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038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docx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据此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会对地球的平均气温造成什么影响的问题时,采用的研究途径之一是:

研究古气候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和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关系.

(1)有种方法是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元素含量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高低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水酸碱度有关,而海水酸碱度又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将得到的有关数据和通过其它研究途径得到的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对比,即可得到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与大气中CO2的浓度的对应关系.海水酸碱度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的科学原理是.

请在下列坐标图中,标出坐标轴的含义,并大致表示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

(2)科学家也通过另外途径研究古气候时CO2的浓度变化与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关系.

如比较古代植物叶片化石及近现代植物标本,发现很多地区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考虑,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请写出两种).

(3)在生物圈中,你认为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是:

、(请写出两点).

【答案】

(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

(2)大气温度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3)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

(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于水生成的碳酸就越大,海水的pH就越低;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图如下:

(2)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是因为大气温度降低,植物蒸发水分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3)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是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难度不大.

2.阅读下列短文:

氢氧化钾(化学式KOH)的性质与氢氧化钠的性质相似。

A.纯净的氢氧化钾是白色固体;

B.它极易溶解于水;

C.氢氧化钾固体露置于空气中易吸水而潮解;

D.氢氧化钾固体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E)氢氧化钾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可以制得氢氧化铜。

根据上面短文的内容,运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填空:

(1)从上面的短文中得知,氢氧化钾的物理性质为(填序号)。

(2)写出上面短文中涉及到的与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有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氢氧化钾的性质,你认为氢氧化钾固体的保存方法应是。

【答案】

(1)A、B、C

(2)2KOH+CO2=K2CO3+H2O;2KOH+CuSO4=Cu(OH)2↓+K2SO4

(3)密封保存

【解析】

(1)氢氧化钾的颜色、状态、水溶性、吸水性等方面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填:

ABC.

(2)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钾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钾,化学方程式为:

2KOH+CuSO4═Cu(OH)2↓+K2SO4.

(3)因为氢氧化钾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应该密封保存.故填:

密封保存.

3.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

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1)碳酸钠俗称__________。

(2)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索尔维法

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

原理如下: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实验完毕后,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实验记录如下: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未记录

15.3

13.7

11.9

10.6

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3)装置图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4)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_

(5)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NaHCO3固体的分解率是________(已分解的NaHCO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3质量的比值)(精确到0.1%)。

若加热前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B“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C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纯碱、苏打污染环境

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50%偏小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故答案:

纯碱、苏打。

(2)吕布兰法制备纯碱过程中有一氧化碳、氯化氢气体产生,污染环境,故答案:

污染环境。

(3)稀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溶液可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

(4)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为防止氨气逸散,污染空气,可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故答案:

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

(5)解:

设原

的质量为x,

时刻,分解的

的质量为y。

答:

时刻,

的分解率是50%,

若加热前碳酸氢钠中混有氯化钠,则最终得到固体质量偏大,由此计算得到的原固体总质量偏大,

时刻分解的

的质量不变,则分解率偏小。

故答案:

50%、偏小。

(6)根据题意,A、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A符合题意;B、“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B符合题意;C、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C符合题意。

故答案:

ABC

4.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纯碱的用途非常广泛。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西方国家对这一技术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一些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的秘密,均以失败告终。

1943年,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针对西方纯碱生产时食盐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

发明原理

第一步:

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

先添加NH3而不是CO2:

CO2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3使食盐水显碱性(用无色酚酞溶液检验),能够吸收大量CO2气体。

第二步: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

第三步:

在5℃~10℃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NH4Cl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向时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是:

①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②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

联合法综合利用了合成氨的原料,提高了氯化钠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NH3、CO2都来自于合成氨工艺:

这样NH4Cl就成为另一产品化肥。

综合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NaCl利用率达96%。

第四步:

加热碳酸氢钠制取纯碱。

温度溶解度物质

0

10

20

30

40

50

6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NH4HCO3

11.9

16.1

21.7

28.4

36.6

44.1

59.2

NaHCO3

6.9

8.15

9.6

11.1

12.7

14.4

16.4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侯氏制碱法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饱和食盐水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

(3)第二步的复分解反应发生时,常温下向溶液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以沉淀的形式先析出的原因是_____。

(4)写出侯氏制碱法的一个优点_____。

(5)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

(6)侯氏制碱法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_____。

(7)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_____。

【答案】

Na+、NH4+、HCO3-、Cl-NaHCO3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饱和溶液而析出晶体绿色、环保、无污染、原材料利用率高(填一个即可)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置换反应先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有氯化钠,否则没有

【解析】

【详解】

(1)侯氏制碱法第二步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故填:

(2)饱和食盐水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后,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溶液中有氯化钠、碳酸氢铵,含有的离子是:

Na+、NH4+、HCO3-、Cl-;

故填:

Na+、NH4+、HCO3-、Cl-。

(3)第二步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常温下向溶液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从表中所给的数据可以得到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所以碳酸氢钠以沉淀的形式先析出;

故填:

NaHCO3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饱和溶液而析出晶体。

(4)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绿色、环保、无污染、原材料利用率高;

故填:

绿色、环保、无污染、原材料利用率高(合理即可)。

(5)从流程图可以得到,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所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

故填:

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

(6)侯氏制碱法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化合反应;氯化钠与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是复分解反应;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故填:

置换反应。

(7)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也就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先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有氯化钠,否则没有;

故填:

先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有氯化钠,否则没有。

5.可燃冰是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其组成可表示为CH4·nH2O,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开采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置换法是开采方法之一,将CO2液化后进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沉入海底,因CO2较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置换出来。

(1)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____个原子。

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___g二氧化碳。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

A可燃冰的开采不存在任何困难

B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

C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

(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4·nH2O,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

9,则该可燃冰中n=__。

(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588BC8CH4+CO2

2CO+2H2

【解析】

【分析】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为清洁燃料,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详解】

(1)甲烷的化学式为

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

设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x=88g

故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88g二氧化碳。

(2)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燃料,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过多的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故选B。

(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4·nH2O,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

9,则16:

18n=1:

9,所以n=8。

(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根据元素守恒推测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O2

2CO+2H2。

【点睛】

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关心.下表列举了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污染源

污染物

建筑材料

NH3、甲醛(CH2O)、苯(C6H6)、甲苯(C7H8)、石棉纤维等

家具

甲醛(CH2O)、甲苯(C7H8)等

办公用品

O3、电磁辐射等

烹饪

CO、NO2、SO3、PM10等

室内微生物

结核杆菌、霉菌等

 

从上表看出室内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室内甲醛污染已被列入对公众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之一.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人造板材料制作的家具、地板以及胶黏剂等.这些材料用的越多,甲醛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越高.甲醛的释放期非常长,人们打开人造板家具柜门时,闻到的刺激性气味主要是甲醛的气味.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通常情况下,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运用功能性装饰材料也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研究表明硅藻泥也可以净化空气.硅藻泥的主要成分是硅藻土,是由水生浮游类生物沉积而成.电子显微镜显示,硅藻土粒子表面具有无数微小的孔穴,功能与活性炭相似.正是这种多孔的结构,使硅藻泥成为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内墙装饰材料.

“光触媒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光触媒”是一种纳米级材料,具有强烈的催化分解功能.图一就是“光触媒”技术应用于分解甲醛、氨气、甲苯等有害物质的原理图.空气净化器是净化室内空气的重要设备.图二是某品牌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图,其中a、b、c是甲醛随开机时间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

为满足人们对健康住宅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由舒适型向健康型方向发展,人们正在不断优化新的技术.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污染源是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填序号).

a.甲醛有毒

b.硅藻泥通过吸附污染物净化了空气

c.吸收、转化、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光触媒技术”可将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依据图一写出该反应的条件:

__.

(4)依据图二提出一条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建议:

__.

【答案】烹饪abc光、TiO2工作时间在1~2小时,降低甲醛的浓度效果显著

【解析】

(1)含碳元素的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2)a.甲醛有毒,正确;b.硅藻土粒子表面具有无数微小的孔穴,功能与活性炭相似.正是这种多孔的结构,使硅藻泥具有吸附性,吸附污染物净化了空气,正确;c.吸收、转化、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正确。

故选abc。

(3)依据图一可知,“光触媒技术”可将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条件是光、TiO2(4)依据图二提出一条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建议:

工作时间在1~2小时,降低甲醛的浓度效果显著。

7.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金属是具有光泽、富有延展性、能够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均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中合金的应用较为广泛。

从含有金属元素并有开采价值的矿石中提炼金属的过程称为金属的冶炼。

冶炼金属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是利用一氧化碳或碳等还原剂将金属从其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来,例如铁铜等;对于活泼金属,则要采用电解的方法进行冶炼,例如镁、铝等。

金属钛因为具有神奇的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钛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热时能与O2、N2等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在常温下,钛表面易生成一层极薄且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可以抵抗强酸甚至王水的腐蚀。

钛的硬度与钢铁差不多,而它的重量几乎只有同体积钢铁的一半。

钛和钛合金无毒且与人体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所以在医疗方面应用广泛。

目前大规模生产金属钛的方法是:

先将金红石(主要成分为TiO2)和炭粉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通入Cl2制得TiCI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然后在氩气的环境中,用过量的Mg在高温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金属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

(2)写出金属钛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钛可以抵抗强酸甚至王水的腐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用赤铁矿冶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一定量的镁粉和锌粉加入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若滤液为蓝色时,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的组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种情况。

【答案】单质银白色(或硬度与钢铁差不多或密度小)在常温下,钛表面易生成一层极薄且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硝酸铜、硝酸镁、硝酸锌2(或两)

【解析】

【详解】

(1)“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反应;结合材料“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有单质形式存在”,可知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

(2)结合短文内容分析,可知钛呈银白色、硬度与钢铁差不多、密度小,以上均属于钛的物理性质;

(3)由材料可知,钛可抵抗强酸甚至王水腐蚀的原因是:

在常温下,钛表面易生成一层极薄且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4)工业上用一氧化碳与赤铁矿来冶炼铁,反应原理是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5)结合相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镁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当镁消耗完后,锌才可参与反应。

据此分析,若滤液为蓝色,说明硝酸铜有剩余,则镁、锌均全部消耗,则滤液中一定有反应生成的硝酸镁、硝酸锌以及反应剩余的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根据题干信息“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氢前金属锌,可能含有金属镁,说明硝酸银、硝酸铜全部反应完,进而可知滤渣成分为银、铜、锌或银、铜、锌、镁2种情况。

【点睛】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认识氨气:

材料:

①氨气是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小;③降温至-33.5℃可变为液态;④1体积水大约溶解700体积氨气,其水溶液显碱性;⑤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氮气和氢气;⑥与氯化氢气体混合产生白烟(成分为氯化铵);⑦用于制液氮、氮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

⑧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气;⑨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

(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写出氨气的化学式并标注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由其化学式可获得关于氨气定量组成的信息是___________(写一条)。

(2)物质的性质。

阅读上文,归纳氨气的化学性质(至少两条)________________。

(3)物质的变化

I.用方程式表示工业和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的化学变化___________

II.变化③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氨分子的能量;

b.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c.氨分子的质量;

d.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e.氨分子的化学性质;

f.氨分子之间的间隔;

g.氨分子的构成

从微观的角度看变化③和⑥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

III.描述变化⑤的微观过程_____________

(4)物质的制备

①工业制氨气所用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取的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填装置编号)是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D装置收集氨气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将湿润的_____________(填“红色”或“蓝色”)石蕊试纸。

放在__________(填“a”或“b”)处,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证明集满。

【答案】

氨气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3(合理即可)氨气在高温下能分解、氨气能与氯化氢反应(合理即可)

ceg变化③中分子不变,⑥中分子改变(在高温条件下)构成氨分子的氮、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氮分子和氢分子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红色a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析】

【分析】

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生成氨气,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

【详解】

(1)氨气的化学式为

,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

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故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由其化学式可获得关于氨气定量组成的信息是氨气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3。

(2)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故氨气的化学性质是氨气在高温下能分解、氨气能与氯化氢反应。

(3)I.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生成氨气,工业制取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制取氨气反应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I.变化③是氨气降温至-33.5℃可变为液态,不发生变化的是氨分子的质量、氨分子的化学性质、氨分子的构成,故选ceg。

从微观的角度看变化③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