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部工作流程表格文件下载.xls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0368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XLS 页数:1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部工作流程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部工作流程表格文件下载.xls

《设计部工作流程表格文件下载.xl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部工作流程表格文件下载.xls(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设计部工作流程表格文件下载.xls

a:

35:

{i:

0;s:

20879:

"倒闸操作管理标准实施细则@#@1目的@#@为了正确实现黄陵矿业煤矸石发电有限公司(2×@#@300MW)(以下简称公司)电气设备状态的改变和转换,确保电厂设备及人身安全,实现发电厂和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减少在倒闸操作过程中操作指令传达和执行过程中所造成的人为失误,特制定本细则。

@#@@#@2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公司发电运行部运行操作人员的电气操作及运行管理人员。

@#@@#@3引用文件及关联制度@#@3.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及变电所电气部分)。

@#@@#@3.2《操作票管理标准实施细则》@#@4专业术语及定义@#@4.1电气设备的倒闸操作电气设备分为运行、备用(热备用、冷备用)、检修三种状态。

@#@电气设备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操作过程,称为倒闸操作。

@#@@#@4.2电气设备的倒闸操作包括@#@4.2.1电力线路的停、送电操作。

@#@@#@4.2.2电力变压器的停、送电操作。

@#@@#@4.2.3发电机起动、并列、解列操作。

@#@@#@4.2.4网络的合环与解环。

@#@@#@4.2.5母线接线方式的改变。

@#@@#@4.2.6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改变。

@#@@#@4.2.7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使用状态的改变。

@#@@#@4.2.8接地线的安装与拆除。

@#@@#@4.2.9直流系统的操作。

@#@@#@4.2.10高低压电动机的停送电操作。

@#@@#@5执行程序@#@5.1电气倒闸操作票一般要求,填写、审核、汇报、保存程序按照《操作票管理标准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5.2倒闸操作的特殊要求@#@5.2.1倒闸操作必须由两人执行,对设备熟悉者作为监护人。

@#@特别重要和复杂的倒闸操作应由熟练的值班员操作,值长或值班负责人监护。

@#@@#@5.2.2操作人、监护人因故脱离生产现场超过三个月者,若需要回到原岗位工作,必须经过安全监察部、发电运行部重新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5.2.3监护人不可代替操作人操作,必须认真负责,始终进行监护。

@#@@#@5.2.4一个操作任务在执行过程中,不得更换监护人和操作人,只有在结束一个操作任务后才能更换人。

@#@@#@5.2.5雷电时禁止进行室外倒闸操作。

@#@@#@5.2.6电气设备停电后(包括事故停电),在未拉开有关隔离开关和做好安全措施以前,都不得触及设备或进入遮拦,以防突然来电。

@#@@#@5.2.7在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为及时解救触电人员,可以不经许可,自行断开有关设备的电源,但事后必须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

@#@@#@5.2.8停电拉闸操作必须按照断路器—负荷侧隔离开关—母线侧隔离开关的顺序依次操作;@#@送电合闸操作应按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

@#@严防带负荷拉合刀闸。

@#@@#@5.2.9为防止误操作,高压电气设备的防误闭锁装置按规定使用,不得随意退出或解锁。

@#@在事故情况下由值长许可使用,值长做好记录并汇报有关领导,完毕后补签有关手续,闭锁装置损坏或失灵时,应认真检查,在确认装置有问题,经值长、发电运行部电气专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公司总工程师同意后,方可解锁,并履行有关手续。

@#@@#@5.2.10验电时必须用电压等级合适而且合格的验电器,在检修设备进出线两侧各相分别验电。

@#@验电前,应用信号发生器检验,确认验电器良好。

@#@高压验电必须戴绝缘手套。

@#@验电后,应用信号发生器检验,确认验电器良好。

@#@@#@5.2.11回路中未装设开关时,允许用刀闸进行下列操作:

@#@@#@5.2.11.1拉合无故障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

@#@@#@5.2.11.2拉合励磁电流不超过2A的无故障空载变压器。

@#@@#@5.2.11.3拉合电容电流不超过5A的无故障空载线路。

@#@@#@5.2.11.4拉合无故障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刀闸。

@#@@#@5.2.11.5拉合6KV及以下、电流在70A以下的环流均衡电流。

@#@@#@5.2.11.6与开关并联的旁路刀闸,当开关在合闸状态时,可拉合该开关的旁路刀闸。

@#@但开关应闭锁分闸。

@#@@#@5.2.12变压器停送电顺序:

@#@@#@5.2.12.1单电源变压器停电时,应先断开负荷侧开关,再断开电源侧开关,最后再拉开各侧刀闸。

@#@送电操作顺序与停电时相反。

@#@@#@5.2.12.2双电源变压器停电时,先断开低压侧开关,再断开中压侧开关,然后断开高压侧开关,最后拉开各侧刀闸;@#@送电操作顺序与停电时相反。

@#@@#@5.2.13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投退或改变定值,应按照调度规程和现场实际规定执行。

@#@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投退应根据一次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进行。

@#@@#@5.2.14在倒闸操作中,若发现误拉刀闸,严禁将此刀闸立即合入。

@#@若误合刀闸,严禁立即将此刀闸拉开。

@#@只有将此回路的开关断开后,才可重新操作刀闸。

@#@@#@5.2.15装设接地线可使断开电源的设备残余电荷由接地线泄入大地,是防止工作地点突然来电时保护工作人员安全的可靠的安全措施。

@#@装拆接地线必须由两人进行。

@#@装设时,应戴绝缘手套,先装接地一端,后装设备导体端;@#@拆除时顺序相反,并记录装设地点和编号。

@#@@#@5.2.16倒闸操作前必须考虑:

@#@@#@5.2.16.1系统间的同期性。

@#@@#@5.2.16.2系统运行方式,负荷的合理性。

@#@@#@5.2.16.3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合理性。

@#@@#@5.2.16.4做好事故预想。

@#@@#@5.3倒闸操作的工作程序@#@5.3.1发布和接受操作任务:

@#@@#@5.3.1.1值长根据检修申请和上级调度指令安排运行方式,在下达进行倒闸操作命令前,必须按规定核对系统图。

@#@审核无误后,应将操作任务下达给值班负责人,由值班负责人下令填写操作票。

@#@在使用电话下达操作任务时,双方应互报姓名使用调度术语。

@#@有关通话内容应录音。

@#@有双重名称的设备,在下达操作任务时,必须使用双重编号。

@#@受令人接受任务时,经复诵无误后,将操作任务记入运行记录本内。

@#@@#@5.3.1.2值班负责人接收操作任务后,根据操作任务的需要,指派合格的监护人和操作人。

@#@根据当时的运行方式和设备状态全面详细地向他们布置操作任务,交待安全注意事项。

@#@@#@5.3.1.3如符合下达口头指令条件,可下达口头指令并记录入值班记录本内。

@#@@#@5.3.2操作指令的发布和接受:

@#@@#@5.3.2.1值长或值班负责人应根据需要和操作准备情况,及时下达操作执行指令。

@#@注:

@#@指令分为单项指令和综合指令,实际操作中,凡不需要其他单位直接配合的操作,可采取综合指令。

@#@凡一个操作任务涉及其他厂、站,应采取一项或多项指令,执行后,立即汇报执行结果,得到许可后,方能继续下令操作的方式。

@#@@#@5.3.2.2当监护人接到下达操作执行指令时,必须重复指令。

@#@得到发令人许可后,才可以进行操作。

@#@@#@5.3.3进行倒闸操作:

@#@@#@5.3.3.1操作中必须按操作票所列项目顺序依次进行操作。

@#@禁止跳项、倒项、添项、漏项,进行与操作任务无关的工作。

@#@@#@5.3.3.2在进行每项操作时,监护人、操作人应首先共同核对设备的名称、编号、位置和运用状态。

@#@经核对无误后,操作人站好位置,准备操作。

@#@@#@5.3.3.3进行每项操作时,由监护人按操作项目内容高声唱票,操作人接令后再次核对设备名称、编号无误后,手指被操作设备高声复诵,监护人确认复诵无误后,再次核对设备名称和编号位置正确,发出操作指令,操作人经三秒思考后,方可执行操作。

@#@@#@5.3.3.4进行每项操作时操作人必须在监护下认真检查操作质量,操作完成后经检查无误后,监护人立即在该操作项目左侧记号栏内打“√”。

@#@@#@5.3.3.5在操作中,无论监护人、操作人对操作发生疑问或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不准擅自更改操作票,不得随意解除闭锁装置,若有疑问或异常,必须立即向值长和值班负责人汇报,待将疑问或异常消除后,可根据情况按下列方法执行:

@#@@#@

(1)疑问或异常不是操作票上或操作中的问题,不影响系统或其他工作的安全,经值班负责人许可后,可继续操作。

@#@@#@

(2)如果操作票无差错,根据值班负责人或值长的命令执行。

@#@@#@(3)如果操作票本身有错误,原票停止执行,按照现场实际情况重新填写操作票,再次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操作。

@#@@#@(4)如果因操作不当或错误而发生异常时,应等候值班负责人或值长命令执行。

@#@@#@5.3.3.6全部操作项目进行完毕,监护人、操作人应共同进行一次审查,以防漏项、错项;@#@检查完毕后由监护人向发令人汇报操作完毕情况及操作完毕时间,将操作完毕时间记入操作票内,并由监护人履行操作票的登记手续。

@#@@#@5.4倒闸操作的技术原则@#@5.4.1对刀闸操作的技术要求@#@5.4.1.1装卸高压熔断器,应戴护目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使用绝缘夹钳,并站在绝缘垫或绝缘台上。

@#@@#@5.4.1.2停电拉闸操作必须按照断路器→负荷侧隔离开关→母线侧隔离开关的顺序依次操作;@#@送电合闸操作应按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

@#@严防带负荷拉合刀闸。

@#@@#@5.4.1.3为防止误操作,高压电气设备的防误闭锁装置按规定使用,不经值班调度员或值长允许,不得退出或解锁。

@#@发现闭锁装置损坏或失灵时,应认真检查,在确认装置有问题,经值长同意后,方可解锁。

@#@@#@5.4.1.4用绝缘棒拉合隔离开关或经传动机构拉合隔离开关和断路器,均应带绝缘手套。

@#@雨天操作室外高压设备时,绝缘棒应有防雨罩,应穿绝缘靴。

@#@@#@5.4.1.5验电时必须用电压等级合适而且合格的验电器,在检修设备进出线两侧各相分别验电。

@#@验电前,应在有电设备上进行试验,确认验电器良好。

@#@高压验电必须戴绝缘手套。

@#@验电后,应在有电设备上进行试验,确认验电器良好。

@#@@#@5.4.1.6回路中未装设开关时,允许用刀闸进行下列操作:

@#@@#@

(1)拉合无故障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

@#@@#@

(2)拉合励磁电流不超过2A的无故障空载变压器。

@#@@#@(3)拉合电容电流不超过5A的无故障空载线路。

@#@@#@(4)拉合无故障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刀闸。

@#@@#@(5)拉合6KV及以下、电流在70A以下的环流均衡电流。

@#@@#@(6)与开关并联的旁路刀闸,当开关在合闸状态时,可拉合该开关的旁路刀闸,但开关应闭锁分闸。

@#@@#@5.4.1.7变压器停送电顺序:

@#@@#@

(1)单电源变压器。

@#@停电时,应先断开负荷侧开关,再断开电源侧开关,最后再拉开各侧刀闸。

@#@送电操作顺序与停电时相反。

@#@@#@

(2)双电源变压器。

@#@停电时,先断开低压侧开关,再断开中压侧开关,然后断开高压侧开关,最后拉开各侧刀闸。

@#@送电操作顺序与停电时相反。

@#@@#@5.4.1.8投入或断开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电压为220KV及以上的变压器,应将中性点接地,以防静电感应引起传递过电压。

@#@@#@5.4.1.9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投退或改变定值,应按照调度规程和现场实际规定执行。

@#@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投退应根据一次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

@#@@#@5.4.1.10在倒闸操作中,若发现误拉刀闸,严禁将此刀闸立即合入。

@#@若误合刀闸,严禁立即将此刀闸拉开。

@#@只能将此回路的开关断开后,才可重新操作刀闸。

@#@@#@5.4.1.11装设接地线。

@#@可使断开电源的设备残余电荷由接地线泄入大地,是防止工作地点突然来电时保护工作人员安全可靠的安全措施。

@#@装拆接地线必须由两人进行。

@#@装设时,应戴绝缘手套,先装接地一端,后装设备导体端;@#@拆除时顺序相反,并记录装设地点和编号。

@#@@#@5.4.1.12倒闸操作前必须考虑:

@#@@#@

(1)系统间的同期性。

@#@@#@

(2)系统运行方式,负荷的合理性。

@#@@#@(3)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合理性。

@#@@#@(4)做好事故预想。

@#@@#@5.4.2对高压开关的要求@#@5.4.2.1断路器基本性能参数必须满足装设地点的运行工况并留有适当裕度,而且应标有基本参数等内容的制造厂铭牌。

@#@@#@5.4.2.2断路器的分、合闸就地指示器应易于工作人员观察且指示正确。

@#@@#@5.4.2.3每台断路器都应有运行编号和设备名称。

@#@@#@5.4.2.4断路器接地金属外壳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接地线的截面积要符合安全规程要求,并且接触良好。

@#@@#@5.4.2.5断路器外露相的带电部分应有明显的相位油漆标示。

@#@@#@5.4.2.6断路器机构箱应有防漏雨、防尘、防潮、防小动物进入及通风措施,液压与气压机构应有加热装置。

@#@@#@5.4.2.7断路器及附属设备应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运行,正常运行时,不应超过规定的允许值。

@#@@#@5.4.2.8断路器就地事故打闸装置完好。

@#@@#@5.4.2.9电气装置“五防”功能良好,隔离闭锁装置齐全,标志正确。

@#@@#@5.4.2.10断路器投运的检查:

@#@@#@

(1)新装或大修后的断路器,投运前必须验收合格。

@#@@#@

(2)断路器投运前应收回所属系统、设备的所有电气、热机工作票(首次投运应有可投运的质量检查报告),拆除临时安全措施,恢复常设遮拦和标示牌,拉开所属系统接地刀闸(拆除接地线)。

@#@@#@(3)投运设备各部位清洁、无杂物、无接地、无短路,各接头牢固,接触良好。

@#@@#@(4)闭锁装置良好,防误闭锁装置能正常使用。

@#@@#@(5)开关操动机构良好,无漏油,无卡涩,油压、气压正常。

@#@@#@(6)开关的灭弧介质参数如油位、气压等合格,油色正常。

@#@@#@(7)保护及自动装置投入正确。

@#@@#@(8)开关(刀闸)的拉、(合)闸试验正常。

@#@@#@(9)无论任何情况,在进行各种开关操作前,监护人、操作人应检查要操作的设备运行正常。

@#@@#@5.4.2.11下列情况,禁止将设备投入运行:

@#@@#@

(1)无主保护设备。

@#@@#@

(2)电气试验不合格设备。

@#@@#@(3)开关机构拒绝跳闸的设备。

@#@@#@(4)开关事故跳闸次数超过规定值,油质碳化或喷油严重。

@#@@#@(5)SF6开关的压力超过规定值。

@#@@#@(6)主保护动作,未查明原因,未消除故障。

@#@@#@5.4.2.12断路器的操作:

@#@@#@

(1)除紧急情况外,断路器、隔离刀闸及接地刀闸的操作必须填写操作票或命令卡。

@#@必须得到值长的许可才能进行系统电源网络开关操作(检修、调试人员在未得到值班负责人或值长的许可时,禁止操作、传动检修的开关)。

@#@@#@

(2)断路器及隔离刀闸的操作应当由操作人、监护人在主控室或就地进行操作。

@#@在正常情况下,有远方控制的设备应在远方进行操作。

@#@@#@(3)紧急情况下,值班人员可先处理事故。

@#@然后立即向值长和相关领导汇报事故情况及处理结果。

@#@@#@(4)在开关操作指令发出及接收时,发令者和接令人双方应互通姓名及操作时间。

@#@所有的操作命令应由双方互相核对确认无误后执行。

@#@@#@(5)在任何情况下,所有的开关操作都必须做好记录。

@#@@#@(6)操作中应同时监视有关电压、电流、功率等表记的指示及红绿灯的变化。

@#@@#@(7)监护人、操作人进行操作的程序:

@#@@#@a.对照模拟盘预演,在实际操作前验证操作票所列内容的正确性。

@#@@#@b.操作前,操作人、监护人应认真研究操作的顺序并考虑其对电网及电气系统产生的影响。

@#@如有疑问,应与值长或值班负责人进行分析,询问清楚、确认无误后再执行。

@#@@#@c.操作按操作票顺序执行,不能有任何不合理的延误。

@#@监护人必须监护整个操作过程,任何操作不能失去监护。

@#@@#@d.如果监护人、操作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执行操作(如开关失灵等原因),应立即汇报值班负责人、值长,经同意暂停操作,并在操作票中注明原因,取消操作,联系有关人员处理。

@#@当处理工作完成后再向值长申请重新操作。

@#@@#@e.操作人、监护人应带好操作票或(命令卡),严格执行操作方法,操作完成后,应进行检查无误后,在操作票或命令卡上做好标记。

@#@@#@f.在控制室操作盘或就地操作盘进行接地开关的操作后,应就地确认其分、合闸实际状态。

@#@@#@g.在控制室操作盘或就地操作盘进行断路器或开关操作后,应确认其位置、状态。

@#@通过观察一些相关的指示,如指示设备状态的不同颜色的灯光,模拟盘上的信号灯,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的读数等现象来判断是否为合理的运行方式。

@#@@#@h.有关操作任务完成后,监护人、操作人应立即向值班负责人或值长汇报操作执行情况及时间,并进行详细检查。

@#@@#@i.在确认操作完成时,监护人、操作人应向值班负责人汇报其姓名和操作任务及操作完成时间,值班负责人向值长汇报操作完成时间及内容。

@#@值长向调度汇报其姓名及操作时间、内容,调度、值长双方重复核对,以避免发生错误。

@#@@#@j.高压断路器、刀闸操作时值班员必须精神高度集中,保证操作准确无误。

@#@@#@k.高压断路器、刀闸隔离装置在闭锁、解锁时,要进行登记,并建立锁具使用台账。

@#@@#@l.对使用微机五防装置的高压开关,要严格按照电脑程序进行操作,不得使用解锁钥匙,解锁钥匙要封存保管,不得已时,要经过总工程师批准才能使用,并建立使用台帐。

@#@@#@5.4.2.13断路器运行中的检查项目:

@#@@#@

(1)设备各部清洁、无杂物,瓷瓶、套管无裂纹及闪络痕迹。

@#@@#@

(2)各部接合面螺丝紧固,接触良好,无发热、变色。

@#@@#@(3)充油设备油色、油位正常,无渗漏油。

@#@@#@(4)设备各部无放电迹象。

@#@@#@(5)SF6开关气压正常。

@#@@#@(6)各开关位置指示器指示正常。

@#@@#@(7)配电柜门关好。

@#@@#@(8)常设遮拦、标示牌、设备标志完好。

@#@@#@(9)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阻波器运行良好,无异常声响。

@#@@#@(10)油开关切断故障电流后,应检查其喷油和油位、油色情况。

@#@@#@5.4.2.14断路器合不上闸的处理:

@#@@#@

(1)首先根据表计摆动和保护动作情况,判断是否因一次回路故障引起。

@#@@#@

(2)检查控制、动力电源是否良好。

@#@@#@(3)检查合闸时间是否过短。

@#@@#@(4)检查断路器是否出现了闭锁合闸的因素。

@#@@#@(5)检查断路器的机构是否卡涩。

@#@@#@(6)检查是否为直流操作电压过低。

@#@@#@(7)检查断路器的联锁装置投入是否正确。

@#@@#@(8)检查断路器的储能是否良好。

@#@@#@(9)检查断路器的合闸逻辑条件是否满足。

@#@@#@(10)检查继电保护装置是否复归。

@#@@#@5.4.2.15断路器断不开的处理:

@#@@#@

(1)在事故情况下,断路器跳不开时,应手动拉开事故设备的断路器,如果手动拉不开时,则应拉开上一级断路器。

@#@@#@

(2)正常操作时,可以进行如下检查:

@#@@#@a.操作电源是否良好。

@#@@#@b.操作电压是否过低。

@#@@#@c.储能是否良好,机构有无卡涩。

@#@@#@d.断路器有无闭锁跳闸的因素。

@#@@#@e.断路器的拉闸逻辑条件是否满足。

@#@@#@f.经过上述检查仍然不能排除故障,则应手动就地打跳断路器,但应注意断路器有闭锁掉闸的因素存在时严禁打跳。

@#@@#@5.4.2.16断路器在下述条件时实施紧停:

@#@@#@

(1)断路器的接头熔化。

@#@@#@

(2)断路器着火。

@#@@#@(3)断路器发生爆炸。

@#@@#@(4)断路器发生闪络、放电。

@#@@#@(5)发生威胁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

@#@@#@6职责@#@本细则负责人由公司发电运行部部长担任,负责全面制定、实施及贯彻执行本细则,监督本细则的正确有效执行。

@#@@#@";i:

1;s:

11512:

"附件六:

@#@ PHDI房产技术条件@#@@#@ 甲方向乙方无偿提供下述满足乙方技术需求的房产条件,甲方应保证乙方可以方@#@便地进行以下设施的安装、清淘、检查、维修等,(除不文明施工造成外)如有邻里纠纷或投诉由甲方负责协调。

@#@@#@1、供电:

@#@@#@由甲方无偿提供380/220V、50HZ、220KW供电量(北方地区要求280KW)至至乙方租赁区域内供乙方使用,电缆选用YJV4*240+1*120或2根YJV4*120+1*70或2根VV4*150+1*95,一路入户,由甲方接至乙方租赁区域内乙方指定位置并预留5米(甲方需预先告知乙方为乙方敷设的电缆的走向);@#@主进开关整定值500A;@#@@#@冬季室外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0°@#@C,甲方无偿提供供电功率380/220V、50HZ、300KW三相动力电及电缆至乙方租赁区域内供乙方使用,电缆选用2根YJV224*150+1*70mm2并缆,两条电缆由甲方配电间同一开关引出,一路入户,由甲方接至乙方租赁区域内乙方指定位置并预留5米(甲方需预先告知乙方为乙方敷设的电缆的走向);@#@主进开关整定值600A;@#@@#@甲方应在乙方进场10日内完成上述工程。

@#@乙方在乙方租赁区域内自设配电室和峰谷平计量电表,乙方配电箱内总闸以后的线路由乙方维修,总闸以前的线路由甲方维修。

@#@电费(含施工期电费)按当地电业部门规定的标准计收,不再承担其它任何费用。

@#@@#@2、供水:

@#@@#@甲方应在乙方进场15日内将上水管线提供到乙方租赁区域内的指定位置,并需满足:

@#@日供水指标不小于20吨;@#@供水压力不小于0.25MPa;@#@管径不小于DN40mm、材质符合国家标准。

@#@如水压达不到要求甲方需另外提供约20平方米的房产供乙方做上水加压间用,该房产如果不在地下室,需满足乙方安设水箱的承载力要求。

@#@乙方在乙方租赁区域内自设总阀门和计量水表,总阀门以后的管路由乙方维修,总阀门以前的管路由甲方维修。

@#@水费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计收。

@#@用水指标(如需办理)由甲方负责办理。

@#@@#@3、结构:

@#@@#@甲方保证乙方租赁区域的楼板结构承重:

@#@设计活荷载厨房区、卫生间区域不小于450KG/M2,用餐区不小于250KG/M2;@#@如不能达到此要求,由甲方对原结构进行加固,在甲方加固完成后提供符合乙方承载要求的证明文件;@#@甲方同意乙方按需要新设楼梯及货梯并同意乙方进行由此引起的原结构改造;@#@乙方在屋面安放设备时,如该屋面不能满足设备承载要求,甲方同意乙方对屋面进行加固。

@#@所有结构改造、加固等施工由甲方负责协调全面关系,如甲方指定用原结构设计院进行结构加固或改造设计,相关设计过程由甲方主导乙方提供协助。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乙方所需的相应结构图纸,并且保证图纸与现场的一致性。

@#@@#@@#@4、卫生间及其污水排放:

@#@@#@甲方同意乙方:

@#@在乙方租赁区域内自设卫生间供乙方单独使用。

@#@污水管线由甲方无偿提供到乙方租赁区域内(或正下方)乙方指定位置并保证该管线畅通,管径不小于DN200MM,并应于乙方进场后5日内提供到位,甲方应保证该管路的技术可行性及合法性。

@#@乙方租赁区域以外的管路由甲方维修,乙方租赁区域以内的管路由乙方维修。

@#@如甲方需单独为乙方设置化粪池,其规格不应小于国标3#化粪池(容积一般不小于1.5*2*3立方米)。

@#@@#@5、隔油池及厨房废水排放:

@#@@#@甲方为乙方提供有效容积不小于5立方米的隔油池,隔油池距离乙方厨房的管道长度不得大于15米。

@#@排水管线由甲方无偿提供到乙方租赁区域内(或正下方)@#@乙方指定位置并保证该管线畅通,管径不小于DN200MM,并应于乙方进场后5日内提供到位,甲方应保证该管路的技术可行性及合法性。

@#@乙方租赁区域以外的管路由甲方维修,乙方租赁区域以内的管路由乙方维修.如是公共隔油池,请甲方明确约定隔油池的清掏维护责任。

@#@如需强制排水,甲方应保障强排系统工况良好,排水泵应设备用泵。

@#@对排水泵及控制系统的维护管理责任甲方需明确约定。

@#@@#@6、排烟:

@#@@#@甲方为乙方提供技术上可行的排烟管道(管道截面一般为600MM*800MM)路径(例如天花内、山墙上、管井)供乙方敷设排烟管道,并提供技术上可行的位置(例如屋顶)供乙方安设排烟风机、油烟净化器和设置降噪装置及设施。

@#@如甲方要求乙方与其他业户或甲方本身共用排烟管道,应向乙方提供共用管道中的排烟户组成及各自排烟量,上述组成及排烟量发生变化时,甲方应及时通知乙方,并保障乙方在共用管道中所占的排烟量指标(一般为12000立方米/小时)不受影响。

@#@@#@7、空调:

@#@@#@8、甲方同意乙方自设空调系统。

@#@甲方提供乙方空调室外机组的安放位置,该位置应通风良好。

@#@甲方应为乙方提供技术上可行的空调相关管路通行路径,管路长度一般不超过40米。

@#@如果乙方使用甲方的空调(全部或部分),甲方应将乙方租赁区域内的设计供冷、供暖指标及空调开启原则、时间提供给乙方,乙方可以选择全部使用甲方的空调也可以部分使用甲方空调、部分自设空调补充,甲方应提供乙方自设空调室外机组的安放位置(该位置应通风良好)和管路通行路径。

@#@甲方按大空间设计并尽量配合乙方的设计需要完成乙方租赁区域内的空调末端施工,乙方可以自行改造。

@#@寒冷地区乙方可以要求甲方提供热水供暖,乙方承担相关费用。

@#@甲方同意乙方对现有采暖设施进行改造,并给予协助。

@#@甲方同意乙方根据乙方需要重新布置采暖设施,甲方须配合乙方的施工。

@#@采暖收费单价标准按照当地政府相关规定按租赁合同正文确定的面积计算。

@#@甲方在收取该费用时应先提供合法发票。

@#@@#@9、其它设备外机的摆放:

@#@@#@甲方提供乙方设备外机的安放位置,该位置应通风良好。

@#@甲方应为乙方提供技术上可行的管路通行路径,管路长度一般不超过15米。

@#@@#@10、新风、排风:

@#@@#@甲方为乙方提供合适的新风、排风口位置,单个风口尺寸一般为400X600MM。

@#@@#@11、在租赁期内,因甲方原因造成乙方的空调外机、设备外机、排烟管道、新排风位置的变动,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应由甲方承担。

@#@@#@12、消防工程:

@#@@#@甲方同意乙方按国家标准及乙方功能要求设置、调整、改造现有消防系统,并协助乙方办理消防报批及验收手续。

@#@乙方租区内的施工由乙方负责,费用由乙方承担。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满足乙方消防要求的烟(温)感头和喷淋头数量,甲方同意乙方所有末端消防设施免费并入甲方中央控制系统,并提供所需的配合。

@#@如因甲方原因造成乙方在消防报建、消防验收等环节无法通过,甲方承担由此给乙方带来的相应损失。

@#@@#@13、环保:

@#@@#@甲方保证提供给乙方的房产经过环保局验收合格,并取得大楼建筑环保验收合格证,在双方签署租赁合同时甲方向乙方提供环保验收合格证复印件。

@#@甲方协助乙方办理环保报批及验收手续,并保证乙方正常装修及开业。

@#@如因甲方环保不合格等原因影响餐厅装修正常开工、施工、正常开业甚至造成罚款,由此给乙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由甲方承担。

@#@@#@14、外立面及招牌:

@#@@#@甲方同意乙方开设独立出入口,并按乙方的装修标准装修外立面;@#@如需重新开出入口或需对原有出入口进行移位或新增外立面台阶及楼梯等,相关手续由甲方负责办理。

@#@甲方同意并配合乙方按附件招牌效果图自行设计安装招牌,并同意乙方在安装招牌时对外立面采取拆除、开洞、加固等施工手段。

@#@租赁期间如有其它国际、国内知名快餐在大楼整体外部(系指楼前广场,楼顶部等)及与大楼有关的一切附属物上设立招牌,甲方应事先通知乙方以确保乙方享有同等权利。

@#@@#@15、分隔墙:

@#@@#@由甲方负责砌筑并双面抹灰。

@#@甲方同意乙方租赁区与甲方的分隔墙按乙方要求设计、装修,乙方一侧的装饰面由乙方负责,靠甲方一侧装饰面由甲方自行施工。

@#@(分隔墙厚度为200厚砖墙,砌到板(梁)底,不在梁上的分隔墙下需加设地梁,以防止沉降。

@#@)@#@16、垃圾处理:

@#@@#@甲方同意乙方在乙方租赁区域内自设垃圾间供乙方单独使用。

@#@垃圾由乙方自行处理。

@#@@#@17、进货、卸货:

@#@@#@甲方同意乙方的进货、卸货位置,并保证停车位和进货位置将不导致争议或影响邻里关系。

@#@@#@18、通道及环境:

@#@@#@甲方保证乙方餐厅前方通道的完全通畅。

@#@甲方保证不在乙方餐厅周围布置有碍乙方餐厅观瞻的设施或宣传。

@#@在乙方营业期间甲方需确保消防疏散门及相关消防疏散通道可以正常使用而不被封锁或阻挡,保证乙方可正常通行疏散。

@#@乙方不为此而承担任何费用,包括并不仅限于甲方(包括第三方)增设看守人员及监控设施等。

@#@如果因上述位置的疏散门及相关通道被封锁或遮挡给乙方造成的任何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19、电话:

@#@@#@甲方同意并无偿提供三部直线电话线路接口到乙方租赁区域,具体号码由乙方自行申报,产权归乙方所有。

@#@@#@20、施工:

@#@@#@甲方同意乙方拆除租赁区域的装饰面层(顶、地、墙)、拆改各种管线,如甲方需要拆除下来的物品,应在乙方进场时向乙方说明,并在接到乙方可以拉走通知的48小时内拉走,否则乙方可以自行处理。

@#@鉴于该拆除为破坏性拆除,如甲方需要完好的物品(如:

@#@空调风机盘管等),由甲方在乙方进场前自行拆除。

@#@甲方同意乙方全天施工;@#@甲方负责协调并解决乙方与邻里或租户的关系,保障(如:

@#@结构加固、租赁区域外的管道安装等)施工的顺利进行。

@#@如发生第三方矛盾,由甲方组织协商解决;@#@如乙方合理要求受到阻挠或其它因甲方协调不力导致的工程延期,应由甲方负责。

@#@乙方保证施工不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安全。

@#@@#@21、施工期间供水供电:

@#@@#@甲方同意在乙方施工期间无偿向乙方租赁区域提供:

@#@管径不小于DN25的临时供水管和电量不小于50KW的临时用电。

@#@乙方设立临时电表、水表用于计量,施工期内电费、水费由乙方按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规定的标准支付给甲方,甲方应提供合法发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nfidentialInformation-ProprietarytoTriconRestaurantsInternational@#@保密资讯—百胜餐饮国际集团所专有@#@-8-@#@";i:

2;s:

18702:

"技术部@#@Z-005-2012@#@江苏凯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顺德分公司@#@.@#@@#@预装式地下变压器箱式变电站设计规范@#@方案原则:

@#@@#@1、问题排查(方案要求和来图中存在异常,加以标注)@#@2、了解各元器件(查找型号、参数和外型安装尺寸);@#@@#@3、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电气设计细则;@#@@#@4、根据要求和元器件的尺寸对高低压柜体进行布局,定柜体外型尺寸;@#@@#@5、根据变压器型号和外型尺寸了解其散热面积,并定地坑及地坑盖尺寸;@#@@#@6、根据高低压柜、变压器散热面积、地坑和地坑盖外型尺寸敲定最终结构外型。

@#@@#@7、提供方案设计问题及注意事项EXCEL表。

@#@@#@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南网地区,800kVA及以上容量的必须采用高压真空断路器作变压器保护,高压计量应采用一进、一计、一出共三单元柜,进线和出线柜必须配置高压开关,使计量柜两侧都能断电;@#@@#@2、对于国网地区,部分地区对1250kVA及以下容量的可配置负荷开关(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已逐步向南网方式看齐),高压计量可设计为一进线及计量、一出线共二单元柜。

@#@@#@3、对于高压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单元柜,必须是上进下出(即电流先经负荷开关,再到熔断器),此乃负荷开关的灭弧原理决定的。

@#@@#@4、对于低压主开关,一般需配置三段保护,故对开关额定电流630A及以上的,应选用框架式断路器,以下的一般选用带电子脱扣的塑壳式断路器(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而受客户的检修需要和灯箱的空间限制,对框架式断路器一般选用抽出式,对塑壳式断路器一般选用插入式;@#@若受到供电部门审图的限制而灯箱空间许可,可在低压进线室或低压计量一次室内安装QA或QP隔离开关。

@#@@#@5、对于低压支路开关,一般配置二段保护的固定式塑壳开关,若受客户对检修的需求,可选用插入式开关,若受到供电部门审图的限制而灯箱空间许可,可在原低压仪表室安装内QA或QP隔离开关,且一般需两路及以上出线开关合用一个隔离开关。

@#@@#@6、对于房地产或大型用电负荷,一般需考虑配置高压和低压联络,而对于低压联络的方案,低压主开关和联络开关都应采用四极开关,且零极必须带开关分断,这样才能使两台变压器的零线通过联络接通而共用。

@#@@#@7、对于低压出线回路较多的情况,应优先考虑采用智能电容,并把电容安装于原仪表室,从而不占用出线单元;@#@另外,对于额定电流在250A及以下的开关,可考虑分两层布置;@#@此外,还可考虑采用条型熔断器开关的配置方案。

@#@@#@8、对于630kVA及以上容量的,应增加通风口。

@#@@#@9、对于II级类别及以上的客户(例如居民区、商业区,甚至高尚别墅、宾馆、机关、医院等),应考虑变压器独立起吊的设计方案。

@#@@#@10、对于计量部分的设计,应仔细了解该地区供电局要求后进行设计,如佛山地区要去计量部分间隔不小于800mm等。

@#@@#@方案设计细则:

@#@@#@1、 电气@#@电气设计主要分为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的设计。

@#@@#@高压部分:

@#@主要是高压负荷开关的选择,有两种配置可供选择。

@#@@#@

(一)、美式配置,选择把负荷开关放在变压器内的方式,即油浸式负荷开关,使用绝缘操作杆对开关进行操作,但对于容量较大的变压器(≥800kVA),对变压器的保护建议不采用负荷开关,应采用断路器对变压器进行保护(见欧式配置);@#@@#@

(二)、欧式配置,选择SF6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对变压器进行保护,负荷开关和断路器放置于高压柜内,变压器容量小于800kVA时选用SF6负荷开关,容量大于等于800kVA时应选用断路器,部分地区在800~1250kVA是也可选用负荷开关(视地区要求、客户要求而定),另外可根据客户要求选配高压避雷器、短路故障指示器等。

@#@@#@注:

@#@1、广东省项目如客户没有要求800kVA以上变压器全部用断路器保护;@#@其他地区1250kVA以下用负荷开关-熔断器保护。

@#@@#@2、高压计量部分电压和电流互感器由我司提供,电度表由客户提供并在差异表上作说明。

@#@@#@3.、进线柜如是用三工位负荷开关的,接地位必须要求加挂锁;@#@如是用两工位负荷开关的,上级必须要断开。

@#@@#@@#@低压部分:

@#@@#@

(一)、主进线部分:

@#@@#@1、主开关选择@#@主开关在额定电流小于630A时,选择插入式塑壳断路器,额定电流大于等于630A时应选择抽出式框架断路器,主开关应选择带三段保护的断路器,即长延时、短延时及瞬时保护(LSI),其他保护功能如接地保护等视客户要求而定。

@#@@#@其分段能力选择:

@#@可按照变压器低压侧短路冲击电流峰值来选择开关的分段能力。

@#@参考(企业标准附表一:

@#@高/低压电器参数计算一览表)@#@注:

@#@主开关为塑壳的选择铜排正进线的方式;@#@为框架的选择铜排倒进线的方式。

@#@@#@2、进线单元可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带计量和不带计量。

@#@另外,主进线单元可根据客户要求,选择配置浪涌保护器和避雷器等。

@#@@#@注:

@#@如进线带计量的方案要求上没有明显说明计量部分用户提供的,其计量互感器和电度表有我司提供,并在差异表上作说明。

@#@@#@

(二)、支路部分:

@#@@#@1、支路开关选择@#@支路单元开关常选择带两段保护的固定式塑壳断路器,即长延时和短延时保护。

@#@@#@额定电流选择:

@#@①直接选用客户提供支路开关额定电流;@#@②客户只提供支路对应的负荷(计算该负荷,选择比该负荷大一级的额定电流);@#@③我司自定电流(根据变压器额定电流的2倍,平均分配到各支路)。

@#@@#@分段能力选择:

@#@可按照变压器低压侧短路电流来选择开关的分段能力。

@#@参考(企业标准附表一:

@#@高/低压电器参数计算一览表)@#@2、根据用户的需要在两路或更多的支路上加多一个总的隔离开关。

@#@如变压器为路灯变,则需要在每条支路上加一个交流接触器,并且需要一个路灯控制器来控制接触器的关合。

@#@@#@(三)、电容部分:

@#@@#@1、常规补偿容量为变压器容量的20%~40%,我司常规按30%选择。

@#@常用单个电容容量分别有5kar、10kar、15kar、20kar、25kar和30kar;@#@常用无功补偿控制回路数分别有4、6、8、10、12、16路。

@#@@#@2、电容柜主开关有隔离刀开关(如QA/QP)、刀熔开关和断路器,我司常规用隔离刀开关。

@#@@#@3、电容器数量划分:

@#@(南网地区要求共补占70%~90%;@#@分补占10%~30%)@#@共补划分原则:

@#@按平均分的方式;@#@@#@按接近控制回路个数;@#@@#@按装配的空间;@#@@#@分共补划分原则:

@#@分补数量≤6个,且选择单个单相电容≤10kar;@#@@#@其余按共补划分数量原则划分。

@#@@#@4、补偿单元可有两种补偿方式可供选择,动态补偿和静态补偿。

@#@@#@动态补偿是选用:

@#@动态无功补偿控制器+复合开关或调节器+电力电容器的方式,也可选用智能电容器来代替这种方式进行动态补偿;@#@@#@静态补偿是选用:

@#@静态无功补偿控制器+交流接触器+电力电容器的方式。

@#@@#@另外,补偿单元应配置低压避雷器,而且要根据要求静态补偿配置热继电器,动态补偿配置电抗器等。

@#@@#@注:

@#@如动态补偿时配置电抗器要分两种情况:

@#@①限流电抗器的(电容额定电压不变);@#@②滤波电抗器的(要求客户提供电抗值,根据电抗值计算电容额定电压U1=(1+x)*U)。

@#@@#@U1:

@#@电容额定电压;@#@x:

@#@滤波电抗值;@#@U:

@#@系统额定电压@#@5、静态补偿时,我司用D型的微型断路器对每路电容进行保护,如地区或客户有要求,可选用熔断器、塑壳断路器等。

@#@@#@6、每路电容对应的保护及切换元件额定电流可按电容千乏数的2倍计算。

@#@@#@高低压柜柜体设计:

@#@@#@1、高压电缆分支箱:

@#@@#@①、柜深=高压柜最大深度(包括突出点)+20mm(柜后加强立柱)+20mm(外门厚度)+20mm(预留间隙)@#@②、柜宽=高压柜最大宽度(包括两边夹板和突出点)+160mm(两固定立柱)+80mm(两汽缸)+50mm(二次安装)+20mm(预留间隙)@#@③、柜高:

@#@常规2105mm或2305mm@#@④、灯翼:

@#@两面或四面(客户要求)@#@注:

@#@1、常规高压柜选用2105mm高,前后两面灯翼的箱体;@#@@#@2、充气柜(如ABB-SafeRing)选用2105mm高不沉底柜体;@#@如要增加电压互感器,可以考虑放置在底座内。

@#@@#@3、单元柜(如XGN15-12)不带计量时,如按常规制作时操作高度大于1800mm,建议选用2105mm高沉底柜体;@#@带计量时,如按常规制作时操作高度大于1800mm,建议选用2105mm高沉底柜体,但要注意高压计量柜门打开与百叶干涉问题,要在高压柜订货条件上说明清楚柜门特殊制作(分两部分制作,干涉部分固定)。

@#@@#@4、如客户有要求柜体高度要到达2305mm高的或者与低压柜一齐安装时的都要考虑2305mm高柜体;@#@@#@2、高低压一体柜(高压柜正面放置以此深度为主导的):

@#@@#@①、柜深:

@#@同上@#@②、柜宽=高压部分间隔+低压部分间隔+130mm(两固定立柱)+(n-1)x40mm@#@n:

@#@为柜体总间隔数@#@高压部分间隔=高压柜最大宽度(包括两边夹板和突出点)+80mm(两汽缸)+30mm(外门压边)@#@低压部分间隔:

@#@根据面板设计原则定义@#@③、柜高:

@#@2305mm@#@注:

@#@1、高压间隔用充气柜(如ABB-SafeRing)选用不沉底柜体;@#@如要增加电压互感器,可以考虑放置在底座内。

@#@@#@2、高压间隔用单元柜(如XGN15-12)不带计量时,如按常规制作时操作高度大于1800mm,建议选用沉底柜体;@#@带计量时,如按常规制作时操作高度大于1800mm,建议沉底柜体,但要注意高压计量柜门打开与百叶干涉问题,要在高压柜订货条件上说明清楚柜门特殊制作(分两部分制作,干涉部分固定)。

@#@@#@3、高低压一体柜(高压柜侧面放置以此宽度为主导的):

@#@@#@①、柜深=高压柜最大宽度(包括两边夹板和突出点)+50mm(柜后立柱深)+60mm(柜前去内门边立柱深)+20mm(预留间隙)@#@②、柜宽:

@#@同上@#@高压部分间隔=高压柜最大深度(包括突出点)+20mm(电缆下进线)/200mm(电缆上进线)+30mm(外门压边)@#@低压部分间隔:

@#@根据面板设计原则定义@#@③、柜高:

@#@2305mm@#@4、低压柜体(以最大元器件为主导)@#@①、柜深(只有单个元件主导深度的)=以最大元器件深度+125mm(单面结构前后立柱)/150mm(双面结构前后立柱)+110mm(如框架开关时预留进线孔)/40mm(预留间隙)@#@注:

@#@如整个单元前后都有元件,其两者深度主导柜深的,必要两者实际情况计算柜深。

@#@@#@②、柜宽=低压部分间隔+130mm(两固定立柱)+(n-1)x40mm@#@n:

@#@为柜体总间隔数@#@低压部分间隔:

@#@根据面板设计原则定义@#@③、柜高:

@#@2305mm@#@变压器的通风散热面积:

@#@@#@在满足温升的情况下,单台变压器在一个地坑时对应的通风散热面积如下:

@#@@#@变压器容量(Kva)@#@通风面积(m2)@#@大概对应面积(骨架内组孔)@#@备注@#@30~160@#@≈0.5@#@2800mm×@#@150mm@#@200~315@#@≈0.71@#@2800mm×@#@250mm@#@400~500@#@≈1@#@2800mm×@#@350mm@#@630@#@≈1.16@#@1m2+1*0.16m2@#@增加1个通风罩@#@800@#@≈1.32@#@1m2+2*0.16m2@#@增加2个通风罩@#@800~1000@#@≈1.85@#@1250@#@≈2.5@#@注:

@#@1、如一个地坑放置两变压器,则其通风散热面积为两个变压器对应的面积之和;@#@2、变压器对应灯箱厚度偏小,可以使用骨架外组孔来增加通风口面积,但相应地坑深度加深。

@#@@#@地坑设计:

@#@@#@地坑的高度H2(常规2050mm、2250mm、235mm0、2550mm)≥变压器高度+变压器固定安装底座高度(120mm)+地坑盖高度(180mm)+预留接线高度(200mm);@#@@#@注:

@#@如涉及地区要求的应按地区要求制作,例如:

@#@杭州地区地坑高度常规情况下选用2350mm或2550mm。

@#@@#@地坑的宽度W2(常规2450mm、3050mm、3250mm)≥变压器的宽度+高压密封箱到左或右边距离(≥600mm);@#@@#@注:

@#@环网组合型变压器必须选用≥3050mm地坑。

@#@@#@地坑的深度D3(常规1450mm、1800mm)≥变压器的宽度+低压密封箱到左或右边距离(≥600mm)。

@#@@#@注:

@#@变压器对应灯箱厚度偏小,可以使用骨架外组孔来增加通风口面积,但相应地坑深度加深100mm。

@#@@#@地坑盖设计:

@#@@#@①、一体盖:

@#@@#@宽度=地坑的宽度+两边飘出尺寸(如需要);@#@@#@高度=300mm@#@深度=无飘出/有飘出@#@无飘出深度(柜架内组孔)=柜体深度+(≥1000mm)@#@无飘出深度(柜架外组孔)=柜体深度+100mm+(≥1000mm)@#@有飘出深度(柜架内组孔)=柜体深度+(≥10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电缆口宽度(≥2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通风口宽度(见对应通风散热面积)+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1000mm)@#@有飘出深度(柜架外组孔)=柜体深度+100mm+(≥10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电缆口宽度(≥2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通风口宽度(见对应通风散热面积)+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100mm+(≥1000mm)@#@②、分体盖@#@宽度=地坑的宽度+两边飘出尺寸(如需要);@#@@#@高度=300mm@#@深度=无飘出/有飘出@#@无飘出深度(柜架内组孔)=柜体深度+{(80mm+变压器宽度+60mm)@#@≥1000mm}@#@无飘出深度(柜架外组孔)=柜体深度+100mm+{(80mm+变压器宽度+60mm)≥1000mm}@#@有飘出深度(柜架内组孔)=柜体深度+(80mm+变压器宽度+60mm)≥10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电缆口宽度(≥2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通风口宽度(见对应通风散热面积)+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80mm+变压器宽度+60mm)≥1000mm}@#@有飘出深度(柜架外组孔)=柜体深度+100mm+(≥10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电缆口宽度(≥200mm)+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通风口宽度(见对应通风散热面积)+灯箱安装底座梁宽度(100mm)+100mm+{(80mm+变压器宽度+60mm)≥1000mm}@#@面板设计原则:

@#@@#@一、间隔划分:

@#@@#@1、主进线间隔:

@#@@#@当CT观察窗位置不变情况下(左侧进线):

@#@当主排比框架开关触头(60mm)大时,要制作搭接排;@#@当主排比塑壳开关触头大时,计算间隔时要考虑A、C相铜排用搭接排两边扩展。

@#@@#@①、当灯箱为薄灯箱时,主进线间隔=15mm+风机宽度+30mm+搭接排(如需要)+开关宽度+30mm+搭接排(如需要)+80mm+27mm@#@②、当灯箱为厚灯箱(>@#@=560mm)时,风机放在主开关下,主进线间隔=30mm+电表宽度(≤275mm时)+(≥30mm)+开关宽度+30mm+搭接排(如需要)+80mm+27mm@#@当CT观察窗位置不变情况下(右侧进线):

@#@当主排比框架开关触头(60mm)大时,要制作搭接排;@#@当主排比塑壳开关触头大时,计算间隔时要考虑A、C相铜排用搭接排两边扩展。

@#@@#@①、当灯箱为薄灯箱时,主进线间隔=15mm+风机宽度+30mm+搭接排(如需要)+开关宽度+30mm+搭接排(如需要)+80mm+30mm@#@②、当灯箱为厚灯箱(>@#@=560mm)时,风机放在主开关下,主进线间隔=27mm+电表宽度(≤275mm时)+(≥30mm)+开关宽度+30mm+搭接排(如需要)+80mm+30mm@#@2、支路出线间隔:

@#@@#@①、支路开关为主导的间隔=支路开关宽度和+90mm@#@②、非支路开关(没有门)为主导的间隔=最大元件宽度和+30mm@#@3、电容柜间隔:

@#@@#@①、以电容数量为主导的间隔=以电容数量均匀(正方形布置)最多个数直径总和+(个数+1)*20+30mm@#@②、以其他元件为主导的(因空间有限)可以考虑两侧布置或深度方向U型布置,但要考虑安装后能单独拆卸元件。

@#@@#@二、门板高度划分:

@#@@#@1、当使用二次接线盒时,门板高度取370mm。

@#@@#@2、支路开关门板确定:

@#@当母线排在支路面板空间上时,支路开关顶到门板顶>@#@=120mm,支路开关底部到底板>@#@=350mm。

@#@@#@当母线排在该支路门板空间内,该支路开关顶部到门板顶尺寸=母线夹高度+铜排宽度+120mm,支路开关底部到底板>@#@=350mm。

@#@@#@当支路开关下有其他元件时,当用铜排连接时,元件间面面距离≥80mm;@#@当用电缆连接时,元件间面面距离≥60mm。

@#@@#@3.电容柜门板确定:

@#@用电缆连接时,元件间面面距离≥60mm。

@#@@#@编制:

@#@胡国裕校核:

@#@杨裕坚审核:

@#@@#@第13页共11页@#@";i:

3;s:

15968:

"表证单书分类附录@#@表证单书分类附录@#@表号@#@表证单书名称@#@纳税人报送@#@相关部门传递@#@税务机关填制@#@返纳税人@#@内部流转@#@相关部门@#@报表@#@DJ001@#@税务登记表(适用于内资企业)@#@√@#@√@#@DJ002@#@税务登记表(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DJ003@#@税务登记表(适用于企业分支机构)@#@√@#@√@#@DJ004@#@税务登记表(适用于外国企业)@#@√@#@√@#@DJ005@#@税务登记表(适用于个体工商户)@#@√@#@√@#@DJ006@#@税务登记表(适用于其他企业)@#@√@#@√@#@DJ007@#@纳税人税种登记表@#@√@#@DJ008@#@税务登记变更表@#@√@#@√@#@DJ009@#@停业登记表@#@√@#@√@#@√@#@DJ010@#@核准停业通知书@#@√@#@DJ011@#@复业单证领取表@#@√@#@√@#@DJ012@#@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DJ013@#@注销税务登记通知书@#@√@#@DJ014@#@纳税人迁移通知书@#@√@#@DJ014-1@#@纳税人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移交清单@#@√@#@DJ015@#@非正常户认定登记表@#@√@#@√@#@DJ016@#@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申请审批表@#@√@#@DJ017@#@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DJ018@#@外出经营货物报验单@#@√@#@√@#@DJ019@#@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DJ020@#@税务登记验证(换证)登记表@#@√@#@√@#@DJ021@#@换发税务登记证情况统计表@#@√@#@DJ022@#@税务证件遗失声明申请审批表@#@√@#@√@#@DJ023@#@资源税管理甲种证明@#@√@#@DJ024@#@资源税管理乙种证明@#@√@#@DJ025@#@税务登记底册@#@√@#@DJ026@#@税务登记户数年度报告表@#@√@#@DJ027@#@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税务登记情况汇总表@#@√@#@DJ028@#@金银首饰购货(加工)管理证明单@#@√@#@DJ029@#@税务登记证(正本)@#@√@#@DJ030@#@税务登记证(副本)@#@√@#@DJ031@#@外商投资企业税务登记证(正本)@#@√@#@DJ032@#@外商投资企业税务登记证(副本)@#@√@#@DJ033@#@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税务登记证(正本)@#@√@#@DJ034@#@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税务登记证(副本)@#@√@#@DJ035@#@外国企业税务登记证(正本)@#@√@#@DJ036@#@外国企业税务登记证(副本)@#@√@#@DJ037@#@注册税务登记证(正本)@#@√@#@DJ038@#@注册税务登记证(副本)@#@√@#@RD00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RD00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申请审批表@#@√@#@√@#@RD003@#@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审批表@#@√@#@RD004@#@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通知书@#@√@#@RD005@#@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情况统计表@#@√@#@RD006@#@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RD007@#@委托代征税款登记表@#@√@#@√@#@RD008@#@变更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RD009@#@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RD010@#@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RD011@#@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认定注销审批表@#@√@#@RD012@#@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认定注销通知书@#@√@#@RD013@#@校办企业资格审查表@#@√@#@RD014@#@社会福利企业证书申请表@#@√@#@RD015@#@残疾人员名册@#@√@#@√@#@RD016@#@金银首饰消费税纳税人认定登记表@#@√@#@√@#@RD017@#@金银首饰消费税纳税人变更(注销)申请审批表@#@√@#@√@#@RD018@#@注销金银首饰消费税纳税人认定通知书@#@√@#@RD019@#@中国居民身份证明申请审批表@#@√@#@√@#@RD020@#@中国居民身份证明@#@√@#@√@#@RD021@#@外国居民享受协定待遇申请审批表@#@√@#@√@#@RD022@#@代售印花税票许可证@#@√@#@RD023@#@委托代征税款证书@#@√@#@RD024@#@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纳税管理登记证@#@√@#@RD025@#@金银首饰消费税纳税人认定登记证@#@√@#@RD026@#@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FP001@#@增值税专用发票计划报告表@#@√@#@FP002@#@普通发票领购计划表@#@√@#@FP003@#@增值税专用发票调拨单@#@√@#@FP004@#@增值税专用发票验收入库单@#@√@#@FP005@#@()发票出(入)库单@#@√@#@FP006@#@税务机关印制普通发票计划审批表@#@√@#@FP007@#@普通发票印制通知书@#@√@#@FP008@#@普通发票印制明细帐@#@√@#@FP009@#@普通发票印制情况统计表@#@√@#@FP010@#@纳税人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明细帐@#@√@#@FP011@#@企业衔头发票印制申请审批表@#@√@#@√@#@FP012@#@企业衔头发票印制情况统计表@#@√@#@FP013@#@承印发票完工报告表@#@√@#@FP014@#@发票发放情况统计表@#@√@#@FP015@#@领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申请书@#@√@#@FP016@#@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FP016-1@#@___________年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FP016-2@#@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记录@#@√@#@FP016-3@#@增值税专用发票注销记录@#@√@#@FP016-4@#@增值税专用发票检查记录@#@√@#@FP017@#@普通发票领购簿申请审批表@#@√@#@FP018@#@普通发票领购簿@#@√@#@FP018-1@#@领购发票记录@#@√@#@FP018-2@#@印制企业衔头发票记录@#@√@#@FP018-3@#@发票缴销记录@#@√@#@FP018-4@#@使用说明@#@√@#@FP019@#@发票登记簿(分类出纳帐)@#@√@#@FP019-1@#@发票登记簿(分户明细帐)@#@√@#@FP020@#@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单@#@√@#@√@#@FP021@#@企业衔头发票印制明细帐@#@√@#@FP022@#@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售日记帐@#@√@#@FP023@#@增值税专用发票分类帐@#@√@#@FP024@#@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发、存情况报表@#@√@#@FP025@#@查验发票使用情况明细帐@#@√@#@FP026@#@增值税专用发票盘存报告表@#@√@#@FP027@#@普通发票发售日报表@#@√@#@FP028@#@普通发票分户明细帐@#@√@#@FP029@#@普通发票分类明细帐@#@√@#@FP030@#@发票收、发、存分类明细帐@#@√@#@FP031@#@普通发票盘存报告表@#@√@#@FP032@#@发票收发存情况报表@#@√@#@FP033@#@《企业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明单》申请表@#@√@#@FP034@#@企业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明单@#@√@#@FP035@#@代(监)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审批表@#@√@#@FP036@#@代(监)开发票分户明细帐@#@√@#@FP037@#@代(监)开发票分类明细帐@#@√@#@FP038@#@代(监)开发票情况统计表@#@√@#@FP039@#@发票挂失声明申请审批表@#@√@#@√@#@FP040@#@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清单@#@√@#@FP041@#@《增值税专用发票遗失声明》刊出登记表@#@√@#@FP042@#@发票缴销登记表@#@√@#@√@#@FP043@#@未按规定期限缴销发票提示单@#@√@#@√@#@FP044@#@发票缴销情况分类统计表@#@√@#@FP045@#@发票缴销情况分户统计表@#@√@#@FP046@#@发票核销审批表@#@√@#@√@#@FP047@#@发票核销情况分类统计表@#@√@#@FP048@#@发票换票证@#@√@#@FP049@#@调验空白发票收据@#@√@#@FP050@#@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函@#@√@#@√@#@FP051@#@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回复函@#@√@#@√@#@FP052@#@异地发票信函传递卡@#@√@#@√@#@FP053@#@已证实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FP053-1@#@发票清单@#@√@#@√@#@FP053-2@#@税务处理结果单@#@√@#@√@#@FP054@#@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情况统计上报表(委托方)@#@√@#@FP055@#@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情况统计上报表(受托方)@#@√@#@FP056@#@重大案件基本情况表@#@√@#@FP057@#@普通发票填写情况交叉传递检查汇总单@#@√@#@√@#@FP058@#@发票填写情况核对卡汇总表@#@√@#@FP059@#@发票核对卡未及时反馈提示单@#@√@#@FP060@#@发票保证金收据@#@√@#@FP061@#@发票保证金退还申请书@#@√@#@FP062@#@发票保证金明细帐@#@√@#@FP063@#@发票保证金收取、退还、抵缴情况报表@#@√@#@FP064@#@发票担保书@#@√@#@√@#@FP065@#@发票担保财产清单@#@√@#@√@#@FP066@#@企业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申请书@#@√@#@FP067@#@推行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通知书@#@√@#@FP068@#@发票管理情况年度报告表@#@√@#@FP069@#@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使用明细表@#@√@#@√@#@FP070@#@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运输发票)抵扣明细表@#@√@#@√@#@TP001@#@购买发票申请审批表@#@√@#@TP002@#@准购发票通知书@#@√@#@JM001@#@纳税人减免税申请审批表@#@√@#@JM002@#@减、免税批准通知书@#@√@#@JM003@#@减免税批件统计表@#@√@#@JM004@#@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JM005@#@代理出口货物证明@#@√@#@JM006@#@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JM007@#@来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JM008@#@关于申请出具(补办报关单)证明的报告@#@√@#@JM009@#@×@#@×@#@×@#@国家税务局关于调查核实出口货物税收有关情况的函@#@√@#@JM010@#@供货企业生产销售货物情况调查表@#@√@#@JM011@#@×@#@×@#@×@#@国家税务局关于出口货物税收等有关情况调查的复函@#@√@#@JM012@#@商品扩展码申请表@#@√@#@JM013@#@出口退税货物进货凭证申报明细表@#@√@#@JM014@#@出口货物退税申报明细表@#@√@#@JM015@#@出口货物退税汇总申报表@#@√@#@JM016@#@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JM017@#@出口商品退运已补税证明@#@√@#@JM018@#@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表@#@√@#@√@#@JM019@#@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季度用)@#@√@#@√@#@JM020@#@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JM021@#@核准退税通知书@#@√@#@JM022@#@退税(抵税)确认书@#@√@#@JM023@#@批准退税表@#@√@#@JM024@#@销售供出口货物超缴增值税退税审批表@#@√@#@√@#@JM025@#@销售供出口货物超缴增值税抵减审批表@#@√@#@√@#@JM026@#@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返还审批表@#@√@#@√@#@JM027@#@校办企业增值税返还审批表@#@√@#@√@#@JM028@#@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再投资退税申请审批表@#@√@#@JM029@#@退税批件统计表@#@√@#@HD001@#@企业纳税定额申请核定表(适用财务不健全企业)@#@√@#@HD002@#@年(季度)纳税营业额申报核定表(适用个体工商户)@#@√@#@HD003@#@月份营业情况典型调查表@#@√@#@HD004@#@典型调查情况登记簿@#@√@#@HD005@#@纳税人变更纳税定额申请审批表@#@√@#@HD006@#@核定定额通知书@#@√@#@HD007@#@核定定额调整通知书@#@√@#@HD008@#@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纳税方式申请审批表@#@√@#@HD009@#@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纳税方式核定通知书@#@√@#@HD010@#@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应纳企业所得税核定通知书@#@√@#@HD011@#@邮寄(电子)申报申请审批表@#@√@#@HD012@#@核准邮寄(电子)申报纳税通知书@#@√@#@YQ001@#@延期申报申请审批表@#@√@#@YQ002@#@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审批表@#@√@#@YQ003@#@核准延期申报通知书@#@√@#@YQ004@#@核准延期纳税通知书@#@√@#@YQ005@#@批准延期申报清册@#@√@#@YQ006@#@批准延期纳税清册@#@√@#@DK001@#@期初存货税金抵扣审批表@#@√@#@DK002@#@期初存货税金抵扣通知书@#@√@#@DK003@#@贷款呆帐核销申请审批表@#@√@#@DK004@#@提取管理费申请审批表@#@√@#@DK005@#@管理费汇集企业名单@#@√@#@DK006@#@财产损失明细表@#@√@#@DK007@#@财产损失计税扣除申请审批表@#@√@#@DK008@#@企业税前弥补亏损申请审批表@#@√@#@DK009@#@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DK010@#@租赁费支出申请审批表@#@√@#@DK011@#@“递延资产”支出申请审批表@#@√@#@DK012@#@修理费支出申请审批表@#@√@#@DK013@#@核准税前列支通知书@#@√@#@DK014@#@进项税额分割抵扣申请审批表@#@√@#@DK015@#@抵扣分割单@#@√@#@WS001@#@税务文书传递卡@#@√@#@√@#@WS002@#@税务文书附送资料清单@#@√@#@√@#@WS003@#@税务文书领取通知单@#@√@#@WS004@#@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WS005@#@限期补正通知书@#@√@#@DA001@#@税收征管档案@#@√@#@DA001-1@#@征管档案目录(短期)@#@√@#@DA001-2@#@征管档案目录(中期)@#@√@#@DA001-3@#@征管档案目录(长期)@#@√@#@DA001-4@#@征管档案目录(永久)@#@√@#@DA002@#@税收征管档案调阅单@#@√@#@ZL001@#@资料领购计划表@#@√@#@√@#@ZL002@#@()资料出(入)库单@#@√@#@√@#@ZL003@#@税务机关印制资料计划审批表@#@√@#@√@#@ZL004@#@资料收、发、存分类明细帐@#@√@#@ZL005@#@资料分类明细帐@#@√@#@ZL006@#@资料分户明细帐@#@√@#@ZL007@#@资料发放情况统计表@#@√@#@ZL008@#@资料印制通知书@#@√@#@√@#@ZL009@#@承印资料完工报告表@#@√@#@√@#@ZL010@#@资料印制明细帐@#@√@#@ZL011@#@资料印制情况统计表@#@√@#@ZL012@#@资料发售日报表@#@√@#@ZL013@#@资料收发存情况报表@#@√@#@ZL014@#@资料盘存报告表@#@√@#@ZL015@#@资料核销审批表@#@√@#@ZL016@#@资料核销情况分类统计表@#@√@#@SB00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一般纳税人)@#@√@#@√@#@SB001-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SB001-2@#@发票领用存月报表@#@√@#@SB001-3@#@分支机构销售明细表@#@√@#@SB00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SB003@#@原油天然气增值税纳税申报表@#@√@#@√@#@SB004@#@消费税纳税申报表@#@√@#@√@#@SB005@#@营业税纳税申报表@#@√@#@√@#@SB006@#@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SB007@#@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SB007-1@#@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SB007-2@#@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SB007-3@#@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SB007-4@#@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SB007-5@#@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SB007-6@#@坏帐损失明细表@#@√@#@SB007-7@#@广告支出明细表@#@√@#@SB007-8@#@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SB007-9@#@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SB008@#@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季度所得税申报表@#@√@#@√@#@SB009@#@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年度所得税申报表@#@√@#@√@#@SB009-1@#@分支机构和营业机构年度所得税申报表@#@√@#@SB009-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表@#@√@#@SB009-3@#@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兼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申报表@#@√@#@SB009-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年度亏损弥补情况表@#@√@#@SB010@#@外商投资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SB011@#@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表@#@√@#@√@#@SB011-1@#@个人所得税月份申报表@#@√@#@SB011-2@#@特定行业个人所得税月份申报表@#@√@#@SB011-3@#@特定行业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表@#@√@#@SB011-4@#@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年度申报表@#@√@#@SB012@#@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SB013@#@×@#@×@#@税代扣、代缴税款报告表@#@√@#@√@#@√@#@SB014@#@资源税纳税申报表@#@√@#@√@#@SB015@#@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申报表@#@√@#@√@#@SB016@#@房产税纳税申报表@#@√@#@√@#@SB017@#@车船使用税纳税申报表@#@√@#@√@#@SB018@#@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申报表@#@√@#@√@#@SB019@#@土地增值税纳税申报表@#@√@#@√@#@SB019-1@#@土地增值税纳税申报表@#@√@#@SB019-2@#@土地增值税纳税登记表@#@√@#@SB020@#@印花税纳税申报表@#@√@#@√@#@SB020-1@#@代扣代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报告表@#@√@#@SB021@#@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纳税申报表@#@√@#@√@#@SB022@#@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负增加报告表@#@√@#@√@#@SB023@#@教育费附加申报表@#@√@#@√@#@SB024@#@扣缴外国企业所得税报告表@#@√@#@√@#@SB025@#@金银饰品购销存月报表@#@√@#@√@#@SB026@#@金银饰品购销存月报表@#@√@#@√@#@SB027@#@代扣代缴义务人情况表@#@√@#@√@#@SB028@#@逾期未申报清";i:

4;s:

28115:

"安全技术交底记录表@#@记录号:

@#@SDQ-B-19-03@#@使用编号:

@#@@#@项目名称:

@#@地下洞室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交接地点@#@时间@#@交底单位@#@接受单位@#@主持人@#@主讲人(签字)@#@地下洞室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一、工程概况@#@本标段的洞室施工主要包括1#及1#-1施工支洞、2#-2施工支洞、4#施工支洞、5#施工支洞、6#施工支洞、引水隧洞、泄洪冲沙洞等。

@#@@#@引水隧洞为圆形断面,净直径8.5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调压井前长度约1307.476m,底坡0.5%。

@#@@#@调压井尽量靠近厂房,考虑调压井顶部边坡的稳定性及防护难度,推荐调压井为埋藏式,顶部设置通气孔,通气孔与施工支洞结合,断面尺寸为7.0m×@#@6.0m(宽×@#@高)。

@#@调压井为圆筒阻抗式,稳定断面面积按托马准则计算并乘以系数K决定,净直径21m,地下埋藏式,竖向高度约79m,顶部开挖为穹顶,阻抗孔直径4.5m。

@#@调压井顶部岩体最小覆盖厚度约为37m,穹顶开挖半径为11.5m,为半球形。

@#@@#@泄洪冲沙放空洞布置于右岸,中部与原红石岩引水隧洞结合,出口与新建泄洪洞结合。

@#@施工期主要承担枢纽导流任务,运行期主要承担汛期泄洪、冲沙功能,必要时作为水库放空洞,为一综合利用功能的隧洞。

@#@泄洪冲沙洞放空由事故检修闸室段、有压洞段、工作闸室段,出口明渠段等组成。

@#@有压洞段全长1659.439m,泄0+211.821m以前为新挖隧洞段,其中泄0+111.801m以前采用龙抬头形式,泄0+157.418m~泄0+211.821m采用平面转弯与原红石岩引水隧洞平顺连接,转角57.73°@#@,转弯半径60m。

@#@有压隧洞采用圆形断面,隧洞内径为7.6m,衬砌厚度0.6m。

@#@泄洪冲沙放空洞泄0+157.418m以前部分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包含在本合同范围内。

@#@@#@二、工程地质@#@2.1区域地质概况@#@工程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北断块活动边界与川、滇、黔较稳定地块的结合部位。

@#@工程区主要受则木河—小江强震发生带及昭通—鲁甸中强地震发生带的影响,其中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具有发生7级及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昭通—鲁甸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位于堰塞体下游,距工程区直线距离约2.5km,具有发生6.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2014年8月3日在鲁甸发生的6.5级地震震中就位于该断裂带北西侧小寨—包谷垴分支断裂的交汇带附近。

@#@云南省地震工程勘察院完成了《云南省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并经云南省地震安全性评审委员会评审,工程区50年超超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190cm/s2,相应的地震基本裂度为Ⅷ度。

@#@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

@#@@#@2.2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地质条件@#@

(1)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引水隧洞布置于牛栏江右岸,位于溢洪洞与泄洪冲沙放空洞之间,引水隧洞进口距离泄洪放空冲沙洞进口约10m,进口高程1162m,长度1342.46m,圆型断面,最大开挖洞径9.7m。

@#@@#@隧洞沿线地形陡峻,山体雄厚,沿线地面高程在1152m~1558m,属侵蚀中高山地貌区,隧洞埋深40m~390m。

@#@@#@引水隧洞主要穿越奥陶系(O)地层、泥盆系(D)地层及二叠系(P)地层,岩性为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岩性中硬~软弱的泥质灰岩、炭质页岩、页岩及泥质砂岩。

@#@@#@引水隧洞上覆岩体岩层总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一般在10°@#@~30°@#@,倾向下游方向。

@#@结构面以层面节理为主,断层较少,其余节理较发育,1~2组。

@#@隧洞沿线主要发育断层F5:

@#@N5°@#@~15°@#@W,SW∠40°@#@~50°@#@,由碎裂岩及断层泥组成。

@#@大部分洞段地下水位稍高于隧洞顶拱,进出口段低于隧洞底板。

@#@出口段栖霞、茅口组灰岩中溶蚀裂隙发育,局部可能存在溶洞。

@#@@#@引水隧洞围岩除进口浅埋段垂直埋深在40m外,其它大部分洞段垂直埋深一般在200m~270m,最深400m。

@#@地下水位线除进口外大多位于隧洞底板以上。

@#@引水隧洞以Ⅲ类、Ⅳ类围岩为主;@#@少量Ⅱ类和Ⅴ类围岩。

@#@Ⅱ类~Ⅲ类基本稳定和局部稳定性差的围岩,主要以厚层、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石英砂岩等坚硬岩为主,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体完整性受结构面控制。

@#@Ⅳ类为稳定性差围岩,主要由中层状、薄层状白云岩、泥质灰岩、泥质砂岩或软硬相间的岩石互层为主,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强度较低,产生塑性变形的可能性较大。

@#@Ⅴ类围岩为稳定性极差围岩,主要分布在炭质页岩、页岩、断层带及强溶蚀风化带,围岩不稳定。

@#@@#@

(2)调压井工程地质条件@#@调压井采用地下式,井筒直径23m,高度82.35m,顶部高程1238m,底部高程1156m。

@#@@#@调压井上覆厚约75m的基岩,垂直坡面的最小厚度约60m。

@#@围岩为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的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微溶蚀风化,岩体节理较发育,部分为溶蚀宽缝,岩体的完整性主要受陡倾角剪性节理及层面节理组合控制。

@#@调压井地下水位分布于洞室基底以下,岩体的透水率多小于5Lu,综合分析调压井以Ⅲ类围岩为主,部分Ⅱ、Ⅳ类围岩。

@#@@#@(3)压力管道工程地质条件@#@压力管道由主管段、岔管段和支管段组成,采用全地下埋管的布置形式,管道内径8.8m,沿3#岔管至出口全长238.268m。

@#@压力管道围岩主要为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的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斜管下段,下平段内端分布有二叠系下统梁山组碳质页岩地层。

@#@岩体节理发育,主要为弱溶蚀风化或微溶蚀风化岩体,灰岩、白云质灰岩属坚硬岩。

@#@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活动较强烈。

@#@@#@2.3泄洪冲沙放空洞工程地质条件@#@泄洪冲沙洞进口段位于堰塞体上游右岸,出口消能段位于坝址下游原红石岩水电站厂房下游约210m处。

@#@进口高程1138.00m,出口高程1092.00m,隧洞长度1657.855m。

@#@泄洪冲沙洞进口段及出口段为新建,洞身中段沿用原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

@#@圆型断面,最大开挖洞径8.8m。

@#@@#@泄洪冲沙洞上覆岩土体厚度一般为15m~459m。

@#@隧洞沿线岩性分布有奥陶系中统上巧家组(O2q)中层状砂岩、页岩,泥盆系曲靖组(D2q)中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泥质灰岩、泥岩,二叠系梁山组(P1l)碳质页岩、泥岩及砂岩,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P1q+m)灰岩、灰质白云岩等。

@#@地下水位一般高于隧洞50m~120m,进出口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结构面以层面为主,零星节理发育。

@#@隧洞围岩以Ⅲ类、Ⅳ类为主;@#@少量Ⅱ类和Ⅴ类。

@#@@#@三、洞室施工安全组织机构及职责@#@3.1组织机构@#@由于洞内施工地质条件较差,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和重要设备的安全,且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在开挖支护及砼施工全过程中必须把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正确处理好施工中安全、质量、进度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领导为核心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为项目经理;@#@副组长为项目副经理、安全总监;@#@组员为各工区主要负责人、技术质量部、安全环保部、施工生产部、综合办公室、材料设备部等。

@#@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安全隐患提出解决办法,并在会议中落实到责任单位并定人、限期整改,将各种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项目部还和各作业队(厂)、各外协队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每月进行考评,重奖重罚。

@#@依据工程局和分局文件精神,严格贯彻落实所制订的各种相关性文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各种操作规程。

@#@每月进行分析,其结果及时上报分局、工程局相关职能部门。

@#@各种技术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必须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针对本标地下洞室的开挖支护以及后期的混凝土施工,项目部成立了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对整个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作随时安全监控。

@#@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如下表。

@#@@#@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序号@#@姓名@#@职务/部门@#@联系电话@#@备注@#@1@#@倪军@#@项目经理@#@18728300123@#@组长@#@2@#@姜暑芳@#@副经理@#@15436428425@#@副组长@#@3@#@任建洪@#@安全总监@#@18008873251@#@副组长@#@4@#@李涵@#@隧洞工区负责人@#@15282930191@#@成员@#@5@#@巫文忠@#@进出口工区负责人@#@18138099333@#@成员@#@6@#@王平@#@技术负责人@#@18381181755@#@成员@#@7@#@胡军@#@隧洞工区主任@#@13438585557@#@成员@#@8@#@叶明亮@#@隧洞工区主任@#@18200166515@#@成员@#@9@#@彭显章@#@进出口工区主任@#@13529243400@#@成员@#@10@#@何永康@#@综合办公室@#@18239906600@#@成员@#@11@#@叶学根@#@设备物资部@#@18783311577@#@成员@#@12@#@张国@#@技术质量部@#@18727581982@#@成员@#@序号@#@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备注@#@13@#@罗毅@#@技术质量部@#@18908151355@#@成员@#@14@#@邵保国@#@安全环保部@#@13908074785@#@成员@#@15@#@冯熠@#@经营管理部@#@13980640747@#@成员@#@16@#@何国祥@#@专职安全员@#@15892741602@#@检查员@#@17@#@胡迎春@#@专职安全员@#@18737581482@#@检查员@#@18@#@说明:

@#@1、各个班组施工负责人为现场安全主要配合人,协助工区负责人做好安全工作。

@#@@#@3.2主要职责@#@所有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及指导,积极发现安全隐患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地下洞室开挖支护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环保部专职安全员、外协队伍主要负责人为地下洞室开挖支护主要安全工作负责人,在项目安全总监及项目经理、副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地下洞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对所进行的每一项施工内容,由现场技术负责人认真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检查落实工作。

@#@每个工序开始施工前,应向参加施工的各类人员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使大家明白工程施工特点及各施工时段安全施工的要求,这是贯彻施工安全措施的关键所在。

@#@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应按照所拟定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要求,对机械设备等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工序、工种安全技术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懂得各自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方法,以贯彻施工方案中安全措施的补充和完善过程。

@#@工序、工种安全技术交底将结合制定的专项《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施工的规范标准进行,避免口号式,无针对性的交底。

@#@并认真履行交底签字手续,以提高接受交底人员的责任心。

@#@同时还要经常检查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纠正违章,使措施方案始终得到贯彻执行,达到既定的施工安全目标。

@#@@#@3.3安全组织制度@#@根据本工程实际施工特点,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施工秩序,根据公司相关安全管理文件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

(1)地下洞室工程围岩情况复杂,地形、地质条件较差,洞内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安全隐患极为突出,为了保证安全、施工有序,项目部高度重视该部位的安全工作,专门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配置专职安全员、兼职安全员,确定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

(2)安全环保部组织所有的施工人员及技术员进行一次针对地下洞室施工的安全教育活动,并认真履行交底签字手续,以提高接受交底人员的责任心。

@#@@#@(3)由安全环保部组织所有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所有人员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4)技术质量部在进行技术交底的同时认真做好安全措施交底,使所有施工人员人人重视安全。

@#@@#@(5)认真做好进场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才可持证上岗,认真做好班前五分钟教育,将本班当天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交底。

@#@@#@(6)项目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总结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布置下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必要时可随时召开。

@#@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由主管安全生产的项目副经理主持召开或委托安全环保部主任主持召开。

@#@@#@(7)施工队(厂)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总结检查安全生产情况,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安全生产措施,布置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由施工队(厂)安全第一责任人主持召开。

@#@@#@(8)班组安全生产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也可利用每周安全活动日同时召开,但必须做到对安全生产进行总结检查,查找班组生产安全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研究布置班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由班长主持召开。

@#@@#@(10)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测机构,加大安全监督力度。

@#@项目部安全环保部配备两名专职安全员加强对地下洞室开挖施工的安全管理,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向项目部经理报告,当情况紧急来不及报告时,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有权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危险状态扩大。

@#@技术质量部、现场施工队等相关部门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协助。

@#@@#@(11)成立地下洞身安全监测小组,负责洞室施工期的安全监测,定期对洞室进行观测,及时将观测数据上报,并对观测数据变化较大的洞室及时告知作业人员,加强安全意识。

@#@@#@3.4日常安全工作@#@

(1)项目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并坚决执行和及时兑现。

@#@@#@

(2)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由项目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凡参加安全技术交底的人员均履行签字手续,并保存资料,安全环保部专职安全员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好记录。

@#@@#@(3)针对工程施工特点,对所有从事管理和生产的人员施工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重点对专职安全员、班组长、从事特殊作业的架子工、钻工、炮工、电工、焊工、机械工、机动车辆驾驶员等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4)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在施工准备前、施工危险性大、季节性变化、节假日前后等应进行检查,并要有项目部领导值班。

@#@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定人限期进行整改。

@#@@#@(5)对工程施工发生的每一起安全事故,不论大小,都要追究到底,直到所有防范措施全部落实,所有责任人全部得到处理,所有施工人员都取得了事故教训。

@#@@#@(6)通过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并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纪律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做到:

@#@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达到提高职工整体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地下洞室开挖作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洞口削坡,应严格按照明挖自上而下进行进行。

@#@严禁上下同时作业,同时应作好坡面、排水等工作。

@#@开挖完成后边坡上不应存在浮石、危石及倒悬石,并做好洞脸排水和洞脸喷锚支护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工作。

@#@@#@

(2)进洞前,必须对洞脸岩体进行鉴定,确认稳定或采取可靠措施后方可开挖洞口。

@#@在进行洞脸岩石和起始洞段开挖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爆破措施,防止爆破震动造成洞顶山坡和洞口岩石发生震裂、松动和塌方。

@#@@#@(3)洞口以上边坡和两侧应采用锚喷支护或混凝土永久支护措施。

@#@@#@(4)自洞口计起,当洞挖长度不超过15-20m时,应依据地质条件、断面尺寸,及时作好洞口永久性或临时性支护。

@#@支护长度一般不得小于10m,当地质条件不良全部洞身应进行支护时,洞口段则应进行永久性支护。

@#@@#@(5)开挖应按照短进尺、多循环的原则施工。

@#@支护紧跟开挖作业面,根据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采用长锚杆、钢筋网喷混凝土、钢支撑、混凝土衬砌等方式加强支护。

@#@@#@(6)石方暗挖每次放炮后,应即进行敲帮问顶并清除浮石,若发现非撬挖所能排除的险情时,应果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洞井进行安全处理时,应有专人监护,及时观察险石动态。

@#@@#@(7)对于双向进洞开挖时,待要贯通前,提前通知总部测量队复测,并且在贯通距离30m时,由一方工作面施工,另外一方及时撤离施工区。

@#@@#@(8)其他未尽事宜参照《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规范》(SL378-2007)。

@#@@#@五、地下洞室不良地质地段开挖技术措施@#@

(1)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制定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并向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作业现场应有专职安全人员进行监护作业。

@#@@#@

(2)不良地质地段的支护要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待支护稳定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3)不良地质地段宜采用必要的超前探测手段,摸清掌子面前的围岩状况,以便制订应对安全技术措施。

@#@当开挖后,围岩自稳时间不能满足支护要求时,应先采取超前支护等措施预加固围岩,然后再实施开挖。

@#@@#@(4)当出现围岩不稳定、涌水及发生塌方情况时,所有作业人员应立即撤至安全地带。

@#@@#@(5)当洞室围岩被不利组合的结构面切割成不稳定块体时,应采用边挖边锚的施工方法。

@#@@#@(6)在完成一个开挖作业循环时,应全面清除危石,及时支护,防止落石。

@#@@#@(7)在不良地质地段施工,应做好工程地质、地下水类型和涌水量的预报工作,并设置排水沟、积水坑和充足的抽排水设备。

@#@@#@(8)地下水丰富地段,应探明地下水活动规律、涌水量大小、地下水位及补给来源,可视实际情况采用排、堵、截、引等技术措施。

@#@@#@(9)其他未尽事宜参照《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规范》(SL378-2007)。

@#@@#@六、钻爆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措施@#@

(1)钻爆作业人员须按规范要求使用安全帽、安全带、防尘口罩等安全用品,并认真佩戴。

@#@@#@

(2)地下洞室开挖水平深度达到50m后,根据洞内通风、通气条件应备有氧气袋,以免因氧气不足造成窒息。

@#@@#@(3)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如遇到不良地质构造或易发生塌方地段、有害气体逸出及地下涌水等突发事件,应立即停工,并将作业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4)地下工程开挖作业设置的风、水、电等管线路应符合相关安全规定。

@#@@#@(5)爆破器材必须专人领取,炸药、雷管及导爆索严禁由一人同时搬运,电雷管严禁与带点物品一起携带运送,火雷管及导爆索严禁与可燃物品一起携带运送。

@#@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爆破安全技术专业培训合格,并持特种作业证上岗,严禁无证人员独自进行爆破作业。

@#@@#@(6)全断面开挖的洞室及分层开挖的大洞室顶拱周边应采用光面爆破,分层开挖的大洞室中下层边孔可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

@#@预裂孔、光面孔应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钻凿在一个布孔面上,钻孔偏斜误差不超过1°@#@。

@#@@#@(7)钻孔爆破施工前,应进行现场生产性爆破试验,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

@#@@#@(8)爆破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爆破设计方案钻孔、装药、联网、起爆。

@#@在开挖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情况的变化及时改变钻孔和爆破技术,不断优化爆破参数。

@#@@#@(9)按爆破规程要求设置爆破警戒区和警报系统,防止其他人员在放炮时进入爆破警戒区。

@#@在爆破进行前,及时撤离爆破影响范围内的人员、设备,防止造成损失;@#@同时,在爆破前按照规定信号进行警报,爆破完成后,按照规定解除警报。

@#@@#@(10)其他未尽事宜参照《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规范》(SL378-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DL/T5370-2007)。

@#@@#@七、地下洞室支护作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7.1支护准备@#@

(1)施工支护前,应根据地质条件、结构断面尺寸、开挖工艺、围岩暴露时间等因素进行支护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并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

(2)施工人员作业前,应认真检查施工区的围岩稳定情况,需要时应进行安全处理。

@#@@#@(3)作业人员应根据施工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及时进行支护。

@#@@#@(4)开挖期间和每茬炮后,都应对支护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5)对不良地质地段的临时支护,应结合永久支护进行,即在不拆除或部分拆除临时支护的条件下,进行永久性支护。

@#@@#@(6)施工人员作业时,应按规定正确佩戴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7.2锚喷支护@#@

(1)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或类比法,确定合理的锚喷支护参数。

@#@@#@

(2)锚喷作业的机械设备,应布置在围岩稳定或已经支护的安全地段。

@#@@#@(3)喷射机、注浆器等设备,应在使用前进行安全检查,并在洞外进行密封性能和耐压试验,满足安全要求后方可使用。

@#@@#@(4)岩石渗水较强的地段,喷射混凝土之前应排出渗水。

@#@喷后钻排水孔,防止喷层脱落伤人。

@#@@#@(5)锚喷工作结束后,应指定专人检查锚喷质量,若喷层有脱落、变形、厚度不够等情况,应及时查明情况及时处理。

@#@@#@(6)在锚杆作业中,发生的事故多因围岩或砼剥落、坍塌所造成。

@#@而围岩、喷射砼剥落或坍塌,则是由于清理浮石不彻底、凿孔机械的振动、喷射砼与受喷面粘结不良等原因所造成。

@#@为了锚杆施工的安全,必须仔细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7)在注浆作业开始前或结束后,必须认真检查、清洗机械管道和接头,检查后还必须经过试运转方可正式作业,以防止发生剧烈振动、管道堵塞等现象。

@#@当发生注浆管路或接头堵塞时,需在消除压力之后,方可进行拆卸和维修。

@#@各种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和用品,必须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试验和日常检查,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者严禁使用。

@#@@#@(8)注浆人员及所有进入隧洞施工工地的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穿戴防护用具(胶皮手套、口罩、眼镜、防护罩等)。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违规操作。

@#@@#@7.3钢支撑施工@#@

(1)在钢支撑制作和搬运过程中,必须将钢支撑构件绑扎牢固,以防止发生整体构件或连接铁件坠落伤人等事故。

@#@@#@

(2)钢支撑的架设必须由专人按规定的信号进行指挥,随时观察围岩动态或初喷砼层的变化情况,防止落石或坍塌引起安全事故。

@#@@#@(3)在架设钢支撑前,必须将钢支撑的基础面垫平。

@#@架设时,必须采用纵向连接杆件将相邻的钢支撑连接牢固,并与锚杆可靠连接,防止钢支撑倾覆或扭转及变位等安全事故。

@#@@#@(4)对钢支撑必须加强检查,如发现扭曲、压屈等现象或征兆时,必须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必要时,使其他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防止因坍塌而造成伤亡事故。

@#@@#@(5)在进行钢支撑的顶部连接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

@#@当紧固钢支撑顶部连接螺栓、楔紧钢支撑时,作业人员以正确的姿势站立在平稳、牢固的脚手架上,防止发生坠落事故。

@#@@#@八、地下洞室混凝土施工安全技术措施@#@8.1混凝土运输@#@

(1)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规定。

@#@@#@

(2)装卸混凝土的地点,应有统一的联系和指挥信号。

@#@@#@(3)自卸汽车向坑洼地点卸混凝土时,必须使后轮与坑边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防止塌方翻车。

@#@@#@(4)卸完混凝土后,自卸车斗应立即复原,不得边走边落。

@#@@#@(5)自卸车箱内严禁搭人。

@#@@#@(6)夜间行车,应适当减速,并开放灯光信号。

@#@@#@(7)用混凝土输送泵、泵车、揽拌车送混凝土时,应遵守相关规范规定。

@#@@#@8.2平仓震捣@#@

(1)浇捣混凝土前,应全面检查仓内排架、支撑、拉条、模板及平台、漏斗、溜筒等是否安全可靠。

@#@@#@

(2)仓内脚手架、支撑、钢筋、拉条、埋设件等不得随意拆除、撬动,如须拆除、撬动时,应经施工负责人的同意。

@#@@#@(3)仓内人员上下须设靠梯,严禁从模板或钢筋网上攀登。

@#@@#@(4)在平仓震捣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模板、支撑、拉筋是否变形,如发现变形有倒塌危险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报告有关指挥人员。

@#@@#@(5)使用大型震捣器和平仓机时,不得碰撞模板、拉条、钢筋和予埋件,以防变形、倒塌。

@#@@#@(6)平仓震捣时,仓内人员思想要集中,互相要关照。

@#@浇筑高仓位时,要防止工具和混凝土骨料掉落仓外,更不允许将大石块抛向仓外,以免伤人。

@#@@#@(7)使用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应由两人以上人员牵引布料杆管道的接头,安全阀、管架等必须安装牢固。

@#@输送前应试送,检修时必须卸压。

@#@@#@(8)浇筑前应检查砼泵管有无裂纹,损坏变形或磨损严重的应立即更换。

@#@@#@8.3其他安全措施@#@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1)混凝土工程开工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技术、安全等部门编制实施性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实施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安全。

@#@@#@

(2)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由项目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混凝土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凡参加安全技术交底的人员要履行签字手续,并保存资料,安全监察部专职安全员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好记录。

@#@@#@(3)对混凝土工程施工发生的每一起安全事故,不论大小,都要追究到底,直到所有防范措施全部落实,所有责任人全部得到处理,所有施工人员都取得了事故教训。

@#@@#@(4)通过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并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纪律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检查操作规";i:

5;s:

9637:

"@#@柴油发电机组假负载测试技术方案@#@编制@#@审核@#@批准@#@______年月日@#@一、测试目的@#@1、柴油发电机组能否达到额定功率。

@#@@#@2、柴油发电机组满载运行是否达标。

@#@@#@3、被测柴油发电机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相关柴油发电机组标准。

@#@@#@4、被测柴油发电机组是否达到相关要求。

@#@@#@5、及时发现柴油发电机组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二、测试项目@#@序号@#@测试项目@#@测试时长@#@备注@#@选择项@#@1@#@修订功率测试@#@60分钟@#@以最终修订出最大功率为准@#@2@#@满载测试@#@60分钟@#@被测方可与我公司协商时长@#@3@#@三项不平衡测试@#@30分钟@#@可单项选择@#@4@#@稳态调整率测试@#@5@#@瞬态调整率测试@#@6@#@过载测试@#@三、柴油发电机组参数@#@额定功率(P):

@#@KVA@#@KW@#@额定电压(U):

@#@V@#@额定电流(I):

@#@A@#@功率因数(C):

@#@@#@频率(F):

@#@Hz@#@转速(n):

@#@RPM@#@四、被测方工作@#@1、柴油发电机组空载运行正常;@#@@#@2、柴油发电机组燃油(柴油)满足测试要求;@#@@#@3、柴油发电机组机油满足测试要求;@#@@#@4、柴油发电机组(配电柜)380V断路器保持分闸。

@#@@#@五、测试内容及方法@#@1、输出功率测量@#@柴油发嗲机组输出为额定电压(空载)后加载纯电阻性额定负载,进行测试,测试出的带载能力必须符合要求。

@#@@#@测量方法与步骤:

@#@@#@²@#@柴油发电机组在空载情况下,调整输出电压为整定值(400V);@#@@#@²@#@逐级加载25%、50%、75%、100%。

@#@@#@2、电压和频率的稳态调整率测量@#@柴油发电机组的输出电压与柴油发电机组中的转速及励磁电流有关,而转速又决定了输出交流电的频率,只有在决定了频率的情况下,再测量其输出电压的额定值,即先进行满载时,调整交流电频率为额定值(50Hz)然后去掉负载(为空载)测量其输出电压为整定值(400V)。

@#@逐级加载25%、50%、75%、100%(或逐级减载),待稳定后,测得输出电压,经计算得稳态电压调整率dU应符合要求:

@#@@#@U1—U@#@dU=——————×@#@100%@#@U@#@上式中:

@#@@#@U——空载时输出的整定电压;@#@@#@U1——负载渐变后的稳定输出电压。

@#@取最大值和最小值,若三相电取平均值。

@#@@#@@#@可用柴油发呆年纪组控制屏上的频率表或F41B表测试频率,测得交流电频率经计算得稳态频率调整率df应符合要求:

@#@@#@f1—f2@#@df=——————×@#@100%@#@f@#@上式中:

@#@@#@f——满载时的额定频率;@#@@#@f1——负载渐变时的稳定频率,取各读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f2——额定负载的频率。

@#@@#@当测试中所加的负载为满载时,f1用空载时频率代替,f=f2为满载时频率值代替。

@#@@#@测量方法及步骤:

@#@@#@²@#@柴油发电机组加载满载,调整输出交流电频率为整定值(50Hz);@#@@#@²@#@柴油发电机组去载(为空载),调整输出交流电压为整定值(400V);@#@@#@²@#@逐级加载25%、50%、75%、100%,待稳定后测得各次频率和三相电压,计算稳态电压调整率,稳态电压调整率应符合要求≤-1%,稳态频率调整率应符合要求≤-0.5%;@#@@#@²@#@逐级减载75%、50%、25%至空载,待稳定后测的歌词频率和三相电呀,计算稳态电压调整率,稳态电压调整率应符合要求≤±@#@1%,稳态频率调整率应符合要求≤0.5%。

@#@@#@3、瞬态电压调整率及电压恢复时间的测量@#@柴油发电机组的输出电压与柴油发电机组中的转速及励磁电流有关,而转速又决定了输出交流电的频率,只有在决定了频率的情况下,再测量其输出电压的额定值,即先进行满载时,调整交流电频率为额定值(50Hz),然后去掉负载(为空载)测量其输出电压为额定值(400V),通过三次突加、突减负载,测得输出电压,经计算得瞬态电压调整率dUs应符合要求:

@#@@#@Us—U@#@dUs=——————×@#@100%@#@U@#@上式中:

@#@@#@U——额定电压(V);@#@@#@Us——负载突变时的瞬时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V)。

@#@当柴油发电机组为三相机组时,Us区三线电压的平均值。

@#@@#@测量方法与步骤:

@#@@#@²@#@柴油发电机组加载满载,调整输出交流电频率为整定值(50Hz);@#@@#@²@#@柴油发电机组去载(为空载),调整输出交流电压为整定值(400V);@#@@#@²@#@突加60%的额定功率,然后一次性降至空载,连续进行三次,测得输出电压,经计算得瞬态电压调整率dUs应符合要求,突加≥-15%,突减≥+20%;@#@@#@²@#@电压恢复时间指从电压突变时起,至电压开始稳定,在与稳定电压相差±@#@dU范围内所需的时间。

@#@用存储器从电压变化的图线上读出。

@#@@#@注:

@#@突变负载为下列两种@#@功率因数不超过0.4(滞后)和60%额定电流的三相对称负载(对额定功率大于250KW的柴油发电机组可为50%额定负载)。

@#@@#@4、瞬态频率调整率及频率恢复时间的测量@#@柴油发电机组的输出电压与柴油发电机组中的转速及励磁电流有关,而转速又决定了输出交流电的频率,只有在决定了频率的情况下,再测量其输出电压的额定值,即先进行满载时,调整交流电频率为额定值(50Hz),然后去掉负载(为空载)测量其输出电压为整定值(400V)。

@#@通过三次突加、突减负载,测得输出频率,经计算得瞬态调整率dfs应符合要求:

@#@@#@fs—f3@#@dfs=——————×@#@100%@#@f@#@上式中:

@#@@#@f——额定频率(Hz);@#@@#@f3——负载突变前的稳定频率(Hz);@#@@#@fs——负载突变时的频率最大值和最小值(Hz)。

@#@@#@测量方法与步骤:

@#@@#@²@#@柴油发电机组加载满载,调整输出交流电频率为整定值(50Hz);@#@@#@²@#@柴油发电机组去载(为空载),调整输出交流电压为整定值(400V);@#@@#@²@#@突加60%的额定功率,然后一次性降至空载,连续进行三次,测得输出频率,经计算得瞬态频率调整率dfs应符合要求,突加≥-7%,突减≥+10%;@#@@#@²@#@频率恢复时间指从频率突变时起,至频率开始稳定,在与稳定频率相差dfs范围内所需的时间。

@#@用存储示波器从频率变化的图线上读出。

@#@@#@注:

@#@突变负载分下列两种@#@功率因数不超过0.4(滞后)和60%额定电流的三相对称负载(对额定功率大于250KW的柴油发电机组可为50%额定负载)。

@#@@#@5、交流电输出功率因数cosj的测量@#@柴油发电机组输出为额定电压(空载)后,加载纯阻性额定负载,在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屏上cosj表或F41B表测得功率因数cosj应符合要求:

@#@@#@P@#@cosΦ=———@#@S@#@上式中:

@#@@#@P——有功功率;@#@@#@S——视在功率。

@#@@#@测量方法与步骤:

@#@@#@²@#@柴油发电机组在空载情况下,调整输出电压为整定值(400V);@#@@#@²@#@加载额定值的纯电阻性负载;@#@@#@²@#@读柴油发电机组控制屏上cosj表或用F41B表测各单相点功率时的cosj值,应符合要求>0.8(滞后)。

@#@@#@注:

@#@发电机组的以上各项测试所需加负载时,都应采用纯电阻性负载。

@#@@#@6、噪声的测量@#@在柴油发电机组空载和带额定负载的状态下,用声纳计测量柴油发电机组前、后、左、右各处的噪声大小。

@#@声纳计离柴油发电机组水平距离1m,垂直高度约1.2m。

@#@对于静音型柴油发电机组,可以分别测量静音罩打开和关闭时柴油发电机组的噪声,两者对比可以反映出静音罩的隔声效果。

@#@对于已经投用的油机,则在油机室外1m处分别测量各点噪声,测出的噪声值应符合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

@#@@#@7、不平衡负载能力的测量@#@额定功率大于250KW的柴油发电机组在一定的三相对称负载下,在其中任一相(可控硅励磁者指接可控硅的一相)上再加25%额定相功率的阻性负载,当该相总负载电流不超过额定值时,应能正常工作,线电压的最大(或最小)值与三相线电压平均值之差不超过三相线电压平均值的±@#@5%。

@#@@#@△U=Umax—Umin@#@上式中:

@#@@#@Umax——不平衡负载下的相电压最高值;@#@@#@Umin——不平衡负载下的相电压最低值;@#@@#@△U——三相电压不平衡值。

@#@@#@六、测试具体实施@#@1、我公司提供测试假负载设备并按照以下附图接线(主机→第一从机→第二从机之间连接电缆由我公司负责)。

@#@@#@2、被测方将测试用电缆(根据被测柴油发电机组额定功率选用不同线径电缆)接入柴油发电机组输出端,另一头接入JZC智能交流假负载主机输入端。

@#@甲方为乙方提供220Vac,16A测试工作电源,并负责接线。

@#@@#@3、根据预定方案进行测试。

@#@@#@";i:

6;s:

20766:

"广东LNG站线项目@#@LNG储罐机械施工承包WP4技术标书@#@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THETENTHCONSTRUCTIONCOMPANYOFSINOPEC@#@ @#@5.施工技术措施@#@5.1LNG储罐施工@#@5.1.1LNG储罐罐体施工程序(constructionsequence)@#@LNG储罐罐体主要施工程序见“图5.1-1LNG罐罐体施工流程图”。

@#@@#@5.1.2罐顶及钢结构预制@#@5.1.3罐顶临时支撑安装@#@5.1.4罐顶板安装@#@5.1.5临时支撑拆除@#@5.1.6铝吊顶安装@#@

(1)、铝吊顶预制@#@Ⅰ边缘圈梁的预制@#@边缘圈梁按每8-10m为一段进行预制。

@#@边缘圈梁的环板和立板使用等离子切割机进行下料,下料时留出5mm的加工裕量,下料完毕后,使用坡口加工机或刨边机加工边缘;@#@立板使用滚床进行滚弧,滚弧时应注意将滚床辊子表面的毛刺、麻点等杂物清理干净并在辊子表面均匀的缠裹2-3层白胶布,防止划伤铝板表面。

@#@@#@圈梁的立板和环板加工完毕后,组对成“T”型,并进行焊接。

@#@@#@最后在立板上号线、打孔。

@#@@#@圈梁预制时应注意:

@#@圈梁的立板与环板间的焊缝应错开250—300mm(如下图)。

@#@@#@Ⅱ铝板安装前,将钻好孔的铝肋板安装焊接在铝板上。

@#@@#@Ⅲ铝板在预制时应注意保护防止变形及划伤,铝吊顶的预制必须在上铺橡胶板的平台上进行;@#@预制成型的构件必须放置在橡胶板或木板上。

@#@@#@

(2)、吊杆安装@#@用倒链将吊杆吊起后安装在罐顶的钢梁上,并调节吊杆基本垂直,检查吊杆安装是否牢固,并检查下端是否基本处以同一水平面。

@#@@#@(3)、边缘圈梁安装@#@吊杆安装完毕后,将圈梁逐段安装到吊杆上,调节圈梁环板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并组对圈梁间的焊缝,@#@(4)、铝板安装@#@铝板在安装完肋板后从中心向四周进行安装,安装时使用导链和滑轮组将铝板吊起,用螺栓连接肋板与吊柱;@#@安装完部分铝板后组对铝板间的焊缝并进行焊接。

@#@铝吊顶周边与圈梁相连接的边缘铝板待铝板安装到周边后,按实际尺寸进行下料、预制并进行安装。

@#@@#@(5)、铝吊顶的焊接@#@铝板焊接前必须进行化学清洗或机械清理后再进行焊接,化学清理的方法如下:

@#@@#@先使用丙酮将坡口周围的油污清理干净,使用10%的NaOH(40-60℃)清洗4小时,再使用30%的HNO3中和1-3小时,最后用清水清洗后,风干。

@#@@#@铝吊顶的焊缝,基本上使用MIG焊进行焊接,对于一些小型构件,使用TIG焊进行焊接。

@#@@#@5.1.7压缩环预制安装@#@压缩环在预制场按8-10一段分段预制成型后,在罐吹顶前安装到混凝土上。

@#@安装时注意防止压缩环翘曲变形。

@#@@#@5.1.8罐顶气举顶升@#@

(1)、吹顶前的准备工作@#@Ⅰ吹顶前必须完成的施工项目@#@罐顶包括罐顶附件必须全部安装焊接完毕,并检查合格;@#@@#@铝吊顶必须全部安装、焊接完毕并检查合格;@#@@#@混凝土墙必须施工完毕,并经过养护期,基本达到设计强度。

@#@@#@罐顶部压缩环安装焊接在混凝土墙的钢预埋件上@#@安装罐顶的中心柱及临时支柱已拆除。

@#@@#@压缩环与罐顶板间的组装卡具准备完毕。

@#@@#@Ⅱ吹顶的工装、设备准备@#@a平衡装置的安装@#@罐吹顶前必须安装用钢丝绳和滑轮组成的平衡装置(如下图),罐顶平衡装置共26套沿径向均布。

@#@@#@平衡装置的钢丝绳顶部固定在混凝土墙上,下端固定在罐底的铆点上。

@#@@#@b密封装置@#@罐吹顶前将厚5mm宽1000mm的橡胶板作为密封装置用临时压板固定在罐顶下部周圈。

@#@安装完毕后,是否安装牢固。

@#@吹顶前一些大的管孔也要用盲板封死。

@#@@#@c风压调节系统@#@为便于观察罐内风压的大小,在罐底部和罐顶部设两套风压计,风压计用“U”型管制作,如下图:

@#@@#@在风机进风管处安装调节风门和排风管,便于调节罐内风压。

@#@@#@d进风系统@#@吹顶用风通过两台风量为86385m3/h,风压为1671Pa的混流风机供给,进罐的临时通道用δ=10mm的钢板临时封堵,风机通过管线连接在临时封板的开孔上。

@#@@#@吹顶时要准备两台75kw的交流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Ⅲ吹顶前检查@#@检查吹顶前,需要完成的施工项目是否已完成。

@#@@#@检查确认罐顶与临时支撑之间无点焊等各种形式的连接。

@#@@#@确认吹顶的临时设施如平衡装置、密封装置等已正确地进行了安装。

@#@@#@风机、发电机、电路、风路以及风力调节系统等在吹顶前必须经过试验,运转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

@#@@#@备用风机和备用发电机也必须经过试验。

@#@@#@

(2)、吹顶@#@Ⅰ吹顶前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明确指挥信号,编制详细的操作规程。

@#@@#@Ⅱ操作员接到送风的指令后,启动风机,观查风压并逐渐加大风量,直至罐顶缓慢浮起。

@#@@#@Ⅲ调节风量保证罐顶匀速升。

@#@@#@Ⅳ不断观察风压,保证风压稳定。

@#@@#@Ⅴ吹顶期间指挥员与操作员不得擅自离岗。

@#@@#@(3)、压缩环和罐顶的组装焊接@#@罐顶吹至顶部与压缩环靠紧时,在罐顶上每隔0.5m焊接一个龙门板,用扁楔子组装压缩环与罐顶焊缝、点焊并进行焊接。

@#@组对形式如下图所示:

@#@@#@(4)、停风和临时设施的拆除@#@罐顶板和压缩环焊接完毕后,停止送风,并拆除吹顶用的平衡装置、密封装置等临时设施;@#@将点焊的焊点、疤痕等打磨干净;@#@拆除风机等送风设备及管线、拆除进罐的临时堵板。

@#@@#@5.1.9角部保护处的施工@#@

(1)、罐底与罐壁连接处施工程序@#@罐底衬板施工@#@(碳钢底板)@#@混凝土墙内第一圈防潮衬板施工@#@罐底混凝土层浇筑@#@保温层施工@#@第二层罐底的边缘板施工@#@角部第一圈9%Ni钢保护板安装@#@混凝土环梁施工@#@内罐罐底边缘板施工@#@

(2)、罐底衬板与罐壁第一圈混凝土防潮衬板的施工@#@Ⅰ罐底衬板在罐底混凝土施工完毕后,铺设并进行焊接,焊接时要注意采取合理的焊接顺序,防止焊接变形;@#@罐底衬板与罐比预埋件连接的边缘板根据实际尺寸进行下料。

@#@@#@Ⅱ罐壁第一圈防潮衬板待罐底板施工完毕后进行施工,防潮衬板使用倒链吊起紧贴在罐壁上,点焊后焊接在混凝土的预埋件上。

@#@@#@(3)、第二层底板的边缘板先进行号出每块板的位置线,然后用吊车顺序进行铺设并进行组对,组对时应注意保证坡口间隙为3±@#@2mm,错边量不大于2.5mm;@#@边缘板进行焊接时,先用手工焊进行打底焊,焊接完毕后,打磨并进行着色检查,然后再进行填充焊接。

@#@@#@(4)、第二层底板的边缘板焊接完毕后,进行真空试验,合格后号出第一圈9%Ni钢壁板的位置线,安装定位板后组对第一圈壁板。

@#@壁板安装后检查垂直度、椭圆度、焊缝间隙、纵缝错变量全部合格后,现焊接纵缝再焊接壁板与底板的角焊缝。

@#@@#@(5)、混凝土环梁施工完毕后,安装内罐罐底边缘板,安装方法基本与第二层底板边缘板相同。

@#@@#@5.1.10罐壁施工@#@

(1)、混凝土墙内衬板安装@#@吹顶完毕后,先将角部保护区域内剩余部分的衬板安装完毕,再安装其它衬板。

@#@@#@其它衬板安装前,先在罐内将混凝土墙内衬板预制成长条,然后用卷扬机吊起安装在混凝土墙内的预埋件上,安装时应注意尽量使钢板贴紧混凝土墙。

@#@@#@

(2).角部第二层护板及保温层的施工@#@Ⅰ角部保护部分的混凝土墙内衬板施工完毕后,安装角部第二层护板。

@#@安装前,先将环缝垫板安装好,再安装壁板,壁板安装前,立缝两侧各点焊三个方帽环缝点焊9-10个方帽。

@#@@#@Ⅱ组对时先使用圆楔子和背杠(用10#槽钢制作)固定环缝如下图:

@#@@#@Ⅲ纵缝使用球罐卡具固定如下图:

@#@@#@(3)、内罐施工@#@Ⅰ围第一圈壁板@#@a、号壁板位置线@#@在边缘板上号出壁板的安装位置。

@#@壁板内侧安装基准线R@#@考虑到纵缝的焊缝收缩,R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R≥图纸要求的焊后壁板内径+(1.5×@#@第一圈壁板的焊缝数量)/2π@#@b、点焊壁板安装限位板@#@沿壁板内侧安装基准线点焊壁板内侧限位板,沿壁板外侧基准线(内侧基准线半径R+第一圈壁板板厚)点焊壁板外侧限位板。

@#@每隔1m点焊一限位板,内外交错,立缝两侧100mm处必须有限位板。

@#@(如下图)@#@@#@C、围第一圈壁板@#@围第一圈壁板时,通常从0°@#@或90°@#@、180°@#@、270°@#@开始,先确定第一张壁板位置并安装第一张壁板。

@#@然后从该张壁板开始向两边同时围板。

@#@板与板间的纵缝先用两马卡具进行固定,每条纵缝至少需要三套卡具。

@#@第一圈壁板围完后,每张板上安装两套丝杠用以调整壁板垂直度。

@#@@#@Ⅱ围其它各圈壁板@#@a其它各圈壁板围板的方法与第一圈板基本相同,但是围板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在所要围的壁板上点焊用于悬挂三角架的蝴蝶板(每隔2500mm点焊一个)以及用于组对纵缝的方帽(每侧3个)。

@#@点焊位置如下图:

@#@@#@*在下一圈壁板上悬挂三角架,搭设跳板、护栏作为施工用脚手架。

@#@@#@*在距下一圈壁板上口250-300mm处点焊龙门板,每隔1500mm点焊一个,每张壁板上点焊9个。

@#@@#@b、围板时纵缝通过两马卡具进行固定;@#@环缝使用1.2m的背杠进行固定(如下图)。

@#@@#@@#@@#@Ⅲ壁板找正@#@a、第一圈壁板找正@#@第一圈壁板的几何尺寸是否准确对于整个罐体几何尺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第一圈壁板进行找正。

@#@@#@*用两马卡具调整坡口的间隙及错边量:

@#@错边量≤1.5mm@#@*用加减丝杠调整壁板垂直度。

@#@其允许偏差:

@#@±@#@3mm@#@*用千斤顶调整壁板上口水平度。

@#@相邻两板上口水平高差≤1mm;@#@整个圆周上口水平高差≤6mm。

@#@在调整上口水平度时,在边缘板下加垫铁,使边缘板与壁板下口间的间隙保持为0。

@#@@#@*第一圈壁板的椭圆度主要通过限位板的准确度来保证。

@#@椭圆度≤20mm。

@#@局部椭圆度达不到要求时,可使用方楔子进行调整。

@#@@#@找正时必须对椭圆度、垂直度、水平度同时进行调整,保证“三度”全部合格。

@#@找正完毕后,在壁板内侧每3米点焊一个支架对壁板进行固定。

@#@@#@b、其它各圈壁板找正@#@在施工中如果第一圈壁板的椭圆度和上口水平度严格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并且每张壁板的几何尺寸都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按正常的程序围板,当壁板垂直度和纵缝调整合格后,一般情况下,椭圆度和上口水平度也能达到规范要求。

@#@所以,其它各圈壁板的找正主要是对垂直度进行调整。

@#@@#@每一圈板的垂直度都必须认真调整并做好记录。

@#@每一圈壁板的垂直度都将作为下一圈壁板找正的依据。

@#@@#@垂直度的调整主要通过调整纵缝的间隙实现。

@#@减小纵缝上半部分的间隙使壁板内倾,增大纵缝上半部分的间隙使壁板外倾。

@#@当垂直度偏差太大难于调整时,可使用倒链进行调整。

@#@@#@找正时每张壁板必须测量三点以上,除保证该张壁板垂直度符合要求外,还应对其下方壁板的垂直度偏差进行修正,保证罐整体垂直度符合要求。

@#@@#@垂直度偏差:

@#@≤3/1000板宽;@#@罐壁总体垂直度偏差≤50mm。

@#@@#@Ⅳ纵缝组对@#@a纵缝组对从内侧进行。

@#@使用两马卡具,通过圆楔子、扁楔子调整纵缝间隙及错边量。

@#@组对间隙为4-6mm;@#@错边量不大于1/10板厚,且不大于1.5mm。

@#@@#@b纵缝组对完毕后,在内侧点焊4-5块防变形板,防止焊接过程中出现角变形。

@#@@#@c因第1-4圈壁板纵缝为双面焊且焊接时先焊接外侧再焊接内侧,为防止焊接时出现角变形,组对时应采取反变形措施。

@#@如下图所示:

@#@@#@@#@Ⅴ加强圈@#@加强圈安装前,先在罐外分段预制成型,分段长度约10—12m,预制完毕后用弧型样板检查其内弧偏差,间隙不大于4mm;@#@检查弦高偏差不大于10mm。

@#@加强圈所在罐壁安装焊接完毕后安装加强圈,安装时先将加强圈支架安装在罐壁上,再分段进行安装。

@#@@#@Ⅵ临时通道处的壁板@#@内罐中的全部施工项目(包括罐底板)施工完毕后,将罐内工装、卡具及施工废料等清理干净、检查确认后安装临时通道处的内罐壁板,安装时使用电动葫芦和倒链进行就位,用球罐卡具和背杠进行组对。

@#@@#@Ⅶ焊接@#@内罐的纵缝的焊接全部采用手工焊,电源极性尽量采用交流;@#@环缝采用埋弧自动焊;@#@通道处壁板全部采用手工焊进行焊接。

@#@焊接时要注意控制焊接线能量,焊接的同时做好施焊记录。

@#@@#@(4)、内罐安装时的脚手架搭设方法@#@Ⅰ、将挂壁三角架安装在焊接于罐壁板上的蝴蝶板上,约每2.5米安装一个三角架;@#@@#@Ⅱ、在三角架上并排铺设三排钢跳板并用铁丝绑扎牢固;@#@安装时留出小平台的安装位置;@#@@#@Ⅲ、安装栏杆。

@#@先安装立杆,再安装横杆;@#@@#@Ⅳ、将小平台安装于焊在壁板上的蝴蝶板上并安装小斜梯;@#@@#@Ⅴ、将竹编板铺在跳板上并用竹编板封闭栏杆;@#@@#@Ⅵ、检查各部位是否牢固稳妥。

@#@@#@内脚手架简图:

@#@@#@5.1.11罐底施工@#@

(1)、罐底边缘部分施工要在储罐升顶前完成。

@#@@#@

(2)、其它部分的施工基本与内罐罐壁同时施工,在进罐通道未封闭前完成施工,基本施工程序如下:

@#@@#@第二层底板中幅板(9%Ni)施工@#@铺50mm的干砂@#@绝热层施工@#@加强混凝土层施工@#@碳钢衬板施工@#@基础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上层底板中幅板施工@#@铺50mm的干砂@#@绝热层施工@#@加强混凝土层施工@#@(3)、钢衬板和它上部的混凝土层全部施工完毕后,其它部分从进罐通道对面按上述程序逐渐向外施工如下图:

@#@@#@(4)、罐底施工前要对罐基础进行验收。

@#@验收的主要内容有:

@#@罐底的标高、罐底平整度以及基础表面质量。

@#@基础表面不得有蜂窝、裂纹等缺陷。

@#@@#@(5)、上层及中间层罐底板的铺设@#@上层及中间层罐底板均为条状排板,铺设时从内向外先号线再铺板。

@#@铺板时先铺设条状大板,再铺设周边小板;@#@每铺三排板作为一个单元,铺设完毕后进行焊接并进行焊接检验,然后进行下一层的施工,最上层底板焊接完毕后继续下一个单元的施工。

@#@@#@铺板时为防止板变形,吊板应使用专门的吊装梁如下图:

@#@@#@(6)、焊接顺序@#@中间层底板和最上层底板焊接时应采取合理的焊接顺序:

@#@焊接时先焊接短焊缝,再焊接长焊缝,每条焊缝焊接时采取分段跳焊的方法,减少焊接变形。

@#@基本焊接顺序如下图所示:

@#@@#@(7)、中间层底板和最上层底板均为搭接结构,铺设时要保证搭接宽度不小于40mm。

@#@@#@(8)、三层板重叠搭接的部位焊时要注意:

@#@先将最上面一层板的角部撬起,将起覆盖的位置焊好再焊接其它部位,如下图:

@#@@#@(9)、底板焊接完毕后应进行真空试漏。

@#@如下图所示:

@#@@#@(10)、底板焊接完毕后检查其凹凸变形及焊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1.12储罐内部管道、下降管等安装@#@5.1.13罐体试验@#@

(1)、罐底板和罐顶板以及罐壁衬板组件焊接完毕后,按BS7777的要求进行真空试验。

@#@@#@

(2)、内罐罐壁焊接完毕后按BS7777进行X射线探伤检查。

@#@@#@(3)、内罐安装焊接完毕后,进行充水试验,充水前编制详细的充水方案。

@#@充水试验的流程如下图:

@#@@#@Ⅰ充水按充水曲线进行,充水后检查罐壁、罐底等有无泄漏现象,罐壁有无异常变形,并定期测量罐基础沉降情况。

@#@@#@Ⅱ充水试验合格后,进行排水。

@#@排水时先用大泵将水基本排出罐外,再用自吸泵将大泵抽不到的水排出罐外,最后用人工将罐内的水清理干净。

@#@@#@Ⅲ排水完毕后,用干燥的空气将罐内吹干。

@#@@#@(4)、充N2@#@储罐全部施工完毕后,利用液氮罐车对内充N2,试验完毕后,往罐内吹压缩空气。

@#@@#@5.1.16罐脱水、干燥及设备安装@#@5.1.17罐绝热施工@#@5.1.18罐外部工艺系统试运转@#@5.1.19罐吹除、钝化、冷却与移交@#@5.1.20储罐焊接@#@5.1.20.1 WeldingmanagementandWeldingProcedures@#@

(1) WeldingshallbeinaccordancewithBS7777.Allverticalandhorizontalseamsoftheinnertankshellshallbeweldedbythefollowingmethods:

@#@manually,semiautomatic,orbymachine.@#@

(2) Allweldingprocedurespecificationsandprocedurequalificationrecordstobeusedfortheconstructionofthetanks,includingthoseforprefabrication,repair,tackandattachmentwelds,shallbeacceptedbyPurchaser/MainContractorpriortotheworkbeingperformed.WherenewWPS/PQRisrequired,itshallbeoncontractmaterialsandshallfollowimpacttestingrequirementasfollows,@#@ @#@ThepositionsofCharpyimpacttestat–196deg.Cshallbe:

@#@@#@Weldmetalcenterline@#@Fusionline@#@Fusionline+2mm@#@Fusionline+5mm@#@(3) Theweldingproceduresusedforallweldsandtheradiographicinspectionprocedureshallclearlybeindicatedinconstructiondocuments.@#@(4) Noweldingispermittedontheinnertankaftercompletionofthehydrotest.@#@(5) WeldingConsumables@#@* Fillermetalfor9%nickelweldingshallconformtoASME/AWSSFA5.11and/orSFA5.14.FillermetalsandfluxesshallbeselectedbyTankContractorbasedonprovidingstrength,ductility,soundnessandsuccessfulLNGtankexperience.@#@* Eachlotorheatoftheausteniticstainlesssteelwelding(filler)materialsshallmeettherequirementsofSectionVIII,Div1UHA-51(e)and(f).AllweldingproceduresshallbequalifiedinaccordancewithBS7777orASMECodeSectionIX.@#@* TankContractorshallimplementarigoroussystemtocontrolthesegregationandstorageofweldingconsumables.@#@(6) WeldingQualificationandIdentification@#@* QualifiedwelderstestedinaccordancewiththerequirementsofBS7777orASMECodeSectionIXshallcarryoutallwelding.Theweldersshallbenewlyqualifiedirrespectiveofanypreviousqualifications.TankContractorshallissueanindividualcertificatewithphotographtoeachqualifiedwelder.Welderswhoarenotinpossessionoftherequiredcertificationandidentificationshallnotbeallowedtodoanywelding.TankContractorshallalsoimplementanidentificationbadgesystemtoclearlyshowwhichweldersarequalifiedforwhichmaterials.@#@(7) Inspection@#@* RadiographicInspection@#@a) Theradiographicextent,techniquesandacceptancecriteriafortheinnertankshallbeinaccordancewithBS7777.@#@b) Allverticalandhorizontalbuttweldsofinnertankshell,annularplatebuttwelds,innertankstiffenersandinternalpipingshallbeinspectedbyradiography.@#@c) Leadscreensshallbeused,saltscreensshallnotbepermitted.Radiographicinspectionshallfollowassoonaspossibleafterwelding,andtheinspectionsshallbeco-ordinatedwiththePurchaser’s/MainContractor’sinspector.@#@d) Radiographyfor9%nickelweldsshallbebyX-raymethodswithamaximumfocalspot2.5x2.5mm.AllpersonnelperformingCodeevaluationsshallmeetASMESectionV,SNT-TC-1A,LevelIIorequivalentqualifications.Thefilmtobeusedforradiographyshallbeultrafine,highcontrasttypee.g.KodakAAorAgfaD7.@#@* LiquidPenetrantExamination@#@a) LiquidpenetrantexaminationfortheinnertankshallbecarriedoutaccordingtoBS7777.TheSecondaryB";i:

7;s:

5141:

"附件7:

@#@常用安全工器具与个人防护用品检查项目表@#@部门:

@#@@#@班组:

@#@@#@日期:

@#@@#@注意@#@1.不要使用“√”(打勾)的方式。

@#@@#@2.记录“状态好”或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具体缺陷项目符号。

@#@@#@3.如果检查的安全工器具与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必须停止使用。

@#@@#@4.如果安全工器具与个人防护用品超过维护寿命年限,必须报废。

@#@@#@5.如果安全工器具与个人防护用品超过试验周期,应立即更换并送有关单位进行试验。

@#@@#@6.选择其它时应注明具体缺陷内容。

@#@@#@常见的缺陷@#@安全帽@#@绝缘手套@#@安全带@#@A1外壳破损@#@A2内衬损坏@#@A3帽带损坏或断裂@#@A4内衬无缓冲作用@#@A5安全帽标志不符合规定@#@A6摆放混乱@#@A7其它@#@B1外表破损、漏气,内部粘连@#@B2外表脏污,有油脂@#@B3超期未试验@#@B4无试验标签@#@B5摆放时堆压或放置在潮湿的地方@#@B6不合格手套与日常使用的混放@#@B7未按规定使用@#@B8其它@#@C1安全带变质、破损@#@C2金属配件断裂或锈蚀@#@C3超期未试验@#@C4无试验标签@#@C5超过使用周期@#@C6放置处易接触高温、明火、酸类物质、有锐角的坚硬物体或化学药品@#@C7其它@#@接地线@#@验电器@#@绝缘棒(绝缘测量杆、放电棒、核相器、绝缘夹钳)@#@D1夹头与铜线连接不牢固@#@D2外皮破损,铜线外露@#@D3夹口部分锈蚀或损坏@#@D4接地线无编号@#@D5接地线未标明电压等级@#@D6未对号存放@#@D7其它@#@E1绝缘部分有污垢、损伤或裂纹@#@E2声光指示失灵@#@E3超期未试验@#@E4无试验标签@#@E5未标明电压等级@#@E6存放处可能损害绝缘或验电头@#@E7不合格验电器与日常使用的混放@#@E8其它@#@F1绝缘部分有污垢、损伤或裂纹@#@F2机械连接部分或头部锈蚀或损坏@#@F3超期未试验@#@F4无试验标签@#@F5未标明电压等级@#@F6存放处可能损害绝缘@#@F7不合格绝缘棒与日常使用的混放@#@F8其它@#@绝缘鞋(靴)@#@脚扣@#@呼吸器@#@G1无清楚的编号@#@G2外表磨损、破漏或有沙眼气孔@#@G3鞋底磨损严重,绝缘层已外露@#@G4超期未试验@#@G5无试验标签@#@G6摆放时堆压或放置处易接触石油类油脂@#@G7作雨具使用@#@G8其它@#@H1金属部分腐蚀或有裂纹@#@H2系脚皮带损坏@#@H3超期未试验@#@H4无试验标签@#@H5冲击试登时变形@#@H6其它@#@I1背负带损坏@#@I2软管有裂纹@#@I3正压式呼气器压力过低@#@I4正压式呼气器压力过高@#@I5呼吸面罩损坏@#@I6排气口堵塞@#@I7呼吸设备数量不足@#@I8超过使用期限@#@I9其它@#@绝缘档板(绝缘罩)@#@安全措施标示牌@#@升降板@#@J1绝缘部分有污垢、损伤或裂纹@#@J2超期未试验@#@J3无试验标签@#@J4存放处可能损害绝缘@#@J5未编号@#@J6其它@#@K1文字图案不符合规范@#@K2放置位置不正确@#@K3残缺、破损@#@K4文字、图案脱落、不清晰@#@K5缺少标示牌@#@K6其它@#@L1拉力绳磨损、断股@#@L2板端绑扎不牢@#@L3超期未试验@#@L4无试验标签@#@L5冲击试登时变形@#@L6其它@#@护目镜@#@安全绳@#@竹梯@#@M1镜片损坏M4其它@#@M2镜架损坏@#@M3未存放在专用镜盒内@#@N1连接金属锈蚀或有裂纹@#@N2锁扣失灵@#@N3断股@#@N4超期未试验@#@N5其它@#@O1有裂纹、破损或虫蛀、变形@#@O2无在竹梯上、中、下规定位置使用铁线加固@#@O3竹梯脚无防滑装置@#@O4无清楚的编号@#@O5在竹梯2米以下无涂有红白相间的防撞标识@#@O6其它@#@绝缘梯@#@呼吸器@#@防电弧服@#@P1无清楚的编号@#@P2构件无连接完好@#@P3有裂纹、破损或污渍、变形@#@P4梯脚无防滑装置@#@P5人字梯无限制开度的拉链@#@P6其它@#@Q1背负带损坏@#@Q2软管有裂纹@#@Q3正压式呼气器压力过低或过高@#@Q4呼吸面罩损坏@#@Q5排气口堵塞@#@Q6超过使用期限@#@Q7其它@#@R1表面不平滑@#@R2内外面有疵点、破损、缝合缺陷、走纱等各种缺陷@#@R3有污染痕迹@#@R4出厂后使用年限5年及以上@#@R5其它@#@绝缘绳@#@绝缘垫@#@防毒面具@#@S1有松散,分股现象;@#@@#@S2有叠痕,凸起,压伤,背股,抽筋等缺陷@#@S3有错乱、交叉的丝、线、股@#@S4.有股接头.单丝接头外露@#@S5股绳和股线的捻距在其全长上不均匀@#@S6其它@#@T1表面脏污、损坏破洞或裂纹;@#@@#@T2厚度减薄;@#@@#@T3超期未试验@#@T4无试验标签@#@T5未标明电压等级@#@T6其它@#@U1面罩不完整;@#@@#@U2面罩气密性不良;@#@@#@U3面罩密合框与佩戴者颜面不密合或有明显压痛感@#@U4超过使用期限@#@U5其他@#@绝缘台(绝缘凳)@#@其他常用绝缘工器具@#@V1表面或边角有损坏;@#@@#@V2表面脏污;@#@@#@V3构件无连接完好@#@V4无清楚编号;@#@@#@V5其它@#@W1无清楚的编号;@#@@#@W2定期试验不合格、没有合格标签或未超期;@#@@#@W3绝缘部分表面有裂纹、破损或污渍;@#@@#@W4构件组合、连接部分不可靠牢固。

@#@@#@";i:

8;s:

7211:

"点焊超声波电阻-车身点焊质量控制及超声波检测技术@#@首页>@#@行业信息>@#@行业信息>@#@@#@点焊超声波电阻-车身点焊质量控制及超声波检测技术@#@摘要:

@#@美国石油消费量-下半年中国石油供应仍偏紧太阳能电池产能太阳能-太阳能电池产能面临过剩核电河南河南省-河南省将建核电站中国航空资产-一航二航合并挂牌延至十一后数控技术机床-我国二十种高精尖大型数控设备完成科技攻关主轴电机机床-数控系统伺服电机控制技术发展数控机床加工-现代板材数控成形设备的现状起重机公司小组-中联重科质量管理赢得六项大奖重庆綦江县重庆市-重庆松藻电力有限公司2×@#@150MW发电工程招标公告叉车吨位产销-柳工中吨位CPCD70叉车实现小批量生产现代车身结构中,大约要完成3000多个焊点。

@#@为了确保焊接质量,一般采用凿检的方式(辅以目视检查),但这种方式需要较多时间,且造成零件变形后必须重新整形,企业花费的成本较高。

@#@经过尝试,超声波技术对电阻点焊进行无损检测效率较高,几乎能够识别各种有缺陷的焊点。

@#@点焊,超声波,电阻,车身,破坏性,质量,回波,合格,技术,设备,@#@现代车身结构中,大约要完成3000多个焊点。

@#@为了确保焊接质量,一般采用凿检的方式(辅以目视检查),但这种方式需要较多时间,且造成零件变形后必须重新整形,企业花费的成本较高。

@#@经过尝试,超声波技术对电阻点焊进行无损检测效率较高,几乎能够识别各种有缺陷的焊点。

@#@@#@车身点焊质量监控@#@目前,电阻点焊仍然是车身连接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因此,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对电阻点焊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视。

@#@一般来说,车身点焊质量监控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预防、控制和检验。

@#@@#@预防指的是,在进行电阻点焊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不合格焊点的生成。

@#@通常,主要措施是对焊接设备进行日常监测。

@#@比如,定期核对焊接参数,以确保设定值符合工艺要求;@#@定期测量焊接的实际压力、实际电流及通电时间,确保输出值与设定值一致;@#@定期测量次级回路的电阻值,尤其是次级无感电缆的电阻值(如果采用分体式变压器结构),以保证焊接系统的正常通电能力。

@#@由于焊点是通过焊接设备来完成的,只有对焊接设备状态进行适当的监测,才能预防不合格焊点的产生。

@#@@#@控制指的是,在进行电阻点焊的过程中,应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在线监测,保证不合格焊点被及时发现。

@#@目前,主要方法是通过焊接控制器监测每次焊接的输出电流大小(可以是初级电流,也可以是次级电流),一旦低于设定范围就及时报警,避免不合格焊点的产生。

@#@另外,比较新的技术是监测焊接过程中的动态电阻值,从而判定焊点是否合格。

@#@这样,每次焊接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及时发现不合格的焊点,从而采取措施。

@#@@#@检验指的是,对已经完成的焊点进行破坏性和非破坏性检查,达到排除不合格焊点的目的。

@#@破坏性检查是对整个车身的焊点进行逐一检查,比较全面,可以发现所有不合格的焊点。

@#@但是,检查后的车身只能报废,且抽样频率较低,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

@#@非破坏性检查是对车身焊点进行的日常检查,传统的方法是目视检查和凿检,一般选取部分典型焊点,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局限,而且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还可以逐步替代现有的破坏性检查,从而进一步降低整车厂的成本。

@#@@#@超声波无损检测@#@1.背景@#@现代车身结构中,大约要完成3000多个焊点。

@#@为了确保焊接质量,一般采用凿检的方式(辅以目视检查),这样检查需要较多的时间,且造成零件变形后必须重新整形。

@#@另外,凿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凿子无法达到的焊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焊点及部分高强度钢的焊点等。

@#@对于整个车身或部分分总成的破坏性检查,需要花费很多成本。

@#@@#@经过尝试,其他一些非破坏性检查的方式对于电阻点焊并不适用,比如红外线、X射线及涡流检测等。

@#@利用超声波技术对电阻点焊进行无损检测效率较高,几乎能够识别各种有缺陷的焊点。

@#@所以,超声波无损检测对于电阻点焊来说,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技术。

@#@@#@2.原理@#@点焊的超声波检测方法是从焊接结构的最后界面多重反射的检测和零件连接处反射的中间回波(如图1)。

@#@对于正确的焊点和有缺陷的焊点,从完整厚度反射的回波系列的长度、信号衰减以及中间回波的幅值和位置之间是有差别的,从而鉴别出有缺陷的焊点。

@#@超声波束的有效直径应该等于融核点的直径。

@#@@#@图1超声波传递@#@3.质量判定@#@通过超声波检测得到的回波图形与焊点的缺陷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如图2)。

@#@@#@图2缺陷与波形关系@#@4.应用条件@#@超声波检测的应用有时也会受到焊点实际状态的影响(如图3),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率降低。

@#@@#@图3超声波检测应用条件@#@5.检测系统@#@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1)采用数据库,建立测量计划;@#@

(2)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检测;@#@(3)进行统计分析,并输出报告。

@#@@#@6.检测设备@#@目前,用于整车厂的超声波检测设备主要有三种(如图4):

@#@笔记本电脑+便携测量设备;@#@便携式一体机;@#@台式机+测量设备。

@#@@#@图4检测设备种类@#@作为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方法,超声波焊点质量检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统的凿检和破检方法加上先进的超声波检查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车身焊接质量的主要方法。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证自主品牌的焊接质量,建立了包括超声波检测技术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焊接质量控制体系,破坏性检查焊点合格率达到99%以上。

@#@@#@总结:

@#@主轴电机机床-数控系统伺服电机控制技术发展美国石油消费量-下半年中国石油供应仍偏紧中国航空资产-一航二航合并挂牌延至十一后叉车吨位产销-柳工中吨位CPCD70叉车实现小批量生产重庆綦江县重庆市-重庆松藻电力有限公司2×@#@150MW发电工程招标公告起重机公司小组-中联重科质量管理赢得六项大奖数控技术机床-我国二十种高精尖大型数控设备完成科技攻关太阳能电池产能太阳能-太阳能电池产能面临过剩核电河南河南省-河南省将建核电站数控机床加工-现代板材数控成形设备的现状@#@";i:

9;s:

14385:

"@#@附件1@#@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阀门国产化研制@#@给水泵最小流量阀技术规范书@#@ @#@国电黄金埠电厂@#@华能长兴电厂@#@大唐蔚县电厂@#@华东电力设计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设计院@#@哈尔滨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2012年11月@#@给水泵最小流量阀技术规范@#@目录@#@1.总则@#@2.技术参数@#@3.技术要求@#@4.制造要求及其重要部件材料@#@5.设计制造标准@#@6.试验和检验@#@1总则@#@1.1本规范书适用于国产超(超)临界机组的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阀。

@#@它提出了该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给水泵最小流量装置使用于汽动给水泵,其中包括阀门本体、气动执行机构及其附件等。

@#@@#@1.2本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要求作出详细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研制单位应保证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相关的国际、国内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本规范所列标准,与研制单位所执行的标准发生矛盾时,按较严格的标准执行,研制单位在设备设计和制造中所涉及的各项规程、规范和标准必须遵循现行最新标准版本。

@#@@#@2控制阀技术参数@#@2.1@#@汽动给水泵最小流量气动调节阀@#@序号(ITEMNo.)@#@1@#@再循环阀所在系统(SYSTEMNo.)@#@给水系统@#@再循环阀编号(CONTROLVALVETAGNo.)@#@工况(CONDITION)@#@工况1@#@工况2@#@工况3@#@工况4@#@流量(m3/h)(FLOW)@#@489@#@450@#@250@#@200@#@进口压力(MPa.a)@#@(INLETRESSURE)@#@37.96@#@33.4@#@19@#@13@#@出口压力(MPa.a)@#@(OUTLET@#@PRESSURE)@#@1.3@#@1.3@#@0.7@#@0.5@#@压力降(MPa.a)@#@(PRESSUREDROP)@#@36.66@#@32.1@#@18.3@#@12.5@#@系统设计压力(MPa.a)(SYSTEMDESIGNPRESSURE)@#@44@#@设计温度(℃)@#@(DESIGNTEMPERATURE)@#@200@#@运行温度(℃)(OPERATINGTEMPERATURE)@#@186.4~138.3@#@连接方式@#@(CONNECTION)@#@法兰连接(FLANGE)@#@承插焊(SOCKETWELD)@#@对焊(BUTTWELD)@#@√@#@执行机构动作方式@#@(ACTUATORACTION)@#@信号增加开(SIGNALINCREASETOOPEN)@#@√@#@信号增加关(SIGNALINCREASETOCLOSE)@#@流量特性@#@(FLOWCHARACTERISTICS)@#@等百分比(EQ%)@#@线性(LINEAR)@#@√@#@快开式(ON/OFF)@#@执行机构附件@#@(ACTUATORACCESSORIES)@#@定位器(EQ%)@#@√(4~20mA)@#@电磁阀(SOLENOIDVALVE)@#@√@#@限位开关(LIMITSWITCH)@#@√@#@闭锁阀(LOCKUPVALVE)@#@位置变送器(POSITIONTRANSMITTER)@#@继动器(BOOSTERRELAY)@#@手轮(HANDWHEEL)@#@√@#@故障时位置@#@(FALLPOSITION)@#@开(OPEN)@#@√@#@锁定(LOCK)@#@关(CLOSE)@#@最大允许噪音dBA(MAX.ALLOWNOISE)@#@85@#@进出口管道尺寸(直径×@#@壁厚)(PIPINGSIZE(OD×@#@T))IN/OUT@#@Æ@#@219.1×@#@28@#@管道材料(PIPINGMATERIAL)@#@15NiCuMoNb5-6-4@#@介质类型(FLUID)@#@给水@#@备注(REMARK)@#@阀门0~20%开度时必须具备快速通过这一区域功能@#@3技术要求@#@3.1基本要求@#@3.1.1研发单位应依照参数表提出的参数条件,提供调节型的给水泵最小流量阀,选定的阀门必须满足参数表提出的每一个工况,阀门设计应给予最大和最小工况适当的裕度。

@#@再循环阀的设计应满足介质温度、压力、流量、流向、调节范围,以及严密性要求,阀体及阀内件应无汽蚀、闪蒸。

@#@@#@3.1.2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阀的设计、制造、检验及试验应遵照最新的美国国家标准(ANSI)、美国仪器仪表协会标准(ISA)材料选用应符合ASTM标准。

@#@@#@3.1.3阀门的流量特性曲线应是线性特性曲线,再循环阀的流量特性应能对调节系统进行合理补偿。

@#@在最大运行工况下,其阀门开度考虑在80~85%之间。

@#@@#@3.1.4再循环阀口径应能满足工艺上对流量的要求,通过阀门的介质流速必须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对两相流工况阀芯出口流速要小于30m/s。

@#@以防止磨损、腐蚀、震动的发生。

@#@研发单位应提供能够表明其产品符合上述要求的计算。

@#@@#@3.1.5研发单位应提供足够的降压级数,以彻底地避免磨损、腐蚀和振动及汽蚀现象的发生。

@#@并在计算文件中明确所供产品的降压级数,降压级数不能低于7级。

@#@@#@3.1.6阀门应在不同工况下能平衡地控制流体。

@#@@#@3.1.7阀门的设计应按ANSI标准压力-温度等级考虑,强度设计参数不小于参数表提供的设计参数。

@#@@#@3.1.8阀门应具有密封良好,泄漏小及阀杆不平衡力小等特点。

@#@阀门泄漏等级ASMEB16.104V级。

@#@@#@3.1.9对于阀门及其执行机构的安装方法有特殊要求时,研发单位应在文件资料中作特别说明。

@#@@#@3.1.10阀门可调范围比应在30以上。

@#@研发单位应提供计算CV值及选定阀门CV值。

@#@并给出最低可控CV值,并提供阀门在各种工况下的开度。

@#@@#@3.1.11研发单位应提供当工质中携带有例如焊渣等微小杂质时,保证阀内组件达到其设计意图所采取的措施,尽可能加装过滤装置。

@#@@#@3.1.12给水泵最小流量装置使用寿命不小于30年。

@#@@#@3.1.13给水泵最小流量装置的噪声在距阀体外壁1米处应不大于85dB(A)。

@#@上述噪声等级必须是在不使用喷管、消音器、孔板以及保温层等其它消音手段时,阀门本身所能达到的要求,并应提供其产品已经符合上述要求的有关计算。

@#@@#@3.1.14除有特殊说明外,阀门必须达到在施工现场安装前不需解体检查就可安装的要求,如因阀门特殊材料难以承受阀体焊接除应力时的温度要求,需要在技术资料及其产品内包装上醒目说明,以保证阀门的良好使用。

@#@@#@3.1.15阀门必须做水压试验和严密性试验。

@#@阀门强度必须满足水压试验要求。

@#@水压试验压力为在100℉(38℃)下对应额定压力的1.5倍。

@#@@#@3.1.16研发单位确定的阀门进出口口径应与连接管道的规格一致,接口的坡口型式按管道的坡口型式。

@#@阀体材料为锻件的WB36材料。

@#@@#@3.1.17最小流量装置中再循环阀的调节方式为连续调节,并具有快开功能(快开时间要求小于10秒)。

@#@采用气动执行机构。

@#@最小流量阀严密性等级为ANSIB16.104V级。

@#@阀门密封试验按照阀门在100℉(38℃)下对应额定压力的1.1倍。

@#@@#@3.2结构要求@#@3.2.1阀门应采用直通或角型阀体结构。

@#@@#@3.2.2为方便维护和检修,阀芯应设计为可以快速拆装式结构,阀内件不允许使用螺栓或一次性焊接结构,阀门必须为可拆卸结构,阀座、阀芯等重要部件均可更换,以降低二次检修费用。

@#@@#@3.2.3阀门上应具有明显的流体的流动方向。

@#@@#@3.2.4阀芯应具有阀塞周围压力平衡设计,以避免阀塞受力不平衡,而造成阀塞偏心卡死。

@#@@#@3.2.5对阀座密封力的要求,应能够足够抵抗满足介质压力不产生泄漏,也不会压坏密封面。

@#@@#@3.2.6不允许研发单位所供阀门在阀后加装节流孔板,或增大阀后管道壁厚。

@#@研发单位应根据参数表提供的数据(参见最小流量阀技术参数表)提供最小流量阀前后与管道的焊接要求和坡口图。

@#@@#@3.3气动执行机构@#@3.3.1每个气动执行机构及其附件之间均已连接好空气管路,空气管路采用不锈钢管,要求每个气动执行机构具有快开功能。

@#@现场仅向每个执行机构提供一路气源,且为标准的仪表管路气源,并需提供各个执行机构的气源接管口径大小及所需压缩空气的气量。

@#@@#@3.3.2能够满足气源在0.5~0.8MPa(g)下可靠使用,阀门开关时间不大于10S,保证开关时间不能采取另外加粗气源管路的方法,可以加装储气罐来满足快速开启的要求,储气罐能够满足连续开关5次的储气量。

@#@@#@3.3.3快开快关阀门,其执行机构动作时间应小于10秒(均佩带电磁阀)。

@#@电磁阀电源为AC220V单相。

@#@@#@3.3.4所有执行机构应配供可调整的空气过滤器、减压器以及监视气源和信号的压力表,并应根据附表的要求带有电气阀门智能定位器、电磁阀、行程开关、阀位反馈装置、手动机构等。

@#@@#@3.3.5具体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信号及接点要求:

@#@@#@输入信号:

@#@ 4-20mADC信号。

@#@@#@接点输出:

@#@所有执行器都带4对无源接点输出,节点容量为220VAC/5A或110VDC2A@#@输出信号:

@#@都带4~20mADC二线制模拟量位置反馈信号,负载能力600W@#@2)工作条件:

@#@@#@使用的环境温度:

@#@一般为-25º@#@C~+60º@#@C;@#@@#@使用的环境相对湿度:

@#@5~100%;@#@@#@阻尼特性:

@#@£@#@3次半周期;@#@@#@气动执行机构的主要技术指标:

@#@@#@基本误差:

@#@±@#@2.5%;@#@@#@回差:

@#@£@#@2.5%;@#@@#@死区:

@#@£@#@1%自适应;@#@@#@执行机构响应滞后:

@#@£@#@1S;@#@@#@静态耗气量不大于2000L/h(标准状态)@#@环境温度每变化10°@#@C时输出行程变化应不大于额定行程的0.5%。

@#@@#@3)外壳防护等级:

@#@外壳防护等级IP56,并解释说明具体防护措施。

@#@@#@4)智能型定位器@#@执行器都带有智能型定位器,能够直接接受DCS控制系统提供的4-20mADC的阀门开度指令,不需要中间隔离器或其它转换装置。

@#@通过标准的RS232串行通讯接口或现场总线,执行器可与DCS进行双向通讯:

@#@通过DCS向执行器写入或从执行器读出所有信息。

@#@能将执行机构的输出转角转换为成正比的4-20mADC信号,为便于诊断和维护,与I/P转换器一体化,I/P转换器的24VDC电源需要 外部系统(如DCS)通过两线制连接的信号提供。

@#@@#@5)阀位反馈装置@#@阀位反馈装置为分体式。

@#@@#@输出电流信号:

@#@4-20mADC两线制;@#@@#@负载电阻:

@#@600W;@#@@#@线性误差:

@#@0.1%。

@#@@#@优选分体式的智能一体化定位器,也就是阀门上仅具有阀位反馈装置和行程开关,智能定位器及其控制阀、电磁阀装入专门的密闭控制箱,控制箱具有防尘、散热功能,以对气动元件更好地保护。

@#@@#@6)对于气动执行器设置强制开或关闭功能,应配备电磁阀控制回路。

@#@@#@7)每个气动执行器设置断电、断信号、断气保护功能,并配置相应的控制回路,故障时必须迅速到达全开位置。

@#@@#@8)漂移:

@#@48小时的漂移应不大于额定行程的1.0%。

@#@在回差允许范围内无漂移。

@#@@#@9)调节型执行机构的工作制式:

@#@1200次/小时。

@#@@#@执行机构的始终端应装设行程开关(可调),行程开关应为双刀双掷(DPDT),开、关方向各两个,行程开关接点容量为220VAC5A;@#@110VDC2A。

@#@@#@电磁阀电源采用220VAC,单相50HZ,连续(100%)工作制,电磁阀线圈采用H级(高温),电磁阀正常时可长期带电工作,NE―电磁阀的正常工作状态是正常带电,NDE―电磁阀的正常工作状态是正常不带电。

@#@@#@气动执行机构应直接安装在阀门上,由研制单位配套供货,并完成有关整体调试工作。

@#@气动阀门制造厂应提供所有阀门的管路连接原理图。

@#@@#@3.3.8每个气动再循环阀还必须配手动执行机构,手动执行机构可以使再循环阀开度处于任意位置。

@#@手轮带自锁装置,手轮带有明显的手动范围标识,手动装置为侧装,以使操作方便。

@#@@#@3.3.9气动执行机构须采取防冻和防高温的措施。

@#@@#@3.3.10气动执行机构的再循环阀在压缩空气失压和失电的情况下具有手动开关和调整的功能.@#@3.3.11每个再循环阀气动执行机构(包括:

@#@智能型定位器、阀位反馈装置、电磁阀等所有用电设备。

@#@)仅提供一路220VAC,单相50HZ电源,4~20mA信号电源,研制单位需要的其它电压等级的电源自行解决。

@#@@#@3.3.12研制单位应提供执行机构上的接头组件,能保证执行机构与招标方提供的气源管路连接。

@#@@#@4制造工艺要求及重要部件材料@#@4.1阀门制造工艺应符合美国ANSIB16.34标准。

@#@@#@4.2 研制单位应对设备和备件的材料选择负责。

@#@选用的材料应有利于流体流动和适应各种运行工况。

@#@所有材料应符合ASTM标准。

@#@阀门材质必须充分满足现场工况。

@#@@#@4.3所有焊接都应符合相关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所有的焊接程序和焊工资格应按ASME第9章执行。

@#@@#@4.4重要部件材质由研制单位按照工况要求按较高要求执行。

@#@@#@5设计制造标准@#@研制单位最低限度地应符合下列标准的规定,同时应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应标准,具体如下:

@#@@#@标准代号@#@名称@#@ANSI@#@美国国家标准@#@ASTM标准@#@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AWS标准@#@美国焊接协会标准@#@ASNT标准@#@美国无损检测协会标准@#@ASMEB16.34@#@钢制阀门(对焊接口和法兰端面)@#@ASMEB31.1@#@动力管道@#@MSS标准@#@阀门和管件工业制造商标准化协会标准@#@HIS@#@水利协会标准@#@SSPC标准@#@钢结构油漆协会标准@#@NEMA标准@#@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5.1阀门应具有详细的按照上述标准的设计计算书。

@#@@#@5.2阀门应经过有限元计算分析。

@#@@#@6试验和检验@#@6.1最小流量阀的试验必须按照中国机械工程工业协会阀门分会制定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阀门国产化研制最小流量阀的试验大纲进行试验。

@#@@#@6.2阀门的检验由阀门协会组织专家组进行检验,由专家组判定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能否将试制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关键阀门进行国产化。

@#@@#@";i:

10;s:

10168:

"@#@浅谈沉井下沉过程几项技术措施@#@编辑部:

@#@江苏正洋水工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校对者:

@#@江海@#@ @#@沉井法是修建地下、水下深埋基础和构筑物时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施工方法,现就沉井下沉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及所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简要加以阐述。

@#@@#@ @#@ @#@ @#@1 @#@ @#@沉井下沉准备阶段技术措施@#@ @#@ @#@ @#@

(1)沉井制作质量检查:

@#@下沉前应对沉井进行结构外观检查;@#@混凝土强度检查、抗渗性能检查,如果混凝土强度已达到设计强度100%,抗渗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沉井表面平整、光滑无蜂窝、麻面等缺陷,方可进行下沉。

@#@@#@ @#@ @#@ @#@

(2)井壁孔洞处理:

@#@沉井井壁中预留与地下廊道、地沟、管道、进水窗等连接的孔洞,为避免下沉时泥土和地下水大量涌入井内,影响施工操作,另外,较大孔洞,还会造成沉井每边重量不等,影响重心偏移,易使沉井产生倾斜。

@#@对较大孔洞,可在制作时在洞口预埋铁框、螺栓,用钢板、方木封闭,中填与空洞混凝土重量相等的砂石或铁块配重。

@#@对进水窗则采取一次做好,内侧用钢板封闭。

@#@沉井封底后拆除封闭钢板、挡木等。

@#@@#@ @#@ @#@ @#@(3)沉井平均每天下沉深度确定:

@#@依据沉井下沉高度、取土量及工期要求确定沉井平均每天下沉深度,一般情况下沉井平均每天下沉0.5~1.2m为宜,具体还要依据土层状况而定,昼夜连续施工,整个期间不能停止。

@#@@#@ @#@ @#@ @#@(4)沉井下沉时高程及轴线位移控制点的设置:

@#@@#@ @#@ @#@ @#@a沉井下沉时轴线位移控制点通常设在沉井四周的地面上,将沉井纵横十字中心控制线引到沉井四周的地面上,在四面距沉井池外壁5m、15m处分别设置,共设置8个控制点。

@#@@#@ @#@ @#@ @#@b.沉井下沉时高程的控制点通常设在沉井四角,在沉井四角池壁上划出刻度线,在沉井四角各设置一个观测台,用脚手管搭设一个水准点,测得四个水准点在同一水平标高上,并在观测台用用脚手管和钢筋焊接指针,指针起始位置指向池壁上刻度线的同一位置,以便观测沉井下沉速度。

@#@@#@ @#@ @#@ @#@(5)配重: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沉井有可能会受到土的抗力停止下沉的情况,因此必须做好增加配重预案。

@#@@#@ @#@ @#@ @#@(6) @#@沉井下沉时取土区域划分、取土方式选择、劳动力配置及吊装机械选择配置:

@#@根据沉井形状、面积、内部结构合理划分取土区域,选择取土方式(人工、机械);@#@依据划分取土区域、选择取土方式及实际的劳动生产率科学配置劳动力与取土机械;@#@依据吊装半径,每个区域出土量合理选择吊车的型号、数量及吊车的稳放位置。

@#@@#@ @#@ @#@ @#@2 @#@ @#@刃脚模板以及承垫木拆除的技术措施@#@ @#@ @#@ @#@沉井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始可拆除模板及承垫木,以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为准。

@#@抽除刃脚下的模板及承垫木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进行。

@#@抽除一组后,立即回填黄砂和刃脚处进行培土,以增加刃脚处的下沉阻力。

@#@抽除次序为:

@#@先拆除内隔墙及地梁下的承垫木,再分组对称地抽除外墙两短边下的承垫木,然后分组对称地抽除外墙两长边下的承垫木,最后抽除四个角以下的承垫木使沉井开始下沉。

@#@垫木抽除方法是将垫木底部的砂垫层挖去,利用人工或机具将相应的承垫木抽除。

@#@每抽除一根承垫木后,应立即用砂、砾砂或碎石将空隙填实,同时在刃脚内外侧筑成小堤,并分层夯实。

@#@抽除承垫木时,加强观测,注意下沉是否均匀,以指导抽除承垫木的施工。

@#@特别注意:

@#@抽取垫木就是沉井下沉的开始,也是下沉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此工序突击性强,不论沉井大小,一般均要求在2~4h内全部抽除,防止时间太长,导致沉井开始下沉,压折部分垫木,造成部分垫木难以抽出,沉井发生倾斜。

@#@@#@ @#@ @#@ @#@3 @#@ @#@沉井下沉各阶段采取的技术措施@#@ @#@ @#@ @#@3.1 @#@沉井下沉各阶段测量控制与观测@#@ @#@ @#@ @#@通常情况下沉井下沉过程可分为活泼期、稳定期、终沉期。

@#@沉井的第一节下沉过程中,开始下沉至下沉深度三分之一这一时期,称为活泼期。

@#@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偏移,纠偏也较容易。

@#@沉井下沉深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这一时期,称之为稳定期。

@#@其特点是发生偏移的频率减少,纠偏较为困难。

@#@井下沉深度三分之二至下沉完成这一时期,称之为终沉期。

@#@其特点是发生偏移频率很少,一旦发生偏移,纠偏非常困难。

@#@@#@ @#@ @#@ @#@

(1)在活泼期的标高控制:

@#@在该区段下沉时极不稳定,是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下沉的。

@#@@#@ @#@ @#@ @#@a.高程控制值的确定:

@#@应根据沉井实际下沉总高度及规范规定的高程允许偏差值确定沉井在活泼期下沉的高程控制值,一般确定为40cm。

@#@@#@ @#@ @#@ @#@b.轴线位移制值的确定:

@#@一般确定为H%(H为沉井实际已下沉高度)。

@#@@#@ @#@ @#@ @#@c.观测频率的确定:

@#@一般确定为:

@#@每2h观测一次高程值,每4h观测一次轴线位移值。

@#@@#@ @#@ @#@ @#@d.具体方法:

@#@按照确定的监测频率进行监测,并填写《沉井下沉()阶段测量控制与观测表》(见表1),在监测过程中如发现沉井四角高程最大差值大于40cm,调整取土量与速度,降低下沉量较大一端的取土量与速度,在下沉量较小一端增加劳动力,提高取土量与速度,当两端大致水平(相差不超过10cm)时,再按照原定计划挖土下沉;@#@如发现轴线位移偏差大于1%H时,加快负偏差侧取土速度,当轴线位移偏差小于0.5%H时,再按照原定计划挖土下沉。

@#@如此反复,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下沉,在达到稳定期的时候,沉井四角高程最大差值控制在30cm,轴线位移偏差控制0.5%H为宜。

@#@@#@ @#@ @#@ @#@

(2)在稳定期的高程控制:

@#@沉井在该区段下沉时基本已趋于稳定。

@#@@#@ @#@ @#@ @#@a.高程控制值的确定:

@#@应根据沉井该阶段实际下沉高度及规范规定的高程允许偏差值确定沉井在稳定期下沉的高程控制值,一般确定为30cm。

@#@@#@ @#@ @#@ @#@b.轴线位移制值的确定:

@#@一般确定为0.5%H(H为沉井实际已下沉高度)。

@#@@#@ @#@ @#@ @#@e.观测频率的确定:

@#@一般确定为每4h观测一次高程值,每6h观测一次轴线位移值。

@#@@#@ @#@ @#@ @#@d.具体方法:

@#@与活泼期类同,当沉井四角高程最大差值大于30cm,轴线位移偏差大于0.5%H:

@#@时,调整取土量与速度,当沉井四角高程最大差值小于5cm,轴线位移偏差小于0.3%H时,再按照原定计划挖土下沉,该阶段结束时,沉井四角高程最大差值控制在10cm以内,轴线位移偏差控制0.3%H为宜。

@#@@#@ @#@ @#@ @#@(3)终沉期高程控制:

@#@该期间轴线位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高程控制是沉井下沉效果好坏的关键。

@#@@#@ @#@ @#@ @#@a.高程控制值的确定:

@#@根据规范规定的高程允许最终偏差值确定沉井在终沉期下沉的高程控制值为4cm。

@#@@#@ @#@ @#@ @#@b.终沉期初期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采用分层取土,每层取土厚度为200~300mm。

@#@其次,加强高程观测,发现沉井四角高程最大差值大于4cm,立即调整取土量与速度。

@#@@#@表1 @#@沉并下沉()阶段测量控制与观测表@#@ @#@ @#@ @#@3.2就位时采取的技术措施@#@ @#@ @#@ @#@为了保证沉井四角高差在规范要求+40mm,-60mm范围之内,在沉井下沉到距设计标高500mm时,停止挖土下沉,在沉井刃脚下合适位置局部挖土设置终沉高程承台,沉井的四角必须设置,中间部分要对称均匀设置,一般至少设置8个承台,在承台位置的确定后,在确定好的部位进行深挖,用水泥砂浆毛石垒承台。

@#@承台底面积应经计算确定,每个承台一般不小于2m2,高度一般不小于lm,承台顶高程比设计标高高出20mm。

@#@承台砌筑完成后继续沉井挖土下沉。

@#@当沉井与设计标高差100mm时,停止挖土,依靠沉井自重下沉。

@#@@#@ @#@ @#@ @#@3.3 @#@沉井下沉过程中采用的其他控制措施@#@ @#@ @#@ @#@

(1) @#@沉井下沉处在活泼期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平面位置与垂直度的正确,以免继续下沉时不易调整。

@#@@#@ @#@ @#@ @#@

(2)为减少下沉的摩阻力,在沉井外表抹一层石蜡,并在沉井的外壁随下沉随填砂的方法,以减轻下沉困难。

@#@@#@ @#@ @#@ @#@(3)挖土应分层进行,防止锅底挖得太深,或刃脚挖土太快以防突沉伤人。

@#@在挖土时,刃脚处、隔墙下不准有人操作或穿行,以避免刃脚处切土过快伤人。

@#@@#@ @#@ @#@ @#@(4)在沉井开始下沉和将沉至设计标高时,周边开挖深度应小于3cm或更薄一些,避免发生倾斜。

@#@@#@ @#@ @#@ @#@(5) @#@沉井下沉过程中应定期校核观测台上水准点,保证其正确可靠性。

@#@@#@";i:

11;s:

28845:

"第9章自动控制及安全联锁@#@第9章自动控制及安全联锁@#@9.1概述@#@加氢裂化是重质油品轻质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加氢裂化装置投资较大,操作费用较高,但它具有产品结构灵活、产品产率高、质量好、对市场需求应变能力强等优点而发展较快。

@#@工艺流程随原料性质、产品质量、产品收率、催化剂性质、操作条件等不同而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含硫原油的加工、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装置设备需要最大限度获取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装置操作需要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最大收率,这些要求使加氢裂化装置工艺流程设计呈现多元化趋势,已由过去单纯的反应、分馏两部分扩展为反应(包括循环氢脱硫、膜分离及PSA氢提纯)、分馏、轻烃回收、气体和液化石油气脱硫、液化石油气分馏、溶剂再生、酸性水汽提等多个部分,流程也越来越复杂。

@#@自动控制及安全产联锁方案随工艺流程、操作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9.2自动控制@#@

(1)加氢裂化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特点@#@加氢裂化装置处于高温、高压、临氢、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操作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①反应过程的热效应有时使反应温度过高,如不及时排除反应热,将会使催化剂床层温度失去控制,造成“飞温”事故。

@#@因此,人们对加氢裂化装置反应温度的控制给予了严格要求。

@#@@#@②工艺物流中的氢气具有强爆炸危险性和穿透性,因此,为了满足反应所需要的氢分压,又要防止装置超压,应有效控制补充氢气的流量和高压分离器的压力。

@#@@#@③脱硫反应产生的H2S为有毒气体,而H2S又存在于装置的设备和管道中,因此,应对含硫污水、低压分离器气体、汽提塔顶气、气体脱硫塔、液化气脱硫塔、再后塔顶气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泄漏。

@#@@#@④高压串低压可能引起低压系统爆炸。

@#@因此,应对高压分离器、循环氢脱硫塔、高压缓冲罐、压缩机分液罐等高压设备的液位、界位进行准确有计量和检测,实现有效控制。

@#@@#@⑤作为炼油装置中爆炸和火灾危险性最高的甲类装置,应有紧急情况的预案处理措施:

@#@新氢压缩机故障预案处理、循环氢压缩机故障预案处理、原料油泵故障预案处理、反应床层温度“飞温”故障预案处理、高压设备的液位过高、过低故障预案处理、火灾故障预案处理及其他事故预案处理等。

@#@@#@⑥紧急泄压系统是高压装置的特殊要求,应独立于DCS之外。

@#@@#@⑦先进控制系统指最大限度地提高目的产品的质量和收率,优化操作,减少催化剂失活,提高装置运转周期,减少燃料、动力消耗、降低装置能耗,优化操作参数,提高装置处理能力等内容。

@#@@#@⑧理想的加氢裂化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应能够根据原料氮含量变化调整反应温度,防止分子筛催化剂中毒,不同产品质量的要求,自动调整反应温度,不同产品方案的变化,自动调整操作参数,燃料气组成,分子量的变化计算燃料热值,自动调节燃料气的流量,稳定加热炉出口温度等。

@#@@#@

(2)加氢裂化装置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①操作方便:

@#@现代化加氢裂化装置以分散控制系统(Distrubutedcomtrolsystem,DCS)为主要的监控手段。

@#@装置开停工、正常运行、再生、紧急停车(机泵或单元操作)等几乎所有的操作均可在控制室内完成。

@#@只需拨动DCS的键盘、操作台上的开关、按钮即可。

@#@如流量控制,欲增加流量,只要从画面上调出该流量调节器,按调节器给定值增加键使增加流量达到新的要求值,此值与测量值比较,经调节器运算则使输出值变化,经电信号传输线到就地流量调节阀上,使其阀开度加大,流量上升达到所要求的数值。

@#@同样可在室内开、关自动阀门或切断阀门。

@#@危急时刻也在室内启动快速泄压阀泄压,以保证装置安全。

@#@@#@②安全可靠:

@#@只有控制方案的合理,有效,可靠和可操作,才能实现制定系统的安全。

@#@另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对装置安全、长周期、高效等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还要将操作和控制分离,即:

@#@用分散控制系统(DCS)完成监控功能、紧急停车/安全联锁系统(ESD/SIS)用于发生事故(包括DCS故障)时,能够安全、迅速地使装置泄压,实现DCS与ESD/SIS的相互独立和相辅相成。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包括检测的可靠性和控制可靠性。

@#@@#@a检测的可靠性:

@#@加氢裂化装置由于高压分离器、循环氢压缩机入口缓冲罐的假液位、高压原料油泵出口的假流量指示等,已造成过多起停工和事故。

@#@@#@b控制方案的可靠性:

@#@单一信号引发的误动作经常发生,对加氢裂化装置重要的流量、液位等信号应采用“3取2”表决式,即3个信号去安全联锁系统,只有2个信号异常(超高或超低)后,才能启动安全联锁系统。

@#@@#@③足够的信息量:

@#@控制系统能提供完整、充分的信息给操作人员,使其明了目前装置所处的状态:

@#@正常、不正常或接近于约束条件。

@#@由于DCS的开放性,能与全厂管理网络通讯,接受工厂调度所给的指令,也能通讯联络各独立单元,如接受压缩机所给出信息:

@#@轴振动、位移和轴承温度等等以显示压缩机的状态。

@#@具有丰富的流程图画面显示:

@#@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物流分析,控制回路的测量值、给定值;@#@各监视点测量值;@#@调节器自动、手动、阀门开关、泵开停和报警等状态,以及操作提示等等。

@#@操作人员能全面地掌握装置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操作,以保证装置能平稳运行。

@#@@#@加氢裂化装置工艺过程不容易实现本质安全性,当操作条件偏离设计值时,往往会造成危险局面,需要将安全“设计进去”,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即依靠安全联锁系统、安全泄压系统等安全保护设施来实现,只有采取了这些有效的安全手段和措施,才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把事故损失降到最小。

@#@因此,自动控制方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装置的安全性,节能降耗和效益的发挥。

@#@@#@9.2.1压力监测与控制@#@1.典型的压力控制@#@加氢裂化装置典型压力控制方案主要有:

@#@简单压力控制、压力分程调节控制、压力-自动选择控制、变频调速控制几种形式,压力作为副参数可与温度串级控制等。

@#@@#@①简单压力控制@#@应用较多的一种压力控制形式,如:

@#@高压分离器顶压力控制排废氢量,低压分离器顶压力控制低分气排放量,新氢压缩机入口压力控制三返一(两级压缩时控制二返一)调节阀、提塔顶夺力控制排酸性气,减压分馏塔真空度靠水封罐顶不凝气返回控制等。

@#@@#@②压力分程调节控制@#@压力分程调节控制主要用于正常操作不产生气体或不正常时产生气体的设备。

@#@如:

@#@原料油缓冲罐、注水罐、分馏塔顶回流罐和冲洗油罐等设备。

@#@@#@③压力-转速串级控制@#@压力-转速串级控制主要用于加氢裂化装置循环氢压缩机的控制。

@#@对于蒸汽透平驱动的离心式循环氢压缩机,压缩机出口压力在高压分离器压力稳定的情况下,由系统差压决定。

@#@循环氢压缩机要适应生产方案变化、运转初期和运转末期气体组成的变化、气密阶段新氢的循环、催化剂硫化工况、催化剂再生工况等阶段的考验,不同阶段压缩机出口压力不同。

@#@@#@④压力递推自平衡控制@#@主要指加氢裂化装置新氢压缩机的级间返回控制,对于三级压缩的新氢压缩机其压力控制可采用:

@#@a、三级出口直接返回一级入口的大返回控制方案。

@#@b、三级出口返回三级入口、二级出口返回二级入口、一级出口返回一级入口的逐级返回控制方案。

@#@@#@⑤压力分程-自动选择控制@#@主要用于加氢裂化装置高压分离器与新氢压缩机系统的联合控制。

@#@加氢裂化装置是一个耗氢装置,反应需要在一定的压力和氢气条件下进行,反应系统压力的维持,通过稳定高压分离器的压力控制。

@#@新氢气的供给,由新氢压缩机提供。

@#@新氢压缩机由于压缩比较大,一般采用多级往复式压缩,将高压分离器与多级压缩的新氢压缩机系统联合控制,同时控制了反应系统压力和反应的深度,实现了反应部分的稳定操作。

@#@@#@2.加氢进料缓冲罐的压力分程控制@#@加氢进料缓冲罐的位置见图9-2-1-1,缓冲罐的下部为原料油,上部空间充氮气,当原料油进入罐内时,液位上升;@#@原料油被泵抽出时,液位下降。

@#@正常操作时液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液位上升时上部气体去火炬,液位下降时则向上部空间补充氮气,保证缓冲罐一直为正压,不让空气进入缓冲罐。

@#@为此,缓冲罐设置了压力控制PIC-l01。

@#@@#@PIC-l01的取压点在缓冲罐(V-1)顶或罐顶与切断阀连接的管道上。

@#@而调节器输出至两个调节阀:

@#@PV-l01A(阀开时向罐补充氮气)、PV-l0lB(阀开时罐内的气体排至火炬)如图9-2-1-2所示。

@#@调节器的输出分为两部分:

@#@0%-50%和50%-100%,分别作用于PV-l01A和PV-l01B,这种方式称为分程控制。

@#@两个调节阀选用气开式阀(FC),当净化压缩空气(仪表风)故障(即停风)时,两个阀门都处于关闭状态,以便保持缓冲罐内的压力,减少恢复正常操作的时间以及氮气的损失。

@#@当PIC-l01输出为0%时,PV-l01A阀全开,而PV-l01B处于全关;@#@当PIC-l01输出为50%时PV-l01A阀与PV-l01B都处于全关;@#@当PIC-l01输出为100%时,PV-l01A阀全关,而PV-l01B处于全开。

@#@@#@分程控制在石油化工装置得到广泛应用,它与简单控制不同之处在于一个调节器的输出控制两个或多个调节阀,而每个调节阀在不同的输出范围内工作。

@#@两个阀工作范围在某种情况下允许交叉,但在此处进料缓冲罐压力控制不能采用,因为这样会增加氮气耗量。

@#@@#@3.反应系统压力控制@#@由于反应耗氢、溶解、泄漏损失等因素,需要及时补充氢气。

@#@如不补充氢气,势必反应系统压力下降。

@#@@#@循环氢压缩机出口的氢气,一部分作为反应器急冷氢控制温度,另一部分与补充氢气混合后,经与反应器流出物换热升温后进入循环氢加热炉。

@#@原料油经进料泵升压后与反应器流出物换热升温,与循环氢加热炉加热后的氢气混合进入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反应器,生成的反应产物及未反应物(反应器流出物),经高压换热器换热、冷却降温后进人高压分离器。

@#@无论何种工艺流程,只须高压分离器顶或循环氢压缩机人口设置一套压力控制,即可控制反应系统的压力。

@#@@#@

(1)高压分离器压力控制@#@加氢裂化每吨原料耗氢一般为200Nm3~400Nm3。

@#@1.5Mt/a加氢裂化装置每小时须补充氢气约40000Nm3~60000Nm3。

@#@@#@由于从制氢装置或其他产氢装置来的氢气压力一般只有1~3MPa,因此要经过压缩机升压后才能进入反应系统。

@#@往复式压缩机具有低排量、高出口压力的特点,适合于加氢裂化补充氢压缩机的工艺要求,一般补充氢压缩机都采用往复式。

@#@@#@a)通常高压分离器的压力控制往往与补充氢压缩机压力控制系统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自动补氢,以平衡加氢裂化的氢耗,稳定反应系统的压力。

@#@见图9-2-1-3所示。

@#@@#@当高压分离器压力下降时,其容器上的压力输出信号给PV-101,使PV-101阀开度减小,返回氢量减少,则去高分的氢气量增多,促使高分压力上升;@#@当高分压力上升时,其容器上的压力输出信号给PV-101,使PV-101阀开度增加,返回氢量也增加,去高分的氢气量减小,从而使高压分离器压力达到给定值。

@#@@#@b)压力递推自平衡控制的意义:

@#@@#@压缩机出口压力控制的需要:

@#@当压缩机出口压力高时,从三级出口逐级返回一级入口,由于三级出口流量减少,新氢入反应系统的流量减少,高压分离器压力降低,压缩机出口压力降低。

@#@当压缩机出口压力低时,关闭或级出口逐级返回一级入口的流量,三级出口流量增加,新氢入反应系统的流量增大,高压分离器压力提高,压缩机出口压力升高。

@#@当然,压缩机出口压力的高低,都是以控制装置平衡为目的。

@#@@#@压缩机动力平衡的需要:

@#@多级压缩的往复式新氢压缩机一般采用卧式对称平衡型,从动力平衡的角度选择偶数列布置,最佳的设计方案为各列往复部分的质量相等,每段都有氢气的返回,因此每段的压缩比都等于或接近设计值,从而减少往复及旋转质量惯性力的影响,保证机器长周期稳定运行。

@#@@#@4.压差测量@#@①反应器压差测量@#@固定床加氢裂化装置反应器压差大小直接影响循环氢压缩机的差压,从而影响中压蒸汽的消耗,反应器压差大小也直接影响装置的长周期运行。

@#@@#@压差测量的防凝、防堵措施:

@#@a、正负取压点分别从反应器入、出口管线顶部接管,中间床层的接管在反应器冷氢管顶部,出、入口接管根部用循环氢吹扫,吹扫点靠近差压变送器的正负压室,正负反吹循环氢的流量采用气动高压内藏孔板差压流量变送器计量指示,方便调整。

@#@b、正负取压点分别从反应器入、出口管线顶部接短管,引压线分别从入、出口短管侧顶部接管。

@#@@#@压差测量信号一般要求直接引入DCS控制系统,以便操作人员及时掌握。

@#@@#@②反应器各床层差测量@#@可与固定床加氢裂化装置反应器差测量共用测量仪表。

@#@但可切换操作,需要时可分别测量反应器各床层压差。

@#@@#@反应器各床层压差测量的意义:

@#@加氢裂化原料中含有非油溶性的微小固体颗粒、金属离子、上游装置生产产生的腐蚀产物、携带的焦粉、催化剂粉末等,高温反应还可能产生积碳,这些物质具有粘结和固化催化剂的性质,使催化剂中毒,堵塞催化剂床层,增加系统压降,缩短装置运转周期。

@#@由于不同的物质在反应器中的沉降析出时间不同,生产操作时应密切监控反应器各床层压差,尤其是加氢精制反应器第一床层压差,各床层压差测量原则上应在DCS系统体现。

@#@@#@③原料油过滤器的压差控制@#@加氢裂化装置加工的原料油主要为:

@#@减压馏分油、焦化蜡油、减粘蜡油、溶剂脱沥青油、催化裂化循环油,渣油加氢裂化加工的原料油主要为:

@#@常压渣油、减压渣油,润滑油加氢裂化加工的原料油主要为:

@#@减压馏分油、溶剂脱沥青油、糠醛精制油、加氢裂化尾油。

@#@这些原料不同程度地含有残炭、沥青质、各种金属化合物、上游装置的腐蚀产物等,这些物质均会不同程度地沉积在反应器床层,造成催化剂中毒和反应器床层压降增大,威胁装置长周期运转,一般通过原料油过滤器尽可能除去。

@#@@#@9.2.2温度监测与控制@#@加氢裂化反应温度的增加会加快反应速度,从而释放较多的热量,如果不及时地将反应热从系统中取出,势必引起反应器床层温度骤升,导致反应温度失控,严重时会损坏催化剂及反应器。

@#@此外,反应温度的高低还影响反应深度。

@#@当温度高于要求值,反应过度,结果气体及轻馏分增多,未转化油减少;@#@温度低于要求值,反应深度不够,产生原料部分未转化,因此控制反应温度是很重要的。

@#@@#@除反应器外,换热系统也设置了一些温度控制回路。

@#@为了解装置运行情况,还设置许多温度监视点,其典型的温度控制方案主要有:

@#@简单温度控制、平均温度控制、温度分程调节控制、温度-压力串级控制、温度-流量串级控制、温度-热通量串级分程控制、温度-叶片调角串级控制等几种形式。

@#@@#@

(1)反应温度控制的组成@#@①反应器床层温度测量:

@#@一般采用多点测量,测量点位于催化剂床层上部,填充物以下。

@#@典型的测量方式有:

@#@3点、4点、12点、24点等,国内已有加氢裂化装置多采用3支(或4支)铠装热电偶横插入设备内1个共用保护管内,每一横截面测量3点(或4点)温度。

@#@@#@②反应器床层温度控制:

@#@一般由冷态的急冷氢控制床层温度。

@#@冷态的急冷氢进入反应器后,与上床层高温油气混合,温度降低,均匀分配到下床层,实现对下床层温度的控制。

@#@急冷氢流量的大小由其中1支测量温度控制急冷氢调节阀,其测量值在DCS显示。

@#@@#@③反应温度调节阀的选择:

@#@冷氢调节阀一般采用气关式(FO),当净化压缩空气故障时,调节阀打开,防止床层温度急剧上升。

@#@@#@

(2)加氢精制反应器入口温度的控制@#@氢气在循环氢加热炉升温后,与原料油混合后的温度即为加氢精制反应器入口温度。

@#@如果入口温度太低,就不会发生反应;@#@温度太高,又会导致床层超温。

@#@对于第2或第3床层,如果注入急冷氢不当,将导致床层入口温度超高,或床层严重超温,甚至损坏催化剂及设备。

@#@因此,加氢精制反应器入口温度一般由温度调节器与加热炉燃料气(油)压力(流量)调节器串级控制反应器入口温度,以克服来自燃料方面的干扰。

@#@@#@加氢精制反应器入口温度调节器为主调节器,它的输出值是燃料气压力调节器(副调节器)的给定值。

@#@当入口温度偏离给定值时,则温度调节器的输出值发生变化,即燃料气压力调节器的给定值变化,因而此调节器输出改变,燃料气调节阀开度相应变化,进入炉子燃料气量变化,使反应器入口温度达到给定值。

@#@当燃料气压力变化时,即压力调节器的测量值发生变化,而此时的给定值未变(即温度调节器的输出未变化),因此压力调节器的输出变化,调节阀开度相应改变而维持压力不变。

@#@从此看出,当燃料气压力变化(即干扰),还未引起炉出口温度(反应器入口温度)变化之前已由副回路压力调节器进行了修正。

@#@@#@图表01精制反应器入口温度与燃料气压力串级控制@#@加热炉出口温度与燃料气压力串级控制,当炉出口温度变化,TIC1114输出信号发生变化,改变PIC1106的给定,使燃料气的压力改变,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

@#@当系统燃料气压力波动,PT1106测得其信号传输给PIC1106,PIC1106调节器自动跟踪调节。

@#@@#@TIC1114、PIC1106采用反作用调节器。

@#@TIC1114温度升高,TIC1114输出减少,降低PIC1106给定,瓦斯压力降低,减少燃烧量,温度得到控制。

@#@当系统瓦斯压力上升,PIC1106测量增加,应PIC1106采用反作用调节器,其输出减少,阀关小,保持瓦斯压力恒定,保证了温度的稳定。

@#@@#@加氢裂化装置有很多台加热炉,共用一个燃料气(油)系统,各个炉子单独进行温度控制,燃料压力常有波动,采用串级控制有利于克服加热炉燃料带来的干扰。

@#@在调节过程中,副回路具有先调、快调、粗调的特点;@#@主回路则相反,具有后调、慢调、细调的特点。

@#@主、副回路互相配合与单回路控制(如只设温度控制)相比,大大改善调节过程的品质,串级控制回路有此优点,在炼油、化工厂获得了广泛应用。

@#@@#@循环氢加热炉被加热的介质为氢气,因此,在循环氢加热炉炉管上,设有表面热电偶以监视炉管工况。

@#@对加热炉设有联锁系统确保安全运行,有的加热炉还设有一套完整的燃烧控制系统以提高效率。

@#@@#@(3)加氢精制反应器床层温度的控制@#@加氢裂化装置精制反应器床层温度由急冷氢进行温度控制。

@#@加氢精制反应器一般由1-3层催化剂床层组成,其氮、硫、氧非烃化合物的氢解反应及烯烃、芳烃的加氢均为放热反应。

@#@因此反应器一床层出口温度必然会上升,为了使二床层入口温度不致过高,在二床层入口温度处设有温度调节器,通过调节冷氢入口管线上的调节阀,控制二床层入口温度。

@#@@#@当入口温度上升时,温度调节器的测量值上升与给定值产生偏差,经调节器运算输出一个变化后的信号给调节阀,使其开度加大,注入更多的急冷氢,使其入口温度下降与给定值一致。

@#@@#@(4)加氢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控制@#@①尾油循环式:

@#@@#@在循环氢加热炉升温后氢气与加氢精制反应器流出物及循环油混合后的温度即为加氢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

@#@当入口温度超高时,易造成反应器温度失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

@#@采用反应器入口温度调节器与燃料气(油)压力(流量)调节器进行串级控制。

@#@@#@一般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给定在350~370℃,当测量值大于此值时,温度调节器的输出值变化,使燃料气压力调节器的给定值也发生变化,则调节器的输出改变,而使燃料气管线上的调节阀开度减小,从而减少供给加热炉的燃料量,使循环氢加热炉出口温度下降,使反应器入口温度下降达到给定值。

@#@相反,则调节的结果使供给加热炉的燃料增加,而使反应器入口温度上升达到给定值。

@#@总之,严格地控制入口温度,以满足工艺过程的要求。

@#@@#@②一次通过式:

@#@@#@是有加氢精制反应器流出物及裂化反应器入口冷氢构成加氢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

@#@@#@当入口温度上升时,温度调节器的测量值上升与给定值产生偏差,经调节器运算输出一个变化后的信号给冷氢调节阀,使其开度加大,注入更多的急冷氢,使其入口温度下降与给定值一致。

@#@@#@(5)加氢裂化反应器床层温度控制@#@分子筛载体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反应温度增加10℃,裂化活性上升一倍,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较低的变化,将带来床层出口温度较大的变化。

@#@因此,加氢裂化装置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必须提供或具有一个能精确或仔细控制反应温度的手段,避免操作失误或设备失灵时,催化剂床层“飞温”。

@#@见图9-2-2-1所示。

@#@为此,把催化剂床层分为几层,控制每层入口温度,就会控制好每层出口温度,这样最后一层入口温度达到给定值,出口温度就能满足要求了。

@#@采用各层之间注入急冷氢的方法控制下一层入口温度,尽量控制各层催化剂床层的入口温度相同,每层催化剂床层温升不大于10~20℃(根据工艺过程确定),以利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第一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即为反应器入口温度,由加热炉燃烧或急冷氢流量来控制;@#@第二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控制,由放在第二床层的入口层温度调节器运算输出一个变化后的信号,给第一、第二床层之间的管线上冷氢调节阀,使其开度发生变化,从而使第二床层入口温度与给定值一致;@#@第三、第四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控制与第二床层相同。

@#@第四催化剂床层出口温度较入口高出10~20℃。

@#@@#@为保证在催化剂床层温度骤然上升时,有足够的急冷氢进入反应器,不致造成床层温度失控(或称“飞温”),应设置急冷氢管线上的调节阀尺寸大,使之能流过更多的氢气量,此阀正常时的开度约为全行程的三分之一。

@#@@#@(6)高压换热系统的温度控制@#@①高压换热系统的流程@#@加氢裂化反应温度为360~400℃,反应器流出物需要冷却到40~60℃进入高压分离器,在高压分离器中,使富氢气体与油、水分离。

@#@@#@反应器流出物降温释放出的巨大热量,利用换热器将进入反应器的循环氢气及原料油加热,需要时,也可用一加热分馏部分的脱丁烷塔进料。

@#@其流程见图9-2-2-2@#@②高压换热器温度控制@#@a反应器流出物/循环氢换热(E-1)@#@利用反应器流出物热量,在换热器中升高循环氢的温度到300℃左右,再进入加热炉(F-1、F-2)升温。

@#@如换热器出口温度太低,则炉子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才能保证反应器入口温度达到要求值,导致装置能耗上升;@#@如果换热器出口温度太高,加热炉负荷太低,造成操作困难。

@#@两者兼顾,以加热炉负荷稍低于炉子设计热负荷的一半为宜。

@#@因此,设置温度调节回路TRC101,以控制换热后循环氢的温度。

@#@@#@TRC-101的检测温点放在E-1循环氢出口与旁路氢气汇合点的下游测,此点要能真正代表混合后的温度。

@#@两个调节阀,一台设在E-1氢气入口线上,另一台设在旁路上。

@#@在国内加氢裂化装置中TRC101的控制方案如图,有两种:

@#@一种是交叉型,当混合温度低于给定值,调节作用的结果使A阀开度加大,进入E-1的循环氢量大,吸收更多的热量,而旁路阀B开度同步减小,即旁路流减小,因此混合后温度上升达到给定值。

@#@相反,则A阀开度减少,B阀开度加大,混合后温度—F降达到给定值;@#@另一种是“V”型,当混合温度高于给定值,调节作用的结果首先A阀开度减少,进入E-1的循环氢量变小,如果阀位输出到50%时,A阀已经全关,混合温度仍高于给定值,则B阀开度逐渐加大,直到温度测量值与给定值相等。

@#@@#@TRC101两种控制阀位图@#@A阀气关(FO),B阀气开(FC),当仪表空气突然停上时,几乎全部循环氢进入热交换器E-1,反应器流出物换热冷却后温度更低,即进入高压分离器的温度低,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相反,反应器流出物换热冷却后温度过高,即进入高压分离器的温度高,大量烃气体与氢气一同进入循环氢压缩机的管线,沿途降温会产生大量的凝液,严重时会损坏压缩机,因此A阀选用气关阀(FO)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调节阀的作用方式(FO或FC)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两个调节阀只起物流分配作用,不要求关严,因此,选用价位较低的蝶阀就能满足要求。

@#@采用两个调节阀的方式,可调整范围比较宽。

@#@@#@b反应流出物/原料油换热(E-2)@#@原料油换热后的温度不能超过规定的反应器人口温度,既要充分利用反应器流出物的热量,又要使循环氢加热炉有一定的热负荷。

@#@@#@TRC-l02检测温点及调节阀的选择与TRC-l01类似。

@#@@#@c反应器流出物/低分液体(脱丁烷塔进料)换热(E-3)@#@低压分离器底液体换热升温后作为脱丁烷塔(T-1)的进料,其温度控制TRC-l03使热交换器出口温度满足脱丁烷塔进料要求。

@#@@#@检测温点设在低分液体从E-3出口与旁路物流混合的下游侧,调节阀在旁路线上。

@#@这种方法调整的范围有限,但能满足工艺要求。

@#@@#@d反应流出物冷却温度控制(A-1)@#@反应流出物换热降温后进人空冷器(A-1),A-1出口温度即高压分离器人口温度,高分除压力控制外,尚须控制人口温度,以避免轻烃气体进入循环氢压缩机入口管线,温度降低时产生冷凝液造成故障,因此设置THC-l04控制出口温度。

@#@@#@TRC-l04";i:

12;s:

16074: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修订解读@#@2015-06-12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微信号cecs-gjbhua@#@功能介绍权威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宣贯培训、咨询服务、学术交流信息。

@#@@#@201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第825号),批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838-2015,自2015年6月1日起实施。

@#@原《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2同时废止。

@#@作为原规范和本次修订的主编,对规范修订的情况谈几点看法。

@#@@#@1.1.规范修订的背景@#@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现,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全国仅媒体报道的地下管线事故平均每天高达5.6起,每年由于路面开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

@#@@#@传统的城市地下管线各自为政地敷设在道路的浅层空间内,因管线增容扩容不但造成了“拉链路”现象,而且导致了管线事故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安全运行。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

@#@为提升管线建设水平,保障市政管线的安全运行,有必要采用新的管线敷设方式-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工程是指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个市政共用隧道,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做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共享。

@#@@#@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管线问题,为切实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明确指出: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

@#@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

@#@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27号)。

@#@要求: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需要,把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统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应急防灾等全过程,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

@#@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在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探索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营管理等模式,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

@#@通过试点示范效应,带动具备条件的城市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改、扩)建,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应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满足管线单位的使用和运行维护要求,同步配套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等设施。

@#@鼓励管线单位入股组成股份制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综合管廊,或在城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组成地下综合管廊业主委员会,招标选择建设、运营管理单位。

@#@建成综合管廊的区域,凡已在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不得再另行安排管廊以外的管线位置。

@#@要统筹考虑综合管廊建设运行费用、投资回报和管线单位的使用成本,合理确定管廊租售价格标准。

@#@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强对各地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9号),主要包括:

@#@“一、中央财政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二、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建部门联合申报。

@#@试点城市应在城市重点区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管线集中铺设,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解决“马路拉链”问题,促进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

@#@三、试点城市管廊建设应统筹考虑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建设里程应达到规划开发、改造片区道路的一定比例,至少3类管线入廊。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4月10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培训班,陈政高部长指出“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

@#@事实证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国际上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综合管廊建设的意义在于充分地利用地下空间,节省投资,对拉动经济发展、改变城市面貌、保障城市安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建设综合管廊一定要达到当代国际标准,但必须因地制宜。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是综合管廊建设的重要依据。

@#@”@#@工程示范,标准先行,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城市建设司快速启动规范的修订工作。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请参加<@#@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2修订工作的通知》(建标标函〔2015〕3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领导多次参加规范修订的讨论会,《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等其他有关规范的主编及专家亦给予了很多宝贵意见。

@#@@#@本次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增加对综合管廊工程的基本规定;@#@@#@2.规范的主要修订内容@#@1.增加对综合管廊工程的基本规定@#@强调了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的重要性。

@#@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应以综合管廊工程规划为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明确指出:

@#@“规划引领,统筹建设。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规划、后建设,科学编制城市地下管线等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

@#@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经批准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地下管线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

@#@”@#@强调了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综合管廊工程应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扩、改)建,在城市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规划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陈政高部长强调:

@#@“建设综合管廊一定要达到当代国际标准,但必须因地制宜。

@#@新区可以全面推开,老区要适情而做,可以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改造、老区改造、道路改造等进行,千万不要一哄而上,更不能建后悔工程、半拉子工程。

@#@”@#@强调了为保障综合管廊工程正常运营而建设的附属工程的重要性。

@#@综合管廊应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并应满足管线的使用和运营维护要求。

@#@应同步建设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等设施。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明确指出: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应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满足管线单位的使用和运行维护要求,同步配套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等设施。

@#@”@#@2.明确了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城市工程管线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的规划规定@#@城市工程管线是指用于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市政常规管线,包括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这些市政管线应因地制宜纳入综合管廊。

@#@根据国内外工程实践,各种城市工程管线均可以敷设在综合管廊内,从技术层面上,通过安全保护措施可以确保这些管线在综合管廊内安全运行。

@#@@#@工业管道是工矿企业为生产制作各种产品过程所需工艺管道及其他辅助管道。

@#@如石油天然气中的长输管道,往往跨越不同的省、市行政区,穿、跨越江河、道路等,中间设有加压泵站的长距离(一般大于50Km)管道。

@#@管道设计按照《输气管道设计工程规范》GB50253或《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等标准规范设计。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明确指出:

@#@“原则上不允许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生产经营性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其他地区新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不得在穿越其他管线等地下设施时形成密闭空间,且距离应满足标准规范要求。

@#@”@#@3.增加雨水管道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时的技术规定@#@原规范对重力流管线纳入综合管廊比较慎重,规定“地势平坦建设场地的重力流管道不宜纳入综合管廊”。

@#@主要原因是考虑到重力流管道进入综合管廊会对管廊埋深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排水管线自身的工艺要求,也对综合管廊的空间布置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引起工程投资大幅增加。

@#@在地势单一坡度或排水管道覆土较浅或采取压力流制时,宜纳入综合管廊。

@#@@#@本次修订则强调了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管道应采用分流制,雨水纳入综合管廊可利用结构本体或采用管道排水方式。

@#@同时为保障正常的使用功能要求,规定了对雨水管道进入综合管廊的应设置检修闸门或闸槽管道,管道的安装应进行功能性试验。

@#@@#@4.增加污水管道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时的技术规定@#@一般情况下污水管道也是重力流管道。

@#@本次修订强调了纳入综合管廊时应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污水管道宜设置在综合管廊的底部。

@#@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水中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同时考虑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等因素,因此污水进入综合管廊,无论压力流还是重力流,均应采用管道方式,不应利用综合管廊结构本体。

@#@@#@5.增加天然气管道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时的技术规定@#@鉴于燃气管道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和对临近管线的破坏性,原规范不建议燃气管道纳入综合管廊内,仅规定“燃气管道和其他输送易燃介质管道纳入管廊尚应符合相应的专项技术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原则上不允许燃气管道在穿越其他管线等地下设施时形成密闭空间。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也不建议燃气管道敷设在密闭的空间。

@#@@#@本次修订对燃气管道在综合管廊内敷设有了突破,也感谢《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主编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

@#@为了综合管廊的安全,对燃气管道纳入综合管廊给予了比较明确和严格的技术规定,如:

@#@限定为压力级别不大于1.6Mpa的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管道应在独立舱室内敷设;@#@天然气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天然气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其阀门、阀件系统设计压力应按提高一个压力等级设计;@#@天然气管道分段阀宜设置在综合管廊外部;@#@当分段阀设置在综合管廊内部时,应具有远程关闭功能;@#@天然气管道进出综合管廊附近的埋地管线、放散管、天然气设备等均应满足防雷、防静电接地的要求。

@#@@#@6.增加热力管道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时的技术规定@#@本次修订增加了热力管道纳入综合管廊内的技术规定。

@#@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应在独立舱室内敷设。

@#@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电缆同舱敷设。

@#@热力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保温层及外护管紧密结合成一体的预制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GB/T29047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外护层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CJ/T129的有关规定。

@#@此外,管道附件必须进行保温。

@#@这些规定主要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同时也减小热力管道对其他管线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7.增加综合管廊配备检修车的技术规定@#@本次修订增加了综合管廊内配备检修车的技术规定。

@#@配备检修车的综合管廊检修通道宽度不宜小于2.2m。

@#@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降低劳动强度。

@#@规定对于容纳输送性管道的综合管廊,宜在输送性管道舱设置主检修通道,用于管道的运输安装和检修维护,为便于管道运输和检修,并尽量避免综合管廊内空气污染,主检修通道宜配置电动牵引车,参考国内小型牵引车规格型号,综合管廊内适用的电动牵引车尺寸按照车宽1.4m定制,两侧各预留0.4m安全距离,确定主检修通道最小宽度为2.2m。

@#@@#@8.增加管线设计的技术规定@#@综合管廊的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便于管线的安装、维护等,为了合理使用综合管廊内部空间,管线的安装、敷设应在综合管廊的系统规划和总体设计指导下进行。

@#@因而增加了管线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管线的空间、材料等进行约定。

@#@@#@9.修订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的技术规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明确指出:

@#@“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管道预构件产品,提高预制装配化率。

@#@”为此,本次修订对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相关条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i:

13;s:

13510:

"第1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供热供暖锅炉空调节能减排展览会@#@第06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地面供暖系统产品及设备展览会@#@时间:

@#@2012年4月24日-26日地点:

@#@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支持单位: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单位: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

@#@@#@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哈尔滨市城市供热管理办公室@#@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哈尔滨市贸促会@#@哈尔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哈尔滨市电业局@#@哈尔滨中信伟业展览有限公司@#@协办单位:

@#@@#@黑龙江省暖通空调学会@#@黑龙江省制冷学会@#@黑龙江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哈尔滨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单位:

@#@@#@哈尔滨中信伟业展览有限公司@#@协办媒体:

@#@@#@《地暖月刊》《供暖信息》《现代供热》《地暖》《散热器商情》《散热器直通车》《现代暖通·@#@散热器》《辽宁地暖》《西北地暖》《现代冷暖》《通风设备》@#@中国地暖网、地暖巴巴、中国空调制冷网、中国热水网、中国热量表信息网、中国热量表商务网、地暖技术网、地暖产品网、“锅炉世界”电子商务网、中国锅炉信息网、慧聪暖通制冷商务网、电采暖网、壁挂炉网、首暖地暖网、中国新风网、燃烧器商务网、中国制冷网、中国电地暖网、冷暖空调网、中国地源热泵网、中国暖气片行业网、网易暖通、114锅炉网、中国锅炉网、中国能源信息网、中国暖通网、中国采暖散热器网、好展会@#@前言:

@#@@#@一年一度的“CHHE中国哈尔滨国际供热展”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得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东北三省及国内外暖通领域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取得了圆满成功,成为每年不可或缺的行业例会,被誉为“东北供热第一展”及“中国四大专业供热展会之一”。

@#@@#@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全国供暖时间最长的区域。

@#@2012年,黑龙江省将继续加大热改力度:

@#@计划增加集中供热面积1600万平方米,两年内使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85%以上;@#@扩大集中供热热源建设,确立10个供热规划分区,支持发展热电联产,实施17个供热热源建设;@#@加快陈旧老化的供热管网改造:

@#@今年计划完成276公里;@#@逐步取缔分散小锅炉供热:

@#@完成主城区1808台分散小锅炉并网改造,实现主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2012年市财政投入3.78亿元;@#@全面推进分户供暖管网改造、热计量改造:

@#@市区新建建筑必须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全面实行热计量收费。

@#@政府巨大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供热采暖行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2012第1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供热供暖锅炉空调及节能减排展览会”定于2012年4月24-26日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展会与“中国哈尔滨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博览会”同期举办,整体展出面积三万平米,并上升为市政府主办,愿与您共同谱写城市供热采暖行业新篇章!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创辉煌!

@#@@#@往届回顾:

@#@@#@2011年,在国内外企业的积极参与下,CHHE取得了辉煌成绩,展览总面积26000平米,参展企业数量在全国同行业展会中排名前三,更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

@#@@#@展会特色:

@#@@#@政府主办、职能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全力协办、行业知名媒体鼎立支持,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果最好的暖通行业盛会。

@#@以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欧国家为主,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暖通行业经贸合作;@#@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契机,构造国际性暖通行业交流平台。

@#@@#@展会规模:

@#@@#@预计参会国家和地区达到10余个,国外客商1千余人,国内客商3万余人。

@#@展览总面积30000平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20000平米,室外展场10000平米。

@#@@#@展会日期:

@#@@#@布展时间:

@#@2012年04月22日-23日@#@展览时间:

@#@2012年04月24日-26日@#@撤展时间:

@#@2012年04月26日14:

@#@00-27日@#@展会地点:

@#@@#@中国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301号)@#@参展范围:

@#@@#@一、供热供暖采暖技术设备:

@#@@#@燃煤、燃气、电热锅炉,壁挂炉、燃烧器;@#@各类采暖散热器、换热器;@#@太阳能热水器、即热式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燃气、电热采暖器,暖风机、取暖炉、壁炉;@#@集中供热设备、换热站设备、换热机组、热力管网监控系统;@#@@#@二、供暖系统自动化与配套设备:

@#@@#@热量表、温控阀/温控器;@#@锅炉/热网及采暖系统自动化运行控制设备;@#@锅炉节能减排技术及器材;@#@水暖阀门、水泵、管道及配件;@#@保温隔热材料;@#@燃气技术设备;@#@暖通仪器仪表等。

@#@@#@三、供热节能减排技术设备:

@#@@#@锅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器材,集中供热节能系统,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变频风机系统,变频炉排转速系统,分时控制系统,水力平衡系统,电动流量控制阀、远程控制变频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等;@#@@#@四、空调制冷通风及热泵节能技术设备:

@#@@#@各种大、中、小型空调,中央空调/新风换气设备;@#@热交换/储热/热水设备;@#@空气处理/加湿/除湿设备;@#@循环水系统设备、通风风机/盘管/风管/风口/风幕;@#@风管加工与清洗设备,空调清洗检测维修设备;@#@制冷设备、制冷机组、地源/水源/空气源热泵机组;@#@@#@五、地面供暖产品及设备:

@#@@#@低温热水地板采暖(管材企业)、蓄能式电采暖设备、电热膜、电热板、地热电缆、地暖专用地板、分集水器、地暖网、卡钉、保温材料、地暖生产设备、生产线,地暖管材原料生产企业、清洗机械;@#@发泡水泥、新型施工机械、模块地暖、辐射基砖、干式地板采暖等;@#@@#@六、新技术产品推介交流与研讨:

@#@@#@供热采暖、锅炉及空调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介交流与研讨;@#@网站、报刊与专利展示等。

@#@@#@展位价格:

@#@@#@1、室内国际标准展位(3m×@#@3m)@#@国内企业:

@#@7800元人民币/展期;@#@@#@三资企业:

@#@2500美元/展期;@#@@#@国外企业:

@#@3000美元/展期;@#@@#@展位设施包括三面(或二面)展墙,一张洽谈桌、二把椅子、二只射灯、220V/500W电源插座、纸篓和大会统一制作的企业名称楣板;@#@@#@2、室内光地(最低起租面积不少于36平方米,并按18平米递增)@#@国内企业:

@#@780元/平方米;@#@@#@三资企业:

@#@260美元/平方米;@#@@#@国外企业:

@#@300美元/平方米;@#@@#@光地不含任何设施。

@#@@#@3、室外光地2m×@#@5m(起租面积不少于10平米,并按10平米递增):

@#@@#@国内企业:

@#@4500元人民币/10㎡;@#@@#@三资企业:

@#@1200美元/10平米;@#@@#@国外企业:

@#@1500美元/10平米。

@#@@#@注:

@#@室外锅炉企业每10平米场地提供一张洽谈桌、二把椅子;@#@每10平米提供一台锅炉所需动力电,锅炉用水及吊车装卸(锅炉限自重6吨以内)@#@会刊价格@#@本届大会《会刊》一书为大32开(140mm×@#@210mm)进口铜板纸彩色精印,图文并茂,它将尽列展会详情、展商及产品介绍,是本次大会对外宣传、行业交流、资料查阅独一无二的宣传资料,并且具有长期的广告效应。

@#@其价格如下:

@#@@#@封面@#@封底@#@封二@#@扉页@#@封三@#@跨页@#@彩页@#@黑白插页@#@文字介绍@#@15000@#@12000@#@12000@#@12000@#@10000@#@8000@#@4500@#@2000@#@1500@#@广告报价:

@#@@#@门票广告@#@8000元/万张(共印10万)@#@礼品纸袋@#@10000元/千个@#@彩虹拱门@#@4000元(巨型单拱)@#@馆内布幔@#@12000元/条(10m×@#@5m)@#@彩虹拱门@#@8000元(巨型双拱)@#@馆外布幔@#@16000元/幅(7m×@#@14.3m)@#@正门气模@#@2000元/个(共12个)@#@室内灯箱@#@5000元/个(5m×@#@1.5m)@#@升空气球@#@4000元/个@#@广场彩旗@#@80元/面@#@室内条幅@#@1200元/个(10m×@#@0.9m)@#@室外条幅@#@1600元/个(10m×@#@0.9m)@#@技术交流讲座:

@#@@#@展览会期间主办单位将组织多场技术交流会,以开展国际技术、经贸交流、宣传、介绍产品。

@#@各单位均可报名申请举办,请自定交流主题,并与参展报名表一并报组织单位,以便及早安排交流场地和设施,并按专业组织听众。

@#@@#@交流会每场限定2小时以内,国内企业收费4000元人民币/场,外资企业收费1000美金/场,国外企业收费1500美金/场。

@#@@#@请提前将交流内容概要提交组织单位。

@#@@#@大会广告宣传计划:

@#@@#@1、会前在国内外众多专业媒体做大量的宣传推广(详见首页协办媒体);@#@@#@2、印制20万张参观券通过组织单位建立的国内外专业买家数据库寄往专业人士手中,并在全国各大专业展览会上派发,邀请参展参观;@#@另通过各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组织官方参观团、贸易参观团、专家团莅临现场参观指导交流;@#@@#@3、互联网上进行展会宣传(详见首页协办网站);@#@@#@4、会前在黑龙江及哈尔滨市有影响的主流大众媒体进行展会重点宣传;@#@@#@5、会前及整个会议期间在哈市主要街路悬挂宣传条幅,会场周围放置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的充气拱门、彩旗、升空气球、巨型条幅,烘托气氛。

@#@@#@观众邀请:

@#@@#@1、建筑、房产、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热力等设计研究院所设计师与技术管理人员;@#@@#@2、高校、学会、学术研究机构、媒体等业内专业人士及专家、学者;@#@@#@3、城镇供排水、施工单位、水处理设备生产厂、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安装、建筑装饰与小区物业类公司;@#@@#@4、供排水、水处理、泵阀管道、锅炉、空调通风、地暖、水暖、机电、环保工程等专业工程类公司及配套产品制造、经销、代理商;@#@@#@5、供热、供水等公用事业单位、建材市场、暖通设备、给水排水设备专业卖场;@#@@#@6、各地市环保、供排水、建设、供热、燃气、节能、计量、能源、环境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7、酒店、超市、医疗、宾馆、医疗机构等营业类单位、学校、大型厂矿及广大市民。

@#@@#@报名程序:

@#@@#@1、所有符合展品范围要求的国内外企业均可参展。

@#@参展企业填妥参展申请表并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至组委会,经组委会确认后,即获得参展资格;@#@@#@2、申请企业接到“参展确认书”5个工作日内,应将展位费全额或50%定金汇至组委会指定账户,余款须于2012年3月30日前付清,否则将不予保留原定展位;@#@@#@3、大会采取“报名预定,打款确认,大展位优先”的原则统筹安排分配展位;@#@@#@4、展览会报名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5日,在截止时间后的申请,大会将不能保证在会刊中刊登企业简介;@#@@#@5、组织单位在收到全部展台费用后,将于2012年4月5日前寄《参展手册》给参展商;@#@会务接待、住宿、展品托运、活动日程安排等详见《参展手册》。

@#@@#@结算:

@#@@#@我们根据您填报的“参展申请表”确认展位,展位租金及相关费用请于收到组委会展位确认书5个工作日内汇至:

@#@@#@收款人:

@#@哈尔滨中信伟业展览有限公司@#@开户行:

@#@哈尔滨银行汇展支行@#@帐号:

@#@884070041202015@#@逾期不付者,大会视为自动退出,展位另行安排。

@#@@#@服务:

@#@@#@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介绍并联系客户;@#@@#@2、举办商务活动和专题研讨会;@#@@#@3、如果您需要协助预定宾馆、飞机或火车票、车辆、省内或赴俄罗斯观光考察,请在参展回执中注明,于开幕前15天通知我们;@#@@#@4、如果您有计划在展馆或参展企业名录或其他新闻媒体上做广告宣传,请在2012年3月30日前通知我们;@#@@#@5、服务中心将为您提供海关、检验检疫、邮局、运输公司、电信、票务、网络、商务、卫生医疗、展具租赁等服务;@#@@#@6、免费为参展商提供展览会特制请柬及门票以便邀请客户参观展览(数量不限,参展商自付邮资)。

@#@@#@联系电话:

@#@@#@哈尔滨中信伟业展览有限公司@#@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99号黄河绿园小区黄河大厦805室@#@邮编:

@#@150090@#@电话:

@#@总机0451-82388901、82388902、82388904、82388905@#@分机-8012@#@传真:

@#@0451-82388903、或总机转8021@#@电子信箱:

@#@1415328770@、zxwyzl@@#@联系人:

@#@刘江@#@7@#@";i:

14;s:

16116:

"@#@FA〖08〗-JF15-QJ22-12@#@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2×@#@300MW供热扩建工程#15机组@#@抽汽、加热器及除氧器系统调试方案@#@黑龙江惠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二○〇八年六月@#@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2×@#@300MW供热扩建工程#15机组汽机专业调试方案@#@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2×@#@300MW供热扩建工程#15机组@#@抽汽、加热器及除氧器系统调试方案@#@编制单位:

@#@@#@批准@#@审核@#@编写@#@会审单位:

@#@@#@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火电第一工程公司@#@黑龙江省电力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目录@#@1 编制依据 6@#@2 调试目的 6@#@3 调试对象及范围 6@#@4 调试方法及工艺流程 8@#@5 系统调试前应具备的条件 8@#@6 调试步骤、作业程序 8@#@7 调试验评标准 12@#@8 所用仪器设备 12@#@9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12@#@10 组织分工 13@#@1编制依据@#@1.1《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1996年版)及相关规程》;@#@@#@1.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机组篇(1992年版)》;@#@@#@1.3《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1.4《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2001年版)》;@#@@#@1.5《电力建设工程调试定额(2002年版)》;@#@@#@1.6《电力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1.7《汽轮机启动调试导则》(2004年版);@#@@#@1.8设计院设计施工图;@#@@#@1.9制造商有关系统及设备资料。

@#@@#@2调试目的@#@对高压加热器、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设备及相关管道系统进行动态运行考核试验,确认各级加热器温升、性能符合设计、制造及机组正常运行要求,确认除氧器除氧效果满足运行要求。

@#@@#@3调试对象及范围@#@3.1设备参数@#@3.1.1高压加热器(哈尔滨锅炉厂有限公司)@#@项目@#@#1高加@#@#2高加@#@#3高加@#@型号@#@JG-1100-1@#@JG-1100-2@#@JG-860-3@#@设计温度℃(管程/壳程)@#@315/425/295@#@280/360/260@#@240/470/220@#@水侧进/出口温度℃@#@243.7/273.4@#@202/243.7@#@171.6/202@#@汽侧进/出口温度℃@#@380.9/249.2@#@317.5/207.6@#@430.9/177.2@#@设计压力MPa(管程/壳程)@#@27.5/7.5@#@27.5/4.7@#@27.5/2.2@#@耐压试验压力MPa(管程/壳程)@#@41.25/11.25@#@41.25/7.05@#@41.25/3.3@#@换热面积m2@#@1100@#@1100@#@860@#@3.1.2低压加热器@#@项目@#@#5低加@#@#6低加@#@#7&@#@8低加@#@型号@#@JD-700-2@#@JD-700-4@#@JD-730/870-1@#@工作压力(MPa)(壳程/管程)@#@0.5308/2.65@#@0.203/3.05@#@0.0682/0.0242@#@3.05/2.65@#@工作温度(℃)(壳程/管程)@#@277.3/151.4@#@177.4/117.9@#@91.4/66.4@#@86.5/61.5@#@加热面积(m2)@#@700@#@700@#@730/870@#@介质流量t/h@#@795.3@#@795.3@#@795.3/795.3@#@生产厂家@#@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3.1.3除氧器@#@项目@#@单位@#@数值@#@型号@#@SSD-11000/140@#@设计压力@#@MPa@#@0.99(g)@#@最高工作压力@#@MPa@#@0.77(g)@#@安全阀开启压力@#@MPa@#@0.85(g)@#@设计温度@#@℃@#@350@#@有效容积@#@m3@#@140@#@最大出力@#@t/h@#@1100@#@生产厂家@#@中国哈尔滨锅炉有限公司@#@3.1.4抽汽参数(THA工况)@#@抽汽级数@#@压力(MPa)@#@温度(℃)@#@抽汽量(t/h)@#@第一级@#@5.524@#@375.3@#@59.28@#@第二级@#@3.501@#@313@#@60.02@#@第三级@#@1.592@#@431@#@33.77@#@第四级@#@0.7642@#@327.7@#@48.31@#@第五级@#@0.4928@#@278.7@#@38.35@#@第六级@#@0.1887@#@178.7@#@34.67@#@第七级@#@0.0634@#@88.11@#@25.24@#@第八级@#@0.024@#@65.04@#@34.91@#@3.2试转系统和范围@#@3.2.1高、低压加热器及除氧器;@#@@#@3.2.2凝结水系统;@#@@#@3.2.3给水系统;@#@@#@3.2.4抽汽系统;@#@@#@3.2.5高、低加疏水系统。

@#@@#@4调试方法及工艺流程@#@4.1回热系统调试包括保护试验、系统投运及动态调整等项目。

@#@@#@4.2调试期间,系统内各设备的运行、操作应严格按照制造商有关说明及电厂《运行规程》执行,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5系统调试前应具备的条件@#@5.1试转系统和范围内的设备、管道与阀门已按设计图纸要求安装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安装技术记录齐全,并办理签证,现场环境符合要求。

@#@@#@5.2高、低加及除氧器水压试验合格并验收签证,已具备投运条件。

@#@@#@5.3相关系统的安全阀经过水压或汽压试验整定合格。

@#@@#@5.4高、低加及除氧器水侧冲洗合格。

@#@@#@5.5机组具备整套启动条件。

@#@@#@5.6各有关的手动、电动及气动阀门经逐个检查、调整、试验,动作灵活、方向正确,并已命名挂牌,处于备用状态。

@#@@#@5.7有关热工信号及联锁保护已经调整,模拟试验动作正确。

@#@@#@5.8试运系统中监视和控制仪表均安装完毕、校验合格,工作正常。

@#@@#@6调试步骤、作业程序@#@6.1除氧器投运@#@6.1.1确认除氧器水位正常。

@#@@#@6.1.2检查除氧器排氧门有一定开度。

@#@根据锅炉汽包的壁温,手动操作辅汽至除氧器压力调节阀,缓慢提升压力,加热除氧器水箱水温至合适的温度。

@#@@#@6.1.3根据情况,可启动给水泵进行循环。

@#@@#@6.1.4当四段抽汽压力达允许值时,将加热汽源切换至四段抽汽。

@#@@#@6.1.5检查投入运行的设备是否工作正常;@#@@#@6.1.6通过调整排汽阀开度、给水流量、补充水流量、进入除氧器的各疏水流量、水箱水位等,对给水进口温度压力、出水温度、加热蒸汽温度压力、除氧器内温度压力、进水含氧量、出水含氧量等参数进行测量观察,以确保最佳运行工况。

@#@@#@6.1.7应经常检查除氧器系统无漏水、振动现象,检查除氧器就地表计与远传表计指示相符。

@#@@#@6.1.8应经常检查水位及压力调节装置、各阀门动作灵活。

@#@@#@6.1.9保证除氧器含氧量合格,及时调整除氧器排汽阀开度。

@#@@#@6.1.10冬季应加强系统检查,防止设备、表计及管道结冻造成冻裂和表计指示虚假的现象。

@#@@#@6.1.11当除氧器温度小于0℃时,则必须先用小于0.045MPa的蒸汽预暖至少1个小时,且保证除氧器温度大于15℃时,方可向除氧器上水。

@#@@#@6.2低压加热器@#@6.2.1温度变化率规定及限制@#@当加热器冷态启动或者加热器运行工况变化时,温度变化率不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均按2℃/min,并不应超过2℃/min。

@#@@#@6.2.2低压加热器的运行@#@6.2.2.1检查低加系统各部分阀门、仪表完好;@#@各抽汽阀门打开;@#@疏水调节阀开关自如,阀前阀后截至门全开;@#@低加疏水导入凝汽器的截止阀全开;@#@开启管、壳侧放气门,关闭放水门。

@#@@#@6.2.2.2汽轮机启动带负荷过程中,低压加热器自动投入工作,放气门见水后关闭。

@#@@#@6.2.2.3首次投运低加时,关闭低加正常逐级疏水阀,用危急疏水调节阀调节低加水位,冲洗3—5小时,化验水质合格后手动操作,切换至正常疏水。

@#@低加水位投自动。

@#@@#@6.2.2.4监视各低压加热器水位情况,并适当调整疏水调节阀控制仪表,维持水位在正常范围内。

@#@@#@6.2.3机组运行中低压加热器检修后的投运@#@6.2.3.1关闭管、壳侧放水门,全开管侧放空气门。

@#@缓慢开启给水进口阀,关闭给水旁路阀。

@#@打开运行旁路门,低加疏水至凝汽器阀门打开。

@#@@#@6.2.3.2稍开低加进汽门暖管,注意温升率,逐步开大进汽门直至全开。

@#@@#@6.2.4低加的运行维护@#@6.2.4.1各低加水位计应完整清洁,疏水调整门动作灵活。

@#@@#@6.2.4.2各低加出水温升正常,汽侧压力与抽汽压力相符,端差符合要求。

@#@@#@6.2.4.3低加本体及汽水管道应无泄漏,无振动现象,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原因并消除。

@#@@#@6.2.5正常停运@#@随着主机停止,低加也逐渐停运,停运后开启壳侧放水门和抽汽疏水门。

@#@@#@6.3高压加热器@#@6.3.1投、停高加的原则@#@6.3.1.1在高加的投停过程中,必须严格监视汽轮机组的各部分运行情况,尤其是差胀的变化,并严格控制高加的温升、温降速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发现异常应停止投、停操作,迅速查找原因,消除异常。

@#@除特殊情况外,高加最好采用滑参数随机启、停方式。

@#@@#@6.3.1.2高加投停原则是:

@#@先投水侧,后投汽侧;@#@先停汽侧,后停水侧。

@#@@#@6.3.1.3应按照抽汽压力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投入汽侧;@#@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退出汽侧。

@#@@#@6.3.2高加的投入@#@6.3.2.1检查各系统、阀门、表计位置正确,高加保护投入。

@#@@#@6.3.2.2机组负荷到20%额定负荷时,准备投入高加。

@#@@#@6.3.2.3通知锅炉注意汽包水位,缓慢开启高压加热器注水门,向高压加热器注水,打开所有水侧排气阀,见水后关闭。

@#@@#@6.3.2.4水侧起压后,关闭注水门,观察高压加热器水位和水侧压力变化情况,确定无泄漏现象。

@#@@#@6.3.2.5高压加热器注水及投汽过程要注意控制温度变化率:

@#@给水升温不超过4℃/分钟,降温不超过2℃/分钟。

@#@@#@6.3.2.6注水结束后,操作高压加热器进出口三通阀,将高压加热器切换至水侧。

@#@@#@6.3.2.7高压加热器汽侧初始投入时,手操进汽电动门,少量进汽对高压加热器汽侧进行预暖及冲洗,。

@#@@#@6.3.2.8冲洗疏水通过汽侧接临时管道排地沟(冲洗完毕,停机后恢复)。

@#@待汽侧冲洗合格后关闭排水,然后进行汽侧升压暖体,注意控制温升率,逐渐开大各进汽电动门。

@#@(注意防止真空下降)@#@6.3.2.9高压加热器汽侧由低压到高压逐台投入,要注意疏水压差,防止疏水不畅。

@#@@#@6.3.2.10高加疏水通过危急疏水进入高加事故疏水扩容器,待疏水水质合格后,回收至除氧器,高加水位投自动。

@#@@#@6.3.2.11无论是汽侧还是水侧,在投入时都要充分排气或疏水,防止水冲击或机械冲击。

@#@@#@6.3.3高加的停止@#@6.3.3.1以2℃/min的降温速度关闭高加进汽电动门。

@#@@#@6.3.3.2当高加进汽压力接近下一级高加汽侧压力时,开启汽侧放水门,关闭疏水调整门前截门,高加水位不应升高。

@#@@#@6.3.3.3当#3高加汽侧压力接近除氧器压力时,开启#3高加汽侧放水门,关闭疏水至除氧器调整门前截止门。

@#@关闭至除氧器空气门。

@#@@#@6.3.3.4全关高加进汽电动门。

@#@@#@6.3.3.5关闭高加三通阀,关闭高加出水电动门,开启水侧放空气门。

@#@关闭高加进汽逆止门。

@#@@#@6.3.3.6开启汽侧、水侧放水门排尽存水。

@#@@#@6.3.4高加运行维护事项:

@#@@#@6.3.4.1高加运行中空气门必须开启。

@#@@#@6.3.4.2应经常检查加热器水位在正常范围内及水位调整门动作灵活。

@#@@#@6.3.4.3经常分析给水温度变化及加热器温差、端差变化。

@#@@#@6.3.4.4严禁切除高加保护运行。

@#@@#@6.3.4.5高加投运时,应充分暖管,防止因暖管不充分引起的振动。

@#@@#@6.3.4.6高加满水而保护拒动时,应立即退出运行,以防汽缸运行中进水。

@#@@#@6.3.4.7严禁进出水门没开,有汽进入高加。

@#@@#@6.3.4.8当机组甩负荷后,应立即关闭进汽门,待负荷恢复正常后,再投入汽侧运行。

@#@@#@6.3.5高加紧急停用的操作@#@6.3.5.1高加在运行中发生下列任一情况时,应紧急停用:

@#@@#@汽水管道及阀门等爆破,危及人身设备安全时。

@#@@#@水位报警失灵,无法监视水位。

@#@@#@水位计爆破而无法切断。

@#@@#@高加水位升高,处理无效,水位计满水。

@#@@#@6.3.5.2高加紧急停用的操作@#@1)关闭进汽阀。

@#@@#@2)手动操作给水旁路装置,切断水侧进出水阀(如系加热器满水故障,则应先切断水侧后再切断汽侧)。

@#@@#@3)关闭疏水至除氧器阀门,并注意高加汽侧压力不应升高。

@#@@#@4)开启高加汽、水侧放水阀泄压。

@#@@#@5)调整机组负荷。

@#@@#@7调试验评标准@#@高、低加和除氧器系统运行参数正常,除氧器除氧效果良好,各级加热器温升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满足机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

@#@@#@8所用仪器设备@#@测温仪、对讲机等。

@#@@#@9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控制措施@#@9.1所有工作人员应着装规范整齐,配戴安全帽,电气操作人员应穿绝缘鞋。

@#@@#@9.2试运现场,禁止吸烟,需要吸烟时应到指定场所吸烟。

@#@@#@9.3集控室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禁止吸烟,试验中产生的生产和生活垃圾应由专人负责清理打扫。

@#@@#@9.4所有参加本次试运人员应学习本措施,并熟悉系统和设备的运行规程。

@#@试运前要任务明确,试运时要精力集中,服从统一指挥,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如要改动接线或更动设备,一定要事先征得试验负责人同意。

@#@@#@9.5试运中如发现异常要及时汇报,如遇设备操作问题,应听从调试人员指挥。

@#@@#@9.6试运中若发生事故等紧急情况,试运和操作人员可不经请示,断开试验电源。

@#@@#@9.7严格执行操作票、工作票制度,防止电气误操作。

@#@临时电源应有明确标示,并做好隔离工作,试验完成后及时恢复。

@#@@#@9.8在整个试运过程中,每个参加试运的人员和与试运有关的人员始终应遵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不得违反。

@#@所有人都有权有责任制止任何违反电力安全规程的行为。

@#@@#@10组织分工@#@10.1组织形式:

@#@@#@成立本系统调试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指挥和设备验收组、运行操作组、调试组、检修组、消防组。

@#@其示意图如下:

@#@@#@10.2各机构职责:

@#@@#@10.2.1领导小组职责:

@#@审定和批准本系统调试技术措施;@#@检查系统条件,协调各方面工作;@#@研究调试期间发生的问题,安排试运步骤。

@#@@#@10.2.2现场指挥职责:

@#@执行领导小组的决定;@#@根据各职能组在试运前的检查、操作和调试的准备情况,安排试运过程;@#@指挥并协调各职能组现场工作。

@#@@#@10.2.3设备验收组职责:

@#@审核有关设备的调试报告;@#@审定有关设备的运行条件;@#@监督设备的运行性能和调试工作的质量。

@#@@#@10.2.4运行操作组职责:

@#@执行试运行操作并监视设备运行状态。

@#@@#@10.2.5调试组职责:

@#@调试准备和试运期间的试验工作;@#@分析研究调试中的技术问题。

@#@@#@10.2.6检修组职责:

@#@维护检查试运设备以保证设备具备试运条件;@#@抢修试运期间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和缺陷。

@#@@#@10.2.7消防组职责:

@#@负责审查系统试运范围内的消防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一旦发生火情,立即组织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10.3各单位分工:

@#@@#@系统试运工作在试运领导小组领导下由黑龙江惠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火电第一工程公司、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电力监理有限公司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进行。

@#@按照部颁新《启规》及调试合同有关规定,系统所属范围内设备的单体调试工作由安装单位负责,调试单位参加。

@#@以后的分系统调试则由调试单位负责,安装单位及其它有关单位参加配合。

@#@分系统调试应在试运行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由分系统调试专业组负责实施,汽机专业牵头,电气、热控及其它有关专业配合。

@#@@#@14@#@";i:

15;s:

27844:

"张力架线(一牵四)典型施工方法@#@1概述@#@张力架线是在我国建设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架线施工工艺方法,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改进与创新,已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施工工艺更加成熟,施工方法更加简单。

@#@全国各大送变电施工企业都配有成套的张牵设备及工器具,并有熟练的施工作业人员。

@#@500kV架空输电线路四分裂导线均釆用一牵四展放方式进行导、地线张力放线,并与张力放线相配套的工艺方法进行紧线、挂线、附件安装等各项作业的整套架线施工方法。

@#@@#@东北电业管理局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总结、改进,目前已形成了张力架线(一牵四)典型施工方法,经过张力架线施工应用证明,该典型施工方法满足施工需要,安全可靠,提高了架线施工质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典型施工方法遵循水利电力部基建司SDJJS2《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已被广泛推广使用。

@#@@#@本典型施工方法在木家变电站至鞍山变电站500kV输电线路工程中成功实施,效果良好,正在北宁变电站至渤海变电站500kV输电线路工程中应用。

@#@@#@2本典型施工方法特点@#@

(1)导线在架线施工全过程中处于架空状态,可避免导线损伤,提高导线施工质量。

@#@@#@

(2)以施工段为架线施工的单元工程,放线、紧线等作业在施工段内进行。

@#@@#@(3)施工段不受设计耐张段限制,可将直线塔作施工段起止塔,在耐张塔上直通放线。

@#@@#@(4)在直线塔上紧线并作直线塔锚线,凡直通放线的耐张塔也可直通紧线。

@#@@#@(5)在耐张塔上髙空压接、平衡挂线,避免施工人员长距离出线安装卡线器的操作,避免导线由于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强制弯曲,安全可靠,工效高,节约导线且可保证导线的安装质量。

@#@@#@(6)耐张塔划印采用比试法,断线尺寸精确,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误差,提高施工效率。

@#@@#@(7)同相子导线同时展放、同时收紧。

@#@减少导线蠕变对运行线路影响,工艺规范。

@#@@#@(8)悬空展放导引绳,可减少输电线路施工中青苗、果树、暧棚等地面附着物的损坏,缓解跨越物繁多展放导引绳困难的现状。

@#@@#@3适用范围@#@在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中,本典型施工方法适用于四分裂导线的张力架线施工。

@#@@#@4工艺原理@#@在架空输电线路架线工程中,利用牵引机、张力机等施工机械展放导地线,以及用与张力放线配套的工艺方法进行紧线、平衡或半平衡挂线、附件安装等各项作业。

@#@即采用一台牵引机配合四线张力机,利用一牵四牵引板和五轮放线滑车,牵放四根子导线,并在直线塔或耐张塔紧线、空中压接、平衡或半平衡挂线及附件安装等项作业。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1施工工艺流程@#@本典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9-5-1。

@#@@#@图19-5-1张力架线施工工艺流程图@#@5.2操作要点@#@5.2.1施工准备@#@5.2.1.1张牵设备及配套工器具选择@#@根据线路工程的地形条件和设计导线规格型号,通过施工设计来选择张牵设备及配套工器具。

@#@@#@

(1)主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应满足下式@#@P≥mKpTp@#@式中P——主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N;@#@@#@m——同时牵放子导线的根数;@#@@#@Kp——选择主牵引机额定牵引力的系数,可取0.25〜0.33;@#@@#@Tp——被牵放导线的保证计算拉断力,N。

@#@@#@牵引绳应在主牵引机卷扬轮上不打滑或松脱,牵引绳尾部张力应满足@#@2000<@#@Pw<@#@5000@#@式中Pw——牵引绳尾部张力,N。

@#@@#@主牵引机卷筒槽底直径不小于牵引绳直径的25倍。

@#@@#@

(2)主张力机单导线额定制动张力应按下式选择@#@T≥KTTp@#@式中T主张力机单导线额定制动张力,N;@#@@#@Kt——选择主张力机单导线额定张力的系数,可取0.17~0.20。

@#@@#@要求导线尾部张力满足@#@1000<@#@Tw<@#@2000@#@式中Tw——导线的尾部张力,N。

@#@@#@主张力机导线轮槽底直径应满足下列要求@#@D≥40d-100@#@式中d——导线直径,mm;@#@@#@D——张力机导线轮槽底直径,mm。

@#@@#@(3)小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可按下式选择@#@P=Qp/10@#@式中P——小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N;@#@@#@Qp牵引绳的综合破断力,N。

@#@@#@(4)小张力机的额定制动张力可按下式选择@#@t≥Qp/15@#@式中t——小张力机的额定制定张力,N。

@#@@#@(5)牵引绳规格可按下式选择@#@Qp≥3mTp/5@#@(6)导引绳的规格可按下式进行选择@#@Pp≥Qp/4@#@式中Pp——导引绳综合破断力,N。

@#@@#@(7)导线放线滑车规格允许荷载的选择。

@#@@#@1)放线滑车的槽底直径D应不小于导线直径的20倍@#@D≥2Od@#@弍中D——放线滑车槽底直径,mm;@#@@#@d导线直径,mm。

@#@@#@2)放线滑车的允许荷载G应不小于@#@G≥1OOOmWd@#@式中G——放线滑车的允许荷载,N;@#@@#@m——放线滑车承受导线的根数;@#@@#@Wd——导线单位长度的质量,N/m。

@#@@#@(8)旋转连接器、抗弯连接器、网套、卡线器、牵引板等应通过计算牵引力、放线张力和紧挂线受力等,进行规格型号的选择,并对上述工具进行应用前试验,其试验方法及结果必须符合DL/T875—2004《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

@#@@#@5.2.1.2跨越施工@#@

(1)跨越物的分类。

@#@送电线路架线施工将跨越各类障碍物,其被跨越物主要有:

@#@@#@①电力线、弱电线、通信线等;@#@②普通铁路、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等;@#@③高速公路、等级公路、一般道路等。

@#@@#@根据被跨越物的重要性可分为:

@#@@#@1)一般跨越物,包括:

@#@@#@①架高在15m及以下;@#@②被跨越物为10~1lOkV电力线的停电跨越;@#@③二级以下的弱电线;@#@④公路和乡村大路。

@#@@#@2)重要跨越,包括:

@#@①高度在15m以上、30m以下跨越;@#@②被跨越物为10~1lOkV不停电电力线;@#@③一级及军用通信线;@#@④单、双轨铁路。

@#@@#@3)特殊跨越,包括:

@#@①跨越架高度为30m及以上;@#@②跨越220~500kV电力线的不停电施工;@#@③跨越多排铁路、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④跨越运行电力线路其交叉角小于30°@#@或跨越宽度大于70m。

@#@@#@

(2)跨越架的选择。

@#@@#@1)对被跨越物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被跨越的名称、塔号、所属单位,并对设计提供的交叉跨越平、断面图进行复测与检验,根据搭设跨越架的需要测定有关参数,为方案的论证及制订跨越架线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2)根据调查的有关参数、跨越地形条件、跨越物的位置、跨越物的重要程度等,按现有跨越工器具及材料和设备等,进行跨越方式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跨越施工方案,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跨越施工方案。

@#@@#@3)应用跨越架的结构形式有:

@#@@#@a竹、木质结构跨越架。

@#@木质跨越架形式及结构示意图如图19-5-2所示。

@#@@#@b悬索式跨越架:

@#@主要是利用跨越塔做支撑,在两塔之间架设承力索,通过承力索进行封顶网安装有效遮护被跨越物,起到保护被跨越物作用。

@#@悬索式跨越架结构示意图如图19-5-3所示。

@#@@#@(3)跨越架的位置和几何尺寸。

@#@张力架线全过程中导(地)线是架空状态的,一旦发生张力失控时导(地)线将落至架顶。

@#@因此,要求跨越架的位置、几何尺寸以及架体强度和刚度均能保证导(地)线安全落架。

@#@@#@图19-5-2木质跨越架形式及结构示意图@#@(a)双侧单排;@#@(b)双侧双排;@#@(C)双侧多排;@#@(d)结构示意图@#@1一拉线;@#@2—撑杆;@#@3—3t钢板地锚;@#@4—封顶网;@#@5—扫地杆@#@图19-5-3悬索式跨越架结构示意图@#@1)跨越架与被跨越物的安全距离。

@#@跨越架架面与被跨越线路导线间的距离,须保证该导线产生风偏后仍不会对跨越架放电,被跨越线路的导线风偏按施工地区、施工季节的最大风速计算,其值参考GB50009—200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跨越架对被跨电力线路发生风偏后距导线最小安全距离见表19-5-1、表19-5-2。

@#@@#@表19-5-1跨越架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距离说明@#@被跨电力线路电压等级(kV)@#@10以下@#@35@#@66~110@#@220@#@330@#@500@#@架面与导线间的水平距离(m)@#@1.5@#@1.5@#@2.0@#@2.5@#@5.0@#@6.0@#@无地线时封顶杆与导线间的垂直距离(m)@#@1.5@#@1.5@#@2.0@#@2.5@#@4.0@#@5.0@#@有地线时封顶杆与导线间的垂直距离(m)@#@0.5@#@0.5@#@1.0@#@1.5@#@2.6@#@3.6@#@表19-5-2跨越架与其他被跨越物的最小安全距离@#@距离说明@#@被跨越物名称@#@铁路@#@公路@#@通信线@#@架面与被跨越物的水平距离(m)@#@至路中心3.0@#@至路边0.6@#@0.6@#@封顶杆与被跨越物的垂直距离(m)@#@至封顶6.5@#@至路面5.5@#@1.0@#@2)跨越架的宽度。

@#@跨越架的中心应在新建线路中心上,其宽度应超出新建线路两边导线发生风偏后各2.0m,且架顶两侧应设外伸羊角。

@#@@#@3)跨越架的高度。

@#@跨越架搭设的高度除满足被跨越物外,还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具体安装距离详见表19-5-1、表19-5-2。

@#@@#@4)跨越架的荷载。

@#@根据DL/T5106—1999《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及SDJJS2《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的规定,应对搭设的跨越架进行强度和刚度验算,当导线发生落于跨越架后,应满足垂直压力和水平荷载要求,同时也要满足架面风压的要求。

@#@@#@(4)跨越架的搭设。

@#@@#@1)木(竹)质结构跨越架的搭设。

@#@@#@a釆用木(竹)质材料搭设跨越架,所使用的主杆有效部分的小头直径:

@#@木质不得小于70mm,竹质不得小于75mm;@#@横杆有效部分的小头直径;@#@木质不得小于80mm,竹质不得小于90mm。

@#@有木质腐朽、损伤严重或弯曲过大等情况,则严禁使用。

@#@@#@b主杆、大横杆相交时,应先绑2根,再绑第3根,不得1扣绑扎3根杆,主杆和大横杆应错开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5m。

@#@@#@c跨越架的主杆均应埋入坑内,埋深不小于0.5m,且大头朝下,回填土要夯实,遇松土或地面无法挖坑时应绑扎扫地杆,架子的两端及隔6~7根主杆应设剪刀撑,支杆埋入地下的深度不小于0.3m,拉线的挂点或支杆或剪刀撑的绑扎点应设在主杆与横担的交接处,且与地面的水平夹角不得大于60°@#@。

@#@木质的主杆、大横杆及小横杆的间距应符合表19-5-3的规定。

@#@@#@表19-5-3主杆、大横杆、小横杆的间距@#@跨越架类别@#@主杆@#@大横杆@#@小横杆@#@木质(m)@#@1.5@#@1.2@#@1.0@#@竹质(m)@#@1.2@#@0.75@#@d.跨越架塔设后,应在显著位置悬挂警告牌,夜间在公路处设有红灯标志。

@#@@#@2)悬索式跨越架搭设。

@#@@#@a.现场准备:

@#@①按施工设计平面布置图要求,对地锚位置进行测量并布置完毕;@#@②横梁组装:

@#@采用抱杆做横梁时,应进行组装调直,螺栓紧固,其组装长度满足施工设计要求;@#@③绝缘网及绳索安装:

@#@网及绳索应进行干燥,达到规程规定,在网的两侧每隔1~2m安装小滑车以及支网绝缘杆等。

@#@@#@b.横梁安装:

@#@①按施工设计位置在横梁上进行绑扎悬吊绳及磨绳和控制绳、悬索滑车、循环绳滑车等;@#@②磨绳通过横担悬挂滑车转至地面到达绞磨进行牵引,釆用两套牵引动力系统;@#@③横梁吊装至预定高度后,将横梁悬吊绳挂至规定位置;@#@④拆除起吊系统及控制系统。

@#@@#@c.承载索的安装:

@#@①通过动力伞展放一根初导绳,再用初导绳牵引二级引绳,即为循环绳,分别放入横梁上的循环绳滑车内;@#@②利用循环绳牵引承载索,由一端牵引至另一端;@#@③承载索分别放人横梁上的悬索滑车内,两端分别锚固在地锚上,其中一端连接手扳葫芦或链条葫芦进行调节承载索的张力或弧垂,其他承载索展放相同。

@#@@#@d.封网的安装:

@#@①利用循环绳展放两根牵网绳至另一端;@#@②在横担上悬挂滑车利用磨绳将绝缘网吊至横梁位置,并将绝缘网两侧的小滑车安装在承载索上;@#@③两根牵网绳分别绑在封网的端头两侧,牵网绳边牵引,横梁上作业人员边安装小滑车,将所有封网安装完毕;@#@④再在封网的后端分别绑扎两根牵网绳,以控制绝缘网的张力,牵引至被跨越物下方时,分别固定牵网绳至地面的地锚上。

@#@@#@e.检查:

@#@对各绑扎连接部位进行检查,包括封网位置是否在被跨越物的遮盖中心等。

@#@悬索式跨越架搭设结构示意图如图19-5-4所示。

@#@@#@图19-5-4悬索式跨越架搭设结构示意图@#@1一横梁;@#@2—承载索固定地锚;@#@3—拉线地锚;@#@4一承载索;@#@@#@5-被跨越线路;@#@6—拉线系统;@#@7—补强系统;@#@8—绝缘网(绝缘杆)@#@5.2.1.3放线滑车的悬挂@#@

(1)直线塔和直线转角塔放线滑车悬挂。

@#@导线放线滑车一般挂在悬垂绝缘子串下。

@#@因此,安装悬垂绝缘子串的同时将放线滑车一起连接上,同时安装并悬挂。

@#@本典型施工方法直线塔釆用合成绝缘子串,耐张塔釆用瓷绝缘子串。

@#@@#@1)单复合绝缘子串及放线滑车悬挂。

@#@牵引磨绳一端绑扎在放线滑车的横梁上,复合绝缘子串松栊在牵引磨绳上可绑扎2~3道,牵引磨绳穿过横担转向滑车至地面与绞磨连接进行牵引,绝缘子串和放线滑车离开地面用控制绳进行控制。

@#@磨绳与复合绝缘子串间要隔开,防止相磨。

@#@单复合绝缘子串及滑车吊装示意图如图19-5-5所示。

@#@@#@图19-5-5单复合绝缘子串及滑车吊装示意图@#@1—棕绳;@#@2—放线滑车;@#@3—绝缘子串;@#@4一钢丝绳;@#@5-转向滑车;@#@6—机动绞磨;@#@7—地锚@#@2)双复合绝缘子串及放线滑车悬挂。

@#@牵引磨绳通过钢绳套分别绑扎在两只放线滑车的横梁上,两支复合绝缘子串间通过木棒隔开,可设置2~3道支承杆以防止两串绝缘子碰撞。

@#@并与牵引磨绳相拢,磨绳与复合绝缘子串间要隔开,防止相磨。

@#@双复合绝缘子串及滑车吊装示意图如图19-5-6所示。

@#@@#@图19-5-6双复合绝缘子串及滑车吊装示意图@#@1一放线滑车;@#@2—绝缘子串;@#@3—钢丝绳;@#@4一转向滑车;@#@5—机动绞磨;@#@6—地锚@#@两放线滑车间用支撑杆间隔,支撑杆有效长度接近两滑车挂点间的距离,其强度满足受力要求。

@#@@#@3)瓷、玻璃绝缘子串及放线滑车悬挂。

@#@可吊一串或同时吊双串绝缘子及放线滑车,牵引钢丝绳与绝缘子串的连接应用专用卡具,卡具安装在第4片绝缘子串的下方,如无专用卡具时,可用绳套。

@#@在横担上的起吊滑车应挂在距绝缘子串挂孔约0.3m处,以利就位。

@#@当绝缘子串吊离地面时,应理顺绝缘子串及开口方向,吊装过程中,要防止与塔身相碰,用控制绳进行控制。

@#@吊双绝缘子串时,应用木杆支撑隔离,防止绝缘子串间相互碰撞。

@#@双绝缘子串及滑车吊装示意图如图19-5-7所示。

@#@@#@图19-5-7双绝缘子串及滑车吊装示意图@#@1—支撑杆;@#@2—放线滑车;@#@3—绝缘子串;@#@4一专用卡具;@#@5—起吊绳;@#@6—起吊滑车@#@4)是否悬挂双放线滑车应进行验算确定,不能满足如下条件,应挂双放线滑车:

@#@①垂直于滑车轴方向的荷载超过滑车的承载能力时;@#@②压接管或压接管保护钢甲过滑车时的荷载超过其允许荷载,可能造成压接管弯曲时;@#@③放线张力正常后,导线在滑车上的包络角超过30°@#@,可能造成导线在滑车上劈股时。

@#@@#@

(2)耐张转角塔放线滑车悬挂。

@#@@#@1)耐张转角塔悬挂放线滑车釆用钢绳套做挂具,应按直线塔挂滑车节中条件4)进行验算是否需挂双放线滑车。

@#@此外,还应计算两挂具长度差,计算的结果长度差小于300mm时,可用等长挂具;@#@大于300mm时,应使用不等长挂具,悬挂双放线滑车之间用支撑杆隔离,长度与两放线滑车基本相同。

@#@挂具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0m。

@#@耐张转角塔放线滑车吊装示意图见图19-5-8。

@#@@#@图19-5-8耐张转角塔放线滑车吊装示意图@#@1一棕绳;@#@2—放线滑车;@#@3—钢丝绳;@#@4—起吊滑车;@#@@#@5—机动绞磨;@#@6—地锚;@#@7—螺栓;@#@8—Φ20mm拉帮;@#@9一卸扣@#@2)应验算转角塔放线滑车受力后是否与横担下平面相碰,如相碰,应采取加长挂具长度等措施避免与横担相碰。

@#@@#@5.2.2张力放线@#@5.2.2.1放线施工段划分及张牵场地布置@#@

(1)放线施工段划分。

@#@根据线路设计特点,地形条件、跨越物位置及有关标准等要求,对线路施工段进行初步可行性策划,制订几种施工段划分方案,组织有关人员(现场指挥、张牵机手、运输队长、安全员、项目总工等)对现场进行勘查,包括运输道路、跨越物位置、场地种植物及占地面积、与临塔距离及铁塔上扬情况、是否允许接头以及锚线位置等,再对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与优化,选择最理想的放线施工段。

@#@其原则是:

@#@运输条件最方便;@#@跨越220kV及以上线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施工段最短的而且停电时间最少的、占地面积最小的,放线施工最便利的施工方案。

@#@此外要优先选择张力场兼顾牵引场。

@#@@#@

(2)张牵场地的布置。

@#@@#@1)牵引场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9-5-9,张力场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9-5-10。

@#@@#@图19-5-9牵引场平面布置示意图@#@1—大牵引机;@#@2—小张力机;@#@3--地锚;@#@4一锚线架地锚;@#@@#@5—锚线架;@#@6—空牵引绳筒;@#@7-牵引绳;@#@8—小张力机尾车@#@图19-5-10张力场平面布置示意图@#@1一地锚;@#@2—小牵引机;@#@3—大张力机;@#@4一锚线架;@#@5—锚线架地锚;@#@@#@6—牵引板;@#@7—大张力机尾车;@#@8—导线;@#@9一导引绳@#@2)大牵引机布置在线路中心线上,其方向应对正邻塔导线悬挂点,使牵引绳或导线在大牵引机上的进出方向垂直于大牵引机的卷扬轮和大张力机的张力轮中心轴。

@#@@#@3)大牵引机和大张力机需调头转向时,第二次就位与第一次位置应重叠10~15m以利导线连接。

@#@@#@4)临锚架与大牵引机、大张力机间应保持约20m的距离,与邻塔导线的挂点间的高差角不大于20°@#@,张力机、牵引机顺线路出口方向与邻塔导线悬挂点的高差角不大于15°@#@,与邻塔的导线的水平夹角不大于5°@#@。

@#@@#@5)在大张力机后方约15m处,呈扇形布置前后四个放线架,使导线出线方向垂直于放线架中心轴,吊车布置在放线架的后方,其侧面为导线集放区。

@#@@#@6)地锚坑应根据地质条件经计算确定深度,地锚必须设置马道,其马道对地水平夹角应不大于45°@#@。

@#@@#@(3)布线。

@#@布线方法釆用连续布线法,即放线段内各导线均按展放顺序累计线长使用导线线轴;@#@第一相放完后,将导线切断,余线接着使用于第二相,依次类推,直到放完各相再将余线转入下一段。

@#@@#@布线时必须对线长进行计算,要严格控制压接管位置,杜绝压接管在不允许接头档或直线塔悬垂线夹15m以内。

@#@尽量减少短线头,不利于下次展放。

@#@此外应严格控制压接管数量,做到数量最少。

@#@@#@5.2.2.2导引绳、牵引绳及地线展放@#@

(1)导引绳展放。

@#@@#@1)导引绳展放种类:

@#@一种是空中展放法,另一种是地面铺放法。

@#@@#@a.空中展放法。

@#@利用直升机、飞艇、热气球、动力伞、航模(简称飞行器)或其他设备展放,或用犮射器展放,统称为空中展放法。

@#@按飞行器或发射器能力将线路分成展放段展放,将初导绳逐基落到塔的顶部,人工将初导绳挪移并过渡到需用相的放线滑车内,将各段相连接,使其在施工段内贯通相连,再分级牵引初导绳至导引绳。

@#@@#@b.地面铺放法。

@#@人工沿线路铺放,称为地面铺放法。

@#@将成轴导引绳尽可能分散地运到施工段沿线指定地点,人工将成轴导引绳铺放开,逐塔穿过放线滑车,与邻段导引绳相连,在牵引场或张力场或其他指定位置将导引绳锚住,在张力场或牵引场或其他另一指定位置收卷导引绳,使导引绳升空至一定高度并锚固,然后移交下道工序。

@#@本典型施工方法重点叙述动力伞展放初导绳及导引绳施工方法。

@#@@#@2)动力伞展放初导绳及导引绳。

@#@釆用动力伞分段展放初导绳于铁塔顶面上,作业人员将初导绳挪移并过渡到需用相的放线滑车内,各段釆用小吨位旋转连接器相连接,使其在施工段内贯通相连,φ4mm初导绳牵引φ8mm二导绳,利用φ8mm二导绳釆用一牵二方式牵引其他各相φ8mm二导绳,再用φ8mm二导绳牵引□15mm导引绳,φ4mm和φ8mm引绳应用迪尼玛绳,为保护迪尼玛绳,在放线滑车横梁上悬挂一小尼龙滑车,将迪尼玛绳放入小尼龙滑车,减少对迪尼玛绳的损伤。

@#@当导引绳即将通过每基放线滑车中的小尼龙滑车时,施工人员打开小尼龙滑车将导引绳放到放线滑车中,严禁导引绳过小尼龙滑车,如图19-5-11所示。

@#@@#@图19-5-11小尼龙滑车布置示意图@#@

(2)张力展放牵引绳及地线。

@#@利用小牵引机、小张机展放牵引绳和地线,釆用一牵一方式带张力展放,先展放地线再展放各相牵引绳,地线张力较小可用导引绳直接牵放地线,导引绳与地线连接应用3t旋转连接器,地线端头用网套并用12号铁线绑扎牢固,导引绳与牵引绳连接釆用3t旋转连接器,牵引绳与牵引绳连接应用抗弯连接器,旋转连接器不允许进入小牵引机的卷扬轮。

@#@@#@展放牵引绳及地线的操作方法与张力展放导线相同。

@#@@#@5.2.2.3导线展放@#@采用一牵四方式张力展放导线,放线施工段大牵张机放线系统布置示意图见图19-5-12。

@#@@#@图19-5-12大牵张机放线系统布置示意图@#@1—牵引机;@#@2—导引绳;@#@3—抗弯连接器;@#@4一旋转连接器;@#@@#@5—牵引绳;@#@6—张力机;@#@7—牵引绳盘架;@#@8—接地滑车@#@

(1)牵引场放线准备:

@#@把已锚固在牵引场的牵引绳尾端缠绕在牵引机的卷扬轮上,将其尾端固定在牵引绳绳盘上,启动牵引机慢速牵引,收紧牵引绳锚固点与牵引机间的余绳,拆除牵引绳上的卡线器,并在牵引机前的牵引绳上安装接地滑车。

@#@@#@

(2)张力场放线准备:

@#@四轴导线吊上放线架,并装上液压控制器,利用尼龙绳将导线缠绕在张力机上,拉出导线头并去掉散股部分,套入网套并收紧,距网套端头50~100mm处,用12号铁线绑扎不少于20圈,在网套外缠绕布等软物,网套与尼龙绳头连接,启动张力机以人力拉紧张力机出线侧的尼龙绳,使导线随尼龙绳通过张力轮拉出4~5m,其长度基本相同,将导线头的网套与3t旋转连接器连接,再与牵引板连接,如图19-5-13所示。

@#@@#@图19-5-13—牵四展放导线布置示意图@#@1—牵引绳;@#@2—旋转连接器;@#@3—牵引板;@#@4一网套连接器;@#@5—导线@#@启动张力机收紧四根子导线,拆除牵引绳上的卡线器,并在张力机出口处的导线上安装接地滑车,调整各子导线使牵引板处于水平状态。

@#@@#@(3)沿线护线人员到位,通信畅通,跨越物与导线隔离,张力场作为放线段总指挥下达统一指令作业。

@#@@#@(4)开始牵引时应慢速牵引,施工段沿线均应仔细检查有无异常,调整放线张力使牵引板呈水平状态,待牵引绳、导线全部架空后,再逐步加快牵引速度,但要保证导线与地面及跨越物等的安全距离。

@#@@#@(5)当牵引板距直线塔放线滑车30~50m时,应减慢牵引速度,使牵引板平缓通过放线滑车。

@#@@#@(6)当牵引板接近转角塔放线滑车时,应减速牵引,并注意按转角塔上监视人员要求,调整子导线张力使牵引板的倾斜角度与放线滑车倾斜角度相同,牵引板通过滑车后,即可恢复正常牵引速度及正常放线张力。

@#@调整放线滑车倾斜角示意图如图19-5-14所示。

@#@@#@图19-5-14转角塔放线滑车的预倾斜示意图@#@1—吊绳@#@(7)当导线或牵引绳上扬不能正常行驶在放线滑槽内,应及时停车,安装压线滑车如图19-5-15所示。

@#@@#@图19-5-15压线滑车安装示意图@#@1一压线滑车(倒挂);@#@2—放线滑车;@#@3—导线@#@牵引绳头进入牵引绳盘3〜4圈时应停止牵引,在牵引机与线盘间安装卡线器锚固牵引绳,拆除抗弯连接器,卸下满盘牵引绳并换上空盘,将牵引绳缠绕在新装空盘上,收紧牵引绳,拆除牵引绳上锚固的卡线器,继续牵引。

@#@@#@(8)牵引至导线盘上还有6圈导线时停止牵引,将线盘上的导线拆下,吊装新导线轴安装在放线架上,将两个导线头用双头网套连接,再用12号铁线绑扎尾端,并用布包上双头网套,将导线缠绕在导线盘上,开启张力机慢速牵引,双头网套牵出张力机5~6m时停机,在张力机前方将四根子导线通过卡线锚固在张力机上,启动张力机,放松导线,卸下双头网套及包裹布后进行压接作业。

@#@@#@(9)压接完毕后,装上压接管保护甲,启动张力机收紧导线,拆除卡线器,继续牵引。

@#@@#@(10)牵引板到达牵引场时,停止牵引,对四根子导线进行锚固,锚固张力必须使导线与地面及跨越物的距离满足有关标准要求,四根子导线锚线张力宜稍有差异,防止线间鞭击,锚固在锚线架上。

@#@@#@5.2.3紧线@#@5.2.3.1直线塔紧线@#@直线塔紧线牵引系统布置示意图见图19-5-16。

@#@紧线顺序:

@#@应先紧地线,后紧导线,同塔双回线应先紧上相线,再紧中相线,最后紧下相线,交叉进行。

@#@@#@图19-5-16直线塔紧线牵引系统布置示意图@#@1一导线;@#@2—卡线器;@#@3—总牵引绳;@#@4一起重滑车;@#@@#@5—转向滑车;@#@6—钢丝绳;@#@7—机动绞磨;@#@8—地锚@#@

(1)每相导线应布置两套牵引动力装置,以达到同时缓慢收紧四根子导线的效果,当操作端的导线临锚不受力时,停止牵引,将临锚由导线上";i:

16;s:

17827:

"XXX工程大坝填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大坝填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1.总则@#@1.1依据合同文件、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图纸、工程验收规范、各次专家咨询意见、汲取2010年大坝填筑施工经验,在已出台的《大坝填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编制本控制措施。

@#@@#@1.2本控制措施仅适用于松塔水电站大坝填筑工程的施工监理。

@#@@#@1.3承包人应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控制、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灌输至每一位施工人员和施工全过程。

@#@@#@2.施工准备工作监理@#@2.1坝体填筑开工前21天,承包人应将填筑区基础开挖验收后实测的平、剖面及地形测量资料报送监理机构,经签认的上述测量资料作为填筑工程量计量的原始依据。

@#@在大坝填筑工程现场施工放样前,应将放样测量计划报送监理机构批准。

@#@@#@2.2在坝体填筑工程开工前,承包人应按施工图纸要求和监理机构指示提交土方填筑施工措施计划报送监理机构审批。

@#@@#@2.3坝体填筑工程开工前,承包人应根据各料场的复查资料及料场规划中提供的各种坝料料源,提交一份包括各种坝料开采、装运卸和碾压试验工作内容的现场生产性试验计划大纲报送监理机构审批,并将试验成果报送监理机构。

@#@@#@2.4上述报送文件经承包人项目经理(或其授权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后报送。

@#@监理机构审签后限时返回承包人。

@#@审签意见包括“同意”、“按意见修改后执行”、“已审阅”及“修改后重新报送”4种。

@#@@#@2.5除非承包人接到的审签意见为“修改后重新报送”,否则承包人可即时向监理机构申请开工许可证。

@#@监理机构将于接受承包人申请后24小时内开出相应工程项目的开工许可证。

@#@@#@2.6岸坡涂刷的粘土浆必须是机械集中制浆,承包人应向监理机构报送机械设备到位及人员配备、按排情况。

@#@@#@2.7承包人应在开工前24小时内向监理机构报送设备及主要技术、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运输车辆、推土机、振动碾等设备应统一编号,并贴在挡风玻璃右上角明显位置,凡未编号的设备不得进入作业面)。

@#@将当班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在现场)、技术负责人(必须在现场)报值班监理工程师。

@#@@#@2.8如果承包人未能按期向监理机构报送上述文件,因此而造成施工工期延误和其他损失,均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若承包人在限期内未收到监理机构应批复的文件,可视为已报经审阅。

@#@@#@3.施工过程监理@#@3.1施工期间,要求承包人应做好施工测量工作,坝体填筑过程中必须及时对大坝轴线、收坡边线、铺土厚度进行控制测量;@#@并配合试验人员对取样位置进行测量,监理人员跟踪测量过程。

@#@@#@3.2施工期所有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测绘图幅,特别是隐蔽工程的资料,均应及时整理、校核、分类、整编成册,工程竣工后,由承包人将上述资料和地面控制点全部报监理机构审核后,移交业主单位。

@#@@#@3.3坝体填筑必须在坝基清理和处理,岸坡处理完成后,经“三检”检验合格并报监理工程师组织隐蔽工程验收认证后,方能进行。

@#@@#@3.4填筑期间,监理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3.4.1土料控制@#@在土料复查合格的前提下,每天7:

@#@00~8:

@#@00、19:

@#@00~20:

@#@00要求承包人对土料场的含水率进行检测(每个开采面检测至少5个点)并上报值班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后方可用于填筑,监理人员每天至少跟踪一次料场含水率检测结果(见附表)。

@#@土料场要配备有经验的专人负责,24小时跟班作业,随时检测土料含水率情况。

@#@在土料上坝过程及上坝后所有参建人员均应随时检测(目测、抓握、核子密度仪检测)含水率情况,如含水率超出击实试验的最优含水率的+2%应翻晒和洒水处理。

@#@分期分区清除料场草皮、覆盖层、腐殖土时应将剥离物运送到指定地点;@#@如果开采时遇到粒径较大(>铺土厚度的3/4即>26cm)的土块时,应及时破碎。

@#@严禁在规定的土料场以外开采取土,确保上坝土料符合要求。

@#@@#@3.4.2摊铺厚度@#@填筑面每50m布置高程、厚度控制桩并妥善保护,如桩子倾斜、推倒,监理人员首先口头通知现场负责人及时纠正,如屡教不改将以现场指示、警告通知、整改通知等形式通知项目部整改。

@#@承包人应严格控制铺土厚度(每一个现场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必须配备厚度检测工具,如监理人员发现未带检测工具将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开展工作)。

@#@监理人员通过钎杆、卷尺、丁字尺等工具量测来控制。

@#@对不符合厚度要求的部位(厚度允许误差+10%,大坝均质土控制范围31.5cm~38.5cm,粘土为27cm~33cm)应及时纠正,如不及时纠正监理人员通知现场负责人暂停上土,至止按要求处理后方可继续上土。

@#@@#@摊铺过程中要派专人对土料内的树根、硬土块、泥块、料结石等其它杂物及时捡拾并集中存放及时弃至坝外,严禁边捡拾边覆盖的现象存在。

@#@@#@铺土时测量人员要及时放线确定上下游填土边线,以免欠铺,并超填大于50cm宽,以确保边坡压实质量。

@#@@#@当气温高气候干燥,土层表面水分蒸发较快时,铺料前压实表土应均匀洒水湿润,严禁漏洒、积水,严禁在表土干燥状态下,在其上铺筑新土。

@#@对于汽车、平碾通过形成的光面,上土前应刨毛处理,严禁在光面上直接铺筑新土。

@#@@#@3.4.3碾压遍数@#@只有经监理人员检查铺土厚度合格,大面平整并签发“碾压许可证”后才可进行碾压(承包人填写“碾压许可证”见附表)。

@#@@#@承包人应在振动碾上安装记录仪以检测碾压遍数、漏压、欠压现象,并根据现场填筑面大小合理、均匀按排振动碾的碾压范围以免因分配不均人为偷工。

@#@监理人员每班将派人轮流检查各台碾子碾压遍数、行进速度、振动力等情况。

@#@对不按规范要求(静碾两遍,振动碾八遍。

@#@碾压方向要平行于坝轴线,严禁垂直坝轴线方向进行碾压。

@#@)操作的司机先口头警告要求补压处理,如不纠正将书面警告,直至清除出场。

@#@@#@铺料应分层平行坝轴线进行摊铺,层面如出现明显的凸凹不平整现象时必须整平,才允许进行碾压。

@#@压实土体不应出现漏压、虚土层、干松土、弹簧土、剪力破坏和光面等现象。

@#@@#@3.4.4取样检测@#@承包人对已碾压好的作业面按400m3(约1100m2即每个取样点纵横间距约30~35m)取样一组,取样深度应在压实面2/3以下处(即23cm—25cm深),取样时通知现场监理人员跟踪检测并填写“试验见证单”(见附表)及时鉴证;@#@所有检测点压实度(或干密度)的合格率不小于90%,不合格点压实度(或干密度)最小值不得小于设计压实度(或干密度)的97%(如取10个点允许有一个点不合格,若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为1.8g/cm3,设计压实度为97%,即干密度≥1.746g/cm3,不合格点的干密度不应低于1.746g/cm3的98%,即不应低于1.711g/cm3)。

@#@监理人员跟踪检测不少于承包人检测数量的10%。

@#@监理方试验人员将按不少于承包人检测数量5%的频次平行检测,并将结果及时通知现场代班监理工程师,如不合格由代班监理工程师通知承包人现场负责人及时按排处理,处理完成后同部位加密取样(环刀或核子密度仪),由现场负责人申请值班监理工程师确认合格后下达“土方填筑通知单”(分区申请时每区不小于填筑面的1/4)(见附表)。

@#@@#@3.4.5防渗体与岸坡结合部位处理@#@岸坡与坝体结合部填筑质量的控制是大坝填筑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监理人员将从土料含水率、粘粒含量、粘土浆制作、涂刷(1:

@#@3粘土浆,比重约1.5㎏/CM3,)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

@#@粘土浆涂刷前首先洒水湿润混凝土面,再涂刷粘土浆,粘土浆涂刷高度必须与铺土厚度一致,边涂刷、边铺土、便夯实,严禁泥浆干涸后铺土和压实,凡粘土浆已干涸的必须清除后重新涂刷。

@#@监理人员通过量测来控制铺土厚度。

@#@对死角部位严格按分层少填、人工夯结合立夯的办法夯实。

@#@对顺直面严格按立夯宽度不小于30cm后振动碾平行岸坡方向碾压。

@#@碾压完成后承包人按40~50m间距一个点取样,死角部位,折角、转角处加密取样。

@#@监理人员按50%以上跟踪取样,承包人填写“试验见证单”(见附表)及时鉴证;@#@按不小于20%平行检测取样,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填筑。

@#@@#@3.4.6雨季施工@#@雨季施工应短距离流水作业及时平整和碾压,并且要中间稍高以利于向上下游排水,防止积水下渗,并保护坝坡防止雨水在排放过程中对坡面造成冲刷。

@#@如降雨来临前应将未碾压的松土,用振动碾快速碾成光面。

@#@下雨其间严禁车辆人员通过。

@#@雨后首先排除积水,并根据含水率情况对表土进行处理经检测合格后方能复工,严禁在积水泥泞部位行走和填土。

@#@@#@3.4.7防渗体路口段超压土体处理@#@承包人应合理布置上坝临时道路,汽车穿越防渗体路口段,应经常更换位置,不同填筑层路口段应交错布置,对路口段超压土体应予以挖除后置换土处理。

@#@@#@3.4.8搭接处理@#@受各种因素影响下游褥垫区与填筑面高差大。

@#@为保证搭接质量,分次分层按不陡于1:

@#@3坡比进行削坡至已填筑压实面后经承包人自检,监理跟踪取样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

@#@削坡面要保证毛面、洒水湿润后回填,并按平行坝轴线方向进行压实,垂直碾压方向搭接宽度不小于0.3m~0.5m,顺碾压方向搭接宽度应为1m~1.5m。

@#@承包人及监理人员应加强结合带的取样检测。

@#@@#@3.4.9缺陷处理@#@施工过程中因土料不合格、取样不合格、漏压、过压、弹簧土、粘土浆漏刷等不合格部位,由技术负责人填写“质量缺陷记录单”(见附表)。

@#@@#@3.5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监理人员应自觉遵守安全法规,发现承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应指示其现场负责人及时排除,拒不排除的可指令其暂停施工并向上级报告。

@#@@#@3.6承包人应加强对坝面施工的管理,分区分层严密组织施工,以保证工序衔接,流水作业,层次清楚,层面齐整,搭接密实,均衡上升。

@#@不合格的坝料禁止上坝,已上坝但监理工程师认为不合格的土料必须清除出场。

@#@@#@3.7承包人应选派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在料场和填筑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并密切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及时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提供必要的资料。

@#@@#@3.8承包人应按技术规范要求的数量和方法对填筑坝体进行取样检查,这种检查应在监理工程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对于经检查达不到合格要求的填筑料或填筑区,承包人应按监理工程师指示进行返工处理。

@#@@#@3.9对于施工中出现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违反施工规范的现象,监理工程师有权采用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工整改等方式予以制止,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合同责任由承包人承担。

@#@@#@3.10坝体填筑质量检测必须是符合资质要求的试验室承担,试验仪器设备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率定,取样与试验方法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试验规程,试验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等。

@#@监理机构和业主试验工程师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承包人应密切配合提供相应的备查资料。

@#@@#@4.质量检查与评定@#@4.1每一填筑单元工程施工完成后,承包人应及时填报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单元工程质量等级,以作为以后评定相应分部工程质量等级的基础资料。

@#@@#@4.2其他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标准按合同文件技术规范及有关施工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执行。

@#@@#@4.3工程质量检验、单元工程开工签证、工程支付计量、量测及价款结算申报等按规范、合同及有关规定执行。

@#@@#@5.为保证大坝填筑质量必须严格按《(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2001》组织施工。

@#@本控制措施仅在规范监理方和施工方在监理和被监理过程中的行为,规避过程中的盲区,提升过程的可操作性。

@#@有与《规范》不一致处,皆应以《规范》为准。

@#@@#@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松塔水电站工程监理部@#@2011年3月@#@大坝土方填筑质量控制流程图@#@1、铺土前下层面应成毛面@#@2、铺土前下层面严禁干土层@#@3、随时检查土料含水率@#@碾压@#@检查结果@#@1、对欠压部位进行补压,@#@2、对过压部位进行换填处理@#@每天早晚各检测一次@#@上料摊铺@#@承包人填写“土料场含水率检测报表”,同意后上土摊铺。

@#@@#@土料场检测@#@1、对土料场加密取样,@#@2、重新选取开采面取样@#@检查结果@#@1、重新按厚度进行摊铺,@#@2、重新对摊铺面整平@#@不@#@合@#@格@#@不@#@合@#@格@#@不@#@合@#@格@#@合格@#@检查结果@#@合格@#@承包人填写“碾压许可证”,同意后碾压。

@#@@#@碾压时注意压面遍数,有无漏、欠、过压现象@#@承包人口头申请,值班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取样检测。

@#@@#@合格@#@ @#@不@#@合@#@格@#@1、取样分布应均匀且有代表性@#@2、取样深度应在23-25cm@#@取样检测@#@1、补压处理,@#@2、加密取样,@#@检查结果@#@1、承包人填写“试验见证单”经监理人员签认。

@#@@#@2、承包人现场负责人填写“土方填筑通知单”经值班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进行上层填筑。

@#@@#@合格—@#@进行上一层@#@土料场含水率检测报表@#@工程名称:

@#@XXX工程土建立02标(B)包@#@施工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松塔水电站工程项目部@#@监理单位@#@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松塔水电站工程监理部@#@序号@#@1@#@2@#@3@#@4@#@部@#@位@#@描@#@述@#@检@#@测@#@结@#@果@#@检验人@#@现场负责人@#@见证人@#@日期@#@年月日时分@#@合同编号:

@#@STSDZ-TJ-2009-02(B包)@#@碾压许可证@#@工程名称:

@#@XXX工程土建立02标(B)包@#@合同编号:

@#@STSDZ-TJ-2009-02(B包)@#@施工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松塔水电站工程项目部@#@监理单位@#@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松塔水电站工程监理部@#@申@#@请@#@部@#@位@#@桩号@#@偏距@#@高程@#@申请人@#@监理现场负责人@#@时间@#@年月日时分@#@土方填筑通知单@#@工程名称:

@#@XXX工程土建立02标(B)包@#@合同编号:

@#@STSDZ-TJ-2009-02(B包)@#@施工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松塔水电站工程项目部@#@监理单位@#@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松塔水电站工程监理部@#@申@#@请@#@部@#@位@#@桩号@#@偏距@#@高程@#@申请人@#@监理现场负责人@#@时间@#@年月日时分@#@注:

@#@此申请单必须附试验见证单@#@试验见证单@#@工程名称:

@#@XXX工程土建02标(B包)编号:

@#@@#@施工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松塔水电站工程项目部@#@监理单位@#@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松塔水电站工程监理部@#@工程@#@部位@#@序号@#@1@#@2@#@3@#@4@#@5@#@6@#@7@#@桩号@#@偏距@#@高程@#@检测@#@结果@#@干密度@#@含水率@#@检验人@#@见证人@#@检验日期@#@年月日时分@#@…………………………………………………………………………………@#@试验见证单@#@工程名称:

@#@XXX工程土建02标(B包)编号:

@#@@#@施工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松塔水电站工程项目部@#@监理单位@#@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松塔水电站工程监理部@#@工程@#@部位@#@序号@#@1@#@2@#@3@#@4@#@5@#@6@#@7@#@桩号@#@偏距@#@高程@#@检测@#@结果@#@干密度@#@含水率@#@检验人@#@见证人@#@检验日期@#@年月日时分@#@质量缺陷记录单@#@工程名称:

@#@XXX工程土建02标(B包)编号:

@#@@#@承包人@#@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松塔水电站工程项目部@#@工程部位@#@班组@#@施工@#@日期@#@质量缺陷情况描述:

@#@@#@质检人员:

@#@日期:

@#@@#@拟采用的处理措施:

@#@@#@现场负责人:

@#@日期:

@#@@#@质量缺陷处理结果:

@#@@#@@#@质检人:

@#@监理人:

@#@发包人:

@#@日期:

@#@@#@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松塔水电站工程监理部14@#@";i:

17;s:

5048:

"阀门操作管理规定@#@为保证人身、设备安全,对现场阀门操作作以下规定,各班组组织职工学习并严格执行。

@#@@#@1、阀门操作前必须检查阀门外形完整,确保阀门正常;@#@必须戴手套;@#@必须辨别开关方向,确保开关方向绝对正确。

@#@@#@2、开启、关闭阀门时感觉较以前轻重力度明显异常,应停止操作,联系检修检查。

@#@@#@3、开启排污门应使用适当的专门扳手,不准使用套管套在扳手上帮助开启排污门,不准用身体顶压扳手。

@#@较大型号的阀门操作困难时,可用两个扳手对应平衡用力。

@#@@#@4、阀门基本全开后(95%),不得再用力强开。

@#@@#@5、开启时要先开一次阀后开二次阀。

@#@而关闭时要先关二次阀后关一次阀。

@#@(按工质流向,前面一个为一次阀,后面的为二次阀)。

@#@在使用中要尽量保护一次阀,使冲刷尽量发生在二次阀上。

@#@为了保护一次阀,不允许在一次阀全关二次阀全开的状态下运行。

@#@@#@6、发现阀门不严及其他缺陷必须及时填写缺陷,不得人为超力拒紧阀门,以防阀门套筒损坏。

@#@@#@7、操作高温高压阀门时应戴手套,不准使用套管套在扳手上帮助开启阀门。

@#@在操作疏水门、排污门、取样门及仪表一次门等管道较细的阀门时,应均匀用力,一只手拿着扳手,另一只手扶着阀门手轮开启阀门。

@#@@#@8、关闭阀门应以介质不泄露为标准,不应过分用力,以防顶弯阀杆,对于要求全开和全关的阀门,特别是主汽系统的截止门,阀门必须保持全开或全关状态,不得作为调节门使用。

@#@@#@9、对锅炉安全运行有影响的阀门,如主汽隔离门、给水门等,操作时应有专人指挥,缓慢操作,切忌操作过快,影响锅炉正常运行,遇有阀门损坏不能正常开关时,不可用蛮力强行操作,应及时汇报值长及车间,根据情况处理。

@#@@#@一、手动阀门操作@#@1、手动阀门操作时应选用合适的扳钩,严禁小阀门用大扳钩操作,大阀门用小扳钩操作,严禁在搬钩上添加加力杆操作。

@#@@#@2、操作阀门时要站在阀门手轮的侧面,严禁站在阀杆正对方向操作,防止管道内介质从阀门盘根处泄漏喷出伤人。

@#@@#@3、用扳钩操作手动门,操作前扳钩与阀门手轮盘须卡牢,防止打滑造成伤害。

@#@(特别是站在可能滑跌的地面)@#@4、操作应使用臂力进行,严禁依靠身体重力,防止扳钩滑脱摔伤。

@#@@#@5、各汽水取样阀门操作必须徒手进行,严禁使用扳钩,操作时应戴手套,防止烫伤,如必须使用扳钩则不得使用超过200mm长的。

@#@@#@6、操作过程中,如感觉较重时,先回一手后再进行,如此交替操作直至阀门开完或关完。

@#@@#@7、疏水门、汽包水位计一次门应徒手进行操作,如必须使用扳钩则不得使用超过400mm长的。

@#@@#@8、在开、关阀门时应留有余地,特别是全开的阀门,开完后都应倒回半圈。

@#@以免拧得过紧,损坏阀件,或受热、受冷后阀门操作不动,同时,有利于阀芯有一定的膨胀余量。

@#@@#@9、在操作双色水位计阀门时,水位计汽水侧二次门装有防止玻璃管爆裂时汽水喷出伤人的保险钢球,在操作此类阀门时应缓慢操作,切不可一次门开的过大,否则会导致保险钢球动作保护,堵住汽水通路,使水位计无法工作,根据设计要求,水位计汽水侧二次门须全开,否则保险钢球不能动作,起不到保护作用。

@#@@#@二、电动阀门就地操作@#@1、电动阀门就地操作,必须得到监盘人员同意,操作前联系监盘人员注意监视电动阀门动作状况。

@#@@#@2、严禁用扳钩对电动阀门进行紧固,如必须进行,应作好记录,在下次电动操作前必须先将该阀门松动后再操作。

@#@@#@3、电动阀门可在就地电动头上进行电动操作的,应先将该阀门远方设为“禁操”,然后到就地电动头上将阀门控制方式转换开关打至“就地”,之后再进行阀门的电动开关操作。

@#@@#@4、电动阀门需在就地用机械手轮操作时,除需将该阀门设“禁操”外,还需将该阀门停电,之后才能操作。

@#@@#@5、操作电动阀门时,如主汽电动门,给水电动门等,应注意在开启时先手动开启1—2圈,再用电动开启,关闭此类阀门时,先用电动关闭,再用手动检查并关严。

@#@@#@6、阀门开关过程中如有异常声响或剧烈震动,应立即停止。

@#@@#@三、注意事项@#@1、普通阀门操作扳钩长度,限制不得超过400mm。

@#@@#@2、特殊阀门(对空排汽门)操作扳钩长度,限制不得超过700mm。

@#@@#@3、操作扳钩用闭后必须取回,不得遗留在生产现场,违者处以罚金1000元。

@#@@#@";i:

18;s:

23105:

"电动机直接启动与变压器容量的关系@#@ 交流电动机以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价格便宜、转子惯量小等特点,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但其启动电流高达电机额定电流的5~10倍,不仅对电动机及所拖动的设备造成电气和机械损伤,而且引起电网电压下降,影响同一电网的其他电气设备的运行。

@#@@#@为了保证电动机启动时对端电压的要求和避免对同一电网的其他电气设备的运行的影响,就需要增大电源变压器的容量,一般来说,需要经常直接启动的电动机其功率不大于变压器容量的20%;@#@不需要经常直接启动的电动机其功率不大于变压器容量的30%。

@#@@#@如果采用直接启动方式,不仅需要增大变压器的一次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大了变压器的基本电费(容量电费)。

@#@因此,这种启动方式,大型电动机已极少采用。

@#@需要采用降压启动和软启动方式。

@#@@#@验证电动机能否直接起动的经验公式@#@电动机能否直接起动,可有下列经验公式来确定:

@#@@#@式中:

@#@C——系数,随电源总容量的比值而变动,见下表;@#@@#@IQ——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安;@#@@#@In——电动机额定电流,安;@#@@#@电源总容量@#@电动机容量@#@1@#@1.5@#@2@#@2.5@#@3@#@3.5@#@4@#@4.5@#@5@#@5.5@#@6@#@C@#@1@#@0.750@#@0.625@#@0.550@#@0.500@#@0.465@#@0.438@#@0.417@#@0.400@#@0.381@#@0.375@#@ 例:

@#@设电源总容量为2000千瓦,电动机的容量为910千瓦。

@#@则:

@#@@#@从表中查出C值为0.625@#@@#@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机是可以直接起动的。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控制线路@#@ @#@三相异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坚固耐用,价格便宜,维修方便等一系列优点。

@#@与同容量的直流电动机相比,异步电动机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转动惯量小的特点。

@#@因此,在工矿企业中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大多由接触器、继电器、闸刀开关、按钮等有触点电器组合而成。

@#@三相异步电动机分为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二者的构造不同,启动方法也不同,其启动控制线路差别很大。

@#@@#@一、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全压启动控制线路@#@在许多工矿企业中,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数量占电力拖动设备总数的85%左右。

@#@在变压器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应该尽可能采用全电压直接起动,既可以提高控制线路的可靠性,又可以减少电器的维修工作量。

@#@@#@电动机单向起动控制线路常用于只需要单方向运转的小功率电动机的控制。

@#@例如小型通风机、水泵以及皮带运输机等机械设备。

@#@图1是电动机单向起动控制线路的电气原理图。

@#@这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控制线路,能实现对电动机的起动、停止的自动控制、远距离控制、频繁操作等。

@#@@#@图1单向运行电气控制线路@#@在图1中,主电路由隔离开关QS、熔断器FU、接触器KM的常开主触点,热继电器FR的热元件和电动机M组成。

@#@控制电路由起动按钮SB2、停止按钮SB1、接触器KM线圈和常开辅助触点、热继电器FR的常闭触头构成。

@#@@#@控制线路工作原理为:

@#@@#@1、起动电动机合上三相隔离开关QS,按起动按钮SB2,按触器KM的吸引线圈得电,3对常开主触点闭合,将电动机M接入电源,电动机开始起动。

@#@同时,与SB2并联的KM的常开辅助触点闭合,即使松手断开SB2,吸引线圈KM通过其辅助触点可以继续保持通电,维持吸合状态。

@#@凡是接触器(或继电器)利用自己的辅助触点来保持其线圈带电的,称之为自锁(自保)。

@#@这个触点称为自锁(自保)触点。

@#@由于KM的自锁作用,当松开SB2后,电动机M仍能继续起动,最后达到稳定运转。

@#@@#@2、停止电动机按停止按钮SB1,接触器KM的线圈失电,其主触点和辅助触点均断开,电动机脱离电源,停止运转。

@#@这时,即使松开停止按钮,由于自锁触点断开,接触器KM线圈不会再通电,电动机不会自行起动。

@#@只有再次按下起动按钮SB2时,电动机方能再次起动运转。

@#@@#@ @#@也可以用下述方式描述:

@#@@#@合上开关QS@#@起动→KM主触点闭点→电动机M得电起动、运行 @#@@#@按下SB2→KM线圈得电—→KM常开辅助触点闭合→实现自保@#@停车→KM主触点复位→电动机M断电停车@#@按下SB1→KM线圈失电—→KM常开辅助触点复位→自保解除@#@3、线路保护环节@#@

(1)短路保护@#@短路时通过熔断器FU的熔体熔断切开主电路。

@#@@#@

(2)过载保护@#@通过热继电器FR实现。

@#@由于热继电器的热惯性比较大,即使热元件上流过几倍额定电流的电流,热继电器也不会立即动作。

@#@因此在电动机起动时间不太长的情况下,热继电器经得起电动机起动电流的冲击而不会动作。

@#@只有在电动机长期过载下FR才动作,断开控制电路,接触器KM失电,切断电动机主电路,电动机停转,实现过载保护。

@#@@#@(3)欠压和失压保护@#@当电动机正在运行时,如果电源电压由于某种原因消失,那么在电源电压恢复时,电动机就将自行起动,这就可能造成生产设备的损坏,甚至造成人身事故。

@#@对电网来说,同时有许多电动机及其他用电设备自行起动也会引起不允许的过电流及瞬间网络电压下降。

@#@为了防止电压恢复时电动机自行起动的保护叫失压保护或零压保护。

@#@@#@当电动机正常运转时,电源电压过分地降低将引起一些电器释放,造成控制线路不正常工作,可能产生事故;@#@电源电压过分地降低也会引起电动机转速下降甚至停转。

@#@因此需要在电源电压降到一定允许值以下时将电源切断,这就是欠电压保护。

@#@@#@欠压和失压保护是通过接触器KM的自锁触点来实现的。

@#@在电动机正常运行中,由于某种原因使电网电压消失或降低,当电压低于接触器线圈的释放电压时,接触器释放,自锁触点断开,同时主触点断开,切断电动机电源,电动机停转。

@#@如果电源电压恢复正常,由于自锁解除,电动机不会自行起动,避免了意外事故发生。

@#@只有操作人员再次按下SB2后,电动机才能起动。

@#@控制线路具备了欠压和失压的保护能力以后,有如下三个方面优点:

@#@@#@·@#@防止电压严重下降时电动机在重负载情况下的低压运行;@#@@#@·@#@避免电动机同时起动而造成电压的严重下降;@#@@#@·@#@防止电源电压恢复时,电动机突然起动运转,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

@#@@#@二、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线路@#@鼠笼式异步电动机采用全压直接起动时,控制线路简单,维修工作量较少。

@#@但是,并不是所有异步电动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全压起动。

@#@这是因为异步电动机的全压起动电流一般可达额定电流的4-7倍。

@#@过大的起动电流会降低电动机寿命,致使变压器二次电压大幅度下降,减少电动机本身的起动转矩,甚至使电动机根本无法起动,还要影响同一供电网路中其它设备的正常工作。

@#@如何判断一台电动机能否全压起动呢?

@#@一般规定,电动机容量在10kW以下者,可直接起动。

@#@10kW以上的异步电动机是否允许直接起动,要根据电动机容量和电源变压器容量的比值来确定。

@#@对于给定容量的电动机,一般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估计。

@#@@#@Iq/Ie≤3/4+电源变压器容量(kVA)/[4×@#@电动机容量(kVA)]@#@式中Iq—电动机全电压起动电流(A);@#@Ie—电动机额定电流(A)。

@#@@#@若计算结果满足上述经验公式,一般可以全压起动,否则不予全压起动,应考虑采用降压起动。

@#@有时,为了限制和减少起动转矩对机械设备的冲击作用,允许全压起动的电动机,也多采用降压起动方式。

@#@@#@鼠笼式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定子电路串电阻(或电抗)降压起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Y-△降压起动、△-△降压起动等.使用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限制起动电流,(一般降低电压后的起动电流为电动机额定电流的2-3倍),减小供电干线的电压降落,保障各个用户的电气设备正常运行。

@#@@#@1、串电阻(或电抗)降压起动控制线路@#@在电动机起动过程中,常在三相定子电路中串接电阻(或电抗)来降低定子绕组上的电压,使电动机在降低了的电压下起动,以达到限制起动电流的目的。

@#@一旦电动机转速接近额定值时,切除串联电阻(或电抗),使电动机进入全电压正常运行。

@#@这种线路的设计思想,通常都是采用时间原则按时切除起动时串入的电阻(或电抗)以完成起动过程。

@#@在具体线路中可采用人工手动控制或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来加以实现。

@#@@#@图2定子串电阻降压起动控制线路@#@图2是定子串电阻降压起动控制线路。

@#@电动机起动时在三相定子电路中串接电阻,使电动机定子绕组电压降低,起动后再将电阻短路,电动机仍然在正常电压下运行。

@#@这种起动方式由于不受电动机接线形式的限制,设备简单,因而在中小型机床中也有应用。

@#@机床中也常用这种串接电阻的方法限制点动调整时的起动电流。

@#@@#@图2(A)控制线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按SB2KM1得电(电动机串电阻启动)@#@KT得电(延时)KM2得电(短接电阻,电动机正常运行)@#@按SB1,KM2断电,其主触点断开,电动机停车。

@#@@#@只要KM2得电就能使电动机正常运行。

@#@但线路图(A)在电动机起动后KM1与KT一直得电动作,这是不必要的。

@#@线路图(B)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接触器KM2得电后,其动断触点将KM1及KT断电,KM2自锁。

@#@这样,在电动机起动后,只要KM2得电,电动机便能正常运行。

@#@@#@串电阻起动的优点是控制线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动作可靠,提高了功率因数,有利于保证电网质量。

@#@但是,由于定子串电阻降压起动,起动电流随定子电压成正比下降,而起动转矩则按电压下降比例的平方倍下降。

@#@同时,每次起动都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因此,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采用电阻降压的起动方法,仅适用于要求起动平稳的中小容量电动机以及起动不频繁的场合。

@#@大容量电动机多采用串电抗降压起动。

@#@@#@2、串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控制线路@#@

(1)线路设计思想@#@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的控制线路中,限制电动机起动电流是依靠自耦变压器的降压作用来实现的。

@#@自耦变压器的初级和电源相接,自耦变压器的次级与电动机相联。

@#@自耦变压器的次级一般有3个抽头,可得到3种数值不等的电压。

@#@使用时,可根据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的要求灵活选择。

@#@电动机起动时,定子绕组得到的电压是自耦变压器的二次电压,一旦起动完毕,自耦变压器便被切除,电动机直接接至电源,即得到自耦变压器的一次电压,电动机进入全电压运行。

@#@通常称这种自耦变压器为起动补偿器。

@#@这一线路的设计思想和串电阻起动线路基本相同,都是按时间原则来完成电动机起动过程的。

@#@@#@图3定子串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控制线路@#@线路工作原理:

@#@@#@·@#@闭合开关QS。

@#@@#@·@#@起动按下按钮SB2,KM1和时间继电器KT同时得电,KM1常开主触点闭合,电动机经星形连接的自耦变压器接至电源降压起动。

@#@@#@·@#@时间继电器KT经一定时间到达延时值,其常开延时触点闭合,中间继电器KA得电并自锁,KA的常闭触点断开,使接触器KM1线圈失电,KM1主触点断开,将自耦变压器从电网切除,KM1常开辅助触点断开,KT线圈失电,KM1常闭触点恢复闭合,在KM1失电后,使接触器KM2线圈得电,KM2的主触点闭合,将电动机直接接入电源,使之在全电压下正常运行。

@#@@#@·@#@停止按下按钮SB1,KM2线圈失电,电动机停止转动。

@#@@#@·@#@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过程中,起动电流与起动转矩的比值按变比平方倍降低。

@#@在获得同样起动转矩的情况下,采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从电网获取的电流,比采用电阻降压起动要小得多,对电网电流冲击小,功率损耗小。

@#@所以自耦变压器被称之为起动补偿器。

@#@换句话说,若从电网取得同样大小的起动电流,采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会产生较大的起动转矩。

@#@这种起动方法常用于容量较大、正常运行为星形接法的电动机。

@#@其缺点是自耦变压器价格较贵,相对电阻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且是按照非连续工作制设计制造的,故不允许频繁操作。

@#@@#@3、Y—△降压起动控制线路@#@

(1)线路设计思想@#@Y—△降压起动也称为星形—三角形降压起动,简称星三角降压起动。

@#@这一线路的设计思想仍是按时间原则控制起动过程。

@#@所不同的是,在起动时将电动机定子绕组接成星形,每相绕组承受的电压为电源的相电压(220V),减小了起动电流对电网的影响。

@#@而在其起动后期则按预先整定的时间换接成三角形接法,每相绕组承受的电压为电源的线电压(380V),电动机进入正常运行。

@#@凡是正常运行时定子绕组接成三角形的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均可采用这种线路。

@#@@#@

(2)典型线路介绍@#@定子绕组接成Y—△降压起动的自动控制线路如图4所示。

@#@@#@图4Y—△降压起动控制线路@#@工作原理:

@#@@#@·@#@按下起动按钮SB2,接触器KM1线圈得电,电动机M接入电源。

@#@同时,时间继电器KT及接触器KM2线圈得电。

@#@@#@·@#@接触器KM2线圈得电,其常开主触点闭合,电动机M定子绕组在星形连接下运行。

@#@KM2的常闭辅助触点断开,保证了接触器KM3不得电。

@#@@#@·@#@时间继电器KT的常开触点延时闭合;@#@常闭触点延时继开,切断KM2线圈电源,其主触点断开而常闭辅助触点闭合。

@#@@#@·@#@接触器KM3线圈得电,其主触点闭合,使电动机M由星形起动切换为三角形运行。

@#@@#@·@#@停车@#@·@#@按SB1辅助电路断电各接触器释放`电动机断电停车@#@·@#@线路在KM2与KM3之间设有辅助触点联锁,防止它们同时动作造成短路;@#@此外,线路转入三角接运行后,KM3的常闭触点分断,切除时间继电器KT、接触器KM2,避免KT、KM2线圈长时间运行而空耗电能,并延长其寿命。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采用Y—△降压起动的优点在于:

@#@定子绕组星形接法时,起动电压为直接采用三角形接法时的1/3,起动电流为三角形接法时的1/3,因而起动电流特性好,线路较简单,投资少。

@#@其缺点是起动转矩也相应下降为三角形接法的1/3,转矩特性差。

@#@所以该线路适用于轻载或空载起动的场合。

@#@另外应注意,Y—△联接时要注意其旋转方向的一致性。

@#@@#@4、△—△降压起动控制线路@#@

(1)线路设计思想@#@如前所述,Y—△降压起动有很多优点,但美中不足的是起动转矩太小。

@#@能否设计一种新的降压起动方法,既具有星形接法起动电流小,又不需要专用起动设备,同时又具有三角形接法起动转矩大的优点,以期完成更为理想的起动过程呢?

@#@△—△降压起动便能满足这种要求。

@#@在起动时,将电动机定子绕组一部分接成星形,另一部分接成三角形。

@#@待起动结束后,再转换成三角形接法,转换过程仍按照时间原则来控制。

@#@从图5中的绕组接线看,就是一个三角形3条边的延长,故也称延边三角形。

@#@@#@图5为电动机定子绕组抽头连接方式。

@#@其中图(a)是原始状态。

@#@图(b)为起动时接成延边三角形的状态。

@#@图(c)为正常运行时状态。

@#@这种电动机共有9个抽线头,改变定子绕组抽头比(即N1与N2之比),就能改变起动时定子绕组上电压的大小,从而改变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

@#@但一般来说,电动机的抽头比已经固定,所以,仅在这些抽头比的范围内作有限的变动。

@#@例如,通过相量计算可知,若线电压为380V,当N1/N2=1/1时,相似于自耦变压器的抽头百分比71℅,则相电压为264V;@#@当N1/N2=1/2时,相似于自耦变压器的抽头百分比78℅,则相电压为290V;@#@当N1/N2=2/1时,相似于自耦变压器的抽头百分比66℅;@#@Y—△接法,相似于自耦变压器的抽头百分比58℅。

@#@@#@

(2)典型线路介绍@#@定子绕组呈△—△接法的线路如图6所示。

@#@@#@线路工作原理:

@#@@#@常见电动机起动器比较@#@常见电动机起动器比较如表。

@#@@#@ @#@传统起动器@#@现代软起动器@#@直接起动@#@Y/Δ起动@#@自耦变压器起动@#@晶闸管起动@#@变频器起动@#@起动电流@#@5~8Ie@#@1.8~2.6Ie@#@1.7~4Ie@#@0~5Ie@#@0~1.5Ie@#@起动转矩@#@0.5~1.5Te@#@0.5Te@#@0.4~0.85Te@#@0~1Te@#@0~1.5Te@#@起动方式@#@恒压起动@#@恒压分步起动@#@恒压分步起动@#@恒流软起动,线性电压斜坡起动@#@可以恒转矩起动,也可配合负载起动@#@起动特性@#@冲击力矩很大@#@分步跳跃上升,@#@有二次冲击转矩@#@分步跳跃上升,@#@有二次冲击转矩@#@力矩匀速、平滑上升,无二次冲击力矩@#@恒转矩@#@冲击电流@#@很大,1次@#@2次@#@2次及以上@#@1次@#@1次@#@转换方式@#@无@#@开路转换@#@开路转换@#@闭路转换@#@闭路转换@#@起动级数@#@1@#@2@#@2,3或4@#@连续无级@#@连续无级@#@起动时间@#@不可调@#@45s可调@#@45s可调@#@ @#@2~200s可调@#@可调@#@执行单元@#@开关@#@开关@#@自耦元件@#@晶闸管@#@变频器@#@保护和监控@#@依控制开关的保护而定@#@有过载、堵转过流、欠流、缺相、电机过热和漏电保护@#@有过载、堵转过流、欠流、缺相、电机过热和漏电保护@#@有过载、堵转过流、欠流、缺相、电机过热和漏电保护@#@有过载、堵转过流、欠流、缺相、电机过热和漏电保护@#@适用负载@#@低、中等功率,可轻载起动@#@可空载或轻载起动@#@高功率电动机,可空载或轻载起动@#@负载范围2.2~800kW,可带不超过50%Te的负载起动@#@负载范围225~10000kW,可带超过50%Te的负载起动@#@优缺点@#@控制设备简单,起动过程会产生高电流峰值和大压降,对负载冲击很大@#@价格便宜,“Y/Δ”切换时会产生电流峰值和转矩波动,控制设备需要维护@#@在电压变化时会出现大压降和高电流峰值,瞬间转矩波动,控制设备复杂笨重,需要维护@#@可独立调节加减速方式,积分,有多种制动电动机,保护齐全,设备不需维护 @#@可独立调节加减速方式,积分,有多种制动电动机,保护齐全,设备不需维护 @#@注:

@#@Ie为电动机额定电流;@#@Ue为电动机额定电压;@#@Te为额定转矩。

@#@@#@普通降压起动器的种类@#@ @#@为限制电动机的起动电流过大,电动机起动时通入较低的电压,待电动机运转后,再加至额定电压,称为降压起动。

@#@降压方式有以下几种:

@#@@#@1、星--三角起动器:

@#@@#@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三相接为Y(星)形,每相绕组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此时,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减少,起动转矩也小,运转正常后,通过起动器自动或手动将电动机定子三相绕组接线变换为D(三角)形,每相绕组的电压升为额定电压,电动机可正常工作。

@#@星--三角起动器为电动操作时,接线可自动转换,可遥控电动机起动、停止,并具有过载及失压保护。

@#@星--三角起动器一般用于空载或轻载起动的中、小型笼式电动机。

@#@@#@2、自耦降压起动器:

@#@@#@在电动机的控制电路中,利用自耦变压器降低电源电压,以减少起动电流。

@#@自耦变压器输出侧有不同的电压抽头,可借助调节电机起动电压,以达到降低起动电流,电动机转动后可逐渐调节至额定电压。

@#@自耦降压起动器由自耦变压器和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元件组成,可供电动机不频繁起动和停止,可具有过载保护及失压保护功能。

@#@自耦降压起动器一般用于惯性负载,如泵类、风机、压缩机等。

@#@@#@3、电抗降压起动器:

@#@@#@电抗降压起动器为在电动机的电源电路中设一串接电抗线圈旁路,电动机起动时,通过电抗线圈降压,以减小起动电流,电动机转动后,甩掉电抗线圈,切换为全电压运行。

@#@电抗降压起动器由电抗线圈、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部件组成,可具有过载保护和失压保护功能,并可变换电动机转向。

@#@一般用于恒转矩负载或重力负载的大中型电机,如卷扬机、升降机、传送带等。

@#@@#@4、电阻降压起动器:

@#@@#@电阻降压起动器的工作原理与电抗降压起动器相似,其区别是在电源电路中串接电阻元件,电动机起动时,通过电阻元件降压,以减小起动电流。

@#@电阻降压起动器的应用范围亦与电抗降压起动器相同。

@#@@#@5、延边三角形起动器:

@#@@#@延边三角(△)形起动法是星--三角起动法的一种发展,利用这种起动法的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每相均有一中间抽头,起动时一半绕组接成三角形,另一半则接成星形,可以降低相电压和起动电流;@#@运转正常后,则改接成三角形,可正常工作。

@#@这种起动方法既降低了起动电流,又不致使起动转矩过小,是带负载起动电动机的较好起动方法。

@#@延边三角形起动器是配合特殊绕组(定子绕组每相三个端头)的电动机,由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变换开关、按钮及信号装置组合而成。

@#@延边三角形起动器一般用于传送带、重载台车、压力机等。

@#@@#@";i:

19;s:

23977:

"@#@大唐甘谷发电厂@#@以大代小2×@#@300MW技改工程#1、#2机组@#@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调试措施@#@GDY/QC2-HH07/04@#@环保专业调试措施@#@征询版@#@2007年07月05日@#@项目名称:

@#@大唐甘谷发电厂以大代小2×@#@300MW技改工程@#@#1、#2号机组除灰渣系统调试措施@#@措施编写:

@#@年月日@#@部门初核:

@#@ 年月日@#@生技部审核:

@#@  年月日@#@领导批准:

@#@   年月日@#@除灰除渣系统调试措施@#@目录@#@1目的和编制依据@#@2调试范围及主要设备规范@#@3组织与分工@#@4调试应具备的条件@#@5调试的步骤及方法@#@6调试安全措施@#@7质量标准@#@8质量记录@#@9说明@#@1目的和编制依据@#@1.1目的@#@为使大唐甘谷发电厂#1、#2炉除灰、除渣系统正常运行,确保机组安全、稳定地投入生产,特制定本措施。

@#@@#@1.2编制依据@#@1.2.1《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电力工业部(1996年版)@#@1.2.2《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电力工业部建设协调司(1996年版)@#@1.2.3《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电力工业部建设协调司(1996年版)@#@1.2.4大唐甘谷发电厂以大代小2×@#@300MW技改工程施工图除灰渣部分@#@2调试范围及主要设备规范@#@2.1调试范围@#@2.1.1除渣系统的调试范围@#@2.1.1.1锅炉零米刮板捞渣机、渣仓、高效浓缩机等设备的调试;@#@@#@2.1.1.2渣水系统的调试;@#@@#@2.1.2除灰系统的调试范围@#@2.1.2.1除尘器下灰斗流化风系统及压力输送系统的调试;@#@@#@2.1.2.2灰库卸灰系统及灰库流化风系统的调试。

@#@@#@2.2系统概述@#@本工程为大唐甘谷发电厂以大代小2×@#@300MW技改工程,锅炉由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台炉配一套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及除灰系统。

@#@@#@电厂除灰渣系统按照灰渣分除、干湿分开的原则进行设计。

@#@除灰系统按两台锅炉为一单元进行设计,除渣系统按每台锅炉为一单元进行设计。

@#@除灰采用正压气力除灰,干灰经灰管输送至灰库,灰库内干灰可直接装车外运综合利用或者加湿搅拌后装车运至灰场碾压。

@#@本期工程设置钢筋混凝土灰库三座,其中粗灰库两座,细灰库一座。

@#@@#@除渣系统采用刮板捞渣机连续除渣排至渣仓,之后在渣仓下装车综合利用或者运至灰场碾压。

@#@@#@2.2.1除渣系统@#@除渣系统采用刮板捞渣机输送锅炉排渣直接至渣仓、汽车运输渣仓排渣方案。

@#@其工艺流程如下:

@#@锅炉排出的热渣经过渡渣井落入布置在炉底的刮板捞渣机的水浸槽中,在其中激冷淬化,然后由刮板捞渣机连续地捞出至布置于锅炉房外的钢渣仓中,渣仓中的渣可由自卸汽车运走综合利用或运至灰渣场碾压。

@#@@#@渣仓底部设置析水元件排出渣仓内析出的水至排水沟中。

@#@在每座锅炉外地下设一座污水池收集渣仓的排水,污水池上设立式排污泵将收集到的渣浆输送回刮板捞渣机中。

@#@锅炉房零米设溢流水池一座,收集锅炉刮板捞渣机的冷渣溢流水。

@#@溢流水经溢流水泵输送至高效浓缩机,澄清后送至除渣水池,经除渣水泵升压后打回至刮板捞渣机作为渣斗冷却水。

@#@高效浓缩机的污水经排污泵打回至刮板捞渣机的槽体中。

@#@@#@除渣系统运行方式为连续运行,控制方式为集中控制及就地手动控制。

@#@@#@2.2.2除灰系统@#@除灰系统采用正压浓相气力输送方式将干灰送至灰库内,在灰库下灰可装车外运综合利用,也可加湿搅拌拉至灰场碾压。

@#@其工艺流程如下:

@#@除尘器下各个灰斗收集的干灰,依次经过手动插板门、气动进料阀进入仓泵内,当仓泵灰位到达预定位置,进料阀关闭,压缩空气通过仓泵的进气组件进入仓泵,对仓泵内的灰进行流化,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仓泵的出料阀开启,灰经管道由压缩空气输送到灰库。

@#@@#@除灰系统的主要输送设备是仓泵,仓泵输送系统配备气动进料阀、气动出料阀、进气组件、进气调节机构、料位计等辅助设备及压力变送器等仪表。

@#@在各灰斗出口与仓泵进料阀之间还装设手动插板门,以备检修仓泵时用。

@#@@#@工程设置钢筋混凝土灰库三座,其中粗灰库两座,细灰库一座。

@#@每座灰库的内径为φ9m,总容积为2250m3。

@#@粗灰库能够贮存1台炉设计煤种MCR工况下47小时的粗灰,细灰库能够贮存2台炉设计煤种MCR工况下94小时的细灰排灰量。

@#@@#@每台炉电除尘器设四个电场共16个灰斗,每个灰斗下设1台仓泵。

@#@每台炉设一套正压输送系统,每套设2根输灰管,一电场设1根粗灰管,二、三、四电场设1根细灰管。

@#@每根粗灰输灰管在灰库顶部经管道切换阀均能进入任意两座粗灰库;@#@细灰输灰管进入细灰库,并能在灰库顶部经管道切换阀进入到相应锅炉的粗灰库。

@#@@#@每座灰库设置有高、高高和连续料位信号装置,用以检测灰库灰位,其中高高料位计与输送系统连锁,以防止灰库灰位过高引起输灰系统故障;@#@灰库底部设气化斜槽,用于灰库内贮存的干灰流化;@#@为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设置电加热器以防止飞灰积露,热风从灰库底部送入以利于干灰的顺利排出。

@#@在每座灰库顶装有布袋除尘器,送灰的空气经布袋除尘器过滤后直接排向大气。

@#@@#@每座灰库的库底设有干灰散装设备和湿式搅拌设备各一套,定期运行。

@#@干灰散装设备用于干灰的综合利用,暂时不能利用的干灰可通过湿式搅拌设备调湿后(含水率15%~25%)送至灰场碾压。

@#@@#@输送干灰的空气来自除灰空压机房的三台螺杆式空压机,正常除灰时,空压机2用1备,工作压力为0.75MPa。

@#@@#@为使电除尘器灰斗排灰顺畅,设置有灰斗气化风系统,包括灰斗气化风机、灰斗气化风电加热器及灰斗气化板等。

@#@@#@2.3主要设备技术规范@#@2.3.1除渣系统@#@2.3.1.1刮板捞渣机@#@序号@#@项目@#@单位@#@设计参数@#@备注@#@1@#@型号@#@-@#@GBL12T×@#@40@#@2@#@出力@#@t/h@#@6~24@#@3@#@链条速度@#@r/min@#@0.75~4.2@#@4@#@冷渣水耗量@#@t/h@#@6@#@5@#@槽体水容积@#@m3@#@50@#@6@#@冷渣循环水温@#@℃@#@33@#@7@#@冷渣溢流水水温@#@℃@#@60@#@8@#@驱动装置形式@#@-@#@液压马达@#@径向柱塞泵@#@9@#@张紧装置形式@#@-@#@全自动@#@2.3.1.2液压关断门@#@序号@#@项目@#@单位@#@设计参数@#@备注@#@1@#@型式@#@-@#@液压驱动扇式@#@2@#@门扇数@#@扇@#@14@#@3@#@油泵电机型号@#@-@#@Y型@#@4@#@功率@#@kW@#@5.5@#@5@#@电压@#@V@#@380@#@6@#@油压缸行程@#@mm@#@/@#@7@#@油压缸工作油压@#@MPa@#@10@#@8@#@油压缸推力@#@t@#@5@#@2.3.1.3渣仓@#@序号@#@项目@#@单位@#@设计参数@#@备注@#@1@#@型式@#@-@#@ZC-8型@#@2@#@渣仓直径@#@m@#@8@#@3@#@有效容积@#@m3@#@130@#@4@#@高度@#@m@#@12.8@#@2.3.1.4溢流水泵@#@序号@#@项目@#@单位@#@设计参数@#@备注@#@1@#@型式@#@-@#@100YZ100-30@#@2@#@设计流量@#@m3/h@#@80@#@3@#@设计压力@#@MPa@#@0.3@#@4@#@电压@#@V@#@380@#@5@#@功率@#@kW@#@22@#@2.3.1.5高效浓缩机@#@直径:

@#@6m有效容积:

@#@100m3@#@驱动电机型号:

@#@Y1001L-4功率:

@#@2.2kW@#@减速器型号:

@#@BWED2.2-42-17×@#@11@#@油泵电机型号:

@#@Y802-4功率:

@#@55kW电压:

@#@380V@#@2.3.1.6除渣水泵@#@型号:

@#@80ZM-30流量:

@#@80m3/h设计压力:

@#@0.3MPa@#@电动机型号:

@#@Y2160L-4电压:

@#@380V功率:

@#@15kW@#@2.3.1.7排污泵@#@型号:

@#@80ZML-30流量:

@#@32m3/h设计压力:

@#@0.3MPa@#@电动机型号:

@#@Y2160L-4电压:

@#@380V功率:

@#@15kW@#@2.3.2除灰系统@#@2.3.2.1仓泵@#@名称@#@项目@#@一电场@#@二电场@#@三电场@#@四电场@#@有效容积(m3)@#@2.0@#@2.0@#@0.5@#@0.5@#@设计压力(MPa)@#@1.0@#@1.0@#@1.0@#@1.0@#@工作温度@#@150℃@#@150℃@#@150℃@#@150℃@#@数量(个)@#@8(每炉4)@#@8(每炉4)@#@8(每炉4)@#@8(每炉4)@#@出力(t/h)@#@14@#@制造厂商@#@福建龙净@#@@#@2.3.2.2输送空压机@#@型号:

@#@SA250W型流量:

@#@42m3/min数量:

@#@3台@#@工作压力:

@#@0.75MPa冷却方式:

@#@水冷@#@配用电动机型号:

@#@Y355-4功率:

@#@250kW电压:

@#@6000V@#@2.3.2.3灰斗气化风机及空气电加热器@#@型号:

@#@SNH806型流量:

@#@7m3/min数量:

@#@3台@#@出口风压:

@#@65kPa功率:

@#@18.5kW电压:

@#@380V@#@电加热器功率:

@#@30kW电压:

@#@380V最大加热温度:

@#@176℃@#@2.3.2.4灰库气化风机及空气电加热器@#@型号:

@#@SNH806型流量:

@#@7.5m3/min数量:

@#@4台@#@出口风压:

@#@90kPa功率:

@#@30kW电压:

@#@380V@#@电加热器功率:

@#@35kW电压:

@#@380V最大加热温度:

@#@176℃@#@2.3.2.5库顶脉冲布袋除尘器@#@型号:

@#@LMC-84数量:

@#@3台除尘效率:

@#@99.95%@#@过滤面积:

@#@68m2工作电压:

@#@220V功率:

@#@100W@#@2.3.2.6双轴搅拌机@#@型号:

@#@HSJ-150数量:

@#@3台出力:

@#@150t/h@#@功率:

@#@37.5kW电压:

@#@380V@#@带手动、气动插板门和电动锁气器及供水阀@#@2.3.2.7干灰散装机@#@型号:

@#@HSZ-84数量:

@#@3台出力:

@#@100t/h@#@功率:

@#@8.5kW电压:

@#@380V@#@带离心风机,手动、气动插板门和电动锁气器及气动排气阀@#@2.3.2.8压力真空释放阀@#@型号:

@#@SFF508数量:

@#@3台压力:

@#@2000Pa真空度:

@#@-800Pa@#@2.3.2.9微热再生吸附式干燥机@#@型号:

@#@JEL-40处理风量:

@#@42m3/min@#@工作压力:

@#@0.8MPa功率:

@#@12kW数量:

@#@3台@#@2.3.2.10灰库@#@型式:

@#@钢筋混凝土灰库数量:

@#@3座内径:

@#@φ9m@#@高度:

@#@24m有效容积:

@#@2250m3@#@2.3.2.11储气罐@#@型号:

@#@C-0.2-0.85型数量:

@#@3台容积:

@#@2V3@#@3组织与分工@#@3.1建设单位@#@3.1.1电厂工程管理部负责全系统调试的进度、时间安排,及时通报工程的进度。

@#@@#@3.1.2电厂工程管理部负责各方的协调、联系、组织工作,同时负责设备变更的联系工作。

@#@@#@3.1.3电厂运行部负责运行值班,设备保管。

@#@@#@3.1.4电厂运行部负责在调试及安装单位监护下进行设备操作。

@#@@#@3.2安装单位@#@3.2.1负责整个工程的安装。

@#@@#@3.2.2负责设备单体调试,分系统试运工作。

@#@@#@3.2.3负责设备与系统的检修、消缺、维护工作。

@#@@#@3.2.4负责各项表计的校验工作。

@#@@#@3.3调试单位@#@3.3.1负责调试措施和调试报告的编写工作。

@#@@#@3.3.2负责全系统调试,设备运行方式的确定和现场指挥工作。

@#@@#@3.4设备厂家@#@3.4.1负责除灰系统程控部分的安装和调试指导工作。

@#@@#@3.4.2配合调试单位进行全系统的试运工作。

@#@@#@3.4.3向调试单位提供其设备的有关性能、运行参数等。

@#@@#@4调试应具备的条件@#@4.1除渣系统调试应具备的条件@#@4.1.1试运场地平整,道路畅通,各运转层的梯子、平台、栏杆应齐全,沟道各孔洞盖板齐全,符合安全规程要求。

@#@@#@4.1.2液压关断门单体试运完成,各门片完整,无变形、无卡涩,动作灵活,关闭严密。

@#@@#@4.1.3液压关断门油泵、油缸、管路正常,油缸单体试运完成。

@#@@#@4.1.4刮板捞渣机单体试运完成,捞渣机内无杂物,链条、刮板完好。

@#@@#@4.1.5刮板捞渣机各转动部件无卡涩,靠背轮螺钉齐全,转动良好,防护罩完整、牢固,各部地脚螺丝齐全,无松动。

@#@@#@4.1.6渣仓、排渣插板门试运正常,到位信号准确,具备卸渣能力。

@#@@#@4.1.7渣水系统各水泵单体试运合格,各泵联锁正常,阀门完好,无泄漏现象。

@#@@#@4.1.8溢流水池、污水池等池内无其它杂物,各水池清理干净,无泄漏现象。

@#@@#@4.1.9渣水系统进行通水试验,无泄漏现象。

@#@@#@4.1.10各设备与管道联接良好,现场设备完好,内部清理干净,保证畅通。

@#@@#@4.1.11系统各热工仪表、压力表校验合格,报警保护、联锁保护、程控均试运正常,信号准确。

@#@@#@4.1.12所有电气设备接地良好。

@#@@#@4.1.13系统设备标志齐全正确,系统管道支吊良好,色环醒目,流向标志清楚。

@#@@#@4.2除灰系统调试应具备的条件@#@4.2.1输灰系统和卸灰系统设备、管路安装完毕,表计齐全,现场整洁干净。

@#@@#@4.2.2压缩空气系统完好,空压机单体试运完成,满足输灰所需的压力空气。

@#@@#@4.2.3所有转机单体试运合格。

@#@电加热器试运正常,达到额定温度。

@#@@#@4.2.4气化风系统经过空载试运无漏气现象,各压力输送管道无堵塞、泄漏现象。

@#@@#@4.2.5仓泵安装完毕,各气动、电动阀门开关信号准确,气路正常。

@#@@#@4.2.6灰库空压机系统分部试运正常,管路完好,无漏气现象。

@#@@#@4.2.7灰库电动锁气器、湿式搅拌机及干灰散装机单体试运正常,各电动、气动阀门开关正常。

@#@@#@4.2.8电除尘器气流均布及振打试验合格,密封试验合格。

@#@@#@4.2.9布袋除尘器、排气风机单体试运正常。

@#@@#@4.2.10各输灰管线和仓泵无积水及其它杂质,灰斗、灰库清理干净。

@#@@#@4.2.11试运现场工作照明、事故照明齐全,光亮度好;@#@通讯联系方便,具有必要的消防设施。

@#@@#@4.2.12程控输灰系统设备操作正常,到位信号准确,联锁正确。

@#@@#@4.2.13与各转机相关联的热控及联锁保护,报警装置安装完毕,并符合要求。

@#@@#@4.2.14全部热工及电气仪表经过校验合格,保护及信号装置试验良好。

@#@@#@4.2.15所有料位计信号指示准确。

@#@@#@4.2.16相关人员应熟悉除渣除灰调试方案及设备的用途、构造、工作原理、操作使用、维护及保养方法。

@#@@#@5调试的步骤及方法@#@5.1调试前的准备工作@#@5.1.1除渣系统调试前的准备工作@#@5.1.1.1核对复查各设备的安装质量应符合《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的要求。

@#@@#@5.1.1.2检查液油系统正常,油量、油压正常,设备送电。

@#@@#@5.1.1.3检查刮板捞渣机上、下槽体无杂物,链条张紧链轮齿紧密,刮板无翘起,链条刮板无损。

@#@@#@5.1.1.4刮板捞渣机上、下导轮完好,捞渣机减速器油位正常,油质良好,地脚螺丝完好,捞渣机操作盘电气设备完好。

@#@@#@5.1.1.5渣水系统进行通水试验,检查各溢流泵、排污泵等工作应正常。

@#@@#@5.1.1.6检查各电动阀、气动阀工作正常,气动阀气路正常,无泄漏现象,压力在规定范围内。

@#@@#@5.1.1.7检查各水泵油位正常,油质良好,无漏油现象。

@#@@#@5.1.1.8各泵的电动机符合《电动机运行规程》规定,并送电。

@#@@#@5.1.1.9热工、电气仪表及程控已投入,确认信号正确可靠。

@#@@#@5.1.2除灰系统调试前的准备工作@#@5.1.2.1检查空压机系统完好,各储气罐放水,设备送电。

@#@@#@5.1.2.2检查仓泵完好,所有气动、电动阀位置正确,到位信号准确。

@#@@#@5.1.2.3检查灰斗气化风系统完好,无泄漏现象,风机、电加热器送电。

@#@@#@5.1.2.4灰斗插板门工作正常。

@#@输灰管道上各阀门指示正确,确认输送管路畅通。

@#@@#@5.1.2.5检查程控输灰运行程序工作正常。

@#@@#@5.1.2.6检查灰库泄灰系统、气化系统完好,设备送电。

@#@所有气动阀气路正常。

@#@@#@5.1.2.7灰库调湿水压正常。

@#@@#@5.1.2.8检查灰库仪用空压机系统、布袋除尘器、排气风机工作正常。

@#@@#@5.1.2.9所有热工、电气仪表及程控已投入,确认信号正确可靠。

@#@@#@5.2除渣系统联锁、保护试验@#@5.2.1溢流水泵、水位联锁保护试验@#@5.2.1.1溢流水泵具备启动条件后,合上一台泵操作开关,投入联锁开关。

@#@操作工作泵就地事故按钮,工作泵跳闸,备用泵应联动。

@#@@#@5.2.1.2溢流水泵与溢流水池水位信号联锁。

@#@低水位时一台溢流水泵启动,高水位时第二台溢流水泵联动。

@#@低水位以下第二台溢流水泵停运,低低水位以下泵全停。

@#@@#@5.2.2立式排污泵水位联锁试验@#@5.2.2.1按下立式排污泵电源开关,当排污水池达高水位时,排污泵应联锁启动。

@#@@#@5.2.2.2当污水池水位低时,应联锁停止排污泵。

@#@@#@5.2.3渣系统报警保护试验@#@5.2.3.1刮板捞渣机水温高报警(渣斗内水温超过60℃)。

@#@@#@5.2.3.2渣斗水位低报警,补水阀开启补水。

@#@@#@5.2.3.3污水池液位报警(-0.8米启动-1.8米停泵)。

@#@@#@5.2.3.4刮板捞渣机故障报警。

@#@@#@5.2.3.5渣仓高料位报警。

@#@@#@5.2.3.6冷却水压力低报警。

@#@@#@5.2.3.7排浆泵故障报警;@#@@#@5.2.3.8关断门主油泵电机故障报警。

@#@@#@5.3除渣系统调试步骤@#@5.3.1液压系统的运行@#@5.3.1.1液压关断门的开启@#@a合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b按下油泵“启动”按钮,油泵启动,“油管路通”指示灯亮,空转5min;@#@@#@c调节溢流阀,使泵站油压表指示稳定在6~10MPa;@#@@#@d按下液压关断门A(或B)的外侧门“开启”按钮,将液压关断门A(或B)的外侧门开启;@#@@#@e按下液压关断门A(或B)的内侧门“开启”按钮,将液压关断门A(或B)的内侧门开启;@#@@#@f按下液压关断门A(或B)的端门“关闭”按钮,将液压关断门A(或B)的端门关闭;@#@@#@g完成以上操作后,按“油泵停止”按钮,停止油泵,断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灭。

@#@@#@5.3.1.2液压关断门的关闭@#@a合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b按下“油泵启动”按钮,油泵启动,“油管路通”指示灯亮,空转5min;@#@@#@c调节溢流阀,使泵站油压表指示稳定在6~10MPa;@#@@#@d按下液压关断门A(或B)的端门“开启”按钮,将液压关断门A(或B)端门开启;@#@@#@e按下液压关断门A(或B)的内侧门“关闭”按钮,将液压关断门A(或B)的内侧门关闭;@#@@#@f按下液压关断门A(或B)的外侧门“关闭”按钮,将液压关断门A(或B)的外侧门关闭;@#@@#@g完成操作后,按“油泵停止”按钮,停止油泵,断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灭。

@#@@#@5.3.1.3液压关断门的维护@#@a液压控制系统的操作台、油压站、管路法兰要保持清洁,各连接处无渗漏油现象。

@#@@#@b除渣设备正常运行时,应检查各片门之间的密封情况,发现漏火现象,及时处理。

@#@@#@c用溢流阀调整油压时,当油压表指示在10MPa应立即锁紧,严禁在油缸工作时,调整油系统油压。

@#@@#@5.3.2泵的运行@#@5.3.2.1溢流水泵@#@a溢流水泵启动前的检查@#@1)泵体联接部分完好,地脚螺丝牢固,靠背轮,防护罩良好。

@#@@#@2)电机接地线、绝缘良好,泵体无损伤。

@#@@#@3)轴承油位在2/3,油质良好。

@#@@#@4)溢流水池水位正常,水路畅通。

@#@@#@5)操作盘上热工信号,报警信号正常。

@#@@#@6)操作开关在自动位置,联锁开关在投入位置。

@#@@#@7)排浆泵在运行中时,应检查泵出口压力、声音、电流正常。

@#@@#@b溢流水泵启动@#@1)联系电气将排浆泵电机送电。

@#@@#@2)排浆泵在自动位:

@#@开启排浆泵出口门,当溢流水池水位达到离池顶地面800mm时,泵自动启动。

@#@@#@3)就地手动启动排浆泵:

@#@关闭泵出口门,启动排浆泵,开启出口门,检查泵运转正常。

@#@@#@c溢流水泵运行@#@1)溢水池配置两台排浆泵,各为100%负荷流量。

@#@@#@2)进入溢水池的水主要是来自渣斗的溢流水。

@#@排浆泵的任务是维持溢流水池允许的水位,把溢流水池的水打入渣斗进行冷却,循环利用。

@#@@#@3)排浆泵既可以在远方,也可以在就地操作,正常运行时选择在自动运行位置。

@#@@#@4)排浆泵在运行中时,应检查泵出口压力、声音、振动、电流正常。

@#@@#@d溢流水泵停止@#@1)排浆泵在自动位:

@#@当溢流水池水位达到离池顶地面1800mm时,泵自动停止。

@#@@#@2)就地手动停止排浆泵:

@#@解除泵自动,关闭泵出口门,停止排浆泵运行电流到零泵停转。

@#@@#@5.3.2.2污水泵@#@a污水泵的检查@#@1)泵体连接部分完好,底脚螺丝牢固,泵入口滤网无杂物。

@#@@#@2)电机接地线、绝缘良好,泵体无损伤。

@#@@#@3)轴承油位在2/3,油质良好。

@#@@#@4)污水池水位正常,水路畅通。

@#@@#@5)操作盘上热工信号,报警信号正常。

@#@@#@b污水泵启动与停止@#@1)联系电气污水泵电机送电。

@#@@#@2)污水泵在自动位:

@#@开启污水泵至渣斗门。

@#@当污水池水位达到离池顶地面200mm时,泵自动启动。

@#@当污水池水位达到离池顶地面1800mm时,泵自动停止。

@#@@#@3)就地手动启动污水泵:

@#@解除泵自动,关闭泵出口门,启动污水泵,开启出口门,检查泵运转正常。

@#@@#@4)就地手动停止污水泵:

@#@解除泵自动,关闭泵出口门,停止污水泵运行,电流到零泵停转。

@#@@#@5)污水泵在运行中时,应检查泵出口压力、声音、振动、电流正常。

@#@@#@5.3.3除渣水系统的运行@#@5.3.3.1开启回收水池来水门,启动回收水泵,向渣系统补水。

@#@@#@5.3.3.2确认液压关断门开启后,打开渣斗冷却水入口总门及各分路门,给炉底水封和捞渣机轴封上水,保持水位合适,溢流量和水温(水温应≯60℃)适益。

@#@@#@5.3.3.3开启溢流水去高效浓缩机各阀门,系统处于备用状态。

@#@@#@5.3.3.4高效浓缩机、污水池等需排污时,开启排污水去刮板捞渣机入口阀门,启动要运行的排污泵。

@#@待排污完毕,关闭上述阀门。

@#@@#@5.3.4捞渣机系统的运行@#@5.3.4.1确认捞渣机系统正常后,锅炉投粉燃烧前一小时该系统投入运行。

@#@@#@5.3.4.2刮板捞渣机启动前的检查:

@#@@#@a刮板捞渣机启动前检查链条松紧适度,无跑偏现象,转机油位、油质正常;@#@@#@b捞渣机刮板、链条对角冲洗水投运,调整水量适宜;@#@@#@5.3.4.3刮板捞渣机运行时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3.4.4渣量过多时捞渣机低速运行,一般尽可能使捞渣机在较高转速下运行。

@#@@#@5.3.4.5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运行人员要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3.4.6刮板捞渣机停运时,按步骤关闭关断门后,关闭捞渣机冲渣水入口门。

@#@@#@5.3.4.7确认捞渣机上";i:

20;s:

20973:

"第三代锂电池初步研究 gong@#@电工电子学Ⅱ课程作业@#@电工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学生:

@#@黄志宇@#@学号:

@#@20156260@#@指导教师:

@#@余传祥@#@班级:

@#@车辆工程04班@#@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2016年12月@#@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工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种工程理论与技术体系,是随着电工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就是利用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工程理论解决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不同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提供了信号,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实现技术,随着各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导致电工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各工程应用领域的基本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现代汽车电工电子设计与智能化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可概括为以CAN为总线的动力及传动系统控制、车辆系统控制、车身系统控制以及信息传递和通讯系统、自诊断系统等五个方面,构成高度集成化和网络化的系统。

@#@介绍了汽车信息化、智能化、网络控制化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指明它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汽车将在低污染、低交通事故、节能、智能化方向飞跃发展。

@#@@#@本文还通过对新能源节能动力与电工电子设计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缓解环境压力,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质量。

@#@着重介绍了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及电力电子技术在它们中的应用,综述了电工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其有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本文分析了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影响因素,展望了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应用中的发展前景及我国汽车电工电子应用趋势及发展对策,指明了大力发展我国汽车电子新技术,加快汽车电子化速度,是振兴和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

@#@汽车电工电子智能化技术节能动力新能源汽车@#@第7页共9页@#@电工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的应用 现代汽车电子电工技术与智能化技术@#@0引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到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装置,汽车控制系统已经由局部控制发展到了整车系统控制设计,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逐年深化,信息化、智能化、交通控制网络化成为当今汽车研究的重点,它是衡量各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有些汽车电工电子装置占整车造价的1/3,一部高级轿车将安装几十个微控器、上百个传感器。

@#@电工电子化程度是高档汽车的主要标志。

@#@@#@汽车电工电子控制装置设计,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ECU)控制系统设计。

@#@汽车电工电子设计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的技术方向发展,它的集成化向着综合控制、制动控制、总线连接、底盘控制等方面发展。

@#@如果使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使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使制动、悬架、转向和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这将使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

@#@@#@同时,通过汽车供油系统节能的电子电工控制和汽车电工电子点火节能系统的应用,汽车电工电子设计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汽车的能耗,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汽车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汽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在未来的汽车发展过程中,太阳能、电能、天然气等,也将会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满足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汽车电工电子的设计发展也将主要集中在对网络系统、智能化系统和通讯系统的改善设计中,实现汽车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和安全,最大程度保证汽车各方面性能的优化,适应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有利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降低我国汽车行业能源消耗的同时,使我国的汽车更加具有市场优越性和国际竞争力。

@#@@#@1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与智能化技术@#@1.1以CAN为总线的汽车电工电子集成系统@#@为了满足现代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净化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在汽车设计方面需要有以下控制子系统作为技术支持:

@#@发动机控制、变速控制、巡航控制、制动控制、驱动控制、悬架控制、转向控制、照明控制、雨刷控制、空调控制、安全控制、座椅控制、门窗控制、防盗控制、音响控制和信息综合管理等等。

@#@鉴于汽车制造业的特殊性,多以系统工程的概念设计,按功能模块化的零/部件专业分工设计制作,各厂家生产的产品及其配套的ECU部分,均为独立的控制系统,能够完成单个模块的预定控制功能,但是,各个子系统之间没有联系,ECU之间联动关系几乎没有,信息也不能共享。

@#@当采用以控制器局域网络(CAN)为总线,有机连接各个ECU控制单元,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将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可以突破常规的方法,对ECU单元的控制方程做相应的修改设计,避免因控制算法缺少外部变量,导致ECU单元达不到最佳控制效果,从而可以使整车达到最佳控制状态。

@#@比如,“车速/发动机转速”这个参数,哪个ECU模块需要,只要发出一个请求报文,即可从总线上获得,使得每个子系统都能工作在最佳状态,从而提升整车性能。

@#@@#@图中给出了以CAN为总线,连接各个ECU单元的设计方框图。

@#@以ECU为核心的控制模块,在汽车电工电子发展的过程中,已实现了单个模块的控制,但是以总线形式把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则是一种新的尝试,现代汽车电工电子的设计发展将主要集中在动力总成、底盘控制、车身控制、主被动安全、汽车网络、通信系统、安全与防盗等方面,并呈现出功能多样化、技术一体化、系统集成化和通信网络化的特点,这是汽车电工电子设计走向全智能化的必然过程。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ECU模块的位置及相应关联功能,分成几个不同的子系统。

@#@@#@1.2 汽车信息化技术@#@汽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通讯网络以及国际网络传输控制TCP/IP等技术原理,在汽车上轻松实现诸如数据传递、语音通讯、目标跟踪、自动报警,以及各种公众信息、实用信息的服务功能,并可通过与110,120等系统和各类数据库相结合,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1)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通过控制车辆,在设定所希望的较低行驶速度之后,用雷达、声纳、激光波束对前方路面进行扫描,在必要的时候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将自动减少汽门开度,降低挡位,甚至实施制动,以保持安全车距,但这种系统要求在路面和汽车上都设置有特制的传感、控制和通讯设备,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一般这种汽车配备有精确的定位系统,可以为年老体弱和残疾人提供出行的便利。

@#@@#@2)防碰撞警告与集成安全系统:

@#@利用雷达、声纳和激光波束扫描潜在的危险与障碍,在汽车即将发生撞车或交通事故时,发出紧急信号,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同时它还可以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相结合,在发生撞车或交通事故时,给救助机构提供车辆精确位置的信息,使急救中心可以快速到达现场实施救护。

@#@集成安全系统是由几十项技术构成,包括电子设备、微控制器、传感器等技术与产品。

@#@集成安全系统可以凭借先进的电子技术和集成技术,研制出适合于汽车驾驶各个环节的安全系统与设备。

@#@如安全带预张紧和过张紧装置、帘式头部气囊、自适应能量吸收转向柱、主动膝部保护装置等设备,为驾乘人员提供全而的防护。

@#@@#@3)电子导航系统: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导航功能,帮助驾驶人员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选择最佳行驶路线,使之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电子导航系统运用多层引导式菜单,简明扼要地按地区、城市、区域和设施功能分类选定目标,测算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图文并茂地展示在二维或三维电子地图上,并实时标记出汽车实际行驶的路线位置。

@#@当突然路遇前方路线堵塞或交通意外情况时,迅速修改行车路线,并在数秒之内自动设置新的行车路线,重新恢复导航功能。

@#@@#@1.3汽车智能化技术@#@智能汽车(IntelligentVehicle)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技术、信息与通讯等技术,它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的综合体,是目前各国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

@#@@#@1)智能感知与预警系统:

@#@智能感知与预警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以获得对汽车车身、行驶的周围环境和驾驶员本身状态的感知,在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

@#@它主要包括碰撞预警系统,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

@#@碰撞预警系统包括前后方碰撞警告、车道偏离警告、盲点警告、换道和并道警告、十字路口警告、步行人的检测与警告等功能,以提高行车安全。

@#@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主要有驾驶员打盹警告、驾驶员位置占有状态监测等功能。

@#@@#@2)汽车辅助与自动驾驶系统:

@#@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利用智能感知系统的信息进行决策规划,给驾驶员提出驾驶建议或部分代替驾驶员进行车辆控制操作,该系统主要包括巡航控制、车辆跟踪系统、准确泊车系统和精确机动系统。

@#@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是由车载计算机全自动地实现车辆操纵,是智能汽车技术的最高层次,目前主要应用于拥挤交通状况时低速自动驾驶系统、自主驾驶系统、近距离车辆排队驾驶系统等。

@#@@#@3)智能汽车关键技术:

@#@机器视觉技术、雷达技术、磁性导航技术、高精度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技术GPS是智能汽车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汽车智能化的进程。

@#@机器视觉技术是智能汽车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智能汽车上,机器视觉必须具有实时性、鲁棒性、实用性的特点。

@#@机器视觉主要用于道路路径的识别和跟踪,与其他传感器相比,机器视觉具有检测信息量大和遥测等特点,但数据处理量大容易出现系统实时性较差等问题。

@#@这样就必须在设备中采用更高性能的硬件,在软件设计上要研究出更新的视觉算法,能够模拟人眼功能,使系统随着速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摄像机的焦距,对周围较宽范围内的物体感知,适应不平道路的颠簸环境,并获得立体视觉。

@#@能正确跟踪有路标和无路标情况下的道路。

@#@雷达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视觉技术在深度信息方面的难度,利用雷达技术可以得到汽车周围的深度信息,从而可以准确地发现车辆周围存在的障碍以及前方的车辆或行人。

@#@雷达系统要和视觉系统共同应用,通过各个传感器的融合,得到更为准确的路面信息。

@#@用雷达与视觉融合技术可以设计出无人操纵、全自动、多地形和适应性高的机动智能汽车。

@#@@#@电工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的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新能源中的应用@#@2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新能源中的运用@#@2.1汽车节能与电工电子设计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交通需求日益加大,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能源供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对石油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消耗,从而导致了能源危机。

@#@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等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我国汽车工程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而且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其社会效益。

@#@@#@1)汽车供油系统节能电工电子控制:

@#@将电子控制技术应用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中,实现了对石油消耗的精确控制。

@#@与传统的汽车供油系统相比,多点式的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不仅能够对喷油量和喷油时间进行有效的预估和控制,而且也能够保证喷油速度的合理性,实现了石油的合理利用,而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石油的消耗。

@#@在汽车的设计和研发中应用电子电工控制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能源和废气的排放量,最大程度降低汽车运行过程中的油耗,而且与传统的汽车相比,运行过程中的油耗计量也更加精确,有利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2)汽车电工电子点火节能系统:

@#@传统的汽油机通过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体来实现汽车发动机的运行。

@#@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断电器在进行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磨损,导致发动机的性能下降或者失火等各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发动机的维修成本,而且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要求。

@#@将新型断电器应用于汽车的生产中,不仅可以降低发动机的损耗,而且有利于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汽车的研发水平和运行质量。

@#@将电工电子点火系统应用于汽车生产中,不仅能够避免失火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损耗,有利于改善汽车的总体性能。

@#@不仅能够使发动机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而且也降低了发动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2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随着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方便舒适,但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作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大汽车厂商的青睐。

@#@这是因为与传统汽车、纯电动汽车技术相比,它们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l)效率高;@#@2)续驶里程长;@#@3)绿色环保;@#@4)过载能力强;@#@5)低噪音;@#@6)设计方便灵活。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在外形上没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动力驱动系统。

@#@电动汽车采用蓄电池作储能动力源,给电机驱动系统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推动车轮前进,是电力驱动系统。

@#@它具有无污染、效率高、噪声低、更有利于智能化等优点。

@#@@#@电力驱动系统可以说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分为两个部分:

@#@电力部分和机械装置。

@#@其中电力部分主要包括电动驱动系统功能块。

@#@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与传统汽车相比,主要增加了在电力驱动系统上的应用,包括电动机调速系统、能量转换器、充电器等。

@#@@#@

(1)电动机调速系统@#@电动机是电动汽车发动机的主要部件。

@#@功率变换器,作为电力电子技术之一,在电动汽车电机调速系统中,主要有两种形式:

@#@用于直流电动机的斩波器和交流电机的逆变器。

@#@斩波器:

@#@对于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一般采用斩波器,其功率电路比较简单,效率也比较高。

@#@随着功率器件的发展,斩波器的频率可做到几千赫兹,因而很适合用作直流牵引调速。

@#@电动汽车采用直流电机驱动,无论是串励电机,还是他励电机,都采用斩波器作为功率变换器。

@#@逆变器:

@#@在DC/AC变换方式中,一般采用直流斩波器加逆变器和PWM逆变器两种方式。

@#@由于电动汽车的电源(蓄电池)电压低,采用前种方式,传输能量环节过多,会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

@#@而采用PWM电压型逆变器,则线路简单、环节少、效率高。

@#@另外,现在还出现了谐振直流环节变换器和高频谐振交流环节变换器。

@#@由于采用零电压或零电流开关技术,谐振式变换器具有开关损耗小、电磁干扰小、低噪声、高功率密度和高可靠性等优点。

@#@@#@

(2)能量转换器@#@电动汽车能量转换器的主要部件是功率器件。

@#@目前常用的功率器件有CTO、BTJ、MOSFET、MCT,其中CTO、MCT具有高开关速度、高能量传输能力、优越的动态特性及高可靠性,很适合于电动汽车驱动,同时,功率器件能影响到能量转换器的结构。

@#@直-直流及直-交流转换器各自应用于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

@#@除了通常的脉宽调制份转换器外,最近有一种电池回授转换器叫做共振直流耦合转换器,它可提供零电压开关或零电流开关,具有零开关损耗、低散热需要、无需缓冲器工作、高能量密度、很少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噪声小及高可靠性的优点。

@#@@#@(3)充电装置@#@发展自动充电器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条件,因为它能将交流电网的电能有效补充到每辆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中。

@#@今后为使电动汽车普及,则需要建立蓄电池充电站,每个站必须配备若干套自动充电器。

@#@充电器的功能就是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这就需要用到电工电子技术,使用功率器件。

@#@当这些充电器用到电动汽车中时,人们对它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要求它们恒流恒压二段式充电,还要求高效、轻量,有自检及自动充电等多种保护功能,并且能程控设定充电时间曲线、监视电池温度,对电网无污染等。

@#@这些要求需要电工电子技术来解决,更突出了电工电子技术在充电器上的应用。

@#@@#@3结语@#@ 随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飞跃发展,未来的汽车设计必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未来的汽车发展将把人们带到一个欲想难料、展望难尽的广阔天地。

@#@当前,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现代汽车电工电子设计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各项性能,使得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能够从单个部件的电工电子化,发展到总成电子化、模块化,最终形成整车模块综合化的智能控制器网络系统。

@#@安全性、乘坐的舒适性、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信息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必需。

@#@@#@同时,新能源节能动力和电工电子技术被应用于汽车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不仅能够降低汽车的油耗和尾气的排放,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重视新能源节能动力和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汽车生产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1]陈丁跃,陈李昊,王汝成,等.现代汽车电工电子设计与智能化技术[J].现代制造工程,2008

(2):

@#@134-137.@#@[2]乔维德.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与发展[J].电工电气,2005(4):

@#@5-7.@#@[3]贺永跃,乔建虎.电子设计在汽车新能源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

@#@文摘版,2016,7(3):

@#@00281-00281.@#@[4]潘秋菱,肖乾友,汤临春.MPEG4及其基于3G的汽车电子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3):

@#@07-110.@#@[5]庄继德.汽车系统集成与模块化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张凤,徐明,王伟,等.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C]//2005川渝地区自动化与电控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18-22.@#@";i:

21;s:

22486:

"@#@大型食堂或饭店厨余垃圾处理工艺设计@#@11环境A1李中和20114865451@#@众所周知,我们每日都会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在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废油以及有机物,如果不对这些厨余垃圾进行很好的处理以及利用,必然会对我们环境造成危害,若被某些不法商家利用制成地沟油,重返餐桌,必定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大型的食堂或者饭店每日都会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分厨余垃圾进行有效的利用。

@#@@#@1.厨余垃圾的成分及特点@#@目前世界各国绝大部分城市垃圾中约40%为厨余垃圾,主要包括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植物油、动物油、肉骨、鱼刺等。

@#@其化学组份主要为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

@#@厨余垃圾有如下特点:

@#@一是粗蛋白和粗纤维等有机物含量较高(各占厨余垃圾干燥物的16.73%和2.52%,开发利用价值较大,但易腐并产生恶臭;@#@二是含水率高(水的质量分数大于80%Ⅲ).不便收集运输,热值低,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渗沥液等二次污染物;@#@三是油类(粗脂肪占厨余垃圾干燥物的28.82%⋯和盐类物质(NaCI含量高达1.239%t33)含量较其它生活垃圾高,对资源化产品品质影响较大,需要妥善处理[1]。

@#@@#@2.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方法@#@2.1粉碎直排@#@于厨房空间有限.因此就地处理是餐厨垃圾处理的基本立足点。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在厨房配置餐厨垃圾处理装置.将粉碎后的餐厨垃圾排人市政下水管网[2]。

@#@如国外研制的餐厨垃圾机械研磨装置即通过高速运转的刀片将装在内胆的各种食物垃圾切碎搅拌后冲入下水道,但这种处理方法容易产生污水和臭气,滋生病菌、蚊蝇和疾病的传播:

@#@油污的凝结成块也会造成排水管堵塞,降低城市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另外,厨余垃圾的高油脂含量等特性更是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

@#@从而大大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不达标的风险。

@#@同时还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

@#@@#@2.2填埋@#@我国很多地区的厨余垃圾都是与普通垃圾一起送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的。

@#@填埋是大多数国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处理方式[3]。

@#@由.于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降解组分。

@#@稳定时间短。

@#@有利于垃圾填埋场地的恢复使用,且操作简便。

@#@因此应用得比较普遍[4]。

@#@但由于厨余垃圾中含水率过高势必导致渗滤液的增多,增加处理难度;@#@另外。

@#@我国符合填埋条件土地的锐减,也会导致处理成本的增加。

@#@而且厌氧分解的厨余垃圾是填埋场中沼气和渗滤液的主要来源,会造成二次污染。

@#@[5]此外。

@#@用这种方式处理将损失厨余垃圾中几乎所有的营养价值,厨余垃圾中的绝大部分碳最终都将转化为沼气。

@#@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填埋场里,约有66%的沼气可以作为燃料重新利用,但剩余的34%将进入大气层。

@#@而沼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巨大(约为二氧化碳的25倍),因此随着对厨余垃圾可利用性认识的越来越广泛,无论在欧美、日本还是中国,厨余垃圾的填埋率都正在呈现下降的趋势。

@#@甚至一些国家已禁止未经处理的餐厨垃圾进入填埋场了,如韩国于2005年起所有填埋场将不再接收餐厨垃圾。

@#@@#@3.厨余垃圾资源化技术@#@3.1.堆肥处理技术@#@堆肥法是将垃圾堆积在地面或置于某种发酵装置中,也可根据情况配入适量的粪便和粉煤灰等作为蓬松剂,利用微生物将垃圾中易降解有机物逐步降解,最终形成稳定的腐殖质。

@#@席北斗等旧J针对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混合堆肥系统,应用了高效的复合微生物,即EM菌群,使垃圾加速腐熟[6]。

@#@在日本,利用EM菌群,将其加人到厨房垃圾中,避光保存,进行堆肥。

@#@夏天5—7天可以堆肥完全,冬天10—15天即可完成堆肥过程。

@#@由于我国城市垃圾的收集以混合收集为主、分选效果差,垃圾中所含玻璃、塑料、碎石块等杂质不会在堆肥过程中被分解,导致所得肥料质量差,病原微生物未得到彻底消除,肥料中重金属含量也高,农民不愿意使用,堆肥销路不畅,使大部分堆肥厂处于停产状态。

@#@@#@韩国GeoenTech公司与德国Rethmann公司合作开发了集装箱堆肥法[7]。

@#@由封闭集装箱反应器和多层生物过滤器组成,一般由20个以上的集装箱并联,每个箱体50m3,堆肥周期15~20天,所产生的气体可以回收利用,最后剩下无机物系不能利用则卸出送去作土壤的回填材料。

@#@考虑到经济性、臭味控制和场地等条件,大型反应器、强制通风静态垛和条垛堆肥系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近5年来,堆肥设备正向小型化、移动化和专用化的趋势发展。

@#@[8]例如,英国CountvMulch公司建造了2套可移动堆肥系统(容积为30.584~38.230m3),形状类似滚式集装箱,进料采用斗式装载机,出料时吊车把集装箱吊起,物料从集装箱的后门倒出来;@#@采用计算机控制温度和氧含量。

@#@@#@3.2甲烷发酵技术@#@甲烷发酵是厨余垃圾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稳定化,同时伴有甲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沼气)的产生。

@#@沼气可作为汽车燃料,也可以用来供热和发电,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

@#@@#@厨余垃圾甲烷发酵与燃料电池发电组合系统的开发,最近尤为引人注目。

@#@日本神户(Kobe)等地已建成每天处理6t厨余垃圾发电3000kw的示范工程。

@#@将饭店、餐厅收集来的厨余垃圾经厌氧发酵得到甲烷,再经催化反应从甲烷中提取氢气,并供给燃料电池发电,所得到的电可供电动汽车充电使用。

@#@剩余的甲烷气体可以用来供热或供蒸汽涡轮机发电,也可以制成压缩天然气(CNG)作汽车燃料使用[9]。

@#@@#@3.3生产饲料技术@#@利用厨余垃圾作为原料进行酵母固态发酵,可以提高其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以此来代替大豆、鱼粉等蛋白饲料。

@#@这种用厨余垃圾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方法,投资少,能耗低,见效快,操作简便。

@#@[10]陈建乐等将厨余垃圾等经粉碎机粉碎、脱水、加氮中和、灭菌后,混合接种酵母和微生物生物菌种,然后经计算机控制分批进行固体发酵,再经干燥、磨粉、化验及包装制成高钙多维酵母蛋白饲料(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416718A)。

@#@该法具有原料来源广阔、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降耗节能、成本低廉等优点。

@#@@#@韩国是通过微生物集中处理制取饲料,日本主要通过高温对厨余垃圾进行消毒,处理后的垃圾直接就可作饲料,某些热带国家则充分利用太阳能来对垃圾进行消毒和蒸千水分。

@#@孙向军等通过比较高温消毒和生物处理饲料的经济性和技术性,建议高温消毒是首选方案。

@#@中国一直有利用厨余垃圾作饲料喂养牲畜的传统,经消毒处理的厨房垃圾是一种成本低廉的资源化方法。

@#@@#@另外,厨余垃圾和食用废油是较难处理的2种垃圾,采用食用废油,在真空条件下,也就是在氧气成大大减小的环境里进行油炸厨余垃圾,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

@#@它使被炸物的氧化大大减少,保证了垃圾的营养成分。

@#@同时也是对垃圾进行了一次真空消毒处理,从而提供了第二次使用的可能性。

@#@垃圾中的水分在真空油炸过程中迅速被去除。

@#@油炸后的产品完全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绿色饲料,也易于储存和运输。

@#@@#@3.4蚯蚓处理技术@#@蚯蚓能分泌多种酶来分解有机物,转化为自身其他生物可以利用的营养物质而繁殖。

@#@蚯蚓的这种能够分解转化大量有机废物,快速富集养分和生长繁殖的特性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有过报道,并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了应用。

@#@厨房垃圾作为一种有机物含量高的废物,尤其适合使用这种技术[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开展养殖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可行性研究,1989年通过成果鉴定,肯定了养殖蚯蚓处理生活垃圾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2000年在北京市海淀区环卫局的支持下,海淀环卫科研所和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共同合作,在海淀区三星庄垃圾场建立了1座中试试验示范场地。

@#@并以蚯蚓粪为基质,筹建了1座生物有机肥厂,现已投入了生产运营。

@#@@#@日本的比嘉昭夫发明了EM原露,经稀释后喷洒在厨余垃圾的表层,用塑料布盖严使之发酵腐熟,杀死细菌,清除恶臭,将厨余垃圾变为无毒无臭的蚯蚓饲料,具有投资少,简单易行的特点。

@#@蚯蚓加工后可以制成蚯蚓粉用于养殖业,其粪便用作蔬菜瓜果等作物的优质肥料。

@#@@#@3.5提取生物降解性塑料技术@#@最近的研究表明,可通过发酵厨余垃圾生产乳酸,进而合成聚乳酸这种可降解性塑料,为厨房垃圾的资源化和降低乳酸的生产成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2]。

@#@@#@日本九州工业大学(KvushuInstituteofTechnolo)提出了一种将厨余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的新思路。

@#@家庭所产生的垃圾首先经安装在厨房水池下面的粉碎机粉碎,再传送到住宅下面的排水系统,在那里进行垃圾的固液分离[13]。

@#@分离出的液相物质与污水一道被排放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固态物质在储存过程中,其中存在的乳酸菌会自然发酵(初次发酵),腐败菌被抑制,有利于防止垃圾的腐败。

@#@当固体物质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运送到乳酸生产厂进行乳酸发酵(二次发酵),发酵后通过乳酸分离、纯化、聚合,可以得到生物降解性塑料(聚乳酸),发酵残渣可作为饲料和肥料从而达到厨余垃圾“零排放”的目的。

@#@目前,汪群慧课题组在厨房垃圾乳酸发酵优良复合菌种的筛选、发酵液中乳酸的提取与精制、乳酸聚合成聚乳酸的工艺优化以及发酵后残渣的饲料化与肥料化等方面进行着深入研究。

@#@@#@4.厨余垃圾的能源化处理技术@#@4.1焚烧法@#@焚烧法处理厨余垃圾效率较高.最终产生约5%的利于处置的残余物。

@#@焚烧是在特制的焚烧炉中进行的,有较高的热效率,产生的热能可转换成蒸汽或电能。

@#@但厨余垃圾含水率高,热值较低,燃烧时需要添加辅助燃料。

@#@厨余垃圾的脱水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焚烧尾气需经过有效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

@#@总而言之.采用焚烧法处理厨余垃圾存在投资大、尾气排放受限制等问题,难于广泛应用[13]。

@#@@#@4.2热分解法@#@热分解法是将垃圾在高温下进行热解。

@#@使垃圾中所含的能量转换成燃气、油和炭的形式。

@#@然后再进行利用。

@#@同时垃圾中所含氦、硫、氨等在热解过程中保持还原状态。

@#@因而对装置的腐蚀较小。

@#@热分解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技术尚未达到实用阶段,目前应用较少[14]。

@#@@#@4.3生物发酵制氢@#@氢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清洁能源,是普遍认为的最具有吸引力的替代能源。

@#@生物发酵制氢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的特点.因而受到了大家的关注㈣。

@#@它主要有2种方法,即利用光合细菌产氢和发酵产氢.与之相对应的有2类微生物菌群,即光合细菌和发酵细菌。

@#@很多学者对此做了研究。

@#@Lay等从活性污泥中获取微生物。

@#@对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厨余垃圾进行了发酵制氢实验,得出了糖类垃圾的产氢能力大概是酯类和蛋白质类垃圾的20倍的结论;@#@Noike等考察了乳酸细菌在产氢过程中的抑制作用。

@#@提出在发酵前对底物进行预热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影响。

@#@生物发酵制氢所用的原料是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动物粪便等有机废物。

@#@在获得氢气的同时净化了水质,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因此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从新能源开发的角度来看.生物质制氢都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15]。

@#@@#@4.4生产生物柴油@#@据统计.每吨厨余垃圾可以提炼出20-80kg废油脂,经过集中加工处理。

@#@则可以制成脂肪酸甲酯等低碳酯类物质,即生物柴油。

@#@超临界甲醇制程(supercriticalmethanelprocess)是利用甲醇在超临界状态下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16]。

@#@与废油脂发生反应生产生物柴油的一种新工艺。

@#@该工艺不需要催化剂,无副产物产生,因此也不需要对产物进行分离。

@#@不会产生大量废水;@#@同时,反应效率大大提高,只需要2~4min就可达到反应乎衡。

@#@而且,对原料纯度要求不高,水分和脂肪酸对反应的影响不大。

@#@@#@由于厨余垃圾中杂质较多.制备生物柴油,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顶处理措施和正确的工艺,才能保证转化率和产品纯度不受影响;@#@在生产中,必须保证酯交换反应完全。

@#@且彻底去除甘油等副产品。

@#@否则会造成发动机工作不正常等问题;@#@另外,生物柴油虽然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

@#@但经济成本相对较高。

@#@在国外是靠大量减税或免税使其价格与现有柴油相近[17]。

@#@@#@5.设计理念@#@在了解和收集了厨余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之后,我主要想通过两方面对厨余垃圾进行预处理,尽量地减量化,再利用。

@#@一方面是对厨余垃圾进行固液的分离,油水的分离。

@#@另一方面是对固体的厨余垃圾进行干燥,热解、饲料化、沼气化的处理,使产生的气体、油类循环利用。

@#@@#@所以我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固液分离装置、油水分离装置、废水循环系统、储油池、干燥器、沼气池。

@#@固液分离装置的作用是将厨余垃圾中的油水和固体残渣分离,此为第一步的预处理,为后续工艺做铺垫。

@#@在油水和固体残渣分离开之后,进行油和水的分离,目的是回收厨余垃圾中的废弃油脂,并且将废水进行循环利用。

@#@@#@大型的食堂或者饭店每天都会产生许多餐厨垃圾,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部分的资源,变废为宝,那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一个中等的饭店一天能产生大约2吨的厨余垃圾,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去作为养猪场的饲料,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而且不卫生。

@#@在厨余垃圾中现在最受瞩目的就是厨余废弃油脂,因为如果这些废弃的油脂(以下简称地沟油)重新上百姓的餐桌,那将是有极大的危害的。

@#@因为油脂在经过反复高温烹煮之后会产生致癌物质,这些对人体的健康都是致命的。

@#@所以厨余废弃油脂一定要规范其去向,绝对不能任凭饭店经营者的随意处置。

@#@@#@现在比较成熟的厨余废弃油脂的处理就是1.制造工业油脂类(润滑油、蜡烛、沥青等)。

@#@2.制造生物柴油,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应该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固液分离、油水分离、烘干、粉碎、污水处理、微生物发酵、热解等。

@#@@#@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图、分别是:

@#@固液分离装置、粉碎机、回转炉。

@#@其中回转炉为最主要的装置,因为我这次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利用热解法分解厨余垃圾,从而获得厨余焦炭、厨余焦油、还有些气体。

@#@但是我的总体流程中也设计了生物法、微生物法的处理,这些与热解法处于并列位置,并非一定要有,只是处于多样化设计的初衷。

@#@厨余垃圾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加以利用,那样我们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正真地做到生态循环,让我们的食物从大自然里来最终回归大自然,不论最终厨余垃圾变成什么,那都是一种资源化利用,都将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所以厨余垃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不加以更好的利用,那么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个缺乏能源的世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可能更多的利用好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可能曾经的废物现在就会变成一种珍贵的资源。

@#@@#@厨余垃圾是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并且最容易腐败,最容易滋生有害微生物的垃圾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对着类拥有广阔处理前景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让他们重新回到对人们有益的地方去,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以下是设计的总体流程图,以及各个重要装置的CAD图的PDF版本。

@#@@#@厨余垃圾的总体处理流程图:

@#@@#@甲烷循环使用@#@非有机物分选@#@固体残渣@#@厨余垃圾@#@大型饭店或食堂@#@收集固液分离甩干@#@@#@油水混合物@#@污水处理系统@#@工业油脂原料@#@废水废油脂@#@沼气池@#@粉碎机@#@腐熟@#@饲料@#@城市污水系统@#@蚯蚓处理微生物发酵有机物@#@@#@@#@无害排放@#@回转炉热解@#@气体CO2、CO甲烷@#@17%@#@厨余焦炭@#@厨余焦油@#@42%39%制备@#@@#@@#@优质活性炭@#@工业燃料@#@精炼@#@@#@固液分离装置:

@#@@#@粉碎机示意图:

@#@@#@通过GC-MS,我们可以获取处于焦油中的主要成分,从而对其进行更好的利用。

@#@分析结果见下表。

@#@为了更好地了解厨余焦油的性质.对其进行热值分析,可以知道其弹简发热量Qb为3696MJ/kg,本身就已经具较高的热值,相对于一般汽油的热值44MJ/kg来说,虽然具有定的差距的,但是足以证明其晓好的应用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曾通过GC-MS对厨余焦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1.丙烯1%;@#@2.吡咯4.9%;@#@3.甲苯6%;@#@4.异己腈2.2%;@#@5.二甲苯4.4%;@#@6.壬烯1.3%;@#@7.苯乙烯4.2%;@#@8.壬烷1.1%;@#@9.三甲苯1.7%;@#@10.葵烯2.0%;@#@11.葵烷1.8%;@#@12.十一烯2.3%;@#@13.十一烷2.5%;@#@14.十二烯4.1%;@#@15.十二烷2.0%;@#@16.十三烯2.9%;@#@17.十三烷2.1%;@#@18.吲哚2.0%;@#@19.十四烯4.0%;@#@20.十四烷1.7%;@#@21.十五烯2.1%;@#@22.十五烷2.7%;@#@23.十六烯1.6%;@#@24.十六烷0.9%;@#@25.十七烯3.5%;@#@26.十七烷1.9%;@#@27.十七腈12.6%;@#@28.十九烯腈12.7%;@#@29.十九腈6.4%;@#@30.十六酰胺1.4%。

@#@@#@@#@@#@回转炉装置:

@#@(因为尺寸问题故纵向,CAD图中为横向)@#@参考文献:

@#@@#@1.梁政;@#@杨勇华;@#@樊洪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08)@#@2.汪群慧;@#@马鸿志;@#@王旭明厨余垃圾的资源化技术[期刊论文]-现代化工2004(07)@#@3.潘丽爱;@#@张贵林;@#@石晶餐厨垃圾特性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粮油加工2009(09)@#@4.严太龙;@#@石英国内外厨余垃圾现状及处理技术[期刊论文]-城市管理与科技2004(04)@#@5.吴玉萍;@#@董锁成当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兼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对策视点的调整[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01)@#@6..邹德勋;@#@汪群慧;@#@隋克俭餐厨垃圾与菌糠混合好氧堆肥效果[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2009(11)@#@7.LayJJ;@#@FanKS;@#@ChangJInfluenceofchemicalnatureoforganicwastesontheirconversiontohydrogenbyheat-shockdigestedsludge[外文期刊]2003(28)@#@8.NoikeT;@#@TakabatakeH;@#@MizunoOInhibitionofhydrogenfermentationoforganicwastesbylacticacidbacteria[外文期刊]2002(11-12)@#@9.王琼文厦门市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建议2005(06)@#@10.厦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统计数据2004@#@11.董锁成;@#@曲鸿敏城市生活垃圾资源潜力与产业化对策[期刊论文]-资源科学2001(02)@#@12.赵欣,田宇,汤建化,等.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与技术发展方向研究[JJ.广西轻工业,2008(7):

@#@85—87.@#@13.赵恒勤,袁直,罗凯,等.生活垃圾处理器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9

(1):

@#@18一19.@#@13.刘勇,吕军.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经济对策分[J].再生资源研究,2007

(1):

@#@29-32.@#@14.张振华、汪华林、胥培军、李权柄,一种通过回转炉实现厨余垃圾热解处理的方法化【机槭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37@#@15.王海宾.贾万利.柳耀辉生物制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生物技术2005(4)@#@16.赵军.杨凯.李博城市餐饮业泔脚垃圾市场化回收处置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资源科学2008

(1)@#@17.杨延梅.杨志峰.张相锋.刘鸿亮.席北斗底物含氮量对厨余堆肥氮素转化及其损失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2007(6)@#@";i:

22;s:

4501:

"@#@M电动汽车@#@高压控制系统设计规范书@#@编制:

@#@@#@审核:

@#@@#@批准:

@#@@#@编制说明:

@#@@#@1.本文件适用于ME纯电动汽车。

@#@@#@2.本文件定义了纯电动汽车高压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3.本文件一经发布即时生效,在更新版本文件发布之前持续有效。

@#@@#@4.本文件由新能源产品部发布,如有问题请即时反馈。

@#@@#@M纯电动汽车高压控制系统设计规范书@#@一、编写目的@#@指导开发人员设计开发高压控制系统,规范电动汽车高压控制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ME纯电动汽车高压控制系统设计开发@#@三、设计规范内容@#@1,设计原则规范@#@①需求驱动原则。

@#@即围绕总体需求及各阶段的需@#@②安全优先原则。

@#@即保证安全性前提下,设计系统结构,防止触电、漏电、高压短路等原则。

@#@@#@③可靠性优先原则。

@#@即设计是否成功要以能否确保可靠性为标准。

@#@@#@④器件抗震原则。

@#@必须在系统设计选器件时,保证器件抗震,符合车辆要求。

@#@@#@⑤屏蔽原则。

@#@必须保证高压控系统工作时不干扰车辆其它系统。

@#@@#@2.开发流程规@#@开发过程应包含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及过程控制、系统联调、文档归档及验收申请等环节。

@#@具体地,又划分为:

@#@@#@Ø@#@项目立项流程@#@接受任务后,根据与项目经理交流中领会公司的任务意图并结合市场调研和现有知识水平,完成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

@#@完成系统设计;@#@完成任务分解,提交项目开发策划书,供領导审决。

@#@@#@Ø@#@项目实施管理流程@#@建立项目开发团队;@#@@#@产生各阶段文档;@#@@#@评审各阶段文档及任务实施结果;@#@@#@Ø@#@系统开发流程@#@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含方案书)进行任务理解、分解,生成各单元控制模块任务书;@#@@#@实施设计书;@#@@#@生成各阶段文档;@#@@#@评审文档及开发结果;@#@@#@Ø@#@系统测试工作流程@#@测试工作分解在开发各阶段;@#@@#@建立各单元控制模块任务测试用例;@#@@#@根据测试用例实施阶段测试和系统测试;@#@@#@3,文档规范@#@项目开发策划书接受任务后,根据与客户或领导交流中领会的任务意图并结合市场调研和现有知识水平,完成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提出任务分解结果和工作内容;@#@提出资源(人力、财力、时间)需求;@#@@#@4.高压控制系统设计@#@Ø@#@系统分层设计结构@#@高压控制系统设计按车辆用电系统分单元设计控制电路。

@#@@#@

(1)牵电机控制器及电动空调高压控制单元@#@根据车辆牵引电机控制器及电动空调电机具有大电容电特点,在此两大用电系统的输入端加预充电电路,防止上电瞬问电流过大引响电池寿命及用电系统的安全。

@#@预充电后,再将进口的,专用大电流继电器圾合,满足用电要求@#@

(2)PTC加热高压控制单@#@根据车用PTC的配置要求,采用高压通过发热丝,对车辆进行制热,电流较大,采用进口的高压大电流继电器,井电流有足够的余量,防止冲击将继电器烧坏。

@#@@#@(3)DC/DC高压控制单元@#@车用DCDC输入电压高,但功率较公,目前,市场上没有高电压小电流的继电器,在节约成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MoS管加隔离的方式给DC/DC供电。

@#@@#@Ø@#@机械设计与安全防护@#@由于车辆前机舱环境恶劣,必须抗震,抗三防,保安全,必须有符合GB/T18384.1—18384.3—2001@#@Ø@#@电磁兼容性设计@#@在汽车电子环境中,特别是电动汽车,有电机和大流,而ECU又多,为了ECU的安全,高压控制系统必须使用全金属壳体,并且接地,减少对其后控系统的干扰。

@#@@#@Ø@#@系统测试@#@实验室环境的测试@#@

(1)用兆欧表测试各个高压触点,的绝缘电阻必须大于10兆;@#@@#@

(2)将主继电器的控制信号接12V,用万用表测主继电器两端是否在设定时间内由60欧姆变为0欧姆@#@(3)将PTC继电器的控制信号接12V,用万用表测PTC继电器两端是否在上电的瞬时由无穷大变为0欧姆;@#@@#@4)将DC/DC的控制信号接12V,用万用表测DC/DC的输入和输出两端是否在上电的瞬时由无穷大变为0欧姆。

@#@@#@Ø@#@@#@Ø@#@@#@Ø@#@@#@Ø@#@@#@二、@#@";i:

23;s:

6335:

"@#@关于设备维修分厂分区域进行设备巡检管理规定@#@为加强设备的巡检工作,把工作要求、范围落实到班组、个人,使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日常巡检范围,以提高员工工作责任心,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保养、运行状态,提高设备安全运行率,特制订出分厂各车间维修值班人员分区域、分责任实行巡检制度管理规定。

@#@管理办法如下:

@#@@#@1、把生产区设备分成4个区域管理,并制定当班巡检路线图。

@#@(A区:

@#@蒸煮车间、洗选漂车间、二氧化氯制备间,B区:

@#@蒸发车间、燃烧车间、苛化车间和蒸发循环水站房,C区:

@#@锅炉车间、汽机车间、化水间、空压站和循环水站,D区:

@#@污水处理车间、开包间、一级泵房和二级泵房);@#@当班电工维修班和仪表维修班,每班按巡检线路图巡检全厂电仪设备至少进行1次,并做好巡检详细记录,各班对分管辖区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卫生清洁。

@#@2、对于巡检过程中出现的各设备小故障、小毛病,要立即报告故障设备所属专业的当班班长,当班班长联系设备所在车间的当班领导或班长,当一切维修联系工作和维修安全措施做好后,由该故障设备所属专业的当班人员主修。

@#@对于较大故障无法处理的,要第一时间上报故障所属专业当班班长,当班班长边组织人员处理,边及时将情况报告带班领导,并积极配合带班领导组织人员处理。

@#@@#@3、实行工作情况汇报制度。

@#@接到故障报修到达现场后,及时对故障情况分析判断,如需修理半个小时以上的,在处理故障同时,将情况原因报告当班调度,如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或需1个小时以上时间处理故障的,要及时上报各分管专业车间主任(或分管领导、或带班领导),维修结束后及时向当班调度汇报反馈完成情况,各专业人员要相互协调,相互帮助。

@#@@#@4、各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车间主任和分管领导要及时跟进对员工的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经常检查各人巡检制度的落实、实施情况,对巡检方法不对,记录不合格的及时提出意见和要求,对多次提出意见和要求不按照要求进行巡检及记录的人员,提出处罚处理意见。

@#@@#@5、如当班有重大抢修或维修工作持续达7个小时以上,无法进行巡检的,要在巡检记录本详细说明原因及详细的持续抢修时间。

@#@如经相关人员、领导调查核实情况不符,有巡检时间而不进行巡检的,按有关规定处理相关责任人。

@#@@#@永凯糖纸公司设备维修分厂@#@2012年1月10日@#@设备维修厂电仪车间各班设备保养及卫生责任范围@#@负责区域@#@负责设备名称@#@班次@#@电气负责人@#@仪表负责人@#@A区:

@#@@#@蒸煮车间、洗选漂车间、上料间和二氧化氯制备间@#@本区域所属设备及附属设备@#@甲@#@曾华、黄建、韦永生@#@江连秀、甘林军@#@乙@#@文海涛、宋仕伟、陆岩松@#@宋李芳、许志敏@#@丙@#@韦幸辛、陆继平、覃日进@#@黄宝红、韦倩@#@丁@#@陆平、湛永军、黄俊程@#@龚勇军、李靖萍@#@B区:

@#@@#@蒸发车间、燃烧车间、苛化车间和蒸发循环水站房@#@本区域所属设备及附属设备@#@甲@#@曾华、黄建、韦永生@#@江连秀、甘林军@#@乙@#@文海涛、宋仕伟、陆岩松@#@宋李芳、许志敏@#@丙@#@韦幸辛、陆继平、覃日进@#@黄宝红、韦倩@#@丁@#@陆平、湛永军、黄俊程@#@龚勇军、李靖萍@#@C区:

@#@@#@锅炉车间、汽电车间、化水间、空压站和循环水站@#@本区域所属设备及附属设备@#@甲@#@曾华、黄建、韦永生@#@江连秀、甘林军@#@乙@#@文海涛、宋仕伟、陆岩松@#@宋李芳、许志敏@#@丙@#@韦幸辛、陆继平、覃日进@#@黄宝红、韦倩@#@丁@#@陆平、湛永军、黄俊程@#@龚勇军、李靖萍@#@D区:

@#@@#@污水处理车间、开包间、一级泵房、二级泵房和水源泵房@#@本区域所属设备及附属设备@#@甲@#@曾华、黄建、韦永生@#@江连秀、甘林军@#@乙@#@文海涛、宋仕伟、陆岩松@#@宋李芳、许志敏@#@丙@#@韦幸辛、陆继平、覃日进@#@黄宝红、韦倩@#@丁@#@陆平、湛永军、黄俊程@#@龚勇军、李靖萍@#@巡检记录表@#@@#@日期:

@#@年月日时间:

@#@时至时班次:

@#@班班长:

@#@@#@序号@#@巡检设备名称@#@巡检异常情况记录@#@巡检时间@#@巡检人@#@备注@#@1@#@2@#@3@#@4@#@5@#@6@#@7@#@8@#@其他事项@#@仪表巡检线路图@#@ 从A区依次轮回@#@C区:

@#@发电分厂DCS室制室@#@B区:

@#@苛化DCS控制室@#@B区:

@#@燃烧DCS控制室@#@B区:

@#@蒸发DCS控制室@#@D区污水站PLC控制室@#@A区:

@#@蒸煮DCS操作室@#@A区:

@#@二氧化氯DCS室@#@A区:

@#@洗选源DCS控制室@#@从A区依次轮回@#@A区:

@#@洗选源DCS控制室@#@A区:

@#@二氧化氯DCS室@#@A区:

@#@蒸煮DCS操作室@#@D区污水站PLC控制室@#@B区:

@#@蒸发DCS控制室@#@B区:

@#@燃烧DCS控制室@#@B区:

@#@苛化DCS控制室@#@C区:

@#@发电分厂DCS室制室@#@C区:

@#@脱硫间配电室@#@A区:

@#@洗选漂配电室@#@A区:

@#@二氧配电室@#@A区:

@#@蒸煮配电室@#@C区:

@#@发电厂主厂房配电室@#@室@#@B区:

@#@蒸发配电室@#@B区:

@#@蒸发循环水站配电室@#@B区:

@#@燃烧及电除尘配电室@#@B区:

@#@苛化配电室@#@制室@#@C区:

@#@发电分厂配电室制室@#@B区:

@#@苛化配电室@#@B区:

@#@燃烧及电除尘配电室@#@B区:

@#@蒸发配电室@#@A区:

@#@蒸煮配电室@#@A区:

@#@二氧配电室@#@A区:

@#@洗选配电室@#@电气巡检线路图@#@从A区依次轮回@#@B区蒸发循环水站电室@#@C区:

@#@碎煤间配电室@#@C区:

@#@锅炉循环站电室@#@C区:

@#@锅炉化水间电室@#@C区:

@#@空压站电室@#@D区:

@#@污水车间电室@#@D区:

@#@二级泵房电室@#@D区:

@#@一级泵房电室@#@D区:

@#@开包间电室@#@C区:

@#@脱硫配电室@#@";i:

24;s:

17572:

"带中性线低压供电系统的三次谐波及滤波@#@1三次谐波源@#@  输电及配电系统规定:

@#@在频率恒定情况下,电压和电流均以正弦波波形运行。

@#@然而在非线性负荷接入系统时,产生的附加的谐波电流会引起电流和电压畸变。

@#@产生三次谐波的非线性单相负荷主要有(不考虑暂态及非正常工作状态):

@#@@#@(1)荧光灯、节能灯及其镇流器;@#@@#@  ①市场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市场绝大多数的荧光灯电子镇流器三次谐波电流含量高达80%~90%;@#@@#@  ②高档的电子镇流器三次谐波电流含量分三种标准:

@#@L标准:

@#@其谐波电流含量<37%;@#@H标准:

@#@其谐波电流含量<30%;@#@带灯丝预热控制的电子镇流器其谐波电流含量<10%。

@#@市场上的商品实际上达不到标准要求;@#@@#@  ③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标准规定THDI<20%,其中三次谐波电流含量占主要成分。

@#@@#@(2)电弧焊接设备(电弧的非线性类负荷);@#@@#@(3)计算机开关型电源及显示器(大型显示屏幕);@#@@#@(4)彩色电视机及监视器,如证券公司、体育场馆、商业中心和新闻中心的电视墙的显示幕墙。

@#@普通型彩色电视机THDI可达127%,三次谐波电流含量高达90%;@#@@#@(5)晶闸管调压电源(如加热器、调光器、电化学电源等);@#@@#@(6)晶闸管调功电源(如加热器、电化学电源等);@#@@#@(7)整流电源(如电器的工作电源、充电器、直流传动及电化学电源等);@#@@#@(8)开关型稳压电源及UPS;@#@@#@(9)变频器(AC-DC-AC及AC-AC型)。

@#@@#@  ①变频的家用电器,如空调、洗衣机、风机、泵、微波炉;@#@@#@  ②工业及建筑用的调速电动机;@#@@#@  ③中频电源。

@#@@#@2三次谐波的影响@#@  各次谐波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谐波的叠加与相序有关。

@#@同一电路中的某些谐波相互作用时,会相互减弱或相互抵消。

@#@但在更多的场合往往相互叠加,使波形发生明显的畸变。

@#@只有3次谐波出现时;@#@@#@  相线与中性线之间的非线性负荷产生三次谐波电流,并在中性线进行叠加。

@#@由于三次谐波及其倍数次谐波呈零序特征,因此中性线上的三次谐波电流是三相中三次谐波电流的代数和,会引起过载风险使所有的谐波电流造成电流和电压畸变,还形成150Hz的电磁场,对其周围的电子控制、保护及通信设备和系统产生干扰,主要表现为:

@#@@#@(1)因为三次谐波的零序性,低压母线上的三次谐波电压主要与中性线的三次谐波电流有关;@#@@#@  ①当变压器接法为Y-Yn0时,零序性的三次谐波电流将成为励磁电流,在此零序励磁电抗上产生较大的压降,即三次谐波电压,很容易造成低压母线上的电压总畸变率超标;@#@@#@  ②当变压器接法为△-Yn0时,10kV侧的变压器绕组形成三次谐波电流流通的回路,该回路阻抗为变压器漏抗,远较零序励磁阻抗小,约为1/20左右,从而不会在低压母线产生很大的三次谐波电压;@#@@#@(2)如果低压三相的三次谐波电流不平衡,则存在正序和负序的三次谐波分量:

@#@@#@  ①如果配电变压器为Y-Yn0接线,低压侧正序和负序的三次谐波电流会在高压侧绕组感应出三次谐波电压,对高压侧产生影响;@#@@#@  ②如果配电变压器为△-Yn11接线,低压侧正序和负序的三次谐波电流在高压侧绕组感应出的三次谐波电流在△绕组形成环流,对高压侧产生的三次谐波影响要比变压器为Y-Yn0接线时小,但增加了变压器高压绕组的损耗。

@#@@#@(3)由于中性线中三相负荷不平衡引起的工频电流和三次谐波电流的叠加有可能大于相电流,当三相的三次谐波平衡时,由于Y-Yn0接线的变压器铁芯中零序的三次谐波无通路,磁通只能经铁心、空气和外壳等构成回路,产生附加损耗和局部过热;@#@@#@  而在△-Yn11接线中,△绕组为三次谐波电流提供通路,它所产生的三次谐波磁通将抵消铁芯中的原三次谐波磁通,从而使铁心中的合成磁通基本上呈正弦波,减少了附加损耗,但谐波电流的存在使K因子(因谐波发热而降低变压器输送能力,正常值为1.0)和电流波峰系数增大,造成供电变压器的利用率下降或过载;@#@@#@(4)由于中性线中电流过大,使配电系统中性线的电缆、导线出现过负荷引起绝缘老化加速,增加了火灾隐患。

@#@主要原因有:

@#@@#@  ①国内普遍选取中性线导体的截面积是相线的50%;@#@@#@  ②已运行的许多按老标准设计制造的电缆中,中性线导体的截面积是相线的33%;@#@@#@  ③已运行的许多按新标准设计制造的电缆中,中性线导体的截面积是相线的50%;@#@@#@  ④中性线与相线导体选取相同截面积,无论工程设计、材料制造、安装、投入使用所占的比例都很小。

@#@@#@(5)由于电流和电压畸变,增加了供电系统中其他设备和材料的损耗,引起附加发热、加速绝缘老化、减少使用寿命;@#@@#@(6)由于电流和电压畸变,增加了供电系统中设备和材料的振动和噪音;@#@@#@(7)由于电流和电压畸变,使无功补偿电容器组由于并联谐振而损坏,电动机等绕组类设备绝缘击穿而损坏;@#@@#@(8)电流和电压畸变及150Hz电磁场:

@#@引起测量精确度异常,对控制所需要的同步信号的捕捉与锁相条件恶化、干扰增加,从而使电子控制、测量、保护及通信设备运行不正常;@#@@#@(9)对用UPS供电的广播电视节目录制及播放系统产生附加背景噪声,并损坏UPS设备;@#@@#@(10)使照明光源闪烁而损坏;@#@图像显示设备频闪,显示失真;@#@@#@(11)三次谐波电流对其他设备和器材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对产生三次谐波电流的谐波源的影响。

@#@@#@3三次谐波滤波@#@  滤波器与谐波源越近,滤波效果越好,这是减小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畸变的最好办法。

@#@尤其适用于非线性负荷的供电点集中、又与线性负荷共由一个变压器供电的情况。

@#@如果三次谐波电流引起的三次谐波电压畸变及变压器过载是主要问题,建议在主电源配电柜装设滤波器。

@#@@#@  目前,工程中对带中性线低压供电系统降低三次谐波的方式主要有4种:

@#@@#@(1)被动式并联型滤波器(可以广泛使用);@#@@#@(2)被动式串联型的滤波器(由于使低压母线上的谐波电压升高,不但不能消除非线性负荷之间的相互干扰,反而增大了对线性负荷的干扰;@#@由于增加了中性线的阻抗,引起配电系统接地故障保护灵敏度下降);@#@@#@(3)带中性线的有源滤波器;@#@@#@  ①并联型(可以推广使用);@#@@#@  ②串联型(目前由于商用产品较少,很少使用);@#@@#@  ③并联型有源滤波器与被动式滤波器并联使用(可以推广使用);@#@@#@  ④串联型有源滤波器与被动式滤波器并联使用(目前由于商用产品较少,很少使用);@#@@#@  ⑤串联型有源滤波器与被动式滤波器串联使用(目前由于商用产品较少,很少使用)。

@#@@#@(4)双Z接线的变压器@#@  利用变压器原、付边绕组的曲折接线来消除电源侧谐波对负荷的影响和负荷侧谐波对电源侧的影响,具有消除谐波的功能。

@#@既可以作为供电变压器也可以作为隔离变压器,适用于三相式负荷:

@#@@#@①对单独的非线性负荷单独装设;@#@@#@  ②对集中的非线性负荷装设(不能消除非线性负荷之间的相互干扰)。

@#@@#@3.1被动式并联型滤波器@#@3.1.1滤波器的构成。

@#@@#@  滤波器由电容器串联电抗器构成,谐波滤波器产生基波无功功率,以达到目标功率因数。

@#@电抗器的电感值选择使其对三次谐波形成很低阻抗的串联谐振大部分的谐波电流可被滤除。

@#@@#@  谐波滤波器通常根据具体项目的测量结果采用标准元件组合而成,这样可以保障以合理的投资获得最佳的无功功率补偿和谐波滤波效果。

@#@@#@3.1.2滤波器与供电系统的连接@#@  滤波器一次回路与主配电母线或分配电母线经带断路器或熔断器的馈线相并联。

@#@@#@3.1.3滤波器的控制方式。

@#@@#@  (1)与常见的补偿电容器组一样,它可以由一台功率因数调整器、控制电容器专用接触器、投入和切除;@#@@#@  (2)可以根据中性线中的电流,由外部的电流继电器控制其投入和切除;@#@@#@  (3)滤波器与负荷控制同步。

@#@@#@3.1.4滤波器的保护方式@#@  (1)利用滤波器进线前的带复式脱扣功能的断流器;@#@@#@  (2)利用滤波器进线前的熔断器;@#@@#@  (3)滤波器柜内的过电压、过负荷继电保护;@#@@#@  (4)低压金属化全膜电容器的内附熔丝保护。

@#@@#@3.1.5确定滤波器所需要的数据@#@  (1)中性线或相线中的三次谐波电流;@#@@#@  (2)滤波器接入点的电压畸变(相对中性线);@#@@#@  (3)需要的无功补偿功率;@#@@#@  (4)变压器的容量(S/kVA)及短路阻抗百分比(Zk%);@#@@#@  (5)安装地点(主配电柜或分配电柜)。

@#@@#@3.2被动式串联型的滤波器@#@3.2.1滤波器的构成@#@  滤波器由电容器并联电抗器构成,然后串联在供电系统的中性线上。

@#@@#@  电容器电容与电抗器电感值的选择:

@#@@#@  (1)对50Hz工频形成很低阻抗的串联谐振,以利于三相不平衡负荷引起的负序工频电流在中性线和串接的滤波器中无障碍流通;@#@@#@  (2)对150Hz三次谐波形成很高阻抗的串联谐振,以阻碍单相非线性负荷产生的电流源性质的三次谐波电流在中性线上流通,其结果是绝大部分的三次谐波电流被阻断。

@#@@#@3.2.2滤波器与供电系统的连接@#@  滤波器一次回路与配电系统的中性线相串连。

@#@@#@3.2.3滤波器的控制方式@#@  通过旁路开关和旁路接触器手动投入或切除。

@#@@#@3.2.4滤波器的保护方式@#@  利用综合的检测与保护通过旁路开关以实现下列要求:

@#@@#@(1)防止不平衡工频电流在滤波器两端引起的过电压;@#@@#@  (2)防止三次谐波电流过载;@#@@#@  (3)供电系统内部故障;@#@@#@  (4)滤波器故障。

@#@@#@3.2.5确定滤波器所需要的数据@#@  (1)中性线或相线中的三次谐波电流;@#@@#@  (2)中性线中的最大工频电流;@#@@#@  (3)变压器的容量(S/kVA)及短路阻抗百分比(Zk%);@#@@#@  (4)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5)安装位置的环境要求。

@#@@#@3.3三相四线式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

@#@@#@  并联型有源滤波器,实质上是一个受控的快速反应的谐波电流源,与非线性负荷并联,自动检测非线性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及滤波器与系统连接点的电压畸变。

@#@经DSP产生的控制信号控制IGBT高速开关器件,既将储能的直流电容器上的直流电压转换成一系列的方波再经过输出电抗器输出与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谐波电流,起到补偿谐波的作用,同时又控制直流电容器上的充电电压。

@#@其结果是系统只向负荷提供基波电流。

@#@@#@  每一种并联型有源滤波器均有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可供选择,带中性线的设备必须使用三相四线式,且用户应注意中性线上的电流是1倍、2倍还是3倍的相线电流。

@#@@#@4.目前适用的三次谐波滤波方式的对比@#@4.1被动式并联型三次滤波器@#@4.1.1特点@#@  (1)可以补偿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同时可以滤波;@#@@#@  (2)可以降低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减少非线性负荷之间及与线性负荷之间的相互干扰,降低对上级电网的影响;@#@@#@  (3)只需考虑无功功率和谐波滤波,不受滤波器外部供电系统故障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系统接线简单,运行安全可靠;@#@@#@  (4)可以对单个非线性负荷、集中非线性负荷、变压器总供电系统进行补偿,安装位置灵活多样;@#@@#@  (5)控制方式灵活多样,投切不影响供电系统的安全性;@#@@#@  (6)滤波器元件的运行参数范围明确,内部故障保护方式成熟、可靠、简单,不影响供电系统正常运行;@#@@#@  (7)可以和其他被动式滤波器和有源型滤波器配合使用。

@#@@#@4.1.2适用范围@#@  带中性线的低压供电系统的三次谐波滤波和功率因数补偿。

@#@@#@4.2被动式串联型三次滤波器@#@4.2.1特点@#@  (1)可以对谐波电流进行滤波;@#@@#@  (2)可以降低谐波电流,降低对上级电网的影响理。

@#@理论分析和现场测试均证明串联型滤波器增大了低压母线上的谐波电压,因此增大了非线性负荷之间及与线性负荷之间的相互干扰。

@#@同时由于谐波电流的阻断和谐波电压的升高,对于绝大多数产生三次谐波电流的谐波电流源性质的非线性负荷,会影响其正常工作;@#@@#@  (3)不但要考虑谐波、滤波,还要考虑中性线上的不平衡工频电流受滤波器外部供电系统故障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增加了中性线的阻抗,引起配电系统接地故障保护装置的灵敏度下降,中性线的安全直接涉及到供电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接线简单,但运行安全可靠性低,属于被动式三次谐波滤波器初始的方案;@#@@#@  (4)可以对集中的非线性负荷、变压器总的供电系统进行补偿,安装位置不灵活;@#@@#@  (5)控制方式不灵活,投切影响供电系统的安全性;@#@@#@  (6)滤波器元件的运行参数范围由于并联振荡不明确,内部故障保护方式可靠性差,影响供电系统正常运行;@#@@#@  (7)可以和其他被动式滤波器和有源型滤波器配合使用。

@#@@#@4.2.2适用范围@#@  理论和测试数据充分证明了其安全可靠性和负面影响,在工程中慎重考虑其大量使用。

@#@@#@4.3三相四线式并联型有源滤波器(三相三线式不可使用)@#@4.3.1特点@#@  (1)自适应滤波,同时补偿无功功率(功率因数);@#@@#@  (2)可以降低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减少非线性负荷之间及与线性负荷之间的相互干扰,降低对上级电网的影响;@#@@#@  (3)只需考虑无功功率和谐波滤波,不受滤波器外部供电系统参数的影响,运行安全可靠;@#@@#@  (4)可以对单个非线性负荷、集中非线性负荷、变压器总供电系统进行补偿,安装位置灵活多样;@#@@#@  (5)控制方式自适应,投切不影响供电系统的安全性;@#@@#@  (6)内部保护安全可靠,不因谐波过载而退出运行、扩展容易;@#@@#@  (7)可以和被动式滤波器配合使用。

@#@@#@4.3.2适用范围@#@  对补偿效果要求非常高,而负荷产生的谐波无论是频率、幅值还是相位均有较大的随机性;@#@@#@  低压供电系统的三次及其他特征、非特征、间谐波滤波和功率因数补偿。

@#@与被动式滤波器的配合使用能够发挥各自优势,达到补偿效果和经济性的完美结合。

@#@@#@5结论@#@  根据对以上处理三次谐波问题的各种方法分析比较,结论如下:

@#@@#@  (1)使用并联型三次谐波滤波器可有效降低三次谐波电流,同时降低三次谐波电压;@#@@#@  (2)使用串联型三次谐波滤波器虽可降低中性线三次谐波电流,但却增大了三次谐波电压;@#@@#@  (3)使用三相四线式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可有效滤除中性线的三次谐波电流,降低三次谐波电压;@#@@#@  (4)使用三相三线式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根本无法滤除中性线的谐波电流,不可使用;@#@@#@  (5)使用改变变压器绕组接法只能降低高压侧的三次谐波,但要求三相负荷必须完全相同,条件高、较难实现。

@#@同时谐波电流流经变压器,增加了变压器的负担,加大了变压器的损耗,即使各种条件符合,在低压侧仍然存在大量的三次谐波电流,危害依然存在。

@#@@#@";i:

25;s:

30188:

"电工基础知识试题@#@电工基础知识是所有的电工类工种的基础,本文精选试题,是电工基础知识考点内容,也是各初、中级电工升级考试、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

@#@熟悉和掌握电工基础知识,可以让你进一步探索电工奥秘或对付各种考试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轻松愉快的完成各项工作。

@#@@#@一、选择题@#@ @#@ @#@1. @#@电荷的基本单位是( @#@ @#@C)。

@#@@#@ @#@ @#@ @#@ @#@ @#@ @#@A.安秒 @#@ @#@ @#@ @#@ @#@ @#@ @#@B.安培 @#@ @#@ @#@ @#@ @#@ @#@ @#@ @#@C.库仑 @#@ @#@ @#@ @#@ @#@ @#@ @#@ @#@ @#@D.千克@#@ @#@ @#@2.1安培等于(B)微安。

@#@@#@ @#@ @#@ @#@ @#@ @#@ @#@A.103 @#@ @#@ @#@ @#@ @#@ @#@ @#@ @#@ @#@B.106 @#@ @#@ @#@ @#@ @#@ @#@ @#@ @#@ @#@C.109 @#@ @#@ @#@ @#@ @#@ @#@ @#@ @#@ @#@ @#@ @#@D.102@#@ @#@ @#@3.将一根导线均匀拉长为原长度的3倍,则阻值为原来的( @#@C)倍。

@#@@#@ @#@ @#@ @#@ @#@ @#@ @#@A.3 @#@ @#@ @#@ @#@ @#@ @#@ @#@ @#@ @#@ @#@B.1/3 @#@ @#@ @#@ @#@ @#@ @#@ @#@ @#@ @#@ @#@C.9 @#@ @#@ @#@ @#@ @#@ @#@ @#@ @#@ @#@ @#@ @#@ @#@D.1/9@#@ @#@ @#@4.产生串联谐振的条件是(C @#@ @#@)。

@#@@#@ @#@ @#@ @#@ @#@ @#@ @#@A.XL>Xc @#@ @#@ @#@ @#@ @#@B.XL<Xc @#@ @#@ @#@ @#@ @#@ @#@ @#@C.XL=Xc @#@ @#@ @#@ @#@ @#@ @#@ @#@D.XL≥Xc @#@ @#@ @#@ @#@ @#@ @#@ @#@ @#@E.XL≤Xc@#@ @#@ @#@5. @#@空载高压长线路的末端电压( @#@B @#@)始端电压。

@#@@#@ @#@ @#@ @#@ @#@ @#@ @#@A.低于 @#@ @#@ @#@ @#@ @#@ @#@ @#@B.高于 @#@ @#@ @#@ @#@ @#@ @#@ @#@ @#@ @#@C.等于 @#@ @#@ @#@ @#@ @#@ @#@ @#@ @#@ @#@D.低于或等于@#@ @#@ @#@@#@6.额定电压为220V的灯泡接在110V电源上,灯泡的功率是原来的( @#@ @#@D @#@)。

@#@@#@ @#@ @#@ @#@ @#@ @#@ @#@A.2 @#@ @#@ @#@ @#@ @#@ @#@ @#@ @#@ @#@ @#@B.4 @#@ @#@ @#@ @#@ @#@ @#@ @#@ @#@ @#@ @#@ @#@C.1/2 @#@ @#@ @#@ @#@ @#@ @#@ @#@ @#@ @#@ @#@ @#@D.1/4@#@ @#@ @#@7. @#@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电阻串联接在电路中,其阻值较大的电阻发热( @#@B @#@)。

@#@@#@ @#@ @#@ @#@ @#@ @#@ @#@A.相同 @#@ @#@ @#@ @#@ @#@ @#@ @#@B.较大 @#@ @#@ @#@ @#@ @#@ @#@ @#@ @#@ @#@C.较小 @#@ @#@ @#@ @#@ @#@ @#@ @#@@#@8.电路主要由负载、线路、电源、( @#@B @#@)组成。

@#@@#@ @#@ @#@ @#@ @#@ @#@ @#@A.变压器 @#@ @#@ @#@ @#@ @#@B.开关 @#@ @#@ @#@ @#@ @#@ @#@ @#@ @#@ @#@C.发电机 @#@ @#@ @#@ @#@ @#@D.仪表@#@ @#@9.电流是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习惯上把( @#@D @#@)定向移动的方向作为电流的方向。

@#@@#@ @#@ @#@ @#@ @#@ @#@ @#@A.左手定则 @#@ @#@ @#@B.右手定则 @#@ @#@ @#@ @#@ @#@C.N-S @#@ @#@ @#@ @#@ @#@ @#@ @#@ @#@D.正电荷 @#@ @#@ @#@ @#@ @#@ @#@ @#@ @#@ @#@ @#@ @#@ @#@E.负电荷@#@10、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来表示,其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穿过导体横截面的( @#@B @#@)代数和。

@#@@#@ @#@ @#@ @#@ @#@ @#@ @#@A.电流 @#@ @#@ @#@ @#@ @#@ @#@ @#@B.电量(电荷) @#@ @#@ @#@C.电流强度 @#@ @#@D.功率@#@11.导体的电阻不但与导体的长度、截面有关,而且还与导体的( @#@D @#@)有关。

@#@@#@ @#@ @#@ @#@ @#@ @#@ @#@A.温度 @#@ @#@ @#@ @#@ @#@ @#@ @#@B.湿度 @#@ @#@ @#@ @#@ @#@ @#@ @#@ @#@ @#@C.距离 @#@ @#@ @#@ @#@ @#@ @#@D.材质@#@12.交流电的三要素是指最大值、频率、( @#@ @#@C)。

@#@@#@ @#@ @#@ @#@ @#@ @#@ @#@A.相位 @#@ @#@ @#@ @#@ @#@ @#@ @#@B.角度 @#@ @#@ @#@ @#@ @#@ @#@ @#@ @#@ @#@C.初相角 @#@ @#@ @#@ @#@ @#@D.电压@#@13.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等该最大值的( @#@D @#@)。

@#@@#@ @#@ @#@ @#@ @#@ @#@ @#@A.1/3 @#@ @#@ @#@ @#@ @#@ @#@ @#@ @#@ @#@ @#@B.1/2 @#@ @#@ @#@ @#@ @#@ @#@ @#@ @#@ @#@ @#@ @#@C.2 @#@ @#@ @#@ @#@ @#@ @#@ @#@ @#@ @#@ @#@D.0.7@#@ @#@ @#@14.阻值不随外加电压或电流的大小而改变的电阻叫( @#@C @#@)。

@#@@#@ @#@ @#@ @#@ @#@ @#@ @#@A.固定电阻 @#@ @#@ @#@B.可变电阻 @#@ @#@ @#@ @#@ @#@C.线性电阻 @#@ @#@ @#@D.非线性电阻@#@ @#@ @#@15.阻值随外加电压或电流的大小而改变的电阻叫( @#@D @#@)。

@#@@#@ @#@ @#@ @#@ @#@ @#@ @#@A.固定电阻 @#@ @#@ @#@B.可变电阻 @#@ @#@ @#@ @#@ @#@C.线性电阻 @#@ @#@ @#@D.非线性电阻@#@16.两根平行导线通过同向电流时,导体之间相互( @#@D @#@ @#@)。

@#@@#@ @#@ @#@ @#@ @#@ @#@ @#@A.排斥 @#@ @#@ @#@ @#@ @#@ @#@ @#@B.产生磁场 @#@ @#@ @#@ @#@ @#@C.产生涡流 @#@ @#@ @#@ @#@D.吸引@#@ @#@ @#@17.在导体中的电流,越接近于导体表面,其( @#@ @#@A @#@),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

@#@@#@ @#@ @#@ @#@ @#@ @#@ @#@A.电流越大 @#@ @#@ @#@B.电压越高 @#@ @#@ @#@ @#@ @#@C.温度越高 @#@ @#@ @#@ @#@D.电阻越大@#@ @#@ @#@18.三相星形接线的电源或负载的线电压是相电压的( @#@A @#@ @#@)倍,线电流与相电流不变。

@#@]@#@ @#@ @#@ @#@ @#@ @#@ @#@A. @#@ @#@√3 @#@ @#@ @#@ @#@ @#@ @#@ @#@ @#@B. @#@ @#@√2 @#@ @#@ @#@ @#@ @#@ @#@ @#@ @#@ @#@C. @#@ @#@1 @#@ @#@ @#@ @#@ @#@ @#@ @#@ @#@D.2@#@ @#@ @#@19.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通总是企图( @#@C @#@ @#@)原有磁通的变化。

@#@@#@ @#@ @#@ @#@ @#@ @#@ @#@A.影响 @#@ @#@ @#@ @#@ @#@ @#@ @#@B.增强 @#@ @#@ @#@ @#@ @#@ @#@ @#@ @#@ @#@ @#@C.阻碍 @#@ @#@ @#@ @#@ @#@ @#@ @#@D.衰减@#@ @#@20在三相四线制中,当三相负载不平衡时,三相电压相等,中性线电流( @#@B @#@ @#@)。

@#@@#@ @#@ @#@ @#@ @#@ @#@ @#@A.等于零 @#@ @#@ @#@ @#@ @#@ @#@B.不等于零 @#@ @#@ @#@ @#@ @#@C.增大 @#@ @#@ @#@ @#@ @#@ @#@ @#@ @#@D.减小@#@ @#@21.电容器上的电压升高过程是电容器中电场建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从( @#@C @#@ @#@)吸取能量。

@#@@#@ @#@ @#@ @#@ @#@ @#@ @#@A.电容 @#@ @#@ @#@ @#@ @#@ @#@ @#@B.高次谐波 @#@ @#@ @#@ @#@ @#@C.电源 @#@ @#@ @#@ @#@ @#@ @#@ @#@D.电感@#@ @#@22在R、L、C串联电路中,复数阻抗模Z=( @#@ @#@D @#@ @#@)。

@#@@#@ @#@ @#@ @#@ @#@ @#@ @#@A.R2+L2+C2 @#@ @#@ @#@B.(R2+L2)C2 @#@ @#@ @#@C. @#@ @#@ @#@ @#@ @#@ @#@ @#@ @#@ @#@ @#@ @#@ @#@D.@#@23.串联谐振是指电路呈纯( @#@ @#@A @#@ @#@)性。

@#@@#@ @#@ @#@ @#@ @#@ @#@ @#@A.电阻 @#@ @#@ @#@ @#@ @#@ @#@ @#@B.电容 @#@ @#@ @#@ @#@ @#@ @#@ @#@ @#@ @#@C.电感 @#@ @#@ @#@ @#@ @#@ @#@ @#@D.电抗@#@24电容器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相当于( @#@ @#@B @#@ @#@)。

@#@@#@ @#@ @#@ @#@ @#@ @#@ @#@A.短路 @#@ @#@ @#@ @#@ @#@ @#@ @#@B.开路 @#@ @#@ @#@ @#@ @#@ @#@ @#@ @#@C.高通滤波器 @#@D.低通滤波器@#@25.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 @#@ @#@C @#@ @#@)。

@#@@#@ @#@ @#@ @#@ @#@ @#@ @#@A.不变 @#@ @#@ @#@ @#@ @#@ @#@ @#@B.增大 @#@ @#@ @#@ @#@ @#@ @#@ @#@ @#@ @#@C.减小 @#@ @#@ @#@ @#@ @#@ @#@ @#@ @#@@#@26.电场力做功与所经过的路径无关,参考点确定后,电场中各点的电位之值便惟一确定,这就是电位( @#@ @#@C @#@ @#@)原理。

@#@@#@ @#@ @#@ @#@ @#@ @#@ @#@A.稳定 @#@ @#@ @#@ @#@ @#@ @#@ @#@B.不变 @#@ @#@ @#@ @#@ @#@ @#@ @#@ @#@ @#@C.惟一性 @#@ @#@ @#@ @#@ @#@D.稳压@#@27.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 @#@ @#@A @#@ @#@)。

@#@@#@ @#@ @#@ @#@ @#@ @#@ @#@A.正比 @#@ @#@ @#@ @#@ @#@ @#@ @#@B.反比 @#@ @#@ @#@ @#@ @#@ @#@ @#@ @#@ @#@C.1:

@#@1 @#@ @#@ @#@D.2:

@#@1@#@28.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 @#@ @#@B @#@ @#@)。

@#@@#@ @#@ @#@ @#@ @#@ @#@ @#@A.正比 @#@ @#@ @#@ @#@ @#@ @#@ @#@B.反比 @#@ @#@ @#@ @#@ @#@ @#@ @#@ @#@ @#@C.1:

@#@1 @#@ @#@ @#@ @#@ @#@ @#@ @#@ @#@D.2:

@#@1@#@29.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放行可以根据( @#@ @#@C @#@ @#@)定律,并应用线圈的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 @#@ @#@ @#@ @#@ @#@ @#@A.欧姆 @#@ @#@ @#@ @#@ @#@ @#@ @#@B.基儿霍夫 @#@ @#@ @#@ @#@ @#@C.楞次 @#@ @#@ @#@ @#@ @#@ @#@ @#@ @#@D.戴维南@#@30.在纯电感电路中,没有能量消耗,只有能量( @#@ @#@C @#@ @#@)。

@#@@#@ @#@ @#@ @#@ @#@ @#@ @#@A.变化 @#@ @#@ @#@ @#@ @#@ @#@ @#@B.增强 @#@ @#@ @#@ @#@ @#@ @#@ @#@ @#@ @#@C.交换 @#@ @#@ @#@ @#@ @#@ @#@ @#@ @#@D.补充@#@31.磁通的单位是( @#@B @#@ @#@)。

@#@@#@ @#@ @#@ @#@ @#@ @#@ @#@A.B @#@ @#@ @#@ @#@ @#@ @#@ @#@ @#@ @#@ @#@B.Wb @#@ @#@ @#@ @#@ @#@ @#@ @#@ @#@ @#@ @#@ @#@C.T @#@ @#@ @#@ @#@ @#@ @#@ @#@ @#@ @#@ @#@ @#@D.MB @#@ @#@ @#@ @#@ @#@ @#@ @#@ @#@ @#@E.F@#@32.串联电路具有以下特点( @#@C @#@ @#@)。

@#@@#@ @#@ @#@ @#@ @#@ @#@ @#@A.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电压相等 @#@ @#@ @#@B.各电阻上分配的电压与各自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 @#@ @#@ @#@ @#@ @#@ @#@C.各电阻上消耗的功率之和等于电路所消耗的总功率 @#@ @#@D.流过每一个电阻的电流不相等@#@33.电容器并联电路有如下特点( @#@A @#@ @#@)。

@#@@#@ @#@ @#@ @#@ @#@ @#@ @#@A.并联电路的等效电容量等于各个电容器的容量之和 @#@ @#@B.每个电容两端的电流相等@#@ @#@ @#@ @#@ @#@ @#@ @#@C.并联电路的总电量等于最大电容器的电量 @#@ @#@ @#@D.电容器上的电压与电容量成正比@#@34.对称三相电势在任一瞬间的( @#@ @#@D @#@)等于零。

@#@@#@ @#@ @#@ @#@ @#@ @#@ @#@A.频率 @#@ @#@ @#@ @#@ @#@ @#@ @#@B.波形 @#@ @#@ @#@ @#@ @#@ @#@ @#@ @#@ @#@C.角度 @#@ @#@ @#@ @#@ @#@ @#@ @#@ @#@D.代数和@#@35.导线和磁力线发生相对切割运动时,导线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它的大小与( @#@ @#@ @#@ @#@)有关。

@#@@#@ @#@ @#@ @#@ @#@ @#@ @#@A.电流强度 @#@ @#@ @#@ @#@B.电压强度 @#@ @#@ @#@ @#@ @#@C.方向 @#@ @#@ @#@ @#@ @#@ @#@ @#@D.导线有效长度@#@36.电场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 @#@C @#@ @#@)。

@#@@#@ @#@ @#@ @#@ @#@ @#@ @#@A.功耗 @#@ @#@ @#@ @#@ @#@ @#@ @#@ @#@B.功率 @#@ @#@ @#@ @#@ @#@ @#@ @#@ @#@ @#@C.电功率 @#@ @#@ @#@ @#@ @#@ @#@D.耗电量@#@37.电力系统中以“kWh”作为(B)的计量单位@#@ @#@ @#@ @#@ @#@ @#@ @#@A.电压 @#@ @#@ @#@ @#@ @#@ @#@ @#@ @#@ @#@ @#@ @#@B.电能 @#@ @#@ @#@ @#@ @#@ @#@C.电功率 @#@ @#@ @#@ @#@ @#@ @#@ @#@ @#@ @#@ @#@ @#@ @#@ @#@ @#@D.电位@#@ @#@38.当参考点改变时,电路中的电位差是( @#@C)。

@#@@#@ @#@ @#@ @#@ @#@ @#@ @#@A.变大的 @#@ @#@ @#@ @#@ @#@ @#@ @#@ @#@ @#@B.变小的 @#@ @#@ @#@ @#@C.不变化的 @#@ @#@ @#@ @#@ @#@ @#@ @#@ @#@ @#@ @#@ @#@ @#@ @#@D.无法确定的@#@ @#@39.一个实际电源的电压随着负载电流的减小将(B)。

@#@@#@ @#@ @#@ @#@ @#@ @#@ @#@A.降低 @#@ @#@ @#@ @#@ @#@ @#@ @#@ @#@ @#@ @#@ @#@B.升高 @#@ @#@ @#@ @#@ @#@ @#@ @#@ @#@C.不变 @#@ @#@ @#@ @#@ @#@ @#@ @#@ @#@ @#@ @#@ @#@ @#@ @#@ @#@ @#@ @#@ @#@D.稍微降低@#@ @#@40.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其周期为(B)秒。

@#@@#@ @#@ @#@ @#@ @#@ @#@ @#@A.0.01 @#@ @#@ @#@ @#@ @#@ @#@ @#@ @#@ @#@ @#@ @#@B.0.02 @#@ @#@ @#@ @#@ @#@ @#@ @#@C.0.1 @#@ @#@ @#@ @#@ @#@ @#@ @#@ @#@ @#@ @#@ @#@ @#@ @#@ @#@ @#@ @#@ @#@ @#@D.0.2@#@41. @#@电路由(A)和开关四部分组成。

@#@@#@ @#@ @#@ @#@ @#@ @#@ @#@A.电源、负载、连接导线 @#@ @#@ @#@ @#@ @#@B.发电机、电动机、母线 @#@ @#@ @#@C.发电机、负载、架空线路 @#@ @#@ @#@ @#@D.电动机、灯泡、连接导线@#@ @#@ @#@42. @#@参考点也叫零点位点它是由(A)的。

@#@@#@ @#@ @#@ @#@ @#@ @#@ @#@A.人为规定 @#@ @#@ @#@B.参考方向决定的 @#@ @#@C.电位的实际方向决定的 @#@D.大地性质决定的@#@ @#@ @#@43、线圈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用(B)。

@#@@#@ @#@ @#@ @#@ @#@ @#@ @#@A.直导线右手定则 @#@ @#@ @#@B.螺旋管右手定则 @#@ @#@ @#@ @#@ @#@C.左手定则 @#@ @#@D.右手发电机定则@#@44、正弦交流电的幅值就是(B)。

@#@@#@ @#@ @#@ @#@ @#@ @#@ @#@A.正弦交流电最大值的2倍 @#@ @#@ @#@ @#@ @#@ @#@B.正弦交流电最大值 @#@ @#@ @#@C.正弦交流电波形正负之和 @#@ @#@ @#@D.正弦交流电最大值的倍@#@ @#@ @#@45. @#@运动导体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最大电动势时,导体与磁力线间的夹角应为( @#@D @#@)。

@#@@#@ @#@ @#@ @#@ @#@ @#@ @#@A.0°@#@ @#@ @#@ @#@ @#@ @#@B.30°@#@ @#@ @#@ @#@ @#@ @#@ @#@ @#@ @#@ @#@C.45°@#@ @#@ @#@ @#@ @#@ @#@ @#@ @#@ @#@ @#@ @#@ @#@ @#@ @#@ @#@ @#@D.90°@#@@#@ @#@ @#@46.星形连接时三相电源的公共点叫三相电源的(A)。

@#@@#@ @#@ @#@ @#@A.中性点 @#@ @#@ @#@B.参考点 @#@ @#@C.零电位点 @#@ @#@D.接地点 @#@ @#@ @#@ @#@ @#@ @#@ @#@ @#@ @#@ @#@@#@ @#@ @#@47.一电感线圈接到f=50Hz的交流电路中,感抗XL=50Ω,若改接到f=150Hz的电源时,则感抗XL为(A)Ω@#@ @#@ @#@ @#@ @#@ @#@ @#@A.150 @#@ @#@ @#@ @#@ @#@ @#@B.250 @#@ @#@ @#@ @#@ @#@ @#@ @#@ @#@ @#@ @#@ @#@C.,10 @#@ @#@ @#@ @#@ @#@ @#@ @#@ @#@ @#@ @#@ @#@ @#@ @#@ @#@ @#@ @#@ @#@ @#@ @#@D.60@#@ @#@48.一电容接到f=50Hz的交流电路中,容抗Xc=240Ω,若改接到f=150Hz的电源时,则容抗Xc @#@为(A)Ω。

@#@@#@ @#@ @#@ @#@ @#@ @#@ @#@A. @#@80 @#@ @#@ @#@ @#@ @#@ @#@B.120 @#@ @#@ @#@ @#@ @#@ @#@ @#@ @#@ @#@ @#@C.160 @#@ @#@ @#@ @#@ @#@ @#@ @#@ @#@ @#@ @#@ @#@ @#@ @#@ @#@ @#@ @#@ @#@ @#@ @#@D.720@#@ @#@ @#@49.一电容接到f=50Hz的交流电路中,容抗Xc=240Ω,若改接到f=25Hz的电源时,则容抗Xc为(D)Ω。

@#@@#@ @#@ @#@ @#@ @#@ @#@ @#@A. @#@80 @#@ @#@ @#@ @#@ @#@ @#@B.120 @#@ @#@ @#@ @#@ @#@ @#@ @#@ @#@ @#@ @#@C.160 @#@ @#@ @#@ @#@ @#@ @#@ @#@ @#@ @#@ @#@ @#@ @#@ @#@ @#@ @#@ @#@ @#@D.480@#@50.无论三相电路是Y连接或△连接,当三相电路负载对称时,其总功率为(C)@#@ @#@ @#@ @#@ @#@ @#@ @#@A. @#@P=3UIcosΦ @#@ @#@ @#@ @#@B. @#@P=PU+PV+PW @#@C. @#@P=√3UIcosΦ @#@ @#@D. @#@P=√2UIcosΦ@#@ @#@ @#@51.纯电容电路的电压与电流频率相同,电流的相位超前于外加电压为(C)@#@ @#@ @#@ @#@ @#@ @#@ @#@A.π/2 @#@ @#@ @#@ @#@ @#@ @#@ @#@ @#@ @#@ @#@ @#@ @#@B.π/3 @#@ @#@ @#@ @#@ @#@ @#@ @#@ @#@ @#@C.π/2f @#@ @#@ @#@ @#@ @#@ @#@ @#@ @#@ @#@ @#@D.π/3f@#@ @#@ @#@ @#@ @#@52.三相电动势的相序为U-V-W称为(B)@#@ @#@ @#@ @#@ @#@ @#@ @#@A. @#@负序 @#@ @#@ @#@ @#@ @#@ @#@ @#@ @#@ @#@ @#@ @#@B. @#@正序 @#@ @#@ @#@ @#@ @#@ @#@ @#@ @#@C. @#@零序 @#@ @#@ @#@ @#@ @#@ @#@ @#@ @#@ @#@ @#@ @#@D.反序@#@ @#@ @#@53.在变电所三相母线应分别涂以( @#@B)色,以示正相序@#@ @#@ @#@ @#@ @#@ @#@ @#@A. @#@ @#@红、黄、绿。

@#@ @#@ @#@ @#@B.黄、绿、红。

@#@ @#@C.绿、黄、红。

@#@@#@ @#@ @#@54.正序的顺序是(A)@#@ @#@ @#@ @#@ @#@ @#@ @#@A. @#@ @#@U、V、W。

@#@ @#@ @#@ @#@ @#@B. @#@V、U、W。

@#@ @#@ @#@ @#@ @#@ @#@C. @#@U、W、V。

@#@ @#@ @#@ @#@ @#@D. @#@W、V、U。

@#@ @#@ @#@@#@二.判断题@#@ @#@ @#@1.纯电阻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压与电流,其瞬间时值遵循欧姆定律。

@#@(√)@#@ @#@ @#@2.线圈右手螺旋定则是:

@#@四指表示电流方向,大拇指表示磁力线方向。

@#@(√)@#@ @#@ @#@3.短路电流大,产生的电动力就大。

@#@(×@#@)@#@ @#@ @#@4.电位高低的含义,是指该点对参考点间的电流(电压)大小。

@#@(×@#@)@#@ @#@ @#@5.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一定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 @#@ @#@6.最大值是正弦交流电在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大瞬时值。

@#@(√)@#@ @#@ @#@7.电动势的实际方向规定为从正极指向负极(负极到正极)。

@#@(×@#@)@#@ @#@ @#@8.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相等的条件是最大值相等。

@#@(×@#@)@#@ @#@ @#@9.在均匀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于它的截面积S的乘积,叫做该截面的磁通密度(√)@#@ @#@ @#@10.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与产生它的电流方向相反。

@#@(×@#@)@#@ @#@ @#@11.一段电路的电压Uab=-10V,该电压实际上是a点电位高于b点电位(Va<@#@Vb)。

@#@(×@#@)@#@ @#@ @#@12.正弦量可以用相量表示,所以正弦量也等于相量。

@#@(×@#@)@#@ @#@ @#@13.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没有电流就没有电压。

@#@(×@#@)@#@ @#@ @#@14.如果把一个24V的电源正极接地,则负极的电位是-24V. @#@(√)@#@ @#@ @#@15.电路中两点的电位分别是V1=10V,V2=-5V,这1点对2点的电压是15V. @#@(√)@#@ @#@ @#@16.将一根条形磁铁截去一段仍为条形磁铁,它仍然具有两个磁极. @#@(√)@#@ @#@ @#@17.磁场可用磁力线来描述,磁铁中的磁力线方向始终是从N极到S极. @#@(×@#@)@#@ @#@ @#@18.在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是同时存在的;@#@没有感应电流,也就没有感应电动势(×@#@)@#@ @#@ @#@19.正弦交流电的周期与角频率的关系是互为倒数. @#@(×@#@)@#@ @#@ @#@20.有两个频率和初相位不同的正弦交流电压u1和u2,,若它们的有效值相同,则最大值也相同. @#@(×@#@)@#@ @#@ @#@21.电阻两端的交流电压与流过电阻的电流相位相同,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 @#@ @#@22.视在功率就是有功功率加上无功功率. @#@(×@#@)@#@ @#@ @#@23.正弦交流电中的角频率就是交流电的频率. @#@(×@#@)@#@ @#@ @#@24.负载电功率为正值表示负载吸收电能,此时电流与电压降的实际方向一致.(√)@#@ @#@ @#@25.人们常用“负载大小”来指负载电功率大小,在电压一定的情况想,负载大小是指通过负载的电流的大小.(√)@#@ @#@ @#@26.通过电阻上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它所消耗的电功率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 @#@×@#@ @#@)@#@ @#@ @#@27.加在电阻上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它所消耗的电功率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 @#@ @#@28.若干电阻串联时,其中阻值越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也越小。

@#@(×@#@)@#@ @#@ @#@29.电阻并联时的等效电阻值比其中最小的电阻值还要小。

@#@(√)@#@ @#@ @#@30.电容C是由电容器的电压大小决定的。

@#@ @#@(×@#@)@#@ @#@ @#@31.对称三相Y接法电路,线电压最大值是相电压有效值的3倍。

@#@(×@#@)@#@ @#@ @#@32.电阻两端的交流电压与流过电阻的电流相位相同,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 @#@ @#@33.视在功率就是有功功率加上无功功率。

@#@ @#@ @#@(×@#@)@#@ @#@ @#@34.相线间的电压就是线电压。

@#@ @#@ @#@(√)@#@ @#@ @#@35.相线与零线间的电压就叫相电压。

@#@@#@ @#@ @#@36.三相负载作星形连接时,线电流等于相电流。

@#@ @#@ @#@(√)@#@ @#@ @#@37.三相负载作三角形连接时,线电压等于相电压。

@#@ @#@ @#@(√)@#@ @#@ @#@38.交流电的超前和滞后,只能对同频率的交流电而言,不用频率的交流电,不能说超前和滞后()@#@ @#@ @#@39.纯电感线圈直流电来说,相当于短路。

@#@ @#@ @#@(√)@#@ @#@ @#@40.三相对称电源接成三相四线制,目的是向负载提供两种电压,在低压配电系统中,标准电压规定线电压为380V,相电压为220V。

@#@ @#@ @#@(√)@#@ @#@ @#@41.在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网中,三相负载越接近对称,其中性线电流就越小。

@#@ @#@ @#@(√)@#@ @#@ @#@42.在负载对称的三相电路中,无论是星形连接,还是三角形连接,当线电压U和线电流I及功率因数已知时,电路的平均功率为P=UIcosφ。

@#@@#@ @#@ @#@43.三相电流不对称时,无法由一相电流推知其他两相电流。

@#@(√)@#@ @#@ @#@44.每相负载的端电压叫负载的相电压。

@#@(√)@#@ @#@ @#@45.电器设备功率大,功率因数当然就大。

@#@(×@#@)@#@ @#@ @#@46.降低功率因数,对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供电质量十分重要。

@#@(×@#@)@#@ @#@ @#@47.三相电动势达到最大值的先后次序叫相序。

@#@(√)@#@ @#@ @#@48.从中性点引出的导线叫中性线,当中性线直接接地时称为零线,又叫地线。

@#@(√)@#@ @#@ @#@49.从各相首端引出的导线叫相线,俗称火线。

@#@(√)@#@ @#@ @#@50.有中性线的三相供电方式叫三相四线制,它常用于低压配电系统。

@#@(√) @#@@#@ @#@ @#@51.不引出中性线的三相供电方式叫三相三线制,一般用于高压输电系统。

@#@(√)@#@ @#@ @#@52.线圈本身的电流变化而在线圈内部产生电磁感应的现象,叫做互感现象。

@#@(×@#@)@#@ @#@ @#@53.一个线圈电流变化而在另一个线圈产生电磁感应的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 @#@ @#@54.铁芯内部环流称为涡流,涡流所消耗的电功率,称为涡流损耗。

@#@(√)@#@12@#@";i:

26;s:

27063: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国家电网公司发布@#@2009年7月6日@#@目录@#@1总则………………………………………………………………………5@#@2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6@#@2.1在电力线路上工作,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6@#@2.2现场勘察制度…………………………………………………………6@#@2.3工作票制度……………………………………………………………6@#@2.4工作许可制度…………………………………………………………10@#@2.5工作监护制度…………………………………………………………11@#@2.6工作间断制度¨@#@…………………………………………………………11@#@2.7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12@#@3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12@#@3.1在电力线路上工作,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12@#@3.2停电……………………………………………………………………12@#@3.3验电………………………………………………………………………13@#@3.4装设接地线………………………………………………………………14@#@3.5使用个人保安线…………………………………………………………15@#@3.6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栏(围栏)…………………………………………15@#@4线路运行和维护¨@#@…………………………………………………………16@#@4.1线路巡视…………………………………………………………………16@#@4.2倒闸操作…………………………………………………………………16@#@4.3测量工作…………………………………………………………………17@#@4.4砍剪树木…………………………………………………………………18@#@5邻近带电导线的工作………………………………………………………18@#@5.1在带电线路杆塔上的工作………………………………………………18@#@5.2邻近或交叉其他电力线路的工作………………………………………19@#@5.3同杆塔架设多回线路中部分线路停电的工作…………………………20@#@5.4邻近高压线路感应电压的防护…………………………………………21@#@6线路施工……………………………………………………………………22@#@6.1坑洞开挖与爆破…………………………………………………………22@#@6.2杆塔上作业………………………………………………………………22@#@6.3杆塔作业…………………………………………………………………23@#@6.4放线、紧线与撤线………………………………………………………24@#@7高处作业……………………………………………………………………26@#@8起重与运输…………………………………………………………………27@#@8.1一般注意事项……………………………………………………………27@#@8.2起重设备一般规定…………………………………………………………28@#@8.3人工搬运……………………………………………………………………28@#@9配电设备上的工作…………………………………………………………29@#@9.1配电设备上工作的一般规定………………………………………………29@#@9.2架空绝缘导线作业…………………………………………………………30@#@9.3装表接电……………………………………………………………………30@#@10带电作业……………………………………………………………………30@#@10.1一般规定……………………………………………………………………30@#@10.2一般安全技术措施…………………………………………………………31@#@10.3等电位作业………………………………………………………………33@#@10.4带电断、接引线…………………………………………………………34@#@10.5带电短接设备………………………………………………………………35@#@10.6带电清扫机械作业…………………………………………………………36@#@10.7高架绝缘斗臂车作业………………………………………………………36@#@10.8保护间隙……………………………………………………………………37@#@10.9带电检测绝缘子……………………………………………………………37@#@10.10配电带电作业………………………………………………………………37@#@10.11低压带电作业………………………………………………………………38@#@10.12带电作业工具的保管、使用和试验………………………………………38@#@11施工机具和安全工器具的使用、保管、检查和试验……………40@#@11.1一般规定……………………………………………………………………40@#@11.2施工机具的使用要求………………………………………………………41@#@11.3施工机具的保管、检查和试验……………………………………………46@#@11.4安全工器具的保管、使用、检查和试验…………………………………46@#@12电力电缆工作……………………………………………………………47@#@12.1电力电缆工作的基本要求…………………………………………………47@#@12.2电力电缆作业时的安全措施………………………………………………48@#@13一般安全措施……………………………………………………50@#@13.1一般注意事项………………………………………………………………50@#@13.2设备的维护………………………………………………………………50@#@13.3一般电气安全注意事项……………………………………………………51@#@13.4工具的使用…………………………………………………………………52@#@13.5焊接、切割…………………………………………………………………53@#@13.6动火工作……………………………………………………………………53@#@附录……………………………………………………………………57@#@附录A现场勘察记录格式………………………………………………………57@#@附录B电力线路第一种工作票格式……………………………………………58@#@附录C电力电缆第一种工作票格式……………………………………………61@#@附录D电力线路第二种工作票格式……………………………………………65@#@附录E电力电缆第二种工作票格式……………………………………………67@#@附录F电力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票格式…………………………………………69@#@附录G电力线路事故应急抢修单格式…………………………………………71@#@附录H电力线路工作任务单格式………………………………………………72@#@附录I电力线路倒闸操作票格式………………………………………………74@#@附录J标示牌式样………………………………………………………………75@#@附录K带电作业高架绝缘斗臂车电气试验标准表……………………………77@#@附录L绝缘安全工器具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79@#@附录M登高工器具试验标准表…………………………………………………83@#@附录N起重机具检查和试验周期、质量参考标准……………………………85@#@附录O线路一级动火工作票格式………………………………………………88@#@附录P线路二级动火工作票格式………………………………………………90@#@附录Q动火管理级别的划定……………………………………………………92@#@附录R紧急救护法………………………………………………………………93@#@1总则@#@1.1为加强电力生产现场管理,规范各类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制定本规程。

@#@@#@1.2作业现场的基本条件。

@#@@#@1.2.1作业现场的生产条件和安全设施等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工作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应合格、齐备。

@#@@#@1.2.2经常有人工作的场所及施工车辆上宜配备急救箱,存放急救用品,并应指定专人经常检查、补充或更换。

@#@@#@1.2.3现场使用的安全工器具应合格并符合有关要求。

@#@@#@1.2.4各类作业人员应被告知其作业现场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紧急处理措施。

@#@@#@1.3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

@#@@#@1.3.1经医师鉴定,无妨碍工作的病症(体格检查每两年至少一次)。

@#@@#@1.3.2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和业务技能,且按工作性质,熟悉本规程的相关部分,并经考试合格。

@#@@#@1.3.3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学会紧急救护法,特别要学会触电急救。

@#@@#@1.4教育和培训。

@#@@#@1.4.1各类作业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上岗。

@#@@#@1.4.2作业人员对本规程应每年考试一次。

@#@因故间断电气工作连续三个月以上者,应重新学习本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恢复工作。

@#@@#@1.4.3新参加电气工作的人员、实习人员和临时参加劳动的人员(管理人员、非全日制用工等),应经过安全知识教育后,方可下现场参加指定的工作,并且不准单独工作。

@#@@#@1.4.4外单位承担或外来人员参与公司系统电气工作的工作人员应熟悉本规程、并经考试合格,经设备运行管理单位认可,方可参加工作。

@#@工作前,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应告知现场电气设备接线情况、危险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1.5任何人发现有违反本规程的情况,应立即制止,经纠正后才能恢复作业。

@#@各类作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紧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并立即报告。

@#@@#@1.6在试验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经本单位分管生产的领导(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1.7电气设备分为高压和低压两种:

@#@@#@高压电气设备:

@#@电压等级在1000V及以上者;@#@@#@低压电气设备:

@#@电压等级在1000V以下者。

@#@@#@1.8本规程适用于运用中的发、输、变(包括特高压、高压直流)、配电和用户电气设备上及相关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基建安装、农电人员),其他单位和相关人员参照执行。

@#@@#@所谓运用中的电气设备,系指全部带有电压、一部分带有电压或一经操作即带有电压的电气设备。

@#@@#@开闭所、高压配电站(所)内工作参照本规程变电部分的有关规定执行。

@#@@#@各单位可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本规程补充条款和实施细则,经本单位分管生产的领导(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2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2.1在电力线路上工作,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

@#@@#@2.1.1现场勘察制度。

@#@@#@2.1.2工作票制度。

@#@@#@2.1.3工作许可制度。

@#@@#@2.1.4工作监护制度。

@#@@#@2.1.5工作间断制度。

@#@@#@2.1.6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

@#@@#@2.2现场勘察制度。

@#@@#@2.2.1进行电力线路施工作业、工作票签发人或工作负责人认为有必要现场勘察的检修作业,施工、检修单位均应根据工作任务组织现场勘察,并填写现场勘察记录(见附录A)。

@#@现场勘察由工作票签发人组织。

@#@@#@2.2.2现场勘察应查看现场施工(检修)作业需要停电的范围、保留的带电部位和作业现场的条件、环境及其他危险点等。

@#@@#@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对危险性、复杂性和困难程度较大的作业项目,应编制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经本单位分管生产领导(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2.3工作票制度。

@#@@#@2.3.1在电力线路上工作,应按下列方式进行:

@#@@#@2.3.1.1填用电力线路第一种工作票(见附录B)。

@#@@#@2.3.1.2填用电力电缆第一种工作票(见附录C)。

@#@@#@2.3.1.3填用电力线路第二种工作票(见附录D)。

@#@@#@2.3.1.4填用电力电缆第二种工作票(见附录E)。

@#@@#@2.3.1.5填用电力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票(见附录F)。

@#@@#@2.3.1.6填用电力线路事故应急抢修单(见附录G)。

@#@@#@2.3.1.7口头或电话命令。

@#@@#@2.3.2填用第一种工作票的工作为:

@#@@#@2.3.2.1在停电的线路或同杆(塔)架设多回线路中的部分停电线路上的工作。

@#@@#@2.3.2.2在全部或部分停电的配电设备上的工作。

@#@@#@所谓全部停电,系指供给该配电设备上的所有电源线路均已全部断开者。

@#@@#@2.3.2.3高压电力电缆需要停电的工作。

@#@@#@2.3.2.4在直流线路停电时的工作。

@#@@#@2.3.2.5在直流接地极线路或接地极上的工作。

@#@@#@2.3.3填用第二种工作票的工作为:

@#@@#@2.3.3.1带电线路杆塔上且与带电导线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表5-1规定的工作。

@#@@#@2.3.3.2在运行中的配电设备上的工作。

@#@@#@2.3.3.3电力电缆不需要停电的工作。

@#@@#@2.3.3.4直流线路上不需要停电的工作。

@#@@#@2.3.3.5直流接地极线路上不需要停电的工作。

@#@@#@2.3.4填用带电作业工作票的工作为:

@#@@#@带电作业或与邻近带电设备距离小于表5-1规定的工作。

@#@@#@2.3.5填用事故应急抢修单的工作为:

@#@@#@事故应急抢修可不用工作票,但应使用事故应急抢修单。

@#@@#@事故应急抢修工作是指电气设备发生故障被迫紧急停止运行,需短时间内恢复的抢修和排除故障的工作。

@#@@#@非连续进行的事故修复工作,应使用工作票。

@#@@#@2.3.6按口头或电话命令执行的工作为:

@#@@#@2.3.6.1测量接地电阻。

@#@@#@2.3.6.2修剪树枝。

@#@@#@2.3.6.3杆塔底部和基础等地面检查、消缺工作。

@#@@#@2.3.6.4涂写杆塔号、安装标志牌等,工作地点在杆塔最下层导线以下,并能够保持表5-2安全距离的工作。

@#@@#@2.3.6.5接户、进户计量装置上的低压带电工作和单一电源低压分支线的停电工作。

@#@@#@2.3.7工作票的填写与签发。

@#@@#@2.3.7.1工作票应用黑色或蓝色的钢(水)笔或圆珠笔填写与签发,一式两份,内容应正确,填写应清楚,不得任意涂改。

@#@如有个别错、漏字需要修改时,应使用规范的符号,字迹应清楚。

@#@@#@2.3.7.2用计算机生成或打印的工作票应使用统一的票面格式。

@#@由工作票签发人审核无误,手工或电子签名后方可执行。

@#@@#@工作票一份交工作负责人,一份留存工作票签发人或工作许可人处。

@#@工作票应提前交给工作负责人。

@#@@#@2.3.7.3一张工作票中,工作票签发人和工作许可人不得兼任工作负责人。

@#@@#@2.3.7.4工作票由工作负责人填写,也可由工作票签发人填写。

@#@@#@2.3.7.5工作票由设备运行管理单位签发,也可由经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审核合格且经批准的修试及基建单位签发。

@#@修试及基建单位的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名单应事先送有关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备案。

@#@@#@2.3.7.6承发包工程中,工作票可实行“双签发”形式。

@#@签发工作票时,双方工作票签发人在工作票上分别签名,各自承担本规程工作票签发人相应的安全责任。

@#@@#@2.3.8工作票的使用。

@#@@#@2.3.8.1第一种工作票,每张只能用于一条线路或同一个电气连接部位的几条供电线路或同(联)杆塔架设且同时停送电的几条线路。

@#@第二种工作票,对同一电压等级、同类型工作,可在数条线路上共用一张工作票。

@#@带电作业工作票,对同一电压等级、同类型、相同安全措施且依次进行的带电作业,可在数条线路上共用一张工作票。

@#@@#@在工作期间,工作票应始终保留在工作负责人手中。

@#@@#@2.3.8.2一个工作负责人不能同时执行多张工作票。

@#@若一张工作票下设多个小组工作,每个小组应指定小组负责人(监护人),并使用工作任务单(见附录H)。

@#@@#@工作任务单一式两份,由工作票签发人或工作负责人签发,一份工作负责人留存,一份交小组负责人执行。

@#@工作任务单由工作负责人许可。

@#@工作结束后,由小组负责人交回工作任务单,向工作负责人办理工作结束手续。

@#@@#@2.3.8.3一回线路检修(施工),其邻近或交叉的其他电力线路需进行配合停电和接地时,应在工作票中列入相应的安全措施。

@#@若配合停电线路属于其他单位,应由检修(施工)单位事先书面申请,经配合线路的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同意并实施停电、接地。

@#@@#@2.3.8.4持线路或电缆工作票进入变电站或发电厂升压站进行架空线路、电缆等工作,应增填工作票份数,由变电站或发电厂工作许可人许可,并留存。

@#@@#@上述单位的工作票签发人和工作负责人名单应事先送有关运行单位备案。

@#@@#@2.3.9工作票的有效期与延期。

@#@@#@2.3.9.1第一、二种工作票和带电作业工作票的有效时间,以批准的检修期为限。

@#@@#@2.3.9.2第一种工作票需办理延期手续,应在有效时间尚未结束以前由工作负责人向工作许可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给予办理。

@#@@#@第二种工作票需办理延期手续,应在有效时间尚未结束以前由工作负责人向工作票签发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给予办理。

@#@第一、二种工作票的延期只能办理一次。

@#@带电作业工作票不准延期。

@#@@#@2.3.10工作票所列人员的基本条件。

@#@@#@2.3.10.1工作票签发人应由熟悉人员技术水平、熟悉设备情况、熟悉本规程,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产领导人、技术人员或经本单位分管生产领导批准的人员担任。

@#@工作票签发人员名单应书面公布。

@#@@#@2.3.10.2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工作许可人应由有一定工作经验、熟悉本规程、熟悉工作范围内的设备情况,并经工区(所、公司)生产领导书面批准的人员担任。

@#@工作负责人还应熟悉工作班成员的工作能力。

@#@@#@用户变、配电站的工作许可人应是持有效证书的高压电气工作人员。

@#@@#@2.3.10.3专责监护人应是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设备情况和本规程的人员。

@#@@#@2.3.11工作票所列人员的安全责任。

@#@@#@2.3.11.1工作票签发人:

@#@@#@1)工作必要性和安全性。

@#@@#@2)工作票上所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

@#@@#@3)所派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人员是否适当和充足。

@#@@#@2.3.11.2工作负责人(监护人):

@#@@#@1)正确安全地组织工作。

@#@@#@2)负责检查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条件,必要时予以补充。

@#@@#@3)工作前对工作班成员进行危险点告知、交待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并确认每一个工作班成员都已知晓。

@#@@#@4)严格执行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

@#@@#@5)督促、监护工作班成员遵守本规程、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执行现场安全措施。

@#@@#@6)工作班成员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变动是否合适。

@#@@#@2.3.11.3工作许可人:

@#@@#@1)审查工作的必要性。

@#@@#@2)线路停、送电和许可工作的命令是否正确。

@#@@#@3)许可的接地等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

@#@@#@2.3.11.4专责监护人:

@#@@#@1)明确被监护人员和监护范围。

@#@@#@2)工作前对被监护人员交待安全措施、告知危险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3)监督被监护人员遵守本规程和现场安全措施,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2.3.11.5工作班成员:

@#@@#@1)熟悉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掌握安全措施,明确工作中的危险点,并履行确认手续。

@#@@#@2)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技术规程和劳动纪律,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负责,互相关心工作安全,并监督本规程的执行和现场安全措施的实施。

@#@@#@3)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

@#@@#@2.4工作许可制度。

@#@@#@2.4.1填用第一种工作票进行工作,工作负责人应在得到全部工作许可人的许可后,方可开始工作。

@#@@#@2.4.2线路停电检修,工作许可人应在线路可能受电的各方面(含变电站、发电厂、环网线路、分支线路、用户线路和配合停电的线路)都拉闸停电,并挂好操作接地线后,方能发出许可工作的命令。

@#@@#@调度值班员或工区值班员在向工作负责人发出许可工作的命令前,应将工作班组名称、数目、工作负责人姓名、工作地点和工作任务记入记录簿内。

@#@@#@2.4.3许可开始工作的命令,应通知工作负责人。

@#@其方法可采用:

@#@@#@2.4.3.1当面通知。

@#@@#@2.4.3.2电话下达。

@#@@#@2.4.3.3派人送达。

@#@@#@电话下达时,工作许可人及工作负责人应记录清楚明确,并复诵核对无误。

@#@对直接在现场许可的停电工作,工作许可人和工作负责人应在工作票上记录许可时间,并签名。

@#@@#@2.4.4若停电线路作业还涉及其他单位配合停电的线路,工作负责人应在得到指定的配合停电设备运行管理单位联系人通知这些线路已停电和接地,并履行工作许可书面手续后,才可开始工作。

@#@@#@2.4.5严禁约时停、送电。

@#@@#@2.4.6填用电力线路第二种工作票时,不需要履行工作许可手续。

@#@@#@2.5工作监护制度。

@#@@#@2.5.1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工作负责人、专责监护人应向工作班成员交待工作内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和现场安全措施、进行危险点告知,并履行确认手续,装完工作接地线后,工作班方可开始工作。

@#@工作负责人、专责监护人应始终在工作现场,对工作班人员的安全进行认真监护,及时纠正不安全的行为。

@#@@#@在线路停电时进行工作,工作负责人在班组成员确无触电等危险的条件下,可以参加工作班工作。

@#@@#@2.5.2工作票签发人或工作负责人对有触电危险、施工复杂容易发生事故的工作,应增设专责监护人和确定被监护的人员。

@#@@#@专责监护人不准兼做其他工作。

@#@专责监护人临时离开时,应通知被监护人员停止工作或离开工作现场,待专责监护人回来后方可恢复工作。

@#@若专责监护人必须长时间离开工作现场时,应由工作负责人变更专责监护人,履行变更手续,并告知全体被监护人员。

@#@@#@2.5.3工作期间,工作负责人若因故暂时离开工作现场时,应指定能胜任的人员临时代替,离开前应将工作现场交待清楚,并告知工作班成员。

@#@原工作负责人返回工作现场时,也应履行同样的交接手续。

@#@@#@若工作负责人必须长时间离开工作现场时,应由原工作票签发人变更工作负责人,履行变更手续,并告知全体工作人员及工作许可人。

@#@原、现工作负责人应做好必要的交接。

@#@@#@2.6工作间断制度。

@#@@#@2.6.1在工作中遇雷、雨、大风或其他任何情况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安全时,工作负责人或专责监护人可根据情况,临时停止工作。

@#@@#@2.6.2白天工作间断时,工作地点的全部接地线仍保留不动。

@#@如果工作班须暂时离开工作地点,则应采取安全措施和派人看守,不让人、畜接近挖好的基坑或未竖立稳固的杆塔以及负载的起重和牵引机械装置等。

@#@恢复工作前,应检查接地线等各项安全措施的完整性。

@#@@#@2.6.3填用数日内工作有效的第一种工作票,每日收工时如果将工作地点所装的接地线拆除,次日恢复工作前应重新验电挂接地线。

@#@@#@如果经调度允许的连续停电、夜间不送电的线路,工作地点的接地线可以不拆除,但次日恢复工作前应派人检查。

@#@@#@2.7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

@#@@#@2.7.1完工后,工作负责人(包括小组负责人)应检查线路检修地段的状况,确认在杆塔上、导线上、绝缘子串上及其他辅助设备上没有遗留的个人保安线、工具、材料等,查明全部工作人员确由杆塔上撤下后,再命令拆除工作地段所挂的接地线。

@#@接地线拆除后,应即认为线路带电,不准任何人再登杆进行工作。

@#@@#@多个小组工作,工作负责人应得到所有小组负责人工作结束的汇报。

@#@@#@2.7.2工作终结后,工作负责人应及时报告工作许可人,报告方法如下:

@#@@#@2.7.2.1当面报告。

@#@@#@2.7.2.2用电话报告并经复诵无误。

@#@@#@若有其他单位配合停电线路,还应及时通知指定的配合停电设备运行管理单位联系人。

@#@@#@2.7.3工作终结的报告应简明扼要,并包括下列内容:

@#@工作负责人姓名,某线路上某处(说明起止杆塔号、分支线名称等)工作已经完工,设备改动情况,工作地点所挂的接地线、个人保安线已全部拆除,线路上已无本班组工作人员和遗留物,可以送电。

@#@@#@2.7.4工作许可人在接到所有工作负责人(包括用户)的完工报告,并确认全部工作已经完毕,所有工作人员已由线路上撤离,接地线已经全部拆除,与记录簿核对无误并做好记录后,方可下令拆除各侧安全措施,向线路恢复送电。

@#@@#@2.7.5已终结的工作票、事故应急抢修单、工作任务单应保存一年。

@#@@#@";i:

27;s:

13131:

"@#@导线粗细,与电流、功率的关系@#@电流与导线横截面积成正比的关系,导线横截面积越大,允许通过的电流越大.同时,和导线电阻率有关,电阻率越大,允许通过的电流越小,即和导体的材质有关.具体能通过多大的电流,一般<@#@<@#@电工手册>@#@>@#@中都可查到.运算的公式是:

@#@允许通过的电流=(电压*导线横截面积)/(导线电阻率*导线的长度) @#@ @#@@#@导线的安全载流量跟它的材质有关,你要知道精确就必须查表。

@#@如果大概的话可以这么估算:

@#@ @#@ @#@@#@铜导线,10平方以下的6-7A/平方。

@#@ @#@ @#@10到20平方 @#@4-5A/平方。

@#@ @#@ @#@20到50平方 @#@3-4A/平方. @#@ @#@50平方到350平方1-2A/平方 @#@@#@如果把各种材料制成长1米、横截面积1平方毫米的导线,在20℃时测量它们的电阻(称为这种材料的电阻率)并进行比较,则银的电阻率最小,其次是按铜、铝、钨、铁、锰铜、镍铬合金的顺序,电阻率依次增大。

@#@ @#@ @#@@#@铝导线的电阻率是铜导线的1.5倍多,它的电阻率p=0.0294Ωmm2/m,铜的电阻率p=0.01851 @#@Ω·@#@mm2/m,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会有一些差异。

@#@@#@导线截面积与电流的关系@#@一般铜线安全计算方法是:

@#@ @#@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28A。

@#@@#@ @#@4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35A @#@。

@#@ @#@@#@ @#@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48A @#@。

@#@ @#@ @#@@#@10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65A。

@#@ @#@@#@ @#@1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91A @#@。

@#@ @#@@#@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120A。

@#@ @#@@#@ @#@ @#@如果是铝线,线径要取铜线的1.5-2倍。

@#@ @#@ @#@@#@ @#@ @#@如果铜线电流小于28A,按每平方毫米10A来取肯定安全。

@#@ @#@ @#@ @#@如果铜线电流大于120A,按每平方毫米5A来取。

@#@ @#@@#@ @#@ @#@导线的截面积所能正常通过的电流可根据其所需要导通的电流总数进行选择,一般可按照如下顺口溜进行确定:

@#@ @#@@#@ @#@ @#@十下五,百上二, @#@二五三五四三界,柒拾玖五两倍半,铜线升级算. @#@@#@ @#@ @#@给你解释一下,就是10平方一下的铝线,平方毫米数乘以5就可以了,要是铜线呢,就升一个档,比如2.5平方的铜线,就按4平方计算.一百以上的都是截面积乘以2, @#@二十五平方以下的乘以4, @#@三十五平方以上的乘以3, @#@柒拾和95平方都乘以2.5,这么几句口诀应该很好记吧, @#@ @#@ @#@说明:

@#@只能作为估算,不是很准确。

@#@ @#@ @#@@#@ @#@ @#@另外如果按室内记住电线6平方毫米以下的铜线,每平方电流不超过10A就是安全的,从这个角度讲,你可以选择1.5平方的铜线或2.5平方的铝线。

@#@@#@10米内,导线电流密度6A/平方毫米比较合适,10-50米,3A/平方毫@#@米,50-200米,2A/平方毫米,500米以上要小于1A/平方毫米。

@#@从这个角度,如果不是很远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择4平方铜线或者6平方铝线。

@#@如果真是距离150米供电(不说是不是高楼),一定采用4平方的铜线。

@#@ @#@@#@ @#@ @#@导线的阻抗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线径成反比。

@#@请在使用电源时,特别注意输入与输出导线的线材与线径问题。

@#@以防止电流过大使导线过热而造成事故。

@#@ @#@ @#@ @#@下面是铜线在不同温度下的线径和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表格。

@#@@#@导线线径一般按如下公式计算:

@#@@#@ @#@铜线:

@#@ @#@S= @#@IL @#@/ @#@54.4*U` @#@ @#@@#@铝线:

@#@ @#@S= @#@IL @#@/ @#@34*U` @#@ @#@@#@式中:

@#@I——导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A) @#@@#@L——导线的长度(M)@#@ @#@U`——充许的电源降(V)@#@ @#@S——导线的截面积(MM2) @#@说明:

@#@ @#@@#@ @#@ @#@1、U`电压降可由整个系统中所用的设备(如探测器)范围分给系统供电用的电源电压额定值综合起来考虑选用。

@#@ @#@ @#@@#@ @#@2、计算出来的截面积往上靠. @#@ @#@@#@ @#@绝缘导线载流量估算 @#@@#@铝芯绝缘导线载流量与截面的倍数关系 @#@@#@估算口诀:

@#@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穿管根数二三四,八七六折满载流。

@#@ @#@ @#@ @#@说明:

@#@ @#@@#@ @#@ @#@ @#@

(1)本节口诀对各种绝缘线(橡皮和塑料绝缘线)的载流量(安全电流)不是直接指出,而是“截面乘上一定的倍数”来表示,通过心算而得。

@#@由上表可以看出:

@#@倍数随截面的增大而减小。

@#@“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说的是2.5mm’及以下的各种截面铝芯绝缘线,其载流量约为截面数的9倍。

@#@如2.5mm’导线,载流量为2.5×@#@9=22.5(A)。

@#@从4mm’及以上导线的载流量和截面数的倍数关系是顺着线号往上排,倍数逐次减l,即4×@#@8、6×@#@7、10×@#@6、16×@#@5、25×@#@4。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说的是35mm”的导线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5倍,即35×@#@3.5=122.5(A)。

@#@从50mm’及以上的导线,其载流量与截面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变为两个两个线号成一组,倍数依次减0.5。

@#@即50、70mm’导线的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倍;@#@95、120mm”导线载流量是其截面积数的2.5倍,依次类推。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 @#@@#@ @#@ @#@上述口诀是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25℃的条件下而定的。

@#@若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长期高于25℃的地区,导线载流量可按上述口诀计算方法算出,然后再打九折即可;@#@当使用的不是铝线而是铜芯绝缘线,它的载流量要比同规格铝线略大一些,可按上述口诀方法算出比铝线加大一个线号的载流量。

@#@如16mm’铜线的载流量,可按25mm2铝线计算。

@#@@#@导线截面积与电流的关系一般铜线安全计算方法 @#@ @#@@#@| @#@ @#@) @#@ @#@@#@导线截面积与电流的关系一般铜线安全计算方法是:

@#@@#@ @#@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28A。

@#@ @#@ @#@@#@4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35A @#@。

@#@ @#@ @#@@#@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48A @#@。

@#@ @#@ @#@@#@10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65A。

@#@ @#@@#@ @#@1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91A @#@。

@#@@#@ @#@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120A。

@#@ @#@@#@如果是铝线,线径要取铜线的1.5-2倍。

@#@ @#@ @#@@#@如果铜线电流小于28A,按每平方毫米10A来取肯定安全。

@#@ @#@ @#@@#@如果铜线电流大于120A,按每平方毫米5A来取。

@#@@#@导线的截面积所能正常通过的电流可根据其所需要导通的电流总数进行选择,@#@一般可按照如下顺口溜进行确定:

@#@ @#@ @#@@#@十下五,百上二, @#@二五三五四三界,柒拾玖五两倍半,铜线升级算. @#@ @#@@#@给你解释一下,就是10平方一下的铝线,平方毫米数乘以5就可以了,要是铜线呢,就升一个档,比如2.5平方的铜线,就按4平方计算.一百以上的都是截面积乘以2, @#@二十五平方以下的乘以4, @#@三十五平方以上的乘以3, @#@柒拾和95平方都乘以2.5,这么几句口诀应该很好记吧, @#@ @#@说明:

@#@只能作为估算,不是很准确。

@#@ @#@ @#@@#@另外如果按室内记住电线6平方毫米以下的铜线,每平方电流不超过10A就是安全的,从这个角度讲,你可以选择1.5平方的铜线或2.5平方的铝线。

@#@ @#@ @#@@#@10米内,导线电流密度6A/平方毫米比较合适,10-50米,3A/平方毫米,50-200米,2A/平方毫米,500米以上要小于1A/平方毫米。

@#@从这个角度,如果不是很远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择4平方铜线或者6平方铝线。

@#@ @#@ @#@@#@如果真是距离150米供电(不说是不是高楼),一定采用4平方的铜线。

@#@ @#@@#@导线的阻抗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线径成反比。

@#@请在使用电源时,特别注意输入与输出导线的线材与线径问题。

@#@以防止电流过大使导线过热而造成事故。

@#@ @#@ @#@@#@导线线径一般按如下公式计算:

@#@ @#@ @#@@#@铜线:

@#@ @#@S= @#@IL @#@/ @#@54.4*U` @#@ @#@@#@铝线:

@#@ @#@S= @#@IL @#@/ @#@34*U` @#@ @#@@#@式中:

@#@I——导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A)@#@ @#@ @#@L——导线的长度(M) @#@ @#@@#@U`——充许的电源降(V)@#@ @#@ @#@S——导线的截面积(MM2)@#@说明:

@#@ @#@ @#@@#@1、U`电压降可由整个系统中所用的设备(如探测器)范围分给系统供电用的电源电压额定值综合起来考虑选用。

@#@ @#@ @#@2、计算出来的截面积往上靠. @#@绝缘导线载流量估算 @#@ @#@@#@铝芯绝缘导线载流量与截面的倍数关系 @#@ @#@@#@导线截面(mm @#@2 @#@) @#@ @#@1 @#@ @#@ @#@1.5 @#@ @#@ @#@2.5 @#@ @#@ @#@4 @#@ @#@ @#@6 @#@ @#@ @#@10 @#@ @#@ @#@16 @#@ @#@ @#@25 @#@ @#@ @#@35 @#@ @#@50 @#@ @#@ @#@70 @#@ @#@95 @#@ @#@120 @#@ @#@@#@载流是截面倍数 @#@9 @#@8 @#@7 @#@6 @#@5 @#@4 @#@3.5 @#@3 @#@2.5 @#@ @#@@#@载流量(A) @#@9 @#@14 @#@23 @#@32 @#@48 @#@60 @#@90 @#@100 @#@123 @#@150 @#@210 @#@238 @#@300 @#@ @#@@#@估算口诀:

@#@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穿管根数二三四,八七六折满载流。

@#@ @#@说明:

@#@

(1)本节口诀对各种绝缘线(橡皮和塑料绝缘线)的载流量(安全电流)不是直接指出,而是“截面乘上一定的倍数”来表示,通过心算而得。

@#@由表5 @#@3可以看出:

@#@倍数随截面的增大而减小。

@#@“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说的是2.5mm’及以下的各种截面铝芯绝缘线,其载流量约为截面数的9倍。

@#@如2.5mm’导线,载流量为2.5×@#@9=22.5(A)。

@#@从4mm’及以上导线的载流量和截面数的倍数关系是顺着线号往上排,倍数逐次减l,即4×@#@8、6×@#@7、10×@#@6、16×@#@5、25×@#@4。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说的是35mm”的导线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5倍,即35×@#@3.5=122.5(A)。

@#@从50mm’及以上的导线,其载流量与截面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变为两个两个线号成一组,倍数依次减0.5。

@#@即50、70mm’导线的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倍;@#@95、120mm”导线载流量是其截面积数的2.5倍,依次类推。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上述口诀是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25℃的条件下而定的。

@#@若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长期高于25℃的地区,导线载流量可按上述口诀计算方法算出,然后再打九折即可;@#@当使用的不是铝线而是铜芯绝缘线,它的载流量要比同规格铝线略大一些,可按上述口诀方法算出比铝线加大一个线号的载流量。

@#@如16mm’铜线的载流量,可按25mm2铝线计算。

@#@ @#@ @#@铜线每平方毫米6安培。

@#@铝线是每平方毫米5安培(仅供快速估算) @#@@#@ @#@4平方的铜线:

@#@4*6=24A @#@ @#@@#@6平方的铜线:

@#@6*6=36A @#@ @#@@#@10平方的铜线:

@#@10*6=60A @#@@#@ @#@16平方的铜线:

@#@16*6=96A @#@@#@4平方的铝线:

@#@4*5=20A @#@ @#@@#@6平方的铝线:

@#@6*5=30A @#@@#@ @#@10平方的铝线:

@#@10*5=00A @#@@#@ @#@16平方的铝线:

@#@16*5=90A@#@4@#@";i:

28;s:

22860:

"@#@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单相电能表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院系名称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5年月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绪论 3@#@1.1课题背景和意义 3@#@1.2电能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3@#@1.2.1电能表的发展历史 3@#@1.2.2电能表的研究现状 3@#@1.3本文研究内容 4@#@2电能表工作原理及ADE7755介绍 6@#@2.1电能表工作原理 6@#@2.2ADE7755介绍 7@#@2.2.1外部引脚及功能说明 7@#@2.2.2功能简介及功能框图 9@#@2.2.3ADE7755工作原理 11@#@3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12@#@3.1控制系统设计 12@#@3.1.1单片机AT89C51简介 12@#@3.1.2最小单片机系统设计 13@#@3.2电能计量模块设计 14@#@3.3LCD1602显示模块设计 15@#@3.3.1LCD1602工作原理 15@#@3.3.2LCD1602电路设计 15@#@3.4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16@#@3.4.124C02简介 16@#@3.4.2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17@#@3.5电源模块设计 18@#@3.6PCB图 19@#@4电能表的软件设计 20@#@4.1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20@#@4.2主程序模块 21@#@4.3按键扫描中断子程序 22@#@4.4LCD1602显示程序 23@#@5设计结果及分析 25@#@结论 26@#@致谢 27@#@参考文献 28@#@单相电能表的设计与实现@#@摘要: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和居民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 大。

@#@但是传统的机械式电表计费单一、计量误差较大、寿命较短,已经不 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开发一款寿命长、计量精准的多功能电子式电 能表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主要是基于芯片ADE7755设计的一种针对于普通家庭用户使用的电 子式单相电能表。

@#@该设计采用高精度电能计量芯片ADE7755来计量用电 量,并使用51单片机来控制整个电路。

@#@通过电流、电压的信号采集,数 模转换,功率计算,带掉电存储和显示等硬件设计,并结合软件编程实现 了电能表的正常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能表的工作原理,电能计量模块, 显示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以及软件设计模块。

@#@所设计的数字化单相电能 表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计量精准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 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ADE7755;@#@电能表;@#@单片机@#@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single-phaseenergymeter@#@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inrecentyears,technology,businessandhouseholddemandforelectricityisgrowing.Butthetraditionalmechanicalmetersinglebilling,measurementerrorislarge,short-lived,ithasbeeninsufficienttomeetpeople'@#@sneeds,sothedevelopmentofalong-life,multi-functionelectronicmeteringpreciseelectricalenergymeterhasbecomeaninevitabletrend.@#@ @#@ @#@ThisarticleisbasedonachipdesignedforelectronicADE7755single-phaseenergymeterforordinaryhomeusers.Thedesignusesahigh-precisionchipADE7755energymeteringtomeasureelectricityconsumptionanduse51microcontrollertocontroltheentirecircuit.Bysignalacquisitioncurrent,voltage,digitaltoanalogconversion,powercalculation,withpowerstorageanddisplayhardwaredesign,combinedwithsoftwareprogrammingworktoachieveanormalmeter.Thispaperdescribestheworkingprincipleofelectricenergymeter,energymeteringmodule,displaymodule,datastoragemodule,andsoftwaredesignmodule.Designedforsingle-phasedigitalpowermeterhasalowcost,simplestructure,reliableperformance,accuratemeasurement,etc.,withsomepracticalvalueandpromotionalvalue.@#@Keywords:

@#@ADE7755;@#@Meter;@#@SCM@#@1绪论@#@1.1课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健康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日趋凸显,特别是用户对用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电能表的性能需求也越来越高。

@#@虽然数字化智能电表已经覆盖中国各大城市,但仍有些乡镇、山区及农村地区在使用非智能化电表或机械式电表。

@#@这些电表存在寿命短、计量误差大等诸多问题,也会造成电能的浪费,因此普及数字化智能电表势在必行。

@#@@#@本课题采用ADE7755电能计量芯片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数字化单相电能表。

@#@ADE7755内部集成了电能采集和计量单元,而且外部的功能模块非常丰富,在电路设计中只需要少量的元器件就能完成电能表的设计。

@#@该芯片具有性能稳定,精度高等特点,极大简化了设计难度,降低了设计成本,能够满足家庭用户的需求,是一款具有相对实用价值的数字化电能表。

@#@@#@1.2电能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1.2.1电能表的发展历史@#@从十九世纪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开始,电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生活、工作、娱乐、学习都离不开电能,其已变成当今社会的通用能源。

@#@@#@随着电能的普遍使用,如何度量电能也变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电能表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是1880年爱迪生利用电解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直流电能表。

@#@而后,1889年,匈牙利岗兹公司一位德国人布勒泰成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块总重量为36.5kg的感应式电能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电子式电能表被发明了出来,受到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机电一体式电表。

@#@现今,由于用电需求越来越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能表正在向着智能化发展。

@#@@#@1.2.2电能表的研究现状@#@初期的感应式电表和机电式电表大多操作安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维修方便等,但是适用频率窄、准确度低、功能扩展困难、功能单一、且对冲击负荷、非线性负荷的计量误差较大。

@#@而电子式电能表则准确度高,且功能强大,误差曲线平直且稳定,频率响应范围宽、启动电流小、便于安装使用、功耗小、防窃电能力强、过载能力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日臻完善,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研制数字电能表成为可能,并且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随着通讯、信息、电子、软件、机电控制等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子式电能表的产量已占绝对优势,正逐渐取代原有的感应式电能表,并逐步向智能化迈进。

@#@智能电表作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智能用电的基础条件。

@#@而数字化智能电表正在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

@#@其控制核心为51单片机,再加上相应的检测电路、数模转换电路、存储电路、显示电路、通讯接口和相应的监控软件,通过总线把多个智能化功能单元连成局域网,再由上位机测控软件实现。

@#@集信息、自动化、计算、管理为一体的电能计量装置是发展的方向之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在2014年底将达到100%的覆盖率,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对直供直管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

@#@电能表实现智能化,可以进一步适应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满足运营管理的需要,解决特殊负载用户的计量问题。

@#@@#@1.3本文研究内容@#@@#@现如今,部分数字化智能电表采用互感原理进行对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的采集。

@#@由于互感器无法工作在理想状态,与理论情况相比存在较大误差,这就需要使用硬件或者软件的方法来进行补偿,从而导致了整个电路系统的复杂程度加剧。

@#@而本文的设计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本文采用电能计量芯片ADE7755设计了一款数字化智能电表,该电能表由51单片机进行控制。

@#@通过电流、电压的信号采集,数模转换,功率、电能计算,带掉电存储和显示等硬件设计,并结合软件编程实现了电能表的正常工作。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一、介绍了在基于电能计量芯片ADE7755采集电能情况下的电能表的工作原理。

@#@该芯片内部存在两个通道,分别进行对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的采集、模数转换、功率计算等工作,然后将数据传输到单片机进行处理,并通过一些外围电路显示出用电量。

@#@通过这些模块的连接,基本上就构成了一个本文介绍的数字化电能表。

@#@@#@二、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外围电路。

@#@其中包括了晶体震荡电路,复位电路,电能计量电路,LCD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等。

@#@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电能计量模块,该模块是整个电能表的核心部分,决定了电能表能否正常工作。

@#@@#@三、电能表的软件设计。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软件开发环境和各程序模块。

@#@包括电能计量程序,数据存储程序,单价设置程序,按键扫描中断程序,LCD显示程序等。

@#@@#@@#@2电能表工作原理及ADE7755介绍@#@2.1电能表工作原理@#@本文所设计的电能表主要由电能计量电路,控制电路,存储电路,显示电路,电源电路,控制按键等部分构成。

@#@以STC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的一种单相数字化智能电表。

@#@其硬件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

@#@@#@图2.1电能表硬件系统原理框图@#@电能计量电路主要负责电流电压的采样,功率计算,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以脉冲形式发送到单片机进行处理。

@#@存储电路采用一片E²@#@PROM存储器AT24C02对数据进行带掉电存储。

@#@显示电路使用的是LCD1602液晶显示器,由单片机内部自带的LCD驱动电路直接驱动。

@#@电源电路负责给单片机系统及其外围电路供电,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大多数的电子式电能表而言,其电能计量原理基本相同,基本表达式都类似如下:

@#@@#@其中:

@#@W(t)为电能累计消耗值;@#@@#@P(t)为瞬时功率;@#@@#@u(t)为瞬时电压;@#@@#@i(t)为瞬时电流;@#@@#@因此,电能表计量电能的基本方法就是将电流、电压相乘,然后将所有时刻的功率累加起来就是所测量的电能。

@#@@#@2.2ADE7755介绍@#@ADE7755是一种适用于单相配电系统的高精度电能计量芯片。

@#@它可以提供基于输电线电压和电流计算的瞬时有功功率和平均有功功率。

@#@该器件是一种高准确度电能测量集成电路,其技术指标超过IEC1036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ADE7755只有在ADC和基准源中使用模拟电路,除此之外所有其它信号处(如相乘和滤波)都使用数字电路,这就使得ADE7755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仍保持极高的准确度和长期稳定性。

@#@另外,ADE7755的引脚F1和F2以较低频率形式输出有功功率平均值,能够直接驱动机电式计度器或与微控制器(MCU)接口;@#@引脚CF以较高频率形式输出瞬时有功功率,用于仪表校验或与微控制器(MCU)接口。

@#@并且,ADE7755内部含有一个对AVDD电源引脚的监控电路,在AVDD上升到4V之前,ADE7755一直保持在复位状态,当AVDD降到4V以下,ADE7755也被复位,此时F1、F2和CF都没有输出。

@#@内部相位匹配电路使电流通道和电压通道的相位始终是匹配的,无论通道1内的高通滤波器(HPL)是断开的还是接通的,内部的空载阈值特性都能保证ADE7755在空载时没有潜动。

@#@@#@电流通道提供高增益模式,可直接连接低阻值分流电阻器而不损失动态范围。

@#@两通道之间的增益校准在器件外部进行调整。

@#@ADE7755采用SSOP封装,在各种负载条件下提供低频(F1/F2)和高频(CF)同步输出。

@#@@#@2.2.1外部引脚及功能说明@#@ADE7755引脚排列图如图2.2所示:

@#@@#@图2.2ADE7755引脚排列图@#@uDVDD,数字电源引脚。

@#@该引脚提供数字电路的电源,正常工作电源电压应保持在5V±@#@5%,该引脚应使用10µ@#@F陶瓷电容进行去耦@#@uAC/DC,高通滤波器HPF选择引脚。

@#@当该引脚输入高电平时,通道1(电流通道)内的HPF被选通,该滤波器所涉及的相位响应在45Hz至1kHz范围内在片内已得到补偿。

@#@在电能计量的应用中,应使HPF选通。

@#@@#@uAVDD,模拟电源引脚。

@#@该引脚提供模拟电路的电源,正常工作电源电压应保持在5V±@#@5%,当使电源的纹波和噪声减小到最低程度,该引脚应使用10µ@#@F电容并联100nF陶瓷电容进行去耦。

@#@@#@uNC(6号引脚),与6脚短接@#@uV1P,V1N,通道1(电流通道)的正、负模拟输入引脚。

@#@完全差动输入方式,正常工作最大信号电平为±@#@470mV。

@#@通道1有一个PGA。

@#@这两个引脚相对于AGND的最大信号电平为±@#@1V。

@#@两个引脚内部都有ESD保护电路,这两个引脚能承受±@#@6V的过电压,而不造成永久性损坏。

@#@@#@uRESET,复位引脚。

@#@当为低电平时,ADC和数字电路保护复位状态,在RESET的下降沿,清除内部寄存器。

@#@@#@uREFIN/OUT,基准电压的输入、输出引脚。

@#@片内基准电压的正常值为2.5V±@#@8%,典型温度系数为30ppm/℃。

@#@外部基准源可以直接连接到该引脚上。

@#@无论用内部还是外部基准源,该引脚都应使用10µ@#@F钽电容和100nF陶瓷电容对AGND进行去耦。

@#@@#@uAGND,这是模拟电路(即ADC和基准源)的接地参考点,该引脚应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模拟接地面。

@#@模拟接地面是所有模拟电路的接地参考点,如抗混叠滤波器、电流和电压传感器等。

@#@为了有效地抑制噪声,模拟接地面与数字接地面只应有一点连接。

@#@星形接地方法有助于使数字电流噪声远离模拟电路。

@#@@#@uSCF,校验频率选择。

@#@该引脚的逻辑输入电平确定CF引脚的输出频率。

@#@@#@uS0,S1,这两个引脚的逻辑输入用来选择数字/频率转换系数,这为电度表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灵活性。

@#@@#@uG0,G1,这两个引脚的逻辑输入用来选择通道1的增益,可用来选择增益是1,2,8,和16。

@#@@#@uCLKIN,外部时钟可从该引脚接入,也可把一个石英晶体接在CLKIN和CLKOUT之间,提供时钟源,规定时钟频率为3.579545MHz。

@#@作为石英晶体负载的33pF陶瓷电容应和振荡器门电路连接。

@#@@#@uCLKOUT,如上所述,可把一个石英晶体接在CLKIN和CLKOUT之间,提供一个时钟源。

@#@当CLKIN上接有外时钟时CLKOUT引脚能驱动一个CMOS负载。

@#@@#@uNC,悬空。

@#@@#@uREVP,当检测到负功率时,即电压和电流信号的相位差大于90°@#@时,该引脚输出逻辑高电平。

@#@该输出没有被锁存,当再次检测到正功率时,该引脚的输出复位。

@#@该输出的逻辑状态随CF输出脉冲同时变化。

@#@@#@uDGND,这是数字电路(即乘法器、滤波器和数字频率转换器)的接地参考点。

@#@该引脚应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数字接地面,数字接地面是所有数字电路(如机械或数字计数器、微控制器和LED显示器的接地参考点。

@#@为了有效地抑制噪声,模拟接地面与数字接地面只应有一点连接,如星形接地。

@#@@#@uCF,频率较验输出引脚。

@#@其输出频率反映瞬时有功功率的大小,常用于仪表校验。

@#@@#@uF1,F2,低频逻辑输出引脚,其输出频率反映平均有功功率的大小。

@#@这两个逻辑输出可以直接驱动机电式计数器或两相步进电机。

@#@@#@2.2.2功能简介及功能框图@#@ADE7755是一种高精确度的电能计量集成电路,主要应用于单相电能表系统,其技术指标超过了IEC1036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该芯片内部存在两个通道,分别是电流通道和电压通道,对电流和电压采集后进行处理。

@#@并且该芯片只在ADC和基准电路中使用了模拟电路,其他的信号处理都由数字电路完成,这就使得ADE7755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可以保持极高的精确度和长时间的稳定性。

@#@其中芯片的V1P和V1N为电流通道引脚,V2P和V2N为电压通道引脚。

@#@其中电流通道含有一个程控放大器和一个高通滤波器,程控放大器进一步简化了传感器接口,高通滤波器则将电流信号中的直流分量滤掉,从而消除电流或电压失调所造成的误差。

@#@ADE7755引脚F1和F2以较低频率形式输出有功功率平均值,能直接驱动机电式计度器或者两相步进电机,从引脚CF以较高频率形式输出有功功率瞬时值,常用于仪表校验。

@#@其功能框图如图2.3所示。

@#@@#@@#@图2.3ADE7755功能框图@#@ADE7755的功能特点如下:

@#@@#@u在1000:

@#@1的输入动态范围内,测试误差小于0.1%;@#@@#@uF1、F2输出频率表示平均有功功率;@#@@#@u高频输出CF用于校准,并提供即时有功功率;@#@@#@u逻辑输出引脚REVP能只是负功率或错误链接;@#@@#@u具有负功率或错线指示功能;@#@@#@u片内带有抗混叠滤波器;@#@@#@u5V单电源工作,正常工作时芯片功耗30mW;@#@@#@u工作温度范围-40℃-85℃;@#@@#@u采用SSOP24封装。

@#@@#@@#@2.2.3ADE7755工作原理@#@电能计量芯片作为电能表的计量核心部件,将会直接决定电能表的工作性能。

@#@本文设计的电能表使用的电能计量芯片是ADE7755,其内部集成了模数转换模块、数字处理模块和储存寄存器等,可以通过通信接口实现与微处理器的信息交流,具有数据计算、通信传输和电能脉冲输出等功能。

@#@其工作原理如图2.4所示。

@#@@#@图2.4ADE7755工作原理图@#@由上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ADE7755内部包含两个通道,电流通道和电压通道。

@#@电流通道采集负载电流,电压通道采集220V电压。

@#@其中,电流通道中有一个程控放大器(PGA),其采样出来的信号通过引脚V1P和V1N送入PGA单元;@#@然后,经过模数转换器(ADC)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高通滤波器则将电流信号中的直流分量滤掉,从而消除电流或电压失调所造成的有功功率计算上的误差;@#@最后,将处理后的信号送入乘法器中。

@#@而电压通道中,将220V电压经过降压处理后,通过引脚V2P和V2N送入电能计量芯片ADE7755中,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送入乘法器中,与来自电流通道中的数字信号相乘,产生瞬时功率信号。

@#@让通过的瞬时功率信号通过数字低通滤波器(LPF),滤掉其中的交流分量,则剩下的直流分量就是负载所消耗的瞬时有功功率。

@#@@#@ADE7755的低频逻辑输出端(F1和F2)是通过对上述有功功率进行累加,然后计算平均值,从而得到平均有功功率。

@#@因此,F1和F2端输出的低频脉冲信号频率正比于平均有功功率。

@#@将芯片外接一个计数器再次累加计数,就能完成对电能的计量。

@#@另外,对于高频输出端,将得到的瞬时有功功率以高频脉冲的形式输出到单片机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到LCD上显示。

@#@@#@3电能表的硬件设计@#@3.1控制系统设计@#@3.1.1单片机AT89C51简介@#@AT89C51是一种带4K字节FLASH存储器(FPEROM—FlashProgrammableandErasableReadOnlyMemory)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微处理器,俗称单片机。

@#@AT89C2051是一种带2K字节闪存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单片机。

@#@单片机的可擦除只读存储器可以反复擦除1000次。

@#@该器件采用ATMEL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术制造,与工业标准的MCS-51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

@#@由于将多功能8位CPU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ATMEL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AT89C2051是它的一种精简版本。

@#@AT89C51单片机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

@#@外形及引脚排列如图3.1所示。

@#@@#@图3.1AT89C51引脚图@#@主要特性:

@#@@#@u与MCS-51兼容@#@u4K字节可编程FLASH存储器@#@u寿命:

@#@1000写/擦循环@#@u数据保留时间:

@#@10年@#@u全静态工作:

@#@0Hz-24MHz@#@u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u128×@#@8位内部RAM@#@u32可编程I/O线@#@u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u5个中断源@#@u可编程串行通道@#@u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u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3.1.2最小单片机系统设计@#@AT89C51最小单片机系统如图3.2所示。

@#@@#@@#@图3.2最小单片机系统图@#@该单片机最小系统包含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

@#@其中,单片机的复位操作有两种方式:

@#@上电复位和上电按钮复位。

@#@因为系统运行等的需要,常常需要人工按钮复位,因此本次设计中采用如图所示的上电按钮复位。

@#@AT89C51单片机有一个用于构成内部振荡器的反相放大器,XTAL1和XTAL2分别是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端。

@#@石英晶体和陶瓷谐振器都可以用来一起构成自激振荡器。

@#@设计电路中采用内部时钟接法,如上图所示。

@#@@#@3.2电能计量模块设计@#@图3.3所示为ADE7755设计的电度表电能计量部分的工作原理图,主要是由电压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和电能计量芯片ADE7755及其外围电路组成。

@#@首先,负载电流经过采样再通过滤波电路后转换成合适的电压信号送入到电能计量芯片ADE7755的电流通道,即V1P和V1N端;@#@而220V相电压经降压后,再通过滤波电路送入电能计量芯片ADE7755的电压通道,即V2P和V2N端。

@#@二者经过ADE7755转换成有功功率以高频脉冲形式从CF端输出然后接入到单片机AT89C51的外部中断信号输入端,即单片机控制电路从ADE7755的CF端采集脉冲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送到";i:

29;s:

7656:

"@#@电力安全生产论文应急管理论文:

@#@电力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思考@#@【摘要】本文针对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灾难与事故,从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系、加强预案编制、增强应急管理以及应急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优势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电力;@#@安全;@#@应急管理@#@theelectricpowersafetyproducewithmeetanemergencymanagementofthinking@#@zhang-jianjiayi-bao@#@【abstract】thistextaimatthedisasterandthetroubleintheproductionlineoftheelectricpowerbusinessenterprise,theadvantagethatisfromtheelectricpowersafetywithmeetanemergencymanagementoftherelation,strengthentoprepareacasetodrawup,thetobuildupmeetanemergencymanagementandmeetanemergencymanagementattheelectricpowerthesafetytheproductionetc.4launchdiscussandputforwardmeetinganemergencymanagementworktoopenanexhibitionofgreatsignificance.@#@【keywords】electricpower;@#@safety;@#@meetanemergencyamanagement@#@引言@#@2010年3月初,新疆伊犁地区220kv皇林ⅰ、ⅱ线由于发生雪崩灾害,造成5基铁塔损坏严重,造成伊犁电网与新疆主电网分网运行达两个多月。

@#@面对受灾范围广、程度深,损失大的严峻形势,新疆有关电力企业坚决贯彻新疆电力公司的应急部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计划提前完成了恢复重建任务,保障了电网的正常运行,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今天,当我们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在宝贵的生命与社会责任面前,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1.电力安全与应急处理的关系@#@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可靠供电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向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

@#@@#@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在不可预见的灾难和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我们往往显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保证电力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尽全力做好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

@#@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就是企业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

@#@@#@2.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

@#@@#@电力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公司到班组、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

@#@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要将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电力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平台、监测预警、预案体系、培训演练、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建设,提升电力企业综合应急能力。

@#@@#@2.1必须编制应急预案。

@#@制订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规范电力生产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2.2编制多少应急预案才能符合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电力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数量应当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各种事故、灾难的发生和发展;@#@与此同时,又要与自身的应急能力相适应,这就要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编制的数量。

@#@@#@2.3电力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3.加强预案编制,增强应急管理@#@对于任何生产工作,常规工作靠规范,突发性事件靠预案—应急机制。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一、预案编制要常规化、系统性,并要及时更新;@#@二、要把预案编制列入工作质量考核范围;@#@三、要经常组织演练,在演练中再发现问题。

@#@@#@在预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成立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要结合本单位的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进行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使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同时还要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这是我们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

@#@最后要进行危险源及风险分析,在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指出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经过以上程序后,确定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难,并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应急预案。

@#@@#@4.应急管理的推行@#@在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要建立三个保障体系,即组织体系、目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

@#@组织体系就是要确立各层面的负责人,能担当起自主管理领导岗位,在工作中要提高管理意识,注重工作成效;@#@同时要推进各项工作管理标准化。

@#@目标体系就是指在整个应急管理中、工作的推进中将要实现或达到的目标。

@#@考评体系就是要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考评方法、考评内容,注意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推行应急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这样的风险管理应该是集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公关四位一体的体系。

@#@在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中,人员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人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才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潜能,努力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和安全工作水平,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应急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优势@#@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是减少事故频发、提高安全管控水平的有效举措。

@#@推行应急管理的优势在于:

@#@一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体现全员管安全、全员保安全的人本思想,形成企业安全、人人有责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基础创建;@#@二是在紧急时刻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缩短管理半径,避免逐级报送、反馈的繁琐环节,利于安全管控;@#@三是改变平时的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垂直管理模式,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渠道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i:

30;s:

23105:

"Q/CDT@#@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企业标准@#@Q/CDT106 0001—2007@#@炉外汽水管道检修作业指导书@#@作业项目:

@#@#2炉炉外管道检修@#@作业日期:

@#@@#@批准:

@#@@#@审定:

@#@@#@监理:

@#@@#@会签审核:

@#@@#@编写:

@#@@#@2015-08实施@#@2015-07修订@#@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目次@#@1范围 3@#@2本指导书涉及的资料和图纸 3@#@3安全措施 3@#@4炉外管规格材质及备件清单 4@#@5现场准备及工具 5@#@5.1现场准备 5@#@5.2工作准备 6@#@5.3办理相关工作票 6@#@6检修工序及质量标准 7@#@6.1测量数据注意事项 7@#@6.2四大管道 7@#@6.2.1给水管道 7@#@6.2.2过热蒸汽管道 7@#@6.2.3再热器出口管道 8@#@6.2.4再热器进口管道 9@#@6.2.5四大管道的检查 10@#@6.3四大管道的检修 10@#@6.3.1加工及对口 10@#@6.3.2焊接 10@#@6.4蠕胀测点的制作、安装、调整和监察段的位置 10@#@6.5炉外小管检修 11@#@6.5.1炉外管道检查 11@#@6.5.2炉外管道更换 11@#@6.6支吊架检修 12@#@6.6.1支吊架检查 12@#@6.6.2支吊架的安装、调整 13@#@6.7水压试验 14@#@6.8管道保温 15@#@6.9现场清理 15@#@6.10工作票终结 15@#@7检修记录 15@#@7.1炉外管道测厚记录表 15@#@7.2支吊架检查记录表 18@#@8不符合项目处理单 23@#@9完工报告单 24@#@10质量签证单 25@#@锅炉炉外管道检修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DG1025/18.2-II6型锅炉炉外汽水管道及支吊架检修工作。

@#@@#@2 本指导书涉及的资料和图纸@#@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DG1025/18.2-II6型锅炉承压部件设备技术标准@#@DL/T616-2006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Q/CDT-HYJZSTP-106.01-2007锅炉设备检修技术标准@#@3 安全措施@#@□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热工相关测点已拆除。

@#@@#@□锅炉停运,降压为零,管道内确无余水剩汽,。

@#@@#@□清点所有专用工具齐全,检查合适,试验可靠。

@#@@#@□炉外管道检修时严禁损伤其它设备及其部件。

@#@@#@□现场和工具柜工具、零部件放置有序。

@#@@#@□所带的常用工具、量具应认真清点,绝不许遗落在管道内。

@#@@#@□起吊重物前检查起重工具是否符合载荷要求。

@#@@#@□当天检修任务结束后一定要将检修所用照明电源断掉。

@#@@#@□参加检修的人员必须熟悉本作业指导书,并能熟记熟背本书的检修项目,工艺质量标准等。

@#@@#@□参加本检修项目的人员必需安全持证上岗,并熟记本作业指导书的安全技术措施。

@#@@#@□开工前召开专题会,对各检修参加人员进行组内分工,并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 炉外管规格材质及备件清单@#@序号@#@名称@#@型号规格(图号)@#@材质@#@单位@#@数量@#@备注@#@1.@#@主给水放水管@#@φ60×@#@9@#@20G@#@Kg@#@2.@#@主给水取样管@#@φ16×@#@3@#@20G@#@Kg@#@3.@#@事故放水管@#@φ76×@#@10@#@20G@#@Kg@#@4.@#@省煤器再循环管@#@φ108×@#@14@#@20G@#@Kg@#@5.@#@水位计取样管@#@φ76×@#@10@#@20G@#@Kg@#@6.@#@水位计放水管@#@φ28×@#@4@#@20G@#@Kg@#@7.@#@平衡容器取样管@#@φ76×@#@10@#@20G@#@Kg@#@8.@#@汽包加药管@#@φ42×@#@6@#@20G@#@Kg@#@9.@#@汽包充氮管@#@φ28×@#@4@#@20G@#@Kg@#@10.@#@汽包就地压力表管(2根)@#@φ16×@#@3@#@20G@#@Kg@#@11.@#@汽包压力信号管(3根)@#@φ16×@#@3@#@20G@#@Kg@#@12.@#@炉水取样管@#@φ16×@#@3@#@1Cr18Ni9Ti@#@Kg@#@13.@#@锅炉快冷装置管@#@φ16×@#@3@#@1Cr18Ni9Ti@#@Kg@#@14.@#@连排管@#@φ60×@#@9@#@20G@#@Kg@#@15.@#@定排母管@#@φ108×@#@14@#@20G@#@Kg@#@16.@#@定排分管@#@φ28×@#@4@#@20G@#@Kg@#@17.@#@定排分总管@#@φ42×@#@6@#@20G@#@Kg@#@18.@#@邻炉加热蒸汽联箱疏水管@#@φ28×@#@4@#@20G@#@Kg@#@19.@#@邻炉加热蒸汽联箱至集降管连通管@#@φ60×@#@9@#@20G@#@米@#@20.@#@过热汽点火排汽管@#@φ108×@#@16@#@12Cr1MoVG@#@21.@#@电磁释放阀(ERV)排汽管@#@φ377×@#@8@#@12Cr1MoVG@#@22.@#@过热汽安全门排汽管@#@φ426×@#@8@#@12Cr1MoVG@#@23.@#@汽包安全门排汽管@#@φ426×@#@8@#@12Cr1MoVG@#@24.@#@过热器反冲洗管

(2)@#@φ60×@#@9@#@12Cr1MoVG@#@25.@#@主蒸汽压力信号管(6)@#@φ16×@#@3@#@12Cr1MoVG@#@26.@#@过热蒸汽取样管@#@φ16×@#@3@#@1Cr18Ni9Ti@#@27.@#@过热蒸汽就地压力表管@#@φ16×@#@3@#@1Cr18Ni9Ti@#@28.@#@ERV阀压力信号管@#@φ16×@#@3@#@12Cr1MoVG@#@29.@#@安全阀疏水管@#@φ32×@#@3@#@12Cr1MoVG @#@30.@#@饱和蒸汽取样管@#@φ16×@#@3@#@1Cr18Ni9Ti@#@31.@#@再热汽点火排汽管@#@φ108×@#@16@#@12Cr1MoVG@#@32.@#@高再安全阀排汽管@#@φ508×@#@8@#@12Cr1MoVG@#@33.@#@低再安全阀排汽管@#@φ508×@#@8@#@12Cr1MoVG@#@34.@#@再循环疏水管@#@φ28×@#@4@#@20G@#@35.@#@省煤器进口集箱疏水管@#@φ60×@#@9@#@20G@#@36.@#@全大屏进口集箱疏水管

(2)@#@φ60×@#@9@#@12Cr1MoVG@#@37.@#@高再出口集箱疏水管

(2)@#@φ76×@#@10@#@12Cr1MoVG@#@38.@#@低再进口集箱疏水管

(2)@#@φ76×@#@10@#@12Cr1MoVG@#@39.@#@前包墙下集箱疏水管

(2)@#@φ42×@#@6@#@20G@#@40.@#@后包墙下集箱疏水管

(2)@#@φ42×@#@6@#@20G@#@41.@#@左、右侧侧包墙前、后下集箱疏水管(4)@#@φ42×@#@6@#@20G@#@42.@#@高过出口集箱疏水@#@φ42×@#@6@#@12Cr1MoVG@#@43.@#@汽包放空气管

(2)@#@φ28×@#@4@#@20G@#@44.@#@(前、后)高过出口集箱空气管@#@φ28×@#@4@#@12Cr1MoVG@#@45.@#@(左、右侧)低过出口集箱空气管@#@φ28×@#@4@#@20G@#@46.@#@高再出口集箱空气管@#@φ28×@#@4@#@12Cr1MoVG@#@47.@#@顶棚至(左、右侧)包墙管连通管空气管@#@φ28×@#@4@#@20G@#@48.@#@高过前后出口集箱充氮管@#@φ28×@#@4@#@12Cr1MoVG@#@49.@#@全大屏空气管@#@φ28×@#@4@#@20G@#@50.@#@过热器一级减温水管

(2)@#@φ133×@#@16@#@20G@#@51.@#@过热器二级减温水管

(2)@#@φ108×@#@14@#@20G@#@52.@#@过热器减温水疏水管@#@φ28×@#@4@#@20G@#@53.@#@过热器减温水反冲洗管@#@φ28×@#@4@#@20G@#@54.@#@过热器减温水压力信号管@#@φ16×@#@3@#@20G@#@55.@#@再热器事故喷水管@#@φ108×@#@16@#@20G@#@56.@#@再热器减温水疏水管@#@φ28×@#@4@#@20G@#@57.@#@再热器减温水反冲洗管@#@φ28×@#@4@#@20G@#@58.@#@再热器减温水压力信号管@#@φ16×@#@3@#@20G@#@59.@#@吹灰蒸汽母管(减压阀前)@#@φ76×@#@10@#@12Cr1MoVG@#@60.@#@吹灰蒸汽母管(减压阀后)@#@φ76×@#@10@#@20G@#@61.@#@吹灰蒸汽支管@#@φ60×@#@5@#@20G@#@62.@#@辅汽联箱至吹灰系统连接管@#@φ89×@#@6@#@20G@#@63.@#@吹灰系统疏水管@#@φ32×@#@3@#@20G@#@5 现场准备及工具@#@5.1 现场准备@#@一、材料类@#@序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砂纸@#@#100@#@张@#@10@#@2.@#@切割片(手提)@#@φ150@#@片@#@10@#@3.@#@砂轮片@#@φ100@#@片@#@4@#@4.@#@砂轮磨头@#@个@#@10@#@5.@#@金属磨头@#@个@#@4@#@6.@#@石笔@#@根@#@10@#@7.@#@记号笔@#@根@#@2@#@8.@#@白胶布@#@卷@#@1@#@9.@#@白线绳@#@米@#@50@#@二、工具类@#@1.@#@超声波测厚仪@#@台@#@2@#@2.@#@游标卡尺@#@200mm@#@把@#@1@#@3.@#@卷尺@#@5M@#@把@#@1@#@4.@#@钢锯条@#@根@#@10@#@5.@#@砂纸@#@80~200@#@张@#@各10@#@6.@#@钢丝刷@#@把@#@5@#@7.@#@软毛刷@#@把@#@5@#@8.@#@三角锉刀@#@把@#@1@#@9.@#@半圆锉刀@#@把@#@1@#@10.@#@平板锉刀@#@把@#@1@#@11.@#@手锤@#@把@#@1@#@12.@#@绕线盘@#@盘@#@2@#@13.@#@漏电保护器@#@个@#@2@#@14.@#@照明灯线@#@付@#@1@#@15.@#@撬杠@#@根@#@2@#@16.@#@手电筒@#@个@#@1@#@17.@#@活扳手@#@12″、18″@#@把@#@各1@#@18.@#@葫芦@#@1T@#@个@#@2@#@19.@#@坡口机@#@φ63@#@台@#@各1@#@20.@#@焊接卡@#@把@#@各2@#@21.@#@锯弓@#@300mm@#@把@#@1@#@22.@#@坡口机刀具@#@把@#@20@#@23.@#@角向磨光机@#@台@#@1@#@24.@#@电动磨光机@#@台@#@1@#@25.@#@防护眼镜@#@付@#@3@#@26.@#@手提切割机@#@台@#@1@#@5.2 工作准备@#@□工器具已准备完毕,材料、备品已落实。

@#@@#@□检修地面已经铺设防护胶片,场地已经完善隔离。

@#@@#@□作业文件已组织学习,工作组成员熟悉本作业指导书内容。

@#@@#@W1@#@5.3 办理相关工作票@#@□已办理工作票及开工手续,锅炉停运,管道内确无余水剩汽。

@#@@#@□安全措施已做,系统以隔离。

@#@@#@□检查验证工作票。

@#@@#@□在检修部位搭好脚手架,并拆除保温。

@#@@#@□工作人员的着装应符合《安规》要求,带入的工具应做好记录,工作完须检查工具与记录是否相符。

@#@@#@H1@#@6 检修工序及质量标准@#@6.1 测量数据注意事项@#@□所有测量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未作说明则应为从前向后数,从集箱管座向外数测量。

@#@@#@□单位:

@#@mm。

@#@@#@6.2 四大管道@#@□锅炉给水管道、过热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管道系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管。

@#@@#@6.2.1 给水管道@#@□给水管路分为两条,主给水管道为φ508×@#@34的管路,设置电动闸阀2只,止回阀1只。

@#@给水旁路设计容量为30%BMCR(609T/H),尺寸为φ194×@#@16。

@#@设置电动调节阀1只,在调节阀前后设置电动闸阀2只,供锅炉在启动和低负荷运行时调节给水流量用。

@#@管道见附图:

@#@@#@□@#@6.2.2 过热蒸汽管道@#@6.2.3 再热器出口管道@#@6.2.4 再热器进口管道@#@6.2.5 四大管道的检查@#@□宏观和无损探伤检查@#@□对焊缝、弯头、三通、大小头、阀门及其他应力集中部位的管道进行宏观和无损探伤检查;@#@@#@□管道的检修及检查应按DL438的规定进行检修和处理,焊缝、弯头、三通的抽查比例不低与10%,对于运行10万小时以上的机炉外大管,除按计划由金属检验人员进行外观检查、胀粗和壁厚测量外,还应对不同运行工况的管段,抽取运行恶劣部位,由金属专业人员进行无损探伤和金相检验,必要时割管进行机械性能试验.蒸汽管道运行超过20万小时必须进行寿命评估。

@#@给水管道的弯头应重点检查其冲刷减薄和中性面的腐蚀裂纹。

@#@@#@□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测量@#@□高温高压蒸汽管道无蠕变裂纹、无严重蠕变损伤、无明显不圆度复原等缺陷,其表面无严重刮痕。

@#@@#@□过热、再热高温蒸汽的弯头运行5万小时,应进行第一次检查,以后检查周期为3万小时。

@#@@#@□监视段蠕胀测量、硬度试验。

@#@蠕胀符合金属监督标准,不超过蠕变变形1%要求。

@#@@#@H2@#@6.3 四大管道的检修@#@6.3.1 加工及对口@#@□用坡口机或砂轮机等加工被切割后的二管端坡口,测量出上述两管端间的距离,配制新管,新管应符合质量标准。

@#@@#@□加工好新管的坡口。

@#@坡口角度,当用氩弧焊打底时为10°@#@~15°@#@不用氩弧焊打底时为3035°@#@,坡口型式应符合焊接规程要求管端平面的偏斜值应小于1mm,坡口应光洁,无油质及铁锈(外壁20mm,内壁10mm处)管内无锈垢杂物。

@#@@#@□对口:

@#@对大直径管段在起重工的配合下将调换的新管吊至就位位置并固定好,对于小口径管子可用对口钳就拉并固定好注意调整好对口间隙,调换的新管与原管材料应一致,并有制造厂的“质保书”。

@#@对口时管子内口应平齐局部错口应小于0.5mm。

@#@@#@□圆周方各长度误差小于1mm。

@#@@#@□除设计文件规定的冷拉伸或冷压缩外,不得强行组对。

@#@@#@6.3.2 焊接@#@□合金钢管焊前预热(碳钢管,当壁厚≥26mm时,亦应进行预热),碳钢预温度为100℃~300℃,合金钢预热温度:

@#@200℃~300℃。

@#@@#@□合金钢管焊后必须进行热处理(碳钢管壁大于26mm的,焊后也应进行热处理),热处理的温度要求为:

@#@碳钢:

@#@600℃~650℃15CrMo及ZQ200CrMo:

@#@670~700℃;@#@12CrMoV:

@#@710~740℃,F11焊后空冷至100~150℃后,进行740~780℃回火处理。

@#@@#@□焊接时,所有焊接材料及焊接要求应按电力部SDJ51—82的规范进行。

@#@@#@□直管段上两对接焊口中心面间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时,不应小于150mm;@#@当公称直径小于150mm时,不应小于管子直径。

@#@焊缝距离弯头起弯点不得小于100mm,且不得小于管子外径。

@#@环焊缝距支吊架净距不应小于50mm,需热处理的焊缝距支吊架不得小于焊缝宽度的5倍,且不小于100mm.@#@□需预拉伸或预压缩的管道焊口,组对时使用的工具应待整个焊口焊接及热处理完毕并经焊接检验合格后方可拆除。

@#@@#@6.4 蠕胀测点的制作、安装、调整和监察段的位置@#@□测点材料为1Cr18或1Cr18NiTi9。

@#@@#@□将蒸汽管四等分,然后分别在四个等分点焊上测点,测量对角二测点之距离并作好记录(应有专人负责测量)。

@#@@#@□为了保证蠕胀测量的准确,蠕胀测点必须调协活动保温,活动保温外层温度应符合法规要求。

@#@@#@□锅炉运行一段时间后,由金属试验室重新计算蒸汽管的应力最集中点,并在该部位安装蠕胀测点。

@#@@#@□监察段的安装:

@#@为了监视主蒸汽管的组织性能变化,须在离锅炉出口最近一段直管段上设置一长度≥5m的直管段,以作为主蒸汽管的监察段,监察段管子应与主蒸汽管材料相同,并用同批管子制成。

@#@@#@□对于新钢种,应在锅炉投运三年后开始切取试样,一般当运行时间累计达34万小时时,监察段进行第一割管,若情况正常,则可到10万小时再割一次,具体切割法见于上图(所注尺寸以焊缝中心为基准)。

@#@第一次可切取A段,以后可依次切取B段、C段及D段。

@#@补焊上去的管子材料应与原管子材料的钢号相同(最好是同批管材)。

@#@@#@H3@#@6.5 炉外小管检修@#@6.5.1 炉外管道检查@#@□锅炉炉外小管包括:

@#@疏水、排污、取样、充氮、加药、底部加热、放空气管、吹灰蒸汽管。

@#@@#@□检查与检验原则:

@#@@#@□运行温度≥450℃或运行压力≥5.9MPa的机炉外管道,应重点监督、检查管子的弯头和焊口部位。

@#@@#@□运行温度≥450℃的管道,按照机炉外管道的检修检验计划,由金属检验人员进行外观检查和蠕胀测量。

@#@@#@□运行压力≥5.9MPa的管道,按照机炉外管道的检修检验计划,由金属检验人员对管道进行壁厚测量。

@#@@#@□对于运行10万小时以上的机炉外小管,除按计划由金属检验人员进行外观检查、胀粗和壁厚测量外,还应对不同运行工况的管段,抽取运行恶劣部位进行割管检查,由金属专业人员诊断管子状况,决定是否更换或继续运行,并制定措施确定以后的检验方法和检验周期。

@#@@#@□对于定排、连排管道的弯头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壁厚检查。

@#@@#@□对于运行压力≥5.9MPa或运行温度≥200℃的各类机炉外小管的弯头至少每3年要进行一次壁厚检查。

@#@@#@□加强管道检验监督重点:

@#@@#@□一次门后弯头的冲刷减薄;@#@@#@□运行温度450℃以上管道的用材复检;@#@@#@□与汽包相连管道的内外壁腐蚀减薄;@#@@#@□水冷壁下联箱管座变径部位的疲劳损伤检测;@#@@#@□与主蒸汽、再热汽联箱及管道相连的疏水管口的内壁热疲劳检测;@#@@#@□与主蒸汽、再热汽管道及联箱相连向上布置,而保温存在缺损的蒸汽取样管、仪表管口的内壁热疲劳问题。

@#@@#@□其它检查部位:

@#@@#@□管道与联箱的接管座焊缝检查;@#@@#@□目视检查管道是否存在膨胀受阻、变形等现象;@#@@#@□消音器检查及消音器清理。

@#@消音器无裂纹、无锈蚀、无变形,消音器干净无堵塞。

@#@符合金属监督要求。

@#@@#@□安全阀各连接管。

@#@安全阀排汽管及疏水盘铁锈清理,疏水管内部无堵塞,焊缝无超标缺陷,法兰、螺栓套完好、无损伤。

@#@各管固定牢固,膨胀畅通。

@#@@#@□@#@W2@#@6.5.2 炉外管道更换@#@□更换与改造原则:

@#@@#@□所有机炉外管安装(更换)时,应先由施工部门进行材料全面的内外表面检查,并检验材质证明。

@#@然后由金属专业人员进行光谱检验,防止错用钢材。

@#@对安装焊口应加强焊接过程监督控制,在焊工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金属专业人员进行检验。

@#@@#@□对于高、低压管道串联的中间管段应按照高压管道的参数选择管材,并在中间管段加装疏水阀门。

@#@@#@□机炉外管道的外部检验以目视检验为主,辅以必要的壁厚检测,重点检查管道的保温、支吊架和管道的膨胀情况。

@#@对各种疏水、旁路、排空气管、仪表取样和引出管的弯头部分及阀门出口管段进行必要的壁厚检测,以查看管道的冲刷减薄程度。

@#@壁厚减薄至最小理论壁厚或减薄余量不够一个检修周期的应及时进行更换。

@#@@#@□机炉外管道外表面(含弯头、弯管)应无裂纹、褶皱、腐蚀坑、过度氧化、划痕、机械损伤和明显变形。

@#@缺陷经处理后,壁厚小于最小理论壁厚或减薄余量不够一个检修周期的应进行更换。

@#@@#@□与主蒸汽系统、再热蒸汽系统相连接的介质温度≥450℃的疏水、旁路等系统,二次门后的管道应使用耐热合金钢管(如12Cr1MoVG),不允许使用20G钢管。

@#@对于按原设计规范已使用了20G钢管的,应及时予以更换。

@#@@#@□对于运行压力≥5.9MPa或运行温度≥200℃的管道,根据原设计规范使用了材料为#20钢的管道应逐步更换为20G。

@#@@#@□对于有超温、超压记录的机炉外管道以及在检修检验中发现存在缺陷的机炉外管道,应制定计划,尽快安排检查诊断和缺陷的处理。

@#@在未进行检查诊断和缺陷处理之前仍在运行的机炉外管道,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必要时可采取紧急停止主设备或相关系统运行的措施。

@#@@#@□与主蒸汽系统、再热蒸汽系统、给水系统相连的机炉外小管及管件(含弯头、三通和阀门)运行超过10万小时的,原则上应进行更换。

@#@@#@□锅炉定期排污管和连续排污管每间隔6万小时应全部更换一次。

@#@@#@□管道安装要求:

@#@@#@□直管段上两对接焊口中心面间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时,不应小于150mm;@#@当公称直径小于150mm时,不应小于管子直径。

@#@焊缝距离弯头起弯点不得小于100mm,且不得小于管子外径。

@#@环焊缝距支吊架净距不应小于50mm,需热处理的焊缝距支吊架不得小于焊缝宽度的5倍,且不小于100mm。

@#@@#@□管道在穿过隔墙、楼板时,位于隔墙、楼板内的管道不得有焊口。

@#@@#@□管道上的两个成型件相互焊接时,应按设计加装短接。

@#@@#@□除设计文件规定的冷拉伸或冷压缩外,不得强行组对。

@#@@#@□管子的坡口型式和尺寸应按设计图纸确定。

@#@@#@H4@#@6.6 支吊架检修@#@□支吊架是管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管道载荷传递到厂房梁、柱结构或基础(承载结构)上的装置。

@#@支吊架主要有三种功能:

@#@承受管道载荷、限制管道位移、控制管道振动,其中承受管道载荷是支吊架最主要、最普遍的功能。

@#@@#@□支吊架按其作用,可分为承载、限位、减振三大类,有的支吊架兼有其中两种或三种作用。

@#@承载作用的支吊架按其承载方式,可分为支架和吊架两种;@#@按其是否允许垂直方向的管道热位移,又分为弹性支吊架(包括弹簧支吊架、恒力支吊架)和刚性支吊架。

@#@限位作用的支吊架按其限位特性,可分为限位装置、导向支架(滑动支架)和固定支架。

@#@减振装置主要有弹簧减振器、液压阻尼器等。

@#@@#@6.6.1 支吊架检查@#@□检查周期:

@#@@#@□汽水管道首次试投运时,在蒸汽温度达到额定值8h后,应对所有支吊架进行一次目视检查,对弹性支吊架载荷标尺或转体位置、减振器及阻尼器行程、刚性支吊架及限位装置状态进行一次记录。

@#@发现异常应分析原因,并进行调整或处理。

@#@@#@□300MW及以上机组的主蒸汽管道、高低温再热蒸汽管道的支吊架,每年应在热态时逐个目视检查一次,并记入档案。

@#@@#@□DL/T616-2006适应范围内的汽水管道,每次大修应进行目视观察(包括冷、热态),对重要支吊架进行重点检查,比如承受排汽反力的液压阻尼器和刚性支吊架以及限位装置、固定支架、大载荷刚性支吊架等。

@#@@#@□300MW及以上新装机组的主蒸汽管道、高低温再热蒸汽管道运行3-4万h后的大修时,应对所有支吊架的根部、功能件、连接件和管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DL/T616-2006适应范围内的汽水管道,运行8-12万h后的大修时,应对支吊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目视检查内容:

@#@@#@□弹簧支吊架是否过度压缩、偏斜或失载。

@#@@#@□恒力支吊架转体位移指示是否越限。

@#@@#@□弹性支吊架总成是否异常。

@#@@#@□刚性支吊架(滑动支架、导向支架、固定支架、刚性吊架)状态是否异常。

@#@@#@□限位装置状态是否异常。

@#@@#@□减振器及阻尼器位移是否异常等。

@#@@#@□全面检查内容:

@#@@#@□支吊架冷、热态是否过载、失载或偏载。

@#@@#@□支吊架冷、热态偏斜方向是否符合规程及设计要求,吊杆倾角是否超标(弹性支吊架的倾角应小于40,刚性支吊架的倾角应小于30)。

@#@@#@□弹簧支吊架的载荷标尺指示或恒力支吊架的转体位置是否正常。

@#@@#@□";i:

31;s:

3124:

"安全知识活动竞赛方案@#@【活动目的】为贯彻落实公司六届三次职代会精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促使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形成人人学安全,人人懂安全的良好氛围,发电部特组织此次安全知识竞答活动。

@#@@#@【活动地点】第一教室@#@【活动时间】6月底@#@【活动形式】1.参加此次竞赛的共有6支代表队,分别为一值、二值、三值、四值、五值及场部(含上常白班人员),每代表队于6月24日前将参赛人员的名单报团总支书记李娜处。

@#@@#@2.每支代表队分别由三名成员组成。

@#@@#@3.竞赛的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种,另准备加赛题10题,作为最终个别队比分一样时使用,加赛题每题20分,答对加20分,答错不得分;@#@@#@4.必答题每队必须回答3题,每题为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由参赛人员依座位次轮流作答,队员不得提示,答题时间为30秒;@#@@#@5.抢答题为12题,由各队按抢答器自由抢答,队员或互相补充。

@#@每题为20分,答对加20分,答错减20分,答案由主持人公布,答题时限为60秒;@#@@#@6.冒险题共有6组题,每组3题,题目分值为10分、20分、30分,每队一组题目,答题顺序根据前面得分高低决定,分数低者先选题,选择时只报题号即可,答对得相应分值,答错扣相应分值,答案由主持人宣布。

@#@每题答题时间为60秒;@#@@#@7.各种比赛用的题目事先通过OA形式发到各集控及场部,原则上比赛的题目都来源于所发放资料,只改变提问的方式。

@#@题目的内容主要包括:

@#@新颁布及常用的法律法规;@#@安全用电、气知识;@#@防火、灭火知识;@#@公司内部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生产一般常识等;@#@@#@8.为了以示公正,各参赛队伍在比赛现场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座次,答题的顺序按抽签的结果进行。

@#@各类题目用信封装好并封口,待抽签后,主持人宣布比赛正式开始时才可以拆开。

@#@@#@【比赛纪律】1、回答必答题及冒险题时,只有在主持人宣布“请回答”或“开始”时才可以按抢答器或站起回答,否则视无效并扣5分。

@#@@#@2、选手回答问题完应说“答题完毕”,不可再作补充。

@#@@#@3、各参赛队伍必须服从评委及主持的一切评判和指挥,严禁在现场发生争执以及出现影响比赛正常进行的行为,否则将对违纪参赛队伍进行考核并取消比赛资格和成绩。

@#@@#@4、比赛时,除参赛队队员之间可以代替队员回答和给予提示外,其他人员不准作任何提示,一经发现将取消该题的回答成绩,并对相关观众予以警告,勒令离场。

@#@@#@5、如出现比分一样的情况,则采取加赛的形式,决出优胜者。

@#@@#@【奖项设置】按最后得分的高低,取前三名为获奖队@#@";i:

32;s:

5007:

"@#@表D.0.12导、地线液压管施工检查记录表@#@工程名称:

@#@练江—吴桂桥35KV输电工程□直线液压管□耐张液压管线线2@#@设计耐张段桩号@#@1号至6号@#@导线@#@规格@#@LGJ-185/30@#@地线@#@规格@#@GJ-35@#@施工@#@日期@#@15年7月12日@#@设计桩号@#@送测或受侧@#@相别@#@线别@#@压前铝管(mm)@#@压前钢管(mm)@#@压后铝管(mm)@#@压后钢管(mm)@#@外观检查@#@压接入@#@钢印代号@#@外径@#@d2@#@需压长度@#@外径@#@d1@#@需压长度@#@对边距@#@压接@#@长度@#@对边距@#@压接长度@#@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1@#@2@#@最大@#@最小@#@良好@#@陶瑞华@#@53@#@1@#@受@#@A@#@左@#@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1@#@受@#@B@#@中@#@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1@#@受@#@C@#@右@#@32@#@21@#@150@#@18@#@12@#@80@#@26@#@26@#@70@#@150@#@15@#@14@#@80@#@6@#@送@#@A@#@左@#@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6@#@送@#@B@#@中@#@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6@#@送@#@C@#@右@#@32@#@21@#@150@#@18@#@12@#@80@#@26@#@26@#@70@#@150@#@15@#@14@#@80@#@注:

@#@1:

@#@d1、d2分别为压前钢管和铝管的外径。

@#@@#@注:

@#@2:

@#@1、2为压后铝管分别两处各自的压接长度。

@#@@#@注:

@#@3:

@#@外观检查包括管弯曲、裂纹等项目。

@#@@#@注:

@#@4:

@#@压后推荐值,钢管为mm,铝管为mm。

@#@@#@检查结论@#@合格@#@现场技术负责人@#@专职@#@质检员@#@施工@#@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表D.0.12导、地线液压管施工检查记录表@#@工程名称:

@#@练江—吴桂桥35KV输电工程□直线液压管□耐张液压管线线2@#@设计耐张段桩号@#@7号至21号@#@导线@#@规格@#@LGJ-185/30@#@地线@#@规格@#@GJ-35@#@施工@#@日期@#@15年8月30日@#@设计桩号@#@送测或受侧@#@相别@#@线别@#@压前铝管(mm)@#@压前钢管(mm)@#@压后铝管(mm)@#@压后钢管(mm)@#@外观检查@#@压接入@#@钢印代号@#@外径@#@d2@#@需压长度@#@外径@#@d1@#@需压长度@#@对边距@#@压接@#@长度@#@对边距@#@压接长度@#@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1@#@2@#@最大@#@最小@#@良好@#@陶瑞华@#@53@#@7@#@受@#@A@#@左@#@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7@#@受@#@B@#@中@#@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7@#@受@#@C@#@右@#@32@#@21@#@150@#@18@#@12@#@80@#@26@#@26@#@70@#@150@#@15@#@14@#@80@#@21@#@送@#@A@#@左@#@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21@#@送@#@B@#@中@#@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21@#@送@#@C@#@右@#@32@#@21@#@150@#@18@#@12@#@80@#@26@#@26@#@70@#@150@#@15@#@14@#@80@#@注:

@#@1:

@#@d1、d2分别为压前钢管和铝管的外径。

@#@@#@注:

@#@2:

@#@1、2为压后铝管分别两处各自的压接长度。

@#@@#@注:

@#@3:

@#@外观检查包括管弯曲、裂纹等项目。

@#@@#@注:

@#@4:

@#@压后推荐值,钢管为mm,铝管为mm。

@#@@#@检查结论@#@合格@#@现场技术负责人@#@专职@#@质检员@#@施工@#@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表D.0.12导、地线液压管施工检查记录表@#@工程名称:

@#@练江—吴桂桥35KV输电工程□直线液压管□耐张液压管线线2@#@设计耐张段桩号@#@21号至23号@#@导线@#@规格@#@LGJ-185/30@#@地线@#@规格@#@GJ-35@#@施工@#@日期@#@15年9月13日@#@设计桩号@#@送测或受侧@#@相别@#@线别@#@压前铝管(mm)@#@压前钢管(mm)@#@压后铝管(mm)@#@压后钢管(mm)@#@外观检查@#@压接入@#@钢印代号@#@外径@#@d2@#@需压长度@#@外径@#@d1@#@需压长度@#@对边距@#@压接@#@长度@#@对边距@#@压接长度@#@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1@#@2@#@最大@#@最小@#@良好@#@陶瑞华@#@53@#@21@#@受@#@A@#@左@#@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21@#@受@#@B@#@中@#@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21@#@受@#@C@#@右@#@32@#@21@#@150@#@18@#@12@#@80@#@26@#@26@#@70@#@150@#@15@#@14@#@80@#@23@#@送@#@A@#@左@#@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23@#@送@#@B@#@中@#@32@#@21@#@150@#@18@#@12@#@80@#@27@#@26@#@70@#@150@#@15@#@14@#@80@#@23@#@送@#@C@#@右@#@32@#@21@#@150@#@18@#@12@#@80@#@26@#@26@#@70@#@150@#@15@#@14@#@80@#@注:

@#@1:

@#@d1、d2分别为压前钢管和铝管的外径。

@#@@#@注:

@#@2:

@#@1、2为压后铝管分别两处各自的压接长度。

@#@@#@注:

@#@3:

@#@外观检查包括管弯曲、裂纹等项目。

@#@@#@注:

@#@4:

@#@压后推荐值,钢管为mm,铝管为mm。

@#@@#@检查结论@#@合格@#@现场技术负责人@#@专职@#@质检员@#@施工@#@负责人@#@监理@#@工程师@#@";i:

33;s:

12033: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72—95@#@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5-06-29批准@#@1995-11-01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电力变压器(下称变压器)运行的基本要求、运行方式、运行维护、不正常运行和处理,以及安装、检修、试验、验收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电压为1kV及以上的电力变压器,电抗器、消弧线圈、调压器等同类设备可参照执行。

@#@国外进口的电力变压器,一般按本规程执行,必要时可参照制造厂的有关规定。

@#@2引用标准@#@GB1094.1,1094.5电力变压器@#@GB6450干式电力变压器@#@GB6451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7252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GB/T15164,1994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GBJ14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DL400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SDJ7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SDJ8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SDJ9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设计技术规程@#@SDJ2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73—95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DL/T574—95有载分接开关运行维修导则@#@3基本要求@#@3.1保护、测量、冷却装置@#@3.1.1变压器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装设保护和测量装置。

@#@@#@3.1.2@#@油浸式变压器本体的安全保护装置、冷却装置、油保护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和油箱及附件等应符合GB6451的要求。

@#@@#@干式变压器有关装置应符合相应技术要求。

@#@@#@3.1.3@#@变压器用熔断器保护时,熔断器性能必须满足系统短路容量、灵敏度和选择性的要求。

@#@分级绝缘变压器用熔断器保护时,其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

@#@@#@3.1.4@#@装有气体继电器的油浸式变压器,无升高坡度者,安装时应使顶盖沿气体继电器方向有1%,1.5%的升高坡度。

@#@@#@3.1.5变压器的冷却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按制造厂的规定安装全部冷却装置;@#@@#@b.强油循环的冷却系统必须有两个独立的工作电源并能自动切换。

@#@当工作电源发生故障时,@#@应自动投入备用电源并发出音响及灯光信号;@#@@#@c.强油循环变压器,当切除故障冷却器时应发出音响及灯光信号,并自动(水冷的可手动)投入备用冷却器;@#@@#@d.风扇、水泵及油泵的附属电动机应有过负荷、短路及断相保护;@#@应有监视油泵电机旋转方向的装置;@#@@#@e.水冷却器的油泵应装在冷却器的进油侧,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冷却器中的油压大于水压约0.05MPa(制造厂另有规定者除外)。

@#@冷却器出水侧应有放水旋塞;@#@@#@f.强油循环水冷却的变压器,各冷却器的潜油泵出口应装逆止阀;@#@@#@g.强油循环冷却的变压器,应能按温度和(或)负载控制冷却器的投切。

@#@@#@3.1.6变压器应按下列规定装设温度测量装置:

@#@DL/T572—95@#@a.应有测量顶层油温的温度计(柱上变压器可不装),无人值班变电站内的变压器应装设指示顶层油温最高值的温度计;@#@@#@b.1000kVA及以上的油浸式变压器、800kVA及以上的油浸式和630kVA及以上的干式厂用变压器,应将信号温度计接远方信号;@#@@#@c.8000kVA及以上的变压器应装有远方测温装置;@#@@#@d.强油循环水冷却的变压器应在冷却器进出口分别装设测温装置;@#@@#@e.测温时,温度计管座内应充有变压器油;@#@@#@f.干式变压器应按制造厂的规定,装设温度测量装置。

@#@@#@3.1.7无人值班变电站内20000kVA及以上的变压器,应装设远方监视负载电流和顶层油温的装置。

@#@@#@无人值班的变电站内安装的强油循环冷却的变压器,应有保证在冷却系统失去电源时,变压器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可靠措施,并列入现场规程。

@#@@#@3.2有关变压器运行的其它要求@#@3.2.1大中型变压器应有永久或临时性起吊钟罩设施及所需的工作场地。

@#@3.2.2释压装置的安装应保证事故喷油畅通,并且不致喷入电缆沟、母线及其它设备上,必要时应予遮挡。

@#@@#@3.2.3变压器应有铭牌,并标明运行编号和相位标志。

@#@@#@安装在变压器室内或台上、柱上的配电变压器亦应编号并悬挂警告牌。

@#@3.2.4@#@变压器在运行情况下,应能安全地查看储油柜和套管油位、顶层油温、气体继电器,以及能安全取气样等,必要时应装设固定梯子。

@#@@#@3.2.5室(洞)内安装的变压器应有足够的通风,避免变压器温度过高。

@#@@#@装有机械通风装置的变压器室,在机械通风停止时,应能发出远方信号。

@#@变压器的通风系统一般不应与其他通风系统连通。

@#@@#@3.2.6@#@变压器室的门应采用阻燃或不燃材料,并应上锁。

@#@门上应标明变压器的名称和运行编号,门外应挂“止步,高压危险”标志牌。

@#@@#@3.2.7安装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场所应按有关设计规程规定设置消防设施和事故储油设施,并保持完好状态。

@#@@#@3.2.8安装在震级烈度为七级及以上地区的变压器,应考虑下列防震措施:

@#@a.将变压器底盘固定于轨道上;@#@@#@b.变压器套管与软导线连接时,应适当放松;@#@与硬导线连接时应将过渡软连接适当加长;@#@c.冷却器与变压器分开布置时,变压器应经阀门、柔性接头、连接管道与冷却器相连接;@#@d.变压器应装用防震型气体继电器;@#@@#@e.柱上变压器的底盘应与支架固定,上部应与柱绑牢。

@#@@#@3.2.9@#@当变压器所在系统的实际短路表观容量大于GB1094.5中表2规定值时,应在订货时向制造厂提出要求;@#@对运行中变压器应采取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

@#@变压器保护动作的时间应小于承受短路耐热能力的持续时间。

@#@@#@3.2.10@#@如在变压器上安装反映绝缘情况的在线监测装置,其电气信号应经传感器采集,并保持可靠接地。

@#@采集油中溶解气样的装置,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3.3技术文件@#@3.3.1变压器投入运行前,施工单位需向运行单位移交下列技术文件和图纸。

@#@3.3.1.1新设备安装竣工后需交:

@#@@#@a.制造厂提供的说明书、图纸及出厂试验报告;@#@@#@b.本体、冷却装置及各附件(套管、互感器、分接开关、气体继电器、压力释放阀及仪表等)在安装时的交接试验报告、器身吊检时的检查及处理记录等;@#@@#@c.安装全过程(按GBJ148和制造厂的有关规定)记录;@#@@#@d.变压器冷却系统,有载调压装置的控制及保护回路的安装竣工图;@#@@#@e.油质化验及色谱分析记录;@#@@#@f.备品配件清单。

@#@@#@3.3.1.2检修竣工后需交:

@#@@#@a.变压器及附属设备的检修原因及检修全过程记录;@#@@#@b.变压器及附属设备的试验记录;@#@@#@c.变压器的干燥记录;@#@@#@d.变压器的油质化验、色谱分析、油处理记录。

@#@@#@3.3.2每台变压器应有下述内容的技术档案:

@#@@#@a.变压器履历卡片;@#@@#@b.安装竣工后所移交的全部文件;@#@@#@c.检修后移交的文件;@#@@#@d.预防性试验记录;@#@@#@e.变压器保护和测量装置的校验记录;@#@@#@f.油处理及加油记录;@#@@#@g.其它试验记录及检查记录;@#@@#@h.变压器事故及异常运行(如超温、气体继电器动作、出口短路、严重过电流等)记录。

@#@3.3.3变压器移交外单位时,必须将变压器的技术档案一并移交。

@#@@#@4变压器运行方式@#@4.1一般运行条件@#@4.1.1@#@变压器的运行电压一般不应高于该运行分接额定电压的105%。

@#@对于特殊的使用情况(例如变压器的有功功率可以在任何方向流通),允许在不超过110%的额定电压下运行,对电流与电压的相互关系如无特殊要求,当负载电流为额定电流的K(K?

@#@1)倍时,按以下公式对电压U加以限制。

@#@@#@并联电抗器、消弧线圈、调压器等设备允许过电压运行的倍数和时间,按制造厂的规定。

@#@4.1.2@#@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在额定电压?

@#@5%范围内改换分接位置运行时,其额定容量不变。

@#@如为-7.5%-10%分接时,其容量按制造厂的规定;@#@如无制造厂规定,则容量应相应降低2.5%和5%。

@#@@#@有载调压变压器各分接位置的容量,按制造厂的规定。

@#@@#@4.1.3@#@油浸式变压器顶层油温一般不应超过表1的规定(制造厂有规定的按制造厂规定)。

@#@当冷却介质温度较低时,顶层油温也相应降低。

@#@自然循环冷却变压器的顶层油温一般不宜经常超过85?

@#@。

@#@@#@表1油浸式变压器顶层油温一般限值@#@冷却方式冷却介质最高温度(?

@#@)最高顶层油温(?

@#@)@#@自然循环自冷、风冷4095@#@强迫油循环风冷4085@#@强迫油循环水冷3070@#@经改进结构或改变冷却方式的变压器,必要时应通过温升试验确定其负载能力。

@#@4.1.4干式变压器的温度限值应按制造厂的规定。

@#@@#@4.1.5变压器三相负载不平衡时,应监视最大一相的电流。

@#@@#@接线为YN,yn0的大、中型变压器允许的中性线电流,按制造厂及有关规定。

@#@接线为Y,yn0(或YN,yn0)和Y,Zn11(或YN,zn11)的配电变压器,中性线电流的允许值分别为额定电流的25%和40%,或按制造厂的规定。

@#@@#@4.2变压器在不同负载状态下的运行方式@#@4.2.1@#@油浸式变压器在不同负载状态下运行时,一般应按GB/T×@#@×@#@×@#@×@#@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以下简称负载导则)的规定执行。

@#@变压器热特性计算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进行。

@#@当无制造厂数据时,可采用负载导则第二篇表2所列数据。

@#@@#@4.2.2变压器的分类,按负载导则变压器分为三类:

@#@@#@a.配电变压器。

@#@电压在35kV及以下,三相额定容量在2500kVA及以下,单相额定容量在@#@833kVA及以下,具有独立绕组,自然循环冷却的变压器。

@#@@#@b.中型变压器。

@#@三相额定容量不超过100MVA或每柱容量不超过33.3MVA,具有独立绕组,且额定短路阻抗(Z)符合式

(2)要求的变压器。

@#@@#@

(2)式中——有绕组的芯柱数;@#@@#@——额定容量,MVA。

@#@@#@自耦变压器按等值容量考虑,等值容量的计算见附录。

@#@@#@c.大型变压器。

@#@三相额定容量100MVA以上,或其额定短路阻抗大于式

(2)计算值的变压器。

@#@4.2.3负载状态的分类。

@#@@#@a.正常周期性负载:

@#@@#@在周期性负载中,某段时间环境温度较高,或超过额定电流,但可以由其它时间内环境温度较低,或低于额定电流所补偿。

@#@从热老化的观点出发,它与设计采用的环境温度下施加额定负载是等效的。

@#@@#@b.长期急救周期性负载:

@#@@#@要求变压器长时间在环境温度较高,或超过额定电流下运行。

@#@这种运行方式可能持续几星期或几个月,将导致变压器的老化加速,但不直接危及绝缘的安全。

@#@@#@c.短期急救负载:

@#@@#@要求变压器短时间大幅度超额定电流运行。

@#@这种负载可能导致绕组热点温度达到危险的程度,使绝缘强度暂时下降。

@#@@#@4.2.4负载系数的取值规定。

@#@@#@a.双绕组变压器:

@#@取任一绕组的负载电流标幺值;@#@@#@b.三绕组变压器:

@#@取负载电流标幺值最大的绕组的标幺值;@#@@#@c.自耦变压器:

@#@取各侧绕组和公共绕组中,负载电流标幺值最大的绕组的标幺值。

@#@@#@";i:

34;s:

3387:

"电电气气工工程程有有限限公公司司设设计计部部工工作作流流程程序号内容记录/表格/图纸备注一一可可研研设设计计阶阶段段接受任务设计委托书、设计合同每个项目的原始记录、过程文件(纸质版、电子版)须独立建档,保存至工程施工、并审计完成。

@#@最终形成文件纸质版、电子版须独立建档保存三年以上。

@#@明确设计原则、深度甲方(省公司)文件、管理单位会议记录现场勘测原始测量记录表(含地形、土质、运输距离)、杆塔明细表(交叉跨越)、GPS坐标点根据现场勘测情况,各种设计原则及甲方要求,编写设计文件及检查、审核根据项目情况,绘制线路走径地形图、详图,土建详图,安装详图(注意选用甲方要求标准格式和图框)可研阶段说明书、项目汇总表设备材料清册(设备材料统计计算表等过程文件须本公司保存)可研阶段概(预)算书(工程量计算过程记录文件、设备材料价格依据须本公司保存)参加两级可研审核(市公司、省公司)市、省两级审核纪要按照审核纪要修改设计文件设计修改记录表设计文件存档、提交甲方文件移交记录表二二初初步步设设计计阶阶段段接受任务设计委托书、设计合同(同上)明确设计原则、深度甲方(省公司)文件现场勘测(视项目具体情况而定)原始测量记录表(含地形、土质、运输距离)、杆塔明细表(交叉跨越)、GPS坐标点根据可研审核结果,各种设计原则及甲方要求,编写设计文件及检查、审核线路走径地形图、走径详图、土建详图、安装图初步设计阶段说明书设备材料清册(设备材料统计计算表等过程文件须本公司保存)初步设计阶段概(预)算书(工程量计算过程记录文件、设备材料价格依据须本公司保存)参加两级可研审核(市公司、省公司)市、省两级审核纪要按照审核纪要修改设计文件设计修改记录表设计文件存档、提交甲方文件移交记录表配合甲方(管理单位)确认上报招标物资确认情况记录表三三施施工工图图设设计计阶阶段段接受任务设计委托书、设计合同(同上)明确设计原则、深度甲方(省公司)文件根据初步设计审核结果,各种设计原则及甲方要求,编写设计文件及检查、审核线路走径地形图、走径详图、土建详图、安装图施工图设计阶段说明书设备材料清册(设备材料统计计算表等过程文件须本公司保存)施工图设计阶段预算书(工程量计算过程记录文件、设备材料价格依据须本公司保存)设备、主要材料技术条件书设计文件存档、提交甲方文件移交记录表配合甲方确认非标设备、主材图纸资料图纸确认记录表四四施施工工配配合合阶阶段段向施工单位设计交底、线路交桩设计交底记录、线路交桩记录五五竣竣工工图图阶阶段段视项目具体情况及甲方要求确定竣工图六六设设计计回回访访及及总总结结视项目具体情况确定回访记录表、设计总结批批准准:

@#@审审核核:

@#@编编制制:

@#@日日期期:

@#@20152015年年33月月2020日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