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07873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机械三大液压系统介绍3优质PPT.ppt

a:

3:

{i:

0;s:

11975:

"电子设备热控制技术,电子设备热设计,热设计理论基础,热设计基本原理,液体冷却,强迫风冷,自然冷却,蒸发冷却,热电致冷,热管传热,热测试技术,电子设备热设计参考资料,1、电子设备热控制与分析,2、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原理,5、GJB/Z27电子设备可靠性热设计,4、微电子设备的换热,3、电子设备冷却技术,6、ThermalcomputationofElectronicEquipment,7、电子机器的热对策(日文),电子设备热控制目的,组件和设备的热流密度增长趋势,为芯片级、元件级、组件级及系统级提供良好的热环境,保证芯片级、元件级、组件级及系统级的热可靠性,防止电子元器件的热失效,电子设备热环境,环境温度和压力(或高度)的极限值及变化率,太阳或周围物体的辐射值,地面设备:

@#@周围空气温度、湿度、气压、空气流速,周围物体形状和黑度,日光照射,冷却剂种类,可利用的热沉,机载设备:

@#@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安装位置,有无空调舱,周围空气温度、速度等,舱船设备:

@#@周围空气温度、湿度,有无淡水,舱室温度,日照情况等,热设计基本要求,满足可靠性要求,满足热环境的要求,与维修性设计相结合,易维修,与电路设计同时进行,满足对冷却系统的限制要求,根据,经济性、安全性等,选择冷却方法,尺寸、重量、冷却所需功、,热设计基本原则,保证良好的冷却功能,保证可靠性,良好的经济性,良好的维修性,有良好的适应性,冷却方法选择

(1),冷却方法选择

(2),电子设备热设计理论基础,传热学(传热计算),流体力学(阻力计算),辐射,对流,导热,导热,单层平壁导热,导热基本定律,温度场,导热热阻,多层平壁导热,单层圆筒壁导热,多层圆筒壁导热,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接触表面接触点的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规律,接触表面的几何形状(波纹度和粗糙度),接触表面的硬度,间隙中介质种类(真空、液体、气体等),非接触间隙的平均厚度,接触表面的压力大小,接触表面的氧化程度和清洁度,接触材料的导热系数,减小接触热阻的方法,加一薄紫铜片或延展好的高导热系数材料,加低熔点合金(铟合金),提高界面间的接触压力,在接触表面涂一薄层导热脂(膏),导热的数值分析,有限元素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差分法求解步骤,

(2)讨论与该差分格式对应的线形代数方程解的唯一性,(3)求解代数方程组,得到区域内的温度分布,

(1)构成差分格式,有限元素法求解步骤,

(2)写出单元的泛函表达式,(3)构造每个单元内的插值函数,

(1)区域离散化,(5)构成代数方程组,(6)求解代数方程组,(4)求泛函极值条件的代数方程表达式,对流换热影响因素,流体流动发生的因素,流体流动的状态,换热面的几何形状和位置,流体的物理性质,对流换热系数,对流换热计算,准则数名称物理意义,定性温度:

@#@,特征尺寸,准则方程,自然对流换热计算,管内流动,定性温度:

@#@流体平均温度,特征尺寸:

@#@管子内径或当量直径,紊流,准则方程,层流,准则方程,注:

@#@上述公式或适用于直管、长管,否则要乘相应修正系数,强迫对流换热,定性温度:

@#@,特征尺寸:

@#@流体流动方向板或柱体的长度L,紊流,准则方程,层流,准则方程,强迫对流换热计算,沿平板流动(或沿柱体轴线流动),对流换热的数值计算,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辐射换热的基本概念,吸收率,反射率,穿透率,辐射换热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四次方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实际物体的辐射和吸收,黑体的辐射,角系数,交叉线法,有效辐射,平行平板间的辐射换热,辐射换热计算,黑度:

@#@主要取决于物体表面状态,热阻网络计算法(两个表面以上的辐射计算),表面热阻,空间热阻,两表面间,传热计算,圆筒壁,肋壁传热,肋效率:

@#@,热阻,辐射热阻,对流热阻,导热热阻,接触传热,电子设备自然冷却设计技术,自然冷却设备的结构因素,机壳热设计,机壳通风孔面积,机壳表面处理,PCB自然冷却热设计,印制线(导体)尺寸的确定,PCB上元器件热安装技术,尽量利用DIP的引线导热,粘接技术,采用散热PCB(导热条、导热板、夹芯板),冷热分区排列,元件排列方向有利于气流流动与冷却(阻力),减小元件热应变的安装技术,导轨热设计,PCB热计算,均匀热负荷导热条热计算,普通PCB热计算,

(1),

(2),(3),(4),半导体用散热器热计算,集成电路的热分析,离散热源产生的收缩效应,

(1)无限大的导热介质上的圆热源,(3)长窄条热源在有限导热介质上,

(2)有限大的导热介质上的圆热源,(4)短而窄热源在有限导热介质上,r1-热源半径,r2-圆柱半径,长窄条热源,收缩效应,有限大圆形导热介质,无限大圆形导热介质,短窄条热源,其中,2a-热源宽度,2b-窄条宽度,l-窄条长度2d窄条热源长度,2c短条长度,典型微电路组装图,芯片结到外壳的传热,电子设备强迫空气冷却,单个元件风冷,整机鼓风冷却,整机抽风冷却,大机柜中屏蔽盒的通风冷却,热计算,空芯PCB风冷,PCB组件风冷,通风机工作点确定,通风机的选择,种类、特点,工作点,特性曲线,通风机串联,通风机并联,结构因素对风冷效果影响,通风机位置,元件的排列,风道结构形式,热源位置,紊流器,漏风的影响,风冷设计基本原则,合理控制气流和分配气流,集中热源,单独风冷,元器件排列原则,力求对气流的阻力最小,进出口尽量远离,避免风流短路,电子设备液体冷却,直接液体冷却,蒸汽不再循环,有搅动,发热元器件浸入冷却液(无蒸发),蒸汽再循环,元器件或组件浸入冷却液(有蒸发),TCM技术,无搅动,间接液体冷却,冷板技术(液冷),泵和热交换器,泵的选择,流量,压力,离心泵,泵的种类,齿轮泵,轴流式泵,热交换器的种类,列管间壁式,顺流,逆流,叉流,往复流,紧凑式,单流体冷板,热计算,传热,冷流体,热流体,对数平均温差,(适用于顺流逆流),

(1)由已知条件,由热平衡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温度,

(2)求tm,(5)核算流体阻力,(4)由传热方程求换热面积A,(3)布置换热面,计算传热系数K,(6)若阻力偏大,则重新设计,对数平均温差法,热交换器的设计计算

(1),

(1)计算传热系数K,

(2)计算NTU及,(5)由热平衡方程求,(4)计算传热量,(3)计算或查表得有效度,有效度传热单元数法(NTU),热交换器的设计计算

(2),冷却剂,物理特性(沸点、冰点、倾斜点、闪点、燃点等),热特性,相容性,经济性,冷却剂评价标准,自然对流,强迫对流(层流),强迫对流(紊流),电气特性(介电强度、体积电阻率、介电常数等),液体冷却系统的设计

(1),确定冷却方式,选择冷却剂,确定流量(或流速),由t2根据热平衡方程确定其流量,选择二次冷却方式(热交换器类型),确定冷流体在热交换器中的走向、确定h1和h2,确定冷、热流体的温差(t1=710,t2=5),液体冷却系统的设计

(2),根据h1和h2及tm,确定KA值,进行设计或选择,计算阻力损失,选用管路和阀,水套设计(发射管),由流量和阻力损失选泵,控制保护装置,冷板,冷板结构形式,气冷式,液冷式,气冷式冷板,肋片,封端,平直形肋,锯齿形肋,燕尾形,燕尾槽形,多孔形肋,矩形,外凸矩形,冷板换热计算

(1),热平衡方程,换热方程,冷板换热计算

(2),冷板总的压力损失,冷板有效度,(Ac为通道截面积,Afr为冷板截面积),冷板校核设计

(1),温升,(肋效率),(总效率),冷板校核设计

(2),传热单元数,若不满足(6)(7)条件,重新计算,压力损失,初步确定结构形式及尺寸、选肋,由定性温度,确定冷却剂物性参数,定性温度tf=(2ts+t1+t2)/4,出口温度t2=t1+t,冷却剂温差,通道截面积Ac=b1S2(S2单位宽度的通道面积),单位面积质量流量,冷板设计计算

(1),冷板深度D1=A/S1b1(S1单位面积的传热面积),压降PP,比较AA,PP,若不满足,重新设定b,D值,直至符合要求,冷板设计计算

(2),电子设备的蒸发冷却,原理,蒸发冷却系统的组成,汽水两相冷却,蒸发冷却的应用,蒸发冷却系统的设计计算,超蒸发冷却,热电致冷原理,塞贝克效应,珀尔帖效应,付立叶效应,焦耳效应,汤姆逊效应,热电致冷的热计算,致冷量,性能系数,最大温差,最大致冷量,最佳工作电流,材料品质因数,最佳性能系数,最佳致冷量设计程序,最佳性能系数设计方法,热电致冷器的结构及应用,结构,特点,应用,毛细泵力,蒸发端,冷凝端,热管的工作原理

(1),热管的工作原理

(2),热管结构与材料,分类,蒸汽流量调节热管,过量流体热管,充气热管,结构材料,工作液(要求),管芯(材料、要求),管壳(材料、要求),热管传热极限,粘性限,声速限,毛细限,沸腾限,携带限,热管应用与设计,设计步骤,吸液芯参数确定(截面积AW,蒸汽通道截面积AV),管壳设计(壁厚、封头厚度),工作液的选择,计算工作液充装量,传热极限的校验,设计要求(工作温度、传热量、工作环境、结构尺寸、其他),应用(管状、平板、可控热管),电子设备热测试技术,温度测量,压力测量,流量测量,温度测量,热电偶测温(原理、制作、测试),红外线测温仪,热敏电阻(-80200),温度敏感涂料(381800),液晶测温,压力与流量测量,液柱压力计(U形管、倾斜或杯式、微压计),节流式流量计,弹簧或压力表,毕托管测流量(流速),转子流量计,低热阻设计技术,低熔点合金填料低热阻芯片1.微焊接技术2有机介质.材料3.基板技术4.热介质材料低热阻优化散热器,.微焊接技术,基板技术,有机介质材料,热介质材料,高效热控制技术,微通道散热器热管技术相变冷却:

@#@液体相变冷却固体相变冷却,高效热控制技术,微通道散热器,微通道散热器组装,激光切割微通道散热器,MCM与微通道散热器,零热阻热管

(1),铰链热管

(2),微型热管(3),仙人掌热管散热器,微型热管散热器,薄膜热电致冷,不同流体的换热系数,h(W/cm2),h(W/cm2),h(W/cm2),h(W/cm2),相变冷却

(1),相变冷却

(2),表1降低几种传热热阻的方法,低热阻散热器优化技术,准则方程优化遗传算法优化,表1降低几种传热热阻的方法,低热阻散热器优化技术,准则方程优化遗传算法优化,功率器件低热阻技术,ASIC器件物理模型,芯片键合方式,(a)丝焊(b)TAB(c)倒装焊,微焊接技术的影响,(a)倒装焊芯片层温度场(b)丝焊芯片层温度场,(a)倒装焊芯片层温度场(b)丝焊芯片层温度场,(a)倒装焊芯片层温度场(b)丝焊芯片层温度场,(a)倒装焊芯片层温度场(b)丝焊芯片层温度场,(a)倒装焊芯片层温度场(b)丝焊芯片层温度场,焊料的影响,基板技术的影响,基板材料的影响,有机介质材料的影响,介质层通孔面积的影响,热介质材料的影响,热介质的影响,芯片功率点分布的影响,(a)位于基板中心(b)位于基板上部,热设计标准介绍,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行业军用标准美国热设计标准,计算机辅助热分析,国外计算机辅助热分析国内计算机辅助热分析,";i:

1;s:

22454:

"1,第一节经济增长第二节索洛增长模型第三节经济周期,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2,学习目标,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掌握实现经济增长的源泉在熟练掌握索洛模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该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的条件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划分,并掌握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3,引子,前面的讨论主要属于短期和中长期分析,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说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条件和政策。

@#@短期:

@#@价格不变、资源闲置,主要分析工具:

@#@ISLM模型长期:

@#@价格灵活变动、资源充分利用,但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固定,经济中的产出取决于充分就业的劳动投入,主要分析工具:

@#@ADAS模型本章把宏观经济学的讨论扩展到超长期(即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都可以提高的时期),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说明超长期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超长期内经济增长总是供给方面的改善;@#@在短期和长期总需求总是占主导地位。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本章将简要介绍这方面的基本理论。

@#@,4,第一节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事实二、经济增长的源泉1、自然条件2、人力资本3、体制因素4、对外开放,5,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事实,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加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西蒙库兹涅茨我们研究的长期增长趋势是潜在GDP的趋势。

@#@我们关注长期增长主要是因为它引起人均收入增加。

@#@,6,西蒙库兹涅茨定义的含义,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

@#@1、经济增长的集中体现与结果为商品和劳务供给总量的不断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与价格的变动,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2、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技术进步是最关键的,没有技术进步就没有现代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技术进步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就必须有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

@#@,7,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事实,事实一:

@#@国家间在人均收入方面差别很大。

@#@事实二:

@#@经济增长率在国别间差异显著。

@#@事实三:

@#@增长率并不一定长期保持稳定。

@#@结论:

@#@一国在世界人均收入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并非不变,贫富变换亦属自然。

@#@,8,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事实,资料来源:

@#@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DatabaseApril2004,2001年各经济体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实物指标方法),9,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比较,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直接原因。

@#@例如,从纵向时间角度看,现实发展水平与历史增长绩效存在联系,今天的国际差异是历史时期增长水平差异的结果。

@#@下表显示了过去一百年不同国家和地区长期增长率差别:

@#@穷国与富国经济水平在100多年前的差距较小,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在近百年长期历史中经济增长率较高,而低收入国家增长率较低,结果导致现阶段的更大差距。

@#@因而,现实是历史的展开和结果。

@#@,10,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比较,11,长期增长的“70”规则,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提出。

@#@某个变量年增长率为X%,则该变量在70/X年内翻一番,因而称作“70规则”。

@#@从这一规则看,如果甲国经济增长率为1%,它的GDP翻一番需要70年,而乙国经济增长率为3%,翻一番时间仅为70/3或23年。

@#@也就是说,即便甲乙两国人均收入起点水平大体相同,2个百分点增长率差别在100年后会导致3-4倍的巨大收入差别。

@#@复利式增长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导致极为惊人的结果。

@#@,12,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均收入年增长率大体为56%,如果能够长期保持5%年增长率,用“70规则”计算,年均增长5%的变量将在大约14年内翻一番,在一百年间翻7番以上。

@#@一国在100年长期内持续保持5%人均收入高速增长,极为困难。

@#@然而,很多经济学家相信,如果各种政策得当,我国有可能在未来3040年内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假定在未来40年间保持人均GDP年均5%增长率,则可以在21世纪中期达到1200013000美元人均GDP,实现赶上现在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的目标。

@#@,13,二、经济增长的源泉,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的研究观点:

@#@技术进步、劳动供给、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

@#@经济增长的源泉:

@#@1、自然条件2、资本积累3、人力资本4、对外开放5、技术水平6、制度条件,14,1、自然条件,自然因素具有先天秉赋性,是人类不可控制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富国之所以富裕,具有某种幸运的含义。

@#@自然资源指自然界提供的作为生产过程投入品的资源,如耕地,河流,森林,矿产资源等等。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美国早期经济发展,相当程度得益于辽阔的疆域和广袤的耕地资源。

@#@某些中东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生活富裕,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地下幸运地蕴藏了大量石油资源。

@#@,15,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可以观察到,除了很少几个例外,被陆地包围、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一般比较贫穷。

@#@被陆地包围地区运输成本很高,发展国内市场和参加国际贸易比较困难。

@#@另外,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会上存在悬殊的差异。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全部处于温带,只有两个城市经济属于例外:

@#@新加坡和香港。

@#@全世界高收入地区人口十亿,两个例外经济的人口有1000万,也就是说,世界上高收入人口大约99%处于温带地区。

@#@有关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经济水平的具体机制还缺少有说服力研究证据,但地理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至少存在统计相关性。

@#@,16,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

@#@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可能创造很高的生产率并享受富裕生活水平。

@#@吃生鱼片的日本是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然而,由于它成功地利用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条件,加上勤奋努力,结果变成经济发达水平很高的富裕国家。

@#@相反,无论是温带地区或是拥有海岸线的经济,仍有不少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地理决定论不可取。

@#@,17,2、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提供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技术设备及其附属物的存量,又简称资本。

@#@常识告诉我们,工具,专业化设备等资本条件,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社会的生产率。

@#@资本存量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资本存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今天资本存量是昨天投资的结果,未来资本存量部分取决于今天投资。

@#@,18,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人力资本能够有效地提升一个劳动者或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或效率。

@#@象增加物质资本需要积累和投资一样,增加人力资本也需要投资,并且需要特殊的投入要素,即教员,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时间等等。

@#@人力资本概念意味着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特殊产业。

@#@教育具有某种正外部性效应。

@#@因而,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应当实行鼓励国民教育的政策。

@#@,19,4、对外开放,五六十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政策,试图在避免与外部世界发生不断深化的经济互动前提下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

@#@这些政策通常对于国际贸易进行大量关税和非关税限制,希望由此发展国内民族工业,并赶超发达国家经济。

@#@经过对几十年经济发展绩效的分析检验,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出口导向的外向型政策比较有助于穷国经济发展。

@#@减少对贸易的限制,扩大开放,从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过程中学习,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20,4、对外开放,从最直接关系看,贸易好比是一种特殊的技术。

@#@如果一国出口纺织品进口飞机,其效果与发明了一种把纺织品变换成飞机的技术类似。

@#@贸易实现的交换通常会提高交换双方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给定资源限制下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除了静态福利效果,贸易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积极“溢出”效应。

@#@贸易促进信息交流沟通,使贸易参与国的企业和人民加深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5、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即在某个较高收入水平就会出现停滞,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加入技术升级。

@#@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长期增长的发动机。

@#@明智的科技政策至少应当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应当直接扶持基础科技研究。

@#@另一方面,对于科技发现成果潜在具有可排他性质的研究开发活动,应当利用专利制度鼓励民间部门介入。

@#@,22,6、制度条件,可以把制度因素理解为有关经济体制和政策安排的总和,它所涉及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总体上具有不可被政府行为替代的基本经济功能,因而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政府应当承担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功能,而不应充当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直接决策者。

@#@这一认识是从20世纪人类经济史中总结得来的重要经验。

@#@,23,6、制度条件,政府在提供公共品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计划经济扼制经济活力,并存在难以克服信息处理和协调困难,因而长期绩效普遍不如市场经济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谋求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提性制度条件。

@#@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有效性,既表现为产权界定和保护的强度和力度,也体现为市场竞争的程度和有效性。

@#@它对经济增长至少具有两方面基本作用:

@#@第一是激励作用,第二是协调作用。

@#@,24,6、制度条件,一个经济要发展,必须具有内在活力,促进人们都努力工作和创新。

@#@市场机制的积极功能在于它一方面提供了创新激励,另一方面拓展了创新空间,因而创造了一种激活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从经济学角度看,创新激励或创新动力取决于创新给创新主体带来的净收益,因而,创新动力大小可以用创新总收益减去创新总成本(包括风险成本)的净剩余来表示。

@#@市场机制另一基本功能是协调社会经济活动。

@#@如资本应当投向何方?

@#@应当出口什么和进口什么?

@#@外资进来投向什么部门?

@#@什么技术应当得到广泛运用?

@#@所以这些问题,都不能从他们本身涉及的关系中得到回答,而需要用到市场和价格机制协调。

@#@,25,结论,解释发展没有定论,但是对这一问题理解在不断进步。

@#@一国发展是很多实际条件配合或凑合的结果,因而并不完全取决理论分析。

@#@然而,如果在实际条件具备前提下,适当运用经济学关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分析成果,应能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26,第二节索洛增长模型,索洛(Solow,R.M.)于1956年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得出了新的模型。

@#@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最重要代表,因此人们经常把索洛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同义使用。

@#@而索洛也因此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7,第二节索洛增长模型,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三、稳态分析四、模型的运用五、最佳增长路径,28,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

(1)社会储蓄函数SsY,s储蓄率

(2)劳动力按不变比率n增长(3)生产规模报酬不变(4)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5)资本折旧率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情况下,设生产函数为:

@#@YF(N,K),且据假设(3)有:

@#@YF(N,K),若令1/N,则有:

@#@Y/NF(1,K/N)上式表明,人均产量只取决于人均资本:

@#@yf(k),29,式中,y为人均产量,k为人均资本量,y=f(k)表示,人均产量取决于人均资本量,人均资本量的增加会使人均产量增加,但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人均资本量会以递减的速度增长。

@#@下图是生产函数的图示。

@#@,yf(k),30,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据假设条件知人均资本:

@#@k=K/L;@#@人均产出:

@#@y=f(k)考虑时间因素对人均资本进行动态化分析:

@#@,31,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表明人均储蓄被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使资本深化,使每个劳动者配备的资本量增加k另一方面式是资本广化,使资本存量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及用于折旧(n+)k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资本深化过程是人均产量增长过程。

@#@当k=0时,y=0,即没有因资本深化带来的人均产量的增长。

@#@此时,经济社会只有通过资本广化产生的和人口增长率相等的总产量的增长率。

@#@,32,三、稳态分析,稳态及稳态实现的条件稳态含义稳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在技术和人口增长率不变条件下,当人均收入与人均资本不变时,经济就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因为人口增长率不变,人均收入不变,所以,总产出和人口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同理,资本总量和人口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即:

@#@Y/Y=K/K=N/N=n所以,稳态也是指:

@#@当总产量、资本存量和劳动力都以和人口增长率相同的速度增长时,就达到了稳态。

@#@它是一种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下的增长状态。

@#@,33,三、稳态分析,而当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时,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等于0,资本劳动比将保持在不变的水平上。

@#@,此时,经济处在一条平衡的增长路径上,人均资本、人均产出都是常数,不会增长。

@#@此时稳定状态下的总资本K、总产出Y和总人口都保持同样的外生的增长率n,34,三、稳态分析,无论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初始状态,最终都将回到稳态增长路径上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古典假设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且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如果初始的人均资本劳动比高于k*,随着经济增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产出的增长率就会递减,储蓄和投资增长率也会下降,此时人口增长率不变,人均资本劳动比例将降至k*;@#@反之亦是如此。

@#@但由此推出的一个推论却是“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即在人口增长为0的经济中,经济增长率也会趋于0。

@#@,35,四、模型的运用,1、资本存量增加2、技术进步3、人口增长,36,1、资本存量增加(储蓄率上升),短期:

@#@储蓄率上升sy曲线向左上方旋转sf(k)(n+)k人均资本增加人均产量增加。

@#@长期:

@#@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值递减,经济增长过程以递减的速度持续。

@#@最终,经济达到新的稳态水平。

@#@,储蓄率的增加稳态水平变动图示,37,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改变了社会生产函数的形式增加了资本存量如图所示,38,3、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从社会生产函数中可以看出,这将增加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

@#@但就人均产出来说,人口增长率提高导致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水平下降,这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结论,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富裕程度提高。

@#@人均产出的增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政策的重要性,,39,3、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n)提高,(n+)k曲线向左上方旋转。

@#@,40,五、最佳增长路径黄金规则,提高储蓄率可以增加经济中的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不是可以说,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呢?

@#@如果不是,那么如何确定经济中的最佳储蓄率呢?

@#@,产出可用于消费和积累两个方面,产出一定,积累多了,消费就少。

@#@反之亦然。

@#@费尔普斯1961年提出保证实现人均消费最大化的人均资本量的确定标准,即黄金分割率:

@#@资本的边际产量人口增长率资本折旧率f(k*)=n+,41,黄金分割率图示,上图中,(n+)k与y=f(k)之间的距离表示人均消费水平,显然最大的人均消费水平位于y=f(k)上与(n+)k平行的直线的切点处,即k*对应的人均消费最高。

@#@,42,第三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是国内生产总值、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和收缩为标志。

@#@保罗萨缪尔森,43,二、经济周期的特征,经济活动围绕潜在GDP波动。

@#@随着经济增长,潜在GDP不断增长,曲线为正斜率。

@#@波动大体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衰退扩张)衰退阶段的特征:

@#@1、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4、企业利润急剧下降,44,一些经济周期的型式,45,三、经济周期的划分,1、中周期朱格拉根据其统计分析,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长度约为910年的经济周期。

@#@熊彼特把这种周期称为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

@#@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46,三、经济周期的划分,2、短周期英国统计学家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周期的观点。

@#@小周期平均长度为3.5年(约40个月),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

@#@熊彼特把这种约为40个月的周期称为短周期或“基钦周期”。

@#@基钦提到,这种小周期是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受农业丰歉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

@#@,47,三、经济周期的划分,3、长周期

(1)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著名的“长波理论”。

@#@认为经济中存在一种平均长度约为50年左右的长期循环。

@#@这种长周期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

(2)库兹涅茨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经济中存在长度为1525年不等的长期波动。

@#@这种波动在美国的许多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库兹涅茨周期也称为建筑业周期。

@#@,48,三、经济周期的划分,4、熊彼特周期熊彼特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和概括。

@#@他认为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

@#@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

@#@他还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

@#@(参看教材P.712),49,四、经济周期的原因,长期增长VS短期波动1、需求冲击2、政策冲击3、供给冲击,50,1、需求冲击,凯恩斯学派认为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私人部门的投资。

@#@乘数加速原理私人投资的波动乘数作用总产出更大的波动总产出的波动加速原理私人投资更大的波动乘数加速交互作用原理是凯恩斯学派对经济周期成因的基本解释。

@#@,51,2、政策冲击,货币学派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波动,尤其是货币政策。

@#@可预期的货币政策:

@#@对实际经济完全没有影响不可预期的货币政策:

@#@短期内有影响,长期内仍然无效假如,MSPW/P生产,就业()W生产,就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货币学派认为经济中存在自发的调节机制,能够自我调整短期波动,恢复到长期的增长路径,无须政府的干预,经济政策反而会更糟。

@#@,52,3、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技术进步、自然环境变化、资源价格波动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这类观点的代表。

@#@认为经济中的名义变量对经济波动没有影响,影响经济波动的是实际变量。

@#@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石油价格上升、农业歉收对经济的冲击,53,本章小结,1、经济增长的含义2、经济增长的源泉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4、资本存量增加、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索洛模型分析5、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点6、经济周期的分类7、经济周期的成因,54,作业,1、如何认识经济中的短期、长期和超长期?

@#@2、什么是“70规则”?

@#@3、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4、简述索洛模型的内容。

@#@5、借助图形分析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6、什么是黄金规则和最佳经济增长路径?

@#@7、什么是经济周期?

@#@如何分类?

@#@8、经济周期的成因主要有哪些?

@#@,";i:

2;s:

876:

",旋挖钻负载敏感和负反馈联合改装实例,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泵、飞轮壳、发动机总成,农用机械,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煤矿机械,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起重机械,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市政车辆,路面机械,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水利机械,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改装实例针对负反馈,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直接用博一泵阀改装日立,通过自主研发的自立减压阀可以取代齿轮泵,能够节省能量和空间,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正流量改装机器干活不再停,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负载敏感泵改装实例:

@#@玉柴85,后市场改装的方法及技巧,博一可以提供相应的飞轮盘及连接胶,博一流体传动世界,谢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