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23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

1.4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50(W),已知在距离负载z1=lp/8处的反射系数为G(z1)=j0.5。

试求

(1)传输线上任意观察点z处的反射系数G(z)和等效阻抗Z(z);

(2)利用负载反射系数GL计算负载阻抗ZL;

(3)通过等效阻抗Z(z)计算负载阻抗ZL。

(1)传输线上任意观察点z处的反射系数和等效阻抗

由G(z)=GLe-j2bz得

因此有GL=-0.5®

G(z)=GLe-j2bz=-j0.5e-j2bz

由反射系数求得等效阻抗

(2)利用负载反射系数计算负载阻抗

(3)通过等效阻抗计算负载阻抗

1.5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50(W),已知传输线上的行波比,在距离负载z1=lp/6处是电压波腹点。

(1)传输线上任意观察点z处反射系数G(z)的表达式;

(2)负载阻抗ZL和电压波腹点z1点处的等效阻抗Z1(z1)。

(1)传输线上任意观察点处反射系数的表达式

由电压波腹点处的反射系数为正实数可知

而由

又可知

于是可得

(2)负载阻抗和电压波腹点处的等效阻抗

由前面计算可知负载反射系数为

因此有

在电压波腹点处

1.6特性阻抗为Z0的无耗传输线上电压波腹点的位置是z1¢

,电压波节点的位置是z1²

,试证明可用下面两个公式来计算负载阻抗ZL:

[提示:

从中解出ZL,然后再分别代入Z(z1¢

)=Z0r或Z(z1²

)=Z0k化简即得证。

]

证明:

由等效阻抗表达式可解出:

当z=z1¢

时,Z(z1¢

)=Z0r,所以得:

当z=z1²

时,Z(z1²

)=Z0k,所以得:

1.7有一无耗传输线,终端接负载阻抗ZL=40+j30(W)。

(1)要使线上的驻波比最小,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应为多少?

(2)该最小驻波比和相应的电压反射系数之值;

(3)距负载最近的电压波节点位置和该处的输入阻抗(等效阻抗)。

(1)要使线上的驻波比最小,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如果传输线上的反射系数最小,它上面的驻波比就最小。

设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Z0,根据已知条件,负载反射系数为

可得到满足传输线上驻波比最小的特性阻抗,即

Z0=50(W)

(2)该最小驻波比和相应的电压反射系数之值

(3)距负载最近的电压波节点位置和该处的输入阻抗(等效阻抗)

在电压波节电处,反射系数为负实数,即

题1-8图

1.8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105(W),负载阻抗,利用1/4波长阻抗变换线实现匹配,试求:

(1)变换线与负载之间连线上的驻波比r,

(2)在电压波腹点处进行匹配时连线的长度l(以线上波长lp计);

(3)变换线的特性阻抗Z01;

(4)变换线上的驻波比r¢

(1)变换线与负载之间连线上的驻波比

(2)在电压波腹点处进行匹配时连线的长度

在电压波腹点处有120°

-2bz=0的关系,因此有

(3)变换线的特性阻抗

(4)变换线上的驻波比

1.9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100(W),通过1/4波长阻抗变换线实现了匹配,已知变换线上的驻波比r¢

=2,变换线与负载之间连线的长度为l=lp/12,变换线与负载连线连接处是电压波腹点。

试计算:

(1)负载连线上的驻波比r;

(2)变换线的特性阻抗Z01;

(3)负载阻抗ZL。

(1)负载连线上的驻波比

由得r=(r¢

)2=22=4

(2)变换线的特性阻抗

(3)负载阻抗

由已知条件可得

从上式中可解出

亦可直接利用1.6题的结果,即

1.10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300(W),负载阻抗ZL=450-j150(W),工作频率f=1(GHz),如利用l/4阻抗变换器来实现匹配,试求:

(1)变换线的接入位置lL和特性阻抗Z01;

(2)如将变换线直接接在负载与主传输线之间,则需在负载处并联一短路分支,求短路分支的长度s和变换线的特性阻抗Z01¢

(1)变换线的接入位置和特性阻抗

题1-10图

负载离电压波节点近,因此在波节点接入,由326.31°

-2bz1²

=180°

(2)短路分支的长度和变换线的特性阻抗Z01¢

又因为终端短路分支提供的电纳为:

,所以为抵消掉负载的电纳部分,需

此时,

题1-11图

1.11利用l/4阻抗变换器把ZL=100(W)的负载与特性阻抗Z0=50(W)的无耗传输线相匹配,当工作频率为f=10(GHz)时,求:

(1)l/4变换器的特性阻抗Z01和长度l;

(2)能保持r£

1.25的工作频率范围。

(1)变换器的特性阻抗Z01和长度

1.25的工作频率范围

化简可得:

tan2(bl)>

|tan(bl)|>

3

即tan(bl)>

3[(bl)<

90°

]和tan(p-bl)>

3[(bl)>

因此有(bl)>

arctan3=1.249和(bl)<

p-arctan3=1.893

由上面关系以及得

即7.95(GHz)<

f<

12.05(GHz)

可保持驻波系数r£

1.25的频率范围为7.95~12.05GHz。

题1-12图

1.12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75(W),通过并联单短路短截线法实现匹配,如图1.5-4所示。

已知,负载支路长度为l=lp/8,短路短截线支路长度为s=lp/8。

试求负载阻抗ZL。

在本题中。

由题图可知,有:

YA=YA¢

+Y2(s)

®

ZL=Z0(2-j)=150-j75(W)

1.13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50(W),负载阻抗ZL=20-j90(W),通过并联单短路短截线匹配法实现匹配,如图1.5-4所示。

试计算负载支路的长度l和短路短截线支路的长度s。

题1-13图

先计算负载反射系数

j=-56.31°

验证如下:

+Y2(s)=Y0

1.14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50(W),负载阻抗ZL=200+j100(W),利用串联单短路短截线进行匹配,如图1.1-5所示。

(1)分支线的接入位置与负载之间的距离l和短路短截线的长度s;

(2)如果负载支路和短路短截线支路的特性阻抗改为Z0=75(W),重求l和s。

题1-14

(1)图题1-14

(2)图

(1)各段传输线特性阻抗相同时,分支线的接入位置和短路短截线的长度

j=11.889°

第1组解

第2组解

第2组解负载支路和短路短截线支路都比较短,因此取第2组解。

ZA=ZA¢

+Z2(s2)=Z0

(2)将负载支路和短截线支路特性阻抗改为Z01=75(W),而主传输线特性阻抗仍为Z0=50(W),如图所示:

由题意可知:

由以上方程可解得:

题1-15、题1-16图

1.15如图1.5-6所示,传输线特性阻抗Z0=100(W),负载阻抗ZL=80+j60(W),通过并联双短路短截线匹配法实现匹配,试计算两个短路短截线支路的长度s1和s2。

先求两个短路短截线的相对电纳

两个短路短截线的长度分别为

1.16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100(W),负载阻抗ZL=50+j50(W),通过并联双短路短截线匹配法实现匹配,如图1.5-6所示。

试计算两个短路短截线支路的长度s1和s2,并验证匹配结果。

1.17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60(W),负载阻抗。

先判断能否用并联双短路短截线匹配法实现匹配,如若不能,请试用图1.5-7给出的并联三短路短截线匹配法实现匹配。

分别计算出三个短路短截线的长度s1、s2和s3,并验证匹配结果。

由于负载阻抗的实部RL=180>

Z0=60,因此不能用并联双短路短截线匹配,调整第1个短路短截线的长度,使s1=0.25lp,因此它不起作用。

这个分支点处的等效阻抗为

把这个分支点处往负载方向看的等效阻抗看成是负载,就可以用双短路短截线的匹配方法实现匹配,所需要的两个分支的相对电纳分别为

两个分支的长度分别为

验证(电路图参见教材第34页图1.5-7):

1.18如图1.5-8所示,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75(W),电源内阻抗ZS=150-j75(W),通过单短路短截线实现匹配,电源与分支节点的距离为lS=lp/8,短路短截线的长度为s=lp/8;

负载阻抗ZL=45-j60(W),通过1/4波长阻抗变换线实现匹配,变换线与负载连线的长度lL=lp/8,变换线特性阻抗为,试证明负载端和电源端实现共轭匹配,主传输线实现行波匹配;

计算各段传输线上的驻波系数。

先考察各观察点往负载方向看的等效阻抗。

负载反射系数与负载附近的驻波比分别为

|GL|=0.5j=270°

B点与负载A点的距离,因此B点是电压波节点,等效阻抗为

ZB=Z0k=75¸

3=25(W)

B点等效阻抗直接用教科书中第15页(1.3-16)式计算亦可得到上面的结果。

BC段是1/4波长阻抗变换线,故C点处的等效阻抗为

故TC段主传输线实现行波匹配,从T点往负载方向看的等效阻抗为

ZT¢

=75(W)=Z0

短路短截线支路的等效阻抗为

T点处总的等效阻抗为

电源与T点分支点的距离为lS=lp/8故从P点往负载方向看的等效阻抗为

与电源内阻抗成共轭匹配关系。

再考察各观察点往电源方向看的等效阻抗。

T点处不包括短路短截线的等效电源阻抗为

T点处包括短路短截线在内的等效电源阻抗为

电源匹配电路对主传输线实现行波匹配。

故主传输线末端C点处的等效电源阻抗为

ZCS=75(W)

B点与C点距离BC=lp/4,因此B点的等效电源阻抗为

负载A点与B点的距离为lL=lp/8,因此A点的等效电源阻抗为

证毕。

1.19图1.5-8中无耗传输线特性阻抗Z0=100(W),把图中的P点改为负载,负载阻抗ZL=100+j200(W),单短路短截线分支点T与负载P的距离不变只是改用lL=0.25lp表示;

A点改为电源,电源内阻抗为ZS=80+j60(W),A、B之间的长度也不变只是改用lS=0.125lp表示,短路短截线的长度为

验证主传输线CT段实现行波匹配,电源端和负载端实现共轭匹配;

计算各段

传输线的驻波系数。

先负载附近传输线的反射系数和驻波系数

考察各观察点往负载方向看的的等效阻抗。

T点处不包括短路短截线的等效阻抗为

T点处包括短路短截线在内的等效阻抗为

匹配电路对主传输线实现行波匹配。

故主传输线末端C点处的等效阻抗为

ZC=100(W)

变换线上B点与C点距离BC=lp/4,因此B点的等效阻抗为

电源A点与B点的距离为lL=lp/8,因此A点的等效阻抗为

B点往电源A点方向看的电源等效阻抗为

由上式可知,B点时电压波腹点。

BC段是1/4波长阻抗变换线,故C点处的电源等效阻抗为

故TC段主传输线实现行波匹配,从T点往电源方向看的等效阻抗为

TS=100(W)=Z0

T点处总的电源等效阻抗为

负载与T点分支点的距离为lL=0.25lp故从P点往电源方向看的等效阻抗为

与负载阻抗成共轭匹配关系。

各段传输线的驻波系数(略)。

第2章练习题

2-1空气同轴线内、外导体的直径分别为d=32mm,D=75mm,求:

(1)该同轴线的特性阻抗Z0;

(2)当其内导体采用er=2.25的介质环支撑(如图示)时,如D不变,则d¢

应为多少才能保证匹配?

(3)该同轴线中不产生高次模的最高工作频率fmax。

(1)该同轴线的特性阻抗

(2)介质环支撑该同轴线的特性阻抗

(3)该同轴线中不产生高次模的最高工作频率

2-2空气同轴线内、外导体直径分别为d=3cm,D=7cm,当其终端接阻抗为Z0=200W的负载时,负载吸收的功率为P=1W,求:

(1)保证同轴线中只传输TEM模的最高工作频率?

(2)线上的驻波比、入射功率及反射功率;

(3)若采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进行匹配,且D保持不变,则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的内径d应为多少?

(1)保证同轴线中只传输TEM模的最高工作频率

(2)线上的驻波比、入射功率及反射功率

因入射波是行波,其振幅处处相等,所以有|Vi(z)|=|Vi(0)|,Pi(z)=Pi(0),由此可得:

在上式中代入P(z)=1W,GL=0.6,得

反射波功率为

(3)由阻抗变换线的特性阻抗可求得其内径

2-3某矩形波导横截面尺寸a=22.86mm,b=10.16mm,波导内填充相对介电常数er=2.1的介质,信号频率f=10GHz,求TE10模的波导波长lg10和相速vp10。

与频率f=10GHz对应的工作波长和介质中的波长分别为

由矩形波导TE10模的截止波长lc=2a=45.72mm,可求得波导波长和相速分别为

2-4已知某矩形波导横截面尺寸a=22.86mm,b=10.16mm,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为E击穿=3´

106V/m,工作频率为9.375GHz,求波导中TE10模不引起击穿的最大传输功率是多少?

矩形波导的工作波长为

不引起击穿的最大传输功率为

2-5已知空气圆波导的直径为5cm,求:

(1)TE11、TE01、TM01模的截止波长;

(2)当工作波长分别为7cm,6cm和3cm时,波导中可能存在的模式;

(3)当工作波长为7cm时,主模的波导波长lg。

几种较低模式的截止波长列表如下

圆形波导各波型模式的截止波长

Hmn(TEmn)模

Emn(TMmn)模

模式

lc(cm)

H11

H21

H01

H31

H12

H22

H02

3.41R=8.525

2.06R=5.15

1.64R=4.10

1.496R=3.74

1.18R=2.95

0.94R=2.35

0.90R=2.25

E01

E11

E21

E02

E12

2.62R=6.55

1.22R=3.05

1.14R=2.85

(2)工作波长为7cm时,圆形波导内只能传输TE11模;

工作波长为6cm时,能传输TE11模和TM01模;

工作波长为3cm时,能传输TE11模、TM01模、TE21模、TE01模、TM11模、TE31模和TM21模。

(3)当工作波长为7cm时,主模的波导波长

2-6已知微带线的参数为h=1mm,W=0.34mm,t®

0,er=9,求微带线的特性阻抗Z0和有效介电常数ee。

根据和er=9.0,由教科书第63页表2.8-1可查得:

Z0=79.29(W),和

2-7若要求在厚度h=0.8mm,相对介电常数er=9的介质基片上制作特性阻抗分别为50W和100W的微带线,则它们的导体带条宽度W应为多少?

由教科书第63页表2.8-1可查得导体带条宽度分别为:

Z0=50(W),er=9.0时,,W=1.0h=1.0´

0.8=0.8(cm)

Z0=100(W),er=9.0时,,W=0.16h=0.16´

0.8=0.128(cm)

2-8一耦合微带线的参数为er=9,h=0.8mm,W=0.8mm,s=0.4mm,求耦合微带线的奇模特性阻抗Z0o和偶模特性阻抗Z0e。

由教科书第66页表2.9-3(a)可查得,er=9,h=0.8mm,W=0.8mm,s=0.4mm时平行耦合微带线横截面相对尺寸为。

在横坐标的位置上,虚线上面参数的曲线对应的纵坐标为Z0e=62(W);

虚线下面参数的曲线对应的纵坐标为Z0o=39(W)。

2-9已知耦合微带线的Z0o=35.7W,Z0e=70W,介质基片的h=1mm,er=10,求W和s。

由教科书第66页表2.9-3(b)可查得,当介质基片的h=1mm,er=10,奇偶模阻抗分别为Z0o=35.7W和Z0e=70W时,平行耦合微带线横截面相对尺寸应为

第3章练习题

3-1微波传输线中不均匀性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答案详见教科书第74页§

3.1概论。

3-2已知波导的宽边尺寸为a=23mm、窄边尺寸为b=10mm,工作波长为l=32mm,在距离波导口l=20mm处放置了三销钉,销钉直径为r=1mm,其后接匹配负载。

问三销钉处的反射系数是多少?

波导口处的反射系数是多少?

由已知条件波导横截面尺寸a=23mm、b=10mm可知,波导波长为

由教科书中第77页式(2.2-7),销钉直径为r=1mm时等效电路中的并联相对电纳为

在销钉所在的横截面AA¢

处总的并联电纳为

YAA¢

=Y0+jB

而该处总的相对并联电纳为

横截面AA¢

处的反射系数为

在距离横截面AA¢

处l=20mm的波导输入端处反射系数为

3-3某矩形波导的尺寸为a´

b=2.3´

1.0(cm2),其中装有一谐振窗,信号频率为f=10GHz。

(1)若窗口没有填充介质,且b¢

=0.8cm时,a¢

=?

(2)若窗口填充mr=1,er=2的介质,且b¢

由已知条件可知,矩形波导的工作波长为

由题意可知,谐振腔的短波导与主波导的特性阻抗应该相等,即,因此有

整理上式可得

(1)窗口没有介质时,相对介电常数为er=1.0,因此谐振窗口的宽度为

(2)窗口有介质时,相对介电常数为er=2.0,因此谐振窗口的宽度为

3-4试画出图中所示微带电路的等效电路。

图中所示微带电路的等效电路如下图所示。

题3-4的等效电路

第4章练习题

4-1有一矩形谐振腔(b=a/2),已知当f=3GHz时它谐振于模;

当f=6GHz时它谐振于模,求此谐振腔的尺寸。

由于波导中传输非色散波,由教科书第85页式(4.2-5)可知,非色散播的谐振波长为

对于矩形波导,传输模的截止波长为

因此,矩形波导的谐振频率可按下式计算

已知当f=3GHz时它谐振于模,即

当f=6GHz时它谐振于模,即

由上面两式可得

于是可解得

l=8.16(cm),a=6.32(cm),b=0.5a=3.16(cm)

4-2一空气填充的矩形谐振腔尺寸为3´

1.5´

4cm3。

求:

(1)当它工作于模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