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593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伤寒论方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方证.docx

《伤寒论方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方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方证.docx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

六经病提纲

六经病提纲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辨表里先后

六经病辨证选要太阳中风

太阳伤寒太阳温病

阳明病外证与主脉少阳病主脉

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

厥阴的表现及病机霍乱病辩证要点

汤方证

1.桂枝汤类方证

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

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 卫强营弱, 兼太阳经气不舒, 筋脉失养

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 胸阳被遏,

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

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

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 水气内停, 兼太阳经气不利

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

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11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受损,心失所养

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

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

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

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

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

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

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

2.麻黄汤类方证3.葛根汤类方证4.栀子汤类方证5.五苓散类方证

6.泻心汤类方证7.陷胸汤类方证8.承气汤类方证

9.白虎汤类方证10.柴胡汤类方证11.理中汤类方证12. 四逆汤类方证13.白头翁汤类方证14.黄连阿胶汤证

15.少阴咽痛类方证16.瓜蒂散证17.烧裈(kūn)散

 经方 六经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辨证论治的原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

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

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3.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

4.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 jí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5

5.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       náo 者,身必发黄。

199

6.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郑声者,重语也。

210

辨表里先后

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

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

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

六经病辨证选要

太阳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太阳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阳明病外证与主脉

问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

少阳病主脉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

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27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异动故也。

280

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5

厥阴的表现及病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霍乱病辩证要点

问曰:

病有霍乱者何?

答曰:

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汤方证

1.桂枝汤类方证

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变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琉璃,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而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

病人藏无她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7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 卫强营弱, 兼太阳经气不舒,筋脉失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去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 胸阳被遏,

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注解:

为桂枝汤、麻黄汤个三分之一药量,适于太阳病轻证

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切 杏仁十六个, 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

今合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 水气内停, 兼太阳经气不利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 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去微似汗。

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11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受损,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

必惊狂,卧起不安着,桂枝去桂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注解:

蜀漆祛痰

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7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8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四两。

次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甘草四两, 炙 生姜三两, 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 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 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疼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

桂枝加芍药汤方——脾虚,中焦气机不和。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脾虚,中焦气机不和,兼轻度里实证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一方 ,水酒各四升。

2.麻黄汤类方证

①麻黄汤证——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②大青龙汤证——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

③小青龙汤证——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

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话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汗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

区别:

大青龙汤:

皆为表里同病,表证为太阳伤寒证。

里为里有郁热,症见烦躁,以表证为主。

小青龙汤:

里有寒饮,症见咳喘。

以里证为主。

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邪热壅肺,肺气上逆。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

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郁结, 弥漫全身, 肝胆疏泄失常,兼表邪未解。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豆汤主之。

262

麻黄二两, 去节 连翘二两, 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 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 (桑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⑥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2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⑦麻黄升麻汤证——痰热壅肺,兼脾气虚寒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7

麻黄二两半, 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煎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3.葛根汤类方证

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去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诸汤结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

②葛根加半夏汤证——风寒束表,内迫阳明,胃气上逆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 切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③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随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区别:

葛根汤:

表里俱寒,表证为主,下利肛门不灼热,排泄物秽臭不甚,口不渴,无汗出。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表里俱热,以里证为主,下利肛门灼热,排泄物秽臭,口渴,伴汗出。

4.栀子汤类方证

①栀子豉汤证、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证——热邪郁滞于胸膈,心神受扰。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两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8

②栀子厚朴汤证——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9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③栀子干姜汤证——热郁胸膈,兼脾阳受伤,中焦有寒。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0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④茵陈蒿汤证——湿热蕴结中焦,熏蒸肝胆,兼腹气壅滞。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

⑤栀子柏皮汤——湿热郁结, 熏蒸肝胆, 热多于湿, 然湿热病邪不甚。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区别:

茵陈蒿汤:

湿热均重,以中焦为主。

栀子柏皮汤:

湿热较轻,热重于湿。

麻黄连翘赤豆汤:

疾病初期,湿热内蕴兼有表证,或湿热弥漫三焦。

⑥枳实栀子豉汤证——余热复聚,热扰胸膈,脘腹气滞。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393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