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109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docx

励志故事大全苏秦

苏秦在民间流传最多的是他苦学之时为了不致瞌睡,

头悬梁锥刺股故事。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10多次之多,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

他的黑貂皮袄也破了,100两金币也用完了,最后甚至连房旅费都没有了,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

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

他回到家里以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

"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

"

  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

从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

当他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

他自语道:

"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

"过了一年,他的研究和演练终于成功,他又自言自语说:

"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步入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

他对赵王滔滔不绝地说出合纵的战略和策略,赵王听了大喜过望,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兵车100辆、锦绣1000束,白璧100双,金币20万两,车队尾随他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压制强秦。

当苏秦权势显赫、红极一时的时候,金帛20万两供他使用,他所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所到之处都显得威风八面,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听从他的号令。

赵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尊重。

其实苏秦此人,当初只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掘墙做门、砍桑做窗、用弯曲的木头作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

但现在的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四马战车,骑着高头大马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了。

  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

父母得知,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30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

苏秦问:

"嫂子你对待我为什么以前那样的傲慢不逊,而现在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

"他嫂子答:

"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

"苏秦长叹一声说道:

"唉!

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

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

评点:

"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在天下大乱之际,世风日下、人心诡诈、一切的取舍都以现实的功名利禄为标准,所谓"笑贫不笑娼"正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就连有骨肉亲情的父母妻嫂,在你没钱没势时那样的绝情寡义,一旦你有钱有权了,一个个都曲意逢迎、媚态顿现,而且还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说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在于你有没有权势和金钱。

世道如此,安有不追名逐利之人。

 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在当时,广大天下、众多百姓、威武的诸侯、掌权的谋臣,都要听苏秦一人来决定一切政策。

没消费一斗军粮,没征用一个兵卒,没派遣一员大将,没有用坏一把弓,没损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

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稳定;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人得到合适的使用,天下就会服从领导、归顺朝廷。

所以说:

"应该运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来处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谋策划、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

"

  苏秦和所有说客、谋士都是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者,与讲究仁义礼智信、追求人生的道德完满为宗旨的儒家相反,功利主义以现实的功名和利益为人生宗旨和人生价值的根本,为了获得名利而讲求积极进取、勤奋苦练,这种人生哲学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行动派实践哲学,与那些坐谈道义的理论家们相反的是,它极重视在现实中积极行动和理论的实践,或游说在宫廷庙堂之上,或奔走在大国小国之间;既有理论,也有将理论实施的各种行动。

  功利主义有时为了名利,甚至不择手段,苏秦游说连横不成,就去游说合纵,在他的心目中,维护哪个国家的利益、站在哪个国家的立场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一定要得到依托的载体。

合纵、连横只不过是苏秦的手段而已,他的目的还是名利二字。

当然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哪个国家正义哪个国家非正义,谁能说确切呢?

由于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性和目的证明手段的功利性,使它的方法论成为一种顺应时势、知机应时、知权善变、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实践方法论。

"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和精神就来源于苏秦,他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抱负拼搏玩命的精神确实值得一代一代人学习,尽管功利主义者有些自私自利,但在正义目的下的个人奋斗精神,充分张扬了人的智慧、个性和气度,显示了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应该提倡的。

  苏秦游说时很讲究语言艺术,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的堆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苏秦对秦惠王游说时先对秦国的整体状况做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描述,然后说明了一统天下的大体道路,其中对偶、排比运用得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要知道说话时的文采,对话语的说服力构成将近一半的功效。

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说明了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作外衣,那么传播力度和传播面积都会大打折扣。

言多必失,但在强调一个事物和围绕一个论点的语境中,"言多"是非常必要的,言多了才能说服他人。

接着苏秦开始论述"霸道"胜于"王道"、武功胜于文治的优越性、适时性。

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谓中国游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虽然秦惠王当时没有马上采纳苏秦的主张,但实际上秦国后来的国际战略方针和一统天下的霸图,就是沿着苏秦陈述的战略和路线而来。

  苏秦所不断演练的"揣摩"之法,正是纵横家们的必学经典《鬼谷子》所推崇的"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

揣,指通过揣测、估计、分析、推理等方式对对方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揣包括揣情和量权两方面。

揣情,是揣测对方的好恶、真伪、趋变等心理状态,以捉摸对方的内心实意。

量权,是指分析对方的强弱、轻重、虚实、通塞等外部条件。

摩,悉意试探、诱动之意。

揣摩,合而言之,意为反复思考、推求、揣度。

分而言之,揣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测知其内情;摩则为以己之言探人之心使其外露。

揣,是主观判断;摩,是语言试探。

纵横家们所运用的手段也被称为"揣摩之术"。

1.战国名人

生平简介

  苏秦(?

-前284年),战国时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

奉燕昭王命入齐,从

  

苏秦头像

[1]

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

齐湣王末任齐相。

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

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

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

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苏秦(约前334-前284)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

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合纵

  

苏秦相六国(14张)

苏秦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感叹说: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

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

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

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有说法认为他和张仪两人彼此呼应,共同达到个人的目的。

《史记·苏秦列传》载: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

惠王使犀首攻魏,秦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苏秦任六国相

说陈轸崭露头角

  齐宣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齐国攻打魏国。

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秦国打败楚将屈丐于丹阳。

苏秦对楚国大臣陈轸说:

“臣有事愿拜见您,这件事非常完满,会使楚国对您有利,成功了是福,不成功也是福。

今天我站在门口,有人说到魏王曾对韩冯(píng,平)、张仪说:

‘煮枣将要失陷,齐军又来进犯,您二位来救寡人就可以不败;不来救寡人,寡人就无能为力了。

’这只是婉转之辞。

秦、韩的军队不向东救魏,十几天之后,魏国就要转变策略,韩国追随秦国,秦国驱逐张仪,拱手侍奉齐、楚,这样,您的事就成功了。

”田轸说:

“怎么才能使秦、韩军队不向东进呢?

”苏代回答说:

“韩冯救魏的言辞,一定不会对韩王说‘我是为了魏国’,必定说‘我将用秦、韩的兵力向东打退齐、宋,我趁势聚合三国的军队,利用屈丐战败后的疲备,向南要求楚国割地,韩国失去的旧地一定能全部收回。

’张仪救魏的言辞,一定不会对秦王说‘我是为了魏国’,必定说‘我将用秦、韩的兵力向东抵挡齐、宋,我将聚合三国的军队,趁屈丐战败后的疲惫,向南要楚国割地,名义上是为保存将亡的国家,实际上是攻伐三川之后返回来,这是王者的事业。

’您让楚王给韩国土地,让秦国控制两国议和,您对秦王说‘请让楚国给韩国土地,而大王可以在三川一带施逞威风,韩国的军队没有动用就从楚国得到了土地。

’韩冯向东发兵的言辞会怎样对秦国说呢?

他说‘秦国不用兵就得到了三川,进攻楚国、韩国、使魏国受到困窘,魏国便不敢向东联齐,这样就孤立了齐国’。

张仪向东发兵的言辞会怎样说呢?

他说‘秦国、韩国想得到土地却按兵不动,声威震动了魏国,魏国不想失去和齐、楚的关系也就有所凭借了。

’魏国转就对秦国、韩国的态度,争着侍奉齐国和楚国,楚国正想得到魏国侍奉而又不想给韩国土地,您让秦国、韩国不用兵就能得到土地,这是对两国有大恩德啊。

秦韩两国国王受韩冯、张仪的威胁,向东发兵以便使魏国顺服,您可以常常持胜券去责问秦、韩,这样就使秦、韩两国喜欢您而厌恶张仪用的本钱太多了。

  心理战术取富贵

  苏秦反间之计泄露后,被车裂而死。

苏代苏励见其兄纵横之术也各立大志。

苏代来到燕国,大概是在公元前308年,这时他也有二十六七岁了,该是得到富贵的时候,于是对燕昭王说:

“臣,是东周鄙陋的人。

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弃农具来求见大王。

到了赵国邯郸,所看到的情况远不如我在东周听到的,我私下决定担负起为您做一番事业的志向。

等到了燕国朝廷,遍观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说:

“您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呢?

”苏代回答说: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

  

苏秦全身像

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说明大王的过失。

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

如今,大王却去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

请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讲给您听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

“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是要讨伐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

假如您能以燕国现有的力量讨伐齐国,那么,我愿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

”苏代回答说:

“天下能够互相征战的国家共有七个,而燕国处于弱小的地位。

单独作战不能取得胜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没有不提高声威的。

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声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声威提高。

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声威提高。

假如所依附的国家声威提高了,这样也就一定能使您的声威提高啊。

如今齐国的国君,年纪大而固执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他向南攻打楚国长达五年之久,积聚的财富也消耗尽了;西边被秦国困扰了多年,士兵们已疲惫衰败;向北和燕国人作战,以三军覆没的代价,仅仅俘虏了两名将领。

然而,还要发动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宋国,吞并十二个小诸侯国。

这是他们国君的欲望,可是他们的民力已经枯竭了,怎么能够办得到呢?

况且我听说过,连续打仗,百姓就疲困劳乏,战争持续太久,士兵就疲惫不堪。

”燕王说:

“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浊河可以用来固守,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

”苏代回答说:

“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浊河怎么能够固守呢?

百姓已经疲困劳乏,即使有长城、钜防,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

况且,以前不征发济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赵国的入侵,不征发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燕国的入侵。

如今,济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发参战了,境内的防卫力量已很薄弱了。

骄横的国君一定好利,亡国的臣子一定贪财。

大王如果能够不因为以侄儿弟弟做为人质而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齐王就会友好地对待燕国,而轻率地出兵去消灭宋国,那么,这样一来,齐国就可以灭掉了。

”燕王说:

“我终于凭借着您而承受灭亡齐国的天命了。

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

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

燕国因此残破。

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

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已经初步取得了燕王的信任。

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

苏秦到齐,见了宣王,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辞。

齐王手按铁戈向后退了几步,问道:

“你这是怎么回事,先贺喜接着就念悼辞?

”苏秦答道:

“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乌头(一种毒药),是认为即使能填满肚子,可是不久就会死去。

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秦的翁婿之邦。

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

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从而用天下的精兵攻击您,这与吃

  

苏秦六国封相衣锦荣归图

[2]

乌头充饥一样危险。

” 齐宣王说:

“既然如此,该如何办呢?

”苏秦回答说:

“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

因此尽管齐桓公虽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

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

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

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

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

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把燕国的十城送回,随后又送千金表示致歉,并在一路上叩头,希望结为兄弟之邦,恳请秦国赦罪。

苏秦遂受到燕昭王重用。

  苏秦刚开始就以念悼词先声夺人,紧紧地抓住了齐王的心。

然后剖析了秦、齐、燕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秦国可以联燕攻齐,齐国面临着这种威胁之后开始改变态度。

之后苏秦据古论今、旁征博引,指出归还十座城市才会转祸为福。

论证非常的有力,尤其是引用齐桓公、韩献子等历史人物的经验,给论辩内容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把这种历史智慧自如地运用和贯通于论辩中,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也难怪他是战国时期相当著名的纵横家。

  摆脱谗言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

“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

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苏秦对燕昭王说:

“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

  

  

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

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

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要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

”燕王说:

“当然可以。

”苏秦说:

“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道:

“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

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

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于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

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

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

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

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

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

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

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

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说:

“忠信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苏秦说:

“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

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他私通的人很忧虑。

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

‘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

’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他丈夫。

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

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

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

那女仆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

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

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

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

况且我劝说齐王,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它使者,没有谁像我说得那么婉转。

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国也不肯相信他们的话。

  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和一个小故事,驳斥了那些道学家们对他的指责,也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道学家们实际上不懂政治,正象马基雅维利将政治科学从旧道德中分离出来一样,苏秦也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如果政治活动受到高尚道德的制约,那么政治上将一事无成、毫无作为。

国家与个人不一样,国家之间由于无信义可言,就必须讲实力、讲策略、讲变通。

国家之间是超越于日常道德的,所以被日常道德所不齿的威逼利诱、暴力欺诈会经常使用,不足为奇。

阴谋诡计用在日常人事上,那是小人伎俩,而如果用在国家大事上,那是枭雄志士的雄才大略。

何况苏秦等人违背日常道德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清名或利益。

  其实战国时期之所以繁荣,战国策士们之所以功勋卓著,在于当时儒家思想还没有占居主流,在于策士们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的功利主义人生观。

儒家强调高行节义,但因此导致道德至上的虚骄之气充斥官场和社会中,而战国策士们的务实精神为国家增添了活力。

善变敢说、运筹谋划不是在扭曲人性,而是在充分张扬人的智力、个性和气度,显露出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

以辞锋相争,以智谋相夺,没有遮蔽道德虚饰的战国策士们的这种进取有为的功利主义人生观,在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那些蒙蔽燕王的士大夫和卫道士们,标榜高行节义,却由于囿于教条而不能成事,困于日常道德而不能处理国际事务,甚至有的虚伪透顶,明里拿道义作攻击人的幌子,暗里玩弄权术诡计、大行尔虞我诈之本领。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害倒是这类人。

  阻孟尝君入秦

  公元前300年,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

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

这时苏秦由于参加离间的关系陪伴燕王质子在齐国做大臣,便对他说:

“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

木偶人说:

‘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

’土偶人说:

‘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

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

’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

”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计得东国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

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

“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

”孟尝君说:

“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

”苏秦说:

“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

‘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

’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

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借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说动孟尝君,以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

(按:

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

  苏秦对孟尝君说:

“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

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

”孟尝君:

“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

”苏秦回答说:

“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

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

”孟尝君说:

“有劳先生了。

”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

  苏秦至楚,对新立的楚王说:

“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

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

”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

“寡人一切遵命照办!

”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

“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

”孟尝君问:

“有何办法?

”苏秦答道:

“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

”——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继续多割取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

“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

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

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

”太子说:

“好主意。

”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

“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

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

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

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

  

  

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

”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

“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

”——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

“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

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

”太子醒悟:

“惟先生之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