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817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S111001 设计总说明.docx

S111001设计总说明

开迎路道路工程

施工图总体设计说明

一、概述

1.1项目区位

开迎路位于长江以南,铜锣山及明月山系之间的茶园片区,东西走向。

为重庆市快速路三横线中的一段,即重庆市快速路三横线(通江大道~绕城高速)段,属于经开区四横四纵骨架交通系统的一横。

图1-1区位图

1.2项目范围

开迎路道路工程,起于茶园新区通江大道与峡江路相交节点,向东下穿经开区城市主干路“纵一路”形成梧桐园立交,继续延伸上跨东城大道形成斑竹林立交,最终接入绕城高速收费站,线路全长4720m,本次设计标准路幅宽44m=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主线为双向六车道。

线路经过路段地形起伏大,水系发达,鱼塘较多。

道路主要节点有梧桐园立交、斑竹林立交。

全线共设桥梁5座,车行下穿道3座,人行地道2座。

二、图纸分册情况

本次施工图设计共分八册:

1、第一册总体设计

2、第二册主线道路工程

3、第三册立交工程

4、第四册桥梁工程

5、第五册地通道、挡护结构工程

6、第六册排水工程

7、第七册电照工程

8、第八册交通工程

本册即为第一册,总体设计。

三、设计依据及规范

3.1设计依据

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

2.《重庆市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重庆市主城区快速路系统建设规划(2006—2020年)》

4.《经开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间成果2011年3月

5.《港口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2011年3月

6.《绕城东立交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2011年3月

7.重庆市勘察院提供的该地区1:

10000、1:

2000、1:

500地形图

8.《开迎路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1年5月

3.2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011年9月15日,收到市建委关于开迎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原则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下阶段设计应采纳如下意见。

1、完善近期人行过街设施设计,预留远期人行设施设置位置。

回复:

同意批复意见。

近期考虑在路口处设置人行地通道和人行斑马线过街。

预留远期人行设施位置。

2、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建议取消9m人行道;严格按照快速路设计规程完善设计。

回复:

开迎路道路工程起点相接的峡江路东段标准路幅为5m人行道+12m车行道+2m绿化带+12m车行道+5m人行道,考虑到峡江路东段刚竣工,为保证近期开迎路与峡江路的设计标准一致,故开迎路近期采用规划批复的路幅分配形式:

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预留远期7m车行辅道+2m人行道宽度作为远期用地控制。

设计道路为更好的服务周边地块,近期为城市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形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

目前沿路线设置的公交站均为临时划线停车站,可根据该片区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3、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应设置防撞护栏,行车道之间应设置刚性中央分隔带。

回复:

同意批复意见。

本次设计在行车道之间设置中央分隔带;在车行道与人行道间设置有绿化分隔带,将绿化带的花带石升高,以起到防撞护栏的作用。

4、应从占地节约、投资节省及远期交通转换考虑,进一步优化斑竹林立交设计。

回复:

同意批复意见。

初设评审后已对斑竹林立交进行优化。

5、优化纵坡设计,大窝坝附近高填方与高架桥方案进行比选和论证。

回复:

同意批复意见。

初设评审后已对高填方方案与高架桥方案进行比选和论证,高填方方案造价低,更便于后期开发。

6、斑竹林立交距绕城高速东立交收费广场(站)太近,应作进一步论证,确保进入收费站的安全距离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回复:

同意批复意见。

业主正积极与高速公路收费站建设单位联系,在进口侧适当将收费站台向高速路方向移150~200m,已确保安全距离。

7、做好近期与周边道路的衔接,预留交叉口远期建设用地。

回复:

同意批复意见。

已预留交叉口远期用地。

3.3设计遵循的主要规范:

Ø《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02年版)

Ø《市政共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3)

Ø《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

Ø《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Ø《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Ø《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Ø《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Ø《钢纤维混凝土》(JGT3064-1999)

Ø《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适用于沥青路面)

Ø《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Ø《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适用于路面设计)

Ø《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Ø《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Ø《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Ø《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Ø《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适用于桥梁设计)

Ø《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适用于桥梁设计)

Ø《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适用于桥梁设计)

Ø《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Ø《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Ø《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Ø《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Ø《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Ø《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Ø《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Ø《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

Ø《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05

Ø《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08)

Ø《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Ø《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Ø《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

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Ø《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适用于结构设计)

Ø《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适用于结构设计)

Ø《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适用于结构设计)

Ø《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Ø《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

四、建设条件

4.1气象与水文

(1)气象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常年平均气温为17.8~18.6°C,最高为44°C,最低为-3.1°C。

常年云雾较多,雾天平均67.8天/年,最多可达148天。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1%,绝对湿度17.1~18.2hPa。

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7.0m/s。

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88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日最大降雨量206.1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

(2)水文

项目区内地表水系由长江水系构成,河流有苦溪河和一条小河沟。

苦溪河在K0+490位置穿过,河面宽约8m,常年水位162.000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68.500m,三峡库区最高回水位约为175.000m,苦溪河大桥将跨过苦溪河。

K4+230处有一小河沟,河面宽3~8m,常年河水位175.300~176.000m,高于三峡库区回水位175.000m。

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77.000m。

4.2地形地貌

线路位于长江南岸,与长江大体平行,距长江岸边400~1400m。

线路横穿大盛场向斜轴部,地貌发育明显受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控制,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地形。

起点K0+000~K0+380因港口大道已建设整平,地形较为平坦,标高195.00~204.00m。

K0+380~K0+580段为苦溪河,河床最低点高程约为162.00m,两岸高程为185.00~205.00m,港口大道建设已基本建成苦溪河大桥(24m宽);K0+580~K1+180原为缓丘地貌,因港口大道建设路基已形成,山丘已开挖,在路基两侧形成边坡,现有路基高程201.000~226.000m,两侧丘顶高程247.00~260.00m,现有基岩边坡大体是按1:

0.75坡率放坡。

K1+180~K2+100段为低缓山丘和山湾相间地形:

其中K1+440~K1+600和K1+740~K2+030段为浅丘,丘顶高程250.60~263.17m;K1+280~K1+440、K1+600~K1+740和K2+035~K2+100为山湾地貌,现主要为水田及鱼塘,地面高程229.00~240.00m。

K2+100~K2+830为山丘地形,山顶高程317.00~321.00m,中间夹有一山湾,高程275.00~277.00m;K2+830~K3+140段为山湾地貌,小地名李家湾,最低点高程213.60m,两侧山坡坡角18~30°,局部达35°,坡顶高程约为240.00m。

K3+140~K3+22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35°,地面高程从240.00m降至215.00m。

K3+220~K3+780为缓坡地貌,地面坡角约10°,倾向西侧(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215.00~273.00m。

K3+780~K3+84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30°,地面高程从246.00m降至222.00m。

K3+840~K3+935段为缓坡,山坡坡角约20°,地面高程从222.00m降至203.00m。

K3+935~K4+100段为山湾地形,小地名小湾,地形坡角约2~5°,地面高程从198.00~202.00m。

K4+100~K4+14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20~30°,地面高程从198.00m降至178.00m。

K4+140~K4+360为缓坡地貌,一条小河沟从些段流过,注入长江支流鱼溪河中,地面坡角约10°,倾向西侧(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177.00~193.00m。

K4+360~K4+720.257(终点)段为单向坡,山坡倾向西,中部为一小山丘突起,丘顶高程223.00m,终点段最高点高程约为250.00m,线路最后10m为砂岩陡坎,坎下为鱼塘。

4.3地质构造

路线沿线近垂直穿越大盛场向斜。

大盛场向斜:

轴向N30°E,向斜轴部大致在K2+710里程穿过设计道路。

线路K0+000~K2+710段岩层倾向约为10~166°,倾角6~10°。

线路K2+710~终点段岩层倾向290~303°,倾角8~17°。

4.4地层岩性

线路区地层由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地层及第四系残坡积层、冲洪积层、崩坡积层组成,分述如下:

①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质粘砂岩和泥岩(J2s)

基岩主要为砂岩和泥岩。

砂岩:

深灰色、黄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巨厚层块状或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

终点班竹林立交位置分布一层巨厚层块状砂岩,该层位砂岩较硬,岩体较完整开有多处采石厂。

K0+920~K1+140段和K3+780~K3+810段砂岩呈厚层状,泥质含量较重,岩质略软,岩体较完整。

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

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

主要分布在K0+000~K0+920段和K3+780~K4+060段,经常夹有砂岩层。

②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泥质粘砂岩和泥岩(J3sn)。

砂岩:

深灰色、黄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

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钙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

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

③第四系土层

a.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

主要呈褐色,呈软塑~可塑状,鱼塘或水田表表层部分呈流塑状。

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水田中表层呈流塑状,,场地中大部分范围均有分布,一般山丘顶部及山腰处此层较薄,在山湾中厚度较大。

b.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

主要呈褐色,呈软塑~可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主要分布在苦溪河及K4+230处小河沟内及两侧。

c.崩坡积粉质粘土夹孤块石(Q4col+dl)

粉质粘土夹孤块石:

褐黄色,褐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孤、块石直径20~70cm,最大可达3m,土石比约为6:

4。

主要分布在K3+780~K3+340处。

d.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

线路起点段K0+000~K1+180港口大道正在进行施工,路基已基本形成,在此段有较厚的回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碎块石组成。

该层路基段进行了机械碾压,呈稍密状,桥下主要为抛填,结构松散。

填筑时间约为2011年2~4月。

4.5水文地质条件

路线沿线以构造剥蚀褶皱山、构造剥蚀浅丘组成,大片基岩出露,第四系厚度小、覆盖少、含水微弱。

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的河湖相碎屑岩,地下水富水性受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一般情况砂岩含孔隙裂隙水(主要为裂隙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路线范围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4.5.1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层孔隙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且受季节影响显著,属季节性潜水,水量较小。

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缓坡及沟心土层分布厚度较大的范围,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特点,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地势较低的河沟中补给排泄。

4.5.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为区域性潜水或局部承压水。

4.6不良地质现象特殊性岩土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可知,本场地整体稳定。

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不存在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软卧层、暗塘、暗滨等分布。

4.7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工程区所属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及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发[1997]108号文件第四条的有关规定“我市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的工程,必须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及指导精神,本工程应按照7度进行构造设防。

4.8既有道路概况

本次开迎路设计起点段K0+000~K1+080段,由于港口大道路基施工已基本到位,开迎路线位被港口大道占据,苦溪河大桥已修建,该段正处于施工过程当中,路基已形成,其设计宽度为24m,比开迎路路幅44m窄了20m,该段需进行改造。

港口大道K0+000~K0+382.351段与本次道路设计标高一致,本项目建设时利用该段路基进行加宽;K0+572.351~K1+080段则需对设计标高和宽度进行调整,以满足本项目建设。

表4-1开迎路K0+000~K1+080段港口大道技术标准表

道路等级

次干路

设计速度(km/h)

40

最小圆曲线半径(m)

2000

缓和曲线长度(m)

50

竖曲线最小半径(m)

凸形竖曲线4000

凹形竖曲线1500

最大纵坡(%)

4.5

坡长(m)

最小坡长292.261

最大坡长319.441

标准路幅宽度、横坡

4m人行道+16m车行道+4m人行道=24m

1.5%双向坡

港口大道正在施工,踏勘时路基尚未施工完毕,管网未实施。

 

五、主要技术标准

表5-1主要技术标准表

内容

规范值

采用值

道路等级

主干路

快速路

近期为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形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

设计速度(km/h)

60

60

60

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

600

600

2000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

1000

1000

2000

最大超高横坡度(%)

4

4

最大纵坡(推荐值)

(极限值)

5

7

5

6

5

最小纵坡(极限值)

0.5(0.3)

0.5(0.3)

1.12

最小坡长(m)

160

150

237.5

凸形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

2000(1400)

1800(1200)

4000

凹形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

1500(1000)

1500(1000)

1500

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

15

15

15

荷载标准

桥梁

公路-Ⅰ级

公路-Ⅰ级

公路-Ⅰ级

路面

BZZ-100标准车

BZZ-100标准车

BZZ-100标准车

净空

道路:

H≥5m

道路:

H≥5m

道路:

H≥5m

抗震

基本烈度为6度

基本烈度为6度

基本烈度为6度,按7度构造设防

停车视距(m)

75

75

75

六、总体设计思路

6.1设计目标

1.以交通设计为龙头,运用系统工程设计理念,全面分析本工程特点,拟定合理的技术标准,并适度控制工程规模。

2.对本工程各主要控制工程如立交、桥梁进行深入研究,满足技术可靠、安全美观、经济合理等要求。

3.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周边规划区域路网及土地开发的需要,尽可能为周边土地开发服务。

6.2设计原则

◆路线的规模与交通需求相适应原则;

◆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的原则;

◆遵守相应的设计规范的原则;

◆适度的超前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本次设计道路为更好的服务周边地块,近期为城市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形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

七、总体设计

7.1道路工程

7.1.1路线设计布设原则

Ø路线布设符合重庆市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和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Ø起、终点分别与通江立交和绕城高速相接,本项目在平面、竖向上应保证衔接顺畅。

Ø路线与周边地块使用性质相结合,道路标高与地块场平标高综合。

7.1.2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本次设计开迎路前段主要受起点处通江大道接口标高、在建苦溪河大桥桥位及桥面标高控制;中段主要受牛头石冈山头地形标高控制;终点段主要受大窝坝山湾地形及绕城高速东立交收费站的接口标高控制。

开迎路呈东西走向,起点接通江大道与峡江路相交路口,受在建苦溪河大桥标高控制,终点接绕城立交收费站出入口,道路全长4720m,除起点外,沿线共7条规划线路与本段开迎路相交,全线设互通立交两座,即与规划主干路纵一路相交处的梧桐园立交及与东城大道相交处的斑竹林立交;设T形平交口一处,位于K2+804.827处,该处T形平交口采用右进右出的方式;设跨线桥两座,分别位于K2+035.607和K3+348.082处。

其余道路均为上跨开迎路。

7.1.3平面设计

图7-1道路平面图

道路起于通江大道与峡江路相交路口,向东横贯经开区,接绕城高速东立交收费站出入口。

全线长4720m,共设三个平曲线,曲线半径依次为2500m,2500m,2000m,均不需设置缓和曲线。

7.1.4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时,综合考虑了规划建设地块的土石方平衡、节点控制高程、桥梁、路段坡度等问题,使路线线形优美。

其中起点段受在建苦溪河大桥标高控制,向东下穿纵一路处形成梧桐园立交;上跨东城大道形成斑竹林立交;最终接绕城高速收费站口。

图7-2道路纵断面图

起点接通江大道现状标高Hs=204.580m,终点接绕城高速收费站设计标高Hs=240.030m;共设13个坡段,纵坡依次为:

与通江大道顺接坡段-1.5%、-2.98%、2.02%、4.50%、1.50%、5.00%、3.00%、5.00%、-5.00%、-3.00%、-5.00%、3.00%、1.12%,最大坡长为636.358m,最小坡长为237.5m;最小竖曲线半径1500m,最大竖曲线半径8000m。

7.1.5横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

◇横断面布置在规划红线内进行,在确定不同位置的横断面形式时充分结合构筑物及地段特性,合理考虑断面形式,节约用地。

◇横断面设计与交通工程管理结合。

(2)车道宽度及路幅分配

通过规划及交通量分析确定本次开迎路道路工程标准路幅宽44m,其分幅情况如下:

44m=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

图7-3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道路车行道路拱横坡为1.5%双向坡,人行道横坡采用2.0%;

本次设计道路主线根据规范不需设置超高、加宽。

在立交及公交停车站出入口设置展宽,具体位置如下:

 

表7-1展宽渐变段位置表

展宽渐变段位置表

起点桩号

终点桩号

设置方位

长度(m)

主线K0+880

主线K0+930

左侧

50

主线K0+950

主线K1+000

右侧

50

1匝道K0+030

1匝道K0+070

右侧

40

2匝道K0+400

2匝道K0+440

右侧

40

主线K1+646

主线K1+696

左侧

50

主线K1+763.5

主线K2+1813.5

右侧

50

主线K2+520

主线K3+580

左侧

60

主线K3+610

主线K4+670

右侧

60

主线K2+620

主线K2+680

左侧

60

主线K3+018

主线K3+078

右侧

60

主线K3+120

主线K3+180

左侧

60

主线K3+220

主线K3+280

左侧

60

主线K3+420

主线K3+480

右侧

60

主线K3+520

主线K3+580

右侧

60

东城大道K3+172

东城大道K3+242

左侧

70

东城大道K3+251.5

东城大道K3+301.5

右侧

50

东城大道K3+940

东城大道K3+990

左侧

50

东城大道K3+963

东城大道K4+413

右侧

50

设计中展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过渡,公式为:

(其中ZHx桩号的位置系数:

如下图所示:

(备注:

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

7.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