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290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docx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生长?

时间:

2016-07-13 作者:

李政涛

 教师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扎稳根基,实现自我成长?

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组织的“江西南昌市教师全员优质阅读行动启动会暨阅读高峰论坛”上,我和大家分享了这样几个观点——

一、传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之所在

我1989年大学毕业。

我们那代人的一个风尚是否定传统,流行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但我不赞成这个观点。

你们说这些过时了,但你们有谁读过四书五经?

十三经不用说了,二十四史更不用说了。

如果你们都没有读过,那凭什么说传统已经过时?

回到教师身上。

如果我们是从事学科教学的,那就必须把它的传统弄清楚。

比如:

我研究语文教学,那么,语文教学研究的思想传统、方法传统是什么?

我自己的语文教学传统又是什么?

虽然传统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我们一定要先贴近某一个传统,要有一个传统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大学不是学中文,而是学政教的。

但我听的4600多节课,大部分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有所谓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名师,我就从那里学起。

我从研究钱梦龙先生的案例、实践开始,从研究他们开启的语文教学的传统开始,慢慢走到现代语文教学。

我体会,教师首先要了解、进入、阅读一种传统,然后把它变成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之所在。

二、以“专人式阅读”培植根基

这么多年来,我不断提醒自己,要站在自己的根基上去思考与实践。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阅读来培植根基呢?

在此,我愿意推荐一种我始终倡导的阅读方式——“专人式阅读”。

当年,我对哲学很有兴趣,便一会儿读康德,一会儿读黑格尔,一会儿又读福柯。

后来我发现,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

我在北京工作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要进行“专人式阅读”。

比如:

我用了近三年时间,集中阅读康德的作品。

从他的“三大批判”到有代表性的论文,全部通读一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康德通了,西方哲学就基本打通了。

康德对我影响很大,他的哲学思想成为我今天进行哲学思考的根基所在。

经常有人问我:

你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我说,是通过“专人式阅读”和不断揣摩逐渐生成的。

三、关注细节,读懂课堂这本“无字之书”

教师应读什么书?

我认为应该读两类书。

第一是有字之书,也就是理论书籍;第二是无字之书,它同样重要。

对我们教师来讲,无字之书是什么呢?

一本是“人”这部大书。

教师首先要学会读懂我们的学生,其次也要努力读懂我们的同行和同事,特别是读懂、读好“名师”。

另一本是课堂这部大书。

读懂课堂太重要了!

怎么读懂?

关键就是要关注细节。

可能你素养很高,可能你是教学高手,可能你善于在公开场合慷慨陈词,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你能把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情怀“化”到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

比如:

近年来,合作学习非常流行,但当前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三个毛病:

形式化、表演化和平庸化。

要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就必须关注一些重要的细节。

我们来看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疑难杂症的14个细节——

细节一:

从同桌合作开始。

两个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合作,习惯了以后,再过渡到四五个人、五六个人的小组合作。

细节二:

准备好四个前提条件。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合作前,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起码的了解;第二,合作前,学生先要有自主的思考;第三,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第四,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细节三:

定期轮换分组方式。

关于分组,比较流行的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我们的策略是两种方式定期轮换。

细节四:

小组分工要明确。

小组合作中谁做主持人、谁做记录员、谁做监督员、谁代表小组发言、谁来做补充性发言等,都要明确。

细节五:

“弱者”先说。

让“弱者”先说,然后爱表达的学生再作概括或总结,这是我们的规则。

细节六:

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底线。

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时间底线、最短不能少于几分钟?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我的观点是,至少三分钟。

细节七:

学生发言要以小组而非个人为出发点。

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应该是:

“我们小组……”

细节八:

评价、反馈不能少。

教师的评价和反馈,越具体、越有针对性越好。

另外,还可以有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等。

细节九:

增加组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如让后一组对前一组的发言先做一番评价或补充提问,这样,组际之间就有了交集和互动。

细节十:

用好差异资源。

让合作较好的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介绍他们是怎么合作的,或者让他们加入合作不理想的小组,让学生指导学生、小组指导小组。

细节十一:

把一个小组的亮点和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亮点和资源。

教师不要做沉默的巡视者。

细节十二:

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如在语文课上,可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时,听重音、停顿、咬字准不准等。

细节十三:

体现年段的特征。

避免常见的以低段的方式从事高段的学习。

细节十四:

体现学科知识的特性。

如语文课的合作学习,要展现出语文的味道。

四、在不断比较中实现教师的自我生长 

我特别喜欢阅读传记,因为读别人传记的过程,就是认识他是怎么成长、怎么发展的过程。

那里面有生命的能量。

人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从年轻走向成熟的。

首先,年轻的时候比聪明和勤奋。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你的一个竞争对手不仅比你聪明,更比你勤奋,那你就死定了,你永远赶不上他。

当然,还要比激情的持续力。

一个20岁的小姑娘或小伙子有激情不稀奇,问题是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是否还有激情。

其次,比积累的厚度。

为什么我们走着走着会感觉走不动了、力不从心了?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积累不够了。

教师要有哪些积累呢?

最首要的是实践的积累。

优秀教师首先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不是读有字之书读出来的,而是从千锤百炼的课堂实践中走出来的。

当然,教师还要有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自我反思与重建的积累……我们的一生能走多远,前面的积累很关键。

第三,比思维的深度。

我总是倡导一个观点:

人这辈子要拿三块牌。

第一块是铜牌。

一个教师要有知识、有学历,这是最起码的。

再拿一块银牌。

银牌就是一个人的人脉,即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

2015年,我把我的两个博士生送到德国访问一年,我对他们讲,一年以后,你们要把两样东西带回来:

一是德国学界最前沿的理论;二是德国学术界的人脉,这是独属于你自己的资源。

最后再拿一块金牌。

金牌就是好的思维。

何谓好的思维品质?

我有几个标准─清晰度、提炼度、开阔度、合理度、创新度,等等。

第四,比视野或者格局的宽度。

什么叫一个人的格局很大?

我举个例子。

我少年时代的偶像之一数学家陈景润,在上世纪80年代讲过一句话:

我做数学研究,不跟国内同行比,而跟国外同行比。

这就叫格局大。

最后比什么?

比胸怀的广度!

人到了最后,经验、能力、操作方法都是次要的,最终比的就是谁的胸怀更宽广。

人的后半生就比这些东西。

五、教师首先要对自我有所作为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有一个关于鸡蛋的比喻:

鸡蛋有两种命运、两个结局。

第一种,被人用外力打破,结局是变成别人口中的食物。

第二种,用内力冲破蛋壳,结果是诞生新的生命。

这个内力是什么?

就是每个人的内生力,每个人自我生长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不断反思和重建?

就是为了让内生力、自生力强大起来,绵绵不绝。

我们是愿意做被外力打破的鸡蛋,进而成为别人口中的食物呢,还是愿意成为由内力冲破蛋壳,一次一次诞生自我的新生命呢?

这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所以,教师的成长首先要从培育自己的生命自觉开始;要对自我有所作为,才可能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

最后我想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是所有的教育、所有的教师阅读最终的真谛之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