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541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docx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

崛起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

摘要:

介绍了我国引进俄罗斯天然气前期工作的漫长曲折的历程。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在资源勘探、管网建设、用户市场开发、储气调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从敢于创新开发深层天然气、加快引进国外天然气工作步伐、加速全国天然气联网和储气库建设、加速下游天然气市场开发和用气结构调整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进口天然气;输气管道;地下储气库;调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天然气工业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投入。

我国在大力开发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同时,也积极地开展引进俄罗斯等国家天然气的工作。

本文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天然气产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进行回顾和展望。

1 昨天:

引进俄罗斯天然气路漫漫

1.1 俄罗斯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有关资料披露,2005年,世界探明可开采天然气储量为179.8×1012m3,而俄罗斯占有量近50×1012m3。

还有资料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未开发的煤占世界的2/3,天然气占世界的1/3,石油占世界的1/4,森林面积为7.64×108hm2,被世界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宝库。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多条(仅通过乌克兰就有5条)管道送至1000~4000km远的欧洲19个国家。

以2007年为例,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主要国家的年进口量见表1。

表12007年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主要国家的年进口量

国家

年进口量/m3

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较/%

德国

345×108

42

英国

152×108

16

法国

102×108

24

意大利

220×108

28

匈牙利

75×108

60

土耳其

234×108

67

捷克

72×108

80

乌克兰

500×108

>90

    仅这8个国家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总量就达1700×108m3/a。

此外还有波兰、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希腊等11个欧洲国家几乎全部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目前,俄罗斯天然气的产区主要集中在西西伯利亚。

有资料记载,2006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为6460×108m3.当年出口量为1520×108m3。

预测2010年其产量可达到(9000~10000)×108m3/a。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东西伯利亚天然气进行勘探、试采。

1.2 引进俄罗斯天然气路程坎坷漫长

    我国引进俄罗斯天然气工作从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20年的漫长历程。

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1阶段:

1989年—1995年。

从198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考察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时伊尔库茨克州方面向中石油方面提出合作开发伊尔库茨克州气田的建议开始,至1995年2月28日—3月3日在北京召开“引进俄罗斯天然气市场调查会”为止,中石油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有限公司经多年多次协商,签订了意向书、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协议等文件。

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先后向东北、华东、华北11个省、市、自治区下达了《关于进行天然气消费市场调查的通知》和《天然气消费市场调查会议的情况通报》。

其主要内容是:

俄罗斯保证在中国边境每年输出200×108m3/a的天然气,保证足够的资源。

200×108m3/a的天然气中,100×108m3/a的天然气供中国大陆利用,另外的100×108m3/a的天然气在中国大陆港口液化后送往日本、韩国等,稳产时间为25~30a。

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至中国港口修建天然气长输管道,有两个方案:

经二连浩特至北京,再到日照港;经满洲里、长春、沈阳至北京,再到大连港。

前者管道长约2700km后者管道长约3200km。

     第2阶段:

1995年—2003年。

1995年初,中俄双方正式开展项目预可行性研究,1996年4月完成。

1999年7月10日,国家计委以[计预测(1999)830]号文下发《关于开展从俄罗斯联邦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口天然气资源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通知精神,国家计委、中石油于2000年2月23日—24日在北京第2次召开了“引进俄罗斯联邦东西伯利亚天然气项目市场工作协调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有关部门及东北、华北、华东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城市、用气大单位等。

2000年中、俄、韩三方正式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中方东北、华北、华东各省市自治区、用气大项目均同时开展。

项目的总体可行性研究由中方牵头,经过努力,项目总体可行性研究于2001年初完成,分别报送各自政府审定。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在2002年7月26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能源合作分委会(以下简称中俄能源分委会)于北京召开的第4次协调会的会议纪要中有明确阐述。

会议明确:

中国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目标市场为东北三省,该工程总供气量(含转供韩国的100×108m3/a)为300×108m3/a.稳定供气30a。

计划于2007年年底或2008年年初开始供气,天然气价格(门站价)暂定为1元/m3。

供气气田为伊尔库茨克的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的恰扬金气田。

科维克金气田的天然气管道经满洲里入境,恰扬金气田的天然气管道经黑河入境,两条管道在中国境内会合,经过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从沈阳分两条支线,一条到大连,拟建海底管道为韩国供气100×108m3/a,另一条经锦州入关为环渤海地区供气(在东北市场无法用完200×108m3/a天然气的情况下,将多余量向环渤海地区供应)。

为了开展好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工作,中石油于2002年4月末至5月中旬组织中国-俄罗斯油气工作合作委员会和东北三省有关人员赴英国、法国、德国考察了天然气市场。

    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各项前期工作,都是与地区性的俄罗斯露西亚公司联系开展的,后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介入,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引进俄罗斯天然气工作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

    第3阶段:

2003年—2005年。

由于由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牵头在俄罗斯远东的萨哈林(即库页岛)1区块天然气勘探有突破性进展,而开发商又急需将多年在此的勘探积累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中石油又开始了引进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的前期工作。

    目前萨哈林1区块天然气田的探明可采储量为4850×108m3。

每年供气(80~100)×108m3/a,可连续稳定供气30a。

天然气田距中国黑龙江边境县城抓吉约1000km。

管道从抓吉经佳木斯至哈尔滨,可与正在建设的国家东北天然气干网连通,成为国家东北天然气干网的起始点。

现在,这项引气项目也由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介入而搁浅。

     第4阶段:

2005年—2009年。

现在又回过头来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进行引气的全方位谈判,包括引进科维克金气田、恰扬金气田、萨哈林气田等大型气田的天然气。

三路合计引进俄罗斯天然气规模每年可达(600~700)×108m3/a。

工作正在逐步深入进行中。

现在关键是气价问题,俄方要求按国际油气价并随国际市场气价波动而变动,中方则要求按中方目前的市场气价定价,要以中方市场承受能力为出发点。

谈了多年,只谈妥一个双方初步认可的价格公式,引气工作仍在攻艰中。

2009年初“俄乌斗气”,俄政府有个表态:

今后俄罗斯天然气出口,要重点考虑亚洲和北美市场。

这可能是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有利转机,我们应抓紧工作。

1.3 引进俄罗斯天然气为何如此艰难

     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前期工作已开展20a了,我们认为经验教训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3点:

    ① 认识问题是谈判的基础和动力。

这里有4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a.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谁有安全、充足、持续供应的能源,谁的经济就能快速、持续发展。

    b. 我国缺乏优质能源,当今世界能源结构中,以2007年为例:

煤占28.6%,石油占35.6%,天然气占23.8%,核能占5.6%,水电能等占6.4%;而我国煤占69.1%,石油占20.4%,天然气只占3.3%,核、水电等能源占7.2%。

我国优质能源太少了,而优质能源中的石油有50%以上由进口解决,陆上天然气至今还是零进口。

    c. 俄罗斯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仅探明储量就有近50×1012m3。

2007年年产天然气6650×108m3/a,其中出口就高达2000×108m3/a左右,俄罗斯提供了欧洲所需天然气的25%。

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我国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只有3.1×1012m3,只占俄罗斯的6%;2007年年产量还不到700×108m3/a,只占俄罗斯年产量的10%。

    d. 俄罗斯出口天然气,除独联体和东欧外,远销至西欧的德、法、英等国,而我国与俄罗斯天然气宝库西伯利亚有漫长的边界相连,有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输气管道短、成本低。

    ② 要站在全局、政治、战略的高度,才能突破单纯技术、经济的观点,取得突破性进展。

举一个例子:

2000年着手建设西气东输天然气工程,第2年即2001年就开工建设。

4200km的长输管道,沿途经过多个省、市、自治区,年输气量达120×108m3/a。

这样一个的特大工程,2004年就全线建成通气,对拉动西北大开发和沿途地区特别是上海的经济腾飞都发挥了历史性的极大作用。

而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前期工作当时已进行12a了,还处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

    ③ 资源和价格的关系。

a.资源是第一位的,价格是第二位的。

上海等华东地区大城市能规划利用西气东输天然气作燃料发电,气价超过1元/m3,而长春等北方地区在可行性研究论证中却只能接受0.8元/m3的气价而踌躇不前。

关键是前者有先占有资源的战略发展眼光。

b.要用辩证观点看待价格问题,今天看是高的,明天可能就是低的;在中国是高的,在国际市场就可能是低的。

如20世纪末,俄方提出将天然气送至我国满洲里,价格要1元/m3。

当时中方认为价格高了;过了几年,随着国际市场油气价格上扬,俄方提出要0.23美元/m3,我方仍难以下决心,这就很难谈成。

     现在的关键是要把握时机,加强领导,加强合作,抓紧落实。

我们寄希望于国家有关主要领导,寄希望于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寄希望于国家有关部门(包括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寄希望于中石油和各商业银行,大家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以确保引进俄罗斯天然气项目在1~2a内初见成效,5a内大见成效。

2 今天:

自力更生天然气产业异军突起

    1988年春,吉林油田在伊通盆地发现了五星构造油气田。

20世纪90年代,我国油气勘探单位又先后发现了长庆、塔里木等多个天然气大气田。

吉林也先后发现了多个浅层天然气小型优质气田,这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汽)与德国大众合作开发高级轿车提供了优质工艺用气,使一汽以生产解放牌货车为主一举转为以生产轿车为主,进入多种车型生产的大发展时期,不仅成为长春市、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国家支柱产业。

北京市自1997年开始用上天然气以来,先后建设了陕京一线、二线、并正在建设三线,北京市一举将冬季供暖的燃煤锅炉全部改烧天然气,将逾100×104户煤制气用户全部改烧天然气,居民天然气用户已达314×104户。

北京的大气环境大为改善,为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创造了条件。

    现就资源是基础,管网是手段,用户是根本,储备是保证,问题与措施等5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资源

    根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22×1012m3。

由于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截至2005年,全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4.92×1012m3,探明可采储量为3.1×1012m3。

气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主要有川渝、塔里木、长庆、柴达木、莺琼、东海6个大气区,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4.21×1012m3,占全国的85.6%。

由于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在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发现了多个大型天然气田,仅在川渝就发现了普光、龙岗、元坝等3个大气田。

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连续4a超过3000×108m3。

20世纪初大庆发现了徐家围子4000m以下深层气田,有预测储量1.7×1012m3,其中深层储气量达1.17×1012m3,至2007年探明可采储量为2500×108m3。

    吉林探区天然气资源量为8719×108m3,分布在松辽盆地南部和伊通盆地。

至2007年,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及中石化东北分公司已有探明地质储量为1139.3×108m3。

2.2 管网

    目前,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度达2.8×104km。

川渝和华北地区已形成区域性管网。

    1997年,陕京一线建成投产,管道全长为853km,这是我国天然气管道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

2004年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通气,管道全长为4200km,管道外径为1016mm,压力为10MPa,年输气量为120×108m3/a,加压后可达170×108m3/a,管道起自新疆轮南,途经9个省、市、自治区,终点至上海。

这条长输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开始向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和高度自动化管理方向发展。

     我国6个大气田均有长输管网与终端用气市场相通。

不仅陆地,还有南海崖13-1至香港和东海气田至上海的海底管道先后建成通气。

陕京三线(并途经秦皇岛至沈阳)、西气东输二线,以及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的从土库曼斯坦至我国新疆的年进口天然气300×108m3/a的管道工程都在建设中。

    东北天然气干网1条主干线(黑龙江抓吉-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2条支干线(徐家围子-哈尔滨,长岭-长春-吉化),10条支线正在加速建设中。

徐家围子至哈尔滨的Ф710、长度为167km的支干线已于2007年建成通气。

另一条支干线,长岭气田-长春段,管径为Ф710,长度为108km,压力为6.3MPa,年输气量为21×108m3/a,工程已于2008年12月建成;长春-吉化段管径为Ф610,长度为107km,2009年可建成通气。

10条支线中,大庆徐家围子-齐齐哈尔、长岭-松原已先后建成并通气。

    以上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建设的天然气长输管网,可称为国网。

其主干线年输气设计能力可达800×108m3/a,其中陕京一线为30×108m3/a,陕京二线为120×108m3/a,西气东输一线为170×108m3/a,川渝干线为100×108m3/a,涩宁兰、忠武、崖13-1管道、2条东北支干线等预计共约180×108m3/a。

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输气管道。

此外,各地用气企业与各大小气田间建设的地方性天然气长输管道也是一个庞大的中、短程长输管网系统工程。

以吉林省为例,1988年吉林油田在伊通盆地的五星构造开发出天然气,长春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第一条Ф426、长度为43km的输气管道。

至今吉林省已建成Ф150~Ф529的长输管道13条,从近20个小型气田至长春、吉林、松原、四平市、一汽、长岭、双辽等地,长度为997.5km,设计日输气能力为295×104m3/d,年输气能力可达10×108m3/a。

此外,尚有相当部分民营和小型供气企业,在全国各气田将天然气加工成LNG和CNG后用专用汽车或火车运送至各城镇的终端用户。

估计全国地网加专用车辆输送的天然气,每年可达(50~100)×108m3/a。

    目前,国网加地网每年设计输送天然气能力为(900~1000)×108m3/a。

    另外,2006年,我国第一个引进国外(澳大利亚)LNG项目,年引进LNG300×104t/a(合常规天然气40×108m3/a),在广东建成投产。

还有福建、大连、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的LNG项目也正在建设或筹备中。

2.3 市场

    九五之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主要集中在油气田周边,仅川渝气源周边天然气消费量就占全国的40%以上。

目前,我国6个大气区天然气已实现全面外输,天然气消费分布也逐渐由气田周边向中东部地区转移。

    陕气进京津、川渝气东进、西气东输、涩宁兰线等长输管道的建设投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市场发育较快。

200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486×108m3/a,比2000年增长了80%。

十五期间,我国燃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3%。

2007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693.6×108m3/a。

201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可达1000×108m3/a,十一五期间天然气需求量年均增长可达15%,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环渤海、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东北等地区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市场中心,预计2010年这4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占全国的60%以上。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船运的四通八达,除西藏拉萨外,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用上了或管道输送天然气或车船运送的天然气(CNG、LNG),还有不少县、乡城镇也用上了天然气。

以北京为例,2007年年用气量为36.76×108m3/a,冬季日用气量达3452×104m3/d,约80%的气量主要用于将全市供暖燃煤锅炉和居民用户的煤炉全部改烧天然气,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也使城市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为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立下了战功。

又如,一汽过去仅能生产解放牌货车,由于有了天然气,才使德国大众汽车在长春落户,2008年一汽成为年产154×104辆汽车(以轿车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

2.4 储气

    储气是天然气开发利用链中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峰,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夏季用气量少,冬季由于供暖而需要大量增加天然气用量。

以北京为例,2007年夏季日用气量只有500×104m3/d,而冬季日用气量则高达3452×104m3/d,其中近80%为供暖用气。

不建储气设施,只靠上游生产企业或中游长输管道来调剂绝对不可行。

欧洲、北美都是兴建地下储气库,将夏天多余的天然气用高压设备输入地下储气库,冬天高峰用气时从地下抽出用以调峰。

我国在储气方面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储气能力严重失调。

开发商、销售商、终端用户都不愿兴建储气设施,其原因主要是需要大笔资金。

    笔者认为,对于调峰问题,年、季调峰由气田开发商调剂解决,季、月调峰应由长输管道运输商解决,周、日调峰应由一个城市的主管部门或主管营销商解决,日、时调峰应由终端用户兴建地上、地下储气罐、储气管道来解决。

一个城市的调峰(或储气)能力应在其日用气量的40%左右为宜。

如一汽当前冬季日用气量为(40~50)×104m3/d,其储气调峰量应为(16~20,)×1,04m3,但一汽当前的2座储气罐总容量为8.9×104m3,而其可调剂量只有70%左右,远远小于需要的储气量。

还可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其他形式,如北京,中石油(上、中游)和北京燃气集团公司(下游)合资合作建设地下储气库,从1997年至2007年双方共投入逾60×108元建设地下储气库,中石油投资占60%,北京投资占40%,已建成可储存逾20×108m3天然气的地下储气库,按当前年用气量50×108m3/a左右计算,还难以满足冬季调峰需要,这是因为北京冬夏峰谷差太大了。

北京地区冬季供用气连年出现紧张局面,原因就是储气能力严重不足。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① 我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过小。

改革开放以来,各开发商虽然加大了天然气开发力度,但是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只有3.3%的比例(2007年数据),仍属刚起步。

2007年,世界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占23.8%。

而我们北边近邻俄罗斯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占55.5%。

我们要赶上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② 需加大进口天然气工作力度。

今后20a是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期,国产天然气不能满足国内天然气需要,进口天然气是必然选择。

十一五期间,估计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对此,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中亚、俄罗斯、南亚天然气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引进俄罗斯东、西西伯利亚及库页岛天然气的工作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引进LNG的步伐。

    ③ 要借国家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而投资4×1012元拉动内需的东风,加速天然气管网的配套建设工作。

a.要加速引进中亚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途经秦皇岛至沈阳)、川渝线等主干网的建设工作。

b.要加速区域性天然气管网(如东北天然气管网等)的建设工作。

c.要加速配套支干管、联络线的建设,加速发展下游天然气市场,充分发挥现有气田和各主干网的潜在力量,以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④ 要积极、合理建设相应的储气设施,以缓解冬夏季峰谷差过大而造成的长期供气紧张的局面。

这方面尚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难度很大。

但又必须积极配套建设,才能安全用气,才能有和谐的天然气发展局面。

3 明天:

两条腿走路迎接天然气春天

3.1 敢于创新,向深层要气

    吉林省的天然气产业是从1988年春,在2240km2的伊通盆地上,钻出一口井深逾1000m的昌10井开始的。

以后的20a中,在松辽盆地南部和伊通盆地逾10个构造上开发出的众多中、浅层天然气气井,不仅单井产量低,而且萎缩十分迅速。

以中石化东北分公司为例,该公司从1993年开始向一汽供气,为一汽与德国大众合作兴建轿车基地,为吉林省及长春市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功绩。

该公司在1994年、1995年冬季的日产气量达(80~90)×104m3/d,其中70%供一汽和长春市,当时一汽冬季日用气量达40×104m3/d以上。

由于该公司的气井都是中、浅层气井,井深为500~2000m,每眼井平均产气量只有0.5×104m3/d,虽然每年不断打新井、射新层,但是产量却在连年萎缩,从日产逾80×104m3/d,至2007年冬季时日产气量只有约30×104m3/d。

对一汽这个重点企业也无气可供了。

2005年9月25日,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在松辽盆地南部的长岭气田的逾4000m深的长深一井在试采时,单井日无阻流量达150×104m3/d.比大庆徐家围子徐深一井(井深为4500m)的日无阻流量(110×104m3/d)还大40×104m3/d,人们无不刮目相看。

这是深层火山岩气井,而不是以前的浅层沉积岩气井。

原来,中国也能像中东、俄罗斯一样,一口气井日产气量可达(10~100)×104m3/d。

由于我国下大力气、加大投资开发塔里木、柴达木、长庆、东海、南海等深层大气田,我国的天然气年产量从20世纪80~90年代年产气量(80~200)×108m3/a,至2008年近800×108m3/a。

3.2 加快引进国外天然气工作步伐

    今后20a是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国产天然气不能满足国内天然气需要,进口天然气是必然选择。

    ① 俄罗斯不仅天然气资源丰富,与我国有漫长的边境线,具有地缘优势,而且在引进俄罗斯天然气方面有20a的磨合期和谈判经验。

近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向中方有关方面曾经明确承诺要从俄罗斯东、西西伯利亚和萨哈林(即库页岛)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每年可达(600~700)×108m3/a。

2009年1月俄政府在“俄乌斗气”时曾表示,俄罗斯今后出口天然气重点要放在亚洲和北美。

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时机已经成熟。

    ② 中亚土库曼斯坦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每年向中国出口300×108m3/a天然气的长输管道工程已经开始建设。

    ③ 我国西南邻邦缅甸每年向中国出口100×108m3/a天然气工程的前期工作,双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④ 从海上进口LNG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继广东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300×104t/a的LNG之后,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天津、大连等地进口LNG项目(规模都在300×104t/a以上)的前期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