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046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张掖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张掖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月考试卷(10月)

高二语文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

“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

“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

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

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

“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

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

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

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凌就迁为司空。

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

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

语子广,广言:

“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

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

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

凌至项,饮药死。

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凌、愚罪宜如旧典。

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所在:

担任官职的地方。

B.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逆击:

调头攻击。

C.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典兵:

掌握兵权。

D.乃穷治其事,彪赐死穷治:

彻底追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

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

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

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5分)

(2)凌、愚罪宜如旧典。

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11分)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

上阳:

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8.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描述。

(5分)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

(2),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3)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

(4)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

(5),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

(6)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

《滕王阁序》

(7)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滕王阁序》

(8),?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9),收之桑榆。

《滕王阁序》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①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

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

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纪念者自然有人,

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

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②,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

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

所作诗,却并不难懂。

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

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③。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

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

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

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

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

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

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

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④,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

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芒。

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上文所引的诗两首,亦不见于《诗录》中。

一九三三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⑤愿为弟子者綦(qí)⑥众,至于仓皇制《同门录》成册。

近阅日报,有保护版权的广告,有三续丛书的记事,可见又将有遗著出版了,但补入先前战斗的文章与否,却无从知道。

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

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罢,呜呼!

【注】①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又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学者。

光复会的发起人之一,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脱离现实,钻入故纸堆中。

1936年章太炎逝世后,一些人或作文诽谤奚落,或极力夸大他的学术成就,鲁迅因此做此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②汉代对文字学的通称。

③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日本。

④一九二六年八月间,章太炎在南京任孙传芳设立的婚丧祭礼制会会长,孙传芳曾邀他参加投壶仪式,但

章未去。

⑤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

⑥极,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参加太炎先生追悼会的人不到一百,原因是官绅组织,小民不敢参加。

B.三十余年之前,太炎先生木板的《訄书》我读不断,也看不懂,可见他的学术水平不算高。

C.在日本,我前去听先生的讲学,直到现在,他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那是因为比之于学问,先生的革命精神更令我敬佩。

D.辛亥革命之后,先生逐渐藏起锋芒,退居于宁静的学者,成为一位纯粹的儒宗。

E.太炎先生对革命怀着满腔的热情,甘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遗憾的是他的志向都没有得到实现。

(2)“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有哪些?

请简要作答。

(6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章太炎先生的性格特点。

(6分)

(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结合相关部分作简要分析。

(8分)

第Ⅱ卷基础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4分)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纵观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总会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B、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具体而微的百姓中,幸福感主要由每个家庭的收入决定,同时也受其他一些因素(如休闲时间、健康状态、婚姻质量等)的影响。

C、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反映,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一般情况下,药品差价平均在五倍以上,少数甚至达几百倍,让人叹为观止。

D、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针砭时弊,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层出不穷,常常令观众付之一笑,鼓掌欢呼。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14.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语段,根据原文在括号内填空正确的是()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开破壁子,()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时,只()得一条絮被。

林冲()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

“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A.只得叫苦挪侧找取闪B.只叫得苦搬探摸拽钻

C.只苦得叫移探找拽钻D.只叫了一声苦搬侧摸取闪

15.下面是我国的“人民调解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5分)

六、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叫马丽的外地打工者在微博中写道:

“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心里不由得一阵怅然。

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

”2013年2月13日,春节长假结束,马丽收拾行囊又要出门时,妈妈远远地跑过来拥抱,还没说话就泣不成声。

当今中国,父辈对乡土的坚守和子女们匆匆的脚步,早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盼让我们心中酸痛,我们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张掖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月考试卷(10月)

高二语文

题号

总分

得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5分)

(2)(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

(5分)

9.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

(2),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3)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

(4)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

(5),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

(6)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

《滕王阁序》

(7)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滕王阁序》

(8),?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9),收之桑榆。

《滕王阁序》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5分)()()

(2)(6分)

(3)(6分)

(4)(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4分)

注意:

请将12-14题涂在答题卡上的7-9

15.(5分)

五、写作(60分)

16.

张掖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月考语文答案

一、(共9分)

1、答案:

B。

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答案:

C。

C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答案:

A。

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

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

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二、(30分)

4.B.逆击:

迎头攻击。

逆,迎战。

5.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

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6.B.王广不同意,他认为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为灾祸的开始。

7、

(1)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

(“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

(2)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

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

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

(“宜”译为“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

8.(5分)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1分)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9.(6分)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

(手法2分,分析2分,感情2分)

三、略。

四、阅读(25分)

11、

(1)CD(5分,选C得3分,选D得2分)根据“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判定A项错。

B项“可见他的学术水平不算高”错。

E项“他的志向都没有得到实现”错。

(2)①章太炎先生为大家所知的不是他的学问,而是因为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

②章太炎在狱中所作的两首诗深深地感动着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章太炎东渡日本后不久就主持《民报》,和各种保守思想展开激烈斗争,斗争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④我去听先生讲学,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⑤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

⑥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无第二人。

(每点1分,共6分)

(3)①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国)。

早年热心于反清革命,为了革命七被追捕,三入牢狱;

②意志坚定,不屈不挠。

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也不放弃斗争;

③刚正不阿。

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

④视死如归。

他在狱中所作的两首诗表达了他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豪情。

(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4)①叙议结合。

全文紧扣“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这一中心边叙述边议论,叙议结合,恰到好处;

②对比写法。

文中拿章太炎和高尔基做对比,认为章太炎晚年虽然成了权威人物,但因为已经离群众太远,所以死后的追悼会很冷清,而高尔基一生都和下层人保持密切联系,所以死后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民众深切怀念。

(或“将章太炎的革命精神和学问对我的影响进行对比,说明章太炎令我敬佩的主要是他的斗争精神,而不是学问,证明自己的观点)

③语言形象生动、简练而富有诗意。

(8分。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特点”2分,举例分析2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14分)

12.答案A。

A项,毁家纾难:

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B项,具体而微:

形容事物内容大体具备,而规模、形状较小。

基本义理解错误。

C项,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褒贬误用。

D项,付之一笑:

意思是用笑来代替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

常用于不以为然的事情。

不合语境。

13.B。

A项,成分残缺,“呈现出淳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