@#@1套@#@3.@#@接长轴@#@20×@#@156@#@4套@#@4.@#@皮带轮@#@φ80-60@#@1件@#@5.@#@皮带轮@#@φ60-40@#@1件@#@6.@#@起吊把@#@MM1432A-22-315,316@#@各4件@#@7.@#@砂轮修整器@#@M1432A-44@#@1套@#@8.@#@砂轮(带法兰盘)@#@1套@#@9.@#@砂轮平衡轴@#@65/GZS79-3A@#@1套@#@10.@#@测量桥板@#@M1432A-85@#@1件@#@11.@#@卸砂轮拨头@#@M90×@#@2/GZS79-1@#@1套@#@12.@#@随机工具@#@1套@#@13.@#@外圆磨床用夹头@#@1套@#@14.@#@闭式中心架@#@JX44-180用于φ30~φ100@#@1套@#@15.@#@开式中心架@#@JX45-180用于φ15~φ80@#@1套@#@16.@#@三爪卡盘@#@φ200@#@1件@#@17.@#@镶硬质合金顶尖@#@M4/S77-3@#@2件@#@18.@#@机床垫铁@#@1套@#@6.2、技术资料@#@机床出厂合格证书1套@#@机床综合说明书(机械、电气、液压润滑、易损件图纸)1套@#@ 陕西秦川格兰德机床有限公司@#@2010-8-30@#@";i:

19;s:

27841:

"@#@ M20系列@#@热流道温度控制器@#@用户手册@#@使用产品前,请仔细阅读本手册,以免操作失误@#@苏州工业园区天和仪器有限公司@#@目录@#@1、技术规格·@#@·@#@·@#@·@#@·@#@·@#@·@#@·@#@·@#@·@#@·@#@·@#@·@#@·@#@·@#@·@#@·@#@·@#@·@#@·@#@·@#@·@#@·@#@·@#@·@#@·@#@·@#@·@#@·@#@·@#@·@#@·@#@·@#@·@#@·@#@·@#@·@#@·@#@·@#@·@#@·@#@·@#@·@#@·@#@·@#@1@#@2、注意事项·@#@·@#@·@#@·@#@·@#@·@#@·@#@·@#@·@#@·@#@·@#@·@#@·@#@·@#@·@#@·@#@·@#@·@#@·@#@·@#@·@#@·@#@·@#@·@#@·@#@·@#@·@#@·@#@·@#@·@#@·@#@·@#@·@#@·@#@·@#@·@#@·@#@·@#@·@#@·@#@·@#@·@#@·@#@·@#@·@#@2@#@3、机箱电源连接·@#@·@#@·@#@·@#@·@#@·@#@·@#@·@#@·@#@·@#@·@#@·@#@·@#@·@#@·@#@·@#@·@#@·@#@·@#@·@#@·@#@·@#@·@#@·@#@·@#@·@#@·@#@·@#@·@#@·@#@·@#@·@#@·@#@·@#@·@#@·@#@·@#@·@#@·@#@·@#@·@#@·@#@2@#@4、操作界面说明·@#@·@#@·@#@·@#@·@#@·@#@·@#@·@#@·@#@·@#@·@#@·@#@·@#@·@#@·@#@·@#@·@#@·@#@·@#@·@#@·@#@·@#@·@#@·@#@·@#@·@#@·@#@·@#@·@#@·@#@·@#@·@#@·@#@·@#@·@#@·@#@·@#@·@#@·@#@·@#@·@#@·@#@3@#@4-1主界面·@#@·@#@·@#@·@#@·@#@·@#@·@#@·@#@·@#@·@#@·@#@·@#@·@#@·@#@·@#@·@#@·@#@·@#@·@#@·@#@·@#@·@#@·@#@·@#@·@#@·@#@·@#@·@#@·@#@·@#@·@#@·@#@·@#@·@#@·@#@·@#@·@#@·@#@·@#@·@#@·@#@·@#@·@#@·@#@·@#@·@#@·@#@·@#@·@#@·@#@·@#@3@#@4-2参数设定界面·@#@·@#@·@#@·@#@·@#@·@#@·@#@·@#@·@#@·@#@·@#@·@#@·@#@·@#@·@#@·@#@·@#@·@#@·@#@·@#@·@#@·@#@·@#@·@#@·@#@·@#@·@#@·@#@·@#@·@#@·@#@·@#@·@#@·@#@·@#@·@#@·@#@·@#@·@#@·@#@·@#@·@#@·@#@·@#@·@#@·@#@4@#@4-3曲线界面·@#@·@#@·@#@·@#@·@#@·@#@·@#@·@#@·@#@·@#@·@#@·@#@·@#@·@#@·@#@·@#@·@#@·@#@·@#@·@#@·@#@·@#@·@#@·@#@·@#@·@#@·@#@·@#@·@#@·@#@·@#@·@#@·@#@·@#@·@#@·@#@·@#@·@#@·@#@·@#@·@#@·@#@·@#@·@#@·@#@·@#@·@#@·@#@·@#@·@#@8@#@4-4报警记录界面·@#@·@#@·@#@·@#@·@#@·@#@·@#@·@#@·@#@·@#@·@#@·@#@·@#@·@#@·@#@·@#@·@#@·@#@·@#@·@#@·@#@·@#@·@#@·@#@·@#@·@#@·@#@·@#@·@#@·@#@·@#@·@#@·@#@·@#@·@#@·@#@·@#@·@#@·@#@·@#@·@#@·@#@·@#@·@#@·@#@10@#@4-5群组操作界面·@#@·@#@·@#@·@#@·@#@·@#@·@#@·@#@·@#@·@#@·@#@·@#@·@#@·@#@·@#@·@#@·@#@·@#@·@#@·@#@·@#@·@#@·@#@·@#@·@#@·@#@·@#@·@#@·@#@·@#@·@#@·@#@·@#@·@#@·@#@·@#@·@#@·@#@·@#@·@#@·@#@·@#@·@#@·@#@·@#@11@#@4-6登录/注销·@#@·@#@·@#@·@#@·@#@·@#@·@#@·@#@·@#@·@#@·@#@·@#@·@#@·@#@·@#@·@#@·@#@·@#@·@#@·@#@·@#@·@#@·@#@·@#@·@#@·@#@·@#@·@#@·@#@·@#@·@#@·@#@·@#@·@#@·@#@·@#@·@#@·@#@·@#@·@#@·@#@·@#@·@#@·@#@·@#@·@#@·@#@·@#@12@#@4-7系统维护界面·@#@·@#@·@#@·@#@·@#@·@#@·@#@·@#@·@#@·@#@·@#@·@#@·@#@·@#@·@#@·@#@·@#@·@#@·@#@·@#@·@#@·@#@·@#@·@#@·@#@·@#@·@#@·@#@·@#@·@#@·@#@·@#@·@#@·@#@·@#@·@#@·@#@·@#@·@#@·@#@·@#@·@#@·@#@·@#@·@#@13@#@5、接线示意·@#@·@#@·@#@·@#@·@#@·@#@·@#@·@#@·@#@·@#@·@#@·@#@·@#@·@#@·@#@·@#@·@#@·@#@·@#@·@#@·@#@·@#@·@#@·@#@·@#@·@#@·@#@·@#@·@#@·@#@·@#@·@#@·@#@·@#@·@#@·@#@·@#@·@#@·@#@·@#@·@#@·@#@·@#@·@#@·@#@·@#@16@#@6、品质保证和责任声明·@#@·@#@·@#@·@#@·@#@·@#@·@#@·@#@·@#@·@#@·@#@·@#@·@#@·@#@·@#@·@#@·@#@·@#@·@#@·@#@·@#@·@#@·@#@·@#@·@#@·@#@·@#@·@#@·@#@·@#@·@#@·@#@·@#@·@#@·@#@·@#@·@#@17@#@7、维修记录·@#@·@#@·@#@·@#@·@#@·@#@·@#@·@#@·@#@·@#@·@#@·@#@·@#@·@#@·@#@·@#@·@#@·@#@·@#@·@#@·@#@·@#@·@#@·@#@·@#@·@#@·@#@·@#@·@#@·@#@·@#@·@#@·@#@·@#@·@#@·@#@·@#@·@#@·@#@·@#@·@#@·@#@·@#@·@#@·@#@·@#@18@#@-19-@#@1、技术规格_______________@#@l电源电压@#@机箱:

@#@三相五线,AC380~415V@#@或三相四线,AC200~240V@#@控制模组:

@#@AC85~265V@#@l电源频率:

@#@50/60Hz自动转换@#@l人机界面:

@#@10.2英寸彩色触摸屏@#@l控制模组:

@#@M20-M2型双通道温度控制模组,包含3个状态指示灯:

@#@@#@红色—输出回路工作指示@#@绿色1(上)—通道1工作电源指示@#@绿色2(下)—通道2工作电源指示@#@l输入类型:

@#@J/K/E型热电偶@#@l测量精度:

@#@±@#@0.25%F.S.@#@l控制精度:

@#@±@#@0.5℃@#@l控制算法:

@#@模糊自适应PID@#@l控制模式:

@#@闭环(自动),开环(手动)@#@l控温范围:

@#@0~450℃(32~842℉)@#@l输出器件:

@#@可控硅600V/40A@#@l输出方式:

@#@导通相位角调压/定时调功@#@l额定负载:

@#@每温区16A@#@l电源保护:

@#@超压保护模块@#@l输入保护:

@#@软件诊断接反、开路、错位等,半导体保险丝@#@l输出保护:

@#@软件诊断短路、过载、错位等,陶瓷管保险丝@#@l报警方式:

@#@指示灯闪烁、报警代码提示、蜂鸣器@#@l连接器类型:

@#@根据客户需求多种可选@#@l接线方式:

@#@根据客户需求多种可选@#@l使用环境:

@#@0~50℃(32~122℉),20~90%RH,无结露@#@l储藏温度:

@#@-20~60℃(-4~140℉)@#@l冷却方式:

@#@自然风冷@#@2、注意事项____________@#@l电源线应选择与机箱和负载容量相匹配的规格;@#@@#@l连接电源线时,必须严格按照箱体上的接线提示操作;@#@@#@l连接信号线时,注意与模具接线方式和感温线类型的匹配情况;@#@@#@l接线完成后,检查连接是否正确并接触良好;@#@@#@l通电前,请确认供电电源符合温控箱要求;@#@@#@l接通总电源前,请关闭机箱上各电源开关;@#@@#@l机箱上各开关的接通顺序应为:

@#@@#@1)总开关(部分机型不设置总开关,可省略该步骤);@#@@#@2)控制模组开关(模组电源分组控制,每组最多12个模组);@#@@#@3)人机界面开关(部分机型不单独设置人机界面开关);@#@@#@l控制器工作时,应确保机箱风扇处于工作状态;@#@@#@l需要改变机箱接线或更换控制模组时,应依次关闭机箱上的开关(与接通顺序相反)@#@l人机界面仅为M20-M2模组状态监控与参数设定使用;@#@@#@l使用前请先确定M20-M2模组ID与实际连接模具温区之间的对应关系;@#@@#@模组ID需介于1~96之间且不能重复(每个ID对应一个控制温区);@#@@#@l每次人机界面重新启动后,用户需要重新登录才能进行相关操作;@#@@#@l登录用户的等级将决定用户的操作权限(请参照P.13“安全设置”);@#@@#@l操作结束后,应注销用户,以免其他人员以用户身份误操作设备。

@#@@#@3、机箱电源连接(M20-M/L/XL系列)______@#@1)取下电源输入端的金属保护罩壳@#@2)取下接线端子上的塑料罩壳@#@3)按照接线图正确连接电源线@#@4)盖好接线端子上的塑料罩壳@#@5)固定好电源输入端的金属保护罩壳@#@注:

@#@电源线的规格依据实际需求功率选择,@#@电源线连接端应使用O型端子,以保证可靠连接@#@4、操作界面说明_______________@#@4-1主界面:

@#@用于整个系统数据的监测、登录,实现常规操作等功能。

@#@@#@@#@图1-1主界面@#@

(1)启动/停止键(5)报警记录选择键@#@

(2)模式选择键(6)群组设定选择键@#@(3)监控界面选择键(7)系统设定键@#@(4)曲线记录选择键(8)用户登录/注销键@#@4-1-1、运行与停止功能:

@#@(对所有模块进行统一操作)@#@运行功能:

@#@开启温控模组输出,模块运行状态时显示“停止”;@#@@#@停止功能:

@#@停止温控模组输出,模块停止状态时显示“启动”。

@#@@#@4-1-2、主界面数据窗口状态说明:

@#@@#@1)NO.1→模块ID号@#@2)PV:

@#@字符右侧显示该模块测量点的实际温度值;@#@@#@3)SV:

@#@字符右侧显示该模块的设定目标值,点击目标@#@值可切换显示输出功率百分比或负载电流值;@#@@#@注:

@#@待机状态下,控制目标值为设定值的70%。

@#@@#@4)停机:

@#@显示该模块的运行状态,报警状态显示为红色。

@#@@#@4-2、参数设定界面:

@#@点击主界面PV字符右侧测量点的实际温度值,即可进入该模块的详细参数设定界面(不同权限所见界面不同)。

@#@@#@4-2-1、无登录修改参数设定值:

@#@@#@图2-1模块参数显示界面(无登陆所见)@#@

(1)NO.1→模块ID号;@#@自动运行→当前运行状态;@#@无报警→当前报警状态。

@#@@#@

(2)启动/停止:

@#@点击启动该模块或者停止该模块运行。

@#@(只对该模块有效)@#@(3)移位键、上调键、下调键和保存键:

@#@调节控制目标值参数,点击“SET”完成。

@#@@#@4-2-2、操作员登录修改参数设定值:

@#@@#@图2-2模块参数显示界面(操作员所见)@#@

(1)显示模块ID号、当前运行状态、和当前报警状态。

@#@@#@

(2)显示当前测量的温度值。

@#@@#@(3)控制目标值:

@#@显示该模块的设定目标值,点击目标值跳出小键盘,通过移位键、@#@上调键、下调键和保存键来调节控制目标值参数。

@#@(如图2-3)@#@图2-3目标值修改界面图2-4输出功率修改界面@#@(4)输出比例:

@#@显示当前模块输出功率的百分比,点击输出功率跳出小键盘,通过移@#@位键、上调键、下调键和保存键来调节输出功率参数。

@#@(如图2-4)@#@注:

@#@手动输出功率参数修改时,该模块必须为手动控制模式,方才有效。

@#@@#@(5)退出:

@#@点击返回主界面。

@#@@#@(6)模式选择键:

@#@点击选择自动或手动模式。

@#@@#@4-2-3、工程师或负责人登录修改参数设定值:

@#@@#@@#@图2-5模块参数显示界面(工程师或负责人所见)@#@4-2-3-1、功能菜单说明@#@A、启动/停止:

@#@启动该模块或者停止该模块运行(只对该模块有效)。

@#@@#@B、模式选择键:

@#@点击选择自动或待机模式。

@#@@#@C、手控键:

@#@当某个ID的模块测量端出现错误,导致该模块输出停止时,可以通过该按键把模块转换到手动工作状态,保持恒定值输出;@#@@#@需要退出该功能时,可按“自控”按键。

@#@@#@D、BOOST键:

@#@当某个ID的模块在升温过程中,温度上升速度偏慢,需要人为加速时使用,在软启动过程中使用该功能,可立即结束软启动状态。

@#@@#@E、整定键:

@#@当某个ID的模块在控温过程中,温度波动较大,需要自动调整PID参数时使用,一般情况不需要启动该功能。

@#@@#@F、退出键:

@#@按下该按键可退出参数设定界面。

@#@@#@4-2-3-2、参数设定值修改方法@#@1)点击所需修改的参数,界面上出现小键盘,如下图所示。

@#@@#@图2-6模块参数修改界面(工程师或负责人所见)@#@2)通过小键盘输入需要的数值。

@#@@#@3)点击“确定”完成。

@#@@#@4)需要的参数设定完成后,点击参数设定界面右下方的“退出”回到主菜单。

@#@@#@5)如果点击参数值无响应,表示此参数不能被修改或修改权限不够。

@#@@#@注:

@#@手动输出功率参数修改时,该模块必须为手动控制模式,方才有效。

@#@@#@注意!

@#@模块ID修改需要慎重,不正确的ID可能导致设备工作异常!

@#@@#@4-2-3-4、参数说明(参数名后括号中的数字为出厂设定值):

@#@@#@◇实时参数:

@#@@#@测量值:

@#@模块测量到的实际温度值。

@#@@#@输出比例:

@#@模块实时输出功率的百分比。

@#@@#@手控:

@#@模块处于手动控制状态时的输出功率百分比。

@#@@#@室温:

@#@温控箱内部的环境温度;@#@注意:

@#@该温度过高,会导致箱内模块损坏。

@#@@#@状态:

@#@模块的工作状态。

@#@@#@◇常用参数:

@#@@#@控制目标值(200):

@#@模块的控制目标值。

@#@@#@高温报警(30):

@#@模块的高温报警偏差值。

@#@@#@低温报警(-30):

@#@模块的低温报警偏差值。

@#@@#@◇特殊参数:

@#@@#@传感器型号(0):

@#@模块的输入传感器类型,0–J,1–K,2–E,3–T。

@#@@#@摄氏/华氏(0):

@#@模块的测量值显示单位,0–摄氏度,1–华氏度。

@#@@#@软启动

(1):

@#@模块的软启动功能选择,@#@0–关闭;@#@>@#@0–开启,时间=数值X28秒。

@#@@#@控制周期(0):

@#@模块的输出控制周期,@#@0–连续调压模式;@#@1~10–调功方式周期,单位为秒。

@#@@#@滤波值(5):

@#@模块的输入滤波值。

@#@@#@比例值(55):

@#@模块自动PID控制的加热比例带。

@#@@#@积分值(120):

@#@模块自动PID控制的积分时间。

@#@@#@微分值(30):

@#@模块自动PID控制的微分时间。

@#@@#@修正值(0):

@#@模块的测量补偿值,用于修正传感器偏差。

@#@@#@传感器保护(0):

@#@模块的加热圈与传感器错接报警功能,@#@0–关闭;@#@1–开启。

@#@@#@加热器检测(0):

@#@模块的加热无效报警功能,@#@0–关闭;@#@1~10–开启,检测时间=数值X60秒@#@慢速升温(0):

@#@模块的慢速加热功能,0–关闭,1-开启。

@#@@#@额定电流值(15):

@#@模块额定负载电流(Amps),超出后过流报警。

@#@@#@保护电流(18):

@#@模块输出限制电流(Amps),超出后自动限制输出百分比。

@#@@#@最大电流值(15.0):

@#@备用参数,保留。

@#@@#@报警状态:

@#@显示该模块当前所处的报警状态。

@#@@#@◇ID修改:

@#@模块的ID地址,用于模块和人机界面通讯。

@#@@#@注意!

@#@模块ID修改需要慎重,不正确的ID可能导致设备工作异常!

@#@@#@4-3、曲线界面:

@#@点击主界面上的曲线按键,即可进入数据的曲线显示状态,实现实时或历史数据的曲线化跟踪、观察和对比功能。

@#@@#@4-3-1、实时曲线界面:

@#@记录选定ID的当前PV值变化曲线(最多可同时选定6个ID)。

@#@@#@图3-1实时曲线界面@#@

(1)停止、自控、待机、退出选择键功能详见4-1及4-2。

@#@@#@

(2)曲线选择键:

@#@蓝色方块表示未选中,绿色方块表示选中;@#@选中ID号的曲线将在图中显示,曲线显示的颜色与ID号字符的颜色一致;@#@未选中的曲线将不会显示。

@#@@#@(3)曲线ID号选择:

@#@点击ID号字符可进入曲线对应的ID编辑界面,输入对应曲线的ID号,点击“YES”确认即可。

@#@@#@ @#@@#@图3-2实时曲线ID号选择界面@#@4-3-2、历史曲线:

@#@点击实时曲线界面右下的“历史”按键,即可看到“历史曲线ID号选择”窗口,点击选择需要查看的ID组,即可查看对应的历史曲线图。

@#@@#@图3-3历史曲线图选择窗口@#@图3-4历史曲线图界面@#@历史曲线图显示指定时间段内选定ID的历史数据曲线,可以通过手指拖动的方式进行曲线放大或缩小查看;@#@@#@曲线显示的时间跨度最大为2小时,通过曲线下方的前进或后退键可实现前移、后移、翻页等功能。

@#@@#@注:

@#@1、为保证系统响应速度,历史曲线只保留离当前时间15~30天内的数据。

@#@@#@2、历史曲线的ID和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机设定。

@#@@#@

(1)实时键:

@#@点击返回实时曲线界面;@#@@#@后页/上页键:

@#@点击查看下一批/上一批ID的曲线;@#@@#@退出键:

@#@点击返回主界面。

@#@@#@

(2)历史曲线开始时间:

@#@历史曲线界面启动时,显示最近2小时的历史数据曲线;@#@通过起始时间框输入需要查看的时间点,即可进入指定时间曲线查看。

@#@@#@注:

@#@重新输入时间值的格式必须和原来的时间格式一致,否则无效。

@#@@#@(3)X(时间)轴、Y(温度)轴跨度调节滑动条:

@#@可通过滑动条调节X/Y轴的刻度,对现有曲线进行缩放观察。

@#@@#@(4)曲线选择键:

@#@蓝色方块表示未选中,绿色方块表示选中;@#@;@#@选中ID号的曲线将在图中显示,曲线显示的颜色与ID号字符的颜色一致;@#@未选中的曲线将不会显示。

@#@@#@4-4、报警记录界面:

@#@点击主界面上的报警按键,即可进入报警记录界面,可以浏览系统出现报警状态的ID和报警内容。

@#@@#@@#@图4-1历史报警记录界面@#@

(1)刷新键:

@#@点击可刷新界面,可在设置新的时间点后使用;@#@@#@上键、下键:

@#@报警内容超过一页时,用于上下翻页;@#@@#@其他功能键详见4-1及4-2说明。

@#@@#@

(2)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用于查看指定时间段的报警内容。

@#@@#@注:

@#@重新输入时间值的格式必须和原来的时间格式一致,否则无效。

@#@@#@4-5、群组操作界面:

@#@点击主界面上的群组按键,即可进入群组操作界面。

@#@@#@@#@图5-1群组操作界面@#@4-5-1、群组设置:

@#@可以统一设定所有ID的常用参数值,包括:

@#@@#@控制目标值,高温报警,低温报警,传感器类型,摄氏/华氏,软启动,控制周期,传感器检测等(参看图5-1左侧),参数说明详见4-2-3-4.@#@4-5-2、模组管理:

@#@可对模组文件(1~24个)进行上传、下载、拷贝、删除等操作(参看图5-1中右侧部分)。

@#@@#@注:

@#@模组文件为包含指定模具各ID点的控制参数的数据库文件。

@#@@#@

(1)新建模组参数下载:

@#@@#@在“模组名称”输入框中输入新的模组文件名后,点击“新建模组参数下载”键,控制器则会生成一个包含在线模块内的所有参数的新的模组文件。

@#@@#@注意!

@#@如果新输入的模组文件名与控制器中已有的模组文件名相同,则原有模@#@组文件会被覆盖。

@#@@#@

(2)模组文件管理:

@#@点击“模组文件管理”键,即可进入模组文件管理界面,可以浏览本地或U盘内的模组文件,对文件进行相关操作(详见图5-2说明)。

@#@@#@(3)选定模组参数上传:

@#@用于把“模组名称”输入框中同名的模组文件上传至在线的对应模块中,并在上传结束后生成报告,告知用户上传结果。

@#@@#@(4)在线选定参数对比:

@#@用于把“模组名称”输入框中同名的模组文件与在线的对应模块中的参数进行对比,查看在线模块中的参数是否与指定的模组文件一致。

@#@@#@(5)其他功能键详见4-1及4-2说明。

@#@@#@图5-2模组文件管理界面@#@

(1)模组文件选择按钮:

@#@绿色方块表示选中,蓝色方块表示未选中。

@#@@#@

(2)模组名称显示框:

@#@显示模组文件的名称。

@#@@#@(3)文件储存位置显示:

@#@本地模组文件或USB模组文件。

@#@@#@(4)文件储存位置选择按键:

@#@用于选择本地或U盘内的模组文件。

@#@@#@(5)删除选中键:

@#@用于删除文件;@#@@#@选中导入键:

@#@用于把文件从U盘导入本地;@#@@#@选中导出键:

@#@用把文件从本地导出到U盘。

@#@@#@(6)退出键:

@#@点击即可返回群组操作界面。

@#@@#@4-6、登录/注销:

@#@为了防止事故发生,保护系统的数据安全,不同级别的操作人员有不同的权限;@#@对设备进行操作之前,操作人员应该以对应的用户身份登录系统,并在操作结束后注销用户身份,以免其他人员误操作造成事故。

@#@@#@1)在没有用户登录的状态下显示内容为“登录”,点击后进入登录界面,选择对应的用户名并输入密码即可登录系统。

@#@@#@2)在有用户登录的状态下显示内容为“注销”,点击后系统给出提示信息,选择“是”即可退出系统登录状态。

@#@@#@4-7、系统维护:

@#@点击主界面上的“系统”键,即可进入系统维护界面。

@#@@#@@#@图7-1系统维护界面@#@4-7-1、安全设置:

@#@@#@1)权限管理:

@#@可新增用户、复制用户、删除用户,或查看用户属性。

@#@@#@图7-2权限管理界面@#@其中,用户名允许编辑;@#@@#@用户组(用户类型)分为三种:

@#@操作员、工程师和管理员:

@#@@#@操作员(初始密码为1)能操作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功能;@#@@#@工程师(初始密码为654321)可以修改设备所有工作参数,负责设备维护;@#@@#@管理员(不可删除)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权限分配。

@#@@#@2)更改密码:

@#@可以修改当前登录用户的密码;@#@@#@注:

@#@每个用户可设定独立密码,仅供个人使用。

@#@@#@3)目标值授权修改/目标值可修改:

@#@@#@显示“目标值授权修改”时,用户不需要登录系统,即可修改控制目标值;@#@@#@显示“目标值可修改”时,用户必须登录系统后,才能更改控制目标值。

@#@@#@4-7-2、时间设定:

@#@用于初始化系统时间,设定方法为@#@1)点击所需设定的参数,在屏幕出现的小键盘上输入数值;@#@@#@2)点击“确定”完成修改。

@#@@#@注:

@#@如果点击参数值无反应,表示此参数不能修改。

@#@@#@4-7-3、控制柜温度:

@#@显示控制柜内的当前环境温度。

@#@@#@4-7-4、系统设置:

@#@@#@1)数据保存间隔:

@#@系统自动保存数据的时间间隔。

@#@@#@2)自动翻页时间:

@#@主界面自动翻页的时间间隔;@#@@#@0秒为停止自动翻页(建议设置为20秒)。

@#@@#@3)系统日志:

@#@点击进入系统操作日志界面,可浏览系统操作记录。

@#@@#@图7-3系统操作日志界面@#@A.系统日志界面显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和操作人员三种基本信息。

@#@@#@B、点击设置键,进入时间段设定界面,可查看指定时间段的系统日志。

@#@@#@C、退出:

@#@点击该键可退出系统日志界面。

@#@@#@4-7-5、ID初始化:

@#@用于对全部在线模块的ID值进行初始化。

@#@@#@1)清空ID:

@#@执行这个功能后,所有在线模块的ID值全部设为0。

@#@(请谨慎操作!

@#@)@#@2)自动生成新ID:

@#@在清空ID后,关闭所有模块电源(可将全部模块拔离插槽),然后按照提示逐一打开所需对应ID的模块电源(可将模块推进对应插槽),然后点击自动生成新ID,并点击确认键,该模块自动生成对应的新ID地址(一个模块需要点击两次,生成相邻的两个ID号),以此类推完成1-96的ID地址设置工作即可。

@#@(请谨慎操作!

@#@)@#@3)手动修改ID:

@#@在更换某一个模块时使用,新更换的模块应使用原模块ID。

@#@@#@图7-4手动修改ID界面@#@4-7-6、工作模块种类:

@#@显示每个ID的通讯状态并自动识别模块种类。

@#@@#@4-7-7、启动、自控、待机功能详见4-1及4-2说明@#@4-7-8、清空键:

@#@可清空操作日志及所有历史曲线数据(请谨慎操作!

@#@)。

@#@@#@4-7-9、退出键:

@#@点击返回主界面。

@#@@#@5、接线示意(依据客户需求配置,实际可能与示意图不同)_______@#@5-1电源及模块连接@#@5-2连接器配线:

@#@@#@接线方式1:

@#@@#@接线方式2:

@#@@#@ @#@ @#@接线方式3:

@#@接线方式4:

@#@@#@6、品质保证和责任声明__________@#@@#@品质保证:

@#@a、产品自出厂后7天内,如有生产质量问题,本公司提供免费调换;@#@@#@b、产品自出厂后12个月内,如有生产质量问题,本公司提供免费维修;@#@@#@c、产品自出厂后,本公司提供终身维修服务,不在免费服务范围内的项目,收取维修成本费用。

@#@@#@责任声明:

@#@a、尽管本公司已经在控制器中设计了多种保护措施,使用者仍旧应该在控制器应用系统中设置适当的保护装置,充分考虑到由于控制器的可靠性可能带来的损失;@#@@#@b、本公司声明,除了控制器本身,不承担任何由于控制器的可靠性或者其他原因引发的人身、财产等一切损失的赔偿责任。

@#@@#@7、维修记录______________@#@维修单号@#@维修日期@#@";i:

20;s:

23789: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北大MBA会计学案例库@#@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某公司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发对短期投资进行计价。

@#@该公司1992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余额未400,000元,证券跌价准备余额未20,000元。

@#@1991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种类及相关资料如下:

@#@@#@成本@#@市价@#@证券跌价准备@#@ @#@@#@A公司股票@#@200,000.00@#@190,000.00@#@10,000.00@#@B公司股票@#@100,000.00@#@90,000.00@#@10,000.00@#@C公司股票@#@200,000.00@#@204,000.00@#@0.00@#@合计@#@500,000.00@#@20,000.00@#@ @#@@#@ @#@ @#@ @#@1992年B公司股票以91,000元售出,售家和按市价调整后的账面数之差被计入"@#@证券出售利得"@#@。

@#@1992年12月31日的市价情况如下:

@#@@#@市价A公司199,000.00@#@ @#@ @#@ @#@C公司205,000.00@#@ @#@@#@问题:

@#@@#@ @#@ @#@ @#@

(1)该公司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短期投资计价,是以单个证券为基础还是以总价为基础?

@#@@#@ @#@ @#@ @#@

(2)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该公司运用这一规则合理吗?

@#@@#@ @#@ @#@ @#@(3)该公司对出售C公司股票的会计处理正确吗?

@#@@#@ @#@ @#@ @#@(4)该公司于1992年12月31日还需要做什么分录,以反映有价证券市价的变化?

@#@@#@阳澄湖公司@#@以下是阳澄湖公司1996年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

@#@@#@ @#@ @#@ @#@

(1)因为火灾物品贱卖(firesale),价值140,000元的设备以110,000元的价格购入。

@#@所作分录为:

@#@@#@ @#@ @#@ @#@借:

@#@机器设备140,000@#@ @#@ @#@ @#@ @#@ @#@ @#@贷:

@#@现金110,000@#@ @#@ @#@ @#@ @#@ @#@ @#@ @#@ @#@收入30,000@#@ @#@ @#@ @#@

(2)预计销售价格减去估计的销售成本(销售费用)后,成本为380,000元的商品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金额为460,000元。

@#@记录商品存货增值的会计分录是:

@#@@#@ @#@ @#@ @#@借:

@#@商品存货80,000@#@ @#@ @#@ @#@ @#@ @#@ @#@贷:

@#@收入80,000@#@(3)公司总裁使用他自己的钱购买小帆船自用,所作会计分录如下:

@#@@#@ @#@ @#@ @#@借:

@#@杂项费用80,000@#@ @#@ @#@ @#@ @#@ @#@ @#@贷:

@#@收入80,000@#@ @#@ @#@ @#@(4)1996年度房屋折旧为23,000元,因为房屋市价上涨过大,所以年底所作的计提折旧分录为:

@#@@#@ @#@ @#@ @#@借:

@#@留存收益23,000@#@ @#@ @#@ @#@ @#@ @#@ @#@贷:

@#@累计折旧--房屋23,000@#@(5)以股票换入设备,股票总面值为70,000元,公平市价为300,000元,设备的公平市价不详,交换时所作的会计分录是:

@#@@#@ @#@ @#@ @#@借:

@#@机器设备:

@#@70,000@#@ @#@ @#@ @#@ @#@ @#@ @#@贷:

@#@股本70,000@#@(6)收到顾客的购货定单,购买本公司商品16,000元。

@#@所购商品于1997年1月10日运出,但1996年已作会计分录如下:

@#@@#@ @#@ @#@ @#@借:

@#@应收账款16,000@#@ @#@ @#@ @#@ @#@ @#@ @#@贷:

@#@销货16,000@#@(7)某顾客诉阳澄湖公司,要求赔偿损失90,000元,理由是由于公司商品质量问题而使其个人受到了伤害。

@#@公司所聘请的律师非常肯定地说,公司100%地能赢得这场官司。

@#@然而,公司所作的会计分录为:

@#@@#@ @#@ @#@ @#@借:

@#@诉讼损失90,000@#@ @#@ @#@ @#@ @#@ @#@ @#@贷:

@#@诉讼负债90,000@#@(8)阳澄湖公司总裁担心,万一公司发生清算,则其无形资产将要转变为现金。

@#@因此,决定将本年因购买交易产生已入账的商誉600,0000元作如下注销:

@#@@#@ @#@ @#@ @#@借:

@#@折旧费用8,000@#@ @#@ @#@ @#@ @#@ @#@ @#@贷:

@#@累计折旧8,000@#@要求:

@#@试说明上述会计分录有无违背公认的会计原则,若有,指出违背了哪条原则,并做出正确的会计分录。

@#@@#@宝岛商场@#@宝岛商场于1996年8月31日办理结账并编制报表。

@#@财务报表编完后,发现下列错误:

@#@@#@ @#@ @#@ @#@ @#@

(1)期末调整时,折旧多计10,000元;@#@@#@ @#@ @#@ @#@

(2)期末漏记推销人员薪金20,000元;@#@@#@ @#@ @#@ @#@(3)"@#@预收租金收入"@#@帐中,有80,000元应属本期,但期末所作的调整分录为:

@#@借:

@#@预收租金收入8,000贷:

@#@租金收入8,000@#@ @#@ @#@ @#@(4)6月15日预付广告费18,000元,广告期间自7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已记入"@#@预付广告费"@#@账户,期末未作调整;@#@@#@ @#@ @#@ @#@(5)漏记应计利息收入15,000元;@#@@#@ @#@ @#@ @#@(6)少提办公设备折旧3,600元;@#@@#@ @#@ @#@ @#@(7)应付管理人员薪金15,800元,误记为18,500元。

@#@@#@要求:

@#@试按下列格式,逐一说明每项错误对该商场财务报表的影响(提示:

@#@纯利足以影响业主权益)。

@#@兹举

(1)项错误为例说明如下:

@#@@#@1996年损益表@#@1996年8月31日资产负债表@#@错误@#@收入@#@费用@#@纯利@#@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1)@#@+10,000@#@-10,000@#@-10,000@#@-10,000@#@太湖公司@#@以下是月湖会计事务所在审查太湖公司帐目时发现的会计处理:

@#@@#@ @#@ @#@ @#@

(1)年底的存货不予盘点,作为"@#@销货成本"@#@处理,以示稳健;@#@@#@ @#@ @#@ @#@

(2)将电视广告费列为商誉,分5年摊销;@#@@#@ @#@ @#@ @#@(3)购入台灯一个,成本为30元,估计使用寿命5年,无残值,已借记"@#@办公设备"@#@账户,并分5年计提折旧;@#@@#@ @#@ @#@ @#@(4)该公司发行的公司债设有偿债基金,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该基金在"@#@应付公司债"@#@下减除,以显示其实欠的债务;@#@@#@ @#@ @#@ @#@(5)预付购货款时,为简化帐务工作,一律借记"@#@购货"@#@账户:

@#@@#@ @#@ @#@ @#@(6)该公司已开发完成某项新产品,预计明年可上市,于是于本年开始登广告,所付广告费借记"@#@预付费用"@#@账户;@#@@#@ @#@ @#@ @#@(7)该公司于多年前购入一幢房产,因其市价增长了200,000元于是将增殖额借记"@#@固定资产--房屋"@#@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 @#@ @#@ @#@(8)购入一煤矿,随后又购置了采矿设备。

@#@前者估计可开采10年,后者估计使用寿命为15年,开采完毕后另行处理,于是分别按10年及15年计提折耗和折旧。

@#@@#@要求:

@#@试评述以上处理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王记工程咨询公司@#@以下是王记工程咨询公司的试算平衡表及该公司有关的其他信息。

@#@@#@王记工程咨询公司试算平衡表@#@1996年12月31日单位:

@#@元@#@现金@#@37,800@#@应收账款@#@13,100@#@备抵坏账@#@486@#@工程材料@#@1,980@#@预付保险费@#@666@#@家具与设备@#@24,660@#@累计折旧棗家具与设备@#@3,960@#@应付票据@#@5,400@#@资本(王小二)@#@18,914@#@咨询业务收入@#@90,000@#@租金费用@#@9,360@#@职员薪金@#@29,880@#@水、电、热费@#@1,080@#@杂项费用@#@234@#@118,760@#@118,760@#@ @#@@#@ @#@ @#@ @#@

(1)预收客户咨询费2,700元;@#@@#@ @#@ @#@ @#@

(2)12月31日未入账的已提供劳务3,600元;@#@@#@ @#@ @#@ @#@(3)"@#@备抵坏帐"@#@账户应调整至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7%;@#@@#@ @#@ @#@ @#@(4)本年度应负担的保险费234元;@#@@#@ @#@ @#@ @#@(5)家具和设备每年按购入成本的10%计提折旧@#@ @#@ @#@ @#@(6)王小二1996年12月1日开具了一张面值5,400元、90天期,利率为6%的期票;@#@@#@ @#@ @#@ @#@(7)每月房租为720元,每年的房租均于上年1月份预付;@#@@#@ @#@ @#@ @#@(8)1996年12月31日应付未付职员薪金540元。

@#@@#@ @#@@#@要求:

@#@@#@ @#@ @#@ @#@

(1)根据上述资料,编制1996年12月31日的调整分录;@#@@#@ @#@ @#@ @#@

(2)编制1996年的收益表、资产负债表和资本金表。

@#@王小二本年度因私提取现金18,000元。

@#@@#@五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很关心关于可流通证券的会计处理变更。

@#@变更会计处理后,所有的可流通证券在资产负债表上均按市价反映,价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总经理认同,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市价反映可流通证券,更有利于向投资者提供信息,但不明白为何价格的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

@#@该公司的财务总监也对此项变更有异议,他提出如下备选方案:

@#@@#@ @#@ @#@

(1)由于市价变动产生的损益若已经实现,则计入当期损益。

@#@尚未实现的损益,则设账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与权益方。

@#@@#@ @#@ @#@ @#@

(2)由于市价变动产生的已实现或未实现损益直接借记或贷记股东权益。

@#@@#@ @#@ @#@ @#@(3)根据过去几年(比如说10年)的经验,计算出由于市价变动,可流通证券上的年平均收益(损失)率,来确定当期可流通证券上的损益。

@#@@#@这些方案对总经理来说似乎更合理。

@#@@#@问题:

@#@对于所有的可流通证券均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是否更能达到会计真实反映的目的?

@#@这在实务中可行吗?

@#@@#@美德时装公司@#@美德时装公司近年来采取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因而销售量有所增加,但坏账损失也随之上升。

@#@该公司一至四年的损益状况如下:

@#@@#@第一年第二年@#@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销货(全部赊销)@#@300,000.00@#@500,000.00@#@700,000.00@#@900,000.00@#@销货成本@#@120,000.00@#@190,000.00@#@260,000.00@#@330,000.00@#@坏账损失@#@12,000.00@#@21,000.00@#@30,800.00@#@41,400.00@#@其他营业费用@#@100,000.00@#@120,000.00@#@140,000.00@#@160,000.00@#@232,000.00@#@331,000.00@#@430,800.00@#@531,400.00@#@净收益@#@68,000.00@#@169,000.00@#@269,200.00@#@368,600.00@#@已冲销坏账@#@2,000.00@#@10,000.00@#@16,000.00@#@20,000.00@#@ @#@@#@ @#@ @#@ @#@该公司采用销货净额百分比法估计坏账,各年已冲销的坏账为上一年所发生的赊销账款。

@#@@#@ @#@@#@问题:

@#@@#@ @#@ @#@ @#@根据上述资料,就各年冲销的应收账款就与其他有关项目作比较(提示:

@#@与上年销货与净收益比较),说明坏账发生的趋势,并讨论该公司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是否成功。

@#@若预测第五年赊销额为1,200,000.00元,则其坏账损失可能达到多少?

@#@@#@P&@#@V公司@#@ @#@ @#@ @#@ @#@P&@#@V公司以每股$50购入S公司全部股票10,000,000股,S公司每股帐面净资产为$80,S公司股票市价为$45。

@#@@#@ @#@ @#@ @#@按APB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中认为,当净资产的公平市价高于收买价格是,高出部分应按比例分摊到非流动资产(可流通证券的长期投资除外)。

@#@如果分摊后,非流动资产的账面值被冲减至零,购买折价的余下部分应作为递延贷项,在收益期内(不得长于40年)分期转为收入,摊销方法应在报表附注中注明。

@#@@#@ @#@ @#@ @#@根据第16号意见书,在合并报表上,P&@#@V公司将折价部分全额冲销S公司的固定资产,并按S公司的剩余折旧年限6年计算并减少折旧费用。

@#@@#@讨论:

@#@@#@ @#@ @#@ @#@

(1)可能存在那些原因使S公司股东折价出售其股票?

@#@为何不将S公司的资产分别变卖?

@#@@#@ @#@ @#@ @#@

(2)评价APB第16号意见书关于负商誉会计处理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 @#@ @#@ @#@(3)对于合并后的P&@#@V公司和S公司,上述会计处理对于其以后年度的合并净收益有何影响(假定经营收益一如从前)?

@#@对于合并后的每股收益率有何影响?

@#@@#@通洲有限公司@#@ @#@ @#@ @#@ @#@通洲有限公司拟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众募股。

@#@该公司账面净资产为30,000,000元,评估净资产为45,000,000元,其中有形净资产的增值为10,000,000元。

@#@原公司评估后净资产折为36,000,000股。

@#@同时向公众募股18,000,000股,每股发行价为2.5元。

@#@@#@讨论:

@#@@#@ @#@ @#@ @#@

(1)在评估商誉后,能否再溢价发行?

@#@溢价发行时,能否评估商誉?

@#@@#@ @#@ @#@ @#@

(2)采用间接计量法,改组后的公司所确认的商誉为多少?

@#@若原公司净资产所折股份不变、发行价不变、有形资产的增值不变,确认的商誉价值受不受是否在评估商誉的影响?

@#@@#@ @#@ @#@ @#@(3)在我国股份制改组试点的初级阶段,商誉采用间接计量法何直接计量法各有何利弊?

@#@@#@ @#@ @#@ @#@(4)你认为避免商誉被严重高估,应如何改进现行的折股方法?

@#@@#@大通股份有限公司@#@ @#@ @#@ @#@ @#@大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度实现的税后利润为50,000,000元。

@#@股东代表大会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中,

(1)决定提取10%的税后利润作为法定盈余公积金,8%的税后利润作为任意盈余公积金。

@#@

(2)从1993年度的税后利润50,000,000元中提取8%的法定公益金。

@#@(3)决定每10股普通股派发0.30元的现金股利,共计12,000,000元,另每10股普通股送2股红股,共计10,000,000元。

@#@@#@ @#@ @#@ @#@至1994年6月30日,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中的2,000,000元用于转赠股本,任意盈余公积中的2,000,000元用于派发股利,1,000,000元用于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1994年1至6月,共动用法定公益金3,500,000元购买职工宿舍。

@#@@#@思考:

@#@@#@ @#@ @#@ @#@

(1)编写有关盈余公积的提取和使用的会计分录。

@#@@#@ @#@ @#@ @#@

(2)编写有关法定公益金的提取和使用的会计分录。

@#@@#@ @#@ @#@ @#@(3)编写有关未分配利润的会计分录。

@#@@#@北冰洋工程公司@#@ @#@ @#@ @#@ @#@北冰洋工程公司签订了一份建造一幢办公楼的合同。

@#@工程计划在1996年1月1日开工,预计在1999年1月1日完工。

@#@该工程开架55,000,000,预计成本50,000,000元。

@#@建筑期内的有关资料如下:

@#@@#@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累计成本@#@15,000,000@#@25,000,000@#@35,000,000@#@50,000,000@#@预计完工成本@#@35,000,000@#@25,000,000@#@15,000,000@#@0@#@在建开单累计@#@7,000,000@#@20,000,000@#@35,000,000@#@55,000,000@#@(Progressbillingstodate)@#@已收现金累计@#@7,000,000@#@18,000,000@#@30,000,000@#@55,000,000@#@ @#@@#@要求:

@#@@#@ @#@ @#@ @#@

(1)假定采用完工比例法(不考虑所得税),试计算1996、1997、1998和1999年的预计收益;@#@@#@

(2)为北冰洋工程公司编制1998和1999年必要的会计分录。

@#@@#@百胜公司@#@ @#@ @#@ @#@ @#@百胜公司出售雀巢咖啡,每瓶咖啡附有标签一张,规定每4张标签可以换取咖啡杯一个。

@#@1995年共销售咖啡8,000瓶,每瓶售价50元。

@#@当年共购进赠品咖啡杯1,500只,单价3元。

@#@估计标签的收换率为80%,1995年共收换了估计收换标签的70%。

@#@@#@思考:

@#@综合上述业务,应如何做会计分录?

@#@@#@顺达机械制造公司@#@ @#@ @#@ @#@ @#@顺达机械制造公司1995年开始生产并销售一种新机器,当年共销售100台,每台售价4,000元,保证期为1年。

@#@根据以往同类机器的经验,估计每台机器的平均保证成本为200元。

@#@1995年和1996年实际发生保证成本分别为5,000元和15,000元。

@#@@#@思考:

@#@按照费用保证法和销售保证法分别如何做会计分录?

@#@@#@花莲制造厂@#@ @#@ @#@ @#@ @#@花莲制造厂过去经营得法,利润逐年增加,因现有生产能力不足,于1995年招募新股东加入,最后选定实力雄厚的大西洋实业公司。

@#@原制造厂按评估后的净资产入股,大西洋实业公司注入等量现金,各取得50%股权。

@#@评估基准日为1995年6月30日。

@#@经权威机构评估后的结果得到新老股东的认可,大西洋实业公司的资金于1995年陆续到位。

@#@花莲制造厂股权及实收资本发生变动,已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重新登记,并更名为花莲联合实业有限公司。

@#@其余一切经营活动照常,会计记录亦未中断。

@#@@#@ @#@ @#@ @#@注册会计师在对花莲联合实业有限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发现,该公司固定资产未按评估后的价值进行调整,仍按原账面记录计提折旧。

@#@1995年6月30日,固定资产评估前后对照表如下:

@#@@#@类别@#@账面原值@#@账面净值@#@重置完全价值@#@重估净值@#@房屋建筑物@#@2,700,000@#@1,980,000@#@4,500,000@#@3,600,000@#@机器设备@#@2,250,000@#@1,080,000@#@2,700,000@#@1,728,000@#@运输设备@#@1,188,000@#@990,000@#@1,368,000@#@1,080,000@#@其他@#@810,000@#@711,000@#@873,000@#@720,000@#@ @#@ @#@ @#@该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按20年计提,机器设备10年,其余均按5奶奶,残值均为10%。

@#@除于1995年10月31日一辆小汽车被盗外(已收到250,000元的保险赔偿),固定资产并无增加减少。

@#@小汽车1995年6月30日评估前后价值如下:

@#@@#@账面原值@#@账面净值@#@重置完全价值@#@重估净值@#@500,000@#@210,000@#@720,000@#@300,000@#@ @#@@#@ @#@ @#@ @#@@#@该公司全年税后净收益为4,250,000元。

@#@所得税率为15%。

@#@假定该公司资产评估时,只有固定资产价值发生了变化。

@#@@#@ @#@@#@要求:

@#@试讨论应对该公司的净收益及固定资产年末余额做何调整,并做出相应分录。

@#@@#@福兴公司@#@ @#@ @#@ @#@ @#@福兴公司1995年1月1日发行面值1,000,000元,5年期、年利率8%的分期偿还公司债,每年底偿还本金200,000元,利息预每年年底支付一次。

@#@市场利率为10%。

@#@这一分期偿还公司债相当预面值为200,000元,期限分别为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五种定期偿还公司债的组合。

@#@@#@思考:

@#@@#@ @#@ @#@ @#@

(1)计算多种公司债售价与折价@#@ @#@ @#@ @#@

(2)采用实际利率法编制公司债折价摊销表@#@吉瑞商行@#@ @#@ @#@ @#@ @#@吉瑞商行于10年前购入某设备,按直线法折旧。

@#@现原设备已该报废,欲予重置,但同样设备市价于10年之间已上涨一倍,当时没有足够现金重置。

@#@总经理大为愤怒,只好垫款重置。

@#@并指示会计主管,今后要加倍计提折旧,以免重蹈覆辙。

@#@现行所得税率为33%。

@#@@#@要求:

@#@@#@试讨论下列问题@#@ @#@ @#@ @#@

(1)总经理迁怒于会计折旧计提不足,有道理吗?

@#@@#@ @#@ @#@ @#@

(2)总经理的指示是否可行?

@#@为什么?

@#@@#@ @#@ @#@ @#@(3)采用加速折旧是否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华强钢铁公司@#@ @#@ @#@ @#@ @#@华强钢铁公司1996年12月份,成本记录如下:

@#@@#@ @#@ @#@ @#@

(1)直接人工成本为直接材料成本的1/4;@#@@#@ @#@ @#@ @#@

(2)制造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7;@#@@#@ @#@ @#@ @#@(3)主要成本超出加工成本240,000元。

@#@@#@要求:

@#@@#@ @#@ @#@ @#@计算华强公司12月份的制造成本。

@#@@#@三明公司@#@ @#@ @#@ @#@ @#@三明公司1996年12月31日有关损益表资料如下(单位:

@#@元):

@#@@#@销货收入240,000@#@劳务收入60,000@#@销货成本130,000@#@销售及管理费用125,000@#@投资收益6,000@#@利息费用4,000@#@出售长期投资损失(税前)10,000@#@非常项目--地震损失(税前)27,000@#@现金股利8,000@#@前期损益调整--利息费用(税前)12,000@#@留存收益(96/1/1)78,000@#@流通在外普通股(面值5元)为30,000股。

@#@@#@留存收益有50,000元受应付公司债合约所限制。

@#@@#@假设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要求:

@#@@#@ @#@ @#@ @#@编制损益及留存收益表,包括所得税分摊及每股盈余。

@#@@#@吉丰商场@#@ @#@ @#@ @#@ @#@吉丰商场多年来采用毛利法估计其存货价值,并据以验证年底实地盘点的结果是否正常。

@#@该商场共销售A、B两种商品,过去几年,两者商品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25%及35%,全部商品的平均销售毛利率则为30%。

@#@@#@ @#@ @#@ @#@本年度有关资料如下(金额:

@#@人民币元):

@#@@#@商品A@#@商品B@#@商品C@#@销售收入@#@500,000.00@#@1,000,000.00@#@1,500,000.00@#@期初存货@#@50,000.00@#@125,000.00@#@175,000.00@#@本期购货@#@400,000.00@#@650,000.00@#@1,050,000.00@#@毛利率@#@25%@#@35%@#@30%@#@ @#@ @#@ @#@本年实地盘点存货为200,000.00元,但按毛利法估计则为175,000.00元。

@#@两者相差甚大,该商场经理甚为困惑。

@#@于是先出一组样本,重算两种商品的毛利率,发现并未变动。

@#@@#@试分析后向经理说明下列各项:

@#@@#@ @#@ @#@ @#@

(1)该商场原以毛利法估计存货的方式。

@#@@#@ @#@ @#@ @#@

(2)在上述情况下,应按何种方式以毛利法估计期末存货,所得结果较为正确。

@#@@#@ @#@ @#@ @#@(3)由实地盘点所得存货与按毛利法估计的存货余额可能发生差异的原因。

@#@@#@";i:

21;s:

13321:

"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抽测调查报告@#@200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该文件还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是:

@#@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我市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城区的9所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15个乡镇中心校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

@#@小学英语课开设之后的这几年来,我市的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走访、听课、座谈和讨论,我们收集到一些材料和信息,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 @#@ @#@ @#@一、基本情况@#@ @#@ @#@ @#@1、教师概况@#@ @#@ @#@ @#@城区小学8所,正式英语教师23人,代课教师8人,共计31人,其中英语专业教师29人,转岗教师2人。

@#@乡镇中心校15所,英语教师36人,其中26人是参加过转岗培训,另外10人未参加转岗培训。

@#@@#@ @#@ @#@ @#@2、课时情况@#@ @#@ @#@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每周必须安排3个课时(即两节长课加两节短课)。

@#@除个别学校外,我市小学三至六年级,都只安排了2个课时。

@#@@#@ @#@ @#@ @#@3、教材使用情况@#@ @#@ @#@ @#@从2001年开课至今共使用过五套教材:

@#@@#@ @#@ @#@《英语》——人教版(旧版教材) @#@ @#@ @#@ @#@ @#@ @#@@#@ @#@ @#@《新标准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灵通少儿英语》——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合编)@#@ @#@ @#@《英语》——人教版(新版) @#@ @#@ @#@ @#@ @#@ @#@@#@ @#@ @#@《英语》——福建教育出版社@#@ @#@ @#@ @#@二、主要成绩@#@ @#@ @#@ @#@首先是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迅速成长,经邵武市教育局2001年的统一考核与资格认定,组建了我市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队伍,这部分老师绝大多数由大专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素质较好。

@#@之后培训的转岗教师,大都是学校的青年教师,她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乐教好学,能唱、能跳、能画,富有童趣。

@#@她们在教英语前就已从事过2-3年的小学教育,这种经历有利于学科教法的迁移转化,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和儿童化的特点。

@#@而这一点对于有些转教小学英语的中学英语教师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 @#@ @#@ @#@其次,通过多维化的学科教研网,新的理念融入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观摩、课例案例分析、讲座、研讨、网络、资料等渠道融入了老师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之中,大量的教科研活动为全市小学英语老师提供了实践、锻炼、反思与提高的平台。

@#@广大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努力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这为促进全市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实验小学的危贤秀、昭阳小学的何丽敏、水北小学的江艳琴,这些学科带头人的观摩课、讲座、送教下乡,给老师们特别是乡镇小学的转岗英语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这些教师在专业素质上的成长。

@#@@#@ @#@ @#@ @#@最后,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了英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

@#@”在三、四年级采取形成性评价的同时,我市的小学英语一直坚持五、六年级的市级统考。

@#@近三个学年以来,城区六年级的升学考中增设了英语科目。

@#@市教育局的这一举措,体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性,提升了小学英语在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学生的综合发展。

@#@@#@ @#@ @#@ @#@三、存在问题@#@ @#@ @#@ @#@问题一:

@#@课时开设不足。

@#@@#@ @#@ @#@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毕业时英语程度达到"@#@二级目标"@#@所需要的基本课时为每周三课时或两长两短(两节长课40分钟加两节短课20分钟)。

@#@我市在2001年秋季城区开设英语课的第一年安排的是两长两短,但后来由于师资力量紧张等各方面原因,又改为每周两节课,只有个别学校在五、六年级才增加为一周三个课时。

@#@可见,课时少、间隔时间过长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普通现象。

@#@间隔时间过长的现状造成小学生接触英语的频率太低,这不符合记忆规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时不足还直接影响教材的使用,从2001年开课至今,使用过人教版、外研社、闽教版等共五套教材,从目前教材的使用情况看,一周只安排2个课时,均无法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如果为了完成任务而赶进度,只会伤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孩子对英语失去兴趣,小学英语教学则失去了意义。

@#@@#@ @#@ @#@ @#@问题二:

@#@英语教师工作量未得到恰当的认定,挫伤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故而缺乏一支稳定、合格的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队伍。

@#@@#@ @#@ @#@ @#@小学英语教师跨年级课多,备课量大,任课班级多,教师工作负荷较重。

@#@农村的英语教师都不是专任英语教师,在上英语课的同时全部兼任了别的学科,有的甚至是语、数这样的主科。

@#@这部分老师自身英语功底不强,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花费更多的精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故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教师专职上英语课之后,同音乐美术一样变成了副科教师,每年的考核分都下降了一个档次,还有每年的进城选调,都没有英语这个学科。

@#@再者,这些教师所拿文凭都不是英语专业,职称评定的时候所教科目与文凭对不上号,这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评定。

@#@这些原因极大地挫伤了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没有人愿意从原来的主科教师变成专职的英语教师。

@#@而通过转岗培训的老师无法作到专职教英语,导致很多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师不够,只好由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教师代上英语课。

@#@这部分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代课教师达10人之多,占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26%。

@#@缺乏一支稳定、合格的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队伍,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质量。

@#@@#@ @#@ @#@ @#@问题三:

@#@英语教材变动频繁,且不能自主选择。

@#@@#@ @#@ @#@ @#@从2001年开课至今,小学英语已经换过五个版本的教材,变动频繁。

@#@就目前使用过的五套教材而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合编的《灵通少儿英语》,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反映最好。

@#@这套教材特别注意语言的重复率和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循序渐近,以确保各级语言水平之间的平稳过渡和衔接,全书都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精美夸张的美术设计、有趣的人物等都符合儿童的兴趣偏向,全面体现了儿童的兴趣特征,再加上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因此,这套教材特别适合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课外鲜有听、说、读、写英语机会的学生使用。

@#@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自主权,这套深受学生和教师青睐的教材,现在又换成了闽教版的《英语》。

@#@@#@ @#@ @#@ @#@问题四:

@#@教学辅助材料不配套。

@#@@#@ @#@ @#@ @#@小学英语教材配备了学生用书(学生人手一册)、活动用书(学生人手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录音磁带(学生用书和活动手册各两盒)、教学挂图、单词卡片。

@#@其中学生用书、活动用书都是人手一册,绝对不能少。

@#@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每年都没有征订与教材配套的《活动手册》,及其它辅助材料。

@#@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师的教学用书都没有,更不用说磁带、单词卡片和教学挂图了。

@#@教学辅助材料不配套,不但挫伤了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 @#@ @#@ @#@四、几点建议:

@#@@#@ @#@ @#@ @#@1、课时的规范化@#@ @#@ @#@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英语在课时安排上应遵循高频率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小学英语课程应保证每周不少于4次教学活动。

@#@心理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

@#@因此,在低年级开设英语短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树立起20+20>40的观念,让学生每天有接触英语的机会。

@#@@#@ @#@ @#@ @#@2、师生自主选择教材,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配套@#@教师和学生期待的教材是:

@#@有童趣、反映儿童生活、吸引儿童关注而又便于教师操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材。

@#@一套教材的好坏以及在当地与教育状况的适应性,教师和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而在已经使用过的这几套教材中,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映,人教社的《灵通少儿英语》老师爱教、学生爱学。

@#@应该将教材的选择权真正下放到师生手上,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反映最好的教材。

@#@同时,督促各个学校订齐教材,征订最基本的教辅材料,以便老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 @#@ @#@ @#@3、加强领导及管理,积极为英语教学创造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积极为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首先应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工作价值以恰当的认定,与语数老师同等对待,消除小学英语教师在年终考核中的不平等待遇。

@#@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解决因为转岗而导致原学历与现在所教学科不对口,在职称评定中遇到的困难。

@#@积极为老师消除那些挫伤他们工作积极性的不利因素,才能得到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其次,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应搞好师资培训,加强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薄弱,多数教师不是英语学历且没有英语教学的经验,因此,搞好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培训,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而城区英语教师全部来自初中,他们英语功底扎实,但在简笔画、唱、跳、表演等方面相对薄弱。

@#@所以应该多组织各类小学英语教师研讨会、培训会和小学英语优质课的观摩活动,多提供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并针对城区和农村英语教师的不足,举办一些如课堂设计、简笔画、歌谣表演等培训。

@#@最后,应督促各个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充分认识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投入,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外部环境。

@#@@#@ @#@ @#@ @#@小学英语是一门中小学教学密切衔接的学科。

@#@小学英语学科教科研工作应力求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致力于教育理念的引领、教学方法的探究。

@#@而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需要有到位的小学英语教学管理、检测与督查机制。

@#@因此,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师资培训部门协同努力,才有可能促进全市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只有解决了课时、师资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我市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才有望实现。

@#@@#@";i:

22;s:

11980:

"@#@文件会签/审批记录@#@文件会签栏@#@部门@#@签名@#@日期@#@部门@#@签名@#@日期@#@技术市场部@#@材料部@#@财务部@#@企划部@#@质量部@#@采购部@#@生产部@#@装备部@#@物流部@#@审批栏@#@批准@#@审核@#@编制@#@文件修订记录@#@版本@#@修订处数@#@标记@#@修订原因描述@#@签名@#@日期@#@1.目的@#@本程序文件针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与管理,使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过程输出所测得的数据有效。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有在用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亦适用于其它客户及本公司内部要求。

@#@@#@3.定义@#@3.1测量过程:

@#@是指给具体实体或系统赋值的过程。

@#@@#@3.2测量系统:

@#@是指操作、零件、评价人、测量工具、设备的集合(整个获取测量结果的过程)。

@#@@#@3.3MSA:

@#@全称为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是指对测量体系进行分析的过程。

@#@3.4分辨率:

@#@是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又称最小刻度读数。

@#@@#@3.5测量系统的术语与评价参数@#@3.5.1偏倚:

@#@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3.5.2线性:

@#@是指测量设备在正常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变化量;@#@@#@3.5.3稳定性:

@#@是指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3.5.4重复性(设备EV):

@#@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5.5再现性(评价人AV):

@#@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6GR&@#@R(测量设备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是指测量系统的可重复性与可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英文全称为GaugeRepeatabilityandReproducibility。

@#@@#@3.5.7分级数(ndc):

@#@是指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所用不重复的97%的置信区间的数量,其值等于零件变差除以GR&@#@R再乘以一个系数(1.41),用于判断测量体系分辨力是否可接受。

@#@@#@3.6零件间变差(PV):

@#@由同一或不同的评价人,采用同一个的测量仪器,测量不同零件的同一特性时零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7评价人变差(AV):

@#@评价人方法间差异导致的变差。

@#@@#@3.8总变差(TV):

@#@是指过程中单个零件平均值的变差。

@#@@#@4.作业内容@#@4.1测量体系分析实施时机:

@#@@#@4.1.1新产品在生产初期(产品质量先期策划);@#@@#@4.1.2对控制计划中用于指定的特殊特性的测量设备应每年至少分析一次,且间隔不大于12个月。

@#@@#@4.1.3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进行。

@#@@#@4.1.4测量系统不合格改善后需重新进行分析。

@#@@#@4.2测量体系分析计划编制:

@#@@#@4.2.1对于新产品,根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进度要求,至少针对控制计划中指定的关键特性的测@#@量设备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质量副总批准后,由质量部组织实施。

@#@@#@4.2.2对于批量产品,质量部根据控制计划及产品现行生产情况于每年一月上旬编制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部门部长、质量副总批准后组织实施。

@#@@#@4.2.3如顾客有要求,应将顾客提出的测量系统分析试验列入年度计划中。

@#@@#@4.3工作准备@#@4.3.1测量人员:

@#@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设备的人中选择且经过培训的人员作为测量人员,人数量至少为3人。

@#@@#@4.3.2测量设备:

@#@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建议其可视分辩率应不低于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10%(即可取过程公差的10%,例如:

@#@特性的变差为0.1,测量设备应能读取0.01的变化),关键特性可按此规定选择合适精度的测量设备。

@#@@#@4.3.3样本的数量和测试的次数:

@#@@#@4.3.3.1样本应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选取,对测量GR&R(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的样本一般为10件/人;@#@稳定性试验的样本一般不少于25组数据;@#@对于线性试验的样本(可为标准件或产品样本),至少为5个,且能代表整个测量设备的工作范围。

@#@@#@4.3.3.2作GR&R试验中一般测量次数为3次,测量人数为3人。

@#@5.2.4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负责测量分析人员通知给相应部门和人员。

@#@@#@4.4测量试验的实施@#@4.4.1稳定性分析与判定:

@#@@#@4.4.1.1选取一个样本并建立其基准值,或选择一个基准件,由测量人员每两天测量一次样本,重复测3次,连续侧20天,并记录数据。

@#@由测量分析工程师将数据输入自动软件(例如:

@#@Minitab软件)中自动产生相应的分析结果,记录在《量具稳定性分析报告》中。

@#@@#@4.4.1.2Minitab软件操作:

@#@依次点击“统计”菜单→“控制图”菜单→“Xbar-R”,打开“Xbar-R”窗口,设置子组大小为3,点击确定,系统自动输出稳定性分析的Xbar-R控制图,如下例子:

@#@图1:

@#@图2:

@#@@#@@#@@#@4.4.1.3控制图判定原则可参考《SPC统计技术管理规范》,当Xbar-R控制图中,X-Bar和R图处于控制状态时,则说明该测量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可以接受;@#@否则,该测量系统不可接受。

@#@系统出现异常的可能原因有如下:

@#@一般R图失控,表明不稳定的重复性,可能什么东西松动、阻塞、变化等;@#@X-BAR失控,表明测量系统不再正确测量,可能磨损,可能需重新校准。

@#@@#@4.4.2偏倚、线性分析与判定:

@#@@#@4.4.2.1测量分析工程师对选定的样本确定每个样本的基准值,并对每个样本进行标识编码,规定其测试特性值,利用盲测法,要求同一测量人员使用同一测量仪器随机地对每个样本测试至少10次,并记录于《量测线性分析报告》,由分析工程将数据输入自动软件产生相应的分析结果。

@#@@#@4.4.2.2Minitab软件操作:

@#@①将数据根据图3格式输入数据;@#@②依次点击菜单“统计”→“质量工具”→“量具研究”→“量具线性和偏倚研究”,打开“量具线性和偏倚研究”窗口(如图4)选择数据,双击窗口左边“C1部品”,则在“部件号”空白栏出显示“部品,“参考值”和“测量数据”操作同“部件号”,点击确定,即可输出相应“量具的线性和偏倚研究”分析结果图。

@#@@#@图3:

@#@图4:

@#@图5:

@#@@#@4.4.2.3偏倚和线性的判定:

@#@@#@如图5中:

@#@当基准件(参考值)为6时,P为0.699>@#@0.05,表示无证据说明该量具有问题,而斜率为13.16%>@#@10%,说明该测量系统不可接受。

@#@@#@4.4.2.4偏倚及线性变差产生的可能原因:

@#@@#@4.4.3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与判定:

@#@@#@4.4.3.1测量并记录数据a)如果校准是正常程序中的一部分,则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

@#@b)让每个测量人员以随机的顺序分别测量这10个零件,并确保测量过程中,评价人间互相间看不到对方的数据。

@#@将测量结果分别记录在《量具偏倚性分析报告》及《量具线性分析报告》的相应位置中。

@#@c)根据试验次数要求,使用不同的随机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将数据同样记录在《量具GR&@#@R分析报告》的相应位置中,由分析工程师将数据输入后由软件自动计算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

@#@@#@4.4.3.2Minitab软件操作:

@#@①将数据按照如下图6格式输入;@#@②依次点击菜单“统计”→“质量工具”→“量具研究”→“量具R&@#@R研究(交叉)”,打开“量具R&@#@R研究(交叉)”窗口(如图7)选择数据,双击窗口左边“C1部品”,则在“部件号”空白栏出显示“部品,“参考值”和“测量数据”操作同“部件号”,点击确定,即可输出相应量具R&@#@R分析结果及分析图,如下图9文本及分析图(5.3.3.4)。

@#@@#@4.4.3.3GR&@#@R和ndc值:

@#@GR&@#@R公式计算:

@#@%GR&@#@R=δ(量具标准差)/δ(合计标准差)*100%,δ(量具标准差)和δ(合计标准差)分别可下图9文本中“标准差(SD)中获得;@#@ndc即为图9文本中“可区分的类别数”。

@#@@#@图6:

@#@图7:

@#@@#@图8:

@#@图9:

@#@@#@4.4.3.4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方差分析图解释:

@#@@#@a)样本极差图——分析重复性:

@#@@#@@#@b)均值极差图——分析再现性:

@#@@#@c)变异分量(变差柱状图)——分析变差的分量:

@#@@#@@#@d)不同部品件测量值对比:

@#@@#@e)对于不同测量人员的不同测量结果的比较:

@#@@#@@#@f)测量人员与部品间的交互作用:

@#@@#@4.4.3.5测量设备重复性和再现性接受准则:

@#@@#@a)%GRR<@#@10%,且分级数ndc≥5时,测量系统可接受;@#@@#@b)%GRR在10%至30%之间,ndc≥5时,测量系统有条件的接受,应根据应用的重要性(如涉及特殊特性时一般不可接受),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确定是否需采取改进措施;@#@@#@c)%GRR>@#@30%,或ndc<@#@5时,测量系统不可接受,测量系统需改进。

@#@@#@4.4.3.6根据判定准则得出结论,通过比较%EV,%AV,%GRR可以确定产生总变差的主要来源。

@#@@#@4.4.4本公司针对测量系统主要作GR&R,如果客户要求执行其它分析技术的,测量方法参照最新技术规范要求和客户要求执行。

@#@@#@4.4.5质量部根据分析结果应提出"@#@继续使用"@#@、'@#@'@#@局部调整"@#@、"@#@暂停使用"@#@、"@#@报废"@#@的结论,同时编制对应的分析报告,连同分析资料表、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管制图等资料,由质量副总根据报告内容进行审批。

@#@@#@4.5不合格测量系统的处置:

@#@@#@4.5.1测量系统本身精度不够或分辨率不足,须对该测量仪器维修或更换仪器,由计量人员报质量部长批准为"@#@暂停使用"@#@、"@#@局部调整"@#@的测量设备进行修理或校验,合格后重新投入使用。

@#@如不合格,可再次校验,仍不合格,则作报废处理。

@#@@#@4.5.2测量操作员缺乏培训,应重新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经考核培训有效性后登记上岗。

@#@@#@4.5.3测量方法定义不清,测量分析工程师应会同相关人员重新定义测量方法。

@#@@#@4.5.4测量环境变化较大时,测量分析工程师应提出改变测量环境的要求。

@#@@#@4.5.5综合以上可能因素,由相应责任部门找出最终原因后,应及时作出改正措施,并重新进行评估。

@#@@#@5.参考文件@#@5.1《监视和测量资源管理程序》@#@5.2《SPC统计技术管理规范》@#@6.记录表单@#@6.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6.2『量具稳定性分析表报告』@#@6.3『量具线性分析报告』@#@6.4『量具偏倚分析报告』@#@6.5『量具GR&@#@R分析报告』@#@7.附件@#@无@#@MSA管理办法第9页共9页@#@";i:

23;s:

20833:

"@#@@#@明瑞电力@#@MRD-196H系列微机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联系人:

@#@李维@#@手机:

@#@13503328120@#@18931223806@#@固话:

@#@0312-3118989-806@#@传真:

@#@0312-3110105@#@QQ:

@#@30554777@#@MRD-196H系列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一、概述@#@本装置适用于380V~66KV中性点不接地或经电阻、消弧线圈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

@#@可广泛用于电力系统的发电厂、变电站、水电站及化工、冶金、煤炭、铁路等大型厂矿企业的供电系统。

@#@@#@在电力系统中,把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电阻接地的系统叫小电流接地系统,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最常见的故障是单相接地。

@#@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较小,按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规程的规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可继续运行1至2小时,但此时系统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为线电压,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发展成两相短路使故障扩大。

@#@弧光接地还会引起全系统过电压。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项接地故障时,凡是对地有电容的线路都将有零序电流通过,但由于零序电流较小,又有很大的分散性,选择接地线路有一定困难;@#@若系统中有消弧线圈,困难更大。

@#@国内陆续研制出的一些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从原理上讲有以下几种:

@#@@#@1)最大值分析法:

@#@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线路零序电流为其他非故障线路零序电流之和,原则上采样值最大的就是故障线路,但是这种方法由于CT的不平衡,或者信号小,误差比较大,一般作为初选。

@#@@#@2)功率方向法:

@#@采用判断每条线路的零序电流之间的方向或者电流与电压之间的超前与滞后关系来确定故障线路。

@#@@#@3)有功分量法:

@#@在单相接地的电流中有功电流,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这种分量不会被补偿掉。

@#@装置通过特殊的硬件采样,使该信号充分放大,依据方向和幅值,准确判断出故障线路@#@4)谐波分析法:

@#@单相接地的电流中除了含有暂态分量、基波分量还含有高次谐波分量,其中高次谐波电流中主要为5次谐波分量,采集每条线路的零序电流,通过数字滤波计算出5次谐波的分量。

@#@依据故障出线分量最大的原则进行选线。

@#@@#@这几种原理的产品都是依靠定值或功率方向来选线的。

@#@当系统运行方式发生变化、线路长短相差较大及系统中有消弧线圈时,经常发生误判;@#@我厂采用美国Intel公司80C196十六位单片机作为核心,原理上采用零序电压启动,谐波电流方向选择故障线路,充分考虑了PT断线过渡电阻变化而引起的零序电流变化等影响。

@#@该装置在软硬件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改进,基本上无需整定和调试,选线准确率大大提高。

@#@@#@二、主要功能和技术参数@#@1、适用范围:

@#@中性点不接地、经大电阻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小接地电流系统;@#@@#@2、母线段数:

@#@1~4段;@#@@#@3、适用电压等级:

@#@1~2个;@#@@#@4、选线回路:

@#@12、24、36路(供选择其一、请在订货时说明);@#@@#@5、启动电压(V):

@#@30V为缺省经验值,用户无需整定;@#@@#@6、输入量额定值:

@#@零序电压小于100V、零序电流大于20mA小于500mA(零序电压、零序电流信号接入本装置时同名端必须一致)。

@#@为确保装置选线的准确性,当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该线路的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能提供大于20mA且小于500mA的零序电流;@#@@#@7、远动报警功能:

@#@掉电报警、本机故障报警、接地母线报警、接地线路报警、编码输出、接地线路报警一对一输出。

@#@本系列报警各提供一对无源触点(触点容量为8A/250VAC、8A30VDC)可接中央信号指示灯;@#@@#@8、工作指示灯:

@#@运行(绿色、装置正常运行时闪烁)、故障(红色、装置故障时点亮并退出运行)、接地(红色、装置监测到有接地故障时点亮);@#@@#@9、通讯功能:

@#@RS232、RS422、RS485(供选择其一、请在订货时说明);@#@@#@10、打印功能:

@#@打印本机参数设置和故障信息;@#@@#@11、电源:

@#@交直流220V、交直流110V(供选择其一、请在订货时说明);@#@@#@12、使用环境:

@#@温度-10℃~55℃湿度≤90%大气压力80~110KP;@#@@#@13、MRD196-H系列包括MRD196-H型和MRD196-HN(无远动及编码输出功能);@#@@#@三、装置特点@#@1、装置的显示界面为液晶汉字界面。

@#@@#@2、线路报警编码输出与线路报警一对一输出为独立出口模块。

@#@@#@3、自检功能:

@#@随时监视装置的核心硬件电路和软件的执行情况。

@#@@#@4、自恢复功能:

@#@装置上电后无论处在何种操作界面,若2分钟无人操作便自动进入@#@运行界面(本机故障报警时除外)。

@#@@#@四、装置工作原理@#@小电流系统正常运行时,电压互感器PT开口三角电压很小,一般不会超过10V。

@#@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接地相对地电压为零,正常相对地电压升高到线电压,零序电压升高。

@#@接地线路的电容电流等于正常线路的电容电流之和,并且接地线路的电容电流的方向从线路流向母线,而正常线路的电容电流的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即二者方向相反。

@#@@#@装置实时监测PT开口三角电压,当开口三角电压大于启动值时,装置对该段母线所有线路的零序电流进行多次同步采样,并对数据采样的可信度进行全面分析,有效避免了系统的“时针效应”。

@#@在此基础上运用群体比幅比相原理及多重判据进行优化处理,选出接地线路或接地母线。

@#@引入了相对测量概念和自适应跟踪技术,大大提高了故障电流检测的灵敏度,能严格鉴别接地与虚幻接地;@#@降低了误判和漏判的概率,提高了选线的准确性。

@#@@#@五、装置面板布置图@#@1.装置面板各元件的功能说明:

@#@@#@a、液晶以汉字菜单显示装置的运行信息,打印机打印装置的运行参数和事件信息。

@#@@#@b、工作指示灯:

@#@运行(绿色、装置正常运行时闪烁)、故障(红色、装置故障时点亮@#@并退出运行)、接地(红色、装置监测到线路有接地时点亮)。

@#@@#@c、按键“△”“▽”“”“”为菜单选项用,有时“△”“▽”键作数值增减1@#@使用,“”“”键作左右移位用。

@#@@#@d、“退出”键作返回上一级菜单用。

@#@@#@e、“复位”键作整机复归用。

@#@@#@f、“确认”键作菜单选项或参数设置的确定用。

@#@@#@六、操作说明@#@图1@#@1.@#@2.配置@#@3.故障记录@#@4.出口试验@#@运行@#@1、开机主界面显示如图1所示,按“△”“▽”键可上@#@下移动黑条选择相应菜单选择项,按“确认”键可@#@进入相应菜单。

@#@@#@@#@装置正在运行@#@01年01月01日@#@08时18分40秒@#@图2@#@1.1、选择“运行”项,按“确认”键确认后便可进入@#@装置运行画面(如图2所示)。

@#@@#@1.@#@2.通讯设置@#@3.打印参数@#@4.时钟校对@#@参数设定@#@图3@#@2、在主界面按“△”“▽”键选择“配置”项,按@#@“确认”键确认后进入相应界面如图3所示。

@#@按@#@“退出”键返回图1界面。

@#@@#@1.@#@2.线路编号@#@3.CT变比@#@4.消弧线圈@#@图4@#@启动电压@#@2.1、按“△”“▽”键选择“参数设定”项,按“确认”@#@键确认后屏幕显示如图4所示。

@#@@#@启动电压:

@#@@#@30V@#@图5@#@2.1.1、按“△”“▽”键选择“启动电压”项,按“确认”@#@键确认后屏幕显示如图5所示。

@#@该起动电压值为@#@本机默认配置,用户不能修改。

@#@按“退出”键返@#@回图4显示界面。

@#@@#@2.1.2、按“△”“▽”键选择“线路编号”项,按“确认”@#@序号母线线路1@#@010001@#@02010002@#@03010003@#@04010004@#@05010005@#@06010006@#@图6@#@01@#@键确认后屏幕显示如图6所示(右上角数字为页码)。

@#@@#@按“△”“▽”键选择序号,按“确认”键确认后@#@便可按“”“”“△”“▽”键逐位设置母线和线@#@路号,设置完毕按“确认”键确认返回原序号,继续@#@设置其它母线和线路。

@#@按“退出”键返回图4界面。

@#@@#@2.1.3、按“△”“▽”键选择“CT变比”项,按“确认”@#@序号变比1@#@050:

@#@1@#@02050:

@#@1@#@03050:

@#@1@#@04050:

@#@1@#@05050:

@#@1@#@06050:

@#@1@#@图7@#@01@#@键确认后屏幕显示如图7所示(右上角数字为页码)。

@#@@#@按“△”“▽”键选择序号,按“确认”键确认后@#@便可按“”“”“△”“▽”键设置CT变比。

@#@设置@#@完毕后按“确认”键确认后返回原序号,继续其它@#@CT的变比设置。

@#@按“退出”键返回图4界面.@#@消弧线圈@#@无@#@图8@#@有@#@2.1.4、按“△”“▽”键选择“消弧线圈”项,屏幕显示@#@如图8所示。

@#@按“△”“▽”键选择“有”或“无”,@#@按“确认”键确认后返回图4界面。

@#@@#@@#@通讯设置:

@#@@#@1@#@2.波特率@#@本机地址@#@图9@#@2.2、按“△”“▽”键选择“通讯设置”项,按“确认”@#@键确认后屏幕显示如图9所示。

@#@@#@@#@本机地址:

@#@01@#@图10@#@0@#@2.2.1、按“△”“▽”键选择“本机地址”项,按“确认”@#@键确认后便进入地址设定界面,屏幕显示如图10@#@所示。

@#@反显值表示当前可修改,按“”“”键可@#@选择要修改的位,选择后该值反显,按“△”“▽”@#@键可对该值进行修改,最后按“确认”键确认修改。

@#@@#@按“退出”键返回图9显示界面。

@#@@#@2.2.2、按“△”“▽”键选择“波特率”项,按“确认”@#@波特率选择:

@#@@#@1.@#@2.2400@#@3.4800@#@4.9600@#@图11@#@1200@#@键确认后便进入波特率地址设定界面,屏幕显示@#@如图11所示。

@#@按“△”“▽”键选择波特率,按@#@“确认”键确认设定。

@#@按“退出”键返回图9显示00@#@界面。

@#@@#@2.3、按“△”“▽”键选择“打印参数”项,按“确认”@#@正在打印@#@图12@#@……@#@键确认后进入图12界面,同时打印机开始打印参@#@数(包括启动电压、线路编号、CT变比、消弧线@#@圈、本机通讯地址、通讯波特率)。

@#@打印完毕后自@#@动返回图3界面@#@2.4、按“△”“▽”键选择“时钟校对”项,按“确认”@#@比例键确认后进入时钟校对画面,如图13所示。

@#@@#@时钟校对:

@#@@#@01﹣01﹣01@#@08︰20︰58@#@015555551@#@反显值表示当前可修改,按“”“”键可选择@#@要修改的时间值,选择后该值反显。

@#@按“△”“▽”@#@图13@#@键可对该值进行修改,最后按“确认”键确认后时@#@钟校对完毕并返回图3所示界面;@#@若按“退出”键@#@则取消修改返回图3所示界面。

@#@@#@@#@1.@#@2.打印故障@#@3.接地次数@#@4.清除记录@#@显示故障@#@图14@#@3、在主界面按“△”“▽”键选择“故障记录”项,按@#@“确认”键确认后画面如图14所示。

@#@按“退出”键@#@返回图1界面。

@#@@#@3.1、按“△”“▽”键选择“显示故障”项,按“确认”@#@接地母线0101@#@@#@接地线路0128@#@@#@接地时间@#@@#@终止时间@#@01﹣06﹣10@#@09︰22︰16@#@图15@#@01﹣06﹣10@#@09︰20︰20@#@键确认后画面如图15所示(屏面右上角数字为@#@页码)。

@#@按“△”“▽”键可翻看故障记录信息,@#@共可记录20组故障信息。

@#@无故障信息时屏面显示@#@“无故障信息”。

@#@按“退出”键返回图14界面。

@#@@#@3.2、按“△”“▽”键选择“打印故障”项,按“确认”@#@正在打印@#@图16@#@……@#@键确认后画面如图16所示,同时打印机打印故障@#@记录信息,共可打印20组故障信息。

@#@故障信息打@#@印完毕后自动返回图14界面。

@#@@#@接地总次数:

@#@16@#@图17@#@3.3、按“△”“▽”键选择“接地次数”项,按“确认”@#@键确认后画面如图17所示,可查看接地发生的总@#@次数。

@#@按“退出”键返回图14界面。

@#@@#@图18@#@清除记录@#@否@#@是@#@3.4、按“△”“▽”键选择“清除记录”项,按“确认”@#@键确认后,屏幕显示如图18所示。

@#@按“”“”键@#@选择“是”项,按“确认”键确认后清除@#@所有故障记录。

@#@@#@模拟接地1@#@@#@02@#@03@#@04@#@05@#@06@#@图19@#@01@#@4、在主界面按“△”“▽”键选择“出口试验”项,@#@按“确认”键确认后画面如图19所示。

@#@按“△”@#@“▽”键选择线路序号,按“确认”键确认后,@#@装置发出接地报警并向上位机发出事件信息。

@#@按@#@“退出”键返回图1界面。

@#@@#@注:

@#@装置上电后无论处在何种操作界面,若两分钟无人操作,便自动进入运行。

@#@@#@七、通讯说明@#@1@#@2@#@RS422@#@3@#@4@#@5@#@6@#@RS232@#@7@#@8@#@9@#@10@#@RS485@#@11@#@12@#@1、通讯接口@#@装置有三种通讯接口可供选择,RS232、RS422、@#@RS485。

@#@用户订货时需说明通讯接口,也可现场自@#@行设置。

@#@打开装置面板,逆时针旋转主板的固定把@#@手,抽出主板,按右图调整主板上的短路子。

@#@@#@2、通讯规约说明@#@装置默认一种规约,用户如有特殊要求需在订货时提出,默认规约具体内容如下:

@#@@#@2.1、上位机发校时命令:

@#@(CRT)@#@1@#@2@#@3@#@4@#@5@#@6@#@7@#@8@#@0EBH@#@90H@#@0EBH@#@90H@#@02H@#@站号@#@55H@#@08H@#@同步头@#@起始符@#@装置地址@#@特征码@#@报文长度@#@9@#@10@#@11@#@12@#@13@#@14@#@15@#@16@#@17@#@YEAR@#@MON@#@DAY@#@HOUR@#@MIN@#@SEC@#@&@#@L@#@&@#@H@#@03H@#@年@#@月@#@日@#@时@#@分@#@秒@#@代码和@#@结束符@#@@#@2.2、事件查询@#@2.2.1、上位机下发查询故障信息命令:

@#@(ASK)@#@1@#@2@#@3@#@4@#@5@#@6@#@7@#@0EBH@#@90H@#@0EBH@#@90H@#@02H@#@站号@#@66H@#@同步头@#@起始符@#@装置地址@#@特征码@#@@#@2.2.2下位机应答信息@#@无新事件时返回的报文如下:

@#@(ACK)@#@1@#@2@#@3@#@4@#@5@#@6@#@7@#@8@#@0EBH@#@90H@#@0EBH@#@90H@#@02H@#@站号@#@06H@#@03H@#@同步头@#@起始符@#@装置地址@#@特征码@#@结束符@#@有新事件时返回的报文如下:

@#@(R)@#@1@#@2@#@3@#@4@#@5@#@6@#@7@#@8@#@0EBH@#@90H@#@0EBH@#@90H@#@02H@#@站号@#@60H@#@0BH@#@同步头@#@起始符@#@装置地址@#@特征码@#@报文长度@#@9@#@10@#@11@#@12@#@13@#@14@#@15@#@16@#@YEAR@#@MON@#@DAY@#@HOUR@#@MIN@#@SEC@#@MUL@#@LINE@#@年@#@月@#@日@#@时@#@分@#@秒@#@母线@#@线路@#@17@#@18@#@19@#@20@#@R@#@&@#@L@#@&@#@H@#@03H@#@事件类型@#@代码和@#@结束符@#@2.2.3、上位机接收到故障报文后下发报文(ACK)@#@1@#@2@#@3@#@4@#@5@#@6@#@7@#@8@#@0EBH@#@90H@#@0EBH@#@90H@#@02H@#@站号@#@06H@#@03H@#@同步头@#@起始符@#@装置地址@#@特征码@#@结束符@#@上位机@#@选线装置@#@CRT@#@3、通讯流程:

@#@@#@3.1、校时@#@@#@3.2、查询事件@#@ACK@#@ASK@#@上位机@#@上位机@#@上位机@#@上位机@#@选线装置@#@选线装置@#@选线装置@#@ASK@#@ACK@#@无新事件@#@R@#@有新事件@#@@#@注:

@#@a.装置地址:

@#@00H-0FFH。

@#@@#@b.报文长度指特征码、报文长度、报文内容之和。

@#@@#@c.代码和指故障特征码、报文长度、报文内容之和(16位值)。

@#@@#@d.母线:

@#@01H-04H分别代表1-4段母线。

@#@@#@e.事件类型:

@#@04H表示接地,40H表示接地消失。

@#@@#@f.线路:

@#@01H-24H分别代表1-36路线路。

@#@00H表示母线接地。

@#@@#@g.时间为BCD码。

@#@@#@h.通讯方式:

@#@8位数据位,1位起始位,1位停止位,无校验,异步半双工,波特@#@率1200~9600bps。

@#@@#@4、线路报警编码输出的使用说明@#@4.1、线路报警编码为二进制BIN格式,见下表。

@#@表中“0”表示与其对应的内部继电@#@器触点呈断开状态,“1”则表示与其对应的内部继电器触点呈闭合状态。

@#@@#@MRD-196H系列线路报警二进制编码表@#@编码6@#@编码5@#@编码4@#@编码3@#@编码2@#@编码1@#@对应线路@#@0@#@0@#@0@#@0@#@0@#@1@#@1@#@0@#@0@#@0@#@0@#@1@#@0@#@2@#@0@#@0@#@0@#@0@#@1@#@1@#@3@#@0@#@0@#@0@#@1@#@0@#@0@#@4@#@0@#@0@#@0@#@1@#@0@#@1@#@5@#@0@#@0@#@0@#@1@#@1@#@0@#@6@#@0@#@0@#@0@#@1@#@1@#@1@#@7@#@0@#@0@#@1@#@0@#@0@#@0@#@8@#@0@#@0@#@1@#@0@#@0@#@1@#@9@#@0@#@0@#@1@#@0@#@1@#@0@#@10@#@0@#@0@#@1@#@0@#@1@#@1@#@11@#@0@#@0@#@1@#@1@#@0@#@0@#@12@#@0@#@0@#@1@#@1@#@0@#@1@#@13@#@0@#@0@#@1@#@1@#@1@#@0@#@14@#@0@#@0@#@1@#@1@#@1@#@1@#@15@#@0@#@1@#@0@#@0@#@0@#@0@#@16@#@0@#@1@#@0@#@0@#@0@#@1@#@17@#@0@#@1@#@0@#@0@#@1@#@0@#@18@#@0@#@1@#@0@#@0@#@1@#@1@#@19@#@0@#@1@#@0@#@1@#@0@#@0@#@20@#@0@#@1@#@0@#@1@#@0@#@1@#@21@#@0@#@1@#@0@#@1@#@1@#@0@#@22@#@0@#@1@#@0@#@1@#@1@#@1@#@23@#@0@#@1@#@1@#@0@#@0@#@0@#@24@#@0@#@1@#@1@#@0@#@0@#@1@#@25@#@0@#@1@#@1@#@0@#@1@#@0@#@26@#@0@#@1@#@1@#@0@#@1@#@1@#@27@#@0@#@1@#@1@#@1@#@0@#@0@#@28@#@0@#@1@#@1@#@1@#@0@#@1@#@29@#@0@#@1@#@1@#@1@#@1@#@0@#@30@#@0@#@1@#@1@#@1@#@1@#@1@#@31@#@1@#@0@#@0@#@0@#@0@#@0@#@32@#@1@#@0@#@0@#@0@#@0@#@1@#@33@#@1@#@0@#@0@#@0@#@1@#@0@#@34@#@1@#@0@#@0@#@0@#@1@#@1@#@35@#@1@#@0@#@0@#@1@#@0@#@0@#@36@#@八、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安装、选择及系统电容电流的估算@#@1、安装零序电流互感器请参考“零序CT的安装图”。

@#@发生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不仅可能在地中流动,还可能沿着线路电缆的导电外皮流动。

@#@正常运行时地中杂散电流也可能在电缆的导电外皮流过。

@#@这些电流可能导致保护误动作、拒绝动作或使其灵敏度降低。

@#@所以在安装零序电流互感器时电缆头应与支架绝缘,并将电缆头的接地线穿过互感器再接地。

@#@@#@零序CT的安装图@#@2、系统电容电流的估算@#@2.1、变电所的电力设备所引起的电容电流增值可按下表估算:

@#@@#@额定电压(千伏)@#@6@#@10@#@15@#@35@#@66@#@电容电流增值(%)@#@18@#@16@#@15@#@13@#@12@#@2.2、电缆要比同样长度架空线的电容电流大25倍(三芯电缆)~50倍(单芯电缆),在近似计算中可采用Ic=0.1UL安@#@U,L定义同上@#@电缆线路电容电流的估算参见下表:

@#@@#@2.3、架空线路电容电流的估算:

@#@@#@I=(2.7~3.3)UL10-3安@#@式中:

@#@U—电网的额定电压(单位:

@#@千伏)L—线路的长度(单";i:

24;s:

3332:

"@#@&@#@基础频率(FundamentalFrequency)@#@&@#@也叫基本频率(BaseFrequency)。

@#@@#@&@#@在测定回转体的振动或噪声时把旋转转速作为基本频率。

@#@@#@&@#@谐振(Harmonics)@#@&@#@在基本频率的整数倍的频率上发生尖峰。

@#@@#@&@#@谐振发生的理由@#@&@#@旋转机械通常由轴承,齿轮,风叶等构成,这些零部件发生振动时通常振动频率是旋转频率的整数倍。

@#@@#@&@#@谐振的分析(HarmonicAnalysis)@#@&@#@旋转速度一定时进行测定。

@#@@#@&@#@从谐振的成分可以分析出是哪个机械零件发生的振动。

@#@@#@&@#@通过这个分析进而诊断出是哪个机械零件异常。

@#@@#@阶次(Order)@#@&@#@旋转速度对应的谐振频率成分的一种别称。

@#@@#@&@#@与旋转速度相当的基本频率:

@#@第一阶(FirstOrder)@#@&@#@旋转速度对应频率的2倍的谐振频率:

@#@第二阶(SecondOrder)@#@Freq=RPM×@#@Order/60 @#@ @#@Order=Freq×@#@60/RPM@#@阶次的分析(OrderAnalysis)@#@&@#@在速度变动时测定。

@#@@#@&@#@显示的图形以阶次而不是以频率作为坐标。

@#@@#@&@#@旋转速度变动时,在高频部分会发生Smearing现象(模糊现象)。

@#@@#@&@#@不可使用固定的采样频率(SamplingFrequency)。

@#@@#@旋转速度变化时谐振Harmonic分析@#@&@#@模糊Smearing现象@#@&@#@在短时间内旋转速度变动太大时发生。

@#@@#@&@#@进行FFT时一个波内发生SineSweep信号。

@#@@#@&@#@很多频率成分混合在一起。

@#@@#@&@#@特征频率的峰值看不到@#@&@#@根据旋转速度不同进行Resampling或者使用KalmanFilter。

@#@@#@旋转速度一定时的HarmonicAnalysis和OrderAnalysis的关系@#@&@#@以3000RPM旋转的冷却风机。

@#@@#@&@#@1次Order:

@#@3000RPM=50Hz。

@#@@#@&@#@旋转速度一定时频谱分析和阶次分析一样。

@#@@#@随着转速不同进行重采样(Resampling:

@#@叫做阶次跟踪(OrderTracking)。

@#@@#@&@#@1个周期的采样个数固定。

@#@@#@例如@#@&@#@每一周期采5个样。

@#@@#@&@#@3000RPM:

@#@50转/sec——250Hz采样频率(SamplingFrequency)@#@&@#@6000RPM:

@#@100转/sec——500Hz采样频率(SamplingFrequency)@#@&@#@Time(sec)——RPM。

@#@@#@&@#@Frequency(Hz)——Order。

@#@@#@RPM测定@#@&@#@使用转速测定仪(Tachometer)。

@#@@#@&@#@1转产生N个脉冲。

@#@@#@&@#@转速不是成平滑增减的.——需要对RPM进行平均处理及曲线拟合(CurveFitting)。

@#@@#@RPM=60×@#@N/Period @#@ @#@ @#@ @#@ @#@ @#@Period=T(i)-T(i-1)(sec)@#@测试方法@#@&@#@最少需要一个转速通道,@#@&@#@可以有多个加速度通道。

@#@@#@&@#@RunUp/RunDown(和RunUp/CoastDown)@#@&@#@RunUp:

@#@一边增加转速一边测定振动。

@#@@#@&@#@RunDown(CoastDown):

@#@一边减小转速一边测定振动。

@#@@#@&@#@这是因为机械的振动特性在转速增加和减小时会有不同。

@#@@#@频率对转速的瀑布图(Frequencyvs.RPMWaterfall)@#@Frequencyvs.RPM@#@ @#@@#@Ordervs.RPMWaterfall@#@ @#@@#@Ordervs.RPM@#@";i:

25;s:

8794:

"@#@NPD泥水平衡顶管机@#@型号@#@外径×@#@总长mm@#@重量@#@T@#@切削刀盘@#@纠偏油缸@#@纠偏@#@角度@#@纠偏@#@泵站@#@kw@#@进排浆@#@管径@#@mm@#@驱动电机@#@kw×@#@set@#@转矩@#@T×@#@m@#@回转数@#@rpm@#@推力@#@T@#@数量@#@NPD600@#@760×@#@3200@#@3.6@#@15×@#@1@#@2.9@#@5@#@15@#@4@#@2.5o@#@0.55@#@80@#@NPD800@#@980×@#@3400@#@5@#@7.5×@#@2@#@2.9@#@5@#@26@#@4@#@2.5o@#@0.75@#@80@#@NPD1000@#@1220×@#@3600@#@6.5@#@15×@#@2@#@9@#@3.3@#@42@#@4@#@2.5o@#@1.5@#@100@#@NPD1200@#@1460×@#@4000@#@8@#@15×@#@2@#@9@#@3.3@#@42@#@4@#@2.5o@#@1.5@#@100@#@NPD1350@#@1640×@#@4000@#@9.5@#@22×@#@2@#@15@#@2.8@#@60@#@4@#@2.5o@#@2.2@#@100@#@NPD1500@#@1820×@#@4000@#@12@#@22×@#@2@#@15@#@2.8@#@80@#@4@#@2.5o@#@2.2@#@100@#@NPD1650@#@2000×@#@4200@#@16@#@30×@#@2@#@25.5@#@2.35@#@80@#@4@#@2.5o@#@2.2@#@100@#@NPD1800@#@2180×@#@4200@#@24@#@30×@#@2@#@30@#@2@#@60@#@8@#@2.5o@#@2.2@#@100@#@NPD2000@#@2420×@#@4200@#@30@#@22×@#@3@#@44@#@1.5@#@80@#@8@#@2.5o@#@2.2@#@150@#@NPD2200@#@2660×@#@4500@#@35@#@30×@#@3@#@50@#@1.8@#@80@#@8@#@2.5o@#@2.2@#@150@#@特点:

@#@@#@1、适用土质范围广,软土、粘土、砂土、砂砾土、硬土均可适用。

@#@4、顶进速度快,最快顶进速度每分钟200mm。

@#@@#@2、破碎能力强,破碎粒径大,个数多。

@#@            5、施工精度高,上、下、左、右纠偏,最大纠偏角度达3.5°@#@。

@#@@#@3、具有独立注水、注浆系统。

@#@                6、采用地面集中控制系统,安全、直观、方便。

@#@@#@★以上参数若有变更,不另行通知,可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制造。

@#@@#@TPD土压平衡顶管机@#@ @#@@#@型号@#@外径×@#@总长mm@#@重量@#@T@#@切削刀盘@#@纠偏油缸@#@纠偏角度@#@纠偏泵站kw@#@出土机排量@#@立方/小时@#@驱动电机@#@kw×@#@set@#@转矩@#@Tm@#@回转数@#@rpm@#@推力@#@T@#@数量@#@TPD1350@#@1640×@#@4800@#@10.5@#@22×@#@2@#@15@#@2.89@#@60@#@4@#@2.5o@#@2.2@#@17@#@TPD1500@#@1820×@#@4800@#@13@#@22×@#@2@#@17.6@#@2.5@#@80@#@4@#@2.5o@#@2.2@#@17@#@TPD1650@#@2000×@#@4800@#@17@#@30×@#@2@#@25.5@#@2.35@#@80@#@4@#@2.5o@#@2.2@#@17@#@TPD1800@#@2180×@#@4800@#@25@#@30×@#@2@#@33@#@1.8@#@60@#@8@#@2.5o@#@2.2@#@17@#@TPD2000@#@2420×@#@4800@#@32@#@22×@#@3@#@44@#@1.5@#@60@#@8@#@2.5o@#@2.2@#@24@#@TPD2200@#@2680×@#@4800@#@36@#@22×@#@4@#@58@#@1.5@#@80@#@8@#@2.5o@#@4@#@24@#@TPD2400@#@2900×@#@4800@#@40@#@30×@#@3@#@75@#@1.2@#@100@#@8@#@2.5o@#@4@#@24@#@TPD2500@#@3020×@#@4800@#@45@#@30×@#@3@#@90@#@1@#@100@#@8@#@2.5o@#@4@#@24@#@TPD2600@#@3140×@#@5000@#@48@#@30×@#@4@#@100@#@1.2@#@120@#@8@#@2.5o@#@4@#@34@#@TPD2800@#@3380×@#@5000@#@52@#@15×@#@8@#@120@#@1@#@120@#@8@#@2.5o@#@4@#@34@#@TPD3000@#@3620×@#@5000@#@56@#@15×@#@8@#@150@#@0.8@#@120@#@8@#@2.5o@#@4@#@34@#@特点:

@#@大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适用在软土、硬土、砂砾和卵石层中掘进,是全土质的顶管掘进机。

@#@通过合理的注浆方式,可改良土体,保持控制面稳定及地面沉降。

@#@弃土的运输和处理方便、简单,作业环境好,操作安全、方便,适合中、大型口径顶管作业。

@#@@#@TPD多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 @#@@#@型号@#@外径×@#@总长mm@#@重量@#@T@#@切削刀盘@#@纠偏油缸@#@纠偏角度@#@纠偏泵站kw@#@出土机排量@#@立方/小时@#@驱动电机kw×@#@set@#@转矩Tm@#@回转数pm@#@推力@#@T@#@数量@#@TPD1500@#@1820×@#@4800@#@10@#@11×@#@4@#@2.2@#@5@#@80@#@4@#@2.5o@#@2.2@#@17@#@TPD1650@#@2000×@#@4800@#@14@#@11×@#@4@#@2.2@#@5@#@80@#@4@#@2.5o@#@2.2@#@17@#@TPD1800@#@2180×@#@4800@#@18@#@11×@#@4@#@2.2@#@5@#@60@#@8@#@2.5o@#@2.2@#@17@#@TPD2000@#@2420×@#@4800@#@22@#@15×@#@4@#@3@#@5@#@60@#@8@#@2.5o@#@2.2@#@24@#@TPD2200@#@2680×@#@4800@#@26@#@15×@#@4@#@3@#@5@#@80@#@8@#@2.5o@#@4@#@24@#@TPD2400@#@2900×@#@4800@#@30@#@15×@#@4@#@3@#@5@#@100@#@8@#@2.5o@#@4@#@24@#@TPD2500@#@3020×@#@4800@#@35@#@22×@#@4@#@3.5@#@6@#@100@#@8@#@2.5o@#@4@#@24@#@TPD2600@#@3140×@#@5000@#@36@#@22×@#@4@#@3.5@#@6@#@120@#@8@#@2.5o@#@4@#@34@#@TPD2800@#@3380×@#@5000@#@40@#@30×@#@4@#@5@#@5.8@#@120@#@8@#@2.5o@#@4@#@34@#@TPD3000@#@3620×@#@5000@#@45@#@30×@#@4@#@5@#@5.8@#@120@#@8@#@2.5o@#@4@#@34@#@特点:

@#@多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在较软土质中使用,其设备成本低、重量轻、结构简单,通过迎面注水、周边注浆等方式改良土体。

@#@最小复土深度可以相当于一倍管径左右,对地面建筑物、构造物、埋设物影响较小。

@#@@#@长距离岩石顶管机(YD)@#@ @#@@#@公称@#@直径@#@外形尺寸@#@ΦD×@#@L(mm)@#@重量(t)@#@动力@#@(kW×@#@set)@#@力矩@#@(kN.m)@#@ @#@回转数@#@(min-1)@#@ @#@纠偏油缸@#@(kN×@#@set)@#@送排泥管@#@(mm)@#@Φ1000@#@1240×@#@3800@#@9.0@#@7.5×@#@5@#@70@#@5.0@#@460×@#@4@#@100@#@Φ1100@#@1360×@#@3800@#@12.0@#@7.5×@#@5@#@85@#@4.2@#@640×@#@4@#@100@#@Φ1200@#@1480×@#@3800@#@13.0@#@15×@#@5@#@140@#@5@#@640×@#@4@#@100@#@Φ1350@#@1620×@#@4000@#@16.0@#@15×@#@5@#@150@#@4.8@#@800×@#@4@#@100@#@Φ1500@#@1840×@#@4000@#@18.0@#@18.5×@#@5@#@193@#@4.6@#@800×@#@4@#@100@#@Φ1650@#@2020×@#@4100@#@22.0@#@22×@#@5@#@250@#@4.2@#@1000×@#@4@#@100@#@Φ1800@#@2200×@#@4200@#@26.0@#@22×@#@5@#@350@#@3.0@#@640×@#@8@#@150@#@Φ2000@#@2440×@#@4300@#@34.0@#@30×@#@5@#@500@#@3.0@#@800×@#@8@#@150@#@Φ2500@#@3040×@#@4600@#@55.0@#@30×@#@6@#@900@#@2.0@#@1000×@#@8@#@150@#@产品优点:

@#@@#@1.从机内更换切削滚刀进行长距离掘进,适应于长距离岩石顶管施工。

@#@@#@2.适应于普通土层到巨卵石、岩盘等混合土层,岩石硬度50—200Mpa。

@#@@#@3.机内圆锥破碎装置能有效的进行二次破碎。

@#@@#@4.地面计算机控制。

@#@@#@         切削刀盘@#@             设备内部@#@ @#@@#@      工作井中的岩石状况@#@             内部更换切削滚刀@#@ @#@@#@          贯通@#@            二次破碎机构@#@ @#@@#@         管道内部@#@            切削的岩石断面@#@巨卵石、岩盘顶管机(YD)@#@ @#@@#@公称@#@直径@#@外形尺寸@#@ΦD×@#@L(mm)@#@重量@#@(t)@#@动力@#@(kW×@#@set)@#@力矩@#@(kN.m)@#@ @#@回转数@#@(min-1)@#@ @#@纠偏油缸@#@(kN×@#@set)@#@机内配管@#@(mm)@#@Φ600@#@800×@#@2640@#@4@#@15@#@30@#@5@#@150×@#@4@#@75@#@Φ800@#@1000×@#@2735@#@5.5@#@15@#@30@#@5@#@260×@#@4@#@100@#@Φ1000@#@1220×@#@2750@#@8@#@15×@#@2@#@90@#@3.3@#@420×@#@4@#@100@#@Φ1200@#@1460×@#@3065@#@12@#@15×@#@2@#@120@#@2.5@#@600×@#@4@#@100@#@Φ1350@#@1640×@#@3210@#@14@#@22×@#@2@#@210@#@2.0@#@800×@#@4@#@150@#@Φ1500@#@1820×@#@3300@#@18@#@22×@#@3@#@250@#@2.5@#@800×@#@4@#@150@#@Φ1650@#@2000×@#@3335@#@22@#@30×@#@2@#@300@#@2.0@#@1000×@#@4@#@150@#@Φ1800@#@2180×@#@3420@#@26@#@22×@#@4@#@420@#@2.0@#@600×@#@8@#@150@#@Φ2000@#@2420×@#@3665@#@30@#@22×@#@4@#@550@#@1.5@#@800×@#@8@#@150@#@Φ2200@#@2660×@#@3995@#@38@#@30×@#@3@#@560@#@1.5@#@1000×@#@8@#@150@#@Φ2400@#@2900×@#@4636@#@42@#@30×@#@4@#@750@#@1.5@#@1000×@#@8@#@150@#@Φ2600@#@3140×@#@4636@#@46@#@30×@#@4@#@860@#@1.2@#@1000×@#@8@#@150@#@产品特点:

@#@@#@1.适用于各种土层条件:

@#@通过更换切削刀盘能够适应于各种土层.@#@2.大功率:

@#@具有强大的二次破碎能力.@#@3.刀盘驱动系统采用意大利行星齿轮减速机,动力强劲,质量更加可靠。

@#@@#@4.利用电机变频技术,刀盘转速可调。

@#@@#@顶管机操纵台@#@ @#@@#@电脑控制(可无线远程控制)@#@机内控制操纵台@#@ @#@@#@ @#@@#@地面计算机操纵台@#@传统式地面操纵台@#@顶管机集中控制室@#@顶管机集中控制室(控制柜)@#@顶管机附件@#@ @#@@#@液压泵站@#@主顶油虹@#@ @#@@#@ @#@@#@中继间@#@机外旁通@#@ @#@@#@ @#@@#@主顶油缸@#@管卡@#@顶管机集中控制室@#@顶管机集中控制柜@#@ @#@@#@ @#@@#@11@#@";i:

26;s:

22919:

"@#@2、设计一台YA32-1000KN型四柱万能液压机,设该四柱万能液压机下行移动部件重G=1吨,下行行程1.0-1.2m,其液压系统图如下       @#@YA32-1000KN型四柱万能液压机@#@1、主液压泵(恒功率输出液压泵),2、齿轮泵,3、电机,4、滤油器,5、7、8、22、25、溢流阀,6、18、24、电磁换向阀,9、21、电液压换向阀,10、压力继电器,11、单向阀,12、电接触压力表,13、19、液控单向阀,14、液动换向阀,15、顺序阀,16上液压缸,17、顺序阀,20、下液压缸,23节流器,26、行程开关@#@A、启动:

@#@电磁铁全断电,主泵卸荷。

@#@@#@主泵(恒功率输出)→电液换向阀9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21的K型中位→T@#@B、液压缸16活塞快速下行:

@#@2YA、5YA通电,电液换向阀9右位工作,道通控制油路经电磁换向阀18,打开液控单向阀19,接通液压缸16下腔与液控单向阀19的通道。

@#@@#@进油路:

@#@主泵(恒功率输出)→电液换向阀9→单向阀11→液压缸16上腔@#@回油路:

@#@液压缸16下腔→电液换向阀9→电液换向阀21的K型中位→T@#@液压缸活塞依靠重力快速下行:

@#@大气压油→吸入阀13→液压缸16上腔的负压空腔@#@C、液压缸16活塞接触工件,开始慢速下行(增压下行):

@#@@#@液压缸活塞碰行程开关2XK使5YA断电,切断液压缸16下腔经液控单向阀19快速回油通路,上腔压力升高,同时切断(大气压油 →吸入阀13 →上液压缸16上腔)吸油路。

@#@@#@进油路:

@#@主泵(恒功率输出)→电液换向阀9→单向阀11→液压缸16上腔@#@回油路:

@#@ 液压缸16下腔→顺序阀17→电液换向阀9→电液换向阀21的K型中位→T@#@D、保压:

@#@@#@液压缸16上腔压力升高达到预调压力,电接触压力表12发出信息,2YA断电,液压缸16进口油路切断,(单向阀11和吸入阀13的高密封性能确保液压缸16活塞对工件保压,利用液压缸16上腔压力很高,推动液动换向阀14下移,打开外控顺序阀15,防止控制油路使吸入阀1误动而造成液压缸16上腔卸荷)当液压缸16上腔压力降低到低于电接触压力表12调定压力,电接触压力表12又会使2YA通电,动力系统又会再次向液压缸16上腔供应压力油……。

@#@@#@主泵(恒功率输出)主泵→电液换向阀9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21的K型中位→T,主泵卸荷。

@#@@#@E、保压结束、液压缸16上腔卸荷后:

@#@@#@保压时间到位,时间继电器发出信息,1YA通电(2TA断电),液压缸16上腔压力很高,推动液动换向阀14下移,打开外控顺序阀15,主泵1→电液压换向阀9的大部分油液经外控顺序阀15流回油箱,压力不足以立即打开吸入阀13通油箱的通道,只能先打开吸入阀13的卸荷阀(或叫卸荷阀的卸荷口),实现液压缸16上腔(只有极小部分油液经卸荷阀口回油箱)先卸荷,后通油箱的顺序动作,此时:

@#@@#@主泵1大部分油液→电液压换向阀9→外控顺序阀15→T@#@F、液压缸16活塞快速上行:

@#@@#@液压缸16上腔卸压达到吸入阀13开启的压力值时,液动换向阀14复位,外控制顺序阀15关闭,切断主泵1大部分油液→电液换向阀9→外控顺序阀15→T的油路,实现:

@#@@#@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9→液控单向阀19→液压缸16下腔@#@回油路:

@#@液压缸16上腔→吸入阀13→T@#@G、顶出工件:

@#@@#@液压缸16活塞快速上行到位,碰行程开关1XK,1YA断电,电液换向阀9复位,4YA通电,电液换向阀21右位工作@#@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9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21→液压缸20下腔@#@回油路:

@#@液压缸20上腔→电液换向阀21→T@#@H、顶出活塞退回:

@#@3YA通电,4YA断电,电液换向阀21左位工作@#@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9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21→液压缸20有杆腔@#@回油路:

@#@液压缸20无杆腔→电液换向阀21→T@#@K、压边浮动拉伸:

@#@@#@薄板拉伸时,要求顶出液压缸20无杆腔保持一定的压力,以便液压缸20活塞能随液压缸16活塞驱动动模一同下行对薄板进行拉伸,4YA通电,电液压换向阀21右位工作,6YA通电,电磁阀24工作,溢流阀25调节液压缸20无杆腔油垫工作压力。

@#@@#@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9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21→液压缸20无杆腔@#@吸油路:

@#@大气压油→电液压换向阀21→填补液压缸20有杆腔的负压空腔@#@设计说明书要求完成:

@#@@#@

(1)、求出液压缸快进、工进、快退推力,绘制快进、工进、快退工作循环图,,绘制快进、工进、快退推力循环图,绘制快进、工进、快退速度循环图及液压系统图;@#@@#@

(2)、确定液压缸结构尺寸,液压泵的流量,系统输入输出功率和系统的效率;@#@@#@(4)、列出液压元件规格表@#@(5)、进行液压系统稳定性校核,确定液压系统工作状态,油液发热升温状态,其中包括油箱体积;@#@@#@(6)、用3#图纸绘制液压系统图。

@#@@#@YA32-5000KN四柱压机液压系统设计计算题@#@设计一台YA32-5000KN型四柱万能液压机,设该四柱万能液压机下行移动部件重G=1吨,下行行程1.0-1.2m,@#@一、液压系统最高工作压力P=32mPa一般选用P=20-25mPa;@#@@#@主液压缸公称吨位5000KN;@#@@#@主液压缸用于冲压的压制力与回程力之比为5-10%,塑料制品的压制力与回@#@程力之比为2%,取1000KN;@#@@#@顶出缸公称顶出力取主缸公称吨位的五分之一,取1000KN;@#@@#@顶出缸回程力为主液压缸公称吨位的十五分之一,315KN。

@#@@#@行程速度@#@主液压缸快速空行程V=60mm/s@#@工作行程V=10mm/s@#@回程V=60mm/s@#@顶出液压缸顶出行程V=60mm/s@#@回程V=120mm/s@#@4、油箱体积@#@低压系统V=(3-6)qp@#@中压系统V=(5-8)qp@#@高压系统V=(8-12)qp@#@二、设计计算主液压缸、顶出液压缸结构尺寸:

@#@@#@1、主液压缸@#@A、主液压缸内径D:

@#@@#@根据GB/T2346-1993,取标准值 D主=@#@B、主液压缸活塞杆径d:

@#@@#@根据GB/T2346-1993,取标准值 @#@C、主液压缸有效面积:

@#@@#@@#@D、主液压缸实际压制力和回程力:

@#@@#@E、主液压缸的工作力:

@#@@#@

(1)、主液压缸的平衡压力@#@ @#@

(2)、主液压缸工进作压力@#@@#@(3)、主液压缸回程压力@#@2、顶出液压缸@#@A、顶出液压缸内径:

@#@@#@根据GB/T2346-1993,取标准值 @#@B、顶出液压缸活塞杆径d顶:

@#@@#@根据GB/T2346-1993,取标准值 @#@C、顶出液压缸有效面积:

@#@@#@D、顶出液压缸实际顶出力和回程力:

@#@@#@E、主液压缸的工作力:

@#@@#@  @#@三、液压缸运动中的供油量@#@A、主液压缸的进出油量@#@1、主液压缸空程快速下行的进出油量:

@#@@#@2、主液压缸工作行程的进出油量:

@#@@#@3、主液压缸回程进出油量:

@#@@#@B、顶出液压缸的进出油量@#@1、顶出液压缸顶出行程的进出油量:

@#@@#@@#@ 2、顶出液压缸退回行程的进出油量:

@#@@#@四、确定快速空程供油方式,液压泵的规格,驱动电机功率@#@1、液压系统快速空程供油方式:

@#@@#@由于供油量大,不宜采用由液压泵供油方式,利用主液压缸活塞等自重快速下行,形成负压空腔,通过吸入阀从油箱吸油,同时使液压系统规格降低档次。

@#@@#@2、选定液压泵的流量及规格:

@#@@#@设计的液压系统最高工作压力主液压缸工作行程,主液压缸的无杆腔进油量为:

@#@@#@主液压缸的有杆腔进油量为:

@#@@#@顶出液压缸顶出行程的无杆腔进油量为:

@#@@#@设选主液压缸工作行程和顶出液压缸顶出行程工作压力最高()工件顶出后不需要高压。

@#@主液压缸工作行程(即压制)流量为118L/min,主液压缸工作回程流量为×@#@×@#@×@#@L/min,选用×@#@×@#@×@#@BGY14-1B型电液比例斜盘式轴向变量柱塞泵。

@#@虽然在只有×@#@×@#@×@#@L/min,主液压缸活塞返回速度有所降低,在工作压力为时,流量降低40%,仍可获×@#@×@#@×@#@L/min的流量,基本满足主液压缸工作回程×@#@×@#@×@#@L/min、满足工进流量118L/min的进给设计要求。

@#@由于选用电液比例控制,获节能高效效益。

@#@@#@3、液压泵的驱动功率及电动机的选择:

@#@@#@主液压缸的压制与顶出液压缸的顶出工作压力均为P=25×@#@106;@#@主液压缸回程工作压力为P=×@#@×@#@Pa顶出液压缸退回行程工作压力×@#@×@#@×@#@Pa,液压系统允许短期过载,因此,快速进退选P=×@#@×@#@×@#@Pa,q=200L/min,工进选P=25×@#@106Pa,q=×@#@×@#@×@#@L/min,液压泵的容积效率ηv=0.92,机械效率ηm=0.95,两种工况电机驱动功率为:

@#@@#@P工>@#@P快   电动机允许短期过载,选取×@#@×@#@KW的×@#@×@#@×@#@×@#@型电机。

@#@若设定工作压力在@#@(25-32)×@#@106Pa,选取×@#@×@#@KW的×@#@×@#@×@#@×@#@×@#@×@#@型电机。

@#@@#@五、设计选取液压系统图@#@  1、液液压系统图:

@#@@#@@#@2、电磁铁动作表:

@#@@#@动 作 顺 序@#@ 1yA@#@2yA@#@3yA@#@4YA@#@5YA@#@6YA@#@7YA@#@ @#@主@#@液@#@压@#@缸@#@快速下行@#@+@#@+@#@慢速加压@#@+@#@保  压@#@卸压回程@#@+@#@@#@+@#@停  止@#@顶@#@出@#@缸@#@顶  出@#@+@#@退  回@#@+@#@+@#@压  边@#@+@#@浮动拉伸@#@ +@#@3、油箱容积:

@#@@#@上油箱容积:

@#@@#@下油箱容积:

@#@@#@上油箱容积@#@五、计算和选取液压元件@#@液压缸流量表:

@#@@#@动 作 顺 序@#@流进  L/min@#@ 流出 L/min@#@主液@#@压缸@#@快速下行@#@xxx+xxx=xxx@#@xxx@#@工作行程@#@xxx@#@xxx@#@回  程@#@xxx@#@xxx@#@顶出@#@液压缸@#@顶出行程@#@xxx@#@xxx@#@退回行程@#@xxx@#@xxx@#@液压元件表@#@序号   元 件 名 称    实际流量    规  格      备  注@#@1斜盘式轴向柱塞泵xxxL/minxxxBGY14-1B@#@2齿轮泵xxxL/minCB-xx@#@3电动机         选取×@#@×@#@KW的×@#@×@#@×@#@×@#@×@#@×@#@型电机@#@4滤油器xxxL/minWU-xxx×@#@180F@#@5先导式溢流阀xxxLminFY-BxxH@#@6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xxxL/min22D-xxB@#@7远程调压阀xxL?

@#@minFY-xxB@#@8直动式溢流阀xxL/minY-HbxF@#@9三位四通电液换向阀xxxL/min34BYM-Hxx-T@#@10压力继电器IPD01-Hc6L-Y2@#@11单向阀xxL/minDFBxxK3@#@12电接触压力表KF-L8/30E@#@13吸入阀(液控单向阀)xxxL/min自制         可外购@#@14二位三通液动换向阀xxxL/min23Y-xxB@#@15卸荷阀(外控序阀)xxxL/minX4F-BxxD-Y@#@16主液压缸外购@#@17内控外泄式顺序阀xxxL/minX2F-BxxF-Y1@#@18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xxxL/min24D-xxB@#@19顶出液压缸                          外购@#@20液控单向阀xxxL/minDFY-BxxH2@#@21三位四通电液换向阀xxxL/min34BYK-Hxx-T@#@22先导式溢流阀xxxL/minFY-BxxH@#@23阻尼器自制          可外购@#@24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  xxxL/min    22D-xxB@#@25直动式溢流阀     xxL/min        @#@六、液压系统稳定性论证@#@YA32-5000KN型四柱万能液压机的液压系统的动力机构,采用xxxBGY14-1B型@#@电液比例控制斜盘式轴向变量柱塞泵,选用电液比例控制的变量泵和液压缸组成容积@#@调速系统,无节流损失,系统高效节能。

@#@@#@3、设计一台YA32-3150KN型四柱万能液压机,设该四柱万能液压机下行部件G=1.5吨,下行行程1.2m-1.5m,其液压系统图如下:

@#@      @#@@#@3150KN通用压机液压系统图@#@1、主液压泵,2、齿轮泵,4、滤油器,5、电液比例溢流阀,6、20、21、溢流阀,7、17、电液换向阀,@#@8、单向阀,9、电接触压力表,10、外控顺序阀11、13、液控单向阀,12、19、电磁阀,14、顺序阀,15、主液压缸,,16顶出缸,18、液压缸,22、行程开关@#@A、启动:

@#@电磁铁全断电,主泵卸荷。

@#@@#@主泵(恒功率输出)→电液换向阀7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21的K型中位→T@#@B、液压缸16活塞快速下行:

@#@@#@2YA、5YA通电,电液换向阀7右位工作,控制油路经电磁换向阀12,打开液控单向阀13,接通液压缸16下腔与液控单向阀19的通道。

@#@@#@进油路:

@#@主泵(恒功率输出)→电液换向阀7→单向阀8→液压缸15上腔@#@回油路:

@#@液压缸15下腔→电液换向阀7→电液换向阀17的K型中位→T@#@液压缸活塞依靠重力快速下行形成负压空腔:

@#@大气压油→吸入阀11→液压缸15上腔的负压空腔@#@A、液压缸15活塞接触工件,慢速下行(增压行程):

@#@@#@液压缸活塞碰行程开关2XK使5YA断电,切断液压缸15下腔经液控单向阀13快速回油通路,上腔压力升高,同时切断(大气压油 →吸入阀11 →上液压缸15上腔)吸油路。

@#@@#@进油路:

@#@主泵(恒功率输出)→电液换向阀7→单向阀8→液压缸15上腔@#@回油路:

@#@ 液压缸15下腔→顺序阀14→电液换向阀7→电液换向阀17的K型中位→T@#@D、保压:

@#@@#@液压缸15上腔压力升高达到预调压力,电接触压力表9发出信息,2YA断电,液压缸15进口油路切断,(单向阀8和吸入阀11的高密封性能确保液压缸15活塞对工件保压,利用液压缸11上腔压力很高,打开外控顺序阀10的目的是防止控制油路使吸入阀11误动而造成液压缸15上腔卸荷)当液压缸15上腔压力降低到低于电接触压力表9调定压力,电接触压力表9又会使2YA通电,动力系统又会再次向液压缸15上腔供应压力油……。

@#@@#@主泵(恒功率输出)主泵→电液换向阀7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17的K型中位→T,主泵卸荷。

@#@@#@E、保压结束、液压缸15上腔卸荷后:

@#@@#@保压时间到位,时间继电器发出信息,1YA通电(2TA断电),液压缸15上腔压力很高,打开外控顺序阀10,主泵1→电液压换向阀7的大部分油液经外控顺序阀10流回油箱,压力不足以立即打开吸入阀11通油箱的通道,只能先打开吸入阀11的卸荷阀(或叫卸荷阀的卸荷口),实现液压缸15上腔(只有极小部分油液经卸荷阀口回油箱)先卸荷,后通油箱的顺序动作,此时:

@#@@#@主泵1大部分油液→电液压换向阀7→外控顺序阀10→T@#@F、液压缸15活塞快速上行:

@#@@#@液压缸15上腔卸压达到吸入阀11开启的压力值时,外控制顺序阀15关闭,切断主泵1大部分油液→电液换向阀7→外控顺序阀10→T的油路,实现:

@#@@#@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7→液控单向阀13→液压缸15下腔@#@回油路:

@#@液压缸15上腔→吸入阀11→T@#@G、顶出工件:

@#@@#@液压缸15活塞快速上行到位,碰行程开关1XK,1YA断电,电液换向阀7复位,4YA通电,电液换向阀17右位工作@#@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7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17→液压缸16下腔@#@回油路:

@#@液压缸16上腔→电液换向阀17→T@#@H、顶出活塞退回:

@#@3YA通电,4YA断电,电液换向阀17左位工作@#@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7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17→液压缸16有杆腔@#@回油路:

@#@液压缸16无杆腔→电液换向阀17→T@#@K、压边浮动拉伸:

@#@@#@薄板拉伸时,要求顶出液压缸16无杆腔保持一定的压力,以便液压缸16活塞能随液压缸15活塞驱动动模一同下行对薄板进行拉伸,4YA通电,电液压换向阀17右位工作,6YA通电,电磁阀19工作,溢流阀21调节液压缸16无杆腔油垫工作压力。

@#@@#@进油路:

@#@主泵1→电液换向阀7的M型中位→电液换向阀17→液压缸16无杆腔@#@吸油路:

@#@大气压油→电液压换向阀17→填补液压缸16有杆腔的负压空腔@#@设计说明书要求完成:

@#@@#@

(1)、求出液压缸快进、工进、快退推力,绘制快进、工进、快退工作循环图,,绘制快进、工进、快退推力循环图,绘制快进、工进、快退速度循环图及液压系统图;@#@@#@

(2)、确定液压缸结构尺寸,液压泵的流量,系统输入输出功率和系统的效率;@#@@#@(4)、列出液压元件规格表@#@(5)、进行液压系统稳定性校核,确定液压系统工作状态,油液发热升温状态,其中包括油箱体积;@#@@#@(6)、用3#图纸绘制液压系统图。

@#@@#@@#@第二部分、设计参数@#@A、按机床选取工作压力(P×@#@MPa)@#@磨床车、镗、銑珩磨组合机床运输机械拉床、龙门刨@#@<@#@22-42-53-5<@#@7<@#@10@#@B、按负载(牛顿(N))选工作压力(P×@#@MPa)@#@<@#@5×@#@103、5×@#@103-104、104-2×@#@104、2×@#@104-3×@#@104、3×@#@104-5×@#@104、>@#@5×@#@104@#@<@#@0.8-1.01.5-2.02.5-3.03.0-4.04.0-5.0>@#@5.0-7.0@#@C、执行元件的回油背压@#@回油路有节流阀的调速系统:

@#@(0.2~0.5)MPa@#@回油路有背压阀或调速阀的调速系统:

@#@(0.5~1.5)MPa@#@采用辅助泵补油的闭式液压回路:

@#@(1.0~1.5)MPa@#@②、以有杆腔作工作腔时@#@其中@#@@#@式中:

@#@P1为缸工作腔的工作压力,可根据机床类型或负载的大小来确定;@#@Fmax为最大作用负载。

@#@@#@

(2)、活塞杆外径d:

@#@@#@也可根据活塞杆受力状况来确定,@#@受拉力d=0.3~0.5D。

@#@@#@受压及拉pI<5MPa时,d=0.5~0.55D@#@受压及拉5MPa<pI<7MPa时d=0.6~0.7D@#@受压及拉pI>7MPa时d=0.7D@#@(3)、缸筒长度L:

@#@@#@缸筒长度L由最大工作行程长度加上各种结构需要来确定,即:

@#@@#@式中:

@#@为活塞的最大工作行程;@#@B为活塞宽度,一般为(0.6-1)D;@#@A为活塞杆导向长度,取(0.6-1.5)D;@#@M为活塞杆密封长度,由密封方式定;@#@C为其他长度。

@#@@#@一般缸筒的长度最好不超过内径的20倍。

@#@另外,液压缸的结构尺寸还有最小导向长度H。

@#@@#@3、缸筒壁厚校核@#@缸筒壁厚校核。

@#@缸筒壁厚校核时分薄壁和厚壁两种情况,当δ≤D/10时为薄壁,壁厚按下式进行校核:

@#@@#@δ≥@#@式中:

@#@D为缸筒内径;@#@pt为缸筒试验压力,当缸的额定压力Pn≤16MPa时,取Py=1.5pn,Py为液压缸的试验压力;@#@当Pn>16MPa时,取Py=1.25Pn;@#@[σ]为缸筒材料的许用应力,[σ]=σb/n,σb为材料的抗拉强度,n为安全系数,一般取n=5。

@#@@#@当D/<10时为厚壁,缸筒壁厚按下式校核:

@#@@#@在使用式(4-37)、式(4-38)进行校核时,若液压缸缸筒与缸盖采用半环连接,δ应取缸筒壁厚最小处的值。

@#@@#@2、YA32-1000KN型四柱万能液压机设计参数@#@液压系统最高工作压力P=32mPa一般选用P=20-25mPa;@#@@#@主液压缸公称吨位1000KN;@#@@#@主液压缸用于冲压的压制力与回程力之比值为5-10%,塑料制品的压制力与@#@回程力之比为2%;@#@@#@顶出缸公称顶出力取主缸公称吨位的五分之一;@#@@#@顶出缸回程力为主液压缸公称吨位的十五分之一。

@#@@#@行程速度@#@主液压缸快速空行程V=100mm/s@#@工作行程V=10mm/s@#@回程V=80mm/s@#@顶出液压缸顶出行程V=80mm/s@#@回程V=120mm/s@#@3、YA32-3150KN型四柱万能液压机设计参数@#@液压系统最高工作压力P=32mPa一般选用P=20-25mPa;@#@@#@主液压缸公称吨位315吨;@#@@#@主液压缸用于冲压的压制力与回程力之比为5-10%,塑料制品的压制力与回@#@程力之比为2%;@#@@#@顶出缸公称顶出力取主缸公称吨位的五分之一;@#@@#@顶出缸回程力为主液压缸公称吨位的十五分之一。

@#@@#@行程速度@#@主液压缸快速空行程V=100mm/s@#@工作行程V=10mm/s@#@回程V=80mm/s@#@顶出液压缸顶出行程V=80mm/s@#@回程V=120mm/s@#@三、卧式钻镗组合机床、四柱万能压机,液压剪板机的液压系统的性能要求@#@1、主液压缸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可靠的安全可靠工作性能;@#@@#@2、应确保压机主液压缸和顶出液压缸不同时运动,以防发生误动;@#@@#@3、液压系统应有合适的自身安全可靠保护措施;@#@@#@4、液压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压力应检测方便;@#@@#@5、液压系统操作安全方便,省时省力,生产效率高。

@#@@#@四、《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要求@#@1、每班分三组,两人一个课题,按学号分配,擅自更改设计课题无效;@#@@#@2、提倡诚信,反对抄袭,一经查出,零分论处;@#@@#@3、课程设计时间一周,机制0801~0803三个班16周星期3上午8:

@#@30以班为单位上交,机制0804、0805两个班16周星期4上午8:

@#@30以班为单位上交,模具0801~0802两个班15周星期3上午8:

@#@30以班为单位上交,机电0801在15周星期3下午1:

@#@30以班为单位上交,拖延不交,责任自负。

@#@@#@";i:

27;s:

15909:

"PPAP认证工厂检查部门分工@#@一、构件车间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1.1@#@质量记录@#@产品过程控制的各种质量记录。

@#@@#@1.提供产品零部件的焊接、喷漆工序的过程控制及相关工艺参数的记录。

@#@@#@2.提供产品零部件的冷加工工序的过程控制记录。

@#@@#@3.焊接、喷漆用原材料的进货检验记录,材料化验报告单。

@#@@#@4.特殊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记录及上岗证。

@#@@#@5.是否对工装、夹具编制预防性维修计划。

@#@@#@6.提供生产设备的日常保养记录。

@#@@#@1.2@#@生产现场@#@生产现场应符合PPAP认证检查内容。

@#@@#@1.通过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告知员工。

@#@(展板、工作说明及计划、相关程序)@#@2.工装、夹具、设备、量具按规定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存放、标识。

@#@@#@3.保证在现场抽查时,工人能看懂相关图纸、工艺文件。

@#@@#@4.零部件摆放整齐、防护得当、标识清晰、正确。

@#@@#@5.生产现场合格件、不合格品、废品、成品等状态的零部件标识明确、规范。

@#@@#@二、机工车间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2.1@#@质量记录@#@产品过程控制的各种质量记录。

@#@@#@1.提供产品零部件过程控制记录。

@#@如:

@#@首检、巡检等记录。

@#@@#@2.提供产品的原材料的进货检验记录。

@#@材料化验报告单。

@#@@#@3.关键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记录及上岗证。

@#@@#@4.生产设备的日常保养记录。

@#@@#@5.是否对工装、夹具编制预防性维修计划。

@#@@#@2.2@#@生产现场@#@生产现场应符合PPAP认证检查内容。

@#@@#@1.通过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告知员工。

@#@(展板、工作说明及计划、相关程序)@#@2.工装、夹具、设备、量具按规定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存放、标识。

@#@@#@3.保证在现场抽查时,工人能看懂相关图纸、工艺文件。

@#@@#@4.零部件摆放整齐、防护得当、标识清晰、正确。

@#@@#@5.生产现场合格件、不合格品、废品、成品等状态的零部件标识明确、规范。

@#@@#@三、总装车间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3.1@#@质量记录@#@产品过程控制的各种质量记录。

@#@@#@1.产品过程控制的记录。

@#@首件、巡检、试车等记录。

@#@@#@2.关键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记录及上岗证。

@#@@#@3.是否对工装、夹具编制预防性维修计划。

@#@(如有)@#@4.提供规范的产品出厂检验记录。

@#@@#@3.2@#@生产现场@#@生产现场应符合PPAP认证检查内容。

@#@@#@1.通过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告知员工。

@#@(展板、工作说明及计划、相关程序)@#@2.工装、夹具、设备、量具按规定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存放、标识。

@#@@#@3.保证在现场抽查时,工人能看懂相关图纸、工艺文件。

@#@@#@4.零部件摆放整齐、防护得当、标识清晰、正确。

@#@@#@5.生产现场合格件、不合格品、废品、成品等状态的零部件标识明确、规范。

@#@@#@四、开发部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4.1@#@技术资料@#@1.完整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

@#@@#@1.对于开发的新产品,应提供先期质量计划,应包括详细的开发进程表、阶段评审、所用计量器具评审、图纸评审、工艺评审等内容。

@#@@#@2.供应商是否书面记载质量计划方法,是否将预防措施作为质量计划的基础。

@#@@#@3.提供产品一致性控制计划,应含设计、加工、装配、包装全过程。

@#@@#@4.汇总、提供用于产品加工、检验、测量、试验的相关最新国家、行业标准。

@#@@#@5.技术性文件修订是否记录于所有涉及的技术资料。

@#@修订是否按程序规范实施。

@#@@#@6.提供产品原材料的检验指导书。

@#@至少包括:

@#@抽样方法、控制内容及特性、检验依据、方法、计量器具、判定结论等。

@#@@#@7.编制产品的关键零部件清单。

@#@@#@五、工艺部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5.1@#@技术资料@#@1.完整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

@#@@#@1.提供所有产品全套生产所需的各种工艺文件。

@#@如:

@#@工艺过程卡、工序卡、操作指导书、检验卡等。

@#@资料做到完整、详细、统一、规范。

@#@@#@2.图纸、工艺修订按程序执行,修订要规范,需认真填写签字、日期等栏目。

@#@@#@3.提供工艺纪律检查记录及责任界定、纠正措施及验收记录。

@#@@#@4.提供产品一致性控制计划,应涉及设计、加工、装配、包装全过程。

@#@包含:

@#@加工参数,包括责任和频率?

@#@产品参数,包括测量方法?

@#@控制特性?

@#@非常规条件下的实施计划?

@#@。

@#@@#@5.提供对控制特性进行能力分析的相关证明材料,用来判定是否达到要求。

@#@@#@6.对控制特性分析时是否包括短期加工潜力研究和长期加工能力研究方面的内容。

@#@@#@7.在生产加工、工艺控制方面,用到哪些统计方法,提供相关统计资料。

@#@@#@8.提供加工加过程不稳定(失控)和/或无效时,采取更正措施的相关证明文件。

@#@@#@9.通过哪些措施来降低加工过程中的可变性。

@#@具体说明。

@#@@#@10.提供工艺能力分析评价资料(即PPK、CPK)。

@#@@#@11.提供零部件加工、运输、搬运、包装过程中的防护、标识等要求文件。

@#@@#@六、综合部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6.1@#@人力资源@#@1.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能熟记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员工进行抽查。

@#@@#@2.进一步细化完善所有管理人员、操作和检查人员的岗位职责与权限。

@#@提供详细的书面资料。

@#@@#@3.提供相关技术人员、关键特殊工序操作人员岗位技能证书。

@#@@#@4.提供员工培训计划,需包括素质培训、技能培训等内容。

@#@相关培训是否做到全员参与。

@#@@#@5.能简要讲解通过哪些渠道进行员工再教育。

@#@@#@6.新员工培训应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相关内容的培训。

@#@@#@7.提供公司绩效考核相关证明材料。

@#@@#@8.后勤各部门的重要岗位需设有最低能力要求。

@#@如:

@#@教育程度、证照等。

@#@@#@6.2@#@内务管理@#@1.生产区域管理、办公场所管理及安全文明生产管理@#@1.保证厂区内整洁有序。

@#@@#@2.与加工有关的地面应保持清洁(无碎片、油、冷却剂等)。

@#@@#@3.提供安全文明生产程序及相应的内务管理制度。

@#@@#@七、采购部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7.1@#@质量记录@#@合格供方名录、供方调查表、零部件检验报告、进货单等@#@1.能熟记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提供关键件的定期确认报告,提供供应商出具的合格证明及相关检验数据。

@#@证明及数据应有签名或盖章。

@#@@#@3.提供产品零部件首批进货时的样品检验试验报告。

@#@@#@4.提供供方在更改加工方法、加工材料前通知我公司的相关证明文件。

@#@@#@5.提供供方年度供货情况报告。

@#@需进行统计分析。

@#@@#@6.提供对供方进行评价的证明材料。

@#@@#@八、制造部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8.1@#@生产计划@#@1.按要求编制合理的生产计划和相应的采购计划。

@#@@#@1.提供出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的相应记录。

@#@@#@2.能回答如何对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的,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8.2@#@设备管理@#@1.设备日常管理的相关记录。

@#@@#@1.去年通过哪些方式对设备进行升级来提高质量。

@#@提供相关设备升级资料。

@#@如淘汰陈旧设备,购买新先进设备等。

@#@@#@2.是否将预防措施应用于设备管理中。

@#@@#@3.是否有新设备或设备更换的认证系统?

@#@是否将FMEA运用于新设备?

@#@是否定义关键性加工参数?

@#@将新设备投入生产前,是否有方法确保该设备符合要求,对于新设备的最低Ppk需求为多少?

@#@(最低1.67Ppk)。

@#@@#@4.提供设备修理计划,如:

@#@项修、大修计划等。

@#@内容应包括:

@#@维护项目、日程安排、负责人员。

@#@@#@5.对于客户拥有的工具能否将工具现况告知客户,并跟踪其寿命。

@#@@#@8.3@#@仓库管理@#@1.产品及零部件的标识与放置。

@#@@#@1.产品及零部件的标识、放置符合6S管理要求。

@#@@#@2.合格品、不合格品、待检等状态的零部件标识明确、规范。

@#@@#@8.4@#@生产现场@#@仓库及生产现场@#@1.能熟记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在现场应对关键工序进行识别,且必须有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及上岗资格证。

@#@@#@3.原料、在制品在加工、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的状态标识。

@#@@#@4.成品、半成品、不合格品、废品等状态产品的标识。

@#@@#@九、销售部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9.1@#@顾客投诉@#@1.顾客投诉记录。

@#@@#@1.能熟记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提供顾客满意度调查控制程序,列举具体实施措施和目标。

@#@如何达到顾客反馈,需提供相关书面材料。

@#@@#@3、如何对客户的订单变更进行记录、处理。

@#@提供相关资料证明。

@#@@#@4.能回答如何对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的,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十、质管部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10.1@#@程序文件@#@1.完善程序文件汇编及质量手册内容。

@#@@#@1.提供书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文件并能熟记或作答。

@#@@#@2.质量方针是否包含产品和过程控制、客户满意度、员工参与、持续改善等内容。

@#@@#@3.质量目标是否可衡量并进行分解和量化,提供相应书面材料。

@#@@#@4.如何衡量具体工作内容达到质量目标规定要求,提供相关材料证明。

@#@@#@5.介绍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质量成本。

@#@提供书面简要概述材料。

@#@@#@6.检查员的职责与权限中是否包含采取措施防止不合格出现、确认并记录所有产品的质量问题、建议或提供解决方案、验证实施效果、控制不合格品的加工与交付。

@#@@#@7、质量成本主要包含哪些内容,是否有定期的成本分析报告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制定改善计划。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8、是否建立有关持续改善、提升产品质量的文件,是否制定持续改善措施及目标。

@#@@#@9、质量例会需定期召开,至少每季度一次。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0、提供质量手册修订程序,质量手册分发要全而广。

@#@@#@1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进行修订后应及时进行培训,提供相应记录证明。

@#@@#@12、在质量手册中定义关键、特殊过程。

@#@@#@13、应提供用来控制图纸、规范、工艺、工序等变化的程序。

@#@@#@14、是否对供货商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15、提供书面的供货商绩效评分管理办法。

@#@需包含供货目标设定、供货最低标准、绩效评估频次及期限、@#@16、提供合格供方选择与评价程序。

@#@@#@17、提供针对供方的纠正措施程序。

@#@@#@10.2@#@质量记录@#@1.内部质量管理。

@#@@#@1.提供内部质量审核报告材料及采取的纠正措施材料。

@#@要求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性的审核。

@#@@#@2.内部审核能否有效地运用于提高质量,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为提高质量,公司做了哪些经费投入。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4.提供管理评审材料,包含持续改进的措施、纠正预防措施、客户满意程度及反馈、产品性能。

@#@@#@5.管理评审记录是否有改善方面的建议及其实施计划。

@#@@#@6.提供为改善质量管理体系所采取的措施,需提供书面材料。

@#@@#@7.提供原材料检验记录。

@#@至少包括:

@#@零件名称、编号、修订级别、进货数量、日期、检查人姓名、处置方式等。

@#@@#@8.提供材料证明性文件或现场对材料进行测试来核对材料。

@#@@#@9.提供全套质量体系中的记录样本。

@#@@#@10.是否有在加工过程改变、模具改变或生产之前,对首件产品进行检查的规定。

@#@@#@11.检查记录样本内容因包括:

@#@零件加工过程的可识别性、可观察的特征、观察频次、次品数量、种类、型号、日期、检查人等。

@#@@#@12.检查记录是否可追溯到运输,是否可由运输追溯到制造频次,是否由运输追溯到原材料。

@#@@#@13.提供产品的出厂检验质量记录。

@#@@#@10.3@#@检测设备@#@检测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情况。

@#@@#@1、提供检验和测试设备检定或校准记录@#@2、提供所有测量设备的校准、鉴定规程。

@#@@#@3、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至少每年一次。

@#@@#@4、检测设备及计量器具的日常维护保养情况。

@#@@#@5、提供检测设备台账。

@#@@#@6、完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

@#@@#@7、保证检测设备及计量器具在鉴定或校准有效期内。

@#@@#@8、检测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方便识别。

@#@@#@9、对度量研究建立制度。

@#@包括度量研究是否在加工能力研究之前实施,对不满意的结果进行纠正措施实施。

@#@@#@10、保证测量设备的产品误差率控制在30%以下。

@#@@#@11、是否依据适当分辨率选择测量方法。

@#@(误差不超过10%)@#@12、设备的储存和处理是否保护测量设备。

@#@@#@10.4@#@质量问题的处理@#@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通过何种渠道将产品质量的最新变化传递给客户。

@#@@#@2、废品、返工和客户退货能否追溯到操作人员,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是否针对不合格材料的检查建立多重规范的系统。

@#@提供书面程序。

@#@@#@4、不合格原料是否须由客户批准。

@#@能否在交货前告知客户。

@#@@#@5、是否进行缺陷分析,以便进行反馈和采取更正措施。

@#@@#@6、是否针对客户的申诉和/或退货进行分析,以便及时进行反馈和采取更正措施。

@#@@#@7、是否针对不合格原料的管理建立系统。

@#@@#@8、是否明确标示隔离区域堆放不合格原料。

@#@@#@9、返工产品是否需要重新检查。

@#@@#@10、提供内部零部件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及市场质量反馈信息处置记录,形成闭环。

@#@@#@十一、管理层职责@#@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11.1@#@程序文件@#@1.程序文件汇编及质量手册内容。

@#@@#@1.能熟记公司质量方针和本年度质量目标。

@#@@#@2.管理层通过什么方式与各部门进行沟通。

@#@将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等信息传达到各部门。

@#@提供相关沟通、传达的相关材料。

@#@@#@3.管理层能正确解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内容并传递到各部门进行实施。

@#@@#@4.公司领导层制定决策时,是否向员工征求意见,提供相应的建议计划及员工认同证明材料。

@#@@#@5.介绍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质量成本。

@#@提供书面简要概述材料。

@#@@#@注:

@#@1、请各相关部门结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完善以上内容。

@#@@#@2、以上项目完成时间为2011-6-8,6月8日后将组织一次内部检查。

@#@@#@质量管理部2011-5-25@#@";i:

28;s:

1133:

"比如有一个压力变送器输入20kp--800kp,输出0—10V信号给PLC,然后PLC把0-10V转换为0-4000数字信号,现在要在PLC程序里实现把20Kp—800KP转换为20-800后直接在触摸屏上显示,可以这样实现,@#@一种方法调整模拟量增益与偏置,@#@另外一种方法自己在程序里用公式转换@#@首先用(4000-0)/(800-20)=5.128,@#@然后用800乘以5.128等于4102,再用4102-102=4000,@#@这样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公式,以三菱FX为例,当D0为模拟量通道直接写进数范围是0-2000.那么就可以用(D0+K102)/5.128=D1,那么D1就对应20-800,这样就可以直接在触摸屏上显示。

@#@@#@因为在三菱FX-PLC里5.128无法表示,可以把(D0+K102)先乘以K100后在除以K512,这样换算的精度就提高了。

@#@@#@如果还想提高精度可以把(D0+K102)先乘以K1000后,再除以K5128,这样换算的精度就更高了。

@#@@#@这是D0等于0时,0V信号输入,D34等于20。

@#@@#@这是D0等于2000时,5V信号输入,D34等于409。

@#@@#@这是D0等于4000时,10V信号输入,D34等于800。

@#@@#@";i:

29;s:

12244:

"@#@ZLDG型6头流量式自动灌装机@#@一、产品说明@#@整机采用一体化设计,采用台湾产永宏PLC、高精度光电、触摸屏等高质量元件,系统操作、调整方便,人机界面友好,利用新颖的自动控制技术,以实现较高精度灌装。

@#@@#@1、特点@#@*灌装范围大。

@#@*灌装精度高。

@#@*结构紧凑,机体尺寸小。

@#@*灌装量调整用实际测量修正法,数字显示控制。

@#@*操作简便,清洗、维修方便,维护成本低。

@#@@#@*采用自行研发设计的新型灌装头,有效防滴漏同时实现可调伞面消泡灌装。

@#@*定位控制系统可有效防止光电误计数。

@#@*单气缸稳定下潜、瓶口有效定位。

@#@@#@*下潜复位停顿控制系统可有效防止灌装量大时液体溢出。

@#@下潜机构上升下降有电机自动控制,节省人力,提高控制精度。

@#@@#@2、技术参数@#@灌装范围0.5~5L灌装精度≤5‰气源压力>@#@0.6MPa工作压力≥0.5MPa耗气量1L/min电源电压3/NAC380V/220V@#@使用功率1kW主要人机操作界面如下。

@#@@#@注意:

@#@必须确保本设备单独使用一个三相四线断路器。

@#@@#@二、操作说明@#@1、初始界面@#@1、触摸屏监控主画面@#@监控主画面可以直观的实时监控PLC控制器所有动作,并附加有模拟设备实际运行的部分动画,进出门显示当前瓶数。

@#@@#@◆当补液30S后仍未补满,提示补液时间过长故障。

@#@@#@◆在运行时如需手动操作,可随时进行手动的进瓶与出瓶。

@#@@#@◆停止按钮同面板上的急停按钮功能相同。

@#@@#@◆当前灌量显示当前正在灌装的数量。

@#@@#@◆班产量的计数范围超过9999万,归零按钮可将计数归零。

@#@@#@◆万年历功能。

@#@@#@◆通讯连接指示,当右下角动画正常时说明通讯连接正常,动画停止说明通讯连接故障。

@#@@#@◆输送带显示当前切换开关的位置信息,当无显示时说明当前输送带停止状态(切换开关中间位置)。

@#@@#@◆下潜复位状态显示。

@#@@#@2、主要可调整参数画面@#@其意义如下:

@#@@#@上升防滴时间:

@#@下潜机构复位所需的时间,灌装结束后延迟一段时间,抱紧不松开,此时间可有效的防止滴液。

@#@@#@下潜时间:

@#@下潜机构动作所需的时间。

@#@@#@松开延时:

@#@下潜机构复位后,抱紧机构松开的延时。

@#@@#@下潜延时:

@#@抱紧结束与下潜动作开始间的时间,此时间可防止灌装瓶子不到位下潜机构便开始下潜的情况。

@#@@#@间隔时间:

@#@灌装好的实瓶的尾瓶与进的空瓶的首瓶间的距离,调整此参数要注意在空瓶到达后门位置之前,后门要关闭,此时间可增加设备的工作效率。

@#@(注意当使用灌装容器光电定位系统时,此时间应大于出瓶定位的时间)@#@定口延时:

@#@指在进瓶计数完成后瓶口定位机构动作的延时时间,此时间的意义为关门给瓶子一定的稳定时间,抱紧延时的单位为0.1S。

@#@@#@进出门延时:

@#@指光电计数后关门所需要的延时(当设定为定位系统工作状态时,此时间参数失效)。

@#@@#@瓶数调整:

@#@在更换瓶型或其他情况下需要对所灌装的头数进行调整,在触摸屏更改后只需调整灌装头位置即可,通过更改此参数可以实现光电计数数量的变更。

@#@(当使用光眼定位系统工作时此参数失效)@#@压盖延时:

@#@压盖机构感应到光电信号后开始下压动作的延时时间。

@#@@#@压盖时间:

@#@压盖机构下压机构的动作时间。

@#@@#@回吸时间:

@#@指设备单个轮次完成后,进行回吸防滴的执行时间(此机型不具备)。

@#@@#@其他为系统关键设定,请勿随便更改。

@#@@#@3、单头灌量设定画面@#@灌量计算公式如下:

@#@@#@理想灌装参数=现在灌装参数*理想量/现在量@#@如:

@#@需要生产300ml规格,现在的参数457,现在测量的量214ml,代@#@公计算:

@#@灌装参数=(457/214)*300=640.65四舍五入得641,将此参数设定即可。

@#@@#@输入全部变更的数量,按确定后系统所有灌装量参数将全部变更,此参数一般在初次使用系统时使用。

@#@@#@系统共设置了五组储存参数,供用户方便的更换灌装瓶型与灌量。

@#@@#@将日常参数储存后,在需要时只需按读取即可。

@#@@#@当然由于系统有误差校正模块,在试灌装运行时,可以随意输入部分时间参数,然后在误差校正画面把实际灌量量输入系统,再输入新灌量,按开始整定,此灌装参数将自动整定到所需的灌装量上来,也可能略有误差,为物料密度误差,也就是说测量基准是重量,但系统灌装的基准是体积。

@#@(为保证灌装精度建议至少每月校正一次)@#@4、灌装参数校正画面@#@设备在初次运行或者运行一段时间后,可实际测量一下各个头的真实灌量并输入(单位克或者毫升),然后输入想要达到的指标灌量,并按“开始整定”,系统将自动计算各个灌装头达到用户需要灌量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并写入储存器,精度在1ml。

@#@当然,如果误差很小,也可以通过单个的计算手工填入灌量部分窗口。

@#@@#@输入完毕后输入新灌量,单击开始整定,系统将各头的当前灌量复位为新输入灌量。

@#@@#@在更改灌装数量时也可使用此组参数进行灌装量的变更。

@#@@#@如:

@#@当前灌量为500毫升,实测灌量为510毫升,可在相应的头输入510,然后按下“开始整定”,需要根据实际设定。

@#@@#@其他见单头灌量设定画面的说明。

@#@@#@5、设置画面:

@#@@#@灌装模式可以分为下潜模式与非下潜模式,顾名思义用户可以根据灌装瓶型与灌装物料特性选择,可以根据物料情况进行灵活设定。

@#@@#@补液开关:

@#@当正常补液时,灌装机自动运行一个循环,液体箱补充一次液体,并保持一定的液位;@#@@#@当不补液为在系统最后的物料灌装时使用,此时为不浪费液体箱中的物料,允许将物料灌完,但注意此时的灌装量将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使用者可以通过人工自行补充。

@#@@#@灌装头开关:

@#@通过灌装头开关的设置可以将单个的头启用或者不启用。

@#@注意:

@#@此组开关停机不复位,必须进行手动复位。

@#@@#@进出瓶模式:

@#@@#@◆计数时进出瓶传感器正常计数进瓶(灌装时,传感器指示灯灭),需仔细调整进出瓶传感器使之运行计数准确;@#@@#@◆当进出瓶模式为定位时(灌装时传感器指示灯亮,进瓶传感器应在1号头瓶子位置,出瓶传感器应在10号头瓶子位置),系统将根据进瓶情况定位运行,此时不需准确调整进出瓶传感器,但要求进出瓶传感器必须能感应灌装瓶型(在瓶子移动时光电指示闪动,在瓶子静止时光电指示亮),同时要求进出定位的时间应不小于1.5秒,不大于系统间隔时间。

@#@此参数可根据输送带速度进行粗略调整。

@#@@#@6、手动操作画面@#@必须首先将手动/自动开关切换到手动位置。

@#@@#@手动操作在设备调整时可调整机器下潜位置、灌装量等(调试设备时使用),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可迅速应付意外情况。

@#@@#@整机清洗:

@#@当更换灌装物料时,使用整机清洗功能,系统将同时将补液及各个灌装头打开,此时可以使用清水或其他物料冲洗整个液体管路,注意:

@#@所有灌装头将自动打开,应做好防浅措施。

@#@@#@单阀调整在调整设备或设备更换灌装物料时使用,单击灌装头将自动打开或者关闭,手动自动切换后复位。

@#@@#@补液切换开关:

@#@当不补液时,系统不自动添加物料而灌装。

@#@@#@7、其他设定@#@下潜模式:

@#@用于切换下潜灌装或者不下潜灌装两种模式。

@#@@#@故障检测开关:

@#@当打开时系统对下潜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并出现异常是停机复位,以防止故障扩大。

@#@当关闭时,故障检测功能失效。

@#@@#@班产归零开关:

@#@用于将系统记录的班产量置零。

@#@@#@定口开关、压盖开关、回吸开关,当设备不具备该功能时请关闭。

@#@@#@灌装时间全部变更:

@#@将6个头的灌装量同时植入一个固定的数值,正常使用过程中请慎用。

@#@@#@三、一般故障处理@#@序号@#@故障内容@#@处理方式@#@1@#@光电不计数@#@1、用手遮挡光电并调整光电后端的灵敏度旋钮螺丝发射端看光电黄灯是否闪烁,如不闪烁看反射板位置是否对其光电发射端,如正常看PLC运行切换开关是否未合上,如未合上将其合至RUN位置。

@#@如仍有故障一般为光电损坏,请联系厂家更换。

@#@@#@2、在进行完1项调整后可进行灌装瓶型的调试,将待灌装的瓶子在输送带上来回移动看光电是否闪动正常,如不正常,直至调节正常为止。

@#@@#@2@#@光电计数不准确@#@1、计数模式:

@#@适当调整光电左右,上下位置,可拿若干所生产瓶子在输送带来回移动看屏幕计数是否准确,直至调整准确;@#@如若干次仍无法调整准确,请咨询公司技术人员设备所配光电是否适合于所生产瓶型,如不适合,更换。

@#@@#@2、定位模式:

@#@首先进行粗略的计数调试,然后定位调整,具体见上所述。

@#@@#@3@#@设备主电源送电后屏幕不亮@#@查看保险是否烧断,断路器是否未合上,如保险烧断请按保险规格更换。

@#@@#@4@#@触摸屏出现通讯错误@#@首先查看车间内环境是否有强干扰源(如高频等),如没有查看数据线的接口处是否松动,如松动可断电后用单手轻轻结实,如仍出现通讯错误请联系厂方更换。

@#@@#@5@#@进出瓶气缸关门时经常打碎瓶子@#@计数模式:

@#@调整进出关门延时,可根据生产瓶型的大小将时间调大或调小,同时可调整进出门光电的水平位置和进门气缸的关门气路调节阀。

@#@@#@定位模式:

@#@调整定位时间与气缸动作速度。

@#@@#@6@#@下潜装置下潜时经常对不准瓶口@#@设备断电后,根据生产瓶型的大小精确的调整进出门间距,注意中间排列的瓶子不应太紧或太松,然后正冲各瓶口精确调整定口机构的位置。

@#@@#@7@#@装置不下潜@#@看触摸屏主画面是否为下潜模式,如是,测量下潜电磁阀是否动作,如未动作,查看是否损坏,如损坏更换。

@#@@#@8@#@灌装计量误差太大@#@一般为补液不足或者滴漏的故障现象,补液不足,请增大进液流量流速,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

@#@滴漏请检查管路是否有漏气的地方@#@9@#@设备动作速度慢同时灌装误差大@#@检查供气压力是否达到设备要求的标准,或是否有漏气现象。

@#@@#@10@#@设备漏电@#@看设备是否有有效的接地,主电源开关我们一般建议使用6A左右的高灵敏度漏电保护器,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设备的安全性。

@#@@#@四、设备操作流程@#@五、设备调试@#@1、光电计数调试@#@适当调整光电左右,上下位置,可拿若干所生产瓶子在输送带来回移动看屏幕计数是否准确,并调整光电后端灵敏度旋钮螺丝,直至调整准确。

@#@@#@2、灌装头工位调试@#@按上升或者下降调整下潜机构的位置,根据生产瓶型的大小精确的调整进出门间距,注意中间排列的瓶子不应太紧或太松,然后正冲各瓶口精确调整下潜杆、瓶口定位机构与瓶口的位置,注意不要防碍光电的计数。

@#@@#@3、各时间参数调试@#@参见以上部分对各参数的定义适当调整。

@#@@#@4、复位停顿模式@#@按说明书要求设定好与复位停顿相关的参数,并调整下潜气缸的感应开关,以确定停顿位置,注意停顿位置不可过于靠上。

@#@@#@13@#@";i:

30;s: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