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085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神秘的火星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以前科学家就认为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水。

后来人们对火星的探测进一步证明,火星上确实曾经有水。

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火星上的第一滴水也许就是陨石或者彗星带去的。

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就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

持续了数亿年的陨石风暴,给火星送去了最初的水汽。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当火山爆发时,水就随着熔岩被释放出来,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飘散,小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充满低处,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

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

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

在这么低的大气压下,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因此,火星最终成了一颗万籁俱寂、荒凉干燥的行星。

(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________

②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

________

(2)火星上的水有两种来源:

一是第一滴水也许就是________或彗星带去的;二是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________中了。

(3)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有哪些原因?

请写出原因。

【答案】

(1)打比方;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解析】【分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再最后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①打比方;②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   )

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B. 诸元素之女

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

(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略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是比喻,又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6)解答此题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故答案为: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6)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4.阅读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_______(déděi)严肃,忧虑。

“嗯①,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_______(shuósháo)说,“嗯②,你看怎么办?

得_______(déděi)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_______(dāidǎi)在一起怎么行!

哦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这是对渔夫________的描写。

由此我们想象到当时渔夫的内心世界:

________。

(2)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嗯①:

________

嗯②:

________

哦③:

________

(3)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________

【答案】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解析】【分析】

(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

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2)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

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①改感叹词,把感叹词(真、啊、多么之类的)去掉或改成另一种形式。

②改标点,吧感叹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点评】

(1)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主要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词的理解能力。

(3)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掌握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

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

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填空。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答案】

(1)柔美|色渲染|线勾勒|色欲流|令人惊叹|令人舒服|伫立四望|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天空;地面;天底下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羊群

【解析】分析:

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7.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无价之宝

   有一年德国闹饥荒,有个富人把20个穷孩子请到了自己的家里,对他们说:

“这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每人一块,拿吧。

以后每天这个时候都到这里来拿,一直到灾难(nán nàn)结束为止。

   孩子们抓住这只篮子,你争我夺,大家都想挑最好最大的面包,可是抢到手以后,也没说一声谢谢就走了。

   唯有衣着整洁的穷女孩费朗西丝,她不好意思地站在一边,等到别人拣完了,才过去拿了剩在篮子里的最小的一块面包,谢了谢主人,然后悄然地不慌不忙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孩子们故伎重(chóng zhòng)演,还是那副饿狼扑食的样子,可怜的费朗西丝这次拿到的面包还没有别人的一半大。

但是,等她回到家里,母亲切开面包的时候,里面却掉出许多白色的新银币。

   她的母亲心里很纳闷(mèn mēn):

“马上把钱拿回去,因为这钱肯定是谁错放到面包里去了。

   费朗西丝将钱送了回去。

但是施主说:

“不,我没有弄错。

我是故意把钱放进最小的面包里去的,目的是想赏给你,我的孩子。

记住,宁可拿最小的而不去抢最大的面包的人,将来一定会得到比放在面包里的银币更好的赐福。

   无私的品质是一种无价之宝,她使人的心灵显得高贵而又圣洁。

平素别人比我们自己更加关注这种高尚的行为和崇高的德性,心地无私的人,必将得到别人的厚爱而幸福一生。

(1)为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文中正确的音节。

灾难________(nán nàn)           故伎重________(chóng zhòng)演

纳闷________(mèn mēn)

(2)“第二天,孩子们故伎重演”词语中划线词语意思是________,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在文中用“________”划出。

(3)找出写费朗西丝的句子。

(4)认真读读写费朗西丝的句子,写她“衣着整洁”“不好意思地站在一边”“等别人拣完了才去拿最小的”“谢了谢主人”“悄然地不慌不忙回家”,你最欣赏她什么?

为什么?

(5)费朗西丝这样做跟她的家庭有关系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

【答案】

(1)nàn;chóng;mèn

(2)老花招、老办法又演一遍(或老花招又重用一遍);文章第二节句子。

(3)文章第三小节

(4)略

(5)有关系。

因为费朗西丝的妈妈看到面包里的银币,叫孩子马上拿回去,妈妈教育孩子不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灾难(nàn)、故伎重(chóng )演、纳闷(mèn )。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故伎重演:

老花招、老办法又演一遍(或老花招又重用一遍)。

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文中第二节找到答案。

(3)考查人物的细节描写,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文中第三小节找到答案。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虽穷但衣着整洁,虽饿但面对面包不争不夺,最后捡最小的拿,还说谢谢,懂得谦让,懂礼貌。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文中相关句子来回答。

费朗西丝这样做跟她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费朗西丝的妈妈看到面包里的银币,叫孩子马上拿回去,妈妈教育孩子不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8.快乐阅读,我能行: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映入

纹痕

(3)写出具体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答案】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yìng;hén

(3)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海洋;陆地;大气层;摇篮;母亲;可爱;赞美

【解析】【分析】

(1)考查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注意“映yìng”不要读成“yìn”“痕hén”不能拼写为“héi”。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认真阅读文本,第一句写到“映入眼帘的是……”引出地球描写的语句,作答并不难了。

(4)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积累的已有经验,得出答案“蓝色、白色和水蓝色的纱衣”分别指的是“海洋、陆地、大气层”。

故答案为: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yìng  hén(3)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海洋 陆地 大气层 摇篮 母亲 可爱 赞美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

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

在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二、习作作文

9.生活中不乏乐趣,如运动的乐趣、发现奥秘的乐趣、战胜困难的乐趣……请你以“乐趣”为话题,通过具体事例写一写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