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011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浙江高考一轮选考专题检测卷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考专题检测卷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B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依据“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地方治理主要是靠宗族关系即宗法制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

2.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秦王当了皇帝以后……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专制制度,取代了古代的神权封建秩序”。

其中“封建秩序”对应的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所谓的神权封建秩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以前,西周采取的政治制度是实行封邦建国,并与神权相结合的分封制,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

3.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

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

A.天子B.诸侯

C.士D.卿

B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从图示中可以发现此图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诸侯的嫡长子继任为诸侯成为大宗,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C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由材料可得出姓氏和血脉、家族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选C项。

]

5.《诗经·商颂》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载:

商的始祖“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

材料实质上反映出(  )

A.商王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B.商代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商王的祖先从事养殖业

D.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的现象

B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说商的建立与“神灵”有关,商王代表的是王权,“天神之子”象征着商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B项。

]

6.《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天子为“天下共主”

B.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D.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B [由材料可知,只有继承天子之位的才享有祭祀天子祖宗的权利,只有继承诸侯之位的才享有祭祀诸侯祖宗的权利,而天子和诸侯都以嫡长子原则继承,可见西周在祭祀祖先上也要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故B项正确。

]

7.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

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

A.国家统一B.经济繁荣

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

A [“海内皆臣”说的是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应是国家统一带来的积极影响,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

8.秦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它在岭南的主要地方政治建设是(  )

A.置郡管理B.修“五尺道”

C.开通灵渠D.改土归流

A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的设置。

依据题意可知秦统一后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把该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版图内,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两项与题意不符;“改土归流”是从明朝开始,故排除D项。

]

9.叶文宪先生认为:

“中国历史没有上帝(西方意义上的),只有皇帝”。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中西方古代政治体制不同

B.中西方古代政治相互交流甚少

C.中国古代政治与神权无关

D.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是君权至上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依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没有上帝(西方意义上的),只有皇帝”可知,在中国,皇帝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故D项正确。

A项只是表现,与题意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

]

10.蒙恬收回河套之后,秦始皇“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

”有关对材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凿渠”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末

B.“凿渠”主要是为了解决军需问题

C.该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大大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

D.该渠开凿是为了平定“西南夷”

D [应改为“该渠开凿是为了平定‘岭南’”,故选D项。

]

11.韩非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

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郡县制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建立。

韩非主张要加强中央集权,这与郡县制有关,故D项正确。

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均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B、C三项错误。

]

12.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

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A.三公九卿制的实行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工匠技艺水平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 [题干三项建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一般百姓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依靠强大的中央政府,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因此中央集权的建立是其先决条件,故D项正确。

]

13.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D.刺史制度

D [本题考查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为汉武帝所创设,不属于“汉承秦制”,故选D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西汉时依然采用,西汉初年虽然也实行过王国制度(分封制),也照样沿用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度,A、B、C三项都属于“汉承秦制”的内容。

]

14.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

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A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这指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A项正确。

]

15.公元654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等大臣坚决反对,废后之事久拖未决。

许宗敬因支持高宗废后被提拔为中书省长官。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充分集思广益,形成集体决策

B.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层面,巩固君主专制

C.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成熟

D.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 [唐代宰相人数增多,议政人员层面扩大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A项集体决策错误;C项中央集权错误;D项应该是提高了办事效率。

]

16.《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

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B.民政

C.行政D.财政

A [依据材料“枢密院童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军政大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

17.唐朝的“三省”与宋朝的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其设置的共同作用是(  )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避免了君主专断和决策失误

C.相权分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 [唐宋在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时,均采用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此达到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D项正确。

]

18.(2016·嘉兴检测)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臣座位的变化

C.丞相地位的下滑D.君主专制的强化

D [官员议政姿态的变化,反映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D项。

]

19.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简称浙。

下列关于浙江称谓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两浙路 ②江浙行省 ③浙江省 ④会稽郡

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D.①②③④

B [①为宋;②为元;③为清;④为秦,故排序为④①②③,选择B项。

]

|学考+选考总复习 历史20.元朝时,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云南行省B.军机处

C.宣政院D.驻藏大臣

C [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

21.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

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

这说明内阁(  )

A.议政权有所扩大B.等同于宰相制

C.向宰相制发展D.篡夺了议政权

A [由材料可知,明中后期阁臣拥有拟旨和批答奏章的权力,说明入阁官员有了一定的议政权,权势和地位有所提高,但其始终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能等同于宰相,也不会向宰相制发展,故A项正确。

]

22.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

“即承旨诸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该机构是(  )

A.尚书省B.门下省

C.内阁D.军机处

D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该机构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行事,而不能对其进行改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

23.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这主要反映(  )

①政治决策封闭 ②行政效率低下 ③皇权专制强化 ④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D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得出军机处决策是不经过内阁直接下达到地方,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提高了行政效率,故①正确,②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

24.“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

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折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

而在明代,则是一切诏令皆由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下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段话说明了(  )

A.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B.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C.决策更加严谨合理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依据材料可知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而君主权力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项主要是指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与题干无关。

]

25.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B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故B项正确。

A项是秦朝建立时的作用,与题意不符。

C、D两项与题意不符。

]

26.【加试题】《宋史·职官志》载:

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A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设通判,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B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D项错误。

]

27.【加试题】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B [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反映的是察举制。

]

28.【加试题】“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近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

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D [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是按照血缘来分配政治权力,反映的是世官制,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A项错误;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反映的是察举制,选官权力操纵在官员手中,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反映的是科举制,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

29.【加试题】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的含义是(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D [“归流”是指土司被废除,直接改为流官进行统治,故D符合题意。

]

30.【加试题】《唐摭言》载: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

‘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C [从材料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以看出缙绅地位虽高但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表明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故选C项。

A、B、D三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2016·温州选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摘自《左传》《史记》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隋唐

高层政区

州(东汉)

(  )

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周、秦的地方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使后无战攻之患”的原因。

(6分)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高层政区”设置的历史意义。

(4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和材料含义很容易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和秦的郡县制;第二小问,主要分析郡县制的作用,即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等。

(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要分析设置行省制的意义。

【答案】 

(1)周:

分封制;秦:

郡县制。

原因:

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形成。

(2)省或行省。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

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问,第一小问,图示一体现的是皇帝制度和三公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朝;图示三中书省下设有行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元朝开创的。

第二小问,根据图中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有六部,可推知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秦朝初年”“皆决于上”可知是秦始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即可。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及对后世的影响回答即可。

【答案】 

(1)图示一:

秦朝;图示三:

元朝。

制度:

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2)“上”:

指秦始皇。

制度:

郡县制。

积极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3.【加试题】(2016·宁波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督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监察系统的功能有:

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

二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

三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

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的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受皇帝个人素质的影响过大,受皇帝制度的影响更大。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6分)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理解。

(4分)

【解析】 第

(1)问,把握住材料中关于西汉、唐朝和宋朝监察机构和职能的介绍,依次归纳出监督对象的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问,评价古代监察制度,一是要注意结合两段材料的主旨,同时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之处,也要分析其局限性。

【答案】 

(1)变化趋势:

从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

原因: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政体;机构设置上监察机构没有独立性;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皇权的不断加强。

(2)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维护了王朝秩序,但监察机构的职能有限;只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之一。

|学考+选考总复习 历史34.【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

材料二 中国历代开科取士录取文、武状元人数一览表:

(1)材料一的两段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

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宋代登科人数较唐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具有什么特点?

据此分析科举制的意义。

(6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郡国举孝廉”说明是察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明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问第一小问,结合北宋初年面临的困境和变革回答;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选拔标准与选官权发生改变;第三小问结合科举制作用回答即可。

【答案】 

(1)制度:

材料前段是察举制,后段材料是九品中正制。

标准:

察举制是品行,九品中正制是门第声望。

(2)原因:

吸取前朝教训,避免武将专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特点:

选官标准从门第出身转变为通过考试选官;选官权收归中央。

(任答一点即可)

意义:

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任答一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