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183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扫描版.docx

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扫描版

禅城区2020届高三统一调研测试

(二)语文参考答案

1.C[丁三给孩子起名为“阎王”,是因为“这小子跟我小时候一样,贼胆大,鬼都不怕!

”所谓的“反制措施”是杜吉祥自己认为的。

]

2.(6分)①嫉妒狭隘。

对于丁三处处优于自己,杜吉祥心生嫉妒之心,竟利用给丁三看风水的机会,为其看了一扇“鬼门”。

②胆怯脆弱。

对于当年的错事,杜吉祥不敢当面承认,只能“将错就错”,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胆小与怯懦。

③心怀良善。

虽然没有承认错误,但杜吉祥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愧疚之中。

④勇于认错。

杜吉祥此前一直避免回家乡,不敢面对丁三,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直面现实。

[共6分。

每点2分,答对3点可得满分。

小说中的杜吉祥是一个“圆形人物”,性格多元同时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分析其性格,既要注意到过去的杜吉祥,也要注意到现在的杜吉祥。

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亦可酌情得分。

]

3.(6分)①从内容上讲,小说的主要内容都与当年的“风水事件”有关。

②从情节上讲,小说的开头点出“风水”,中间不断回忆“风水”,最后揭示“风水”,情节曲折连贯。

③从人物形象上讲,对待“风水”的不同态度,形成了人物的主要特征,丁三的豁达恬淡以及杜吉祥的性格,都与“风水事件”有关。

④从故事主题上讲,本文意在说明,“风水”的迷信存于人的内心之中,只要人心正步履实,就不怕任何鬼神玄怪的“风水”。

[共6分。

每点2分,答对3点可得满分。

]

4.C[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

比至,信州已陷。

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

5.C[起算之年称“建元”。

]

6.D[“他用葛根磨粉代替米,分给兵士吃”有误,应为“用葛根粉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

7.

(1)(我)世代承蒙梁国的恩惠,未能报恩效力,又不能为保全节操而死,实在因此感到羞愧啊。

[共4分。

“荷”“死节”各1分,句意2分。

]

(2)接纳投降如同受到敌方的攻击,我观察对方使者的神情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共4分。

“受敌”“视瞻”“得无……也?

”各1分,句意1分。

]

8.C

9.D[此处的“秀才”泛指读书人。

]

10.A[虞谦“奏事不密”系他人诬告,而非事实,由后文杨士奇“具白其诬”可知。

]

11.

(1)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

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

[共4分。

“逮”“几”“滥”(过度)各1分,句意1分。

]

(2)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

[共4分。

“四方”(各地)“狱”(案件)“平”(公平公正)各1分,句意1分。

]

12.C[“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

“手提天下”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

13.(6分)①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②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

③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

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

④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和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及其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

[共6分。

每点3分。

答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即可得6分]

14.D[没有表现“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沉郁”,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

“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

]

15.(6分)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

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

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

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

③颈联写小雨润物消暑的功用。

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④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

[共6分。

每点2分。

答出其中三种并简要分析即可得6分。

]

16.C[“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

“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瓠叶味苦,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

踏槐花:

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

17.(5分)①含意是友人董传定有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之时,到时可以向世人夸耀:

诏书上新写的如鸦的黑字上有自己的名字。

②表达了作者对董传才华的肯定,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

[共5分。

答到“金榜题名”之意即可给4分。

]

18.(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9.B[振奋,是指精神振作奋发。

顽强,一般指强硬或坚强、不屈服。

结合前文“精神饱满”、后文“继续推动”“推向”等词语,选用“振奋”更为合理。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比喻声势浩大。

雄伟,雄壮而伟大。

结合后文“活力”“源泉”“涌流”等词语,选用“澎湃”较为合理。

掷地有声,扔在地下能发出声响,多形容话语豪迈有力,现也可形容落实力度大。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此句形容“举措”宜用“掷地有声”。

众彩纷呈,形容事物缤纷多彩。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原文强调“现代化”和“伟大复兴”互相促进、互相映照。

]

20.C[“唤起激情、激发壮志、坚定决心”搭配最妥,且从语言严密性的角度来看,三个动词“唤起”、“激发”与“坚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即由轻到重的递进。

“闯难关、蹚险滩、啃硬骨头”看似三个短语并列,其顺序也不能随意,“难”与“险”有轻重之分,并且“闯难关”、“蹚险滩”意思接近,应连接在一起。

“啃硬骨头”不仅从意思角度应摆在最后,而且语言习惯中多重并列短语一般也是字数多的放后面。

]

21.B[根据段意,重点强调劳动者对改革的助推作用。

即所选句子强调的重心应该是“推动改革的进程”,而不是“书写下自己人生的精彩”。

而且“书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与“书写下自己人生的精彩”也有差别,后者重点强调的是“精彩”。

]

22.作文(60分)

▲审题说明

◎命题用意:

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分析某个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比较说理能力。

(1)具体情境:

华夏中学高中生辩论比赛;辩论赛的题目是“高中生上网的利与弊”。

(2)典型任务:

A.作者身份:

正方一辩或反方一辩,二必选一

B.读者对象:

华夏中学学生(主要是辩论赛的对方)

C.文体要求:

一辩辩词(阐述本方的主要观点及理由、依据)

D.立意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E.内容要求:

原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在利弊的比较之中,侧重一方(突出“大于”)

F.保密要求: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G.字数要求:

不少于800字(建议:

1000字左右)

▲评分说明

(1)参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全国卷)》评分。

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2)全区平均分控制在45分左右。

(3)缺题目扣2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病句每个扣1分。

不足600字,在36分以下评分;不足300字,在10分以下评分。

(4)书写欠工整、卷面马虎,可扣5~10分。

▲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全国卷)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

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

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

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

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部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录1:

课外文言文

(一)参考译文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世代为太行山以南的豪族,在江东做官。

父李元真,在梁为官。

李迁哲从小修养立身之道,有见识气度,意气风发,善于谋划。

最初担任文德主帅,转任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

其父担任衡州刺史时,把李迁哲留在本乡,督率自己的私人军队。

当时他二十岁,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后来侯景篡位背叛,诸王争夺帝位,李迁哲抵御外敌入侵,守住了自己的辖区。

大统十七年(551),太祖派达奚武、王雄等人进攻太行山以南,李迁哲率部属抵抗,兵败,向达奚武投降,然而神色仍镇静如常。

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师。

太祖对他说:

“为什么不早点归附,以至劳动军队?

如今当了俘虏,不感到惭愧吗?

”李迁哲答道:

“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太祖对他十分赞许。

魏恭帝初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互相勾结,发动叛乱。

太祖派雁门公田弘从梁州、汉州出兵,开府贺若敦进攻直谷。

乐炽听说官军将至,就烧毁傍山架木所成的险路,据守直谷,贺若敦的军队无法进攻。

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就命令李迁哲与贺若敦一块前去治理。

乐炽等人有的投降,有的被俘,叛乱很快被平定了。

又与贺若敦继续南下夺取土地。

军队驻扎鹿城,城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

李迁哲对部属说:

“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于是不接受投降。

梁人果然在道路东边设下伏兵,企图截击李迁哲的军队。

李迁哲发动进攻,击败敌军。

从此巴州、濮州的百姓,相继投降。

李迁哲常常率领勇猛之士担任前锋,每次作战,无不身先士卒,共攻占十八州,开拓疆土三千余里。

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

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

向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

李迁哲入据白帝。

贺若敦等人也赶到,共同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

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

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

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

若有美味,就分别赏给士兵。

士兵中有得病的,他亲自去为他们医治用药。

军中因此感激他,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建德二年(573),晋封安康郡公。

三年,在襄州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追赠金州总管。

谥号壮武。

附录2:

课外文言文

(二)参考译文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

虞谦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

建文年间,虞谦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

朱允炆听从了他的建议。

永乐初年,虞谦被召为大理寺少卿。

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奏改革旧制的人,现在都要当面向皇上陈述清楚。

虞谦于是陈述上述这件事,并请罪。

皇上见虞谦害怕,便笑着说:

“这不过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

”不再过问此事,但僧道限田的规定还是被废除了。

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请准予照洪武年间公布的条例枭首示众。

虞谦上奏说:

“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欺骗之罪应判杖打流放,枭首不是诏书之意。

”朱棣听从了。

天津卫仓库失火,烧掉粮食数十万石。

御史说主管官员盗用了许多粮食,自己放火来掩盖。

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

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

永乐八年,虞谦与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和凤阳,到达陈州灾区,免除该地田租,赎回百姓所卖的子女。

第二年,虞谦请求赈灾,太子对他说:

“军民极度困敝,而卿等还从容陈请,那汲黯算什么人?

”不久,命虞谦督管两浙、苏州、松江等府粮米,输运到南、北两京和徐州、淮安。

富民贿赂有关官员,他们都得运到近地,而贫民多要输运到远地。

虞谦建议分为四等:

丁多粮最少的运到北京,次少的运到徐州,人丁和租粮相当的运到南京和淮安,丁少粮多的就存留本土。

百姓因此得享便利。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将虞谦召回,改任大理寺卿。

皇上正慎重于用刑,虞谦等人也都悉心奏请,依罪定刑。

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

他曾对人说:

“他们无憾,我也就无憾了。

”虞谦曾响应诏令,上书议论七个事项,都切中时务。

有人说他上奏言事不密,向外人示恩买好。

皇上因此生气,把他降为少卿。

有一天,杨士奇奏事完毕后,还不想退下。

皇上问:

“你还想说什么?

不是为了虞谦吧?

”杨士奇便从头到尾论说虞谦冤枉,并说虞谦历事三朝,很得大臣之体。

皇上说:

“我也后悔那么做。

”于是命令他复职。

明宣宗即位后,虞谦说:

“按照旧制,犯了死罪的人,要罚终身服役。

现在犯人所犯罪行不等,应依罪行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宣宗回书给虞谦说此事可行。

宣德二年三月,虞谦在任上去世。

附录3:

古代诗歌阅读

(一)暑旱苦热

译文:

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

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

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

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赏析:

诗围绕暑热写。

暑天的清风是最受人喜爱欢迎的,但诗说清风本来能送凉,现在却无力驱除热浪,表示对清风的失望,加深暑热给人的难受。

诗用了一个"屠"字,令人叹为观止。

诗人在用这字时,不言而喻是把风当作了刀。

古人把风比作刀,都是说寒风;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的是风的巧,与说风的凛冽属不同的范畴。

王令在这里把风比作刀,是寄希望于风,表示对热的强烈憎恶。

次句与首句一样,也是故作拗折。

日落后天就会凉快一些,可太阳偏偏仿佛胶住了,动也不动,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

"着翅"二字,固然是由神话传说日中有三足乌而后世往往以"金鸟"称太阳联想而来,但王令首次运用,充满生新感。

落日飞上天当然是假象,却很深刻地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大似后来《西厢记》中张生盼日落,说太阳黏在天上,"捱一刻似一夏"的迫切难忍的心情。

颔联转入议论,还是表现"苦热",又照应"暑旱"。

三伏干旱,其热尤盛,天旱得久了,眼前的小河小沟便都干涸,但干旱似乎没有尽头,使人们不禁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

暑天正是庄稼生长最需要水的时候,如此干旱,收成即将无望,生计将出现危机,于是诗人由担心变成对上天的责问:

"天难道不怕银河也会因此而干枯吗?

"这联虽是议论,但由地上的江海而想到天上的银河,思路广阔奇特。

颈联宕开一层,由热想到避热。

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

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

对热想冷,由暑思冰雪,是诗人常用的构思,如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履层冰。

"王令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更为奇特。

人间苦热,属意仙境,诗意到此似乎已尽,王令却又把思路猛地拉回,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

这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王安石语)的品质的表现。

同时,"手提天下",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王令这首诗力求生硬,想象奇特而不怪谲,在宋人诗中比较少见,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济世拯民的思想。

附录4:

古代诗歌阅读

(二)晨雨

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

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先看首联:

“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

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

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

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

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

颔联转写雨的动态: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

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

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

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

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

“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

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

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

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附录5:

古代诗歌阅读(三)和董传留别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赏析: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

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

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

"烹瓠叶"是用典。

《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

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

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

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

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

"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

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

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

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附录6: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赛一辩辩词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走进了网络,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对中学生上网这一现状的担忧:

担心中学生上网会耽误学习、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等。

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

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

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

”所以,我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中学生上网,有助于智力开发,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广泛的新的知识,能够拓展知识领域。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中学生不是读死书、死读书。

网络上有很多书本和课堂上没有的新知识,据网上一项调查表明: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

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

诸多的网上学校的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所以,我在此特别强调我方观点,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古人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意思是说,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较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已经起步较晚,据调查显示:

发达国家的许多学生,他们所掌握的70%的知识都是通过网络获得,并能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难道我们还要固守那一纸之书,甘于落后吗?

网络是中学生全面了解外面世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一个窗口。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一个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既方便又快捷地找到他想要寻找的知识。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学生上网的诸多有利之处: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

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

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

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