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165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docx

信息化概论培训平台思考题

1、技术、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是:

“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列指示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型或者一种植物的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况或技术中,或者反应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维修、管理一个工商企业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是至今为止国际上给技术所下的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

实际上知识产权组织把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定义为技术。

教育技术的确切定义,各种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两种:

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

“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

“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AECT05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技术是一种为人们服务的,它是一种手段,在教育技术中起着教学手段的作用;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一个子范畴,是人类一切技术在教育活动中具体体现。

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是其研究对象,系统方法是其核心,它有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

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当教育技术出现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才出现了教育技术学;

同时三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作为手段是用于服务的,而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则是更多的研究怎样将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上,怎样能够使教育目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这个名词由于长久使用的原因,现在一般我们认为他就代表教育技术学,但是我们要能够很好的加以辨别,我们不需要去改变他,但却应该按照真实的涵义去理解他、运用它。

应该说,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完全一样。

教育技术是一个大的范畴,指所有的教育用到的方法、工具和技术;信息化教育则强调的是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理论,来服务教育;强调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并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2、请你谈谈对信息化教育概念的认识,比较其与教育技术概念的异同。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技术有两种涵义:

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

“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

“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AECT05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两者的异同:

教育技术是一个大的范畴,指所有的教育用到的方法、工具和技术;信息化教育则强调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并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技术不是一般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包含了三种概念(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都产生直接影响。

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促进个别化学习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使它们在学习中产生整体功能、发挥优良作用,就必须通过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优化组合。

因此涉及到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可以说,实际上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学校的班级授课、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和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称为传统的教育媒体:

教科书印刷品、黑板、粉笔、实验室、教具、挂图,及条件较好的学校配备的、称为现代的教育媒体:

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教育系统等。

同时,教师常常进行的课前备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使用相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测验等,都是属于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因此,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涉及教育技术的内容。

DIY:

结合我国计算机教育应用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谈谈你对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理论框架的设想。

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认为,从整体上来说,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即构筑坚实的教育和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应用项目,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共享,培养急需的信息化专门人才,构建社会化、立体化和开放式的保障体系,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应构建以“公共服务、典型应用及公益资源”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框架。

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构建典型应用与公共服务基础支撑环境。

一是基础设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环境和低成本终端,即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有线电视网和电力网等多种方式接入服务,且互联互通、无缝连接和有机融合,遍布城乡、社区,深入学校、基层、厂矿、企业、部队,重点面向农村、中西部边远地区和生产服务第一线,使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延伸到各个地区和角落,以较低成本满足各类人群随时、随地、随意学习的需求;二是教育基础数据库,如学生、教师、专业、课程和学分库等。

公共服务、典型应用及公益资源贯穿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中,是导向,也是核心,即建设数字化学习港、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数字化学习超市和学习中心,开发和完善各种应用系统和工具软件,推进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及教学管理中。

同时,还要针对这些应用,建立面向公众的服务门户网站,强化政务公开和社会监督,提高数字教育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机制、政策、标准和技术等是支撑和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软”环境,即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保障机制,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推进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应用等。

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向高层次迈进的前提,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保障,因此,必须在大力发展信息科学的同时进行高质量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交叉与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化人才,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可在一个高起点上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典型应用示范、公益资源建设与共享等。

这是我对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理论框架的基本设想。

1、简述教学媒体的特征,结合具体媒体说明教学媒体的分类

媒体用于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时,称为教学媒体,包含三个特征:

1、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2、连接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学习者)的中介;3、储存、加工、处理、再现教学信息的工具。

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教学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

媒体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

传统教学媒体(黑板、图片)和现代教学媒体(计算机、数字投影仪);

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

印刷媒体(报纸、书籍)和非印刷媒体(电视、音响);

按感官分类:

听觉型媒体(MP3)、视觉型媒体(图片)、视听型媒体(电视)、相互作用型媒体(多媒体计算机);

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

光学投影教学媒体(光学投影仪幻灯机)、电声教学媒体(留声机)、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

技术特点分类:

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与非数字媒体(黑板)。

具有如下特征:

①固定性:

可以记录存储,在需要时能再现信息;②散播性:

可以被远距离传播,突破信息呈现的空间限制;③重复性:

可以重复使用,使用者越多越能显示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的价值;④组合性:

媒体可以组合使用:

⑤工具性:

媒体是工具,不能替代人(教师)的使用;⑥能动性:

在特定时空下,媒体可以脱离人独立起作用。

学习媒体按表达手段可以分为:

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三类,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人际交流方式;印刷媒体如教科书、报纸、杂志等;电子媒体分为两类,模拟信息的电子媒体如录音磁带、录像带、电视等,数字电子媒体如VCD、DVD、计算机等。

学习媒体按作用的感官及信息流向可分为: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多媒体(交互)。

视觉媒体如幻灯机等;听觉媒体如录音机等;视听媒体如VCD、录像带等;多媒体计算机提供支持交互的多媒体。

2、“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阐述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原因:

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个人缺乏基本的互联网信息搜索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素养。

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Internet需要不断扩展其应用(如BLOG,社会软件等),以更有效率地组织信息。

解决的措施:

1、掌握网上的信息资源的搜索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

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可以通过关键字(及其组合)来搜索相要的资源;2、通过YellowPage,或其它媒体(纸或电子媒体)上提供的URL地址来搜索网上资源;然而,即便是一个会熟练使用Internet搜索方法的人,有时也会有这种感叹。

因而,互联网建设者需要与时俱进的推进其应用。

3\谈一谈你对信息化教学过程模式构成要素的认识。

结合信息化教学过程模式的概念涉及的要素谈,不少于500字。

信息化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技术环境、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若干要素组成。

与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多了技术环境和人—机关系等要素,有了自己的特色。

教学思想或理论是信息化教学模式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在不同教学思想或观念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思想和观念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学策略的安排,以及师生角色的扮演等等。

例如,在强调知识学习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就会形成以传授知识,强调以最终检验结果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所追求的预期的教学结果。

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运行的指南,也是一定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具体化表现。

一般说,一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大致有同样性质的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模式就有不同性质的教学目标。

如问题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一般着眼于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而探究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一般重在培养学习者研究和发散思维的能力等等。

技术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赖以运做的物质条件。

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以各自的性能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各自的信息传输特点制约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

与一般的教学模式相比,技术环境这个要素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显得十分重要,它体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色。

教学策略是指信息化教学展开的步骤、过程、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它是教学模式具有稳定运作结构的外在表现。

特定的教学模式就表现在它有其独特的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和措施上。

人—机关系是构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

也是不同与一般教学模式之处。

“人”指教育者和学习者,“机”指媒体设备等技术环境。

人—机关系包括:

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形成了特定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与所使用的媒体形成了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

师生关系和人—机关系的交融就构成了特定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1、试谈谈你对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理解。

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它所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等等。

教学系统设计(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它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

加涅认为: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加涅,1992)肯普提出: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肯普,1994)史密斯等的观点: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史密斯、雷根,1999)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technology)。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

“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

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帕顿,1989)乌美娜等认为: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乌美娜,1994)何克抗等认为: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何克抗,2001)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侧重点,有的突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特征,如加涅、肯普、乌美娜、何克抗等,有的侧重于学习经验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如梅瑞尔,有的则从设计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如帕顿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比较,我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如果不考虑影响解决方案实施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就是对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计划的过程。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它不是为了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或产物是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活动和实施计划以及相关的支撑材料(如教材、学习指导手册、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评价手册及测试题等)。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试比较分析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经过几十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即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

其代表模型有“肯普模型”和“史密斯——雷根模型”。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中媒体选择比较简单。

只需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各种媒体的教学特征就可以对媒体形式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顺序的确定则稍微复杂一些,加涅提出了直线式教学顺序,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教学顺序,奥苏贝尔则为确定教学顺序提出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

瑞奇鲁斯等人提出了确定教学顺序的精细加工理论,其过程分析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表达,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其主要重视重视“情境”、“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运用,强调发挥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其基本原则是:

(1)以问题为核心来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3)强调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4)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5)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6)要求提供能保证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要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等内容;(7)要重视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诱导学习者更好的发挥意义建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有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管理与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教学评价。

两者的优缺点分别为: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因而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弊病是:

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索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既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两种教学设计模式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将可相得益彰。

3、假如你是教师,你对“信息化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如何进行设计?

依据所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你所熟悉的某学科的一个单元内容进行设计,提出设计方案。

第一:

需要了解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在什么环境下(分析教学环境能提供哪些教学上的便利)、学习者是谁(学习者的总体特征分析)、为了什么目标(以确定不同的学习层次)。

第二:

依据"信息化教育概论"学科的内容及结构,界定并分解教学目标,以确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次序。

分析学习者的具体特征,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具体的分析),从而决定教学的起点。

根据各章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以及环境所能提供的设备、设施、信息资源确定采用传递-接受式的还是发现式的教学。

分别提供不同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当然,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也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

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中,按先行组织者理论,确定先行组织者,根据组织者与学习主题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并进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辅之以大量的案例教学,最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习者在具体而真实的教学设计活动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达成知识的迁移,将整个过程记录下,以备下一次调整教学设计。

在发现式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完成教学,同样,发现式教学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学是可以大量使用的,而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知识的迁移也是必要的。

我在学校主要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对《文字处理基础》单元的课程提出如下设计方案。

《文字处理基础》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分析

《文字处理基础》是高教社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第三章的内容。

该模块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学会用画笔画图,以及认识多媒体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本章的学习集文字录入、编辑、排版、存储、打印于一体,适合制作如书籍、信函、传真等各种文档,它还具有较强的图形和表格处理能力,制作出来的文档图文并茂,因而应用十分普遍。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文本和表格信息处理的简单知识,对本章的学习已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挖掘文本信息加工的内涵,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认知需求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不够成熟的,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

我们在教学中要力图使学生学有任务,学有兴趣,学有动力,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也提高他们交流与合作,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有8小节的教学内容:

1.主要是讲述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创建一个简单的文档这是全单元的铺垫,是学习文字处理基础单元的基础;2.主要是描述编辑文本、编辑段落、修饰文字、页面排版、表格的制作、图片和艺术字的插入,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3、如何利用以上所学的知识制作出精美的、图文并茂的文档这也是本章节的重点。

四、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了解word窗口的功能、结构及其主要操作;

2)掌握智能abc输入法;

3)能熟练地对文字、段落进行调整修饰;

4)能够设定、预览、打印word文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word输入、美化、输出文档的能力;

2)通过开放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知能力和自主探索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word有目的地进行学科知识探究、学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将已学会的软件的操作经验迁移到新软件学习中来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并努力去创造美;

3)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养成利用利用word工具探究其他学科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