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162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解析版

2016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

一、单选题:

共25题

1.“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周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

A.民主思想的出现B.天命观念的成熟C.人文精神的跃动D.王道学说的风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周朝的治国思想。

分析材料可知,周朝改变了商代“天”神的观念,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色彩,突出了“敬德”与“保民”相结合,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故选C。

民主即人民主权的思想,周朝以人的观念代替神,故排除A、B;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

 

2.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

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反对晋国将法律公之于众,认为其做法造成“贵贱无序”;对于鲁国贵族季氏采用天子独享的八佾舞,孔子表示无法容忍,同时极力主张讨伐齐国以卿大夫身份杀掉诸侯国君的田氏;可见孔子主张“礼”、要求摆正名分,端正宗法等级秩序,故选D。

材料并未涉及“仁政”思想及效法先王治国主张的观点,故排除A、B;尽管材料涉及部分礼乐的内容,但与礼乐教化思想不吻合,故排除C。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管理制度。

依据材料信息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将百姓的人口、土地登记并编入户籍,以控制人口及赋税收入,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调度人力及资源服务于争霸战争,故选A。

B、D两项均不符合“目的”的题意,故排除;采取建立县制等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基础,故排除C。

 

4.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

分析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可见,汉初仅有大官僚和富豪子弟可入选做官;到汉武帝时代为适应统治需要,规定各郡国可举荐品德较高的人做官,此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确立,可见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

察举制仅为地方官吏举荐官吏,任用官吏权集中于中央,汉朝后豪门大族把持用人权,故A、B两项错误;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5.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帏之批评:

“不经风阁鸾台,何名为敕!

”“风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运作机制,武则天不经三省长官直接由尚书省的吏部任命官员;据此宰相刘帏之所批评的“不经风阁鸾台”的“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故选B。

其他三项的概念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D。

 

6.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北宋以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减少,南方各省包括后来明朝的湖南、云南等地农业经济发达,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增多,可见水利工程向粮食作物生产中心转移,故选C。

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人口迁出地区即农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故B错误;湖南、云南地区工商业经济落后,故D错误。

 

7.下图为盛清时期疆域示意图,按照清朝中央官制,下列哪些区域的外交事务、朝贺往来由礼部负责掌管、接待

A.甲乙B.己庚C.乙丁D.丙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理藩外交。

清朝统治区域和辐射范围包括中央政权和周边藩邦国家,各藩邦年年来中央王朝朝拜纳贡,以树立清朝的宗主国地位,礼部掌管、接待外交事务、朝贺的区域主要是清朝直接统辖之外的己、庚地区,故选B。

甲、乙、丙、丁、戊均在清朝直接统治范围之内,故排除A、C、D。

 

8.《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

“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网于异学。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洋务运动的留学制度。

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网于异学”反映洋务留学教育以学习西学为主,兼习中学,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纲常伦纪为目的,反映了此制度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故选A。

B、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全面发展的方针属于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故排除C。

 

9.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

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教育事业B.臧否历史人物C.提倡民族革命D.宣扬民族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发展。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20世纪初梁启超先后撰写张骞、班超等人的小传,并采集春秋战国至汉初78人的活动编纂《中国之武十道》,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提出“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其主要目的是宣传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体现民族主义思想,故选D。

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民族革命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错误。

 

10.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被租界当局逮捕,蔡元培和胡适等人为了营救陈独秀,研拟打电报给上海法国领事,其主要考虑是法国领事

A.能够施压中围北京政府B.同情求民主的进步人士

C.实际掌有管辖该案之权D.足以代表法国政府立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特权。

由材料可知,1922年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被租界当局逮捕,蔡元培、胡适等人拟打电报给上海法国领事;其原因在于依据《南京条约》附件中租界、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法国领事拥有独立的司法权等管辖权力,故选C。

A、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表述错误,故排除。

 

11.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l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B.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D.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促进人们思想觉醒起到启迪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的思想,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学西学,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三者都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故选C。

抵抗派、洋务派两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并未动摇清政府统治,A所述与三者均不符,故排除;B仅适用于洋务派主张及其开展的洋务运动,与抵抗派、维新派的主张无关;抵抗派、洋务派的主张均未涉及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故排除D。

 

12.孙中山1914年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和1919年改名的中国国民党,参与者不多。

但到了1920年代前期,中国国民党党员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A.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政策

B.孙中山发起护法战争,维护了《临时约法》

C.北伐战争爆发,有识之士加人中国国民党

D.国共两党正式决裂,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尽管孙中山建立了中华革命党及后来改名为国民党,但脱离人民群众,参加者不多;20世纪20年代前期经历历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接受苏联和中共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政策,使国民党成为联合工农群众的政党,从而导致国民党党员激增,故选A。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在20年代前,故B错误;C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成果,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13.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

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

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是

A.湖北B.四川C.江西D.江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由材料可知,“1942—1945年”即抗战后期;表中反映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排在前五名的省份的四个省份为陕、甘、云、贵,上述省份位于中国的大西北和大西南;说明抗战时期为适应保存抗战实力和进行战略反攻的需要,国民政府将大量的工厂企业转移到抗战大后方的大西南和大西北,特别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东部沿海工厂迁入地区的重中之重,故选B。

湖北处于交通便利的华中地区,江苏、江西位于华东地区,故A、C、D错误。

 

14.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

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

这一决议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见,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决议规定,保护公社社员的房屋、家具等生活资料及存款的所有权,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有利于减缓过分追求“一大二公”的“共产风”的蔓延,故选C。

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底,故A错误;中共中央的这些决议着力于对生产关系中的过分冒进倾向进行一定的纠正,尽力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在当时并未克服党内的冒进思想,之后“左”倾错误进一步泛滥,故B、D两项错误。

 

15.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

“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

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

”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

A.歌颂直接民主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C.赞扬社会道德D.追求人的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由材料可知,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前说:

“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对城邦制度的赞美,体现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的主张,故选B。

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制,故A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16.罗马法规定:

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

这一规定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依据罗马法的规定,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只能称犯罪嫌疑人,只有在宣判后才能称之为罪犯;以上规定体现了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性原则,故选B。

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存在形式的变化,故A错误;罗马法维护了奴隶制度,尽管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能确保罗马全体居民的权利平等,故C错误;民主即人民主权,不符合罗马法的内涵,故D错误。

 

17.有学者指出:

“12—13世纪,英格兰领主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动采纳货币地租。

15世纪以后的领主采纳货币地租则主要是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

”这表明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破坏了农村经济B.手工工场需要大量货币

C.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渗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前后英国货币地租的发展。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12—13世纪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英格兰领主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减少商人阶层的中间盘剥,主动采纳货币地租;15世纪以后即新航路开辟后,领主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进一步采纳了货币地租;以上地租的变化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在农村渗透的结果,故选D。

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且“羊吃人”现象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B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尽管15世纪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封建主衰落等现象出现,英格兰领主并不能达到规避价格风波的目的,C项所述不能成为材料中的两个时期地租转变的共同原因,故C错误。

 

18.陈独秀说:

“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

”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生而平等”

C.“与上帝直接对话”D.“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陈独秀所说的“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反映了欧洲宗教改革否定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权威和地位,倡导“信仰得救”、“因信称义”等思想,主张每个基督教徒均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肯定了基督教徒的宗教信仰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此处的“宗教之解放”体现在“与上帝的直接对话”,故选C。

A项为古希腊人文主义智者学派的代表性的观点,C、D两项所述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属于启蒙思想的主张,故排除。

 

19.在1636年划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

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C.经济的泡沫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材料可知,17世纪30年代,荷兰出现了抢购郁金香的热潮,许多人变卖家产、参与对郁金香的投机,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持续上升,最终1637年郁金香泡沫破裂,造成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并导致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以上说明16世纪以来的商业革命导致人们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投资观念,故选A。

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世界市场即各国经济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错误。

 

20.“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

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

人能够由于承认上 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

”“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A.古希腊先哲B.人文主义者C.宗教改革家D.启蒙思想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人文主义的思想。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即在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同时,强调了上帝对人类的爱为前提;“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反映了突出了以人为中心和突出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思想主张,强调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自由和享受;以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和特点,故选B。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不可能涉及基督教神学思想,故A错误;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的思想内容和特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D。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

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B.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

C.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D.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

由材料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会的参众议员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而产生,总统经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其政治体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因此上述规定的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故选D。

A项所述涉及联邦体制的内容,故排除;宪法规定的三个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制约,并防止任何绝对权力的出现,故B、C错误。

 

22.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运输量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纾解货物拥塞的情况。

这种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大力保护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B.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D.工业革命迅速扩展使各地产量大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运输量盛况空前,于是各国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解决货物拥塞的问题,此时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扩展造成各地工业产量大增,而落后的交通状况不能满足运输流通的需要,从而造成内陆货物拥塞,故选D。

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运输量的盛况和各国改善交通的高潮的出现,说明各国保护关税、征收高额租税的说法不成立,故A、C错误;欧洲内陆货物拥塞与港口贸易无直接关系,故B错误。

 

23.“(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至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一事件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C.美国罗斯福新政D.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由材料可知,“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反映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是第一个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推动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至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说明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做法对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等产生深远影响,故选A。

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尽管罗斯福新政对世界及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深远影响,但新政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具有影响“世界发展”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革命的意义,也与“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反应”不相符,故C错误。

 

24.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基础落后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实施“中立法案”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由材料可知,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产生沉重的打击;此时苏联处于斯大林时代,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可见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其主要原因是苏联实施了计划经济政策,故选D。

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美国的“中立法案”是受经济危机打击下的美国于1935年推行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25.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

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

分析材料撒切尔夫人“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可知,这反映了面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困境,撒切尔夫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和缩减福利制度的规模,降低税收以调动私人企业生产和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上述做法可视作回复到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故选A。

B、C、D与撒切尔夫人时代的经济政策不符,故排除。

 

二、综合题:

共6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

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日:

复科举,便!

——粱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

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

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

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

没有“(19)05”,何来“(19)11"?

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

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